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關懷范文

時間:2023-03-23 22:58: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關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文關懷

篇1

【關鍵詞】護理;人文;人文關懷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國醫學名言是 這樣說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醫學治療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療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們中國也有句名言“醫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這當中都包含著醫護人員對病者的人文關懷。對病者的人文關懷古來有之,當今世界經濟快速迅猛發展,醫學也跟著進步,護理人文關懷也越來越凹顯出其重要性。我們的先人雖然注意到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但始終沒有提出相關的理論來。

1.護理及護理學基本概念及理論的發展

1.1護理的定義。護理的概念是隨著護理科學的不斷變化而發展的,nurse這一概念來源于拉丁語,原為養育、保護、照料等意。護理學的創始人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認為“護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響的最佳環境”。當時的護理主要是為了滿足社會對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認為“護理是種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包括照顧病人的一切,增進其智力、精神、身體的健康”。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對人、環境、健康、護理的認識,美國護士M-arthRogers在生態學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論的影響下,認為應該重視人是一個整體,提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1966年美國VirginiaHenderson認為“護理是幫助健康人或病人進行保持健康或恢復健康(或在臨死前得到安寧)的活動,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獨立照顧自己。”1980年美國護理學會對護理下的定義“護理是診斷與處理人類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其內容是護士對病人現存疾病的狀態和潛在健康問題評估,依據護理理論確定護理診斷,應用護理程序這一科學的護理方法為病人解決問題,并對效果進行評價。這一概念提出護理要作為醫療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僅執行醫囑,護理的發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視疾病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人的整體護理,注重護理對人類健康的貢獻。以上各項護理定義各有其重點,也有一定局限性,是與歷史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相聯系的,我們可根據時代的進展對護理下定義,因為護理的內容、目標、對象等總是不斷變化的,護理的內涵也總是依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著。但護理的任務和目標卻是可以確定的。護理工作的任務就是幫助患者 ,恢復健康;幫助健康的人,促進健康 。護理目標就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減輕痛苦。

1.2護理學的定義。目前對護理學概念尚無一致公認的標準定義。隨著改革開放我國護理學有了很大進展,對護理學的認識逐步提高。1981年我國著名學者周培源說:“護理學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1986年衛生部副部長顧英奇說:“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醫療有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護理專家林菊英說:“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護理理論逐漸自成體系,有其獨立的學說和理論,有明確的為人民服務的職責。”究竟怎樣定義護理學呢?許多護理學者提出不同的定義,但都認為護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最近有些護理學者認為“護理學是研究維護人類身心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發展規律的應用性學科[1]。它以自然科學和會科學為基礎,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2]。”我認為此定義比較準確的說明了什么是護理學。護理的對象是人,護理學本質屬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終服務于人的科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高度綜合的復合體[3]。護理學的研究目標是人類健康,不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內容是維護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及技能。護理學的任務:①建立有助于康復的物質和精神環境。②著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預防疾病。③為個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務。聯合國主管衛生工作的專門機構-一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個戰略目標:“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

1.3護理學的發展史。護理學的產生是人類生存的需要,護理學的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息息相關。護理既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他主要經歷了自我護理(遠古時代)、家庭護理(古代)、宗教護理(中世紀)、醫院護理(中世紀末)、近代護理(19世紀中葉)、現代護理(20世紀)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現代護理是南丁格爾創建的科學護理專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20世紀護理學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其發展可概括的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19世紀60年代~20世紀40年代)。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沒有疾病”階段,此時護理的特點就是護理從屬于醫療,護士是醫生的助手,護理只是針對于疾病的治療,護理工作以執行醫囑為主,且形成一套規范的工作程序。協助醫生診斷和治療疾病成為這一時期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此時的護理教育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但為護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致命弱點是只關心病人局部的病癥,以協助醫生消除病人身體上的病灶為目的,忽視了人的整體性,因而護理從屬醫療,護士成為醫生的助手,護理研究領域十分局限,束縛了護理專業的發展。

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20世紀40年代~20世紀70年代)。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觀:“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會中良好的適應狀態” ,標志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形成。醫學的指導思想為“以病人為中心”,護士與醫生的關系轉變為合作性的伙伴關系,護理從單純執行醫囑的被動方式轉變為主動應用護理程序,對病人實施身心整體的護理滿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單純的是疾病的治療。以病人為中心的階段,正是我國目前大多數醫院的護理現狀。此時,護理學已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脫離了類同醫學教育課程設置。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改變了護理的內容和方法,但護理的研究內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復,護理的工作場所限于醫院內,尚未涉及群體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已成為各國健康保健人員的努力方向,護理從附屬于醫療的技術性職業轉變為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專業,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成為護理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護理的范圍、對象和內容都將有很大的擴展。護理的對象不再僅僅局限于病人,擴展到健康、亞健康的人,擴展到生命全過程的護理,也從個體護理擴展到群體的護理,工作場所從醫院擴展到家庭和社區,擴展到有人的地區,護理教育趨于完善。以人的健康為中心是我國護理發展的方向。護理學已發展成為現代科學體系中綜合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學科。

1.4 我國護理學的發展。早期的中醫藥學與護理學密不可分,醫學與護理學合二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養”,是我國古代對醫學與護理學的關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醫把人體看成作是統一的有機體,并把人的健康與內在心理狀態和外在生活環境緊密聯系起來。中醫藥學為護理學的起源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在祖國醫學中有關護理理論的技術記載就頗為豐富了,如我國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但當時并沒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大多都是由大夫擔任護理工作,一人任兩職。前后,由于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定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外國人可自由出入中國。我國近代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護理的影響,隨西醫和宗教的傳入開始。 當時的護士大多是外國人,由于當時社會的需要,更多的中國人去學習護理并成為護士,但那時的護士并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并不能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護士。隨著社會的發展,護士教育納入國家正式教育系統,護士隊伍壯大,護理教育體制日趨完善,護士晉升制度和注冊制度的建立,護理出版物增加 ,護理研究日益發展都促進了我國護理學的發展。

2.人文關懷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 英語中人文即是humanism, 從概念上講,可以這樣認為,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范。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一詞的中文,最早出現在《 易經 》中 賁卦 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頤 《 伊川易傳 》卷二釋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人文原來是指人的各種傳統屬性。我國《辭海》稱:“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現在大都采用辭海中的解釋。

2.2人文關懷、人文主義、人文精神。關懷(caring,又稱關心、關愛、關懷照顧等)是護理的核心概念與中心任務[4]。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5]。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人文主義是以人為本位的 世界觀 ,集中體現為對人本身的關注、尊重和重視,它著眼于生命關懷,著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尤其是人的心靈、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所體現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立在人性論、人文主義倡導的個性解放、個人自由思想和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并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在高科技時代不斷融入人類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學精神、倫理精神、藝術精神)而逐漸成熟起來。護理職業的特點決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種以尊重為核心的人道倫理意識和精神。雖然這其中包含了護理學科的知識和技術、護理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素養等內容,但人道主義的倫理意識和精神最重要。因為護理技術的正確應用、護理程序的有效實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滿足等等,都需要護士的人道倫理意識作為前提,尤其是當護士單獨從事某項服務時更需要良好的倫理意識加以保證,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要以人道和美德作為后盾”一樣。護理實踐中的人文精神與我們現今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理念顯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專家稱,人文精神是整體護理的理論和導向,是整體護理的內在動力,而整體護理則是人文精神的具體實踐和應用。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個人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7]。人文素質要求現代醫護人員具有廣博的知識、高尚的道德感、積極而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溝通技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8]。

