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22:5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資源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公地的悲劇”是美國學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旅游資源與文化保護論文
1案例分析與研究
1.1國內外研究水平和發展案例俄羅斯對本國古代宗教文明小城鎮——蘇仕達的開發、意大利對其南部阿瑪爾菲海岸最漂亮的小鎮——波西塔諾進行的整體規劃。我國四川九寨溝等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以及正在規劃的黑河新生鄉的鄂倫春族聚居區等。
1.2對于怎么樣保護和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1)保證民族文化藝術賴以生存發展的土地和環境正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鄉鄂倫春族聚居區,該村和周圍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習俗。而正在研究當中的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的哈拉新村,民間也還普遍保持著傳統的種種民俗,鄉村里還自發組織的民間歌舞、民族節日等活動。對民族文化的保護也會使更多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層出不窮。
(2)提高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識、自尊、自重的意識民眾的文化品位、認識水平、時尚潮流是需要正確地引導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現代化的影響,很多居民都想拆掉傳統的土木結構房屋改建鋼筋水泥房,認為這才是進步的。事實說明,當前中國的文化建設最為迫切的就是對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識、自尊、自重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減少“文化災難”。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進行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
旅游資源轉變開發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肮氐谋瘎 笔敲绹鴮W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旅游資源保護路徑選擇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管理與目標的雙重制約、旅游資源文獻資料有待加強保護、高層次的旅游開發和規劃人才匱乏、旅游資源保護的力度隨區域偏僻度增大而遞減、城市旅游文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未開發的許多旅游資源被挪為他用、總體原則、分類分級保護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對其旅游資源的保護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本文以分析城區目前的旅游資源保護狀況為基礎,從而尋找旅游資源保護中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分析探索,進而提出城區旅游資源保護的思路與建議。
【關鍵詞】城區;旅游資源;旅游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
城區是一個城市的中心區域,是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普遍意義上,旅游對一個城區而言并不是主要功能,但因其區位上的特殊重要性,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它必然會產生許多具有旅游價值的旅游資源。在現今中國許多城區大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管理單位要么忽視旅游資源的保護,要么是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中掙扎。保護好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現整個城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城區的旅游資源必須得到有效的保護。
1城區旅游資源保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然景觀的保護與資源的原始狀態關系密切,人文景觀的保護不僅與資源的有形構成有關,更與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對這兩種旅游資源的保護狀況的勘查所依照的標準應有所不同。
南窖旅游資源競合探析論文
【論文摘要】從地域關系、主要客源等方面分析南窖鄉的主要競合對象,并通過分析南窖鄉現有的產業資源提出其可發展的旅游項目以及可利用的旅游資源,就南郊鄉各村的旅游資源發展方向進行分析與定位,以期為南窖鄉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旅游資源;競合分析;定位;北京市;南窖鄉
南窖鄉位于位于北京市房山區西北部山區,鄉中心距108國道8km??偯娣e40km2,全鄉所轄8個行政村,現有耕地521.33hm2,糧食總產量130t。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材、石灰石,同時還有果樹、旅游、山場和牧草等資源。有各種果樹40萬株,主要品種有良鄉板栗、柿子、核桃等,干鮮果品歷史最高產量達2440t。南窖鄉東南部為石灰系巖石山地,西北部為石灰巖山地。土質以山地褐土和黃褐土為主,土壤中性微酸。平均海拔754.9m,大部分地區處在203~700m,適宜板栗、柿子、核桃等果樹生長。其中板栗是名特優品種,是“良鄉板栗”的主產地?,F有板栗樹10.7萬株,種植面積185hm2,年產量220t,市場銷售廣闊,產品供不應求?,F對南窖鄉旅游資源進行分析。
1競合分析
南窖鄉旅游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的競爭對象為南窖鄉周邊、房山區的其他旅游資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遺址等,競爭的主要方面是對客源的爭奪,因此首先明確客源至關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為北京和河北的雙休日旅游或小長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團、家庭自駕游、學生或同事的團體出游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為從日常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換心情,主要游玩活動為欣賞京郊山區的美景以及體驗以景色為依托開發的一些游樂項目,觀看一些文化歷史的遺址,體驗農家樂和采摘活動等[2]。
南窖鄉主要競爭對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觀,如十渡鎮——主要以優美景色為主,有漂流、蹦極等活動,競爭力強;周口店鎮——周口店遺址,歷史悠久;琉璃河鎮——琉璃河大橋和琉璃河遺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遺址資源等。周邊旅游的優勢:起步較早,名氣較大,文物資源有些歷史悠久,交通可達性強;劣勢:有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同一個地方旅游資源指向單一,難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興趣。
旅游資源互補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對長江三峽旅游資源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可開發性等方面,本文試從旅游資源的互補性著手,對區域性旅游資源進行共享多贏方面的進行基礎性探索,為跨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思路。
關鍵詞:旅游資源互補性長江三峽金三角
旅游資源是構成旅游活動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系統中最根本的要素??茖W的對旅游資源展開研究是一個地區進行旅游規劃和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一個區域制定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和發展旅游業的基礎。
