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產業化;政策扶持;效益;文化內涵
人文旅游是旅游發展的一種形式,其核心載體是環境與文化,發展人文旅游既要保障正常狀態下的農業生產,也要兼顧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因此,在人文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需要保持旅游景點風貌的生態性,設計過程中如果與生態性相違背,那么人文旅游資源開發也必將處于瓶頸狀態。所謂的生態性不僅是保障既有鄉村風貌的傳統,也要對鄉村文化和風土人情最大限度的予以保留,避免片面性發展,在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和低碳經濟號召的指導下,人文旅游資源開發應當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結合自身實際經驗進行總結,認為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生態性保護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尊重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避免過度的設計對既有風貌造成干擾;保持物種多樣性,防止設計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導致的動植物棲息環境改變;保持自然地貌的基本特性,以最少的人為干擾因素進行設計,最大限度的保留旅游景點的原有特征。
2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2.1開發理念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
科學合理的開發理念是保障人文旅游資源有效開發的基礎性保障內容,一旦出現理念錯誤將會導致旅游發展陷入困境。根據相關調查發現,部分地區具有較為優質的旅游資源,但由于區域規劃部門對其存在片面性認知,認為旅游業不如工農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明顯,因此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在發展進程中對區域內文物古跡造成了毀滅性破壞。這種情況是對旅游產業缺乏正確認知,難以對其進行準確定位,經濟落后于缺乏合理的開發理念而導致其發展陷入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下對潛在的人文旅游資源造成了破壞,旅游業發展受到制約,區域整體經濟發展也難以取得成效。
2.2零散開發難以形成產業化發展
我國一些市縣級人文旅游開發存在粗放式發展狀態,即以個體戶為參與主體,結合就近資源進行人文旅游開發,以農家樂等小規模形式進行體現。這種情況下其文化競爭力較差,難以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私人企業以個人利益為經營目的,缺乏對人文旅游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其創新能力和吸引力較低,難以樹立品牌形象,因此導致對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制約。
2.3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
公共政策的干預對于旅游資源開發,產業形成并良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由于部分地區政府發展旅游業的決心不強,直接影響到當地居睹對于旅游業發展的期望,企業不能從旅游業發展中獲得豐厚利益而對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資源得不到進一步開發,旅游業發展各利益群體相心力不足,導致旅游產業發展緩慢。
3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規劃策略
3.1加強對既有文化的保護
面對一些城市在人文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理念偏差,筆者認為應當加強對該項內容的重視,避免在整體發展過程中對既有文化造成破壞。首先應當將人文旅游景點內的建筑風貌保護與修復作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內容,其具體方式可以借鑒蘇州園林文化遺產改造,以整舊如舊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應用,使古建筑等文化元素成為人文旅游資源開發的靈魂載體,更好的展現區域文化特征和風貌。
3.2樹立獨特的品牌形象
在人文旅游資源開發中,多數城市都以“歷史文化名城”作為切入點,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數量超過百座,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采用這種開發方式將難以有效的吸引游客。因此在實際開發過程中各個城市應當結合獨特的城市文化進行品牌定位,其具體的休閑娛樂與文化旅游項目可以依據自身文化內涵進行構建,例如可以將歷史文化與現代休閑進行有效的融合,構建現代與歷史的時間交匯點,凸顯出鮮明的獨特特征,樹立獨特的品牌形象。
3.3政府予以政策支持
政府職能對于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具有不可替代性影響,政府對于旅游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和決心直接關系到人文旅游資源的開發效果。因此,各地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其效能,結合區域旅游產業的具體發展形式,統籌規劃出臺相應的紅利政策,加強對文化旅游的形象宣傳。以云南為例,在發展過程中以政府作為主導,規劃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以政府直接介入的方式引導區域文化旅游發展,實現了旅游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3.4整合資源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
單打獨斗式人文旅游資源開發難以取得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現階段發展過程中仍是以粗放式旅游開發為主,未來必將被市場形勢所淘汰。因此,各區域應當進行人文旅游資源整合,徹底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在政府的引導下構建規模化旅游公司,對旅游消費進行統一的規范制定,避免個別經營者為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而擾亂正常的文化旅游秩序。并且開展產業化發展模式能夠有效的規避區域內部同類人文旅游景點的惡性競爭,在規范的發展體制內逐漸形成良性競爭循環,實現區域內人文旅游資源的科學開發與高效運營,逐漸形成產業化發展模式。
篇2
關鍵詞: 旅游目的地開發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 旅游營銷 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F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 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非”在漢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篇3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營銷陜西安康
一、引言
我國對旅游資源質量等級的評價依據是《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和“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通過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等項目進行評價,根據對旅游資源單體的評價,得出了該單體旅游資源共有綜合因子評價賦分值。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都是知名度高、評分賦值大的“特品”旅游資源及旅游目的地開發,對不屬于傳統觀念中“優質”旅游資源及目的地的開發與保護研究較少。然而,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我國眾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積極進行旅游開發。那些相對來說旅游資源價值較低、尚未被開發或只是“淺開發”的旅游目的地開發對緩解珍稀自然、文化遺產遭受的旅游壓力,豐富旅游產品品種,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服務,保證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研究現狀概述
隨著對旅游目的地開發和演變規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資源次優區研究也得到了學界的重視。國內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及其相關研究。許春曉在我國較早提出“旅游資源非優區”概念,探討其演變規律和開發策略,指出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性質、突變概念和依附式開發理論,以期指導區域旅游業開發。羅艷菊對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的影響因素、非優區的優化機制及理論依據等進行研究,提出開發的盈利模式。唐文躍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主要特征和開發的優弱勢,探討了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提出了非優區旅游發展道路。隆學文討論了旅游非優區的概念和開發非優區旅游資源的意義,從資源區位、經濟區位、客源區位、交通區位、文化區位、認知區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優區的區位特征。李東和以合肥市為例說明實施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是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彭華從需求驅動角度研究城市郊區與周邊小城鎮的旅游開發成功之道。……但現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資源次優區內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旅游資源分布不均衡、豐欠程度不一、價值稟賦不等這些現象。
國外相關研究主要是對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現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為研究旅游地演化過程、預測旅游地的發展和指導旅游地的市場營銷、規劃提供了理論框架。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巴特勒根據產品周期理論,提出旅游地演化經過6個階段,即探索階段、參與階段、發展階段、鞏固階段、停滯階段、衰落或復蘇階段。ChrisRyan對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進行完善,指出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目的地復興的作用,以及在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熱衷尋求“新的”、“未開發的”旅游目的地的情況下,缺乏“名氣”也可成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開發和促銷亮點。
本文認為旅游開發的重要基礎是擁有優質或較為優秀的旅游資源?!胺恰痹跐h語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漢語中則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參考經濟學,“次優”的含義是未達最佳標準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適宜的,不最滿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資源次優區”的提法是較為合適的。
三、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概念和特征
許春曉將旅游資源非優區定義為“在特定地區內,沒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知名風景名勝區,缺少骨干旅游景點,并且旅游景點的豐度和密度均不夠,難于形成優秀旅游產品的現象”。按旅游資源的成因及屬性,馬耀峰等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型。自然旅游資源是構成自然環境的主體要素,是地貌、氣象、水體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從根本上說是屬于大自然的產物;而人文旅游資源是由人類活動所產生,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可能被利用來開展旅游活動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在特定地域內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優弱豐疏的差異。由于區位條件和歷史發展軌跡的不同,存在這樣一大批自然旅游資源稟賦優勢比較明顯而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的地區。如我國西部很多貧困地區,長期交通不便,區內工業發展緩慢,人文遺址遺跡較少,但自然生態資源保存良好,這是其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
根據旅游資源的特征和屬性,本文將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定義為,在特定的區域內,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區位等條件所限和社會歷史文化發展軌跡不同,擁有較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而人文旅游資源特征不明顯、優勢不突出,暫時難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產品的現象。