3.護理人文關懷

3.1護理人文關懷的提出及發展。護理人文關懷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西方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后現代時期正式提出來的。在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學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影響下,護理學者開始反思自身的專業價值、地位及研究領域等內容。美國護理理論家Leininger與Watson,鑒于她們豐富的人類文化學與精神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價值觀,分別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學的本質”的觀點,并將護理學拓展到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健康”為本的人文關懷的發展階段。Watson在她的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首次應用了“人文關懷”這一詞語。她將哲學以“人自身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入到護理學“關懷弱勢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內涵之中,揭示了護理學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核,以“關懷整體人的生命價值”為本的人文關懷理念包含著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關懷。

3.2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內涵、核心內容。護理人文關懷是一個復合概念,是哲學與護理學的有機結合,是人文關懷理念在護理學科的具體運用[9]。護理人文關懷也即是人文護理,是文化護理的核心內容之一[10],簡單說是指護士將所學知識內化后,發自內心的給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對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關愛[11]。具體來說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以人道主義的精神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力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真誠關懷和照護。即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之外,還要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以滿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體現對人的生命與身心健康的關愛,是一種實踐人類人文精神信仰的具體過程。護理人文關懷的核心內容主要包含有五個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協調患者的人際關系、滿足患者的個性需要[9]。

3.3我國護理人文關懷進展及發展趨勢。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使人類對健康與疾病概念的認識更為理性,更加全面。護理學作為一門逐步發展成熟的獨立學科,在現代醫學模式轉化的實踐過程中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集中體現就是護理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是社會發展和護理學科進步的產物。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護理人文關懷工作起步相對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較快,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顯著成績,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我國人文護理發展趨勢一、護理實踐的發展 社區護理:下世紀護士將從醫院走向各級初級醫療保健場所; 健康教育:護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各專科護理 :面對和管理更加復雜和危重的病人。二、護理教育的發展 教育層次:擴大高等護理教育規模,提高護理教育層次和增加護理教育的多樣性形式; 課程設置:體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三、開業護士的培養 護理管理的發展:現代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護理研究的發展:出于廣泛深入開展的階段,我國護理人員的科研素質和意識有待提高; 護理理論的發展:應用護理理論,檢驗和發展護理理論 。

總之,人文護理是現代護理的發展趨勢,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必須人文護理。現在的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人文護理即是以人為本的護理[12]。我國的人文護理才剛開始起步,我們要以虛心、誠懇的態度,刻苦耐勞的精神,向別的國家學習。我相信人文護理將在我國迅猛發展,人文護理的前景將是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張靜平.現代護理學.第一版.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張靜平.現代護理學.第一版.人民軍醫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譚斌.淺談臨床護理隊伍的人文素質教育[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1407-1408.

[4]段紅梅.人文關懷體現護理質量提高[J].臨床合理用藥,2009,2(2):93.

[5]楊涯人,鄒效維.論人文關懷的文化內涵.《學習與探索》,2008,02:11.

[6]劉德培,陸莉娜.必須全方位多層次地弘揚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與哲學,2003,24(3):5-7.

[7]宣揚,申正付.醫學生人文素質缺陷與對策[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7,(4):16.

[8]袁耿清.醫用心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2l2.

[9]計慧明. 護理人文關懷新進展.現代護理報:2009.

[10]王斌全.護理人文關懷與健康新概念[J].護理研究,2003, 17(1): 2.

篇2

生理上的關懷

首先,堅信清潔、整齊、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是促進患者康復的必要條件。為此,實行透析室家庭化,允許患者憑據自己的意愿去布置透析室,我們在室內安裝有線電視、VCD等娛樂設施,室內陳設花卉、盆景、藝術字畫等。常規透析患者,透析時間長達4~5小時/次,為方便患者就餐,每張病床均配備了跨床小桌,以供透析過程中進餐。

所謂關懷,應滲透到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如在給患者喂餐時,可向患者宣傳飲食方面的知識,向其解釋控制飲食及嚴格控制飲水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如何調節飲食;少尿或無尿患者怎樣計算每天的飲水量。許多患者認為:既然有條件3次/周透析,在飲水方面就不用克制。針對這類患者應讓其理解透析脫水并不是無限度的,如透析脫水量超過干體重的3%,既可導致跨膜壓增高,使破膜幾率增大,同時加重心臟負荷,對心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病情危重時所產生的壓力對患者及其家屬來說都是一種嚴重的挑戰,患者會增加緊張、恐懼、焦慮和無助感,延長了疾病的治療時間。為此,在患者上機、機器運行平穩后,會播放較舒緩的音樂。支持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音樂可以振奮患者的情緒,緩解其癥狀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研究表明,音樂能減輕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對緊張的心理反應,也可減少健康者和術前緊張患者體內的皮質醇水平。

心理上的關懷

通過對本科室收治患者的調查,結果表明,心理因素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質量有顯著的影響,因此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減輕或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防止心身疾病的惡性循環,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人有生物及物質的需求和社會和精神的需求,如對知識、對文化的需求、對美的欣賞等。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雖不象生物性或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那樣導致死亡,但也會因此而產生痛苦、憂慮等消極情緒。過去由于經濟的落后,生活水平低,致使多數患者的需求僅限于求醫治病,解除痛苦,很少有人去關心患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識層次逐步深化,意識到健康、疾病現象的生物、心理、社會綜合因素,患者滿足一定醫療水準后,逐漸增多了其他社會、精神的需求,希望得到關懷、安慰,希望有交流,文化生活和獲得知識信息。腎病的特點,使每個年齡段的患者對疾病的反應各不相同,面對疾病,老年患者因為各臟器功能上的劣勢,一般地說,不提倡腎移植,致使他們有一種風燭殘年的悲哀;中年人多因家庭、事業的重負而長吁短嘆;青年人,特別是疾病早期的青年人因不堪意外打擊而自暴自棄。但無論哪種表現形式,不同年齡的患者都有一個最根本的需求,即渴望康復,護士在實施心理護理時,只要抓住患者這一共同需求,針對患者的憂慮和擔心給予恰當的解釋和安慰,讓患者有所準備、充分放松、自我調節,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解除顧慮,克服對疾病的消極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減輕病情,提高生存質量。深入淺出地告訴患者消極情緒會激發心身疾病的發生,并從而導致疾病的惡性循環。

失眠患者的心理護理:導致透析患者失眠的最常見原因是疾病所引起的生理不適,包括呼吸困難、心慌、咳嗽、惡心、腹脹、皮膚痛癢等,使身體處于一種不舒適的狀態,從而影響睡眠,針對這一問題,切忌認為這是正常現象而要求患者“忍”。應該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細致地觀察患者的反應,只要影響了睡眠就應與醫生聯系,給予積極有效的對癥處理;而導致患者失眠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如擔心疾病的預后,病情的反復,擔心透析費用及藥物的來源,工作、學業、牽掛老人、孩子等,都可以引起不良情緒反應,這點在女性及中青年患者中尤為突出,前者可能與女性情感敏銳、細膩、心理活動復雜有關;而后者多因為中青年患者生病前大多在社會和家庭承擔著主要角色,一旦生病后,就很難完成從主要責任承擔者到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的患者角色的轉變,從而導致心理負擔過重。因此,當這類患者失眠時,要設法了解其心理狀況,針對其失眠原因予以心理疏導,加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必要時可充分發動其家庭、社會支持系統提供情感支持,對于這類問題導致的失眠可采用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睡眠衛生指導等多種干預措施與藥物輔助相結合,可收到獨特的效果。失眠的患者往往夸大自己的失眠癥狀,對自己睡眠狀況過度關注和緊張的心理特征。因此,護理人員亦幫助患者盡量消除這種心理,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睡眠。

