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13 17:5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經濟時代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隨著現代通訊與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形成新經濟的雛形,目前它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擴展。關于科技在勞動力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歷史上不同的階段有所不同。它對就業的影響,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也見仁見智。本文研究表明,就業問題實質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在技術進步較快條件下,人力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與就業中的作用得以凸顯,勞動力轉移呈現出新特點,一些知識密集行業投資于勞動的份額相對于物質資本增加更快,從而造成這些行業資本有機構成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樣機器大工業時代的資本有機構成有提高的趨勢,就可能將演變為新經濟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與下降并存的態勢。
關于新經濟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統一的概念。有些學者指出,“新經濟”存在“寬”、“窄”兩種含義,“寬”的含義是指起源于美國、擴展于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引起的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以及經濟運行規則的變化;“窄”的含義只是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①。目前較多的觀點屬于前一種,即從知識經濟角度來對新經濟進行定義,認為新經濟是以知識為載體,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主要手段,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面向全球化競爭的新經濟形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通訊與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技術為當代世界經濟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形成新經濟的雛形,目前它正在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擴展。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伴隨著新經濟時代的日益臨近,知識、技術因素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企業對勞動力的雇傭及使用方式也在發生根本性變革,如分散生產使企業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業對“知識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經濟運行中的這些變化客觀上要求新的就業理論來予以解釋。
1早期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觀點
關于科技以及知識因素在勞動力就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認為,在機器大工業的初期,勞動者人力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作用較小。機器是作為勞動力的替代物出現的,因此當時的技術進步是偏向物質資本型的。對于知識、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的作用問題,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長理論從生產函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通過對資本、勞動、技術等不同生產要素之間比例關系的研究,來推斷技術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該理論把技術進步視作獨立于勞動、資本等常規要素之外的一個單獨要素。在存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技術進步會引起總產量的增長。如果總產量增長了,技術進步就不一定使得就業人數減少,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長期積極效應會抵消其短期負面效應。這是新古典理論的基本觀點。而對于技術因素在勞動力就業中所起的作用間題,結構增長理論則僅限于從生產函數角度來分析,它更加側重于從產業結構角度進行分析,即通過對若干產業部門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來說明技術進步的種種效應。該理論的代表人物庫茲涅茨認為,技術進步從兩個方面對產業比例產生影響:一是技術進步導致產品需求的變化。就是說,技術進步使得某些產品的需求增加,某些產品的需求減少,從而使整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二是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已有產品的生產能力,而且還開發出全新的產品,使經濟中出現了新的產業部門。由這兩方面因素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必然影響到就業結構。從新古典增長理論、結構增長理論的這些觀點中可以看出,在一個相對長的時期內,技術進步因素對勞動力就業的效應未必是消極的。
1965年D.J.羅伯遜在《技術變革的經濟影響》中闡述技術進步對就業的作用,川他分析道,采用新技術,只要它意味著能夠節約生產成本,就會被認為是正當的。而在節約生產成本方面,通常只指節約勞動成本而言,而對于資本的節約卻被忽視。假定單就勞動成本來說,技術的進步會引起失業,而且這是從企業角度來考察的。從節約資本來說,技術進步就不一定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很可能會增加就業機會。這是因為:第一,技術進步需要采用機器,也就是要生產機器、操作機器、維修機器,這都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第二,技術進步中,所減少的主要是非熟練工人和半熟練工人,但熟練工人和職員的需求人數則是增加的。第三,如果技術進步引起的社會總產量的增長大于社會人口的增長,那么實際收人會增加,而且工時亦會縮短,從而導致服務業就業人數的增加。羅伯遜的上述分析價值體現在,考察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不能只就個別企業而言,而應從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來分析。
后來美國經濟學家哈維·布魯克斯對技術進步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指出,在考察技術進步的效果時,不能只看到或者夸大其短期效應,從而忽視其長期的積極效應。在論述技術進步有利于增加就業時,他寫道:“如果投人物中勞動成本的節約會在產品的消費者價格中反映出來,此種節約就會導致購買力的解放,這反過來將對需求,由此對就業,以致對經濟發生作用。
與就業有關的問題不在于提高了生產率的公司或產業會失去多少工作崗位,而在于由此解放出來的購買力所提供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多還是更少,在于新創造的工作崗位比失去的工作崗位是更好還是更壞。”f21布魯克斯的分析創新之處在于,他是從技術進步釋放出的購買力,即增加社會總需求的角度對技術進步的客觀效應作出解釋。
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在西方經濟學家中也存在著一些悲觀的觀點,例如將機器人擺在與工人對立的位置,認為機器人奪走了工人的工作,工人只得接受低的工資。對此,理查德·維德予以駁斥[[3],他指出:機器人所替代的工作通常是那些“從事單調勞動的工人,這些工作對體力的要求多與對智力的要求”。機器人有時所做的工作還是對人們有危險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被替換下來的工人最后會把機器人作為一種解放自己而去做高報酬工作的手段予以歡迎的。可見,機器人的使用實際是對人力資源配置方向的調整。而且他進一步指出,體現技術進步的機器人的使用,對就業的積極影響主要不是表現在其初次的就業效應,而是表現于二次就業效應,他對此做了舉例說明:當一個企業增加一名工人時,每天增加2個產品。如果每個產品價格為30元,那么,該工人一天為企業增加60元收人。但是,如果企業增加一個機器人,每天可以增加5個產品,因此一個機器人每天為企業可增加150元收人。同時,由于企業使用了機器人,就需相應增加修理工。機器人與修理工的產值必然大于原來工人的產值,企業與工人的收人都會增加。這一例子說明了技術因素的二次就業效應,只是理查德·維德在此是就企業內部的崗位而言的。如果推而廣之,從全社會眾多產業來講,技術進步、知識作用加大將會拉動一系列生產行業及服務行業,從而使社會的就業人數維持在較高水平。
2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就業的特征
