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8:22: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文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教育論文

美術教育人文教育論文

一、聯系生活,體驗生活的美好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們的美術課程也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并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聯系起來,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嘗試用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表達出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或將自己對生活和美的理解寫進美的成長記錄里。記得在學習“四季的色彩”時,開始我很怕上這節課,因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你很難把它講深、講透。可當色彩斑斕的季節從我們身邊滑過的時候,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時雨點紅桃千樹,春風吹綠柳萬千”的滿園春色;似乎看到了“水天藍一色,山樹翠千層”的綠樹濃蔭;似乎看到了“曉來誰染霜林醉”的漫山紅葉;似乎看到了“梅花點春天,瑞雪覆大地”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我相信這份詩意的感受必將也會給學生以詩情畫意,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經歷、共同感受的。所以上到這種課我總會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我和他們一起放飛心靈,一起美美地觀賞,美美地感受,美美地表達,跟孩子們一起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求知求趣,求美。

二、關注情感,提高審美的情趣

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作表現,任何美術作品都包含著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們實驗小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我們有“百草園”“時光隧道”“三味書屋”“雙橋”……這些都可成為我們的美術語言:一畝花田的想象、一個蟋蟀在唱歌、一片飄飛水面的花瓣……這個世界,到處都是我們的美術課堂。法國文學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尋找新天地,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我們的美術課就在于關注學生的情感,并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表現美。

三、合作探究,激發思維的碰撞

在教學中我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解決問題有時來的比講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歡肖伯納的那句話:“我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我們只有一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就擁有了兩種思想。”他啟發我們應給學生發言討論,交流思想的機會,我們可設計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點燃學生發現,研究,探索之火,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培養合作精神。例如,在學習一年級美術“童話城堡”一課時,我結合我校開展的“住在童話城堡里”的主題活動,導入時我繪聲繪色地講《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會是什么樣子。一年級的孩子正處于想象力豐富時期,于是非常踴躍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們想象的閘門被打開了,回答真是異彩紛呈、奇異古怪。接著讓孩子們用各種形式去表現夢幻中的城堡就順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經迫不及待了……接著我先讓孩子們自己設計,然后以四人為一小組再來進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還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創作你們認為最美的城堡,最后選出最棒的一組做成立體的城堡。這樣學生的興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與交流中,孩子們靈性的火花在閃爍、思維在碰撞、情感在升華。課堂因之而涌動著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隨之而展現。通過這樣的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正如英國的懷海特所說:“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喚起智慧和美感。”

查看全文

體育健康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以現代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為出發點,研究人文精神在體育健康教育體系中的內涵,結合當前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的途徑、方法。在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主要目的在于塑造高質量人才的追求,主要缺陷體現在教學思想、教材內容、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的不足,通過改進教學思想、模式,完善教師的人文素養,改善教學方式和相關管理體系,有助于實現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

關鍵詞:體育;教育;人文

自20世紀60年代起,人文教育在西方悄然興起,70年代部分美國健康學院將人文教育引入到體育教育中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展趨勢看,把體育看作是一門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有人文社會科學屬性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提高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的針對性、實效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立足實際,從全方位多角度來實施。然而,體育健康教育中各校園文化、氛圍、及辦學條件有很大差距,體育人文素養的培養有一定的局限性。體育健康教育以人為對象,因此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成為體育教育的核心價值,本文的目的在分享體育教育中培育人文素養的教學經驗,文中對體驗學習、如何應用教學課程設計、學生的回饋以及未來對體育健康教育的應用加以介紹。重視體育健康人文教育有利于縮小體育教育與人文科學間的差距、促進跨專業的教學研究、提升運動倫理議題等。