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是一個相對概念,具有相對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變性的特征。隨著當地經濟、旅游業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在科學的旅游規劃導引下,憑借區內自然旅游資源優勢,整合、創新區域文化旅游資源,經過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也可成為旅游資源優質區。
旅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人類對地理空間選擇、經歷和體驗的過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旅游決策和行為選擇。對于正待開發或已在開發中的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更需要以真實、獨特、充滿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驅動目的地旅游的發展。區域文脈、地脈是區域自然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鮮明地展現了區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會因區域文化差異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中普遍面臨的難題是區域文化旅游資源匱乏和特色不鮮明,難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內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文化資源具有延續性、動態性、可創造性、非獨占性的特點。MommaasHans從增強地點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場地位,進行革新和創意,為文化多樣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探討了文化產業集群策略,對文化旅游資源次優區旅游開發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基于工業遺址改造利用而興起的北京798藝術區,現已成為京城令人矚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可通過對區域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創新,結合當今旅游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元素,通過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將其融合進區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產品設計和旅游發展之中,進行卓有成效的旅游營銷,并逐步向旅游資源優質區演進。
四、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發展策略——以安康市為例
1、安康旅游發展簡介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間。秦巴山地是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界線,山地垂直高度大、氣候復雜多變,森林垂直帶譜明顯,漢江從西向東縱貫全市,兩山夾一川的地形格局使這座山水之城獨具特色。長期以來秦嶺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目前仍為國家級貧困地區。與分別以秦漢唐歷史文化遺跡著稱的近鄰西安、咸陽等和以楚漢文化歷史遺跡見長的湖北武漢、荊州、陜西漢中等地相比,其“秦風漢韻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見絀。1983年安康曾發生特大洪災,洪水幾乎摧毀安康古城,原縣城內歷史文化遺跡和陜南小城建筑格局飽受災難。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發展生態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以觀光旅游產品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開發滯后,旅游產業鏈短。2007年國內游客為206萬人次,旅游收入7.21億元,國際游客8000人,旅游外匯收入144萬美元。在周圍西安、重慶、成都、武漢、漢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資源優勢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獨特的旅游形象和產品發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資源并非旅游發展的唯一保證。目的地可進入性、交通容量、空間節點分布同樣重要,而旅游開發反過來也會促進目的地交通環境的改善。如與安康毗鄰的漢中市,在西漢高速公路開通后獲得了旅游發展的良機,2007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3.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2億元人民幣,占當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臨的機遇使國家西部大開發和陜南突破發展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陜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陽安鐵路將相繼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鐵路專線、西康二線鐵路也已進入開工建設準備階段,這將會有力地促進安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2、整合、創新人文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集群
文化氛圍是蘊涵在一切環境與氣氛中的文化現象與文化特征。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城市文化氛圍是某種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過程,是彌漫于城市空間的社會氣候。與西安、漢中、重慶、武漢等周邊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開發的人文旅游資源相對貧乏。安康這所陜南小城具有濃郁而獨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娛樂休閑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狀態下安于現狀、淡定悠閑的城市氣質;漢江穿城而過的浪漫氛圍等因素交織出安康特有的休閑旅游文化氛圍;“燈紅酒綠”的漢江兩岸將成為最令休閑度假旅游者留戀往返的景觀和旅游亮點。要力爭塑造出區別于忙碌、擁擠的現代大都市的獨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獨特魅力,承襲傳統地方文化淵源,創造具有時代特征的當代文化符號。如以傳統的漢劇、陜南民歌、陜南民俗、文學、書畫等藝術創作、文化元素打造陜南風雅之城;修建或修繕各類博物館、電影院、劇院、名人故居、地方傳統建筑民居、畫廊、特色街區等使之成為這座風雅小城的文化標志,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在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匯融合,通過休閑文化產業集群達到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競爭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資源、服務產品與項目、管理體制與水平、設施體系、交往經歷與態度的綜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關鍵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將對他們的質量感知、游后評價、口碑宣傳和重游意向都會產生深刻影響。
旅游形象策劃的關鍵在于對目的地旅游資源、文脈、地脈的準確把握和提煉,對旅游者的需求、購買決策、消費行為等關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圖的信息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目的地旅游發展現狀和發展方向,提煉目的地旅游特質并從周圍旅游競爭對手的同質旅游產品和形象屏蔽中脫穎而出。以語言口號、理念、行為和視覺等形象設計表達出來,由理念內涵、行為系統、傳播感覺系統、風情塑造、核心區塑造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復合形象系統。通過旅游形象口號向公眾傳遞,向旅游市場宣讀自身的產品定位和獨特魅力,喚起特定市場的旅游欲望進而做出旅游決定。
在缺乏具有鮮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資源和形象的情況下,可以選擇的制勝之道是“串聯”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組合旅游產品,塑造多元化、復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場認知度和美譽度。如新西蘭成功塑造的“100%純凈的新西蘭”(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險之都—皇后鎮”(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獨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礎是秦巴漢水在安康境內構造了良好、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漢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蘊。由北京達沃斯巔峰旅游規劃設計院完成的《安康旅游總體規劃》,將其形象定位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個宜游、宜居、自然,兼具優美山水自然風光和休閑格調的旅游勝地呼之欲出。根據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將不同類別的旅游產品橫向串聯起來,形成縱、橫交錯而又相互關聯的立體的旅游產品網絡結構。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與塑造,為安康從周圍歷史文化資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漢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圍。
4、營銷策略
RyanandGu認為在旅游景區私有化發展趨勢下,旅游形象已成為目的地營銷者的首選產品和現代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旅游目的地營銷需采取卓有成效的營銷戰略,打造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統一的獨特形象。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人文旅游資源次優區來說,旅游營銷更應注重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營銷合作,建立緊密的營銷網絡,統籌構建、運行,由形象塑造、產品設計、包裝、傳播與管理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營銷體系,協調、整合旅游地營銷要素,培育統一和諧的形象系統,以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營銷傳播影響力。
安康旅游營銷可采用“旅游整體營銷+核心旅游產品重點營銷”模式,將目的地作為一個整體旅游產品進行整合營銷傳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推廣活動、銷售獎勵、節慶活動、事件營銷、網絡營銷、面向旅游市場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營銷等,針對特定目標市場,宣傳真實、獨特、充滿魅力的親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閑的旅游形象,傳達一致的旅游產品信息,實施對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銷。
(注: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基金資助項目“安康、漢中兩市旅游產品差異化發展戰略與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08JK001。)
【參考文獻】
[1]許春曉:21世紀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新領域:旅游資源非優區研究[J].旅游學刊,2000(1).
[2]許春曉:論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補償類型與性質[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4).
[3]許春曉:旅游資源非優區“依附式開發”論[J].旅游學刊,2005(1).
[4]羅艷菊:旅游資源非優區的若干理論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9).
[5]羅艷菊:城郊型旅游資源非優區開發探討[J].江蘇商論,2006(4).
[6]唐文躍:非優區旅游開發的一般規律初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4(6).
[7]隆學文:旅游非優區開發策略[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12).
[8]李東和、趙玉宗:旅游資源非優大城市旅游業空間拓展戰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7).
