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目標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3 08:42:00

導語:企業財務目標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財務目標管理論文

2006年10月30日,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標志著新的會計準則體系構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為財務工作者打開了開拓會計職業新境界、提升會計工作新水平、創造會計事業新輝煌的希望之門。新會計準則實施一年多來,我國金融改革、稅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政治經濟改革的同步持續深入,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管理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會因企業內外環境變化的交互影響而得以放大和復雜化。透視影響并有效應對變化,將成為企業財務與會計必須成功解讀的命題。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對整個企業管理活動具有根本性的影響,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明確現財思想、建立現財方法和措施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過去人們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認識主要表述為“企業利潤最大化”。事實上,這種觀點片面地將利潤理解為企業的財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這種觀點下至少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沒有考慮利潤取得的時間;二是沒有考慮所獲利潤與投人資本額的關系;三是沒有考慮獲取利潤所承擔風險的大小。

財務管理是企業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取決于企業的總目標。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者“股東財富最大化”,因為這種觀點既反映了利潤取得的時間,也反映了資本和獲利之間的關系,還反映了企業獲取利潤所承受風險的大小。

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不僅要受到企業本身管理決策各因素的影響,同時還要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確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要與財務管理活動、企業經營、管理措施、戰略選擇等方面聯系起來考慮,企業也正是通過提高管理決策和改善外部環境這兩大因素來實現其管理目標的。

管理決策因素

項目投資和資本結構是決定企業報酬和風險的首要因素。

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而企業實施科學嚴密的投資計劃將會大大減少項目的風險。多年來,不少企業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大都是由于投資失誤所致。因此,應結合企業實際建立嚴格的投資決策審議制度,以規范和約束投資行為,對投資決策的主體、內容、程序、原則、責任、監督等做出明確規定,以便盡可能地提高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程度。具體操作時還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確定項目方面,實行“統一規劃、民主集中和專家評審”的可行性論證方法;二是在使用資金方面,實行投資預算,總量控制和封閉追蹤的專款專用辦法。

資本結構是所有者權益和負債之間的比例關系,如果資本結構不當,會嚴重影響企業的效益,增加風險,甚至導致企業破產。使企業的總價值最大,就是要尋找一種最佳的資本結構,揭示資金成本、財務杠桿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實際操作中,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所采用的工具應該是“每股收益無差別點”,用該方法可檢驗各項融資計劃在不同的息稅前盈余(EBIT)水平上對每股凈收益(EPS)的影響。當EBIT數額超過其無差別點水平時,財務杠桿作用較強的計劃將產生較高的EPS,反之,當EBIT數額低于其無差別點水平時,財務杠桿作用較弱的計劃只能帶來較低的EPS。另外,未來增長率和銷售的穩定性、商業風險、管理當局的控制能力和金融機構對企業的態度,也將對資本結構產生影響,在確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同時,也應一并考慮。

投資報酬率與風險

企業的盈利總額并不能反映股東財富,在風險相同的前提下,股東財富的大小要看投資報酬率。企業為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在面臨眾多投資機會時,往往通過資本預算做出長期計劃決策。“貨幣的時間價值”是財務管理從量上分析的一個重要觀念,也是評價投資方案的基本標準。因此,為提高投資報酬率,必須對“貨幣的時間價值”有所研究,找出適合于對資金籌集、投資、使用和回收進行研究的數學模型和分析方法,如采用凈現值法、現值指數法、內含報酬率法等,從而提高財務管理的決策質量,實現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

收益和風險是直接相關的,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收益,收益面向未來,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風險,企業決策時,要在報酬和風險之間做出權衡,研究風險、計量風險并設法控制風險。風險報酬率取決于投資者對風險的回避態度和風險程度(可用變異系數計量),因此企業可采用多元經營和多元籌資的方法來控制風險,多經營幾個品種,可以在盈利和虧損產品之間相互補充,減少風險;多種渠道投資,可以把投資的風險(當然也包含部分報酬)不同程度地分散給債權人,以求最大限度地擴大企業財富。

股利決策

股利決策的重要性是基于以下主要原因:一是影響融資計劃和資本預算;二是股利減少了留存盈余,會引起較高的債務權益比率。一般來說,企業的股利決策一方面應使所有者的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為企業提供充足的融資。當企業的獲利能力增強時,采用“低正常股利加額外股利”的決策;當企業的收益超過投資者投資于別處所能獲得的收益時,企業應保留盈余而不是分配,以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

外部環境因素

企業外部環境是企業財務決策難以改變的外部約束條件,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將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企業要更多地適應這些外部環境的要求和變化。

法律環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將受到法律的具體規范,無論是籌資、投資還是利潤分配,都要與企業外部發生經濟關系。目前與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休戚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企業組織法規、財務會計法規、財政稅務法規等等。財務工作人員應該了解、熟悉并掌握這些法律知識,做到有法可依,在守法的前提下完成企業理財的職能,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

經濟環境

國民經濟的發展規劃,體制改革的相關措施也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產生了相關影響。企業能夠正確地預見政府經濟政策的導向,對理財決策大有好處,企業如果認真研究國家對經濟的優惠、鼓勵和有利傾斜,按照政策行事,就能趨利除弊。

