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研究
時間:2022-03-26 11:24:41
導語:改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一直以來,留守兒童被視為一個特殊群體,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父母陪伴,導致父母與兒童的親子關系不容樂觀。該文從親子活動的價值和作用出發,提出相應的建議:一是了解每一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做到因“情”開展活動;二是活動方案設計以幼兒為主體、促進親子關系為主要目的;三是積極發揮專業人士的主導作用,解決活動中產生的突發情況;四是以村委會為依托,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親子活動,建立長期、穩固的親子紐帶。從而建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與父母良好的親子關系,改善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關鍵詞:農村;親子活動;學前留守兒童;親子關系
1研究背景
農村學前留守兒童一般是指生活在農村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常年在外(回家次數一年不超過三次)的3~6歲兒童。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城鄉經濟發展差異大,在農村,幼兒在3歲左右、掌握了基本生存能力不需要隨時都被監護時,父母就會選擇外出務工,兒童就會被留在農村。但長期由父母以外的人監管,缺少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兒童的生活、學習就得不到保障,甚至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被迫輟學,過早地進入社會,產生了心理、教育、安全、品行等方面的問題。[1]然而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庭成員關系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即親子關系是幼兒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紐帶,是家庭重要的構成因素,是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同時也是影響幼兒社會心理發展和學習發展的決定性素之一,良好的親子關系促進了幼兒多方面的發展。有學者提出,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孩子與父母溝通時間少、時間短、途徑單一、不了解幼兒、對溝通沒有主動意識等等。[2]在農村留守兒童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學前兒童,在教育上其更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那如何考慮留守兒童父母的特殊性并以此來改善親子關系呢?研究表明,大多數農村家長不理解游戲活動的真正價值,其中,親子活動更是一個家庭進行教育時不可缺少的一環,其內涵是根據教育對象的成長特點和需要,由兒童和他們的父母(或只有一方)共同參與的一項具有指導性、目的性、互動性的活動。[3]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我們就應該緊緊抓住農忙季節、春節返鄉的機會,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村親子活動,以最有效的方式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與其父母的親子關系。
2農村親子活動對改善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重要性
2.1創新親子活動形式,消除情感障礙。開展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是幼兒獲得知識、形成道德準則、體驗情感、培養個性的主要形式。親子活動旨在創造條件讓父母與幼兒積極互動,通過活動更加了解對方、更愛對方,以此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礎。由于兒童的心智尚未發育完全,面對活動中的困難、疑惑時,容易表現出退縮、逃避和猶豫,而父母作為成年人,對兒童做出鼓勵的言行會讓兒童獲得自信心,兒童克服了困難會對父母產生感激和崇拜的感情。活動任務的成功使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關心,父母的幸福感來自孩子在活動的快樂,由此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在活動結束后得到共同完成的作品,也能作為情感依托的載體。此外,兒童在活動中產生對父母的依戀感,高質量的、具有安全性和穩定性的依戀可以建立長久而良好的親子關系。[4]2.2活動搭建橋梁,促進彼此的溝通。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又叫做親子溝通,是指兩者之間相互交流傳遞信息、思想觀念和情感態度。[5]親子溝通是親子關系的第一步,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溝通基礎之上的,親子溝通有利于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和幫助幼兒健康成長。此外,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是在學前階段,父母應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幼兒交流,增加交流的時間,通過溝通可以幫助幼兒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養成良好的性格。與父母的頻繁溝通有助于幼兒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尊的發展。[6]在農村留守兒童家中,在外工作的父母主要采用電話、短信的形式與留守在家的幼兒進行溝通。[7]因此,我們更應該抓住父母在農忙時間和節日假期在家中的時間,以活動為溝通橋梁,提高雙方的溝通效率。2.3活動的外顯性,讓彼此更加了解。親子活動是建立在父母與幼兒雙方的互動基礎上的,通過親子活動,幼兒除了在言語上可以與父母交談,同時還能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及眼神交流信息和傳遞感情。親子情感的加深主要依靠的就是家長與子女的不斷互動。[8]父母直接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言行舉止,感受幼兒的喜怒哀樂,對幼兒的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更加了解,能比生硬地詢問幼兒取得更好的效果,兒童也會減少因陌生感而產生的抵抗行為。2.4親子活動的目的性,讓彼此共同成長。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長時間與父母分離,大部分由老人撫養,即隔代撫養。老人的教育程度低、缺乏現代生活理念,而學前期是幼兒許多能力啟蒙的關鍵期,由于發展的要求未能得到滿足,造成了生理、語言、人際交往、情緒情感方面的隱患,為此需要開展有效的親子活動。[9]教育觀念和方法的落后可以通過親子活動,有針對性地改善父母在教育上某些方面的缺失。[10]在親子活動中,父母和兒童是彼此的合作者,通過活動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生存技能。
3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開展親子活動的相關建議