社會上的關懷和支持

當患者處在壓力下時,一個堅強、樂觀、可以信賴的人或家庭,可以幫助其度過困境。社會的支持是強大的緩和劑,可緩和壓力潛在的不良影響。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促進希望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應鼓勵家屬及親友多抽空陪伴患者,多與之交談,分散其過分關注病情的注意力,緩解其心理壓力。家庭成員尤其是愛人最常被認為是社會支持的源泉,所以護理人員應加強透析患者家庭成員的教育。常規血透患者,除每周2~3次透析及睡眠時間外,每周與家人及同事相處的時間多達102~110小時,如能充分調動其社會關系的力量來協助護理人員共同去關心透析患者,無疑會燃起患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位透析患者均處于生命的邊緣,飽受嚴重慢性病的長期痛苦,但是多數患者都心存希望,所以護理人員應充分調動自己的主動性,更新自己的觀念,多向患者做醫護知識的宣教,適時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做好心理護理及情感支持。

篇3

關鍵詞:新聞;傳播;人文關懷;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媒體開始變得具有責任感,在進行新聞報道中堅持如實報道的原則,并且開始關注一些弱勢群體。可以說新聞媒體的作用不僅是向大眾傳遞一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也起著調節人們心態的作用。換句話說,新聞媒體只有做到對人們的人文關懷,才能是合格的新聞媒體。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分析

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新聞媒體的人文關懷主要是指,新聞比較重視人們內心的感受,同時新聞的內容大部分是揭示人們的生活現狀,對一些弱勢群體比較關注的。例如,一些新聞定期會有一些關于殘疾人的報道。新聞媒體這樣的宣傳方式,不僅可以向社會傳遞正能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一部分的弱勢群體走出困境。當新聞媒體開始重視人文關懷后,新聞不再是簡單的時事消息,而是一個具有靈魂的媒體,可以讓人們在這個媒體中感受到真善美。這樣的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才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二、人文關懷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

(一)幫助新聞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很多新聞人在新聞工作中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新聞寫作能力,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可以說新聞工作是可以凈化新聞人心靈的工作。新聞人在把人們的一些故事寫成新聞時,不僅僅是把簡單的故事轉化成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是新聞人與社會人的心靈交融的過程。一個新聞人只有學會站在受眾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才能寫出有價值的新聞稿。新聞人在工作中,在一次次和受眾的心靈的碰撞中,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更為重要的是新聞人可以幫助自己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二)提高媒體的公信力。如果新聞媒體為了博受眾的眼球,總是一些虛假的新聞內容,這樣的行為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而當新聞媒體學會關注人文關懷后,才能真正增加受眾對新聞的信任,從而提高媒體的公信力。新聞媒體之所以可以提高媒體的公信力,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當新聞媒體重視人文關懷時,新聞媒體在人們心中會是一個比較負責的媒體,人們對新聞媒體會更加依賴與信任。

三、新聞傳播中的人文關懷的體現

(一)轉變觀念。在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的最明顯的體現是轉變觀念。對近幾年新聞界的一些新聞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新聞界是比較重視人文關懷的。新聞在傳播過程中注重以人為本,對平民百姓的生活是比較關注的。新聞的傳播內容也以樸實的勞動人民和一些時下的熱點問題為主。同時,新聞媒體在注重傳播內容的樸實性的同時,也是比較重視傳播方法的。新聞媒體在傳播中使用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運用一些樸實的語言,這樣的方式可以方便人們閱讀新聞。(二)定位準確。以前新聞媒體的定位是缺乏準確性的,所以一些新聞媒體難以滿足人們對新聞的閱讀需求。當前的新聞媒體在進行了人文關懷后,改變了原來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并且,隨著新聞事業的迅速發展,新聞媒體的定位開始變得越來越專業。這種定位的準確性主要體現為新聞媒體可以準確分析受眾目標對新聞的需求,也能準確把握新聞的風格。同時,新聞媒體還可以根據受眾的需求滿足受眾的多樣化。研究發現,新聞媒體在發展中定位的準確性讓更多的受眾看到了有價值的新聞,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三)改變表現方式。當我們瀏覽一些時事新聞時,發現一個問題是新聞的大體構成是畫面加配音。這樣一成不變的新聞模式使人們感覺新聞是枯燥無味的。尤其是一些年輕人,比較迷戀新鮮的事物,所以如果每天面對的是一些枯燥的畫面加文字,會對新聞失去興趣。長此以往,如果新聞的形式一直是單調的,是很難調動一些年輕人的閱讀興趣的。所以,新聞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這樣才能滿足人們閱讀新聞的需求。當新聞媒體開始重視人文關懷后,新聞媒體的表現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為,新聞的表現手法不再是死板的,而是比較靈活的。受眾在瀏覽新聞的同時,不僅可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也可以和新聞進行互動。例如,受眾在看完新聞后,可以把對新聞的一些觀點寫下來。可以說,這樣的新聞媒體是比較人性化的。人們不僅是新聞的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在瀏覽新聞后,提出自己的寶貴觀點。

四、結語

人文關懷對受眾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合格的新聞媒體只有做好對人們的人文關懷,才能成為受眾可以依賴的新聞媒體。因此,新聞媒體在給受眾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的同時,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做真正懂人們內心世界的新聞媒體。

作者:李丹 單位: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生活報社

參考文獻:

[1]盛曉君.新媒體時代下新聞采編能力培養對策淺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2,2:9.

篇4

關鍵詞:哲學;人文關懷;研究綜述

人文關懷是哲學的基本維度之一,整個自創立開始就貫穿和體現著一種人文關懷精神。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哲學的人文關懷維度長期以來卻被遮蔽,甚至歪曲了。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終極關懷等新詞層出不窮,這不時喚起文明社會的公民對人的思考,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尤其引人矚目。為此,重新解讀哲學的人文關懷維度,不僅能夠恢復理論的本真面貌,而且對于鞏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一)把哲學當成一種階級斗爭的工具。

從產生到現在,從社會主義像一個“幽靈”到現在人類社會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信奉并生活在其中,其間所經歷的大都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反對壓迫民族的階級斗爭。在這樣殘酷的斗爭形勢下,人們主要把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而對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的另一維度也就自然被掩蓋和忽略了。

(二)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是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

馬克思哲學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但當人們僅僅著眼于從“科學論”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哲學時,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的維度也會被掩蓋起來。因為“科學論”這種理解僅僅關注的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或“必然性”,根本上否認了人類爭取自由和解放、探討和追求“人文關懷”的必要性,把科學性與人文性對立起來,甚至用科學性去否定人文性,這就必然會導致對馬克思理論形象的誤解和扭曲。

