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范文
時間:2023-03-27 10:0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藝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在美術作品中的體現
在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的影響占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態,在中世紀早期即使最杰出作家和作品,也都具有盲目的的特點,當時人們的行為、思想及文化活動都需要服從于宗教這一準則。藝術也不可避免地蒙上濃厚的宗教色彩。當時宗教教義是藝術創作中的主題,幾乎完全表現,成為宗教教條的插畫。
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1000年統治后,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與奴設,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個人價值的確立,肯定了現實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人文主義遠承古典的遺緒,同時揚棄中世紀那種文化,恢復對人性的贊美。
同時,這一時期的畫家開始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對藝術作品的創新,由于人們的思想從長期的宗教桎梏中解放出來,發揚了勇于探索、富于進取的精神對人體進行解剖,畫下不少的解剖圖??茖W的透視法的發明使畫家們可以在平面上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的真實面貌,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油畫材料、油畫技巧的改進使歐洲繪畫寫實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開始體現遠小近大的自然規律。
世俗體裁得到極大發展,楊凡?埃克的《阿爾諾非尼夫婦像》和《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是西方肖像畫中最重要的作品,它以肖像的情節性處理和人物內在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表達取勝。這幅畫已具有風俗畫的雛形了?!堆┲蝎C人》也是一幅展示農村純樸的冬獵生活的作品。中景是兩處結了冰的池塘,有人在滑冰、捕魚,這些細小的人物打破了冬日的荒涼與靜寂。天色陰沉,三兩寒鴉或棲息或飛翔,這一切是那樣自然樸實,那樣充滿暖意。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創造了許多歌頌生活和自然、歌頌愛情、歌頌英雄人物的畫幅和雕塑,這些作品拋棄了中世紀的神秘主義,具有清晰、簡樸和真誠的美的感染力。在粉碎中世紀精神枷鎖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世界,也發現了自己。這在他們的生活和文化追求及文學藝術諸多方面都有所反映。
二、在文學藝術上的發展
在文學、詩歌、等作品中,追求探索自然界的美,表現了自然對人類精神的影響,不再向中世紀的人們那樣有意地避開自己,而是大膽地探索自己的靈魂,揭示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丁是人文主義的先驅者,他在詩歌和學術著作,特別是《神曲》中,表達了對古典文化的崇敬,第一次從多方面鮮明地抒發了人文主義新思想。人文主義初期的杰出代表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學識淵博,對希臘羅馬文化有精湛研究。他熱心搜求古籍抄本,發現了西塞羅等古典作家失傳的書信和著作。他是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把人和現實生活放在中心地位,通過注釋、闡述古籍,批判中古文化,譴責禁欲主義,宣傳人情世道。薄伽丘也致力于人文主義學術的研究,是當時西歐第一個掌握希臘文的學者。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活動與創作,對意大利和歐洲傳播人文主義、促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發展,都發生了很大作用。他們所在的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人文主義運動的中心。
三、在建筑藝術上的發展
文藝復新時期的建筑能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與當時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分不開。1414年,人文主義者波焦在瑞士的一座修道院中發現了古羅馬建筑家維特魯維奧的著作《論建筑》手稿。維特魯維奧認為,建筑是一門建立在數學基礎上的精密科學,并介紹了有關修建神廟、劇場以及其它建筑物的技術。但人們在學習古籍中遇到很大困難,阿爾貝蒂據此并結合他的研究寫了《建筑十書》,對后世影響甚大。帶古代裝飾風格的建筑,它的基礎仍然是表明理智和智慧的進程。
人文主義者認為,建筑的首要功能是為人的世俗生活服務,特別是為城市公民生活服務。建筑的最大榮耀在于為城市提供實用之需與現實之美,因此商業利益、軍事防衛和生活日用是建筑服務的主要內容。公共建筑主要服務于市民。在陵墓建筑方面,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則大大減少了宗教因素,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現死者生前的生活和業績。
四、在音樂藝術上的發展
在音樂作品中,要求音樂和諧、悅耳并能滿足聽覺的要求。人們審視音樂協和與否的標準,是根據音樂自身的因素,而不再是采取它外部宗教的、社會的、論理的觀點左右。
篇2
關鍵詞:文藝復興;繪畫藝術思想;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05-0046-01
藝術革命的永恒公式是當一種藝術漸趨呆滯死板,不能再表現時代趨向的時候,必須回返自然。穿過中世紀美術的呆板陰暗,人們對自然和人身價值開始重視起來,對人和自然作出了新的評價。從14世紀到16世紀以意大利為中心傳播并影響歐洲的文藝復興繪畫運動震動了整個歐洲畫壇,并且成為西歐近代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開端。 “15世紀初那些佛羅倫薩藝術名家,已經不再滿足于沿襲中世紀藝術家傳授給他們的那些古老的程式。他們運用新方式和新興趣使得作品在那一時期看上去驚人的真實。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看來,藝術中那些新方法和新發現本身從來不是最終目標;他們是使用那些方法和發現,使題材的涵義進一步貼近我們的心靈?!?/p>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思想基礎概括來說就是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的出現要求文化藝術表現人的思想和感情,發展人的個性,要把思想、感情、智慧都從神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倡個性自由以反對人身依附。人文主義思想的真正核心就是要提倡“一切以人為本,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樣的觀點在一切以神喻為準則的中世紀則是大逆不道的,那時侯的理想人生就是貧窮、獨身和遁世,甚至認為寺院里的一間斗室和從不洗濯的雙腳是心靈發展的先決條件。而人文主義者則認為人在歷史中扮演的不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不能聽天由命地去等待死亡或基督的重現。他們贊揚家庭生活和明智地運用財富,認為適度的物質享受有利于對知識的追求。人文精神是關于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的思潮和理論。它是是隨著人類進入文明時期萌發的,但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時代的思潮和理論,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沖破了中世紀教會統治下的以神為中心的思想束縛,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支配自然,認為追求快樂是人的天然權利和社會發展的動因。它批判了封建教會視和世俗生活為罪惡的禁欲主義,肯定了人擁有享受人間一切快樂的權利,從而使征服自然、尋求人生快樂、進行自由創造、爭取個性解放和建立公正社會制度等進步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
約翰?伯格評論:“藝術是一種權利”,“藝術家意志力來自他們對自身經驗的信心,以及對他們所認識的社會所抱的一種深度懷疑”。中世紀的繪畫是以神為核心的表達,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家們則開始對神學提出挑戰,強調人的現實生活意義,以人性來對抗神性,否定了以神為中心的中世紀意識形態,歌頌人的智慧和力量,贊美人性的完美與崇高?!霸诜鬯橹惺兰o精神枷鎖的過程中,人們不僅發現了世界,也發現了自己。有人比喻說,以前,人們的視野在觀察世界及認識自己時,都被一層紗幕所遮掩。這紗幕是由信仰、幻覺和偏見組成。而此時,紗幕被撕去了,人們從睡眠或半醒狀態中開始清醒:他們有了“個性”的意識和個人主義的世界觀?!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作品中充分體現著這種人文主義思想精神。藝術家們創造了許多熱愛自然、歌頌生活、弘揚英雄人物精神的繪畫。他們運用神話題材來表現對人間現實生活的美好憧憬,表現對人的無窮創造力量和智慧的贊美,表現樂觀的生活,表現人體美,歌頌自然。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證明人文主義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在這時期的名作中清晰的體現出來。
篇3
1.1國家意識和民族歸屬感淡化。受西方強勢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們聽歐美流行音樂,看好萊塢“大片”,用硅谷“芯片”,吃薯片,過圣誕節、情人節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閱讀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籍卻感覺枯燥乏味,對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日興趣索然,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習俗正被遺忘。這充分表明,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國家和民族意識不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減退等民族歸屬感淡化問題。
1.2理想信念不鮮明,人生追求庸俗化。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夠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價值感。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激勵,導致其人生目標短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貪圖享樂、進取心不強,缺乏高尚的人生價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質化、庸俗化、享樂化。