3.1了解每一戶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家庭、做到因“情”開展活動。活動開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每一個家庭進行考察,制訂活動方案,提高家庭的參與度,對于家長難以理解的地方進行適當講解,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缺席幼兒的日常生活,很少具備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因此,落實家長的教育準備工作在活動前期就尤為重要。幫助家長理解活動的意義和目的、了解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讓家長主動參與,家長的參與度和配合度越高,活動的效果就越好。在溝通技巧上的訓練尤為重要。一直以來,留守兒童與其父母的溝通存在很大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幼兒學習和生活上的缺失,溝通時父母找不到話題,雙方的共同語言很少,或是聊了幾句便發現幼兒無動于衷、沒有什么回應。另一方面,由于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還不成熟,不善于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且父母的溝通能力也不強。對此,可以在村上開展家庭課堂,培訓家長的溝通能力,教給父母更多與幼兒溝通的技巧,包括線上和線下的溝通。3.2活動方案設計以幼兒為主體,以促進親子關系為主要目的。親子活動的開展形式多種多樣,以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可分為體育類、手工類、閱讀類、表演類、社會生活類、安全類等等。親子閱讀活動促使幼兒學會認真傾聽、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社會活動中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父母在活動中的某些生活行為習慣,從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等等。我們面對的是農村3~6歲的學前留守兒童,活動開展前應該注意對象的特殊性,根據不同年齡的幼兒設計合理的活動目標和內容,重過程、輕結果,即重要的是讓幼兒和父母在活動中體驗到愉悅和良好的情緒情感,使雙方的感情升溫。活動內容從宏觀上把控當地的家庭教育情況,以幼兒為主體。活動地點最好以農村留守兒童熟悉的地方作為場地,這樣可以使兒童減少約束感,在活動中能放得開,展現真實的自己。活動結束時,對活動進行評價與家長反饋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采取多樣化的渠道獲得學前留守兒童父母的反饋,例如問卷、談話錄像或是書信建議等,也可在活動后開展討論小組,一起交流相互分享心得,這樣在短時間內通過相互學習,既提高了活動的質量,又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養渠道。3.3積極發揮專業人士的主導作用,合理解決活動中產生的突發情況。組織者應對幼兒教育很熟悉,并且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家庭和幼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對其家庭親子關系的情況進行分析。掌握該年齡段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發展的一般性(社會性發展水平、認知水平等)和差異性(敏感、脆弱、易沖動等)。活動開始前應向父母告知活動名稱、活動意義,幫助他們熟悉活動流程,提醒他們在活動中有哪些注意事項,避免在活動中過多地干涉幼兒的行為,保障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在活動中更多的是讓幼兒處在沒有束縛、沒有太多言語命令的活動氛圍中,有意識地糾正父母不合理的育兒方法,向他們示范正確的、科學的育兒知識。活動指導者也不能過多地干涉親子的互動活動,更多的是觀察和記錄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活動結束后對父母的不適當行為進行述評,這樣父母才能對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有更直觀的了解,并提出解決方法與大家一起討論,取長補短,并談談活動后的感受,提出活動改善的建議,作為下次開展親子活動的依據。將效果好的親子活動不斷完善,形成適合農村學前留守兒童的系統的親子活動教案,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地區的自然特色、文化習俗活動等進行改進,這樣就大大地降低了針對不同地區農村學前留守兒童開展親子活動的難度,使活動具有可推廣性。3.4以村委會為依托,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親子活動,建立長期、穩固的親子紐帶。組織者可以村委會為依托、以村小組為單位,開展親子活動的延續活動,進一步拉近親子關系。例如,在節假日,可通過幼兒園等幼教機構,將幼兒寫給父母的祝福語、畫的圖畫,以信件的方式寄給他們在外務工的父母,父母再以回信或禮物等作為給幼兒的獎勵。與此同時,可將這一活動作為幼兒園教育活動題材,讓幼兒互相分享交流,由組織者引導,讓幼兒學會感恩,學會表達對父母的愛,并告訴他們,父母在外面掙錢是為了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受更好的教育,讓幼兒以健康成長作為對父母的回報,讓父母對幼兒美好的寄托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精神支柱。還可建立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關注學前留守兒童家庭親子關系的動態,同時更應該關注的是幼兒的身心健康。讓父母了解幼兒的發展狀況,有利于父母在幼兒需要他們時,及時給予慰問、關心和照顧,這樣也能夠讓幼兒更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關愛。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讓農村學前留守兒童在社會的幫助下,持續地受益于良好的親子關系。
參考文獻
[1]馮彩霞.農村兒童學前教育文獻綜述[J].文學教育(下),2019(8):92-93.
[2]武海鳴,吳瑩.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系面臨的問題及調適[J].今日科苑,2011(2):31.
[3]陳雪飛.農村家庭幼兒親子游戲現狀調查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34(6):102-105.
[4]王美華.依戀理論在親子關系服務中的行動過程框架及其適應性[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4(5):40-46.
[5]羅潔穎.農村幼兒家庭親子溝通現狀調查:以騰沖縣為例[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138-139.
[6]賈文華.親子關系對留守小學生自我意識的影響和啟示[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7):1251-1253.
[7]劉寧,陳錫寬,聞增玉.上海核心家庭親子溝通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5,21(2):167-169.
[8]史愛芬.幼兒園親子活動主體定位、互動現狀及其改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4):33-35.
[9]巫秋云.當前農村學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J].文教資料,2017(31):173-174.
[10]趙巧娥.親子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人際關系的影響研究:以甘肅省宕昌縣A村留守兒童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唐丹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
- 上一篇:大學生安全教育選修課教學規律研究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施教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