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舞弊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07-31 04:49:00
導語:企業會計舞弊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會計監督是整個經濟監督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經濟監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同時,它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主要決定于資金運動上的獨立性,還決定于會計監督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和方式方法。但是由于會計監督理論和操作上還存在許多問題,使得會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
一、引言
會計監督,一直是我國會計學界關注的熱點。從20世紀80年代的會計是否具有監督職能大討論,到將會計監督作為寫入《會計法》,都說明了會計監督的重要性和人們的關心程度。會計監督是指“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憑借經授權的特殊地位和職權,依照持定主體制定的各種合法制度,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過程及其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綜合地、全面地、連續地、及時地監察和督促,以確保各項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合理法,保障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從而達到提高特定主體工作效益的目的。”[1]從這一基本含義,可以看出會計監督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會計監督的主體具有授權性。二是會計監督的客體具有明確性。三是會計監督的過程具有綜合性。四是會計監督具有合法性。五是會計監督的目的具有效益性。在我國會計監督是通過立法賦予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可以正當行使的職權,也是我國經濟監督體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監督手段。長期以來人們對它寄于厚望,特別是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但實踐中,會計監督作用一直不盡人意。會計改革以來,客觀上要求進一步強化會計監督,而事實上會計監督卻呈現出低效率、弱化勢態。為什么呢?
二、會計監督的理論先天不足,弱化了會計監督,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
首先,對會計監督主體的認識不足,使得會計監督缺位,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有人認為會計監督主體是國家,也有人認為是企業,最普遍的認識是認為會計監督主體是會計人員。這種對會計監督主體的認識不足,使得我國會計監督主體缺位。其實我國會計監督主體經歷了一個由“國家會計主體論”到“企業會計主體論”的轉化的過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服務的對象是國家,與此相適應的會計監督是會計人員根據法律、法規對經濟活動事項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進行檢查、監督與評價,從而維護財政法規,保護社會主義財產,所以會計監督主體也是國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會計服務的對象不再直接是國家,而主要是企業。會計為企業內部經營提供信息,促進企業內部管理和決策的優化,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并為企業有關方面提供信息,協調企業與有關各方的關系,為企業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與此相適應的會計監督是會計人員對企業經濟活動過程及資金運動進行控制,以保障各項經濟業務和財務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從而促進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所以會計監督主體也相應轉為企業。所以為了防范會計舞弊的發生,我們必須從會計監督的主體角度強化會計監督:(1)必須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包括核算、審查、分析及報告的所有程序與步驟,能有效地防止侵占集體和國有財產,減少人為造成的損失。企業應在遵守會計法規的基礎上,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設計和制定出合理的貨幣資金、存貨、費用支出、固定資產、往來結算、報表編制、內部稽核和崗位責任等制度,從而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2)必須完善對領導的考核、獎懲制度。單位領導是企業經濟業務的決策者,是會計人員的領導者,他們的行為直接影響會計人員執行會計監督的效果,直接關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時期,各項改革還不到位,使得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大,為盡量避免經營權侵占所有權,必須完善對領導業績的考核制度,不僅應從報表數據,還應結合企業實績、發展前景、人才使用、內部凝聚力和社會責任等多方面綜合考核、評價單位領導的經營業績,并做到獎罰分明、獎懲有力。(3)必須在企業內部引入競爭機制,實行人員競爭上崗制度。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的流動和合理使用上,都制約著企業的發展。