1.3責任感不強,社會公德和誠信意識淡漠。一些大學生重利輕義,重物質輕精神,缺乏責任意識和義務觀念。一些大學生對國家和集體的事漠不關心;對他人、社會缺乏愛心和奉獻精神,自我意識過強,人際關系冷漠;公德和紀律意識淡漠,隨意破壞公物、隨地吐痰、排隊加塞、過馬路闖紅燈等公共場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缺乏興趣,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歷史的觀念、民族的認同感和廣闊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當今的大學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盤算、荒于仁義;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蘊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情感脆弱、心胸狹窄,為高等教育工作帶來壓力和挑戰。
2.文化傳承對于大學生成長及未來發展的意義
2.1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品德和文化素養?!抖Y記•大學》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辯證關系進行了詳細論解。只有自身修養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層次的任務,實現人生更高的目標。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促進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養成良好的個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發展,充滿正能量。
2.2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樹立遠大目標,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黨的十適應國內外新形勢、順應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為此,需要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參說:“士不可無弘毅,任重而道遠?!边@是黨對當代大學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學生立宏志、擔大任,形成肯擔當、不屈不撓、敢于創新,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社會風尚的引領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養、以身作則,才能推及全社會,影響他人、成就事業。傳統哲學重視調解人際關系,推崇以誠待人,追求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建立充滿愛心的社會。當代大學生時有缺乏為他人著想的現象,大家同在一個寢室,卻不和睦相處,經常為一些瑣事斤斤計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學之間的一些矛盾或將大大緩解。
3.高校人文藝術教育品牌建設的途徑
3.1在師生中培樹科學的文化傳承和教育觀念。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比較完善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但要成為一名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養的有力支撐。應把理工科縝密的邏輯思維與人文藝術的形象思維完美結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腦思維”模式,為大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教師作為教育的執行者和參與者,其思想觀念、教學方式、職業素養等直接影響學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師應該就文化傳承和如何有效地開展人文藝術教育問題在觀念和行動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氛圍。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藝術教育缺失等問題,學生即使有興趣和潛力,也因缺乏正規引導而有所偏頗。制度和平臺是重要保障。例如實行“大學生素質拓展學分要求”即從制度層面和基本框架上給出開展人文藝術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過第二課堂講座實現對人文藝術的啟蒙,結合專業需求、圍繞學生興趣設計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大學生藝術節等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藝術育人氛圍。
3.3突破固有范圍,以興趣為牽引建設學生所需的特色活動。開展人文藝術教育要基于學生的需要、興趣和專長。由此,沒必要將教育活動的開展封閉于某一群體、某一方面,完全可以打破固有范圍,做到融合互通。例如:J學院的相聲俱樂部和A學院的話劇社,收納了全校多個專業年級的學生加入,以共同興趣為牽引但又各自分工,實現人盡其才,為學生接受人文藝術教育提供自主空間,達到良好效果。
篇4
對于職業教師來講,備課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備人”則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皞淙恕逼鋵嵕褪茄芯渴芙逃摺覀兊膶W生——的特點,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時我們還要研究當下環境中的學生特點,只有抓住學生特點,才能因材施教,對癥下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作為一名高校人文藝術課教師,最近幾年開始研究當下大學生的群體特點,以下是研究心得和相關教學改革策略設想。
一、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一)何為“90后”大學生
理論上,1990—199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我們統稱“90后”,自2008年以來,“90后”們陸續進入大學校園學習、生活。我們教育工作者稱其為“90后”大學生。這批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與以前的“80后”、“70后”都不一樣,從社會環境來看,他們成長于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物質條件相對豐裕,信息來源渠道多樣,但是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大,“90后”大學生隸屬的社會階層相對復雜;從家庭環境來看,這批大學生大多數來自獨生子女家庭,他們的父輩多為“60后”、“70后”,這代人的父母接受的教育相對完備,思想相對開放,價值觀相對多元,眼界相對開闊,他們目前正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從學校環境來說,“90后”的成長伴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他們這代人所受教育已經不完全是傳統的“應試教育”,而是吸收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的改良教育。這些都對“90后”大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90后”大學生所處的新媒體環境
“90后”成長的時期也是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期,是新媒體快速成長的時期?!靶旅襟w(NewMedia)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嚴格地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新媒體?!雹倥c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除了在傳播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以外,在與用戶互動方面有著極大的差異,傳統媒體與用戶的互動往往比較單一甚至滯后,但是新媒體則進入“用戶也是信息生產者”的新局面。
(三)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群體特點
1.數碼時代原住民。90后的童年伴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90后上小學時手機基本普及,90后進入青春期的時候,移動互聯網進入爆發增長期。如果要給這代人畫一幅漫畫,可以畫一個右手拿鼠標,左手握手機的形象。這代人對于電腦、網絡、手機的黏合度超過了之前的任何一代人。信息獲取手段極度多樣化。但是這樣貌似海量的網絡信息海洋,往往是碎片式的信息居多,所以這代人要想擁有系統化的個人知識信息體系仍然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并不是“百度”幾下就可以解決的。但是這種海量的網絡信息,反而會帶來90后的認知“幻覺”。
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引導學生閱讀經典,系統掌握專業理論和知識,踏實練習專業實踐技能。否則他們將成為熟練掌握搜索引擎的半瓶醋!如果做不到這些,即使獲得大學文憑,含金量也值得懷疑,將來發展后勁也可能不足,尤其是打算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學生。
2.個人選擇多元化。這代人在價值觀、審美趣味、愛好、追求乃至職業規劃方面的選擇十分多樣化?!肮棚L”派可以穿著漢服到大街上玩“快閃”;“穿越”迷則會成群結隊地到雍正陵前燒紙;“火車”迷則會揣著無線電追逐日漸稀少的綠皮火車……很多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情,90后認為理所當然地玩嗨天。個人選擇多樣化的實際反映了這代人思想的多元化,也反映了這代人對自我欲望和需求的尊重,以及他們不隨波逐流的勇敢。這對教師的教學要求提出了雙向要求——首先,教學內容不要“一刀切”,允許學生多角度多樣化的教學反饋。如果可以,盡可能調整教學內容,多準備幾個解讀角度。其次,教師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和集體意識的教育。21世紀的教育既應尊重個體,又不能矯枉過正,對學生放松集體意識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否則容易墮入自由、散漫的個人主義深淵。
3.感情表達更直接。90后敢愛敢恨,在感情表達方面似乎更直接——一邊看電影一邊用“彈幕”軟件吐槽就是這代人干的事。由于相當一部分人自幼物質豐富,他們可以毫不吝嗇地為喜歡的偶像買單,屬于娛樂圈“粉絲”經濟的基石。他們對于身邊喜歡或不喜歡的人也會不吝于直接表達。這些表達很多都是通過網絡或即時通訊軟件來完成的,比如貼吧、人人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這點對于教學評估——對于任課教師要求就高了,因為表達更直接,對任課教師不滿意則毫不避諱地打低分,如果喜歡任課老師則會打高分甚至直接對老師示好。比如給老師送禮物,甚至請老師吃飯等。廣州某高校的一位教師因為工作原因暫時要在北京逗留一段時間,他的一個學生居然專門從廣州坐飛機來北京看他。
4.對即時反饋要求高。電子游戲幾乎是每個“90后”都接觸過的,即時反饋是電子游戲游戲機制的重要特點?!皩Α被蛘摺板e”,在游戲的虛擬世界里會很直接、迅速地反映出來,玩游戲長大的90后似乎習慣了這種反應機制。對即時反饋要求高成為“90后”思維的重要特點。
如果我們可以抓住“90后”的這些特點在教學上進行相應調整:比如縮短教學測驗和評改時間差,最好當堂給出結果,這可能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幫助。
二、新媒體環境下以90后大學生為教學對象的人文藝術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教學過程管理