[9]彭華:關于城市旅游發展動力機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業對北京互通的社會影響—以環境變化為例[J].中國旅游研究,2007(6).
[11]崔曉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營銷策略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6).
[12]馬耀峰、宋保平、趙振斌:旅游資源與開發[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4]雷國雄:基于文脈、地脈的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漢大學,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孫根年:安康旅游業的區位開發與區域聯合開發[J].商業研究,2005(18).
[17]
[18]王偉年:城市文化產業區位因素及地域組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19]沙蓮香: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J].北京社會科學,2004(1).
[20]吳必虎:區域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曉明、張紅: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7(1).
[22]吳必虎、宋治清:一種區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術程序[J].經濟地理,2001(4).
篇4
關鍵詞:廈門 層次分析(AHP) 旅游資源評價
一、引言
旅游資源評價源于Edward(1965)、Peter(1965)、Clare(1966),其演進歷程大致經歷了單因子定性評價(經驗)和多因子定量評價(數學模型)兩個階段Ⅲ。單因子評價是評價者在進行旅游資源評價時集中考慮某些典型因子,多因子評價則是在進行評價時建立數學模型、考慮多因子的定量評價。評價方法主要有“三三六”評分法、觀賞性旅游地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指數表示法、菲什拜因一羅森伯格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等,其中層次分析法又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羅成德(1994)以樂山市和涼山州為例將層次分析法(AHP)和價值工程運用于旅游資源評價。林雄斌等(2010)運用層次分析法,選取資源因素、生態因素、區位因素作為影響寧波鄉村旅游的項目層,對寧波市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定量評價。郭璐等(2012)利用層次分析法對祿豐縣旅游資源做出了定量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該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構想和對策建議。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托馬斯。賽蒂(T.L.Saaty)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于1982年傳入中國,這種方法是將對策層的相關元素分解成為方案、準則以及目標等多種層次,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決策方法的科學性在于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將人的主觀判斷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此方法將定性問題定量化,決策者通過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個因素之間進行簡單的比較和計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的權重,為最佳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使決策更加民主化、科學化。
本文依據廈門市旅游資源開發現狀,結合廈門市旅游資源的分布和特點,參考陳礪提出的旅游資源分類模型,建立自然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和人文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廈門市旅游資源進行較全面科學客觀的評價。
二、廈門市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廈門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這里青山綠水、天風海濤、奇卉異木、鳥語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構成了獨特的自然地貌,飛揚著沁人的色香神韻,素有“海上花園”的稱譽。這里集“山、海、島、城”于一體,高品位的旅游資源類型之多,密度之大讓人流連忘返。廈門作為海西的重要旅游城市,目前正圍繞著“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以及“我國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中心”兩大戰略定位,在這一背景下,其旅游產品的開發也日益受到重視。正確地認識廈門市旅游資源的特點,并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是制定該市旅游總體規劃的基,也將為挖掘資源優勢,推進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廈門市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
對以往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可以看出旅游資源評價的指標體系已經從只注重旅游資源本身的單因子技術評價和要素組合的技術性評價,發展到包括旅游資源自身價值、旅游地區域條件和區位特征等方面的綜合評價。楚義芳(1992)將旅游地內的旅游資源、區域條件、區位特征作為評價因子,提出了旅游地因子評價模型。保繼剛(1996)提出了旅游資源價值模型,該模型抽象出旅游資源的重要本質特征,將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并列作為評價因子。陳礪(2010)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分別建立指標體系,之后再綜合比較,以此來對旅游資源進行評價,由此提出陳礪旅游資源分類評價模型。個人認為陳礪模型雖然存在普適性較弱的缺點,但從資源分類角度建立指標體系進行評價,較為直觀,并且便于操作。
廈門擁有旅游資源基本類型58種,其中自然旅游資源18種,人文旅游資源40種;擁有旅游資源單體總數256處,其中自然資源66處,人文資源190處,是福建省旅游資源最富集的地區。目前,廈門擁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8個。全國首批5A級景區鼓浪嶼是廈門城市名片,素有“音樂之島”、“萬國建筑博覽”的美譽,是廈門游客必去的地方。此外,奇絕秀麗的萬石園林植物園、千年古剎南普陀、“炮王”所在地胡里山炮臺、美麗的環島路海岸線、自然與人文相融的陳嘉庚紀念勝地、水上大觀園圓博苑、大氧吧天竺山、園林式的日月谷溫泉、擁有華東最大滑草坪的集美雙龍潭景區、氣勢非凡的海滄大橋游覽區、仿古式的同安影視城,無處不展現出廈門的溫馨和美麗。廈門的自然生態資源特色可以歸納為“山海島城一體,綠色人居之城”;而人文資源的特色則突出表現為“僑鄉口岸特區,閩臺互通門戶”。本文根據廈門市旅游資源分類和特點,采用了如下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二)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層次分析方法的核心。本文采用專家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訪談相結合,對處于因子層的各因子進行賦分,最后取平均值得到綜合評價層B層對總目標層A層的判斷矩陣,項目評價層C層對綜合評價層B層的判斷矩陣。
1.廈門市自然旅游資源判斷矩陣
結合一致性判斷標準,由表6-表9的數據可以看出,一致性的CR均小于0.1,說明判斷矩陣均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四)層次總排序
通過一次性檢驗后,便可按歸一化處理過的特征向量作為某一層次對上一層某一層次的某因素相對重要的排序加權值,然后從高層次到低層次逐層計算排序加權值,得出層次總排序。以下(表10)即是對廈門市旅游資源層次總排序:
三、廈門市旅游資源評價結果分析
(一)綜合評價層因子分析(B層)
首先,對自然旅游資源綜合評價層進行分析。從排序結果看,在綜合評價層中自然特點B1的權重值最大,為0.837。表明自然旅游資源本身條件是發展該地區旅游的基礎條件,自然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對廈門市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自然旅游資源也受到季節性、交通等制約因素的影響,其權重僅為0.167,相對來說對廈門市旅游影響不大,但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也要克服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
其次,對人文旅游資源綜合評價層進行分析。從評價結果來看,多樣性權重最大,為0.308,表明廈門市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事實上,廈門市擁有人文旅游資源基本類型40種,擁有人文旅游資源單體190處,廈門特殊的人文民俗如鼓浪嶼音樂文化、集美嘉庚文化、地方民俗文藝對臺特色、建筑特色、中秋博餅等都給外地游客深刻印象。知名度所占權重為0.280,表明廈門市人文旅游資源享有盛名。觀賞性和新穎性的權重分別為0.149、0.128,表明應該更加關注人文旅游產品開發新穎性和提升旅游產品觀賞價值。閩南文化和科普教育所占比重較小,但是也是當地旅游發展中也是別具風情的旅游資源,對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項目評價層因子分析(C層)