引入競爭機制,盡量做到人盡其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尤其是對會計人員實行競爭上崗,能有效地促進會計人員提高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促進會計監督質量的提高。(4)必須重視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因為會計人員是會計監督的行為主體,會計監督的實施效果直接通過會計人員的會計監督工作體現出來。為此,從會計人員角度強化會計監督:一是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近幾年來,我國大專院校的會計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會計人員持證上崗也形成了一種制度,使會計人員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文憑、證書只是過去知識和能力的證明。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新經濟現象不斷涌現,理論知識不斷調整和完善,只有不斷加強后續教育,才能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素質。為此,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為我國不斷加強會計人員后續教育提供了法規保障。二是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職業道德是行動的指南,會計人員需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不以權謀私,不弄虛作假,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嚴格履行職責,認真執行會計監督。其次,對會計監督體系的構建不足,使得會計監督越位,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目前對會計監督體系的認識產生了一種誤區,即將會計監督分為單位內部的會計監督、社會會計監督和政府會計監督三種。這是一種監督主體不明、職責不清的分類法。按此分類,會影響到會計監督組織體系的建立健全和會計監督的實施。對會計監督體系的構建不足,會造成對會計舞弊雖然監督者甚多,但不分主次,從而導致會計舞弊監督越位。我認為,企業的會計監督主體主要有三種:其一是單位的管理人員(包括會計人員和單位負責人);其二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所有者、貸款人和他們在企業的代表如董事、獨立董事、監事等,稅務部門、潛在的投資者、財務分析師等);其三是政府;此外,如對政府會計監督要實施再監督,則還應有一監督主體——人大,因為人大可以保證政府會計監督的正常運行和效率,對政府會計監督起再監督的作用。因此,會計監督可分為企業內部責任人的會計監督、企業利益相關者的會計監督和政府的會計監督。而且在上述會計監督體系中,政府的會計監督最為重要,在所有的會計監督中起主導作用。所以完善我國政府會計監督的思考成為必然。然而要搞好我國政府的會計監督,就必須從理論、方法、組織和措施上予以解決。構建一個適合于市場經濟的、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監督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能保證該體制高效運行的機制,對于實現政府職能轉變、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順利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最后,對會計監督和會計控制的差異性分析不足,使得會計監督錯位,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會計監督是特殊環境下會計控制的具體表現形式。會計控制是抽象的,涵蓋整個會計核算的歷程。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同時期的會計控制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會計監督是會計控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與特殊的經濟環境相聯系的一種會計控制。“在史前時代便可發現,原始人所作的刻畫符號,開始便與管理生產、生活聯系在一起。……人們一開始就進行的計量與記錄便出自對經濟進行管理的動機。”[2]這時的管理動機就是對生產、生活做到心中有數,是最初級的控制形式。“進入文明社會后,在自然經濟發展階段,單式簿記的方法體系逐步構建起來,這時客觀上與簿記核算職能并存的還有簿記的監督職能……。”[3]有了簿記,就有了會計監督,但從企業來說,會計監督只是國民經濟控制系統的一個環節,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它只是不完善的會計控制的具體表現形式。如果不把會計監督和會計控制的差異性分清,就有可能當會計舞弊發生時不能因時因地,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適時適地地進行監督,導致對會計舞弊監督錯位,弱化了對會計舞弊的監督。所以應該理順會計監督與會計控制的差異性:
項目會計監督會計控制
實施時間不同只能是事后監督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范圍不同只對會計主體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監督不僅和外部環境緊密相連,而且和外部環境形成有機整體
依據不完全相同財經法律、法規、制度較完善的會計控制沒有現成的依據,它是面向市場和內部環境,以取得最終效益為依據,只有在經濟業務發生后,才與會計監督相同,是以財經法紀作為依據的。
“反映”方式不同對經濟事項的事后監督,只能從外表反映,不能從經濟事項的內部進行反映能對經濟事項進行事前控制,消除了不確定的不利因素,反映了資金運動的本質。同時,生產經營過程以前的事前控制通過預決策反映出來,而會計監督不能對預決策進行反映。
外延不同會計監督存在于會計控制之中,是會計控制的組成部分。會計控制也離不開會計監督
三、會計監督操作困難重重,使得會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