(三)歷史政治條件的限制

東方社會長期以來處于亞細亞式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人民獨立的人格及其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人文關懷缺乏相應的土壤。這就使得東方社會學者在解讀馬克思哲學文本時,自然而然地把人文主義這一基本維度給掩蓋起來了。

(四)歷史社會條件的限制

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主要精力完全放在爭取解放和奪取政權的斗爭中,遠還沒有達到建立和諧社會和“人文關懷”的社會條件。不管是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都是經過急風暴雨般的極其殘酷的階級斗爭,根本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更沒有條件去實踐馬克思哲學所提倡的人文關懷。

二、人文關懷的內涵研究

對于人文關懷的內涵,學者主要從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人的精神、生存狀態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幾方面展開研究,歸納如下:

(一)人文關懷是對人的哲學思考

關于這一問題,學術界從不同視角進行了闡述。一種較為突出的觀點認為,哲學強調對人的權利與尊嚴的認可、對人的生存狀態與現實狀況的關注以及對人類發展前景與自身命運的思考,體現了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與心靈的解放,蘊含了人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關注,對人的生存與精神給予了更高層次的關注。俞吾金教授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人文關懷已經超越了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引導人們從對功利主義的物質欲望追求轉向精神境界的崇高追求,喚醒人們對自身成長和發展的自主意識,獲得來自內心的強大人生動力,突出高尚的道德情操,這是“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的執著追求,洋溢著深厚的人文關懷”,是“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解放與自由的追求”,是哲學范疇對人的思考。

(二)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本精神

就這一問題,大多數學者達成一致,主要從西方人文主義和本土人文關懷兩方面進行闡述。

一方面,西方哲學闡述了人文主義是一種人文精神。對此學術界有這樣幾點共識:一是西方人文主義宣揚人要從宗教中解放,強調自我存在的尊嚴、價值和權力,充分顯示了對人主體意識認識的自覺性。二是西方人文主義反對禁欲,宣揚人的幸福與自由。三是西方人文主義主張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科學觀。四是西方人文主義主張脫離虛幻主義,塑造主體人格和思想。

另一方面,我國學者也認為人文關懷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對此,賈高建指出,“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和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關注、探索和解答,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陳西文也認為,“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與行為擴展,以人作為一切價值的出發點和源泉,以人為尺度和標準去衡量一切價值的精神,是在人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文化價值體系。”另一種類似觀點認為,“人文關懷是人文精神的一種發揮與實踐,而人文精神則是人文關懷的一種信念與動力”。段向云認為,所謂人文關懷,是指對人自身的存在和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的關注、探索和解答,具體表現為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它體現的是一種人文精神。

(三)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本文化

對此觀點,劉建娥認為,人文關懷作為一種人本文化,一種人文情節,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重視人的作用,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精神和人的主體性,是對人生命存在價值的終極關懷。季俊昌、馬艾云從管理學的角度,指出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體現一種人文關懷的人性化管理,進而說明人本文化蘊含著人文關懷。袁祖社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人本文化的公共性價值邏輯就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實現為人,而“人的方式”就是人之為人、人成為人的條件、根據,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之為人的自主本性的自我創生、自我呈現的過程,是人所追求和力求實現的最理想的價值目標,這無疑間接闡述了人文關懷的終極目標,從而論證了人文關懷是一種人本文化。

(四)人文關懷是一種生命關懷

王俊拴、趙菲指出人是人文關懷的對象,離開了現實存在著的人,人文關懷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也有學者持相同觀點,指出人文關懷包括對人的人性化生命、整體性生命、發展中生命的關懷;人文關懷的特征表現為:尊重生命,彰顯主體性,回歸生活,追求崇高。然而,從另一方面說,將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是充分關注學生的生命,關注其生命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關注其生命的生成和完善,使之及于與之密切相連的對一切生命的熱愛,并始終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終極目標的可持續的生命關懷型德育模式。而以人為本是人文關懷的基本維度,這無疑對人文關懷是一種生命關懷的內涵再添佐證。

三、哲學人文關懷的思想內容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哲學思想中的人文關懷

(一)從哲學本身層面探究哲學人文關懷

段向云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中處處體現著對人的深切關懷。馬克思寫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思考》時,“人”已經是馬克思視野中的焦點之一。張奎良提到,以人為本在哲學中的意義和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哲學的任何層次上,人在馬克思那里都是“本”。正因為人是“本”,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馬克思才把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確定為歷史演進的終極目標。孫正聿指出“哲學作為理論形態的人類自我意識,人類的哲學思想,歸根到底是對人類自身的存在的關切。

(二)哲學是“實踐轉向”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

張強認為,哲學的理論魅力,主要體現在“實踐轉向”與“人文關懷”的完美結合。“實踐轉向”彰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促進“實踐轉向”。“實踐轉向”與“人文關懷”的交相輝映造就了哲學永恒的生命力。另外,學者張均瑤也認為,哲學以從事實踐活動的人為出發點,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馬克思在研究思想時主要是以“現實的人”或“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為立足點,綜合分析了社會歷史、哲學、人文價值等方面的學說。這些都充分說明,人與人文關懷都是貫穿馬克思哲學的重要思想路線。而哲學的根本是“實踐轉向”與“人文關懷”之間的融合。用實踐的觀點將人的現實生存關懷作為基石,更進一步關注人的自由、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人的精神追求,是對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進行的深刻探討。

(三)從人的本質層面探究哲學人文關懷

張奎良認為,人的本質就是哲學的最高問題,馬克思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如此密集地闡釋哲學的最高問題,表明新的實踐唯物主義世界觀與人的本質的密切關聯,說明只有達到人的本質的最高境界,哲學對人的認識和理解才是完整和深刻的,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執著探索根植于他對全人類徹底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深切關懷。

(四)從社會治理理念層面探究哲學人文關懷

從社會治理理念進行分析,高湘澤認為,人文關懷是社會治理理念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國化社會治理理念及其實踐的應然要求。新時期中國社會治理理念及其實踐的發展歷程,在一定意義上是逐漸自覺、全面地回歸和實踐人文關懷并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的歷程。

(五)從教育層面探究哲學人文關懷

孫迎光認為,馬克思理論中“全面發展的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他認為:馬克思的全面發展的人不是簡單地各個局部的累加。如果局部本身是擁有式的,累加成的全面就是擁有式的全面,這樣的人就是擁有型的人,這種人擁有得越多就越片面。全面也不是“全才”,在某一領域,若一個學者的研究活動不再受功利性的擁有欲的支配和專業性的奴役,他在這一“局部”就不再“愚蠢而片面”,他就能達到“全面”:他全面獲得自己的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

四、未來展望

第一、只是進行直觀的理論分析。學者在對馬克思人文關懷研究的時候,更側重于對理論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側重對人文關懷的思維方式的深入研究,這樣,我們在生活中也僅僅是對理論本身的了解,并沒有內化,理論固然重要,但是我們更應該把握理論背后的思維方式。這樣,就可以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在生活中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第二、研究視野比較狹窄。縱觀學界關于人文關懷的研究,不難發現,大多學者是站在“理論”這個學科進行的研究,并沒有跨學科的研究。尤其是對哲學教育學科的研究,人文關懷涉及的更少。

第三、對人文關懷的研究并沒有涉及到“人的形而上學”本性,運用人的形而上學本性,在教育過程中,激發教育對象的潛能,而不是進行灌輸教育。

第四、有些地方的全面發展理論與實踐只是追求的是量或廣度上的概念,并不是激勵人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走向自為的、完整的人,而是激發起人的片面性動機并且要把人固定在這種片面性水平上。

[參考文獻]

[1]周嘉昕.馬克思著作中的“人”―基于馬克思思想發展的概念史考察[J].學術月刊,2015(1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2頁.