考察當代主流的經濟增長理論,就會發現:新古典經濟學以生產為核心,以均衡為目標,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假定基礎上。它采用生產函數這一基本分析工具,來描述和研究經濟增長。該理論把勞動、資本、土地等視為主要的生產要素,而把知識或技術進步視作外生于經濟系統的變量。這說明在新古典理論基礎上,研究和討論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就業問題存在著先天不足。以羅默等為代表的新增長理論,改變了新古典理論的傳統,把增長理論建立在了知識內生的基礎上。以該理論的觀點看,知識增長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知識是一種特定商品。它既不同于公共物品,帶有私有物品的性質,但是又與一般私有品有著區別,即它具有與人共享的性質。因此,知識可以在低成本條件下進行擴散,具有無界增長性,這使得知識具有良好的外部性。由于知識的這一屬性,經濟增長就出現了報酬遞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改變的情況,而且經濟系統也具有了長期增長的可能性。羅默的新增長理論證明,一個長期的、均衡增長是存在的,其增長的發動機是知識的不斷積累。從實際的情況看,根據有關資料[,,從1970-1994年間,在OECD所有國家的整個制造業中,熟練工人的就業數量增加了10%,而不熟練工人的就業數量則下降了70%;與高技術相關的高工資就業增加了20%,中等工資就業下降了20%;按受教育程度分,中學畢業以下的人員失業率為10.5%,而有著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員失業率則僅為3.8%。這種情況說明,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失業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勞動力知識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程度的問題。象美、日等經濟與科技發達的國家,同樣面臨著失業的困繞,其原因就在于結構調整。例如在現代計算機、電子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情況下,與機器大工業時代相適應的勞動力出現大量過剩。這些簡單勞動力在機器大工業條件下容易實現互換,而在新經濟環境下,知識本身發展迅速,勞動者技能變化較快,勞動力就業崗位就難于象傳統工業經濟中那樣進行替換。這是由知識本身的特征決定的,是人類跨人新經濟時代初期不可避免的結構失業難題。
2.1就業問題實質是人類工業文明的產物
在農業經濟時代,勞動者的主要活動是從事農產品生產,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家庭或莊園,生產成果是在家庭以及莊園成員之間平均分配,勞動者實際上獲得的是“制度工資”而非“勞動或就業報酬”,因此農業經濟時代不存在現代經濟學意義上的就業問題。人類進人工業化時代后,大量采用機器進行生產,通過“資本雇傭勞動”的典型形式,大批勞動者進人工廠從事規模化生產活動,并且逐漸形成了勞動要素對資本要素的依附。由此出現了資本積累進而影響整個經濟增長的結果,而經濟增長反過來又決定勞動力就業以及相應的收人分配問題。
進人工業化后期,尤其是新經濟時代以后,人力資本要素逐漸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勞動者,其就業模式開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對創新勞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勞動者與資本兩要素的相對價格已因供求狀況的改變而發生了實質的改變,創新性勞動在與資本的結合過程中獲得了更加主動的地位,而且在一些情況下出現勞動雇傭資本的局面。在傳統工業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就業增加的速度與規模,一般須依賴于資本(物質資本)的積累與擴張情況。這也就是為何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勞動力就業率仍主要依賴于經濟總量增長速度的原因。在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尤其是創新型勞動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工業化就業模式的束縛,反而物質資本在與這一要素的結合中居于從屬地位,這些特征在知識創新集中行業已非常顯著。
2.2人力資本積累在經濟增長與就業中的作用凸顯
工業經濟時代,勞動者主要從事體力或以體力為主的集體活動,此時勞動力在對生活資料的消費過程中,只要能恢復必要的體力與腦力就可以了,個人人力資本投資居于無關緊要的地位。在新經濟條件下情況則大不相同,整個勞動力群體就業的規模、勞動力個體對就業的依賴程度、甚至宏觀經濟的增長都取決于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投資。可見新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是以人力資本為源泉的增長,而與人力資本有關的消費與投資是經濟系統運行以及經濟總量擴張的重要方面,勞動者的個人消費不是獨立于生產過程的個人私事,而是與投資有了相同含義。廣義上講,勞動者的消費與投資是等價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在W.舒爾茨之前,歷史上曾有一些杰出的經濟學家關注人力資本,一位是亞當·斯密,他在當時大膽地把全體國民后天獲取的有用能力視作資本的一部分;另一位是H.馮·屠,他進一步主張將資本概念應用于人;歐文·費雪則“明確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一個完整的資本概念”〔,。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者W.舒爾茨充分地研究了來自人力資本的經濟增長,并進一步界定了人力投資的范圍和內容,他指出,“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這類資本(指物質資本一一引者注)與收人相對而言使用得越來越少了。……然而,人力資本則無疑是在按照一個比再生產性(非人)資本高得多的速度不斷地增長著。”tz}。經濟學家的上述研究思路說明,人力資本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增強是一個歷史趨勢。
由于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地位將在新經濟條件下日益突出。當然,這里所說的教育不僅是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而是指現代整個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正規學校教育、網絡教育、在職培訓等等。從前面關于創新勞動無限需求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在新經濟條件下實現以人力資本為源泉的持續經濟增長,其中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要具有完善的人力資本投資機制,它保證前一階段經濟增長的剩余通過人力資本投資而擴張,呈現出遞增趨勢。由此可見,教育對就業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作為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通過經濟總量增長擴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提高了就業率。另一方面,教育作為一項產業,發展教育本身亦將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這表明在新經濟條件下教育與勞動力就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直接,并且教育通過就業進一步影響不同勞動力群體的收人水平。
2.3勞動力轉移有了新特點
眾所周知,在工業化時代,世界各國勞動力流動都存在這樣一個趨勢,即勞動力由第一產業轉移到第二產業,等到第二產業有了一定發展后,大量的勞動力又由一、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這種現象在理論上被稱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題”。然而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流動一方面仍保持這一基本流動趨勢,但另一方面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經濟特點的行業象信息技術、計算機、高新技術等領域,其勞動力需求盡管也需要從第二產業轉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卻是依靠新增勞動力群體中的高學歷、高技能人才來填充,而不是象過去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那樣,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主要由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來實現〔3;。在新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在就業過程中將充分享受到信息、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如果勞動者更換就業崗位,不一定嚴格依賴于就業場所的改變,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個廠商,因此勞動力在就業空間上將呈現出分散化趨勢。
3結論
篇2
關鍵詞:新經濟 財務管理 財務資本 知識資本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并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理論界提出的新經濟是指以信息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貨膨脹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其時代特征是:以知識為核心資源。新經濟依靠知識來創造財富,知識經濟成為新經濟的基本特征;新經濟首先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效益遞增的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知識經濟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創新。信息資源形成了企業新的財富觀。信息技術擴大了企業的理財環境,為企業理財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必須與新經濟的基礎相適應,這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發展。
