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點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特點

篇1

一、美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

1較為開放的經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每年貿易逆差和流入外資均在2000―3000億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和貿易逆差國。美國經濟規模龐大,嚴重依賴國外的原料和市場。因此,美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美國經濟規模的不斷膨脹,美國經濟模式自由開放的特點也更加明顯。

2不斷優化的產業結構。在美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從近20年的發展趨勢看,第一、第二產業的比重不斷縮小,而第三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國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到本世紀初,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的比重從4%下降到3%,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比重從27%下降到21%,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所占比重從69%增加到76%。

3較低的政府干預。美國主張盡量減少國家干預以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在其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干預程度相對較低。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和調節,主要是通過制定和執行各種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社會保障和福利政策等,以及為社會提供一系列公共產品和服務來實現的。

4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美國在市場經濟方面有一套比較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這些法律、法規的制訂與實施,使得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及市場主體自由進入或退出得到了保證,保護了平等競爭規則的貫徹實施及政府調控措施的執行,并鼓勵了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為經濟運行創造良好的秩序框架。

二、美國經濟模式與經濟增長

1美國經濟模式中以股權融資為基礎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有助于企業進行知識與技術的創新,促進經濟的增長。首先,股權融資可以增加企業的自有資金,從而為企業進行創新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而這在銀行融資的情況下顯然是做不到的;其次,股權融資可以通過所有權激勵鼓勵企業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與知識創新;第三,股權融資為企業與風險投資者開展股權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從而增加了企業進行創新活動所需的資金來源。

2美國經濟模式中的金融投資機制為風險投資者提供完善的退出機制,促進了美國新經濟的發展。與金融衍生市場上交易的金融產品不同,風險投資所面臨的風險都不是十進位制,而是二進位制的,因而是無法通過風險定價在金融市場上進行買賣的。因此,需要一種特殊的退出機制來保證風險投資者的獲利。美國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就是一個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能夠為風險資本帶來投資收益的退出機制。

3美國經濟模式中的自由主義的政府干預政策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美國的自由主義政府干預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放松政府管制,鼓勵企業創新和金融創新,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技術和人力資源支持發展教育、增加人力資本的供給,以及生產新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公共產品如信息高速公路和網絡安全等。正是因為美國的經濟模式具有以上的優勢,才造就了美國長達十多年經濟高速的增長。

三、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對市場經濟進行合理的干預,發揮政府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從歷史角度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府不對市場進行干預,只是干預的程度、范圍、方式不同而已。例如美國政府在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實施“行政保護措施”,動輒對所謂以傾銷價格出售商品或利用政府補貼進行銷售的外國出口商征收懲罰性關稅,筑起壁壘,保護本國的企業,并對高科技產品出口實行“最為嚴格”的控制。事實表明,市場經濟從產生到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相反,市場經濟呼喚敢于干預、善于干預的政府,呼喚能根據國情和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干預的政府。

2謹慎推進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改革,加強對金融活動的監控。我們在鼓勵金融市場創新的同時,不能對金融市場采取過分放任自流的做法,因為過分放任自流的金融市場將導致嚴重的機能障礙。在美國,金融市場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投資工具為投資者提供獲利的機會,但是,這些金融投資工具中的絕大多數與實際經濟無關,它們純粹屬于虛擬金融活動,很少對實際生產領域的能力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中國必須謹慎推進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改革,盡可能地防止虛擬經濟與實際經濟的過分脫節,保證所有的金融活動都受到一定的約束。

篇2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

一、新自由主義的產生及發展

新自由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一方面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變對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挑戰;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實踐壓抑和刺激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經濟理論。而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經濟危機,使凱恩斯主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自由主義受到了冷落的同時變得更加系統化。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資本主義陷入了“滯漲”的局面,新自由主義將其歸結為國家干預過度。此時,在否定凱恩斯主義的聲浪中,新自由主義開始占據美英等國家的主流經濟學地位。到了70-80年代,隨著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由西方壟斷向國際壟斷發展。至此,新自由主義已成為美英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推行全球一體化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性事件即為1990年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召開的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及拉美國家部分學術機構代表參加的會議,最終達成的“華盛頓共識”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新自由主義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自由主義研究”課題組認為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要求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

二、新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

從新自由主義的主流學派可以看出其基本主張。自由主義經濟學有三個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即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有如下主要特點:1.認為市場萬能,拋棄“公共產品”的理論。要讓市場機制充分地發揮作用,將一切的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商品化,利用價格機制配置資源主張,解放私企,開放國際間自由流動。推行生產資料所有制領域的全面“私有化運動”。