[3]孫正聿:標準與選擇:我們時代的哲學理念[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5(6).

[4]孫迎光: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11(5).

[5]段向云:的人文關懷及其在我國現階段的體現[J].理論導刊,2004(7).

[6]張 強:哲學的“實踐轉向”與“人文關懷”[J].理論學習與探索,2010(4).

[7]高湘澤:新時期中國社會治理理念的人文關懷[J].廣東社會科學,2009(1).

[8]王東莉.德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9]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度[N].光明日報,2002.02.06

[10]王東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思想資源[J].浙江學刊,2005(3).

[11]賈高建.與人文關懷[J].理論前沿,2000(2).

[12]《政工導刊》編輯部編.主動性針對性實效性: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域新思路[M].西安出版社,2007.

[13]胡佛.人文關懷與現代生活[A].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華人文精神的呼喚[C].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

[14]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育人機理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09(19).

[15]劉建娥.論人文關懷[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1).

[16]季俊昌,馬艾云.人本文化視界下的學校管理創新策略[J].廣西大學學報,2007(10).

[17]袁祖社.“人本文化”的公共性價值邏輯: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實現為人[J].思想戰線,2008(5).

[18]王俊拴,趙菲.人文關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靈魂[J].社科縱橫,2013(1).

[19]陳媚林.論和諧文化的人文關懷[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4).

[20]林瑞青.生命關懷:學校德育現代模式的重構[J].江蘇大學學報,2005(3).

[21]張奎良.哲學中國化的基石與靈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22]張均瑤.哲學中的人文關懷[J].文史哲,2011(1).

[23]張奎良.人的本質:馬克思對哲學最高問題的回應[J].北京大學學報,2015(5).

[24]陳適宜.馬克思人文關懷思想在中國的實踐[J].求索,2006(2).

[25]李春英.馬克思人文關懷思想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

[26]徐長福.從馬克思實踐概念的價值維度看“人文關懷”問題[J].哲學研究,2003(3).

[27]周世興.論馬克思的“有個性的個人”[J].教學與研究,2007(12).

[28]李文堂.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J].南京大學學報,2010(6).

[29]張國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四重含義及其現實意義[J].甘肅社會科學,2015(6).

[30]朱志勇.馬克思話語中人的本質及其發展[J].河北學刊,2007(6).

[31]張奎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全景展示[J].天津社會科學,2014(1).

[32]郭大俊.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中的人[J].哲學研究,2007(12).

[33]阿格妮絲?赫勒.馬克思與“人類解放”[J].與現實,2012(2).

[34]趙卯生,楊曉芳.的重建與人的解放―阿格爾建構生態學旨趣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

[35]閻孟偉.完整理解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論―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的再解讀[J].西南大學學報,2014(4).

篇5

【摘要】隨著醫學的進步,更提倡醫學對人們心理和社會因素的關懷。堅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務將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人文關懷;醫療

患者到醫院就醫,除了需要解除生理上的病痛之外,更需要人文關懷,堅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人性化服務將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醫生在看病時,是否把病人當作一個富有人性尊嚴、完整的、有感情的人看待對于患者心理和醫者形象都有重要的意義。實際上,我們在行醫過程中常常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醫生已經不太習慣用關切的語氣和病人交流。在門診,由于病人太多,我們看到的是醫生機械的表情和“三句半”式的提問。與病人不愿多交流,這種情況在不少醫院的醫護人員中普遍存在。

醫生不能見病不見人,不能沒有關懷,沒有交流,沒有同情,應該把病人當作有尊嚴有感情的人。病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比正常人的心理和情感更加脆弱,需要比常人更多的關懷。

在各種先進儀器使用的今天,醫療檢測和處置水平更加準確快捷,但它無法代替醫患之間的交流和情感的傳遞,反正會因為過分依賴高科技儀器而加深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隔閡。例如在門診,病人希望能得到醫生的詳細解釋:是什么病,什么原因?怎么治療,需要多長時間,為什么手術,有多大風險,怎么配合治療等,以上都是醫生需要認真告訴病人的。對病人的人文關懷就是要我們更新服務理念,營造人文關懷氛圍,給予患者以足夠的尊嚴和同情,尋求情感上的共鳴,建立信任的醫患關系,讓病人對治療有充分的信心;在病人需要時主動提供專業或非專業信息,充分實現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和“選擇權”,使其精神上感到舒適,從而提高治療療效。

除了為病人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外,還要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務,而這些僅靠醫學技術是不能解決的,人文關懷可彌補醫學技術的不足。

在服務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發揚尊重病人、關愛病人、方便病人、服務病人的人文精神,規范文明用語,營造親切、溫馨的語言環境,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并將“愛心、細心、耐心、責任心”落實到每項工作中。例如給輸液病人提供可坐可臥的椅子,提供免費的純凈水,看大屏幕彩電;有免費提供的報紙、雜志及健康教育資料,廁所里洗手液、手紙一應俱全,雨天病人可借走醫院專門為病人購買的雨傘,殘疾人就診可沿坡道無障礙通行等。從細微之處折射出醫院以“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在細心、周到的服務中使患者體驗到人文關懷的溫馨。

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盡量滿足患者的各種需求,熱情耐心地為患者提供優質高效的“人性化”服務。在服務過程中貫徹執行“十聲”服務,即:患者入院有“迎”聲,治療護理有“請”聲,患者合作有“謝”聲,工作不周有“謙”聲,巡視病房有“問”聲,優質服務有“笑”聲,患者詢問有“答”聲,患者意見有“回”聲,醫療環境少“噪”聲,患者出院有“送”聲。

同樣,醫院目前大力發展的無痛技術、微創技術,既是醫療技術的創新,也是對患者人文關懷的體現。人文關懷表現在醫護人員自覺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識和素養,并將獲得的知識內化成一種固有的習慣,自覺的給予患者情感的付出,精神的呵護,心理上的寬慰和行為上的指導,能盡可能人道地滿足患者身體、心理和社會的以及精神方面的需要,這也是人文關懷的魅力之所在。

篇6

為什么會出現連續的“入侵”校園案件、街頭行兇案件?為什么富士康跳樓怎么也止不住?為什么碰到一點小問題或者一言不合就拳腳相加、刀槍相向?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效率主導下的一切,公正卻越來越喪失了;社會發展了,財富卻因為“馬太效應”流向了某一些特定的人群;很多竭盡所能努力奮斗的人,卻終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我們的社會需要效率,但也需要適度的保障和調節機制,更需要人文關懷。也只有這樣,效率才得以保證,發展才能夠持續。