巧妙利用微信群社交功能,延伸課堂,比如《大學生視唱練耳》課程,可以建立該課微信群,讓同學上傳自己的視唱音頻或視頻,教師對此進行考核和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過程考核,而且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否則考核會占去不少的課堂時間,尤其是對于80人以上的大課堂),同時還可以有效延伸課堂“空間”——微信可以保存交流的影音資料,這些資料可供師生反復研究和學習。
(二)利用新媒體優勢,做好個性化評價
針對當前學生愛好多元化的特點,師生既可以在課程公共社交群體里交流,也可以一對一交流,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隱私(比如有個別學生擔心自己藝術素養差怕被同學嘲笑,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與教師一對一交流就可以有效地免去這類學生的擔憂),又可以深化教學效果。
(三)利用新媒體優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
一門課程的學生可以有一個全教學班的微信群,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興趣自行組建小組微信群,比如喜好美聲唱法的可以建立“美聲群”,喜好民族唱法的可以建立“民聲群”,喜好通俗唱法的可以建立“通俗群”,在這些群里他們可以進行充分的內部交流,同時也鍛煉了團結協作的能力。教師分別加入每個小組群,便于巡視小組討論情況。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具體協作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
三、結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點。教師要與時俱進,善于觀察和研究學生特點,善于研究學生學習環境的特點,如果可以據此對教學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5
關鍵詞:藝術教育;人文本質;人格培養;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40-014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全國各高等院校紛紛開辦藝術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上各類藝術輔導班層出不窮,一些初高中也辦起了“特色班”、“高考輔導班”等等,這無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藝術教育繁榮發展的態勢。然而,在目前藝術教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尚存在著嚴重的“功利性”和“重技藝,輕人文”的現象。社會上的各類“輔導班”和一些高中辦的“特色班”自不待言,大都以升學為目的,教學過程也都是圍繞著應試技能的訓練。而許多高校開辦藝術專業也多是處于“經濟效益”的目的,教學模式也多是偏重于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當然,我們不能否認藝術教育特有的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訓練的意義,也不能無視社會的需求,不能不考慮“效益”問題,但絕不能忽視或削弱藝術教育所應有的人文素質教育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更不能忽視教育“以人為本”、以人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長遠利益。藝術教育作為一種人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上述這些現象不僅有失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而且無形之中將學生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情感引向功利主義的需要,致使學生的藝術興趣、價值觀念受到扭曲。因此,要使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就必須在藝術教育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強化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
一
“人文”一詞在漢語中泛指“人事”,與“天文”對應,是指人世間文明之道及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在英語中“人文”(humanity)一詞包含有四層含義:(1)表示人道或仁慈的性質或狀態,慈愛和慷慨的行為或性情;(2)表示人性之意;(3)表示人文學科或人文科學;(4)指人類之意。(注:參見洪成文著《現代教育知識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頁。)概括起來說“人文”一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指人本身和一切人類的文明和文化現象。人文學科則是基于此義,不斷建構起來的關乎人性和人類發展的學科體系,它研究的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藝術教育的學科性質應屬于人文學科,這是由藝術的人文本質所決定的。藝術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審美把握和正確認識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人類審美追求的最高形式,是人類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創造活動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形象化的語言方式傳遞情感和思想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不僅要考慮個人生活中和心靈中的事件及意義,而且還要考慮帶有民族性的、人類性的普遍的事件和意義。因此,在藝術家創造的作品中總是包含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內容和他對生活評價的態度,同時也蘊涵著不同民族的人文思想、民族情感和時代精神。藝術正是憑著藝術家進步的審美理想、人格特征和文化精神的作用和力量,憑著他內在的熱情、豐富的生活積累以及卓越的藝術技能,通過有限的現實材料,表現出無限的社會內容來,并且使其產生更強烈、更普遍與更深刻的意義。也正因為如此,藝術才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藝術也就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和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義。
二
作為人文學科,藝術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自身的完善和對人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人自身的完善,就是從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養和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核心是對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有學者認為:“當代教育教學中的人文主義傾向最重要的表現是把人格完善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終極目的。” (注:參見錢源偉著《社會素質教育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頁。)這就表明了人格培養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從心里學角度看,人格是人的主體結構的核心,是人性或人的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格還包括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生存態度及行為方式,它是由人文科學知識、社會心理、文化修養、人文精神等方面綜合而成的內在穩定的特質,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藝術教育的功能指向首先應當是對人格的完善,即促使人格的發展趨于完整、全面與和諧。
宗白華先生曾說:“藝術家之創造,乃表示全人格的意義及其最高的生命,決非附帶的無關重要的表現。” (注:參見宗白華著《宗白華全集》(1),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7頁。)也就是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與人格有著密切聯系,他的創造并不是一種空洞的表現,而是藝術家健全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外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這里所說的“全人格”,就是全面、完整、和諧的健全人格,它的養成是認知、情感、意志三方面高度平衡發展的結果。而藝術教育在協調人格結構內部知、情、意三者的關系,培養健全人格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認知能力,是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即一個人的智慧。完滿的智慧人格, 應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互補,是人的感性和理性這兩大精神因素的協調、平衡和充分發展。藝術教育中的認知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體現在對事物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知道,藝術活動是最富于幻象性的思維活動,它偏重于感性思維,它在培養人的知覺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藝術教育作用于人的發展的最有利因素在于促進人的感知能力發展,它是獲得知識、發展情感、提高創造能力的基礎。審美感知能力包括知覺、想象、領悟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長期的審美實踐訓練。藝術教育是通過藝術鑒賞和創作實踐活動,來調動人的知覺、激發人的想象、培養領悟力,從而提高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另外,審美感知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有豐富的感性審美實踐經驗,而且還需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修養作支撐,因為認知能力與學識修養有著緊密聯系,兩者不可分割,認知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學識修養的高低,而認知能力的提高又能幫助判斷事物、獲取新知。