1產權結構的變革
企業經營離不開資本,資金是資本,知識也是資本,新經濟拓寬了資本的內涵,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產權結構將由以財務資本為主的一元產權結構向以知識資本為主、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并存的多元產權結構轉化。工業經濟時代,出資者投入資本形成企業,企業是出資者的企業,出資者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這種一元產權結構的理論基礎是資本雇用勞動。在新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是知識產品開發與使用的競爭。僅有財務資本的投入,即僅靠企業有形資產的數量和規模,而無知識資本的投入,這種低技術含量的粗放型生產經營,必然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新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財務資本,而是知識資本。有先進技術及創新能力而無資金的企業尚可生存,有資本而無知本的企業必然衰敗。資本雇用勞動將逐漸被知本與資本共同雇用勞動所取代,知本所有者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產權主體.知本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一樣成為企業收益的最終享有者和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如許多高科技企業的技術人股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適應新經濟時代產權結構的變革,企業融資的重心也從單純的財務資本的融資轉變為融資與融知的結合。
2投資重心的轉移
知識資產通常被劃分為4類:一是市場資源,即與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份額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譽、品牌、顧客滿意度、營銷網絡等;二是知識產權,即與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和專有權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土地使用權等;三是人力資源,即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職業道德與能力的總和。如管理者和員工的敬業精神、技術專長、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等;四是管理資源,即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無形資產,如企業文化、管理思想與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新經濟時代,知識資產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據測算,2O世紀初,知識資產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2O%,如今已達到6o%~8O%。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預計將達到90%。由此導致企業投資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新技術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的投資比重上升,有形資產的投資比重相對下降,企業投資的重心轉向知識資產。
資產的價值在于其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相對有形資產來說,知識資產所引起的未來現金流人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其投資價值的確定具有更高的風險性,這就對企業管理者的投資決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本理念的更新
工業經濟時代,企業主要靠資源的節約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來降低成本,競爭主要體現在成本與價格的降低上。這是一種低層次的競爭,因為在沒有技術與管理創新的條件下,成本與價格的降低空間是有限的,競爭的結果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的降低。新經濟時代的最顯著特征是創新,企業闖的競爭不在生產規模和生產消耗上,競爭是圍繞著產品中的“創新”而展開的,企業通過產品倉9新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創新”的產品沒競爭對手,價高、本低、利大。并且,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產品的技術更新周期縮短,企業要在競爭中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永遠領先,才能取得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如:江蘇春蘭憑借其空調器產品的核心技術,使其產品成本遠低于同行業,成為空調器行業的“龍頭”。因此,新經濟時代應確立創新型成本管理理念。
篇3
論文摘要:新經濟下的產業以很大范圍產出上的平均成本遞減、相對于新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可以獲得的融資而言不算太大的資本投入、非常高的創新率、迅速而頻繁的進入和退出、消費的規模經濟為特征的,滿足這些特征,要求在標準設定方面實行壟斷或者企業間的合作,縱向一體化在新經濟中往往更為普遙。而這些特征都把新經濟推向壟斷,同時也推向競爭。“波斯納的這段話簡潔扮煉地概括了新經濟時代壟斷的一些新特征,而正確認識網絡經濟條件下壟斷的新特征利于更好地把握新經濟下的壟斷現象,而在規制的對象、認定、標準和手段上應時而變,使反壟斷法更好地服務于市場。
一、新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形成
1.網絡外部性、正反饋效應和需求方規模經濟
網絡外部性作為新經濟最基本特征,是指某一信息產品對一用戶的價值隨著采用相同產品或者可兼容產品用戶的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因用戶數目增加而增加效用是產品的直接外部性,而由于用戶數目的增加導致更多互補產品供給而實現效用增加則是產品的間接外部性。網絡外部性是網絡規模擴大過程中的一種規模經濟。產生于市場需求,是一種需求方規模經濟。需求方規模經濟的存在,導致某一特定網絡產品用戶越多,該產品具有的價值越大,從而吸引更多用戶,由此形成網絡擴張的正反饋效應。在此效應作用下,信息產品市場迅速擴張,市場占有份額提高,市場壟斷性加強,可能形成獨家壟斷性市場結構。
而工業經濟下亦存在的正反饋效應,也有規模經濟效應。但是這種來自供應方規模經濟導致的正反饋效應,在產品達到一定產量便進入”邊際收益遞減”階段,負反饋將發揮支配作用。因此舊工業經濟時代,廠商很難將規模擴大到壟斷整個市場的地步,單個公司主宰市場的現象難以出現。
2.兼容性與標準化競爭
產品的兼容性指一個“系統”中兩種組件結合并工作的能力。兩種產品結合并共同提供服務但沒有成本時,就說是兼容的。這種產品之間的兼容性程度直接影響網絡規模大笑,從而影響產品的應用速度和市場地位。如果產品兼容,擁有的網絡價值相同,以成本競爭優勢地位。但是如果產品之間不兼容,而網絡外部性較強,如果廠商采取先發優勢進入市場并形成行業標準,在正反饋效應作用下,可以獲取巨大的超額利和市場控制力,甚至壟斷市場。由于標準選擇中的鎖定效應,使得信息市場中,消費者預期對產品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重要影響。在信息市場上,新生產品想要進入時,除了自身技術優勢,還要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差異化競爭等手段來積極引導消費者,通過正反饋效應來形成和擴大市場壟斷地位。
3、產品或市場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是導致市場壟斷的重要因素。在信息市場上,先入者的技術標準構筑起后入者的市場進入壁壘,從而導致市場壟斷。歸根結底是因為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從網絡外部性和消費者惰性產生的鎖定效應來看,消費者是進入壁壘的設立者,雖然并非自己選擇。但是,信息市場上,技術創新是動態過程,創新而帶來競爭的持續不斷,競爭可以打破壟斷形成新的壟斷,技術標準也會不斷更新。這些競爭圍繞技術標準化展開,先入方用作進入壁壘的技術標準成為后來者進入市場的障礙,競爭也就以此為關鍵,由此,信息技術不斷被替代和升級,也出現了網絡經濟時代壟斷的一方面特征:高競爭和高更替。
4、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保護
知識產權是為了鼓勵知識產品生產而授予知識產品生產者的一定程度的壟斷權,對促進技術持續創新十分必要。傳統工業經濟時代己經如此。企業是要從創新的利潤中汲取創新動力的。而利潤才通過發明專利加以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知識產權是法律賦予的一種合理壟斷。在新經濟時代,知識產權保護和網絡效應更使得企業在信息技術快速變化發展的情況下保持一定市場壟斷性。比如微軟公司的操作系統市場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國的知識產權保護。
二、網絡經濟條件下壟斷市場的特征
1,壟斷市場的技術性