好了,這些是宏觀環境,改變不了的,但企業可以改變自己的微觀環境,已達到更好和更長遠的效率和發展。

在這里,首先要需要說明的是:營銷的“人文關懷”不僅僅是指企業對員工的“人文關懷”,而是包括了企業的合作伙伴、渠道、終端價值鏈,也包括企業所面對的客戶群。

企業營銷的人文關懷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四重、四輕”。

重效率,輕公平

這跟某些擁有特定資源和條件的人一樣,不管怎么做,做與不做,唯一的標準是“成績”,但有些成績卻不能說明問題。說到一個人的成功,很多人看的是:有多少資產,換句話說:有多少錢,這就是唯一的成功標準。

做營銷也一樣,很多企業為了提高營銷的效率,在區域市場的考核上進行了“科學”的權重設計。他們認為,這樣就完全可以打破“大鍋飯”的局面,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可惜的是,科學的方法卻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比如說:區域成熟程度的銷量大、小問題,區域潛力問題,競爭問題,投入問題,人員配置問題等等。表面上,指標設置非常合理,實際上,效果并不好。

如果過于注重效率,而忽視其他,就會產生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現象。當然,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因為不公正和不公平的現象非常嚴重之時,不但會影響企業營銷目標的達成,而且對團隊的影響也會友激勵變成了消極。

很多時候,特別是對于一些發展中市場、特別重要的戰略市場和特定的利基市場,情況會比較復雜,效率一定要兼顧公平。

重制度,輕人情

“用制度管人!”做管理的人常常掛在嘴上。但制度可以解決“人心”的問題嗎。不能!最多是讓員工形成規范。就像重罰酒駕一樣,還不是天天有人不以為然。如果僅僅是用處罰代替管理職責,就有“以罰代管”的嫌疑。關鍵是在機制和制度的基礎上,要形成溝通支持的平臺。

例如,區域市場有竄貨出現,嚴格制度是必須的,但如果該市場總是完不成下達的任務,領導總在月底電話催促,完不成大罵一通,下月又是如此。我想,這個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完不成任務,原因很多,有團隊的因素,市場和競爭的因素,產品組合、渠道等等很多原因。作為管理者和負責人,要找到關鍵的因素,對執行人提供支持和幫助,不是一味的大發雷霆就能解決的。

現在,很多企業對外派的營銷人員的管理可謂是“精細化”,每天做的每一件事就要有記錄,監控到位。比如:兩三個月回家一次是慣例,一年半載不回家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殊不知,這是違反常理的事情。說得不客氣一點,這是沒有人性的表現。

有次出差在外,碰到一個銷售經理,他向筆者抱怨說:“公司規定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回家時間不超過一星期,這不是逼得銷售人員‘變壞’嘛”。交流之后得知,他言下之意是:作為正常的人,也有生理需要的,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很難保證不尋求一些其他途徑解決問題。

截至2010年5月,富士康已經有9人跳樓了,專家說:按照比例來看,這些跳樓人數跟整個富士康總人數相比其實并不高。這樣的專家,只能用“磚家”來形容了。如果制度把人變成了機器,每天、每月做一樣的事情,唯一結果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這種生活只能讓人“跳樓”,別無他法。這讓我想起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摩登時代》,盡管這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是1936年,而且還是無聲電影,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多么有遠見啊!希望嚴格的制度,不要讓人變成電影里“擰螺絲”的那個“卓別林”,也不希望我們的營銷工作環境變成“新摩登時代”。

每天都在說營銷人要有戰斗力,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但如果僅僅關注的是制度的嚴格性,而忽視了凝聚人心的“人情味”,何來的戰斗力?!

重技術,輕人文

當然,人文關懷也不僅僅是對企業的員工,還應該有合作伙伴和消費者。合作伙伴在這里不作為重要來闡述了,如:零售企業一方面對供應商的苛刻,另一方面,竭盡所能“討好”消費者,僅僅是表面上的“竭盡所能”。

重點說說企業的廣告宣傳。廣告傳播中的人文關懷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廣告制作和傳播重技術而輕人文,是我國內廣告業界的普遍狀況。廣告不僅要合法,更要合情,要照顧到大家的情感,要考慮人文關懷的因素。不然,廣告就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這樣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有一個企業,市場部門報出來的廣告預算是50萬,總經理大感心疼,最后減到不到20萬,制作和拍攝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但卻在后來用這個廣告片投放了數千萬的廣告費。這當然也沒有問題,僅僅是拿一條廣告片來播放是沒有問題的,可廣告片播放的受眾是要考慮的,粗制濫造和生硬的廣告在很多行業不但沒有效果,還損失了大量的現有利潤。

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例如恒源祥的廣告,“制作”雖不算差,但沒有一點“人文”味道。恒源祥的電視廣告在全國多家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1分鐘內,廣告背景音從“鼠鼠鼠”一直叫到“豬豬豬”,把12生肖叫了個遍。在播放固定單一畫面的同時,簡單重復品牌名稱和十二生肖,這種廣告方式將給受眾帶來什么樣的精神折磨?

一些痔瘡、灰指甲、衛生巾的廣告,選在吃飯時間播出,雖然制作上也很精良,但消費者在大快朵頤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廣告,會有什么反應?簡直想把個電視砸了。某個衛生巾廣告畫面:一大片衛生巾飛到城市高樓的上空,把整個城市“蓋住”,最后畫外音和標版出來了:幸福的感覺

唉,作嘔的感覺!

現在,人的需求更多地表現在精神層面,因此廣告傳播除了商品的信息和利益的驅動,還應有對人心靈的關注,商業廣告發展的終極目標將是人文精神與商業行為的交匯。

重眼前,輕長遠

很多人都在強調,廣告唯一的作用是“賣貨”,以至于不斷出現挑戰消費者忍耐極限的廣告,這都是非常短視的行為。賣貨是必須的,賣貨也是肯定的,但總得給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或心理愉悅的感受吧吧,否則怎么能“賣貨”呢。我懷疑,現在某些所謂的咨詢和策劃公司是不是真的水平倒退了,或者是在嘩眾取寵,抑或是“矯枉過正”。

如果廣告真的回到了只有“叫喊”的水平,中國再多幾個諸如腦白金、腦黃金之類,那真正是營銷和廣告界的悲哀。

篇7

關鍵詞:新聞傳媒 人文關懷

前言: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人文關懷不僅包括關心人,還包括愛護人、尊重人。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文現象,新聞傳媒必然存在人文關懷。從宏觀上來說,新聞傳媒必然存在人文關懷的理論依據主要來自新聞傳媒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從微觀上來講,新聞傳媒必然存在人文關懷的實踐證明主要涉及報道內容、報道方式、報道視角等多個方面。具體而言,新聞傳媒中的人文關懷更多地體現于記者在面臨新聞與道德沖突時的個人選擇。這是一道記者在新聞傳媒活動中時常面對的單項選擇題,選擇的過程異常艱難、選擇的結果至關重要。選擇新聞,意味著職業的必要;而選擇道德,則是做人的基本。

1、新聞傳媒缺乏“人文關懷”的現狀

在當代,人文主義的實質主要是在理順人與其他種種對象的關系中。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

1.1 人與社會的關系

人與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必須看到人是社會的主體。在人的推動下,社會的種種變革和運動,其目的都應落腳于人自身。也就是說社會競爭機制的引入、科學技術的推廣,其目的都是為了造福于人。這顯然是把人等同于機器零件,要么符合需要而得到使用,要么不符合需要而遭到淘汰。在這里傳媒“物化”了人性,也就更談不上什么維護人的主體性了。從實際的傳播效果來看,這樣的報道也是很難得到受眾(特別是下崗工人)認可的。