1.體育健康人文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盡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受重視,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遭遇忽視。健康意味著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相互關系上經驗所帶來的學習內容達到諧和的狀態,這種狀態是通過教育而非訓練形成的。針對體驗以檢視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包括學生的主體理性思考,反思與歸納、應用中的欣賞與關懷、美與惡的情意體驗等。傳統體育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人文情景的融入缺乏與實踐的鏈接,不易與學生的經驗產生共鳴,不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解惑,學生只是習得一項體育健康技能,體驗學習不但重視學習者本身的經驗、將教學的內涵從目標內容的傳授擴展至自我學習,從實踐中體現知識,學習如何思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人文情境氛圍。未來體育人文教育課程的規劃,通過體驗學習帶來體育人文教育在結構、目的與課程規劃上的改變,服務學習之目的與內涵更代表一種整體的哲學思維,針對服務學習的理念進行反思、批判分析與統整。

2.體育健康教育缺乏人文的表現

查看全文

職教體育人文教育論文

1、職教體育教學需求的三維導向

1.1、社會需求導向

學校的課程是社會文化,教師的教學內容是人們長時間積累的社會文化。學校課程也受到社會中政治文化與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中生活,也是在社會中生活。學生成長經過社會磨練,個人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職教體育教學應滿足社會體育要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教院校的體育學習在學校里完成,怎樣把學校體育轉化為社會體育,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堅持著體育鍛煉,這是對職教體育教學的挑戰。為迎接挑戰,職教院校必須重視起學生的體育情感,認識到體育教學不僅是增強體質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需要。社會體育對于職教體育提出新要求,職教院校要建立新的體育教學體系。

1.2、學科需求導向

傳統的體育課堂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大多是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規則和技術。若課程目標確定,學科知識以目標為基礎,受到限制。這種學科中心課程培養目標明確,但也有弊端。一般來說,學科專家設置教學內容和目標時,把學生培養成工作或研究人才,沒把課程當成普通教育。學科專家容易把運動訓練目標當成體育教學目標,把學生當做了以后專業運動員,把體育課當成運動員的訓練時間。

1.3、學生需求導向

查看全文

體教專業人文教育論文

1人文教育的內涵

教育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是以培養人為終極目標的社會活動。因此,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人的發展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在教育中“以人為本”更能體現和符合現代教育的本質規律,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產物。所謂人文精神,是人性——人類對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以及表現在這種追求中的自由本質的展現。[1]何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即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人個性的教育,精神超越性的教育。教育作為一種人性的培養活動,從來都應以人性的全面發展、人對自己本質的全面擁有和占領為其內容,故拉伯雷、席勒宣稱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和諧的全知全能的人。[2]所以在體教專業田徑教學中首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人性的教育,促進人的健康發展。

2人文教育在體教專業田徑教學的重要性

2.1人文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是平等的對話交流。教師具有主導地位,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用忽視,更應該重視。在傳統的體教專業田徑教學中,通常是由教師處于絕對的話語權,教師教什么,以及安排學生怎么樣學習基本都是由教師決定,學生處于聽從地位,主體地位基本沒有得到重視與體現。人文教育則強調在教育中必須重視人的發展,學生不是學習的機器,應該尊重學生,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通過人文教育非常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2.2人文教育有利于豐富田徑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中職旅游教學人文教育論文

一、把握人文精神的內涵,正確認識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覺得中職旅游專業就是教導一些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而進行的一切旅游教育活動,包括家庭旅游教育、學校旅游教育和社會旅游教育。如對旅游社區居民的培訓、全民的旅游觀念教育、旅游從業人員的在職培訓、旅游專業學生的知識傳授等。甚至一部分中職專業講師都是這么認為的,又不是人文歷史類專業的學生,為什么要培養人文精神。但是事實上,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專業技能而沒有專業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旅游從業者,很有可能出現上文中那種強迫旅客購物和旅客爭執,索要小費或者介紹酒店吃回扣的情況。學校和老師要正確認識到人文精神在教育中職旅游專業學生過程中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2.人文精神的內涵

旅游業嚴格來說屬于第三產業,也就是大眾所認為的服務業,當人文精神受到重視的時候,從事旅游業的工作者會更加無微不至地服務周到,旅游者在被服務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己的感受。