一、旅游資源互補性研究的意義
1.形成對旅游資源的再認識
旅游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是不可再生的,科學的利用好現有資源有重要的意義。通過不同思路的研究,我們總能找到其令人驚喜的價值,從而謀劃出新的旅游產品和線路。旅游資源的互補性研究就是從不同尺度的地域范圍、不同的角度以互補性進行分析和研究現有資源,重新評價和定位現有的旅游資源,挖掘更多的資源優勢。
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肮氐谋瘎 笔敲绹鴮W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民俗旅游資源保護論文
現代旅游活動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對各旅游目的地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旅游目的地的社會文化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旅游不僅是一種消費活動,也是一種生產性活動,有著巨大的社會文化功能。
旅游者的出游目的主要出于審美和求知等精神需求。旅游也不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的感官愉悅的觀光旅游層次上,也是一種滿足高層次的增長知識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要開發具有文化品位、能夠滿足旅游者文化需求的旅游產品。由此可見,旅游與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旅游既是對文化的消費,同時也創造文化。(我沒有從作者的表述中看出來旅游怎么創造文化)二、旅游對文化變遷的影響明確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就不難看出文化旅游會引起文化的交流碰撞從而推動本土文化的變遷,他可以導致地方文化的商業化,創造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文化旅游。
民俗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游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占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民俗風情旅游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但是,當我們懷抱全球化的語境聯想,以此審視中國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時候,當我們考慮到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態性原則的時候,我們有理由憂慮的是,民俗風情的旅游越來越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語境,已經徹底儀式化了。當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拋置于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之中,成為觀賞和被觀賞的對象,不是一種自然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民俗文化曾經被現代性話語斥之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對象,曾經代表著現代化的過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詞——盡管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依然被想像成為天真蒙昧的代名詞——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納入到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話語之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編織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業的興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識形態與權力?我們不得不承認,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權力政治與資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識形態與商業經濟的因素,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意蘊與價值的符號體系,越來越成為空留下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不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種表征,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休閑、擺脫生活壓抑的一種方式,民俗風情旅游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人們尋異獵奇的對象,是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社會的想像之途徑,隨著民族國家內部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距日益凸顯,也已經成為地區間文化想像的文化符號。
民俗文化旅游體現了后現代時期文化的諸多特點,真實的實在轉化為各種影象,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恒的當下片斷,用一種典型化的或者縮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區具有深厚歷史意蘊的民俗文化,真實的生活物化為一堆了無生氣的建筑、戲劇化地想像為一套千篇一律的儀式,這本身就已經將一個族群或者社區的歷史與文化凝聚于當下的時空當中,歷史與文化平面化、瞬間化了。旅游部門一再強調,民俗文化旅游的意義與價值在于體驗異文化情調,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展現,旅游者將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體驗一次充滿異域情調的旅游探險,種種煽情的語言激起旅游者的無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從策劃、設計規劃、投資建設、推向市場等等一系列步驟都表明,旅游部門向大眾推出的是一種可供消費的文化產品。在這一文化的再生產過程中,無論是采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態旅游,都首先著眼于文化再生產與市場的邏輯,民俗文化在當下市場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換價值主宰著旅游者對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無論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讓你感受一種所謂的真實體驗,從其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再生產過程而言,它與許多地方為了獲得文化的交換價值蜂擁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間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在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復制。民俗文化實際上已經淪為一種儀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歷史感與當下性,貌似展示了無限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場化實質卻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個性化、地方化的謊言。