對自然旅游資源評價體系中項目評價層進行分析,在8個評價因子中,知名度位于榜首,權重為0.291,這是因為廈門市擁有一批級別較高的景區景點,如鼓浪嶼一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鼓浪嶼風景名勝(包括日光巖、皓月園、鋼琴博物館、廈門海底世界等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萬石植物園、海滄大橋東岸旅游區(包括牛頭山公園、橋梁博物館等)、集美嘉庚紀念勝地(包括集美學村、鰲園、龍舟池、南熏樓、李林園等)、日月谷溫泉度假村、天竺山森林公園、同安影視城,圓博苑都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胡里山炮臺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南普陀為全國重點寺院,廈門蓮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等,這些景區在國內外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其次,觀賞性和多樣性的權重分別為0.259、0.121說明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并且具有一定的觀賞性。新穎性的權重為0.109,說明旅游資源開發深度力度不夠,缺乏特色旅游項目。交通、科考性、費用所占比重不大。季節性所占權重最小僅為0.017,因為廈門屬亞熱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季節性并不明顯,從而對當地旅游業發展也無明顯影響。
四、評價結果對廈門市旅游發展的啟示
(一)深度開發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精品
廈門市旅游發展的比較優勢在于其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但是觀賞性并不高。結合廈門市實際情況,雖然擁有海洋、沙灘、森林、溫泉等自然資源優勢,但資源開發深度不夠,海上旅游項目單一,水上運動項目缺乏,許多內陸游客懷著對大海的向往來到廈門,結果只有在海邊做短暫停留。目前,廈門市正處于由單一的觀光型旅游城市向商務會展、休閑度假旅游城市轉變,在旅游資源深度挖掘和旅游產品組合包裝方面,缺乏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品牌,沒有形成1-2個在全國旅游業中能夠起支撐作用,能夠代表廈門旅游形象、有特色的“拳頭產品”,缺乏大型的旅游度假區和著名旅游景區;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雖然擁有愛樂樂團、小白鷺舞蹈、南音、歌仔戲等人文景觀,又有鄭成功、林爾嘉、林語堂等名人文化資源,但沒有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產品開發中,缺乏像麗江“納西古樂”、西安“唐宮樂舞”、杭州“宋城千古情”、桂林“印象劉三姐”等能體現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因此,建議精心策劃,整合利用廈門現有的旅游資源,通過開發旅游資源形成的特色優勢。
(二)注重旅游產品文化內涵的挖掘和保護
廈門市旅游文化源遠流長,旅游資源獨特而豐富。中山路的街市騎樓是閩南建筑一大特色,集“閩南歌仔戲、南音、木偶戲”的精粹在鼓浪嶼“海上天堂”天天上演;閩南特有的文化功夫茶道及廈門特有的博餅中秋民俗文化等。然而,廈門市文化旅游提升不夠,人文底蘊下降,文化內涵逐漸淡化。注重當地文化的挖掘力度,挖掘閩南文化,集中力量,打造文化旅游一臺戲,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品位和檔次,增加旅游的個性,感受當地的文化氣息。同時,應對當地民眾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以保證文化資源在發展和開發中也能得到較好的保護。
篇5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思路
與茶文化旅游項目市場化運營不同,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則側重于前期對項目使用價值進行打造,并在旅游經濟視角下來提升該旅游項目對游客所帶來的效用。因此,這就為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出了要求。就茶文化的內涵而言,主要包含行為文化板塊和思想文化板塊。茶文化中的行為文化板塊,主要以藝術表現手段來展示與茶有關的文化信息。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板塊,則主要以行為文化為載體,關注從載體背后所呈現出的思想文化元素。這就意味著,對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向游客展現本土茶文化的行為要件和思想要件,并側重思考思想要件的展示路徑。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將有助于提升旅游項目的市場差異度。
1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所呈現出的要求
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要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歸納:
1.1自然資源開發的要求
茶文化資源必然需要建立在茶葉這一物質基礎上,所以自然資源開發則成為第一步。對茶文化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可以向游客提供生態茶園參觀項目,使游客獲得深刻的內心情感體驗。但由于茶葉種植在高山或高寒地區,這就為自然資源開發帶來幾個要求:第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求較高;第二,道路規劃需要與生態茶園的區位和承載力相聯系;第三,可整合散落的茶園資源,形成規?;内厔?。
1.2人文資源開發的要求
人文資源構成了茶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自然資源不同,人文資源的開發將有助于增強游客的體驗感,而這種體驗感又是通過與當地人的人際互動中來獲取的。如,參與到當地人對茶文化進行藝術性的詮釋中來。又如,體現農家茶文化的特色。因此,人文資源開發所呈現出的要求包括:第一,將分散的人文資源存在方式,形成相對聚攏的態勢;第二,分類建立起當地茶文化人文資源的開發模式。再者,對人文資源進行開發需要引入全域旅游的形態。
1.3產業資源開發的要求
所謂“產業”可以界定為,相互關聯行業之間所形成的集合。顯而易見,在進行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時,需要當地多個行業的共同支撐,如商品零售行業、餐飲住宿行業、茶葉生產行業等。這就決定了在開發過程中還需要將上述關聯行業整合進旅游項目之中,從而滿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費需求。
2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市場銜接的問題探討
2.1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結構性問題
該問題的提出與當前正在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聯系,那么如何建立起與市場需求結構相適應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路徑呢。這里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便是,茶文化旅游產品主要向域內還是域外消費者提供。若是對域內消費者提供,那么相同的茶文化背景必然會對自然資源開發的要求更高;而若是向域外消費者提供,那么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需要進行著力打造??梢姡⒉煌氖袌龆ㄎ?,仍需要與自身的開發能力相聯系。
2.2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商業化問題
商業化的本質便是建立起旅游產品的交換模式,但從本文所討論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題而言,該項目在運營中存在著顯著的外部性,而這將弱化開發主體未來的收益回報率。另外,在全域旅游類型下來開展旅游服務,便使得當地居民參與到了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中來,所以未來對輔助資金的供給便成為必然。由此,以上所存在的商業化問題需要在市場運營之前得到解決,不然將抑制旅游市場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合作意愿。
2.3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可持續問題
在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需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里的可持續包括這樣幾個要義:第一,實施循序漸進的開發步驟,使得邊開發邊運營;第二,維系現有茶園生態積載量,做到不破壞和及時修復。可見,從各地所反饋的信息中可知,關于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可持續問題,仍未能引起大眾的重視。
3關于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路徑思考
結合以上的闡述,這里從三個環節來對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路徑進行思考:
3.1理清市場定位
上文已經提到,對產品提供的目標消費者進行不同的定位,將直接決定著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重點和著力點,這也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與此同時,對于產品不同的市場定位又將影響到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力度和資金投入量,而對于那些深處高山和高寒地區的茶葉產地而言,顯著的資金需求瓶頸將嚴重制約他們的旅游項目開發進度,若是在項目開發中平均使力,那么將影響到重點環節的打造??梢?,首先需要根據自身的開發實力理清市場定位。
3.2開展市場調研
目前,具備條件的域外不少地區都在打造茶文化旅游項目,并在對外宣傳上也根據自身的區位名稱和文化典故進行了商業化包裝。但從不少游客所反饋的信息中可知,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態驅使得產品開發的許多方面還不甚完善。為此,在減少資源開發的重復率,以及努力建立起本地區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特色,有必要在開發之前開展市場調研工作。市場調研的內容包括:第一,對同類型產品的運營進行實地考察;第二,對游客消費偏好信息進行搜集;第三,認真剖析業內相關產品開發的成功或失敗的案例。
3.3發揮比較優勢
建立起旅游產品的市場差異性,這是旅游資源開發中永恒的主題。通過市場調研之后,應為建立起差異化資源開發提供思路。另外,充分發揮域內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則是實現產品市場差異性的關鍵之所在。而且,這里的比較優勢可以為自然資源,也可以為人文資源,還可以為行業關聯性等多個方面。
4實施策略根據以上所述,實施策略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構建:
4.1界定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資源開發能力和資金供給狀況為依據,同時還需要以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的修建情況為參考。以身處高山地區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項目為例,由于在開發中這里存在著不少顯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場定位中應主要聚焦域內游客。但即使定位于域內游客,也需要在動態視角下對旅游項目拓展進行長遠規劃,并通過完善旅游產品供給體系,來將域外游客納入其中。
4.2突出人文元素在開發中的市場差異化
從市場調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資源已難以形成顯著的市場差異化,這種自然景觀式的開發模式極易模仿與復制,所以需要突出當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游資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從飲食和藝術層面對茶的利用和表現而存在著,而且存在的載體則是當地的村落和農戶。這就意味著,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游資源開發下,需要在全域旅游產業打造模式下將當地的村落和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臺。
4.3建立同業協會和公共基金助推商業化
在運營茶文化旅游項目時,應充分發揮民間組織對市場經濟主體的協調作用,政府部門則起到最終的裁定和制度供給的職能。為此,這里需要建立同業協會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游服務業協會、生態茶園觀光業協會等。通過以協會為單位來進行關聯行業之間的銜接,就能較好的滿足旅游項目在打造中的內控要求。以行業協會建立公共基金項目,則能起到扶持弱勢成員的作用,這種具有共濟會特征的公共基金符合農業村落環境的傳統。
4.4針對性制訂茶文化旅游資源戰略規劃
確保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態勢,這里就需要針對性的制訂茶文化旅游資源戰略規劃。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場需求結構環節;第二,市場目標游客的拓展環節;第三,資金融通環節等??傊?,需要以提升資源開發質量為目的,來制訂茶文化旅游資源戰略規劃。
5實證討論
下面以湖南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為例,進行實證討論:
5.1引入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要素
受到湖南湘西地區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鳳凰縣的農業生產仍然延續著傳統農耕的作業方式。這一現實似乎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阻礙,但卻成為發展當地鄉村旅游項目的重要元素。
5.2引入鄉土風韻的旅游飾品要素
伴隨著近年來苗族民間藝術家在世界舞臺展露歌喉,人們對苗家服飾已有了充分了解;并且,漂亮的服飾也引起了諸多消費者的興趣。從旅游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包括服飾在內的飾品雖然統稱為旅游附屬產品,卻作為實物形態宣示了游客所到之處的見證。
6小結
本文認為,與茶文化旅游項目市場化運營不同,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則側重于前期對項目使用價值進行打造,并在旅游經濟視角下來提升該旅游項目對游客所帶來的效用。就茶文化的內涵而言,其中主要包含行為文化板塊和思想文化板塊,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向游客展現本土茶文化的行為要件和思想要件。需要指出的是,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將有助于提升旅游項目的市場差異度。開發思路包括:界定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定位、突出人文元素在開發中的市場差異化、建立同業協會和公共基金助推商業化、針對性制訂茶文化旅游資源戰略規劃等四個方面。
參考文獻
[1]武美虹.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策略探討[J].工程技術(文摘版)•建筑,2016(37):331-331.
[2]宋亞超.基于文化安全視角下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4):287-287.
[3]石銳.川西地區鄉村旅游項目規劃及景觀設計研究[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理論版2011(3):22-23.
篇6
一、區域概況
抗戰時期,重慶為戰時首都,數以萬計的企業、學校、近8萬噸黃金搬遷至此,是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二戰時期,它作為中國的戰時陪都和世界反法西斯遠東戰場的指揮中心名揚海內外,同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一起被列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歷史名城。八年抗戰,為重慶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抗戰陪都文化遺址。
歌樂山山洞片區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西南部,區內林木茂密,被譽為“山城綠寶石”;時期,隨著政府西遷,山洞地區行政機構、要員公館林立而成為事實上的戰時行政中心,被譽為“小陪都”。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根據普查,確認的旅游資源單體共 98 處,按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中旅游資源的分類,山洞所占主類資源的匯總情況統計如下(表 1)。
從表中可以得出,山洞人文資源遠大于自然資源的比重,其中遺址遺跡類比重超過 50%,歷史文化價值頗高,是旅游開發的重點所在。
二、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一)旅游資源類型多樣,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突出
山洞片區含有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既有歷史文化類資源,又有自然生態類資源,是一個鄉鎮、山地森林、抗戰陪都文化集中的區域,最突出的幾大類資源是抗戰陪都文化、袍哥文化、山地與森林景觀。而本區因其歷史原因,抗戰陪都文化名區久負盛名,在大文化背景下,每一類旅游資源都具有突出的特點和性質。無論從整個區域的知名度還是部分景區景點的知名度,山洞抗戰文化遺址在全市甚至全國、海外都有較高的聲譽,如官邸、美齡樓、馬歇爾公館、林森公館、美齡舞廳、林森墓等。
(二)自然旅游資源以良好生態環境基礎上的山地森林景觀為主要代表
山洞背靠沙坪壩區天然大氧吧――歌樂山國家森林公園,山洞地區植被密集,空氣清新,具有豐厚的山林鄉村資源,自然資源覆蓋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域風光和氣象氣候四大主類。
(三)人文旅游資源以陪都文化為突出代表
山洞地區人文資源相對突出,擁有范圍覆蓋遺址遺跡、建筑與設施、人文活動和旅游商品四大主類。據統計,山洞轄區抗戰文化遺址共79處,現存遺址36處,包括市級文物6處,區級文物 15 處,待定文物 15 處(保存完好但未定級的 11 處,急需修復且未定級的 4 處),其余 43 處已被毀。由此可見陪都旅游資源類在人文旅游資源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三、開發現狀
(一)文物遺跡破壞嚴重,未得到有效保護
山洞陪都遺跡居多,但得到有效保護的不多,大量抗戰歷史遺址遺跡失管失修的情況嚴重。除極少數革命歷史文物外,其他遺址遺跡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基礎配套設施落后
山洞旅游資源相對完善,但地區的可進入性差、周圍旅游環境惡劣,基礎配套設施不足,在旅游區域沒有看到景區標識牌、信息引導牌等基本旅游設施。
四、山洞旅游開發建議
(一)結合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對該區旅游開發進行精準定位。
先前的旅游規劃多從旅游資源的角度出發,較少考慮旅游市場需求因素,與旅游市場脫軌嚴重,造成旅游項目無市場,旅游規劃未能落地實施。在此后的旅游規劃中應從市場角度出發,對接游客需求,從市場定位、旅游形象定位上吸引游客。
(二)旅游開發要重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
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旅游資源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物質形態的。對于物質形態的資源,如遺址、遺跡、文物,要保護;對非物質形態的資源,文學、藝術、精神等,要挖掘、弘揚。山洞抗戰陪都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大量物質形態遺產,而且有大量的非物質形態遺產(如文學、戲?。?。在旅游開展過程中開發與保護并重,增加抗戰陪都文化旅游的內涵,不至于形成“ 空殼”開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資源開發應重點突出,彰顯旅游特色。
資源開發循序漸進,主次分明,對體現陪都文化、尋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資源點(片區)重點開發,開發過程中結合旅游規劃目的,準確包裝,充分體現旅游特色。
(四)與周圍景區協作,打造精品旅游環線。
山洞周圍旅游資源富集且品質較高,有國家AAAA級景區――歌樂山森林公園、磁器口古鎮、歌樂山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山洞資源比較單一,憑一己之力很難將市場做大,與周圍景區加強合作,共同打造集陪都文化、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生態旅游為一體的“山洞抗戰遺址――歌樂山森林公園――烈士陵園――紅巖革命紀念館――磁器口”精品旅游環線。
(五)旅游營銷信息化,通過開展節事旅游來增加市場知名度。
篇7
一、中國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
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實質在于深入挖掘旅游資源的內涵價值,提高其吸引力,使體育旅游資源變成現實的旅游吸引物,從而發展體育旅游業。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僅包括對現有旅游資源進行深層次的開發,而且包括對新資源的不斷開發。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旅游者的要求,確保體育旅游的持續發展。我們主要以產業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需求為主體等三個依據來構建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模式。