商業競爭、通貨膨脹和利率波動等外部因素,都將對企業的銷售收入、存貨庫存、設備添置、債券投資等方面產生嚴重影響。為實現企業財務管理之目標,企業必須及時調整生產經營,適應經濟政策,以迅速提高應變能力。

正確預測未來經濟發展,實現資本大眾化,分散經營風險。企業要盡可能提升自己的價值,對于還未上市的企業,要爭取公開發行股票,從證券市場獲得資金,促使企業價值有市價可循,這也將有利于實現企業財富最大化。

此外,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還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緊密配合企業戰略總目標,做好財務計劃。計劃并非簡單的資金問題,還要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加以思考,以提高企業對不確定事件的反應能力;增加有利機會帶來的收益。財務計劃確定后,要將計劃具體化,進行財務預算,進一步細化各種現金收支、長期資金籌措、短期資金信貸等預算,使財務預算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控制標準和考核依據,在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促使企業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報酬率。成本控制是企業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徑,但單純以成本最低為標準,只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一般不能改變風險,因此企業在投資管理、流動資金管理、證券管理、籌資管理等經濟活動中,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獲得利潤,使企業總體邊際收益最大;另一方面要以利潤換效率,充分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和投資的風險價值”,以求達到股東投資報酬率最大。

合理提高資產的利用效率。對于存在明顯資產閑置的企業,提高資產利用率即是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的關鍵之一。盤活存量資產、增加產品產量、調整產品結構、銷售更多社會需要的商品來增加數量收益,不僅是一種市場策略,有時也是一種成本利潤策略,從企業戰略意義上講,提高資產利用率也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

正確進行財務分析。通過財務分析可以對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做出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以此來提高資產收益率、應收賬期周轉率,并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促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財務管理方向

新會計標準的執行,要求會計人員要有敏銳的職業判斷力與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特別是公允價值、減值準備、未來現金流量的判斷、折現率的確定等會計職業判斷以及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所得稅費用的計算,是執行新會計標準的難點,要求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素質。另外,新準則的執行,對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財務管理方式也將產生重大影響,需要適時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

適應全新的會計核算體系需要改變會計處理流程,強化會計內控。新準則對企業可能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進行全方位的核算規定,與原有會計標準產生較大的差異,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會計報表及其列報等均產生重大變化,企業的會計核算賬戶、內容和部分會計處理流程都需要進行改變,要求企業相應改變財務管理方法,以適應全新的會計核算體系要求。同時,企業需要按照新準則體系建立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會計核算辦法。另外,實施新準則需要更多的專業判斷,對企業的內控制度體系建設、內控流程實施提出更高要求,對財務人員的素質層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加強企業財務信息系統管理。企業會計賬戶、報表結構的調整直接導致了企業財務信息系統及其有關功能的調整,而且以公允價值計量、減值準備的提取等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支撐,企業需要通過自行開發完善或通過軟件供應商的功能升級來實現功能的轉換。另外,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需要及時反映企業資產變動背后的經營風險,企業需要利用信息系統,建立一套及時的風險預警系統以支持公允價值的使用。

改變以利潤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控制體系。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企業預算管理的內外環境、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了很大影響,企業需要重新考慮預算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對企業經營指導的有效性和激勵作用,需要更加關注對現金流、資產質量、經營風險的管理,修訂業績評價指標,使企業由關注利潤表轉變為更加關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企業以利潤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控制體系需要進行改變。

改變投資的管理方式。新準則對投資進行重新分類,按照管理目的分為交易性或準備持有至到期或者持有待售,相應的計量方法也采用公有價值或攤余成本,同時將企業的投資經營風險在會計核算中進行充分的揭示和反映,要求不同的投資品種及投資項目的不同情況要用不同的會計準則來進行規范和核算,增加了職業判斷的難度,對企業的投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強稅收核算的基礎工作。新準則將在收入確認、資產計價、公允價值使用、資本化和費用化處理等許多方面與稅收規定產生差異,企業需分析判斷兩者的差異,正確按稅收規定計算納稅,而且需要按照資產負債表觀確認每一資產與負債的計算基礎,核算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需要加強稅收核算的基礎工作。

相應調整股利分配政策。股利分配政策是公司財務管理的重要政策,直接關系到投資者的利益及公司的資本結構,對上市公司來說,公司股息政策還會對其股票市場的價格產生影響。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對資產、負債的分類及部分計價方式的改變,特別是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導致會計報表反映的當期凈利潤及可供分配利潤的指標等發生變化,企業的賬面利潤不僅包括企業自身營運業績的體現,還包括公司以外的環境變化對利潤的影響,即未實現的損益(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部分損益是沒有相應的現金流支撐的,因此應考慮股利分配政策的內外部因素,相應調整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全面風險管理的真正落腳點是“全民”風險管理,最為重要的是調整企業的薪酬激勵機制,確保風險和收益的對稱設計和動態平衡,即應充分平衡關鍵效績指標(KPI)、價值驅動因素(valuedriver)和風險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構建正面的風險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