二、加強學校方面的工作耐心,在日常課程生活中給學生灌輸人文精神

查看全文

英語教學人文教育論文

人文教育(humanisticeducation)是指對受教育者的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一種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一般來說,人們談到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種確定的公認的含義,而常常表達著多種含義,最常見的有三種:一是人文主義教育,二是人文學科教育,三是關于“成人”的教育。本文將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定位于第三種,即關于“成人”的教育。這是針對教育中無視人、把人當作工具,或者強化人的片面發展,忽視人的身心協調發展而言的,它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力求通過德、智、體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而不是“半個人”或者“機器人”,強調給人以廣博訓練而不僅僅是專業訓練,認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身心全面協調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并實現人的全面價值。

1教育部對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要求

職業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是指為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技能或職業知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滿足從事一定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開展的一種教育活動。自“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中央和各地的關注推動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模式不斷創新,我國目前正在舉辦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據了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之一,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語課程是中職和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文化課,對于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掌握職業技能,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促進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到英語這門課程的任務和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在《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討論稿)》中也提到“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2]。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和重視人文教育是必然的。

2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隨著我國專業分工的細化、就業形勢的嚴峻,一些職業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不再以人為本而是以需為本,一切向企業需求看齊,過于強化職業技能的培養,不注重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價值的實現,一些職業學校變成了制造標準勞動力的“工廠”,通過職業教育這道工序,將學生加工成適合不同崗位需要的“智能機器”。這在英語教學中就體現為教師和學生都將英語作為一門純粹的工具來看待,課堂講授中重視詞匯、語法、句型結構等,一切以英語考級為教學目標,不注重語言教學本身的人文精神內涵。職業學校英語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從四個方面加以分析。2.1人文教育意識比較淡薄。當前,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定位存在偏見,認為職業教育就是重在培養專業技能,只要學好了專業技術,就能找到好工作。很多教師和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都將目光聚焦到通過英語等級考試上,只有通過考試,用人單位才會給予學生就業的機會,在某些學校甚至將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師授課效果的標準。在這種狀態下,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會重視語言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文教育意識淡薄,使人文教育在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英語學科的教育只體現工具性特點,沒有體現人文性特點。2.2英語課堂缺乏人文氛圍。良好的英語課堂人文環境通常具有輕松、愉快、和諧、學習氣氛濃厚等特點。而當前的現實情況是職業學校老師普遍認為學生難教,英語基礎較差,學習勁頭不足;學生則認為英語難學,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再加上受考試和就業壓力的影響,這樣的課堂就會枯燥無味,氣氛死板。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互動很少,最后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不良后果。另外,英語課堂人文教學內容、方法相對滯后。職業學校大多數英語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傳統的講授法,注重英語語法、詞匯、句型的操練等,而對講授內容的思想內涵挖掘不夠深刻,“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加上通過等級考試的壓力,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到的就是各種冷冰冰的知識點以及如何應付考試的技巧等,無法在英語課堂上學到做人的道理,無法得到人文素養的培養,無法達到一個思想境界的提升。2.3英語學習評價體系單一。前文已經提過,大多數職業學校仍以英語考級為教學最終目的,甚至將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衡量教師授課效果的標準,認為只要學生通過等級考試就萬事大吉,拿到英語等級考試證書就等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等等,這就導致評價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仍以考試為主,標準是分數,上完一個學期英語課,就用一張試卷來衡量你的學習效果,這根本無法體現人文內涵和人文精神。語言不同于其他學科,學生學得好與不好不能完全由分數來衡量,這種評價手段嚴重制約了人文教育的發展。2.4英語第二課堂不夠豐富。現如今,教育的理念變得越來越狹隘,從最初的teacheverything到teachbooks再到teachtextbooks,英語教學局限于教材、教室和考試。筆者認為,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遠遠不夠的,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多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實施。我們應該把課堂延續到課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但職業學校學生參加的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較少。有的老師為了提高成績認為這些活動是浪費時間,更愿意把時間花費在講課和做題上,而有的學生覺得自己英語基礎較差,不敢也不愿意去參加“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這些活動,就算參加了有時也只是當觀眾,因為根本聽不懂,參與熱情不高。