1.資源主導型開發模式。資源主導型開發模式是依托有體育旅游潛力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開發,使其具備開展體育旅游活動的必要條件,并逐漸成為可被體育旅游業長期利用、對旅游者有吸引力的現實體育旅游資源。自然體育旅游資源主導型是以高山、峽谷、河流、森林、海濱等自然資源為依托,開發出適合在這些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體育旅游項目,如登山、攀巖、滑雪、滑冰、滑草、漂流、滑水、沖浪、徒步穿越、野營、探險等。人文體育旅游資源主導型是利用名勝古跡、民間風俗、民族風情、現代體育設施等人文資源開展體育旅游,如武術、龍舟、舞獅、秋千、拔河、跳繩等民間體育,以及跳竹竿、打花棍、射箭、射弩、打長鼓、獨木行舟、搶花炮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2.功能擴展型開發模式。功能擴展型開發模式就是在已經進行了旅游開發的基礎上進行擴展開發,將還沒有被開發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部分的內容開發出來,充分發掘其利用價值。該模式在實施中應該注意以下事項:(1)要經過充分的考察和調研,找到最適合景區和景點的開發項目,充分發揮景區和景點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優勢。(2)借鑒國內外開發項目的已有經驗,使項目的設計、建設達到高起點、高效益。(3)充分利用現有的已經開發的旅游設施,使得新開發的體育旅游項目盡可能與現有的旅游項目相結合。(4)設立新項目時必須注意安全。
3.生態及環境保護型開發模式。生態及環境保護型開發模式是指在已經開發或將要開發的體育旅游項目中加強生態及環境保護的一種開發模式。在開發體育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一是要利用自然環境,二是要保護自然環境。
4.新興娛樂型開發模式。傳統的旅游和休閑活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青年人的需要。為了適應這種新的形勢,開發適合青年人需求的新的、時尚的體育旅游項目勢在必行。這些新興娛樂項目包括實彈射擊、軍事游戲等軍事體育項目,跳傘、動力傘、滑翔傘等空中項目,以及拓展訓練等。
5.移植項目型開發模式。移植項目型開發模式是將一些沒有在當地開展過的體育項目引入,以豐富當地體育旅游的內容,讓廣大體育旅游愛好者充分享受新項目的樂趣。其中,冰上運動是這類項目中最典型的案例,其次還有滑草、滑沙、沖浪、馬術、馬球等。
6.外向效益型開發模式。中國每年會吸引大批的外國游客來中國觀光旅游。我們可以根據國外游客的特殊需要開辟一些受國外游客歡迎的體育旅游項目,以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外向效益型開發的典型代表是高爾夫球項目的開發。
二、中國體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戰略上提高對體育旅游產業化建設重要意義的認識。隨著現代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體育旅游已成為一種新興的體育產業之一。要認識體育旅游在體育產業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就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增強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意識,努力促進大聯合、大協作的工作格局,為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要整合體育部門和旅游部門資源,組建體育旅游產業集團。第三,要積極扶持本地已形成一定規模、發展前景看好的體育旅游項目,使營銷企業做大做強,適時建設體育旅游產業基地。
2.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以實現資源共享。對體育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充分挖掘各資源優勢是保證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首先,對全國各地的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從中挑選出有可能進行體育旅游開發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并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其次,對已經開發和正在開發的體育旅游資源要從項目設置、從業人員、業務內容、收入狀況、安全措施等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總結經驗,積極改進,為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第三,對還沒有開發但有開發潛力的體育旅游資源要積極做好開發的籌備工作。
3.樹立綠色體育旅游發展觀。體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體育旅游資源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管理部門、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共同參與,因此,通過法制觀念教育來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體育旅游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對于持續發展體育旅游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加強體育、旅游兩大產業的相互融合。體育旅游是體育與旅游交叉融合而產生出的具有旅游和體育特點的新型旅游市場,它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兩大產業的融合。體育、旅游兩個部門應攜起手來,共同建立和發展體育旅游分支機構和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的各級旅行社。
5.培養國際一流的有特色的體育旅游人才。要推進我國體育旅游更快、更高、更強發展,解決在發展過程中的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問題,體育旅游市場的開辟、產品的設計、安全等問題,未來體育旅游的發展規模、方向等問題,必須培養融實際操作型人才、理論研究型人才、經營管理型人才于一體的符合市場需求和時代特點的國際化的體育旅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劉 軍:廣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研究.體育學刊,2007.8
篇8
(一)自然旅游資源―― 山岳型和林地類。淄博市南依泰沂山麓, 南部山區多山丘型旅游地和林地, 如魯山、原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二)人文旅游資源。(1)人物、事件類。在淄博市旅游資源基本類型中, 人物、事件類旅游資源是較多的。(2)民間演藝及節慶類。淄博市民俗風情濃, 民間演藝類旅游資源豐富 。(3)展示演示場館類。 淄博市有豐富的博物館、紀念館, 而且規格高。(4)傳統手工產品與工藝品、日用工業品類。
二、淄博市旅游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旅游產品缺少品牌。從實際上來說,淄博市自然旅游資源品位比較低,難以吸引外地游客;人文旅游資源用力分散,發展力度不夠,立意不高,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拳頭品牌。
(二)旅游產品信賴度降低。淄博之前多次被評為“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游城市”,但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顯得陳舊、模糊,需要樹立嶄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徹底改變本市的旅游企業普遍“小、弱、散、差”的狀況,才能真正形成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
(三)旅游產業缺少創新。同時設計“古齊國的都城,蒲松齡的故鄉,魯山生態大觀,北國水鄉風情”的旅游宣傳口號,雖然這種口號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人們心中工業形象過強、生態環境形象弱化、文化積淀淺薄印象,但是由于其涵蓋多個旅游項目,包容諸多信息單元,容易導致城市形象的混亂。
(四)旅游行業缺乏運營。目前淄博對外推介主體主要局限在旅游部門、旅游景點,而淄博的各旅游飯店、旅行社卻處于各自為營、分散決策的階段,也缺乏應有的品牌意識,各階層、各行業共同參與的意識也不夠強烈,因而未能“串珠成鏈”,最終使得整體旅游品牌“空缺”。
三、淄博市旅游的發展戰略
(一)加大旅游資源的重組整合的力度。(1)以齊文化為龍頭。通過對全市旅游資源的盤點和分析,追求高立意,明確發展大齊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確立以齊文化為龍頭的旅游發展框架。依據旅游資源現狀特點,以建設博物館為開發主導,建成以現代手段展現齊國乃至中國先秦、甚至遠古時期歷史文化的規模宏大的旅游勝地,把吸引旅游客源群體的目標放在大眾化的文化群體上。(2)明確發展旅游的基本角度。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把齊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當作文化產業來發展,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3)做好遺產保護和新建景點的協調工作。我們今天發展齊文化旅游,開發和建設旅游景點,要在人造景觀的文化含量和創新性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防止破壞性開發,另一方面也要改變人造景觀沒有吸引力的看法。(4)樹立大局觀念,多層開發。首先要按照旅游資源的基本狀況,選擇好全市旅游平臺的支撐點,然后以全市平臺的支撐點為核心,建立下一層次的平臺。
篇9
一、旅游資源的類型與特點
1.旅游資源的類型
旅游資源是指能夠吸引旅游者產生旅游動機并實施旅游行為的事物與因素,根據旅游資源的本質屬性,其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具體如下表所示。
種類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形成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規模一般較大一般較小變化一般比較緩慢一般比較迅速分布野外較多居民地較多功能生態旅游、探險、運動、度假、健身等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閑娛樂、購物、會議等示例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2.旅游資源的主要特點