新經濟時代的競爭主要是技術創新的競爭,技術壟斷是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和靈魂。由于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技術的不斷擴散和難以仿制的特點,創新企業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技術壟斷,對企業的市場壟斷地位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這和舊的工業經濟時代不同,工業經濟時代影響競爭的決定因素在于資本,企業只有擁有足夠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才能在競爭中勝出。因此,競爭的積累主要是資本積累的競爭,壟斷的企業多是資本雄厚的大企業。而網絡經濟時代占有市場壟斷地位并不一定開始都是大企業,壟斷地位不能單憑市場份額來判斷。
2.壟斷市場的易變性
在新經濟時代,壟斷是以技術為主導的壟斷,技術創新是形成市場壟斷的關鍵性因素。由于創新技術的不易性和進入壁壘,以及知識產權和專利法的保護,再結合信息產品的網絡外部性特征,壟斷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較強的優勢和穩定的市場壟斷地位。一浪高過一浪的創新活動也使得信息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使得新經濟下的壟斷具有很強的世時期性和脆弱性,更是暫時性的壟斷。熊彼特指出: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可以高枕無憂的,在公共事業領域以外,一個獨家賣主的地位,一般只能在他行動的不像一個壟斷者時,才能夠爭取到并在幾十年內保持住。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曾說過:高科技的競爭本來是也必然是一場接一場的“勝者通吃”游戲。通吃壟斷只是暫時的,一旦有好的東西降臨它就會消失。要獲得壟斷利潤,壟斷廠商必須靠不斷創新,來維護競爭優勢。
由此可見,新經濟下的市場壟斷穩定性和變動性并存,造成了整個市場的易變性。
3,壟斷市場的競爭性
新經濟下壟斷與競爭的關系特征也發生了不同于舊工業經濟時代的變化。不復是交替性關系態勢,而一定程度上互為強化。伴隨著技術創新速度加快,技術產品生命周期雖短,創新頻率提高。另外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完善,減小創新的障礙,所以信息市場,壟斷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比爾·蓋茨就已在警告員工,微軟離破產只有18個月。而競爭和壟斷之間呈現了交替性,并互相激發。
4,壟斷市場的合作性
舊工業經濟時代也存在企業之間合作,但多以價格和產量的合謀形式存在,損害了消費者福利而為反壟斷法所規制。但在新經濟中,企業合作大大加強。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企業合作的價值更大。另外,消費者導向的市場之形成也成為企業合作的必須選擇。此外,網絡技術為企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條件。新經濟時代因產品技術性和開發風險的提高,封閉式創新模式已不再適用。
篇4
論文摘要:新經濟是指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貨膨脹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為了適應新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企業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轉變。從8個方面論述了新經濟時代財務管理的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新技術的發展,新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并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理論界提出的新經濟是指以信息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帶來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貨膨脹的新的經濟發展態勢。其時代特征是:以知識為核心資源。新經濟依靠知識來創造財富,知識經濟成為新經濟的基本特征;新經濟首先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效益遞增的人類社會發展目標;知識經濟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創新。信息資源形成了企業新的財富觀。信息技術擴大了企業的理財環境,為企業理財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必須與新經濟的基礎相適應,這使得傳統的財務管理必須有新的發展。
1產權結構的變革
企業經營離不開資本,資金是資本,知識也是資本,新經濟拓寬了資本的內涵,知識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本。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產權結構將由以財務資本為主的一元產權結構向以知識資本為主、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并存的多元產權結構轉化。工業經濟時代,出資者投入資本形成企業,企業是出資者的企業,出資者享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這種一元產權結構的理論基礎是資本雇用勞動。在新經濟時代,企業間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是知識產品開發與使用的競爭。僅有財務資本的投入,即僅靠企業有形資產的數量和規模,而無知識資本的投入,這種低技術含量的粗放型生產經營,必然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新經濟時代,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不是財務資本,而是知識資本。有先進技術及創新能力而無資金的企業尚可生存,有資本而無知本的企業必然衰敗。資本雇用勞動將逐漸被知本與資本共同雇用勞動所取代,知本所有者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產權主體.知本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一樣成為企業收益的最終享有者和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如許多高科技企業的技術人股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適應新經濟時代產權結構的變革,企業融資的重心也從單純的財務資本的融資轉變為融資與融知的結合。
2投資重心的轉移
知識資產通常被劃分為4類:一是市場資源,即與企業所擁有的市場份額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譽、品牌、顧客滿意度、營銷網絡等;二是知識產權,即與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和專有權相關的無形資產,如商標、專利權、專有技術、土地使用權等;三是人力資源,即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職業道德與能力的總和。如管理者和員工的敬業精神、技術專長、創新能力、團隊精神等;四是管理資源,即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無形資產,如企業文化、管理思想與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新經濟時代,知識資產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據測算,2O世紀初,知識資產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5%~2O%,如今已達到6o%~8O%。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預計將達到90%。由此導致企業投資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新技術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無形資產的投資比重上升,有形資產的投資比重相對下降,企業投資的重心轉向知識資產。
資產的價值在于其未來現金流入的現值,相對有形資產來說,知識資產所引起的未來現金流人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其投資價值的確定具有更高的風險性,這就對企業管理者的投資決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本理念的更新
工業經濟時代,企業主要靠資源的節約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來降低成本,競爭主要體現在成本與價格的降低上。這是一種低層次的競爭,因為在沒有技術與管理創新的條件下,成本與價格的降低空間是有限的,競爭的結果導致行業平均利潤率的降低。新經濟時代的最顯著特征是創新,企業闖的競爭不在生產規模和生產消耗上,競爭是圍繞著產品中的“創新”而展開的,企業通過產品倉9新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具有“創新”的產品沒競爭對手,價高、本低、利大。并且,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產品的技術更新周期縮短,企業要在競爭中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永遠領先,才能取得市場競爭的有利地位。如:江蘇春蘭憑借其空調器產品的核心技術,使其產品成本遠低于同行業,成為空調器行業的“龍頭”。因此,新經濟時代應確立創新型成本管理理念。
4財務管理主體的轉變
財務管理主體是財務管理為之服務的特定組織實體,是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具有獨立的物質利益的經濟實體,這種實體是有形的、相對穩定的。但是在新經濟時代,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的日益推廣,出現了網上虛擬公司這樣的企業形式,而這些虛擬公司往往只是一種動態的、短期的戰略聯盟,合作目標完成后迅速解散.從而使財務主體顯得虛擬化、模糊化。
5利潤分配的轉變