情感,是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里現象,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情感與人的生命活動相聯系,它既是人的生命活動的特定狀態的反映,又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個人的情感往往受功利觀的困饒,而要克服這種現象必須通過審美活動促使情感從日常功利狀態,從經驗的現實水平升華到超驗的規律水平。藝術活動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也是一種情感體驗過程,藝術離不開情感的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藝術家總是把自己內心體驗的情感進行提煉、加工、整理,升華為一種審美情感,并通過適當的形式移入到作品中。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會受到其中的情感熏陶,同時還會激發欣賞者自身的情感體驗,從而在情感互動中達到審美共鳴。作為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一個復雜的“移情”過程,它始終與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想象力的作用,藝術中的情感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正是在情感與想象的互動結構中,在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得藝術中的情感超脫于普通情感成為一種超功力性的審美情感。符號美學家蘇珊?朗格認為,藝術家表現的情感,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情感,但也“決不是他個人的真實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注:參見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頁。)也就是說,它包括了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雖然在形式上是個體的、自然的、感性的,但從實質上考察,它滲透著人類的理性因素,具有超越性,是恒久、普遍而必然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創造中也已將人類的普遍情感進行了綜合、選擇,是帶有價值定向的審美情感。由此可見,藝術教育中“情感”的培養,是以審美活動為中介,通過對人類情感的再體驗,使人的情感不斷趨于豐富和完善,從而達到對個體心靈結構和人格形態的有目的塑造。通過藝術教育不僅能夠“有效地促進個體的人創造、表達自己的情志,促成人與人的溝通、理解和理性與情感的貫通。而且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有效的滋潤,使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充實和豐富,并更具鮮活性?!?(注:參見梁玖著《新編藝術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頁。)
意志,是人格構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心理支撐力量。意志一般表現為持久力和忍耐力兩方面。持久力就是為實現明確的預定目標所需要的長時間堅持力量,忍耐力是指承受打擊、挫折,忍辱負重的能力。也就是能根據一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來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較強的自制力和適應能力。健全人格要求有頑強的意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是一個人沖破層層阻力,尋求不斷發展,成就一番事業的保證之一。通過藝術教育可以磨練學生的意志,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和堅忍不拔地追求藝術真諦的信念。藝術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具備堅強的意志,他們都懷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為人類創造了不朽的杰作,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對藝術家的奮斗經歷的了解,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他們在偉大的藝術創造中所包含的堅強意志和獨創精神,從而受到鼓舞。藝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艱辛的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而創造性的獲得,需要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訓練,需要大膽的開拓進取精神和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努力。藝術追求獨創性,就意味不與他人相同走自己的路,一般富有獨創性的作品往往暫時不被人們所接受,因此,藝術家在追求藝術真諦,探索創新之路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較強的忍耐力和堅定的信念,要能耐得住寂寞,不能見風駛舵、隨波逐流。當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主見維護藝術的獨創性,必須要以正確的認知判斷為前提,以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為基礎。
藝術教育對人自身的完善和發展是同更廣泛的人類文化發展聯系在一起的。就人的本質來看,人的存在和發展是以人的文化創造為前提的。按照著名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人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也只有在創造文化的活動中,人才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可以說,“人、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深刻而具體的文化性存在。……人的文化創造性越豐富,文化主體意識越強烈,其生命活動就越有意義和價值” (注:參見李西建著《審美文化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6頁。)藝術作為人類文化創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本質的體現,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創造,也是人類進步與價值取向的表現。它不僅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心理建構和思維機制,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的歷史發展水平。因此,藝術教育也就成為一種文化教育。通過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使他們用宏觀的歷史尺度對待人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使他們把自身的發展同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聯系起來,進一步發掘人類文化創造與人類生命活動中的美學意義。由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使得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文化形態,也留下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它們都記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因此,通過藝術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不同的藝術語言及其特征,從藝術上區別文化的差異,使他們了解多元文化的內涵,認識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增強他們對人類文化價值和意義的領悟和理解。發展尊重他人與關懷社會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責任感。使他們更多地介入文化交流,共享人類社會的文化資源,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并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
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其人文教育功能是多層次的、綜合性的。在現代“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影響下,藝術教育的人文特性日益彰顯出來,藝術教育越來越成為培養人文素質、傳承審美文化、發展人類文明、創造和優化人類文化生存環境的教育。那么,如何在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人文教育的職能,切實做到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首先,教師要轉變藝術教育觀念,充分認識藝術教育的人文本質。教師是藝術教育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他們的藝術思想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引導著學生對藝術學習的目標定位和審美價值取向。如果教師只將藝術教育視為一種專業技能教育,或是把藝術看成是謀生的手段的話,那么,這將會導致學生對待藝術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當然,藝術教師要成為真正的人文藝術教育的“傳道者”,還必須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和專業能力。否則,藝術教育也只能是一種“玄想”的人文教育。
其次,是優化課程結構,使藝術教育的課程、內容走向綜合化。課程教學是實施藝術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藝術教育的重心所在。藝術教育課程結構改革,一方面,應增加藝術美學和相關人文知識課程,另一方面,要將專業技術訓練與審美文化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在專業實踐性課程中增加藝術史、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知識內容。同時,教師要自覺以教學心理科學為指導,來引導學生利用某種媒介有效地傳達藝術感覺和思想,從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認知能力。
篇6
一、 動畫電影《天才眼鏡狗》中的藝術優勢
動畫電影的概念與傳統意義上的動畫片不同,動畫電影是結合了動畫藝術和電影藝術的包括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哲學等眾多藝術門類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內容的表現方面,動畫電影比傳統的動畫片更具有集中性,即動畫電影可以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將動畫片連續性的故事進行濃縮、概括、總結并加以升華。在思想主題的表達方面,動畫電影因具有電影的藝術特征,因此比傳統的動畫片更具有藝術性和內涵性。與此同時,動畫電影因為包含了動畫藝術元素,與傳統電影相比,無論在內容、主題思想的表現、表達方面都更具有優勢。本文以動畫電影《天才眼鏡狗》為例,對動畫電影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對該類電影題材的優勢進行歸納和概述。
(一)動畫電影對于影片語境、氛圍等要素的構建方面的優勢