旅游資源由于各方面的差異,表現出多樣性、地域性等特征,具體如下表所示。
旅游資源的
主要特點含義多樣性①由于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形成了千差萬別的自然旅游景觀;②各地由于歷史、文化背景和民俗不同,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差異,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觀各不相同;③人們的旅游動機復雜多樣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資源往往具有不同的特色觀賞性和吸
引性自然、人文要素是否富有觀賞價值和吸引力,是旅游資源區別于其他資源的本質特點。觀賞性越強,吸引力越大,旅游資源的價值也就越高不可移動性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具有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游客參觀游覽,帶走的只能是印象而非旅游資源本身可創造性人們的旅游興趣、旅游需求隨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會不斷發生變化,這使得人為創造新的旅游資源成為必要和可能二、旅游景觀的欣賞方法與地理成因
1.選擇觀賞位置
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離、角度、俯仰的變化,造成了透視關系、縱深層次、視野范圍的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美感。
景觀類型觀賞位置的選擇景觀舉例高大雄偉的山峰遠眺、俯瞰廬山、黃山、泰山、武陵源群峰(湘西北)江、河、湖、海在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之上俯覽、遠望岳陽樓與洞庭湖、黃鶴樓與長江、滕王閣與贛江、大觀樓與滇池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置身其中近觀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大峽谷、長江三峽、桂林蘆笛巖溶洞湖沼、池塘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濟南大明湖、北京昆明湖、南京莫愁湖、杭州西湖瀑布適當距離仰視貴州黃果樹瀑布、尼亞加拉瀑布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長江三峽、桂林漓江酷似某造型的地貌在特定的位置觀賞黃山石猴觀海、云南石林阿詩瑪、廣東肇慶七星巖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隨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觀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云霧多,氣象景觀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隨天氣變化的自然景觀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名山――雨過天晴(即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特定時間出現的自然景觀錢塘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青海湖觀鳥――五月份;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凇――特定的氣象條件3.旅游景觀的地理成因
探究各種旅游景觀的地理成因,是近幾年高考命題的重要方向,從審美特征到欣賞方法,再到探究成因,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各種景觀的地理成因如下表所示。
景觀類型形成原因舉例自然景觀地質
地貌
景觀地質構造、巖性和地貌因素,是形成地質地貌景觀的重要原因斷塊隆升形成了雄偉的泰山、華山、廬山;構造斷陷形成了鄱陽湖、青海湖;火山活動形成了五大連池;在石灰巖分布區,流水溶蝕形成了溶洞、石林;在節理發育的砂礫巖分布區,形成奇峰突兀的丹霞山;長期風蝕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如新疆“魔鬼城”天氣
與氣
候景
觀風、云、雨、雪等天氣現象,本身就是自然景觀;氣候對地貌的雕塑、風景的形成、觀賞性植物的生長與演化,也有影響哈爾濱的冰雪、長春的霧凇、黃山的云海、風力侵蝕形成雅丹地貌、北京香山紅葉適合在秋季觀賞等水域
風光水文是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的作用是許多旅游景觀形成的重要原因海洋、湖泊、河流、沼澤、泉、瀑布和冰川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觀;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河水的下切作用形成長江三峽;海洋的潮汐作用形成錢塘江大潮生物
景觀取決于氣候、水文、土壤和地形條件的綜合影響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特色生物景觀,都是富有生機的自然景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臥龍自然保護區、黃山松、青海湖“鳥島”、珍貴的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景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人文景觀的地域差異;各地不同的歷史文化、人口特征、生活習慣和政治經濟狀況,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旅游景觀我國西北地區氣候干燥,有利于壁畫的保存,而南方地區氣候潮濕,以雕刻造像為主;古都、風俗民情、宗教文化、各地生活習俗等,這些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觀三、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項目內容開發條件評價資源
價值旅游資源的價值取決于資源質量(即自身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高低),還與資源的集群狀況、地域組合狀況有關資源質量高、集群狀況好、地域組合好的旅游資源游覽價值大,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地理位
置與交
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達性通過影響經濟距離和游客心理進而影響旅游資源的價值交通閉塞,進出不暢,開發條件差;反之開發條件好客源
市場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與客源市場的距離。旅游者出游受經濟距離(游客從出發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發地所用的時間和費用)的影響,與旅游地的經濟距離越長,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經濟收入越高,出游的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資源的開發要考慮在其最優吸引半徑內的旅游消費市場,位于或者靠近經濟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大;反之開發利用的價值小基礎
設施旅游資源的開發既要考慮當地現有的接待能力,也要完善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地區接待能力強,開發條件好;反之開發條件差四、旅游規劃設計
1.旅游規劃的概念和類型
旅游規劃的概念:為滿足游客需求和促進旅游地的發展而確定旅游發展目標、配置旅游要素、選擇并制訂合適的未來行動計劃的過程。
旅游規劃的類型:旅游發展規劃和旅游區規劃。
2.旅游規劃的內容
(1)旅游開發條件評價:對規劃區域的區位、交通、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旅游資源、客源市場、旅游產業基礎、旅游競爭狀況、旅游容量等進行分析和評價。
(2)旅游發展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明確旅游發展的目標和開發方向;明確旅游產業地位,旅游主題、功能,市場與產品定位;確定旅游發展的“三戰略”,即戰略思想、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
(3)旅游空間布局與旅游產品規劃:進行旅游功能分區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布局旅游要素。
(4)旅游服務設施規劃:主要對衣、食、住、行、購、娛等進行規劃,具體如下圖所示。
(5)旅游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提出旅游區分期建設規劃方案和規劃實施的步驟、措施、方法,對旅游區開發建設的政策、制度、資金、環境、安全、人才、科技等保障系統作出規劃。
五、旅游及環境保護
1.旅游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合理的旅游開發和建設有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等作用,但旅游業的發展、旅游者的活動也可能產生多種旅游環境問題,具體如下表所示。
2.旅游環境保護
針對旅游開發中的環境問題,應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
旅游環境
保護策略具體措施實施主體法律法規健全旅游環境保護法規編制旅游開發規劃中的環境保護法規立法機關工程建設建設污染處理設施政府建設各種環境保護區旅游研究專家、政府禁止破壞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工程旅游開發商經營者旅游
項目評價評定旅游環境容量旅游開發商和經營者評價旅游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旅游研究者旅游環保
教育倡導綠色旅游政府普及旅游環境保護教育教育專家六、旅游線路設計的原則
旅游線路設計必須考慮的基本因素有:旅游資源(旅游價值)、與旅游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旅游專用設施、旅游成本(費用、時間或距離)等。設計旅游線路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1.突出特色
旅游路線設計是組織管理者作出的一種導向性安排,應該突出所設計路線的主題。旅游線路所串聯的旅游區、景區或景點,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共同烘托同一個主題。只有特色鮮明的旅游線路,才是一條成功的旅游線路。