3解決職業學校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方法

查看全文

歷史人文教育論文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弘揚人文精神,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和高度的重視。在我國,各界有識之士近年來對此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他們呼吁要高度重視人文教育,加強人文學科的建設,把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學內涵是什么?如何在當前我國人文學科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實現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擬就自己比較了解的歷史教育談一點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學內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國際國內背景

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人文教育的盛衰都與社會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都與一個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均衡發展有關。近代西方社會由于片面追求物質發展,使教育中的商業主義與職業主義泛濫。在教育功利性的驅使下,人們只重視教育的經濟價值,而沒有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在實現了物質生活富裕之后,人們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與心靈的空虛。年輕的一代僅僅關注物質生活和物質享樂,對其他方面則日趨冷漠。物質生活提高了,卻出現了道德水準的下降、個人主義的不斷膨脹、社會責任感的大為減退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鑒于此,美國、日本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提出要重視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國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西方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理應引以為戒,然而,從我國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區的實際情況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實。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從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把這種失誤理解為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失誤。從實際來看,我國的各類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人文教育的現象,其中中學搞的是“應試教育”,一切為了升學,為了考試,歷史、藝術、倫理、哲學等人文科學在中學的課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虛設。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蘊的流失已成為所有關心人文學科教育人士內心深處的一大憂慮。

2、人文教育的內涵

查看全文

醫學人文教育論文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醫學院的基本教育模式仍然是以學科和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授課模式,實踐證明這種醫學教育模式很難實現對醫學生職業人文素質的教育。而學生綜合職業人文素質的培養有賴于學生在與教師長期密切接觸中,有賴于教師形象的感知性和可行性對學生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正是在這種教師言傳身教的潛移默化過程中以及師生間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啟發學生的職業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道德;使學生有機會盡早了解職業暴露、職業防護與職業權益,從而尋求對未來自身職業生涯的準確定位。基于此,我們希望以我院原有的本科生導師制為平臺對學生醫學職業人文的素質教育。實施3年以來,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1方法

1.1問卷調查,研究了解當前醫學生醫學職業人文素養現狀我們首先根據《新世紀醫學職業精神》中闡述的三項基本原則和十項責任原則以及《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以及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闡述新世紀醫生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和職業素養,設計問卷,調查研究了我市5所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的帶教醫生以及在校不同年級本科生對醫生職業精神以及醫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與職業人文素養的認知情況[11]。

1.2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確定了我院醫學生職業精神與人文素養教育的培養內容,即根據《醫生宣言》要求的醫師職業精神以及當前與社會和醫學密切相關的熱點話題,于三、四年級本科生中就涉及醫學倫理、醫學與社會、醫學的意義和目的、職業傷害與權益、醫學心理、醫學法律法規、醫學與環境以及醫患關系等相關醫學人文知識進行系統討論學習并撰寫討論報告。

1.3培養模式為融入我院現有的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為學生與專業教師進行深度交流提供有效平臺,使得學生在與專業教師的密切接觸和交流過程中,充分感知教師的言傳身教。我院根據確定的醫學人文培養內容,于每學期開學初提出4-5項醫學人文討論主題或基于背景的討論主題,每個導師組(4-6名學生/組)中的學生須在其專業導師的指導下就他們感興趣的、與他們職業生涯相關的、密切結合社會實踐的人文主題進行深度討論,以擺脫目前在醫學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學生反感的說教式空洞理論以及教師講授、學生被動聽講的課堂授課模式。期末每位學生須提交一份醫學人文討論報告,其中優秀者鼓勵投稿發表,參加某些學術會進行交流。我們從2010年10月開始至今,在我院2008級、2009級和2010級臨床醫學八年制本科生中實施了該項教育。兩年多時間內,學生共就20多項主題對相關醫學人文進行了系統學習討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討論