2.完全否定國家計劃經濟,反對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認為充分的經濟自由是提高經濟效率的前提,反對任何形式的計劃,反對政府國家干預,倡導政府功能最小化。

3.主張私有化,放松管制。認為應該把公有資產給私人,給私人經濟活動以充分的自由。新自由主義認為只有私有制才具有內在穩定性和最大優越性。放松國家對經濟的管制。主張減少一切形式的、可能會危及企業利潤率的政府行為。

4.主張削減政府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弱化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作用和“福利國家”功能。

在削減政府作用的名義下,放棄對鐵路、橋梁、供水系統的維護。

三、新自由主義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踐

新自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但它不可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經濟危機。從實踐上看,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政策在西方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強制推行,產生了經濟增長遲緩,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激化等消極后果。

(一)美國的新自由主義

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里根政府的上臺,美國將新自由主義作為國家經濟綱領,進行新經濟改革,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重要踐行者。反映在經濟政策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市場化,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全部經濟運行依靠市場機制自發調節;自由化,反對一切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讓市場放任自由發展,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私有化,主張全面的私有制。

這段時間新自由主義雖然給美國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繁榮,但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后果。比如減少公共開支使得社會購買力降低,導致總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的危機—27—貨膨脹的危機,美國經濟學家大衛.M.科茨也從GDP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兩方面證明,新自由主義政策阻礙了經濟增長;其導致的泡沫經濟使資本主義經濟面臨了新的危機;加劇了西方社會結構的兩極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認為美國當前這次危機是整個近30年來世界經濟危機的一個延續。近30年來,無論是拉美各國的金融危機、東南亞各國的金融危機,還是當前美國的金融危機都不過是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所產生的結果。

(二)拉美的新自由主義

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很多拉美國家在“華盛頓共識”精神的指導下,已經開始進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推行華盛頓共識的結果是拉美國家發生一連串的經濟和金融危機,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比80年代下降了一半。

新自由主義模式雖然為拉美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也給拉美地區帶來了不少經濟問題,新自由主義模式通過把拉美地區更大程度地融入全球經濟,使拉美各國更加依賴于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經濟地位變得很脆弱。此外,拉美各國經濟相對國際金融繁多的變化也顯得更為脆弱。拉美各國推行新自由主義雖然獲得了經濟增長,但收入不平等現象加劇。民眾受到的排斥日益增多,而社會保障也在不斷削減,社會貧困現象大量增加。新自由主義并不能解決拉美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雖然緩和了危機,但不能消除危機,甚至積累了矛盾,釀成了更大的危機。總體看來,社會福利機會的不平等性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的一大特征。拉美無疑是新自由主義的重災區。

四、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影響

新自由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流入中國并傳播開來,在學術界對新自由主義的爭論和分歧很大,有大力宣揚也有全面否定,也有學者認為應當客觀地學習外來的理論與文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鑒新自由主義。

在全球新自由主義一度嚴重泛濫的大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國也不例外。新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文化上都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僅從經濟角度加以論述。

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機制減少政府干預,對我國加速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轉變了政府職能并且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但總的來說,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的傳播給我國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后果。

首先,其私有化的主張使得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短時間內近90%的中小國有企業實現了事實上的私有化,公有制經濟比重大幅下降。

其次,“看不見的手”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依據,新自由主義主張市場自由化,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反對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造成了我國嚴重的地區、城鄉收入差距。市場可以推動消費和創造財富,但不能公平地分配財富。

再次,新自由主義排斥政府干預和計劃,主張自由化否定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甚至有外國學者認為我國的宏觀調控干預過多,認為應該僅實行財政和金融手段,放棄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這對于我國現在的發展狀況是不利的。雖然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市場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政府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在依賴外資的程度上有所加深。我國為了適應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浪潮,實施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外商投資,外商直接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利于民族企業與外資企業的競爭。

五、其他國家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從2006年春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逐漸席卷全球,占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的思想毫無疑問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新自由主義作為一種經濟學思潮和理論已經逐漸在我國傳播開來,我國應從其他國家的實踐來吸收經驗教訓,防止新自由主義的悲劇在我國上演。

第一,要正確認識新自由主義的本質,警惕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泛濫。新自由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用以推動全球自由化進程的工具,它是為西方發達國家服務的。它強調市場化和自由化,主張私有化,既不適應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也不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