2.講究韻律
旅游活動要有節奏感、韻律感。組織旅游活動既要使旅游者始終保持一定的興奮度,又要做到有張有弛。
3.“冷熱”兼顧
不同季節,不同旅游者需要不同的旅游路線。設計旅游路線要從全局出發,做到“冷(不太知名、旅游者較少的景點)熱(著名、旅游者較多的景點)”兼顧。
4.發展創新
旅游路線設計可以體現創新精神,也可動態地反映旅游者的需求。旅游線路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需要不斷創新。
5.安全可靠
旅游路線設計,一方面要保證旅游者的生命財產安全,使旅游者游得開心,玩得放心,走得舒心;另一方面要遵守旅游區的安全保護規定,避開軍事、保密設施等。因此,旅游路線的選擇,首先要考慮旅游者出行的目的、經濟承受能力和閑暇時間;其次要根據各地區旅游景觀的特色和交通狀況、環境承載能力、地區接待能力,進行合理的選擇。
設計旅游線路時,要充分展現旅游地豐富多彩的旅游景觀,使游客在有限而集中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欣賞到不同的旅游景觀,感受到不同的旅游特色氛圍。但是,不能一味地堆砌和羅列某地的全部旅游景觀,而應做到既要景觀豐富,富于變化,又要突出重點,避免雷同。
【典例感悟】
例1(2012?四川文綜卷)下圖是我國亞熱帶某旅游名山景觀照片。該山山頂海拔309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讀圖回答(1)~(2)題。
(1)形成圖中構造地貌的地質作用是
A.斷裂上升B.褶皺彎曲
C.冰川堆積D.風力侵蝕
(2)該山山頂能夠出現可供游客欣賞的景觀是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層層梯田疊交錯,猶如海上泛碧波
D.春蠶作繭桑園綠,睡起日斜聞竹雞
思路分析:此組題以景觀圖片為載體考查了地質構造和自然景觀。
(1)圖片為峨眉山景觀圖,圖中有明顯的斷層面,所以是斷裂上升。
(2)該山的山頂海拔為3099米,垂直溫差大,山頂氣溫低,夜間氣溫更低,所以早上能看到“雪滿山”;海拔高,晴天觀日出景觀較好;山頂海拔為309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而桃樹是闊葉植被,所以A不對;梯田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區,所以C不對;D項所指在絲竹之鄉,該項不正確。因此選B。
答案:(1)A(2)B
例2(2012?浙江文綜卷)專家認為,欣賞旅游景觀,尤其需要的是提升感受力和理解力。完成(1)~(2)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這是宋朝詩人王禹謫居陜西時,描述山村風景的《村行》。
篇10
[關鍵詞] 旅游業 文化 人文旅游資源 自然旅游資源
國內有學者認為:“現代旅游現象,實際上是一項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為基礎的涉及經、政、社會、國際交流等內容的綜合性大眾活動”。旅游的重點是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淵藪,是旅游業的靈魂。
一、文化性是旅游的一個重要性質
旅游到底是經濟還是文化,當時于光遠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焙髞韺O尚清先生提出一個觀點,說到“旅游在發展的一定階段是經濟――文化產業,到發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經濟產業?!边@兩個功能重心的調整,是一種性質的轉化。但不管怎么說,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文化性是旅游的一個重要性質。
在旅游活動中,文化既表現為動力、資源,又體現為一種推進器、劑。文化直接影響著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影響著旅游企業、產品的生命力。所以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性競爭越來越突出了。追求文化底蘊和文化含量,也在逐步成為旅游業共同的行為。
二、旅游資源本身就蘊涵著豐厚的文化
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今天,旅游資源的內涵是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使人們在欣賞清秀壯美山川的同時體味古老深厚的文化沉淀。
首先,我們從文化與人文旅游資源的關系看,文化孕育著人文旅游資源,人文旅游資源蘊含文化,人文旅游資源的鑒賞與開發都需要文化進行“解譯”。人文旅游資源屬于文化的范疇,許多文化產物都是人文旅游資源,不少文化資源只需通過略加開發就可以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資源都具有豐富而深邃的文化內涵,游人要欣賞、感悟它,規劃師、旅游商要開發利用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其次,我們從文化與自然旅游資源的關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輝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眾多的名山勝水成為佛寺道觀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燦爛的宗教文化?!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就是文化輝映河山的絕好寫照。這里講的“仙”、“龍”實質意味著“文化”或文化魅力。此外,許多自然旅游資源雖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屬性和疊加歷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無疑需要從文化層面來鑒賞,需要科學知識來解釋。而且,要將自然山水轉化成為旅游產品必須通過旅游開發這一文化手段來實現。俗話說:山水無綠不成景,風景無文沒有情。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講,自然旅游資源同樣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與文化密不可分。
三、我國旅游業應注重挖掘優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斷創新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氣質的體現和淵源歷史的鑒證,是全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今后生存發展的基礎。而我國的歷史文化可謂累積層疊、百川歸納。它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展示給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養的觀光者的應不僅是瞠目結舌的物化形象,更是傾心感悟的精神之光。因此,我國旅游業要想取得長足發展,必須彰顯我們的優勢、突出我們的特色,使我們的文化差異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釋放。而要做到這一點,從整體而言,和諧境界、含蓄氣質和寬容精神是旅游業發展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內容。
1.和諧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樸素思想,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脫去一切虛偽的外表衣,與大自然之道合而至一,最終達至齊物之境。和諧境界是中國文化之本,也是中國旅游之魂,與西方文化之沖突對立相比,大異其趣,這是東方文化的魅力,旅游開發應使其大放光彩。
2.含蓄氣質
中國文化是一種內斂文化,中庸自持,不恃張揚,其整體氣質也與西方文化大有差異。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崇意境,在審美上主張人與自然消融界限,不喜對比而重寫意,同時中國文化蘊涵著一種婉轉悠長、含蓄悠遠的氣質,散發著無盡東方文化的神秘感。正是這種神秘感吸引無數域外游客不辭萬里,遠足中國。含蓄悠遠的文化氣質,如能在自然,人文景觀中恰當地流露,定會讓中外游客受用不盡,回味無窮。
3.寬容精神
中國文化從起源到發展,都呈現出多元融會的特征,它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各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生長,并歷經中外文化的交匯,汲取異族文化的養分。這種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傾向鍛造了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品格,賦予它涵納百川的心胸和氣度。在中國文化的百草園,風格各異的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豐富著中華文化。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無比豐厚的資源,使無論國內還是跨國的旅游都有著極其雄厚的資源儲備。我們在旅游業的發展中,善加利用和保護這種多樣性,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各種民族風情,盡量避免民族文化的趨同傾向,秉持一種寬容的精神和對文化多元發展的關切,現代旅游事業才會得以長足發展。
我國旅游業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時還要注意旅游文化的創新。中國入世以后,旅游業對境外開放,這是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勢必引起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飯店管理方面出自不同文化環境的模式發生整合變化。那么如何創造新的旅游文化,只有旅游業乃至全民族重視文化,使所有旅游業的從業人員都是 “文化人”,富于很強的主體意識,人文精神,有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實踐中反思現有文化的缺陷和局面,創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時代要求,順應歷史發展的中國旅游文化,這樣我國的旅游業才能蒸蒸日上,躋身于世界旅游強國的行列。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注重旅游文化內涵;第二,注重旅游文化形象;第三,注重旅游文化效應。
參考文獻:
[1]程:從辯證唯物史觀看文化的力量[J].人民日報,2005(5):第九版
[2]鐘賢巍王潤平:從文化學視角看中國旅游業的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03(3):273-274
- 上一篇: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認識
- 下一篇:低壓電工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