在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源將成為決定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決定社會財富分配的最重要的因素。現代勞動者是一種知識型的員工,他們成為企業的員工實際上是給企業帶來了人力資本。所以,用“計時工資”“計件工資”“按崗付酬”已無法度量員工對企業的貢獻,衡量貢獻的唯一尺度就是業績,而業績的大小是按投入資本包括知識資本的大小來衡量的。這種做法有利于調動人力資本所有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在新經濟時代既然知識資本擁有者是企業的產權主體,知識資產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資產,那么知識資產本理所當然地與財務資本一樣,成為企業凈利潤的分配依據。因為根據資本產生剩余價值的原理,知識資本同樣具有增值性,并且財務資本的增值程度主要取決于企業對知識資產的有效運作。所以,新經濟時代的利潤分配模式應是按資分配與按知分配并存。
6財務管理觀念的轉變
新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網絡來發展經濟的,附著于人力資源的和以知識、信息等形態獨立存在的知識資源,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經濟資源。所以,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知識資源的擁有量是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應把知識看作企業效益增長的源泉,樹立知識效益觀念。同時,企業只有擁有了人才,才能創造、擁有并運用知識。重視人的發展與管理是新經濟時代的基本趨勢和客觀要求。當今社會,人不僅是作為勞動力存在于企業中,而是在于人自身擁有的知識成為企業的重要要素在生產中起關鍵作用,但與其他生產要素不同,擁有知識的人是否愿意發揮其才能則是關鍵。因為擁有知識只是有了創造更多財富的可能,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這就要求企業決策層與財務人員應當建立有效的激勵措施和制度來激發員工的熱情、潛能,并提高員工工作中的滿意度、提高工作業績。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將決定企業能否生存。因此,企業要牢固地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理念,財務管理要把“人”作為核心,加大對人才的投入,加強對人才價值的計量與信息反饋。
7存貨管理的轉變
工業經濟時代,企業儲存貨物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和銷售的連續性。但在新經濟時代,決定產品價值的主要因素是產品的技術含量,而不是產品所消耗的物質資料的價值,如電腦軟件的價值構成中,物質消耗價值相對于其技術價值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企業儲存貨物不是為了儲存其物質實體的價值,而是為了儲存并利用存貨的技術價值。由于存貨中的技術價值一旦被企業所擁有,便可反復使用。所以,依附于其所包含的技術價值的存貨是無需大量儲存的,如企業需要某種軟件,只需要備份一份即可。這就使得存貨數量減少。另外,隨著網上交易的發展,使得企業零庫存成為可能。因此,存貨管理目標逐漸從對存貨量的管理轉變為對存貨質的管理,即對存貨的知識技術含量的管理。
8財務管理的風險
篇5
關鍵詞:新經濟;挑戰;金融業;對策
0引言
社會是歷史和現實的嚙合,既有歷史的影子,又是現實的折射。對于歷史,人們在回味總結中更多的是汲取,對于現實,人們在感知實踐中更多地是品味,對于未來,人們則更多地是基于對歷史的汲取和對現實的品味,而理性地推測和分析、把握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對于知識經濟的定義,卻有著不同角度、不同研究視野的解釋和陳述:“后工業社會”、“信息經濟社會”、“高技術經濟社會”、“新經濟社會”等等,不一而足。同樣,現行的金融經濟學也受著新的經濟事實的挑戰和沖擊,呼喚新經濟時代新理論研究的衍生,以解釋現實,預測未來,遞解可持續發展的描繪曲線。
對于“新經濟社會”和新經濟的闡釋,最早是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所提出。文章指出,“新經濟”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的經濟。1997年l1月17日,《商業周刊》重申在美國確實存在“新經濟”,并指出:“新經濟”概念并不意味著通貨膨脹的消亡和永遠不會再出現衰退,也并不意味著經濟周期已經不再存在。對于“新經濟”來說,它同傳統經濟的主要區別在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高級化和軟化,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表現為高技術產業特別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
而新經濟條件下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帶來了全新的高增長、低失業、低通脹的經濟發展態勢。如果注意一下近30年來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一直居世界首位的美國,其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的比例已由30年前的33%減少到1%7,再過10年將降到12%,到2020年可能不到2美國的信息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從1977年的4.2%上升到1997年的8.2%,而信息產業對經濟凈增長的貢獻率在過去5年中超過了25%,1997年更是達到47%。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世紀初的20左右,到70年代、80年代的60%~70%,90年代后更是提高到了90%。誠如托夫勒《創造一個新的文明》中所說,“人類正面臨巨大的飛躍。它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巨變和創造性地重建”,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新經濟正在悄然取代“以產值為中心”的傳統經濟。
1新經濟時代及其基本特征
經濟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新經濟首先表現為經濟運行的新形態就西方發達國家來說,雖然基本上已經陸續完成了工業化過程,但客觀地說,真正進入新經濟的目前還只有美國,因為只有美國的經濟運行狀況明顯表現出了與傳統經濟狀況下不同的特點。美國自20世紀9O年代初、中期以來所表現出的持續多年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狀況,已使經濟學長期以來描述失業率和通脹率反向關系的“菲利浦斯曲線”不再適用,而
這種經濟運行新狀況的出現正是新經濟的最初涵義。
新經濟以新興產業為支柱。新經濟出現之時,正是以信息網絡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新經濟與信息技術、互聯網絡的高速發展及高科技企業股票的飆升緊密相交織,它的出現確實是以象IT產業這樣一些新興產業的成長壯大為基礎的,這些產業構成了新經濟的支柱。但是需要指出,新興產業并不等同于新經濟,雖然新興產業的發展能使國民經濟結構和經濟運行狀態發生根本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已經進入了新經濟時代。當前資本市場出現的從新經濟角度對新興產業的追捧,只是表明投資者對這些產業前景的認同和良好期待。
新經濟大大降低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自1999年3月以來,國際油價持續上揚,近日原油價格已升至10年來最高點。面對高油價,雖然歐美國家叫得最兇,但真正受到沖擊的乃是發展中國家,其承受能力如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美國為例,其經濟自1972年以來已增長了130,而石油消費量僅增長了16%,這與美國新興產業的崛起和新經濟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實際上,以網絡、信息和高新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新經濟,其發展已擺脫了大規橫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傳統模式,而更加關注利用業已存在的信息資源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了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新經濟的根本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根本上說,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問題。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都曾被當作是最稀缺的資源。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外部世界認知程度的不斷加深,人們日益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以網絡、信息和高新技術為象征的新經濟之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們對新經濟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認同以及對這一前景有美好的期待。我們說,社會經濟結構在向新經濟邁進的過程,也就是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概括新經濟時代,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基本特征。