第二,警惕新自由主義帶來的貧富分配不均勻。從實踐新自由主義的國家及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的發展情況來看,它加劇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我國要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制度,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這樣才能達到縮小貧富差距,消除兩極分化的經濟目標。

第三,應發揮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宏觀調控體系。但要注意的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而且市場還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等弊端,因此應當謀求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戰略。同時要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方針,防止對外資的過度依賴。

第四,應當根據國情,逐漸適應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數字化的潮流。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同時,實行獨立自主的發展經濟政策。

[參考文獻]

[1]何秉孟.新自由主義評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黎映桃.論新自由主義對當代中國的影響[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5(11).

篇3

【關鍵詞】旅游地產;規劃項目;發展趨勢;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0.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收入及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的進步,促使人們在消費觀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從以往的注重吃穿用度,變化為注重休閑養生、精神享受,因此旅游業也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不斷的發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旅游業的開發有帶動了其中后邊產業的持續升溫,其中旅游地產即為其中極為重要一部分。旅游地產能夠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其對于旅游業的發展以及實現粗狂型經營模式模式為系統性經營模式起到了良好的帶動作用,且能夠促進房地產行業和旅游業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旅游地產的涵義及分類

旅游地產是指將各項旅游活動作為服務課題的相關建筑物及配套的空間。根據規劃的范圍不同及的使用功能,基本上可以大致分是個類型,即旅游景點地產、旅游度假地產、旅游商務地產、旅游住宅地產,具體情況功能及性質如下:①旅游景點地產 旅游景區內特別建造的具有觀賞、休閑養生、娛樂等功能的建筑,但是其不包括住宿等功能;②旅游度假地產 主要功能為住宿,是能夠為游客提供旅游居住空間的度假型建筑及其附加建筑;③旅游商務地產位于旅游景區內或者臨近旅游景區提供相關服務的建筑,包括餐廳、特產商店、娛樂休閑會所等;④旅游住宅地產 和旅游區聯系較為緊密的建筑物,如景區工作人員住宅區、休息室等。

2.旅游地產主要特點

旅游地產作為房地產及旅游業的交叉行業,其特殊性在于既具有房地產行業的部分特征,也有旅游業的某些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需求彈性大 由于人們消費能力及各種因素影響,使旅游地產的需求量存在較大的變化空間;②收益率高 房地產的投資的抗通貨膨脹能力及保值的特性,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內出租給各種有需求的旅客或者其他消費者,提高了收益;③消費水平高 旅游是純消費的行為,且旅游地需要開發到一定程度后才開始營業并收益,因此一般消費水平較高,收入較高的人群才有能力進行消費;③受季節影響較大 許多景區的景點都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有風景的觀賞性會出現變化,或者在節假、特殊的旅游節是消費人群數量較大,而某些季節或者非節假日旅游人數較少,影響到經營收益,給后期的物業管理帶來了較多問題;④可重復利用 地產內不同于其他資源,其不屬于消耗性資源,而是能夠重復利用的,并不因為一次使用而影響其整體的主要功能;⑤功能多樣化 現代人對于旅游消費的目的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其具備功能的多元化,如休閑娛樂、養生、會議等;⑥對環境有影響 ⑦對旅游資源的依賴性 位置上處于旅游景區內或者臨近旅游景區,根據景區的特色及環境風格進行地產的規劃設計,對于旅游資源有很大的依賴性[1]。

3.旅游地產規劃項目發展趨勢

3.1專業化

旅游地產的投資這所關注的重點是產品的特點、投資收益、社會效益等。當前的社會形勢決定了旅游地產需要面對的是專業性高、集約型、網絡普及和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條件。一般旅游地產的采用租賃及銷售共存的營銷手段,需管理人員提高自身管理技能、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對其進行更加專業、全面的管理及合理的經營。旅游地產涵蓋了許多方面的內容,如金融業、旅游業、建筑業,在日常管理中也會使用到各種學科的知識,如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基礎知識、工程質量管理等,加之產品的客戶目標越來越明確,類型更加細化,服務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以滿足各種可續的要求,因此需要的專業性及綜合性較高[2]。