在動畫制作過程中,數字媒體、電腦科技與繪畫、音樂等藝術元素是整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動畫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藝術元素構成了整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影片《天才眼鏡狗》中,制作公司充分利用了動畫制作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手段,通過繪畫、音樂、電腦技術等手法對影片的畫面進行了形象、生動的表現,在構建電影語境、氛圍方面更加貼近影片的題材、主題和內容。例如,為了更好地營造影片中的溫情氛圍和家庭主題,影片在對背景、人物等內容進行描繪時,制作方都選擇了飽和度較高的暖色系顏色,其中當影片內容涉及到重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時,影片中畫面的整體色彩略微的被賦予復古的昏黃色,而這樣的在色彩上的大膽處理,得益于動畫制作本身的優勢所在,與傳統電影相比,動畫電影大膽的運用色彩,以表現影片中的背景、環境等重要元素是動畫電影的優勢之一。又例如,在片中,無論是皮博迪父子在現實都市的高科技生活,還是父子倆穿越時空的歷史冒險經歷,其所涉及的背景、場景、甚至是大的戰爭場面,都因為電腦技術和一致的繪畫風格而毫無違和感,而在傳統的電影拍攝過程中,如何使背景、道具、爭斗場面等內容在影片中保持一致是導演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同時,因為動畫電影本身具有動畫的戲劇性,所以,在影片中過于夸張的音樂、人物語言、配音效果等等在不會顯現得突兀的同時,反而使得影片更具有幽默性。例如,為了更好地描繪法國大革命時期凡爾賽宮中的奢華場面,制作方選擇婉約的古典音樂作為背景音樂,而當貴族階級與貧民發生尖銳的沖突、矛盾時,影片的背景音樂則變為節奏性強的交響樂,以表現矛盾的激烈。由此可見,與傳統電影相比,動畫電影在對背景、氛圍、影片語境方面的構件上更具優勢。
(二)動畫電影《天才眼鏡狗》在敘事表達方面呈現的優勢
與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相比,動畫電影在敘事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靈活性和生動性。首先,動畫電影在敘事表達方面不受傳統拍攝手法的制約和束縛,即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制作方可以根據劇本的要求或自己的意愿,利用數字媒體、繪畫等多種手法達到所預期的藝術效果。例如,整部影片沒有依靠傳統意義上的長短鏡頭的交換等來表現影片敘事表達過程中情緒、情感的變化,而是通過背景的切換、畫面中人物角色的布局、繪畫過程中對于色彩的使用等實現預期的藝術效果。如皮博迪在講述自己幼年被人遺棄,又無人認領,最后只能靠自己奮斗來獲取成功時,在影片的單幅畫面中同時插入多個畫面,分別對皮博迪學藝習、運動、藝術等行為進行表現,從不同的方面來對于其努力的過程進行敘述。其次,在影片敘事表達方面,動畫電影更具有靈活性,或者說動畫電影比傳統電影更具有天馬行空的藝術特征。影片《天才眼鏡狗》即可以定義為歷史題材電影又可以定義為科幻題材電影,這是因為在制作方對影片進行敘事和表達的過程中既將大量歷史元素融入其中,又賦予影片以科幻色彩,為了更好地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影片中的皮博迪先生可以乘坐自己制作的時間機器穿越時空,拜訪歷史上各類知名人物及參與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當然這樣的構思和表達在傳統電影中也曾出現,但是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因為受到演員、背景、道具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其效果遠不如通過繪畫、電腦技術等藝術手段所獲得藝術效果。因此,我們說在敘事表達方面,動畫電影具有靈活性、生動性和創意性等藝術優勢。
(三)動畫電影《天才眼鏡狗》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優勢
在任何藝術形式的作品中,語境氛圍、敘事表達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整部作品最為重要的三個部分。在傳統電影中,人物角色的塑造除了劇本本身所規定的關于人物角色的行為舉止、衣著打扮等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決定性作用,扮演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演員的個人表演也在影片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在動畫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受到演員表演對于影片中人物角色的影響,制作方只需要根據人物角色的特點,運用繪畫、數字媒體等藝術手段在影片中建造出自己滿意的人物角色的形象和相應的動作舉止、衣著打扮,就可以使人物角色在影片中依據劇本設定的情節等來表現人物的特點,對人物形象做出準確、完美的塑造。例如,在影片中,制作方利用繪畫和數字媒體技術,成功地在影片中勾勒出了皮博迪先生這一角色,使一只狗具有人類的行為,可以直立行走,并且擁有智慧頭腦,可以和人類自由進行溝通。在傳統電影中,皮博迪先生這一角色形象無論是怎樣塑造都是具有一定困難的,但是在動畫電影中,動畫藝術的表達手法可以輕松地將皮博迪先生成功塑造出來。同樣,在對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傳統電影中的人物角色受到客觀因素的諸多影響,人物角色形象基本與現實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無差異,而在動畫影片中,制作方則可以利用動畫元素,對人物形象的外貌、身材等進行改動,或尊重現實實際形象,或進行夸大處理。例如,在影片中,人物角色在相貌上基本保持了現實世界中相貌,但是在身材上則大多在原有的比例上進行了更改,使人物角色的頭部大于身體,四肢比現實中還要細瘦、靈活等等,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僅從外形方面增添了不少幽默感,更令人覺得親近。然而,動畫電影中對于各個人物角色的配音使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在影片中,皮博迪先生的聲音偏向冷靜,但又不乏嘮叨,這就體現出了皮博迪先生作為一位學者和作為一位父親時對兒子表現出的關愛。又例如,在塑造瑪麗王妃時,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在后期配音中制作方賦予其類似于意大利歌劇的腔調,從側面來表現這一人物形象在生活、政治等方面的荒謬性。由此可見,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動畫電影具有靈活性、形象性的藝術優勢。
二、 動畫電影《天才眼鏡狗》中的人文主義
近年來,動畫電影逐漸占據電影市場并獲得公眾認可和歡迎,不僅僅因為其在藝術表現等方面比傳統電影更具有優勢,所達到的藝術效果更具有觀賞性,更是因為,動畫電影可以將娛樂性和思考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影片達到寓教于樂的藝術效果。以影片《天才眼鏡狗》為例,觀影人不但可以目睹皮博迪父子穿越歷史的冒險經歷,還可以通過其冒險經歷對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新的認識、理解,其中人文主義是貫穿影片始終的重要內容。
(一)人文主義的含義
可以說影片《天才眼鏡狗》的全部內容就是對人文主義定義的一種全方位的表現,即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反封建反教會過程中應運而生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其反對“神本”,主張“人本”,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在影片中,皮博迪先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可謂是志同道合的好友,這一點明確的表現出了人本主義的振興時間。同樣,皮博迪先生本身是一只具有異能的狗,而“狗”的身份可以引申為現實社會中原本受到公眾排斥的種族、特殊的弱勢群體等。同時,盡管在影片中曾存在類似于銀槍魚小姐之類的人對皮博迪先生表現出惡意,但影片最終卻以大團圓結局,從而表現出了人文主義中的“自由、博愛、平等”主張。
(二)人文主義發展歷程
在影片《天才眼鏡狗》中,時空穿越可以說是整部影片的重中之重,在眾多的歷史事件中穿越并與眾多著名人物交談甚至發生爭斗成了影片的賣點之一。而這些穿越所反映的不僅僅是皮博迪父子之間的親子互動,其串聯起來還反映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歷史,更重要的是其將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簡單扼要的表現出來。例如,在古埃及皮博迪父子利自己的智慧帶走了原本該為法老殉葬的潘妮,這表現了在古埃及時期先哲所提出的擺脫神的控制,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的主張,而這樣的思想主張正是西方人本主義的思想起源。制作方利用“穿越時空”在影片中既描述了西方文明發展史,又對于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人文價值。
(三)人文主義的特點
篇7
一、要時刻記住“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
“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藝最根本的問題。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藝術家,作為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承者和支持者,文藝工作者首要明確的就是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的問題。文藝創作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是一個文藝工作者需謹記的原則。
在談到文藝工作時曾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第一個問題就談到“我們的文藝要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并指出這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在講話中也指出:“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這是黨對文藝戰線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決定我國文藝事業前途命運的關鍵。”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回顧文藝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至今仍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經典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以人民為主體的作品。無論是文學、戲劇、影視、舞蹈等,創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會創作出真實、生動的文藝作品,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同時,也只有那些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文藝工作者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人民的愛戴,才能成為德藝雙馨的偉大藝術家。
以逝去的作家路遙為例,他的《平凡的世界》已是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在他當年創作《平凡的世界》時,正是先鋒派、意識流等文藝思潮剛剛進入中國,大家忙于對寫作形式探索的時期。而路遙卻遠離都市,在黃土高原的窯洞里采風生活了幾年,以傳統現實主義的手法完成了這部在當時不算時髦的作品。因為作品的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平凡的世界》打動了千千萬萬讀者。路遙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會產生重大的影響,關鍵在于他的作品深入生活,貫注了昂揚的奮斗精神,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正是在講話中強調的,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以人為本”永遠是文藝工作者進行文藝創作的根本宗旨。只有明確了這個宗旨,文藝創作才能真正實現“雙為”方向,文藝工作者才會有的放矢,不偏離社會主義文化的軌道。