查看全文

學前兒童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對學前兒童一生影響深遠。置于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內涵豐富,學前兒童人文教育顯得尤為獨特。學前兒童人文精神的內在訴求、構建良性師幼關系的應然需求、人文教育“回歸”趨勢的必然要求促使教育者不得不思索學前領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轉變教育理念,關注幼兒獨特性、加強師資建設,提高教學質量、順應發展趨勢,探索本土特色可作為學前兒童人文教育穩步推進、可供參考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現實路徑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內涵與學前兒童人文教育

我國“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從字面上講,“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體現于人。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長河之中源遠流長。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倫理意識,人文教育重視心智的訓練與情感的熏陶。古希臘社會,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詞源“Libber”,意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養自由人的教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義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價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與科學教育相互掣肘的過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價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養和發展人的理性。時至現代,由于教育普及化與科技的迅速發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與宗教神、亦或科學對立,其內涵更關注人格的健全發展。張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質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為本。那么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就是對于幼兒階段的人的教育。我贊成石中英先生“盧梭要求把兒童當做兒童對待的觀點是應該加以檢討的。”[2]兒童不僅只是個“兒童”,他首先還是個“人”,教育不是強迫兒童放棄其作為人的內在固定性,將其改造成社會大機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學前兒童又不同于成人,歸根結底是兒童擁有獨特的兒童文化,即兒童內隱精神生活和外顯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學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礎與準備,擔負著人性啟蒙的重要責任。因此,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獨特性與重要價值。學前兒童人文教育給予兒童人文熏陶,重視兒童作為“人”自身的發展,培養他們對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兒童人性和尊嚴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實現。

二、學前兒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學前兒童人文精神的內在訴求。基于對人之為“人”的思考可將人文精神界定為:關注人本身,引導人向之所以為“人”追求的一種價值取向。一方面,兒童是個“人”,且心性單純,有作為人的人文訴求。另一方面,兒童精神具有內隱性,不是顯性的物質載體,需要人文教育為幼兒人文精神訴求提供必要的平臺。具體表現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滿足幼兒游戲精神訴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體現了活動動機源于個體內部的需要,是自發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強制。“自由與游戲顯然是一對雙生姊妹”[3],兒童以“游戲人”的姿態在游戲2017年第24期論壇•交流中詮釋著周圍的世界,通過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滿足與表達。二、人文知識的隱喻性滿足幼兒精神潛意識化訴求。人文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人與人之間靈魂的對話,直觸個體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靈深處。“可以說,兒童原發性的生命特征決定了其精神世界與生俱來地攜帶著潛意識。”[4]幼兒自然而鮮明的潛意識化特征賦予其巨大的隱喻心理潛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滿足幼兒精神詩性化訴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滿了個體豐富的情感體驗,兒童“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5]兒童這種泛靈化的精神傾向會使其將自我生命意志投注于周圍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領兒童體會到世界的靈動與美感。2.構建良性師幼關系的應然需求。良好的師幼關系源自于較好的師幼互動,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在教學活動、人際交往等過程中肯定幼兒人性與價值,尊重兒童地位以及應有的權益與需要,從而在雙方互動過程中引發其認知、情感上的共鳴,這是學前教育內涵式發展下幼兒園一日生活順利進行、教學質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體現了學前領域的人文關懷。但從我國現階段師幼互動形式來看,正規的集體作業活動中仍然存在著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視不同幼兒身心需要的差異性、評價體制上過于單一等問題。在成人功利化知識觀及其狹隘教學意志的控制下,雖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實則導致了幼兒成長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師幼關系的惡化。3.人文教育“回歸”趨勢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歸”絕非偶然。隨著世界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和擴張,“技術中心主義”思想悄然統治著人類,某種程度上人變成機器與技術的附庸,人自身的發展逐漸被人們忽視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尷尬境地。“兒童文化危機在為技術理性所控制的現代社會中愈益明顯”[6]現代媒介傳遞的淺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兒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兒童功利化傾向愈發嚴重。誠然,學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國教育界特有的現象,但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圍內人文教育的“回歸”趨勢已引起一些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重視。美國人文學科促進會曾發表《挽救我們的精神遺產——高等教育人文學科報告書》,震憾美國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學前領域。我國臺灣地區近年來大力推進兒童讀經教育,給予幼兒人文關懷。這些國家和地區或多或少進行了學前領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徑,增設有關的活動課程,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的幼兒教師等。