1.2 人與人的關系

在現今的許多報道中。反映模范人物如何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為他人無私奉獻一切的較多,關于不計報酬的報道也曾經屢屢見諸報端。然而卻很少見到報道模范人物在為他人奉獻時,他人是如何理解、如何幫助、如何關心他們的。不求索取。只求奉獻當然是一種值得報道和學習的行為。但單方面集中在如何奉獻上。是不符合實際的,也很難在受眾中產生共鳴。

1.3 人與自身的關系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許多以指導消費和宣傳消費為內容的出版物紛紛投放市場。除卻法國時裝雜志ELLE,的中國大陸版,《世界時裝之苑》外,大型豪華休閑刊物《時尚》、《新時代》、(How)等紛紛創刊。相對低廉因而更成功的是形形的商業型小報。后者名之為《精品購物指南》、《購物導報》、《為您服務》。這類傳媒從形式到內容上,都顯然是在傳播問題以“消費主義”為核心的商業文化,部分電視媒介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且有明顯的效仿痕跡。必須看到,在這些傳媒展現出的喧鬧和繁華下,我國還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能消受這種奢靡的商業文化“關懷”的人畢竟還是少數。這樣的傳媒又將引導受眾建立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來面對轉型期的社會調整。

2、新聞傳媒存在“人文關懷”

“人文”與“神文”相對,在文藝復興時期被提出,它反對中世紀以來的宗教蒙昧主義對人性的戕害,主張恢復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人文主義的形態幾經變遷,其核心卻基本保持了穩定,那就是承認人是目的的,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

隨著科學的發展,新聞傳媒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同時,由于人的活動范圍和精力的有限,人不可能與整個外部環境都發生直接的接觸。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越來越依靠于傳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說:“我們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眾媒介選擇和解釋過的媒介。”因此,新聞媒介的工作就等于為受眾創造了一個“擬態環境”。人改造社會的活動是受意識支配的。而這種意識的產生基于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和認識。在這種意識支配下的實踐活動作用于現實環境,就會使現實環境越來越帶有“擬態環境”的特點,使“擬態環境環境化”。因此,新聞媒介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調節機制。它有責任、有能力在人文層面上體現對人的關懷。

3、新聞傳媒“人文關懷”對社會發展得作用

新聞傳媒中的“人文關懷”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的現代化必然分為物質現代化和精神現代化兩個部分。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必然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的。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從物質的層面上體現了對人的生活質量的關懷;精神文明建設,應是更多從精神和文化的層面上體現這種對人的關懷。新聞傳媒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一個重要陣地,在人文層面上將為現代化建設發揮以下作用。(一)新聞傳媒“人文關懷”有利于核心價值觀的建立;(二)新聞傳媒“人文關懷”有利于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三)新聞傳媒“人文關懷”有利于國家的穩定。

結語:新聞傳媒如何在文化層面上對受眾進行“關懷”。將關系到更深層次的“輿論導向”。特別是在國門向世界敞開的今天,各種境外文化紛紛在我國登陸,“自己的陣地守不住就會有別人來占領”,新聞傳媒更應在文化這個至關重要的“陣地”上做到守土有責,而構建起自己的“人文關懷”將是這項任務的重中之重,也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林珊.建立世界新聞新秩序的潮流不可阻擋[J].國際新聞界.2009年O4期.

篇8

尊重原則

尊重人的主體性。就是要把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使

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成為引導人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思想政治工作要結合實際在內容、方法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激發人的參與意識、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尊重人的主體性,就要尊重人的平等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從內心深處尊重人,平等地對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要改變以往單純批評、說教及居高臨下的方式,理解自己的工作對象,通過討論、探討、平等溝通達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認識上的共同提升。尊重人的主體性,就要尊重人的差異性、個性。思想政治工作不要試圖把所有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都囿于統一的模式之中,要以個體差異性和個性化需求為基礎,不設置統一標準模式,不限定完全一樣內容和形式,不使用單一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而是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一切從個體的差異性和個性出發,滿足不同個體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個體的不同困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疏而導之。這樣才能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生活化原則

堅持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內容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將人們所面臨的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納入教育教學內容,做到理論生活化,生活理論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飽含生活元素,充滿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氣息,讓思想政治工作始終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堅持工作方法的生活化,就要善于將大道理轉化為與具體的、與人貼得更近的小道理,把大道理貫穿和滲透在小道理之中,轉化成具體的、感性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的小道理,引起人的共鳴,使人感到平實可信,聽得實在,覺得有理。要多用群眾自身和群眾身邊的事情說話,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來表達我們所要表達的東西、所要讓對方接受的道理。而不能照本宣科、講一些讓人似懂非懂的大道理。要從感情上與群眾打成一片,從表達方式上與群眾打成一片,讓群眾切實感覺到你是他們的“自己人”和“貼心人”。堅持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就要使工作語言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進行話語轉換,將“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的話語方式轉換為“柴米油鹽、田間地頭”的話語方式,要用人民群眾聽得懂和喜歡聽的話語方式,讓他們在親切、熟悉的話語中,感覺到你是了解他們的,是與他們平等的,從而使他們在與你交流中得到教益,受到啟發。

層次性原則

堅持工作對象的層次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據對象層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計工作目標。從工作對象的群體性角度出發,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可分為高層目標、中層目標和底層目標。從工作對象的個體性角度出發,思想政治工作目標可分為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理想目標和現實目標。層次清晰的目標體系,能使不同的群體和不同階段的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堅持教育內容的層次性。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內容是歷史的產物,具有動態的特性。與思想政治工作目標的層次性相對應,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內容也應體現層次性。一方面,針對不同的群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堅持先進性和廣泛性的結合。另一方面,針對同一個體的不同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堅持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結合。要堅持工作方法的層次性。要根據不同層次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要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制宜,真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甚至是“多把鑰匙開一把鎖”。不搞一刀切,不用單一的工作方法。

篇9

當手術成為病人治療的一部分時,手術室護士參與了相對短暫但又極為重要的術中護理過程。病人離開手術室后將面對數月的康復、治療、鍛煉和調整。但是,手術室護士對病人的細心護理會大大增加病人功能恢復的信心。從病人進入手術室到他們離開,手術組的成員應對病人的安全、舒適及利益給予關心,護士的職責是為病人安全和舒適創造有利的環境,并對病人進行全身心的良好護理。

1 術前對病人的訪視

無論手術大小,也無論手術何等重要,對手術室的護士來講,每天都是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 ,但對病人而言卻是一生中至關重要的一件大事,可能對即將進行的手術了解不準確而產生恐懼和焦慮。隨著醫學模式和護理觀念的轉變,術前訪視已成為手術全過程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術前訪視病人,護士就有機會了解并評估病人身心兩方面的需要并決定如何滿足他的需要,病人則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憂慮,了解有關手術的相關知識。當護士和病人在手術室再次見面時,他們就不覺得是陌生人。耐心傾聽病人對手術的擔心與疑問,并給予適時的合乎情理的解釋,讓病人感到你確實在關心他,幫助他,對能有你參與他的手術感到非常放心。