二、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守正確的文藝思想陣地
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實踐者,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者和宣傳者,文藝工作者要堅守正確的思想陣地,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為主要內容,以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支撐,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為主要目標,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為實現中國夢發揮文藝的價值引領作用。
在講話中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面對市場經濟中各種誘惑和挑戰,文藝工作者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守的文藝思想陣地,把作品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隨波逐流,不趨時媚俗,不做市場的奴隸,對一切有悖于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有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有悖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象,旗幟鮮明地進行抵制和批判,努力在全社會構建一種積極向上的價值體系,通過作品追求真善美的永恒價值,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還要求文藝工作者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文藝創作,宣傳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正如強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三、以創新的精神積極開拓社會主義文藝的新天地
創新是文藝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是文藝能夠跟隨時展步伐的保證。在講話中提出: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隨著時代生活創新,以自己的藝術個性進行創新。他還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跟上時展、把握人民需求,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新世紀新階段,文藝的建設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這種創新體現在藝術創作、藝術傳達的各個方面;既包括形式上的創新,也包括內容上的創新。伴隨著新的網絡傳播媒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文藝在形式上也隨之發生變化,如微小說、微電影的出現,都是結合網絡時代做出的藝術形式上的調整。新時代、新生活成為文藝創作的源泉,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以新的藝術視角反映新世紀、新階段的新氣象、新生活的作品。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要對文化新形勢有新的認識、體驗、理解、把握,從而真正把社會主義的文化理念融入文藝作品創新中去。
篇8
[關鍵詞] 藝術;人文素養;大學英語;融合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4-0082-02
高等教育藝術學院是我國藝術教育的主要承擔者,負有培養我國藝術類人才的重要責任,關系到我國文藝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也是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礎。對于藝術類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能只依賴于有限的人文教育課程,必須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貫穿于每一門課程中。大學藝術類英語教學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應在教學中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滲透,使學生不僅具有廣博的英語知識,也利于學生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志趣、和諧健康的心態的培養。這也是當代大學英語教師應當擔負的主要責任。
一 藝術類英語教學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學科多樣化,大學生的數量在急劇上升,參加藝術類考試的學生隊伍也在持續壯大。目前我們的藝術考試和藝術教育,過分追求專業技巧從而造就出了很多發展不全面的“ 短腿”人才。藝術類專業學生從小一直把主要精力和絕大部分時間放在專業的學習上,相對輕視文化課程的學習,而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堅持、不斷記憶、不斷積累的過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時間上沒有合理分配、沒有采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就有可能被落下,最終使學生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在主觀上,藝術類學生們也有強烈的學好英語的愿望,但是具體到行動上卻表現為學習效果不佳。由于在高考以前的教學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主,英語教學的中心主要是以提高成績為主,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忽視藝術類學生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致使他們在英語方面的詞匯量較少、英語的聽、說、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較弱,不認真研習英語語法,掌握不夠準確,模糊不清,應用不靈活。而且藝術類學生用在英語上的學習時間更是少而又少,使他們的英語學習水平遠不及大學英語要求的水平。
進入大學后,由于大部分藝術類學生以前的英語基礎較差,更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完全為了應付考試,自我培養意識淡薄,對英語產生了厭煩的情緒,甚至一些學生不能保證按時上英語課。沒有端正的英語學習態度,沒有持之以恒的學習英語的決心和信心,可以說,從心理上就忽視了英語學習。藝術類學生的這種學習態度使得藝術類學生的個性明顯,專業悟性相對較強,但在思想上和行為上比較自由、散漫,不愿受制度約束,因此大多數都不喜愛文化課的學習,更談不上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同時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是一個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的過程,過于機械化,模式化。教師往往注重自我講授,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感到英語枯燥乏味。英語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教育教學不夠多樣化、層次化。沒有關注藝術類學生的特點,針對他們基礎差,沒有學習興趣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在藝術類院校的英語課堂中,缺乏英語教學的師生互動環節,學生與老師的課堂交流不夠,學生存在的疑問不能及時的解決,學到的知識也是一知半解。
二 藝術類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養與專業精神是相統一的。高等學校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應大大加強人文素養教育。藝術類的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更要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自身的人文精神,這將有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實際上,人文精神與藝術是息息相通的。現今,英語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一種通用語言和工具。要用好這門語言,就要對英語文化、文學以及風俗習慣有基本的了解,還要理解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方式、心理狀態等人文素養方面的差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他國優秀的思想和文化為我所用。這就使我國藝術類教育必須以培育出國際化的藝術類人才為目標,掌握藝術類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他們對古今中外優秀藝術文化成果知識有相當的理解和體會,能夠更好地進行各國優秀藝術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促進我國文化和經濟的多層次全面發展。
因此,藝術類英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要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成為富有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藝術類人才。使大學英語教育真正成為藝術類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健全人格形成的過程。英語教學過程不僅使學生獲得英語語言的知識和技能,感悟英語語言和深厚的異域文化內涵,并在這種陌生的語言中尋覓到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進而激發了學生們學習英語和文化的興趣,同時這也更有益于英語教師的英語教學和專業教師深入地進行藝術教育。通過這些學習不僅使學生能夠學到知識,更能增長見識,潛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拓寬視野,開拓思維,啟迪心智,較好地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 藝術類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滲透的對策
1 轉變教學觀念, 將藝術知識導入到英語教學中
