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研究

時間:2022-04-11 08:38:14

導語: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研究

摘要:筆者所在學校的思政理論通識課教育起步較晚。鑒于此,本課題組在學校開展了針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調查。通過大量發放問卷的回收分析,發現二者在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方式等銜接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處,進而根據最終數據與文獻資料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思政理論本碩通識教育;實效性;教育實踐

一、調查方法與步驟

課題組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本碩的銜接問題,集中調查時間為2016年9月至12月。通過學科的專業化發展為自然辯證法研究與教學找到一塊可以立足的領域,從而根本性地解決問題。課題組首先檢索、研究了以往學界針對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成果,以此作為本次調查問卷設計的基礎和參照。結合本校實際具體設計問卷,避免問題過多、過難、過細,避免引發被調查者的誤解和顧慮,影響調查的順利進行和實際質量。問卷的集中發放與回收均由課題組成員完成。對本科生和碩士生各實際發放問卷51份,回收有效問卷51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樣本科學覆蓋不同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性別,本科生(D班)問卷中:學歷主要集中在大一至大三;文科27份與理科24份;男女生比例分別為32%與68%。碩士生問卷中:學歷主要集中在研一至研二;文科45份與理科6份;男女生比例分別為24%與76%。對問卷編碼后利用SPSS分析軟件分析。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對統計結果展開樣本描述和數據解釋,得出最終結論與分析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的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其在人才培養以及本碩生人格的健全等方面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調查顯示,對哲學專業課或者哲學通識課的認知程度本科生和研究生認為一般的人數大致相同,說明同學們對哲學專業課或哲學通識課不是很了解。選擇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理由。D班:選擇必修課28人,占本班50%;選修課13人,占31%;興趣10人,占19%。H班:選擇必修課25,占本班50%;選修課16人,占31%,興趣10人,占19%。可見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人選擇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理由是因為是專業課,大家對哲學的認識不是很專業。希望通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獲得何種哲學訓練。D班:選擇知識的積累24人,占35.29%;學習直接的方法論4人,占8.82%;思維訓練23人,占33.82%;更好地認識世界和自己13人,占19.11%;啟迪智慧2人,占本班2.96%。H班:選擇知識的積累13人,占25%;學習直接的方法論9人,占18%;思維訓練23人,占45%;更好的認識世界和自己22人,占43%;啟迪智慧10人,占20%。可見本科生和研究生希望通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能夠積累知識,進行思維訓練,讓自己能更好地認識世界和自己。對于你認為什么是“科學”這一問題。D班:A(理論)6人,占9.23%;B(實踐)26人,占40%;C(強調數理邏輯)11人,占16.92%;D(視為科學文化)9人,占33.85%。H班:A(理論)7人,占14%;B(實踐)17人,占%31;C(強調數理邏輯)16人,占33%;D(視為科學文化)11人,占22%。可見本科生普遍認為實踐即為科學,研究生普遍認為科學強調數理和邏輯,或許處于不同的學位層次對科學的認識也有所不同。這一問題回答的不同,主要源于思政本科生開設了《科學哲學》這門課程。本科生通過課程了解到前沿學術動態。碩士生,尤其是理科生沒有開設《自然辯證法》的相關課程。目前,筆者所在學校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存在問題。D班:A(過度專業化)29人,占56.86%;B(可以接受)20人,占39.22%;C(難以接受)2人,占3.92%。H班:A(過度專業化)18人,占35%;B(可以接受)27人,占53%;C(難以接受)6人,占12%。針對現存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存在問題,本科生普遍認為過度專業化,研究生普遍認為可以接受,不是很難理解。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內容。D班:A(馬克思主義哲學)9人,占16.36%;B(中哲)7人,占12.73%;C(熱點問題)28人,占50.91%;D(針對文理工科各自實際)7人,占20%。H班:A(馬克思主義哲學)16人,占31%;B(中哲)12人,占24%;C(熱點問題)20人,占39%;C(針對文理工科各自實際)3人,占6%。可見多數人認為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內容應該包括熱點問題,了解事實,才能與時俱進。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是否需要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D班:完全不需要3人,占5.88%;一般性需要32人,占62.75%,非常需要16人,占31.37%。H班:完全不需要0人,占0%;一般性需要32人,占63%;非常需要19人,占37%。針對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是否需要進行跨學科整合教學資源問題,研究生和本科生普遍認為一定程度上需要,可見任何一門知識都不能故步自封,需要與其他學科交流滲透。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在教材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D班: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31人,占60.78%;有必要改進15人,占29.41%;一定要改進5人,占9.81%。