2 病人到達手術室后的護理

2.1 入室護理 病人一進入手術室,護士就應主動熱情地向病人致意,問候病人,并友善地詢問病人姓名、手術名稱和部位;昨晚休息得好不好;手術間冷嗎;要不要蓋上暖和的毯子,這樣躺著舒適嗎;手術室護士的態度和行為--尤其是作為巡回護士將第一時間影響病人的心理和情緒,護士最好稱呼他姓加上先生或女士等,讓他們感到來到的不是手術室,得到情感上的滿足。

2.2 手術環境 病人來到手術室將單獨面對一次令人迷惘又可怕的經歷。他們的眼神是恐懼和無助的。因此,最好不要讓病人看到手術準備過程。手術室慣常的情景和聲響會使病人感到迷惘,應該避免不必要的顛簸碰撞,將病人送入安靜的環境。在病人聽得見的地方,不允許喧笑、無謂的閑談及開玩笑,也不允許有大的擺弄器械的聲響。

雖然在到達手術室前30~40min,病人已接受術前用藥,病人可能相當放松但仍清醒,也可能處于朦朧狀態或已入睡,但是其痛覺遲鈍的狀態不應受環境或人員的干擾。

雖然護士和病人間接交流的程度多少取決于術前用藥對病人的作用,然而,無論病人醒著,又恐懼又緊張,或是已進入睡狀,護士的行為應始終如一。在護理病人的整個時期,護士要盡可能使他們在身心兩方面都感到安全和舒適,病人可能希望和手術醫生談話,體貼的護士要保證讓他得到這個機會,病人無疑會把手術看得非同小可,護士的言談舉止應該表達出對每個病人健康的關懷。

2.3 使病人寬慰地知道他將在手術室作為一個人受到接納 護士臉上熱情友好的微笑,即使被口罩遮住一部分,眼睛會表達令人愉快的表情,也會讓病人由衷地感激;在進行麻醉過程中,幫助病人擺好;可能病人的嘴唇由于用藥而干燥,護士應體貼地用濕藥棉滋潤他們的嘴唇,并且用幾分鐘專門照顧他,讓他感到他是這里最重要的人;在誘導麻醉時,不離病人左右,在需要時以得當的方式協助麻醉師,保障病人的安全和舒適,避免病人難堪或受傷。雖然麻醉師對麻醉負有全部責任,但一個善于和病人交往,精于護理,而責任心又強的護士對病人和醫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責任大小,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護士除了完成正常的工作外,最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工作就是對病人的隨時關心和照顧,與病人交談,了解他的感受,保證他們的舒適和安全。

2.4 人文護理 由于手術的性質,有些病人擔心會有不雅的裸露,自然而然地希望無論他們醒著還是睡著了,都不要過分暴露他們的身體。一個有心的護士會在手術過程中負責不讓病人有不必要的或不雅的裸露,不議論病人個體的不足和異常。在病人需要暴露時,也不要因為其他原因而嘻笑和私語。否則會讓病人誤以為是在言論他的隱私而影響病人的情緒和心理,更易引發護理糾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3 手術后的護理

篇10

關鍵詞:人文關懷;價值取向;個人魅力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關懷是語文學科本身及語文教學充滿活力、體現魅力的根源。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于漪老師的“教文育人,學語文學做人”等都致力于喚醒學生心中真善美的細胞,體現了語文教學對人的終極關懷。然而通過對我縣部分語文課堂教學情況的調研,發現了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性,給學生以人文關懷,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堂是學生展現自己個性的場所,他們的學習過程會把他們的思想、能力展現得一覽無余。

1.引導學生思想,給予人文關懷

老師在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同時,針對學生在理解文本時流露的思想,給予恰當的語言評價,顯示出人文的關懷。如教師在教學《七顆鉆石》時,針對學生在大街上的助困以及其他同學的“七嘴八舌”,教師結合文本,引導學生認識到:不能因為社會上有欺騙,我們就不需要去獻出自己的愛心。使學生明白世上還是好人多,人人都獻出了愛心,這個世界才會更美麗的道理。

2.挖掘文本人文,啟迪人文思想

文本顯示的人文精神,往往可以給學生以啟迪,教師在評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時,恰當地啟迪他們的人文情懷。如《七顆鉆石》一文中,文本提供的童話故事本身,其人文性就很有教育意義。善良的小女孩,因為充滿了愛心,所以才得到了生活給她的巨大回報。這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會有極大的榜樣作用。教師抓住了學生表現出的思想模糊現象,及時做出了評價引導,達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接受學生建議,送上人文關懷

新的課堂文化,要求師生是平等的,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的過程。因此,學生看到教師那過于嚴肅的面孔,思想緊張,思維停滯,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如教師在上課時接受了學生“請帶著微笑來上課”的建議,收起了板著的面孔,露出了善意的微笑,如一縷春風吹開了學生因害怕老師而緊縮的心,吹活了學生停滯的思維,給學生送上了及時的人文關懷。

二、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語言感人的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

1.留心學生認識,矯正不良取向

學生的社會閱歷,知識積淀,都決定了他們的思想的幼稚、價值取向的模糊。這就很需要老師關注他們的言行,矯正他們的不良價值取向。平時課堂上教師在和學生的交流中,如果發現學生不能正確看待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帶領學生討論,辨證地看待社會現象,明白社會的主流是好的,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美好社會獻出自己的光和熱。

2.借助學生期望,固化正確取向

學生幼小的心靈本來是美好的,所以也更加期望有更多美好的情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教師就要借助學生的這種期望,使他們正確的價值取向得到進一步固化。如,學生期望和善,喜歡生活中有微笑,教師就應該毫不猶豫地滿足學生的期望,把自己的微笑送給學生,同時,也希望學生都帶著微笑來上課。學生的這種期望得到了教師的肯定,必然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生活中把“和善”這一正能量的價值取向發揚光大。

三、憑借教師個人魅力,彰顯人文關懷

教師的個人魅力,使其成為學生的崇拜對象。教師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所以,有必要依靠教師的個人魅力,顯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1.親和力使學生學會為人處事

卡耐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世人:事業的成功,85%靠的是情商。人的親和力自然屬于情商的范疇。通過人文關懷來培養學生的親和力,提高學生的情商是十分必要的。如教師在異校教學《錫林郭勒草原》時,教師與學生的握手以及通過短暫的語言交流,很快地拉近與第一次見面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消除學生對教師的陌生感,為后來的上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啟發是肯定的,啟發他們今后在社會上與陌生人交往,會去思考最恰當的方法。

2.坦誠承認失誤,樹立做人風范

做真人,做實事求是的人,是文明社會提倡的一種風范。教師長期和學生相處,教師的言行舉止時時影響著學生。尤其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出現了失誤,就應該堅決地、坦誠地面對失誤,及時向學生承認自己的疏漏。如,在教學《錫林郭勒草原》時,由于教師在備課中的疏忽,沒有準備“山丹丹花”的圖片。恰好學生就在這里提出了問題,老師沒有回避,沒有敷衍,而是坦誠地說出了自己的疏忽,用“歡迎大家到大草原去做客”的坦誠,表白了教師那顆真誠的心。這樣坦誠的為人之道,對學生的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人文價值教育的滲透,必將使語文課堂的原野更加生機勃勃,學生樂學,老師樂教,真正彰顯人文關懷,打造生態課堂,讓師生共同感受到語文課堂的愉悅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