英語是一門語言的科學與藝術,理性而又感性。將語言與文化藝術相聯系,成為英語教學的輔助知識。英語教學本身就是語言藝術和人文藝術教育過程。出色的英語教師力圖使教學過程藝術化,努力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使教學過程富有生機和魅力。即給學生帶來語言藝術美的享受,也使得英語教學質量得以提高。英語教師應分析藝術教學模式,抓住藝術生的心理特點與專長,研究英語教學與藝術專業學習之間的規律性和關聯性。通過藝術知識導入到英語教學即培養了學生文化意識,使文化的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較好地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2 提升自身情感素養,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藝術類英語除英語語言本身具有的特點,更有藝術科學潛在的人文特色。因此,藝術類英語教師要針對教育教學對象適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理論學習,從而在實踐中得以合理應用。注重提高自己的有關藝術專業的知識和修養,其他跨文化領域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和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營造輕松,平等的課堂氣氛。培養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樣教師才能把藝術類英語教學變成一種英語語言和藝術知識學習相融合的過程,使課堂英語知識與學生所學專業最有效地結合起來,多角度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高跨文化知識和素質的藝術類人才。
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藝術類學生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運用靈活新穎的教學策略,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藝術類學生雖然具有文化課分數低和英語基礎薄弱的特點,但他們具有思維活躍,敢于創新的性格特點,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創新的源泉和基礎。教師在對藝術類學生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縮短師生間心理距離,信任、關心和尊重學生。對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教師應采取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并采用不同的形式積極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實現學習上的創新,以達到促進英語教學的目的。
3 加強藝術類英語教學的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過程實施的主要引導者,也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認為藝術類學生英語基礎較差,采用教材簡單,忽視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貫穿于英語教學的人文素質的塑造,就會使藝術類英語教學處于比較低等的水平上,所以要建立一支穩定的大學藝術類英語教師隊伍,形成教學梯隊,加強這支隊伍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優秀的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尤其藝術類英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及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根本。出色的藝術類英語教師是通過長時間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摸索積累而成的,教師要具備實事求是的教學理念和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當面對個性突出,崇尚自我的藝術專業學生,要學會迎接挑戰和自我減壓,用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待教學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找到最適合藝術類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從而提高藝術類學生英語教學質量,也更利于藝術類學生整體綜合素質和跨文化人才的培養。
培養跨文化高素質的藝術類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藝術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針對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和英語教學的現狀,因材施教,努力提高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興趣,造就具有良好文化藝術素養和優秀品格的藝術人才,這是當前藝術類英語教師的重要任務。因此,大學藝術類英語教師應從自身出發,提升自身素質,有效的改善教學質量,優化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出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創新型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龍春芳. 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滲透教育嘗試[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1(4):127-128.
[2]蔣雪非. 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0(4).
[3]蒲云玲.大學英語教學人文素養迷失問題探討[J]. 現代企業教育,2006(7).
[4]朱海英.英語教育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J]. 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6):57-61
[5]賈紅安. 淺談藝術類專業大學英語教學新思路[J]. 學術論壇,2011(6): 217.
[6]代蘭平,黃萍,等. 高校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的缺失及養成[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24):176-177.
篇9
關鍵詞 后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 現代性 概念 理論 文化藝術
近讀發表于本刊今年第二期“藝文論壇”的《后現代主義的再認識:概念,理論,文化藝術》(以下簡稱《再認識》)一文,頗有一些感想,特提出與文章作者們商榷,并希望能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這篇文章雖以對“后現代主義的再認識”為中心論題,但它實際上涉及對歐洲近現代文明史、思想史、哲學史、藝術史、社會史等諸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釋。特別是對“現代主義”、“現代性”的理解和解釋。
歐洲的文明史在經歷了以神權為中心的漫長黑暗的中世紀之后。迎來了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在其后三四百年期間,歐洲各國仍處于封建社會階段。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以及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百科全書派”為該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思想基礎,然而就當時法國社會經濟結構而言“第四等級”即市民階層的資本主義經濟成分仍處于弱勢地位。只是從19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才有了大的發展,因此,持唯物史論的大多數歷史學家都以19世紀三十年代作為歐洲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
現代主義作為文化藝術現象。是歐洲從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時期亦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產生的。其思想來源十分復雜,海德格爾當然應該算一個,此外諸如弗洛伊德、柏格森、克羅齊、基爾凱郭爾等人的學說也起過較大的影響。在歐洲近現代的文藝史中,現代主義是繼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之后的一種文藝現象或稱藝術流派。它與政治、經濟、哲學等誠然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畢竟只是文化藝術現象,而不能將其無限擴大到其他各個領域?,F代主義藝術家或稱現代派以法國19世紀下半葉的作家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作為開山鼻祖,其后。英國的喬伊斯、法國的普魯斯特等人相繼推出了“意識流”小說,俄國的安德列夫、布洛克則推出了象征派戲劇。而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美術界,以立體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未來派、野獸派等等名目出現的現代派藝術更蔚然成風。并影響到電影界。以致有法國及其他國家“先鋒派”的登場。現代主義藝術家最大的特點是以“反傳統”自居,他們否定一切傳統規范、規則。追求表現形式上的創新,以至無所不用其極。現代主義藝術的歷史功過,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且不去說它。
我們想要討論的是,《再認識》一文將“現代主義”、“現代性”等概念遠溯到十六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文中作迪卡爾),這確實令人吃驚。笛卡兒所處的時代距歐洲文藝復興末期不久。應該屬于歐洲近代史初期。其時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哲學思潮已十分活躍,像笛卡兒、康德等人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在一定時期內還占有主導地位。然而,不論笛卡兒也好,康德也好,都不可能有“現代主義”或“現代性”的思想及論述。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對后世的某些藝術家可能有過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以之作為現代主義、現代性的“起源”,則未免有失偏頗。
至于對“現代性”的具體解釋,則更使我感到不解?!对僬J識》一文將現代性定義為“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并聲稱,在這面“現代性的大旗”下??梢园选胺▏锩?、美國的獨立宣言、1917年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1911年、1949年的中國的兩次大革命”全都“概括”進去。這里產生了兩個問題。其一是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和20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中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政治革命:其二,對前者即美、法兩國的革命而言,用“自由、民主和個人主義”的口號來概括尚可說得過去。但用來概括俄、中兩國的革命卻未必合適。尤其是“個人主義”怎能成為他們實現革命的目標呢?