3.2旅游類型的轉變

旅游景區的活動在傳統意義上,一般為觀光旅游,但是由于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對于精神上的需求不斷提高,對于旅游休閑的方式有了新的理解,傳統的觀光旅游業逐漸的轉化為休閑旅游,而景區內原有的與傳統的觀光旅游相配套的設施也已經不適應現代人的旅游要求,退出了主導位置[3]。在休閑旅游的新觀念下,人們對于旅游要求主要表現在旅游景點的環境及現代的休閑消費。許多游客需要在沒有城市浮華喧囂的環境中休養生息,而作短暫停留,或者定居,這也成為了現代旅游發展的新趨勢,對于旅游地產的發展也是新的契機,未來的旅游也必將有傳統的觀光旅游轉變為桁架新穎、時尚的商務型度假旅游。

3.3文化內涵的提升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氣質,文化內涵也是獨一無二的,而這種文化內涵往往是一個城市吸引游客的重點,對于城市文化內涵的重點挖掘及開發,是城市發展旅游業的有效途徑之一。較為著名的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即是將城市帶文化旅游表現到一種極致。探索城市文化現象,感受文化內涵,及尋找文化發展的脈絡已經成為現代旅游休閑發展的新趨勢。我國現代旅游業也主打文化牌,如芙蓉古鎮、平遙古城,國外較為典型的有日本迪士尼樂園、倫敦眼等,該類項目均能為景點增添許多城市的文化內涵,吸引不同層次的客戶及投資者。

3.4功能綜合化發展

對于近年來國內外較為著名的旅游地產的開發,均為先進行大量的投資、吸引大量產業集群從而一步步實現。而其在開發的內容上,融合了核心主題公園、相關商業服務區以及精致的住宅等多種元素,項目的性質多元化,開發具有系統性、規模性及綜合性,將娛樂、休閑、度假、養生、購物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將旅游資源充分利用,將其開發成綜合性強并具有一定的主題概念的旅游度假區是當今旅游地產開發的共識,其相較于一般的住宅房產,更加具有鮮明的特征,如專業性、舒適性、有針對性等,將度假休閑作為整個開發規劃的重點,綜合融為一體,形成綜合性的地產體系[4]。

3.5投資與消費雙重模式

旅游地產不僅是一項收益較高的投資項目,其也具有消費功能。投資者可以在該項目上獲得收益,還可以直接消費該項旅游地產。許多收入較高并對旅游地產較為關注的人群對該雙重功能有著較大的興。因此旅游地產的開發商可以通過多種營銷手段進一步吸收該類人群的投資目光,如免費自用、委托經營等。該模式的優勢在于不僅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投資者還可以講該地產作為自用,而無法考慮租賃、物業管理等相關問題,其也是該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4.總結

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轉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作為其與地產業的交叉行業旅游地產也隨著興起,成為近年來投資的熱點。而合理的旅游地產規劃,不僅能夠提升景區的的知名度及旅游內涵,且能夠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特殊資源優勢加快當期旅游業健康穩定度的發展。旅游地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不認是走向更加專業化、系統化,文化旅游及城市的旅游已經成為大的發展形勢,旅游地產也會隨之出現新的契機。因此從事旅游地產規劃的人員應根據當地旅游業的特點、發展水平、自然景觀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進行規劃,促進當地旅游產業健康、穩定、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耿松濤,劉維林.我國旅游地產的開發模式及風險規避策略研究[J].建筑經濟.2012(01):49-52.

[2]丁少華,楊潤高.旅游地產發展問題研究:以云南大理、安徽黃山為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4):85-86.

篇4

關鍵詞:合作社;農業產業化;組織創新

在我國農業經營過程中,合作社這種組織曾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實施過,但由于種種原因得不到大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組織有沒有發展的必要呢?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實行產業化的過程中,弱小、分散的農民真正走向市場,需要組織起來增強市場的經營能力時,能否發揮合作社這一傳統的組織資源,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呢?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呢?本文擬對此作些探討。

1合作社的歷史考察與質的規定性

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或團體,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當時由于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為了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一些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訂立章程,組織相互服務的合作社形式。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合作社是1844年英國創立的“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在其成功的鼓舞下,合作社在世界各地開展起來,幾乎涉及經濟活動的每個領域,而且組織形式、合作層次以及經營、服務方式更為靈活多樣。目前,合作社這種組織形式在世界分布較為廣泛,根據國際合作社聯盟(ICA)的統計,全球參加該聯盟的社員已有5億多(不包括中國)。通過簡要考察合作社歷史,我們可以得出合作社幾個質的規定性:

1.1 合作社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

我們知道,合作社所產生的18世紀,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一定程度,暴露出許多尖銳的社會矛盾。近代開展的合作社是以歐文等為代表的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用以改造資本主義的手段。由于這種合作社帶有很強的空想性,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結果失敗了。但合作社并沒有隨之而終結,相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合作社與各國實際結合,形成規模、程度、種類都有自己特色的各類合作社,它已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支組織力量。據有關資料表明,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80%由合作社加工、銷售,其它商業組織只占15%~20%[1]。并且在世界一體化的潮流中,合作社也有規模化、國際化的趨勢,如美國,有不少合作社足以同巨型工業公司相比。據統計,1991年美國農場主合作社的營業額高達1 750億美元,其中有11個合作社的營業額超過了10億美元。其中“藍寶石生產者”合作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杏仁生產廠家,產品向90多個國家出口。又如,芬蘭最大的乳制品聯合生產企業瓦利奧公司,是由47家乳制品合作社共同所有的股份公司,目前是一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的跨國公司[2]。總之,世界各地的合作社還在不斷地發展,合作社200多年的生存、發展歷史,不僅證明了它在歷史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也證明了合作社具有遠大的光明前景。那種認為合作社是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產物,只能適合于經濟不發達社會的論斷無疑是不正確的。

1.2 合作社具有議價(bargain)功能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社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可以發揮其功能優勢,提高單個農戶的市場議價能力。關于合作社的議價功能,美國農業經濟學家約翰W·戈德溫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他在專著《農業經濟學》中指出:“建立農業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獲得議價”。因為農業的經濟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不完全的市場,不可能全靠市場價格機制,而團體組織的議價則使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在市場中不僅處于相對有利的價格,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事實也是如此,如日本農協、臺灣農會等合作社組織,能代表農民利益與政府或企業進行溝通、對話,既解決了國家和企業與單個農民對話的困難,也擺脫了單個農民議價能力低下的局面,進而整體上提高了農民在市場交換中的經濟地位。當前我國農業比較利益低下,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農業與其它產業不平等的交換地位所導致的。

1.3 合作社的自由退出機制

這一點是合作社的重要特性。按現代博弈論的觀點,不能自由退出的機制使得合作社由多次博弈變成了一次性博弈,從而合作社“自我實施”的協約無法維持,導致組織功能失效。可以說,這是傳統合作社失敗的重要原因。

1.4 合作社服務的特性

國際上通行的合作社,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服務功能,表現在合作社內部實行非盈利原則。“一個農業合作社,就是許多農民為了給他們自己提供某種服務而組織起來的一種商業形式”(約翰W·戈德溫)。尤其是各種專業合作社,服務性更強。例如,供銷合作社是在流通領域為農戶提供信息,開展購銷,保護農民盈利;而生產社,是組織起來進行機耕、灌溉、植保、防疫等方面的合作,達到經濟與相互服務的目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合作社的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無論是從生產到流通,還是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或物質資料的服務,都在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另一方面,合作社堅持其對內部成員的非盈利性或利潤返還原則,也體現了合作社為社員服務的特性。

1.5 合作社是介于國家與農戶之間,國家間接組織農民的一種有效形式

從世界范圍來看,自近代以來,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不發達國家,在農業領域幾乎都采用了合作社這種組織形式。這固然與合作社本身的屬性有關,同時也與政府對農業給予扶持或支持是分不開的。如美國頒布政府法律,除直接對家庭農產品給予價格支持外,還給各類合作社提供稅收和信貸方面的優惠。除此之外,美國合作社還不受《反托拉斯法》規定的約束等等;而法國、日本等國由于農業的重要地位,也給合作社大開綠燈;中國、原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聯合個體農戶,在改造傳統小農經濟方面,特別重視合作社的作用。合作社在財政、金融等方面取得許多優先權,其原因就在于合作社是作為溝通政府與農民、農業的重要形式。列寧在《論合作制》中有一段話頗具代表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使俄國居民充分廣泛而深入合作化,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因為現在我們已找到了私人利益,私人買賣的利益與國家對這種利益的檢查監督相結合的尺度”。考察世界范圍合作社的發展歷史與分析合作社的內在屬性,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合作社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功能和組織形式也在不斷完善、發展的,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它有著光明的前景;合作社本身就與農民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本質是為農民服務的,作為組織,它在市場中處于溝通政府與農戶、農戶與各生產經營團體的中介地位,并且可能借助組織力量的優勢,提高單個農戶的市場經營能力,節省交易費用等等。因此,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需要更好組織農民的時候,合作社作為伴隨市場經濟而不斷發展的農民組織應該能起到一定的市場組織職能,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足市場中農民的組織需求。盡管合作社本質上能在市場經濟中起到一定的組織作用,但是中國的傳統合作社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在許多方面與國際通行的合作社即面向市場型合作社有著較大的差異,導致在現實中許多職能發生變異。因此,如果要使農民組織的合作社真正能在市場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對這種傳統組織進行揚棄,根據現代市場經濟與產業化的要求,進行創造性的轉化。