會計監督的必要性在理論上已為人們普遍接受。由于對會計監督本質含義的認識發生了偏差,雖然會計界不厭其煩地探討會計工作的地位、身份和會計人員的管理體制,試圖因此使會計監督發揮積極的作用,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不斷,不僅沒有改變會計監督不力的現實,而且會計監督的效果似乎越來越偏離其預期目標。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1)無法監督。社會環境惡劣,會計根本無法控制這種劣態。可謂“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成了我國會計監督職能作用狀況比較準確和生動形象的描述。(2)無力監督。關鍵時得不到領導全力支持,操作中得不到群眾的廣泛理解和積極配合,在承辦經濟業務時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加上我國的崇和文化——溫良恭儉讓的敬人主義,受其影響,普遍信奉“和為貴,忍為高”,“得饒人處且饒人”,在違法亂紀行為面前顯得軟弱無力,無原則地一團和氣,天長日久,必使會計監督在會計實踐中顯得蒼白無力,流于形式。(3)無心監督。會計工作辛苦繁雜,待遇不高,行使職能缺乏基本保障。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筆者認為有:首先,對會計監督對象界定不清,使得會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有人認為會計監督就是監督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即會計監督的對象是會計信息。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外認為會計監督的對象應該是單位的經濟活動和會計行為。而我們的會計監督主要是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至于會計行為卻放置于黑箱之中。其結果必然導致在進行會計舞弊監督的時候,只注重經濟活動情況而忽略會計舞弊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對會計舞弊監督不力。其次,對會計監督成本配比錯位,使得會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會計監督成本是指各級政府機構,企業所有者和企事業單位在組織社會經濟運行,進行經營管理活動中,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財經政策、財會準則和制度對其財務收支實施會計監督所耗費的各種支出。包括:會計監督的人工成本——會計監督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等會計人員的人力資源簡單再生產的費用和對會計監督人員法規政策、職業道德和監督技能進行再培訓教育的人力資源追加費用;會計監督正常運行的維持成本——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為管轄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而花費的指導費用、宣傳報道費用、會計工作監督費用和其他管理費用,企事業單位會計監督人員耗費的業務費用、行政辦公費用,政府機構和企業所有者委托社會中介組織對企業進行會計監督檢查的委托費用等;會計監督的交易成本——企事業單位在接受政府機構或其委托的中介組織的會計監督檢查時,所發生的接待費用、差旅費用及為了滿足檢查人員的某些需求花費的其他支出等;會計監督的機會成本——決定增加或減少一項會計監督措施,增加或減少會計監督的直接成本而對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收入或支出產生影響的數額。由于會計監督成本不能單獨計量核算——致使會計監督成本與會計監督收益非配比性,實際受益者有可能是非監督成本支付者,導致會計監督成本存在配比錯位,使得本該由會計主體承擔的會計監督成本而配比給了國家,而該由國家承擔的會計監督成本卻配比給了會計主體。造成會計監督成本配比錯位,形成了如會計主體在會計監督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會計監督成本開支越多,財經紀律、財務制度執行越嚴,上交國家稅利越多,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是各級政府,而不是實施會計監督行為的會計主體。諸如這種錯位,會計監督成本的發生與會計監督工作的進行喪失協調性——動搖了會計監督存在的基礎,導致對會計舞弊監督不力。因此,只有正確處理會計監督受益者與會計監督主體在會計監督成本上的利益配比關系。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會計舞弊問題。最后,對會計監督權利認識模湖,使得會計監督不力,導致會計舞弊的發生。有人認為會計監督僅是一種普通權利,其實不然,會計監督不是一種其他權利,而是一項經濟權利。因為會計監督最終的目的是使會計信息達到真實、相關、可比和及時,使所有者、債權人和各利害關系集團的權益得到合法、合理的維護,并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會計監督不僅是一項經濟權利,而且這種經濟權利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國家法規賦予的權利→所有者賦予的權利→經營者賦予的權利→職業道德賦予的權利。以上會計監督的四個層次從上往下逐級遞減,最后一個層次的監督屬于自覺或自發監督。如果在會計監督實際工作中,監督主體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各個層次的監督權利可能同時存在,當不同層次的監督權利發生抵觸時,應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去行使監督權。就很難把握和理解會計監督權利,合理地利用會計監督權利,從而難以有效地履行會計監督權利,制止會計舞弊的發生。
- 上一篇:內部控制審計程序內容論文
- 下一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特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