關于后現代主義的起源問題,《再認識》一文將其歸納為“受中國的影響”而在1968年發生的巴黎大學生群起造反,以改革教育制度為目標的運動,即法國人所稱的“五月風暴”。其實,這場風暴產生的原因要比文章作者們所論述的要復雜深刻得多。中國“”的影響是有一些,然而事物發生變化的規律是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決定性的。而這個內因就是60年代下半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有所激化,歐洲知識界由來已久的無政府主義思潮此時與“新”思潮匯合成一股強大的潮流。即“新左派”思潮。其影響所及,不僅僅限于那些大學生,而且深入到思想界、文化界、藝術界甚至于普通勞動者階層。緊接在法國“五月風暴”之后發生的意大利有上千萬人參加的學生罷課、工人罷工以至發展到占領某些城市的“抗議”運動,即是突出的事例。在當時學術界出現的各種理論中,有一些如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等是屬于學科建設性質,另有一些如“存在主義的”、“結構主義的”、“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等“新”學說則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質,其要害在于借之名行反之實。所有這些“新”理論對后現代主義理論和實踐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但畢竟不是后現代主義本身。所謂后現代主義,和現代主義一樣,終究是一種文化藝術現象,而不應“包羅萬象”。
《再認識》一文介紹了西方尤其是美國眾多學者對后現代主義概念的種種說法,這使我們開闊了眼界。但文章作者也指出許多學者說了大半天,結果卻“等于什么也沒有說”。我以為,其原因在于這些學者把后現代的概念無限地加以擴大,不僅擴大到所有各個學術領域,而且還把政治、經濟、工業、農業、社會生活等全都包括在內。后現代對上述諸多領域誠然有千頭萬緒的聯系并產生重要的影響,但它作為文化藝術現象,并不等于這些領域本身。如我們就不能說“后現代政治”、“后現代經濟”、“后現代哲學”等等。
篇10
一、藝術創作活動和科學研究活動中的好奇心與探尋欲望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兩者卻是相互影響、相互促動的。單就文藝對科學研究的作用來看,它能夠觸動和激活科學研究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審美藝術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人們對于作品的審美效應的基本要求和標準。我們欣賞古希臘詩人荷馬的《伊利亞特》,驚異于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勇敢精神、高超武藝和非凡智慧;欣賞印度現代作家、詩人泰戈爾的《吉檀迦利》,驚異于人類努力擺脫自身有限的存在,渴求自由和永恒的熱望;欣賞美國19世紀女作家斯陀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驚異于美國蓄奴制的罪惡和美國黑人的不幸遭遇;觀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驚異于那微笑的神秘;聽著德國近代大音樂家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驚異于作曲家那偉大的胸懷;閱讀莫言的小說《透明的紅蘿卜》,驚異于他對人的生命向力的贊譽和探究……欣賞者在驚異中本來是片斷的、零碎的感受都被接通為一個整體,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撼動;而作為審美對象的文藝作品中潛藏著、幽閉著的意蘊,突然被敞亮了出來。由此可知,真正的審美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都是伴隨著驚異感和探索欲而產生的。當然,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不等于審美藝術活動,然而它在審美活動中卻能夠豁然貫通人們胸臆、發現審美對象的整體底蘊的電光石火。應該說,沒有驚奇就沒審美發現,也就沒有審美藝術活動。亞里士多德在談到悲劇等敘事性作品時指出:“一切‘發現’中最好的是從情節本身產生的、通過合乎可然律的事件而引起觀眾的驚奇的‘發現’,例如索??死账沟谋瘎 抖淼移炙雇酢泛汀兑练聘锬鶃喸谔章迦死铩分械摹l現’;伊菲革涅亞想送信回家,是一樁合乎自然律的事?!盵3]在審美藝術活動中,驚奇和探索往往能帶來審美發現,使人們處在發現的激動之中,因而藝術中的驚奇和探索會促使欣賞者探索人生乃至整個宇宙的奧秘。
科學工作者面對藝術世界的絢麗多姿、神奇莫測,一定會使他駐足沉思,產生一種驚異感和新奇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進入審美藝術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探索的欲望。藝術是培養和激勵人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一種審美方式。在科學史上,有數不清的科學家都受到了音樂、詩歌、小說以及古老的神話、傳說、童話等藝術的熏陶,啟動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啟動和增益著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今天,理工院校的學生要增益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學習和科學研究活動中有所創見,參與文學藝術活動、特別是欣賞那些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說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二、文學藝術是滋養科學工作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最好學校。在審美藝術活動中培養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會伴隨著科學研究活動的始終,成為歷久彌新的心理力量,驅動他們不懈地探索宇宙的奧秘。
許多科學家都非常重視對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培養。他們從童年時代,就常通過藝術不斷培育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們以愛因斯坦為例。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莫扎特奏鳴曲使他感到異常驚奇,他愛上了它。在所有藝術中,愛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樂,除莫扎特外,還酷愛巴赫、貝多芬的作品。他還熱愛莎士比亞、哥德、海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肖伯納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在青年時代,愛因斯坦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誦海涅的《哈爾茨山游記》。人們知道,高斯是18至19世紀德國偉大數學家,可是在愛因斯坦心目中,陀斯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他認為,陀斯妥耶夫斯基給予他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他的都要多,比高斯還多!愛因斯坦如此重視文學大師特別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能夠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充分利用文學形象以及文學語言符號的巧妙性的美感,去思考和探索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同卡夫卡這位生前無名、死后殊榮的奧地利現代派作家也有過交往??ǚ蚩ㄓ幸痪涿裕何铱偸瞧髨D傳播某種不能言傳的東西,解釋某種難以解釋的事情。他在《審判》、《地洞》、《饑餓的藝術家》等小說中,描寫了一群十分渺小的、被損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的藝術形象。他們無法與天抗爭、與命運抗爭,因為任何抗爭都會失敗告終;他們連生命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惶惶不可終日。小說通過荒誕、離奇的情節,表現了人們孤獨、恐懼的心理以及作家對廣大下層人民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的關注與同情。卡夫卡把文學藝術看成是探索現實世界的重要手段的主張以及對下層小人物生活境遇的深刻描寫,都讓愛因斯坦感到震驚,引起他強烈的共鳴,激發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認為,藝術與科學領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盡管不同,可是卻被共同的目標聯系著,這就是以好奇心和驚異感為動力,企圖尋找與表述未知的東西;藝術與科學之間的反應雖然不同,可是它們互相補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