作為一種文化工業,它威脅著文化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其實是一種同質化的大眾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題公園試圖以奢華浮靡的宏大排場來展示、匯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場景,這種民俗博物館的形式只不過就是對世界的仿真物,人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并不探求一個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實在,而只需要投入當下的情感去體驗現實的游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實際上是一個消費、娛樂、休閑的場所,在中國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它是社會性與工具性的產物,主題公園遵循的是消費主義的市場邏輯,它是大眾欲望、權力政治與大眾媒介等等諸多社會關系的產物,消費主義的邏輯滲透到主題公園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人類追求自身盡善盡美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在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基礎之上的,同時更不能丟掉幾千年文明的成果,破壞我們的文化生態環境。那些錯落有致的村落布局,那些與人身相依的服裝飾品,那些曾在中國土地上運行了幾千年的車輪,如此等等,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用直接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這些寶貴的人文資源環境不能無休止地被丟棄和踐踏。我們絕不能重復要科學就忽視人文,要現代化就要丟棄傳統的愚昧作法,社會的發展也絕不允許以人類創造的科學技術來殘害我們的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為代價。傳統優秀文化在當代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和有形的文化資產,那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審美情懷、營造法式、風水學說等,無不暗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并終始關懷著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認為,對文化生態的認識與保護,應借鑒國際社會對自然生態保護的經驗,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立尊重文化的時代風尚,認識社會現代化建設與文化生態的關系。如果我們依然沒有意識到文化會塑造一個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揚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話。盡管傳統手工藝已走過了幾千年,成為一種文化遺存,但它是工業社會的前身,在信息社會也仍有它生存的空間。21世紀國際社會將呈現出經濟的一體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個性化。
我國旅游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特別是近2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我國旅游創匯而言,1978年我國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關的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飛躍發展,并將逐步成為世界旅游強國和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世界旅游組織在新世紀展望報告中曾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間,全球的旅游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并對中國旅游業寄予很大的希望。據業內人士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國第四大客源國。這種預測來自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旅游事業的投入,因為中國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自然及文化遺產豐厚,具有東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項目層出不窮。另外,旅游資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紀念品等相關的產業,這些產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較大的發掘潛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目前的旅游產業與豐富資源的開發未形成同步發展的局面,亟待開發。如果政府部門、旅游部門、工藝產業部門都能把它們作為一種旅游產業來對待,有針對性、預測性、地域性和創造性地加以開發,可以想象,它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目前的旅游環境,充實游覽內容,增強文化氛圍,同時又能增加創匯收入,更能吸引旅游者對旅游景點深刻全面的認識。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多為自然風光,缺乏人文的內容,在開發旅游項目時,讓旅游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應體現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讓旅游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的認識,并能參與一些民俗活動,參與有代表性的手工藝制作和藝術審美的活動,從而增強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果旅游資源與旅游資產能同步開發,在未來20年間,我們國家再爭取獲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話,有可能取決于少數民族地區自然風景和富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資產。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文化資產,促使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同步發展,旅游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同步發展,旅游資源的優勢與旅游文化資產同步發展,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這是我們保護傳統民間文化、民間藝術的措施之一,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保護與弘揚,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弘揚。
旅游資源保護論文
摘要:當前,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有限的資源面臨著旅游市場迅速擴張的巨大壓力。而重復建設和盲目粗放式開發更加重了資源供需失衡;資源開發從人文景觀資源轉向自然生態資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成為一對難解的矛盾;城市建設與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因“兩張皮”而導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態資源的浪費;旅游經濟高速增長與僵化陳舊體制并存,開發機制有待轉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試就這些問題,并以珠海市為例來探討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正確途徑。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再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肮氐谋瘎 笔敲绹鴮W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消費行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