2 傳統合作社的組織創新

2.1 改傳統合作社的模糊產權為清晰產權,尤其要明確農民的私有產權

現代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微觀組織應該有一個明晰的產權結構。就中國農業改革發展到今天而言,產權明晰已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現在農戶已經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農戶承包經營,獨立核算。改革開放20年來,農戶已經擁有不斷增長的私有財產,這就要求在產業化過程中必須把合作社、農戶之間的產權與集體產權明晰化,更不能重犯剝奪農民的錯誤。50年代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由于片面地強調“大、公”,損害了農民個人的利益,應引以為鑒。在現階段就是要尊重農民的私有產權,保護并發展入社勞動者的私有產權,避免在產權問題上糾纏不清。產權明晰是必要的,這也是合作社退出機制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

2.2 變非盈利政府依賴型目標為市場導向的服務、盈利雙重目標

合作社要發揮市場職能,真正代表農民在市場中的利益,就必須把自己推向市場,尤其要拋棄傳統的過多依賴政府的狀態。這一點,國際合作社聯盟在1987年一份報告別指出:“發展中國家合作社的發展和成功的基本障礙,是合作社過分依賴于政府,政府對合作社又控制過多,合作社社員本身缺乏積極性的主動精神,往往把合作社看作是政府的機構,其結果是政府對合作社事務干預過多,合作社缺乏內部發展的動力。”我國傳統合作社與政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曾經一度“政社合一”,生產經營幾乎靠長官意志決定,而不是靠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作社要有活力,要有發展,就必須擺脫依賴政府的思想,政府反過來也不要干涉其內部事務,確立合作社獨立、自主、盈利性的企業經營思路。因為在市場經濟中,合作社與私營企業、國有企業等市場主體是充滿競爭的,這就要求合作社要有明確的經營意識,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費用,在價格、質量、服務等方面具有競爭力,否則就會被擠出市場。過去,我們合作社由計劃體制控制,企業經營性質不濃,給人造成假象,認為合作社主要擔當較多的社會政治職能,而不是經濟職能,更不要說面向市場進行盈利性經營。因此,當農民進入市場需要合作社發揮功能的時候,應該確立合作社的盈利性目標,為個體農戶盈利提供保障。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內外關系,按合作社原則,確立對合作社社員的非盈利性目標,即對社員的服務原則和盈余返還原則。

2.3 變單一生產為多種市場服務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短缺經濟之中,傳統合作社的服務是以生產服務為主的較為單一性的服務,這種服務已不能適應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的農業發展新階段,尤其不能適應當今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要求。為了讓農民更好地面向市場,更好地發揮合作社的市場組織職能,合作社應當圍繞市場開展多種服務:首先,在原來生產基礎上,加強多種專業生產的服務。比如通過為農戶提供機耕、植保、充苗等生產服務,解決分散農戶生產費用支出大、收益少、生產被動的局面,做到生產費用的節約。

其次,搞好流通環節服務。這是合作社組織職能發揮較為關鍵的一點,農民的利益只有經過此階段才能得到實現。合作社應在這方面積極創新,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市場風險,緩解農業發展現階段農產品相對過剩的矛盾。

第三,大力發展信息服務。市場經濟中信息無疑相當重要,對生產經營決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完整靈敏的一套信息系統可以減少經營的盲目性,提高農民的市場經營水平。比如日本農協就有一整套快速、高效的情報系統,給農民生產經營等各方面以幫助。我們的合作社要更好服務于農民,就應加強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經營等信息方面的服務,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整理國內外市場信息,為農民在國際化經營中提供更多的幫助。

結論:合作社這種傳統的組織資源在經過一番創新的努力后,應該可以進一步將它本身具有的市場職能得到發揮,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民進入市場的需求。在農業產業化需要組織的時候,我們不應該放棄這種傳統的組織資源,而應該把合作社的本質職能加以闡明,并對傳統的合作社進行總結和改進,使之更好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