(1)以科學技術和知識為核心資源。新經濟區別于傳統經濟之處就是科學技術和知識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不再單純是資本、土地或一般勞動力,而是知識——先進的科技、管理方法和有價值的信息。那種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和規模效應已無法拉動經濟躍上更高的層次。知識密集性產業將取代勞動密集而成為帶動經擠增長的龍頭。在這種狀態下,人的作用比歷史上任何經濟時期都重要,可以說新經濟就是人的經濟,“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經營思想在新經濟時代將大有用武之地,對以服務為主的金融業來說更是如此
(2)新經濟強調經濟效率而不是單純追求產值,首次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效益遞增的人類社會發展目標。從國內外的實踐來看,單純的產值已不能帶來直接的利潤,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可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避免迂回運輸和無效勞動等,在產值不一定增加的情況下經濟效益卻可以有大的增長。這就是科技對經濟的貢獻,這就是新經濟秩序所產生的巨大威力。
篇6
論文摘要:當前世界經濟已進入新經濟時代,它具有知識技術型、運作網絡化和管理智能化的基本特征,這必將對市場營銷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此,在新的時代應采陽新型的營銷對策,首先應轉變營銷觀念,也須導科新型營銷模式和推廣策略,還要充分利用電子商務以觖決營銷渠道的通暢和擴展問題。
一、新經濟對市場,銷的影響
新經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從狹義范圍講指以技術為動力的經濟,從廣義范圍講指以技術、創新、進取精神為推動力的經濟。當今世界正以勢不可擋的趨勢朝著經濟全球化、企業生存數字化、商業競爭國際化方向發展.以互連網、知識經濟、高新技術為代表.以滿足消費的需求為核心的新經濟迅速發展,新經濟使企業營銷處在一個高度競爭、瞬息萬變的環境中,要求企業營銷必須善于識別現實和潛在的顧客需要,設計適當的產品、服務和計劃方案來滿足這些市場的需要。
新經濟有三個基本特征。其一知識技術型。企業越來越重視知識、技術等無形資產的價值,并通過對無形資產利用和控制,使企業獲得快速增長其二,運作網絡化。企業將徹底改變傳統的商業方式,全球網絡供應鏈將取代傳統的推進式供應鏈,客戶經營將取代產品經營,客戶與供應商的關系將從產品銷售轉向客戶服務。擁有客戶資源成為更重要的竟爭目標,為每個客戶服務,將取代傳統的目標市場理論,其三.管理智能化。企業可以通過數據管理.將正確的信息及時流到相關人手中.管理者可據訂單生產,產品完工及時交貨,達到準時生產和接近零庫存,從而降低營銷成本,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價值。這些特征,使新經濟必然對未來的市場營峭產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傳統的市場營銷模式將被街的經營模式所代替。網絡技術已成為重要的競爭爭武器.今天的競爭已經不是靠產品.經營模式才是最關鍵的.正如思科公司1992年轉變經營摸式.靠信息化、網絡化來武裝企業二經過8年的努力,把競爭對手遠遠地拋在后面。年銷售額2001)年高達121億,預計2001年將達到180億。全球化的營銷已經成為大多數企業的重要的經營思想,例如.思科公司利用網絡進行全球的客戶服務,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他們還建構全球虛擬供應鏈,即把生產環節上的40余家一級工廠、1000多個二級工廠的相關設備連到公司的網上.所有工廠、所有產品的一舉一動看得很清楚,達不到要求,產品不能離開工廠,而工廠卻是別人的,成本也是別人的,是一個虛擬的供應鏈。有一個全球的生產基地,企業不必局限于某一個地方,誰的成本低.質量達到要求,企業就眼誰合作。
其次,創新營銷已經成為企業走向成功的推動力。新經濟的出現使市場營銷的周期性變化呈現復雜化的趨勢。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消費群體正在形成,新的消費群體的文化程度偏高,拳握信息的量也大,理性化的消費傾向強,個性化消費明顯。因此,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策略在實踐中難以奏效。尤其是網絡經濟的發展,消費者越來越需要物美價廉的商品:任何一家企業都必須在提供物美價廉商品的同時.盡可能縮短產品的上市時間,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
其三,新經濟使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同客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傳統的經銷模式下,企業之間是一次性的推廣式的伙伴關系;在新經濟時代.由于信息技術、網絡化的普及,使企業之間發展為數據庫伙伴關系,同時關系營銷受到重視。由于網絡的技術應用,企業可以設立客戶成本數據庫,對潛在的顧客和實際的顧客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營銷,吸引他們參與,主動向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要求:
其四,新經濟的發展使企業更加關注產品的推廣,一方面,由關注產品品牌開始關注關系品牌;由于網絡營銷的開展,信息傳遞的速度加快,企業間競爭加劇,企業如何與老客戶建立穩固的長期的關系.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存亡。另一方面,力求使廣告功能由單一功能變為多功能。由于網絡廣告的運用,廣告的功能由推廣式變為互動式:傳統的廣告是告訴人們產品的效用,讓你來買。網絡廣告是勸你要產品手冊.錄像帶,要你買變為我要買。廣告功能由廣而告之,變為具有提高企業形象、營業推廣、公關、數據庫的功能。再者,對服務營銷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從電信業、金融服務業、旅游業到批發、零售業,都需要轉變傳統的服務方式.引人信息服務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更切合實際的服務。沃爾瑪的成功,正是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結果。
二、新經濟時代的營銷對策
1,轉變營梢觀念
在新經濟時代,營銷觀念有幾個重大改變。改變之一、樹立創新營銷觀念,新經濟使得創新情神成了主流價值,創新失敗已不是恥辱;不創新才是恥辱;經驗被貶值,繼續學習被視,經驗反而是負擔。改變之二,樹立快速反映觀念。以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營銷技術為基礎的新產品、新服務、與洶涌而來的新經濟浪潮結合在一起,使得產品從進人市場到退出市場的周期大大縮短。如果說,過去大多數顧客限于種種條件只能在生產廠商提供的范圍內選擇商品,那么今夭的信息技術,尤其是因特網將使顧客以獨特的消費方式獲得快速滿足;為此.營銷部門必須跟蹤顧客,找出顧客需求并給以快速滿足;改變之三,樹立全球營銷觀念.由于因特網成為商品銷售的主要工具,網絡成為全球大超市.這個超市省時省力,面對全世界,產品的價格,品質、售后服、交貨能力,都要趕上全世界的快速腳步因此,企業不再面對單一的地區或單一的國家競爭,而是與全世界的企業競爭。企業只有樹立全球營銷觀念,才能在世界市場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改變之四.樹立不斷學習的觀念,企業營銷人員必須具備不斷學習的觀念,才能掌握新的營銷技能,如電子商務、網絡營銷.在這個變革的年代,知識好像牛奶一樣有保鮮性,如果不能保證不斷學習的話。知識就會過時,尤其是網絡時代,有許多東西是不能積累的,甚至有的昨天還是正確的、今夭就成了錯誤,重要的是不斷學習。
2.企業導入新的營銷模式,使之與傳統的營銷模式相配合
在新經濟時代,要充分發揮互連網的優勢.推進企業向網絡營銷邁進,必須采取以下營銷模式:(1)電視直銷。在新經濟時代,產品更新速度加快,利用電視直銷可以使個業以最快的速度將產品從市場導人期推向市場成熟期,杜絕假 冒產品,最大限度便利消費者購買。當然,電視直銷一般適合科技含量高、構思新奇、不宜被競爭對手替代的產品。(2)數據庫營銷:企業建立客戶關系管理數據庫,在數據庫中存儲每一位客戶的消費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和總結,從中可以得到消費傾向和消費特點,據此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甚至個性化的服務。數據庫營銷的目的,是鞏固老客戶.不斷擴大市場份額。(3)網絡營銷:即電子商務,在新經濟時代。電子設備將作為傳統營銷模式的重要補充,一方面要使老客戶通過網站獲得公司最新的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通過網站的宣傳策劃來吸引新客戶.并最終使他們成為現實的消費者:企業開展電子商務的關鍵是建立一個有吸引力的網站,使顧客訪問網站,并最終成為企業忠實的消費者。(4)整合直接營銷。即企業使店鋪營銷與無店鋪營銷相結合,以無店鋪營銷為主。通過店鋪營銷滿足顧客體驗的需要:通過無店鋪營銷,滿足顧客節約消費成本、購物便利的需要。(5)全球營銷:互連網的運用使產品的銷售沒有了國界,因此企業必須視全球市場為目標市場,設計一套標準化的營銷方案在全球運作,以節省成本、統一形象、但必須與本地化營銷相結合,企業采取全球化的思想、地區化的行動,使產品或服務適合當地消費者的需求。(6)電子郵件營銷。即企業通過電子郵件向客戶或潛在客戶發送關于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信息.以期得到顧客正相反應.擴大銷售渠道二但須與數據庫營銷相結合.即當客戶接到公司的電子郵件時,請其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放到公司數據庫,以便進行個性化服務。(7)交叉營銷。即通過尋找和企業服務同類顧客的其他企業。建立雙方能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為現有和潛在的顧客服務。例如.微羅的合作,使軟件、硬件產品獲得更廣闊的市場:
3.導入新的營銷推廣策略,使之與傳統的推廣策略相互配合,相得益澎
(1)在新經濟時代,傳統的廣告媒體如報刊、雜志、內部印刷物,仍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其具有價格低保存時間長的優點,同樣也能使企業節省費用:(2)充分利用網絡廣告。在網絡媒體上做廣告,其優點是覆蓋面大,受眾日益龐大,易了解廣告效果,且廣告費用低,受眾層次高、購買力強。(3)與兄弟站點交互連接;即對互補性強的行業內企業,相互傳播對方,實現注意力資源共享,達到互相促進的目的。(4)通過良好的服務引導顧客。為顧客服務的關鍵是通過建立客戶數據庫對其需求分析,提供個性化服務:
篇7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管理人才培養;教育改革
一、經濟形態演變與管理學科發展的理論分析:歷史的觀點
管理學科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內在的互生規律與聯系。管理學的發展,不僅與經濟水平的提高有關,而且與經濟形態的更替有關。從管理學發展的歷史主線看,每一次新舊經濟形態的更替,都能促進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并進而帶動管理學科向前發展。但與此同時,新經濟形態本身也往往對管理學提出特殊要求,成為引導管理學發展的另一動因。
迄今,人類社會已經歷了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兩個階段,目前正處于向新經濟過渡的時期(又稱為后工業社會時期)。在農業經濟社會,莊園經濟對管理學發展的影響雖說是初期的但卻具有重要意義。這時的管理主要是為莊園主服務的,是莊園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財產物質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種往來款項的收取等。由于經濟活動比較簡單,不涉及投資、融資等業務內容,因此對管理者的素質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會書寫和做事精細即可。這時的管理只是雕蟲小技而已,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管理。當然,管理科學也不會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產生。
現代的管理科學是以產權管理和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這是資本主義經濟充分發展之后的產物。資本主義經濟大體上有兩個發展階段:產業革命之前以貿易經濟為主的時期和產業革命后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時期。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財產物質及其交換只是一種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過交換而實現增值和賺錢。因此,人們不僅關注財產本身,而且更加關注財產的歸屬關系,即財產交換所反映的產權關系或權益。權益思想的出現和其概念(資本)上的普及化對管理學科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對財產本身的管理而轉向對企業產權結構、管理組織形式的管理。自此,產權結構的調整、組織結構優化成為企業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發展起來的經濟學,以及嗣后產生的制度經濟學則為這種管理提供了理論和思想基礎。
與產權管理相對應,側重于生產過程的管理技術也在迅速發展。在資本主義初期的貿易經濟階段,管理技術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體系。工業革命后,在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經濟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紡織、冶金、煤炭等工業由于大量采用先進的機器設備而使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業經濟的發展也給管理學科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如何合理地組織生產過程;如何科學地使用各種設備;如何對費用和成本進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對這些新問題,靠傳統的管理方法是無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現實的需要促進了管理科學的發展。于是,工程師與管理者聯袂努力,共同創造了一系列旨在解決生產過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論和方法體系是在工業經濟時代產生、發展起來的。當知識經濟這種全新的經濟形式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壯大時,其對管理學及管理者素質所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這意味著新經濟對管理學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應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現代的管理技術已非常豐富,已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被應用于管理領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術和工業科技向管理學方面的滲透。如ERP和電子商務就是這方面的典范。
(2)管理者必須具有深厚的經濟學基礎。管理是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如果離開經濟理論的支持,管理就會走入歧途。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掌握經濟學尤其是新經濟的一些理論,并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間題。
(3)管理者需要具備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新經濟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企業的網絡化和業務的國際化。尤其是我國加人WTO之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會進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業管理者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以便與世界各國的企業開展業務。
(4)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養。企業管理有信息管理、資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
二、管理學科教育的變革之途
(一)加強“雙語”教育
在語言教育方面,目前有兩個值得重新認識和反思的間題:一是重視英語教育,強調四、六級的過關率,而對漢語教育重視不夠。尤其是一些大學的管理類專業至今沒有開(大學語文)或(漢語寫作)課程。現在看來,這種教育指導思想是有偏頗的,因為這會影響學生表達自我思想和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二是在英語教育上,重視大學英語而對專業英語重視不夠。主要表現是,與大學英語相比,專業英語的課時少,而且多是選修課。
(二)重點培養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
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是學生的基本素質,尤其對有些管理類專業如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更是必須具備的。目前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對此間題尚無良策。現在很多學校側重于到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去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但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判斷,效果并不理想。
(三)突出專長,兼顧全能
全才與專才是一對矛盾。在學校教學課時既定情況下,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恰當地配置課時資源,是各校制定教學計劃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強調全才、通才培養,課程按照寬口徑、淡化專業的精神設置,增加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課時,壓縮專業課的課時。通過近幾年的實踐,現在有必要對這種做法進行反思。因為有一個現象已經出現,而且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就是專業之間界限模糊,學生專業不精,沒有特長。該掌握的看家本領學而不精,其他相關知識似懂非懂。表面看來,好像學生的知識面廣,適應性強,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我們認為,在目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必須學有所長,學有所專,“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條在當前社會仍然適用。基于這種理念,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該加大各專業課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課中要體現這種思想。
篇8
關鍵詞:新經濟;會計創新;會計規范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會計規范需要創新
(一)新經濟的時代背景。新經濟,也稱知識經濟,在經歷了約300年的工業經濟之后,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邁進知識經濟的新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即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而知識經濟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以知識經濟和技術創新為核心、以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為基本特征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