H班: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23人,占45%;有必要改進20人,占39%;一定要改進8人,占16%。針對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課程在教材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數人希望建立網上共享資源,這樣更方便學習。關于是否需要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配套教材。D班:不需要9人,占17.65%;一般需要23人,占45.10%;非常需要19人,占37.25%。H班:不需要1人,占2%;一般需要30人,占59%;非常需要20人,占39%。針對是否需要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配套教材這一問題,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數認為一般需要,因為當今教學一般都是ppt授課,教材顯得不是過于重要。關于具體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教材需求。本科生選擇通俗類13人,占本群體25.49%;專業性與趣味性36人,占本群體70.59%;選專業類教材2人,占本群體3.92%。研究生選擇通俗類7人,占本群體13.72%;專業性與趣味性39人,占本群體76.47%;選擇專業類教材5人,占本群體9.80%。其中,研究生選擇專業性與趣味性較多,本科生選擇專業性與趣味性較多。可以看出,不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對于哲學類的課程教材更多地希望可以接觸到趣味性的東西,同樣這樣也能夠提升學生對哲學類課程的興趣。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授課方式問題。本科生:選擇單調灌輸的14人,占本群體27.45%;缺乏互動的16人,占本群體27.45%;內容無聊的21人,占本群體41.18%。研究生:選擇單調灌輸的27人,占本群體5.29%;缺乏互動的20人,占本群體39.22%;內容無聊的12人,占本群體23.53%。其中,研究生認為單調灌輸較多,本科生認為內容無聊較多。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研究生已經達到了一種認知層面,對于哲學類課程的內容已經完全認同,只是對于教學方式還是不能認同,認為只是單調灌輸,或許可以增添一些其他有趣的東西。本科生更多地認為內容無聊枯燥,說明本科生對哲學類課程的內容未達到較為理智的認知。關于哲學類專業課或者哲學類通識課的考核方式是否合適。研究生認為不合適的8人,占本群體15.69%;一般合適的37人,占本群體72.55%;非常合適的5人,占本群體9.80%。本科生認為不合適的10人,占本群體19.61%;一般合適的30人,占本群體58.82%;非常合適的11人,占本群體21.57%。其中,研究生選擇一般合適較多,本科生選擇一般合適較多。可以看出,哲學類課程已經有了較為科學的考核方式,不論研究生還是本科生大部分都能接受。通過本碩生對“翻轉課堂”“慕課”的態度可見,本碩生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充滿了期待。具體如下:是否了解“翻轉課堂”。研究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的17人,占本群體33.33%;了解一點的33人,占本群體64.70%;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體3.92%。本科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的21人,占本群體41.18%;了解一點的29人,占本群體56.86%;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體1.96%。其中,研究生選擇“了解一點”的較多,本科生選擇“了解一點”的較多。可以看出,內地高校對“翻轉課堂”較為重視,筆者所在學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對“翻轉課堂”的概念大多數為“了解一點”。關于是否了解“慕課”。研究生認為一點都不了解的28人,所占本群體54.90%;了解一點的23人,占本群體45.10%;非常了解的1人,占本群體1.96%。本科生認為一點都不了解的32人,占本群體62.74%;了解一點的17人,占本群體33.33%;非常了解的2人,占本群體3.92%。其中,研究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較多,本科生選擇“一點都不了解”較多。可以看出,內地高校對“慕課”都較為重視,而筆者所在學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對“慕課”的概念大多數為“一點都不了解”。關于學校是否需要“慕課”的教學改革。研究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的1人,占本群體1.96%;一般需要的27人,占本群體52.94%;非常需要的17人,占本群體33.33%。本科生認為完全不需要的7人,占本群體13.72%;一般需要的31人,占本群體60.78%;非常需要的13人,占本群體25.49%。其中,研究生選擇“一般需要”較多,本科生選擇“一般需要”較多。可以看出,不論研究生還是本科生,都已經認識到“慕課”是一種較為理想和必要的教學方式,希望通過此類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學校需要推進建設“翻轉課堂”和“慕課”,以此貼合本碩生對于新型教學模式的需求,實效性地發揮哲學通識教育在人才培養,教會學生“認識世界,學會做人”方面的獨特作用。

三、調查結論與建議

通過抽樣數據分析,本研究發現了當前筆者所在學校哲學通識教育在本碩銜接中課程體系、教材體系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了解到本碩生對其的期望與需求,提出具有實效性對策。第一,當前筆者所在學校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設計不能很好地滿足本碩士生在銜接時的需求,沒有發揮“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的作用。第二,本碩生在思政理論課教材體系銜接中有更高的認知需求。強烈需求建設與之相互釋義的網絡共享課程資源。第三,當前針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思政理論課授課方式存在一些缺陷,本碩生都認為有些單調、缺少實踐互動等。

作者:張燕 單位:伊犁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