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期學生創業思索
時間:2022-08-23 11:28:22
導語:新經濟時期學生創業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職業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更是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在新的經濟環境下,學生思想上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投入到創業實踐當中,然而在創業實踐中失敗是難免的,如何加強對學生創業實踐的引導,及時對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一定的幫助非常必要,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創業成功率,以下我們總結了一些學生進行創業實踐的案例,進行調研分析,剖析學生創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問題。
一、創業案例及相關問題的總結
2011年3月,廈門工商旅游學校物流10級的四個學生提出自主創業,開設“享受生活奶茶店”,總投資3.4萬元,該次創業時間僅維持了1個月不到的時間,就宣告失敗。在對這些學生創業過程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創業的動機較為倉促。這些創業學生家境均不錯,他們均認為創業只要有資金就行,從一開始創業,他們就沒有開展創業規劃,也沒有對失敗的評估。同時,還有部分學生覺得創業就是找個最自由的職業,自己給自己打工。
2、創業的行業選擇狹隘。一開始四個學生準備開洗衣店,原因很簡單,覺得很多學生和他們有一樣的需求,洗衣店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但是后面覺得洗衣店成本過高,而且自己都不喜歡洗衣服還要靠這個盈利;后面開了奶茶店還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需求,雖然市場需求規模不確定,但是與他們生活方式很接近。所以我覺得同學們問卷顯示的行業偏向于自己感興趣的吃穿類,目標行業狹隘。
3、創業的后續管理缺乏。決定創業后,四個學生就暴露出缺乏專業理論,分析問題系統性差問題,表現在,在資金上還沒著落時,就確定尋租店面并裝修,投入不少錢。在營銷對象定位上,因為所租店面設在學校附近,營銷對象主要是學生,消費能力有一定缺陷,而從創業開始,四個學生就對象定格在較高消費的群體,導致后來市場營銷開拓出現問題。同時,因對行業準入不大了解,也未依法辦理相關營業資格證和衛生許可證。
二、案例帶來的思考-創業教育
近幾年國家大力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已漸成潮流,而在中職學校,學校也鼓勵學生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也取得一定成效。在對某個班進行問卷調查時:參與人數34個,其中13個有畢業后創業意愿,占38.2%;21個沒有創業意愿的人中有13個是覺得自身沒有條件或者是能力不成熟,通過深入了解有8個一旦有機會還是偏向自主創業,5個是對創業沒有興趣,3個是甚至不想就業。但是由于年齡等緣故中職學生的自主創業政策和措施還不如大學生積極。但是由于中職生現階段就業特點,創業教育必然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課題。那么,應該如何對中職生進行創業教育呢?
1、一年級的同學不適合創業,著重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和掌握專業知識。首先,引導學生對就業的思考,通過《創業教育》課程開設讓學生明白創業真正內涵。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創業教育并不等于創建企業的教育。創業教育不僅傳授關于創業的知識與能力,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像企業家一樣去思考,即要經過嚴格的學術訓練和知識準備,使未來創業者具備戰略眼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營銷能力和決策能力,并具備較好的情商。這個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創業不是干一番大事業,能夠樹立創業自信心。其次,增強專業知識的實踐性和吸引力。中職學生普遍文化課學習能力差,應該通過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軟件和情景教學來提高教學的實踐,例如市組織的創業大賽就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和表達,還可以提高他們法律法規、工商稅務、金融保險、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將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證書相結合,例如營業員證書就能夠很好的掌握導購等知識。
2、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可以通過創業基地的建設實踐創業教育。一方面可以通過校企合作,讓企業文化和管理進班級,來提高學生對創業環境的感受,進入企業社會實踐來提高職業感受;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經營校園超市、格子鋪等形式創業基地,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在校園這個狹隘的市場實踐創業流程。這個過程可以讓同學們感受成功與失敗,小成本提高盈虧心理承受能力;組成自己的團隊,為創業做好人員準備。
3、中職生2+1專業到了第三年,就可以鼓勵以上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前面兩點準備,學生已經具備了創業的基本條件,例如在創業大賽中烹飪專業的學生就和商品經營專業的學生一起合作參加比賽,又在格子鋪中推出他們的菜單累積一定的經營和資金,完全有能力開個小食品店。后期主要需要充分發揮學生家庭、自身和學生已有優勢,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搭建好的創業平臺,與家長良好溝通交流,讓學生創業有門、創業有成,激發后面學生的創業積極性。
- 上一篇:新煉鐵經濟指標進步原由
- 下一篇:涉農資金整合和安排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