查看全文

影視文化中人文教育論文

作為文化大國,我國每年雖然也有不少影視作品上市,且呈現出“井噴”的趨勢。然而筆者以為,由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度關注和文化認同感,一些影視作品一經問世,大家便知其是“爛片”,比如《神馬都是浮云》;有些則是拙劣的“嫁接”,比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有些則是為了無厘頭的滑稽鬧劇和“娛樂至死”的媚眾心態去游戲人生,如《小時代》《不二神探》《心花怒放》《三槍拍案驚奇》等。這一切的“文化貧血癥”,其根源真正在于我們影視作品缺乏對現實人生的真切關注和深度挖掘,過度的商業化、娛樂化和功利性嚴重損害了影視作品的藝術性。相形之下,韓國影視作品不醉心于戲劇手法和編造宏大敘事等影視媒體的手法,反而在小故事的日常敘事、弱勢群體和人文情懷的深度關懷等諸多方面勝出我們不少,比如《母親》在一件謀殺案中,講訴的是母子深情;《太極旗飄飄》則是民族內戰中,兄弟手足情深的感動;《大長今》全方位式的韓國飲食文化,則令人驚嘆不已。這一切都令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受眾和青少年學子,在一定程度上深切感受到了從未有的視覺享受和心理震撼。于是,眾多青年學子和普通受眾傾心于韓國影視文化就不足為奇了。但作為教育者而言,所有的這一切都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因為“如果說單純而獨立的個人習慣力量已不小,那相互結合而成的集體力量則可謂強大無比”。韓國影視作品正是在無形之中,不僅結合了人文因素中諸多積極有利因子,還結合了社會現實問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文化教育效應。

首先,韓國影視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因子,對于學子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有著明顯的作用和意義。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高校學生有41.1%的人認為韓國影視文化可以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理念,22.4%的人則認為韓國影視文化可以提高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只有近35%左右的學生群體認為韓國影視文化無助于他們的審美能力提升[8](P24)。尤其是《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大長今》等家庭倫理劇,其所提倡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以及行為準則,使很多學子們能看到了相互關愛、孝敬父母等儒家禮儀規范和道德理念。可以說,這種文化的親和感,是我們許多學子醉心于韓劇文化的最大原因所在。不僅如此,我們在現實社會中也可看到,有許多學子甚至為了看韓國影視,不惜重金去學習韓語。所有的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由于東亞文化圈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關系,韓國影視以《大長今》《明成皇后》《商道》等影視作品為代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回歸到中國,它所經歷的文化循環“漂移”和百年文化“尋親”經過現代傳媒技術的整合,得到中國學子群體的普遍認同。而令人汗顏的卻是,我們的影視作品在邁向市場化的過程中,“娛樂至死”的文化效應被無限放大的時刻,各種庸俗和粗制濫造的影視作品則充斥于媒體受眾群體中。難怪出于青春期可塑的學子們在一遍遍咒罵“爛片”的失望中,轉而沉迷于韓國影視作品不能自拔。此外,以《我的野蠻女友》《藍色生死戀》《孤膽特工》《老男孩》等為代表的影視作品,所傳遞出家庭情感的民族視野,正是處在憧憬愛情和事業的青春期學子心中最為渴望和亟待的“家園”情結所在。正是基于此,筆者以為,韓國影視作品中所特有的人性和文化的親和力,使其在具體的文化傳播中得到了中國廣大受眾的青睞。

其次,韓國影視作品中的社會問題自覺意識,更能誘發青年學子和受眾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思維。韓國導演黃赫曾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我們被世界改變。”正是這種文化追求,使得韓國影視作品不但對現實問題深切關注,還表達出草根社會的原生狀態。比如《不可饒恕》則是通過一樁慘烈的謀殺案,揭露出人性的惡與善,法律正義與現實困惑;《熔爐》以光州聾啞障礙人學校的性暴力事件為藍本,引發出了人們對殘疾人教育的關注和反思;《殺人回憶》以1986-1991年期間發生在韓國華城市的連環殺人案件,能促發人們對女性弱勢群體的生命關懷,以及對產生社會陰暗角落原因的深刻反省;《生死諜變》所突出意識形態下的情仇愛恨,使得人們在惋惜中,更能深入反思特殊歷史社會環境的人性悲劇。加之,韓國影視作品一向又以制作精巧,形象俊美,服飾靚麗,情節曲折而著稱,而這種“集束”文化經濟的影視文化效應,亦在很大程度上激發起青年學子的人生奮斗激情和意愿。

盡管韓國影視作品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韓國影視作品中的負面因子也不少。其中一些所謂勵志的青春劇和偶像劇,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社會現實環境,容易造成青少年學子不切實際的行為和想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出于影視文化效應的需要,韓國影視作品中存在著許多虛幻和浮夸的不良因素,將會對我們的青年學子產生許多不良的文化效應。以韓國的偶像劇為例,這些影視作品大多數離不開高富帥的俊男靚女和一擲千金的豪門作背景。比如《哈佛愛情故事》《浪漫滿屋》《皇太子的初戀》《守護老板》《秘密花園》等影視作品,其所渲染的赤裸裸的“感性消費”,已經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產生了不少人間悲劇。特別是對于處于風華正茂、可塑性強的高校學生,在相對寬松的校園環境中,他們極易接受這些“集束”經濟文化效應包裝起來的行為和理念。韓國世宗大學的金京昱教授在評價韓國影視作品時曾說:韓國影視作品“那些在歷史創作中飽受痛苦的主人公,面對死亡,經歷前所未有的悲劇。即便如此,這類作品并沒有直面歷史的傷痛和舊時代的黑暗。取而代之的是幻想和懷舊、新派通俗派劇和感傷主義和退行的情緒”。比如最近熱映的《鳴梁海戰》就有過分夸大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在其中,而忽視了真實的歷史原貌;以《咖啡》《明成皇后》等為代表的韓國影視劇,則具有扭曲史實,美化傀儡帝后的正義號召力量,充滿了一股虛無縹緲的自我滿足感傾向。這一切當然與韓國影視產業文化上的獨立和文化輸出的獨特發展思路,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這一切假如為我們的廣大受眾所接受,那么其后果將不言而喻。我們的青年學子不僅會因此迷失人生發展的合理目標設計和判斷,還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產生嚴重的隔膜感。

第二,由于影視作品具有很強娛樂文化因素在其中,韓國影視作品所奉行的情感路線,很容易促使青年學子和廣大受眾沉迷在一種虛幻迷茫的世界中。由于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兼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弊端,使得廣大受眾中的草根群體,尤其是青年學子特別需要影視作品的娛樂放松和審美愉悅。而“韓國影視大多數走人情、愛情、友情和親情為主的情感路線,被日常生活和工作所累的受眾”,往往會被韓國影視劇演繹的虛擬生活空間所迷惑和引誘。不僅如此,韓國影視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沒有擺脫“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世俗觀念,更沒有擺脫“媚眾”的文化理念。以《宮》《皇太子的初戀》等為代表的韓國影視作品,一方面,使廣大受眾和青年學子產生了許多不良的理念和行為,比如拜金主義,消費至上,過分追求相貌等不良觀念和行為,可謂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由于此類影視劇的文化影響所及,國內近幾年來模仿韓劇的作品也可謂屢見不鮮,這就使得本來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學子更加迷茫和困惑,也極易滑向負面影響的深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