(二)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規范的挑戰
1、對會計目標的挑戰。從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看,會計規范就是會計標準,直接地看是會計行為的標準,從最終的效果來看,會計規范實際上就是會計信息標準。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是企業發展的制高點,創新的企業才具有活力,網絡和通訊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國際資本的流動范圍更廣,資本市場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在這種環境下,會計信息系統將是面向決策的,要求它能提供各類決策所需的各種會計信息,從而為決策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的目標得到更好體現。
2、對會計手段、內部控制及外部審計體系的挑戰。會計手段的信息化、自動化,導致會計人員工作重心的轉移,業務過程和會計過程將進行重組和整合。基于手工會計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外部審計制度體系已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面對計算機病毒、硬件資源的毀損等,會計信息的安全性、真實性、一直性、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將有全新的內涵。如何設計知識經濟環境下的內部控制和外部審計體系,防止會計錯弊,防范會計風險,實現對會計信息的有效控制和監督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對會計組織機構、會計人員的挑戰。知識經濟時代,電子商務、網上公司及其他新的經濟現象的出現,使得企業的業務流程及會計程序、會計組織機構要進行重新設計。財會部門的規模將縮小,會計崗位也將進行調整。會計人員的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收集、整理會計信息,而是要使會計信息增值和創造更高的效能。知識經濟對會計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經濟的信息化與全球化,對會計產生較大影響的新經濟環境不斷出現,它們都對會計信息有著新的不同的需求,國家原先制定的會計規范相對顯得滯后。由于會計信息的載體與處理技術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于會計人員行為結果的主要內容與標準也應當有些變化,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
要進行必要的補充和調整。可見,在新經濟環境下出現了會計規范的嚴重不適應性,因此會計規范需要創新。
二、會計創新需要規范
(一)會計制度創新的目的。會計制度是處理會計業務時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會計對象所必須遵循的規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是從事會計工作的規范和標準。從會計制度的實質來看,會計制度就是解決會計規范問題,它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會計規范方式。會計制度的創新就是要解決如何實現新的會計目標問題;會計的目標既然是為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會計規范的最終目標就是為了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
(二)會計制度創新的要求。會計制度的創新是為了實現會計規范的目標,因此絕對不能脫離規范而空談創新,必須建立在規范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制度的創新必須滿足規范的要求。
1、合規性要求。合規性是設計會計制度的第一要求。會計制度是我國特有的會計規范形式,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強制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合規性要求所設計和制定的會計制度必須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把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現在會計制度當中。
2、體現會計準則的要求。會計準則是制定會計核算制度和組織會計核算的具有法規約束力的基本規范。設計
會計制度時必須體現會計準則的要求,否則會計記錄及根據記錄產生的會計報表,不被會計信息使用者所接受,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會計制度設計時應當體現前面所述的會計準則創新的要求,在新經濟環境下,應當擴展會計核算制度的范圍,并在會計報告制度方面進行創新。
3、符合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信息質量與會計信息有用程度息息相關,是實現會計目標的前提條件。在會計目標創新的前提下,建立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產生機制是會計制度設計的起碼要求。衡量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主要包括相關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時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一貫性等。
會計規范的作用是指會計規范在―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產生的對會計行為及其結果的影響或變化的功能。會計規范作為會計行為的指導,它能指導應該怎樣正確、科學合理地進行會計創新,即可對會計創新進行制約、約束、指導功能。會計創新需要會計規范做引導,沿著正確的方向,使創新真正落到實處,完成其使命。
三、兩者的邏輯統一
(一)會計創新與規范本質的統一。會計源于實踐活動,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提升,會計需要創新,而創新后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制度又要回過來指導會計實踐、服務于會計實踐,并接受會計實踐的檢驗與評判,而會計實踐的檢驗與評判的標準就是會計規范的要求。
不論會計理論創新還是會計制度創新,都不能完全脫離會計實踐,必須緊扣社會經濟生活的時代主題,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的脈搏、旋律與趨勢,從引導、規范和改進會計實踐的高度來進行創新。
(二)會計創新的繼承延續性。會計創新不能建立在空想的基礎上,或者依靠毫無淵源的突發奇想,它應當是建立在已有的會計理論和會計規范的基礎上,是從原有母本系中裂變和發展而來的。原有會計理論和會計規范體系是會計創新的對比客體和原始參照物,新的理論是在舊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完全拋棄原有的理論基礎,異想天開地去創造所謂新的會計理論學說,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科學的。會計創新的過程是漸進的,其結果是帶有繼承性的。
知識經濟已經滲透到社會和經濟的各項領域,由于會計信息的載體與處理技術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于會計人員行為結果的主要內容與標準也應當有些變化。因此,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只有在會計規范的基礎上進行會計創新,才能更好地為利益相關者服務。會計創新必須與會計規范結合起來,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尤靜.知識經濟條件下會計變革[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7.
篇9
一、新經濟環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經濟環境是指人類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球經濟開始進入高速增長期,實現了“低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經濟學家認為新時期經濟規律與傳統經濟存在著較大差異,因此將之稱為“新經濟”。新經濟環境概念是美國學者阿爾文在一九九零年提出,他認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經濟將發展到以知識、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階段,未來經濟將以知識經濟為主體。新經濟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學生界廣泛關注,新經濟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經濟。新經濟環境已影響到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新經濟開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形態。新經濟環境下,人才將成為創新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新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識經濟為主干、以信息技術經濟為標志、以經濟全球化為基礎、以創新為核心。
二、新經濟環境下對企業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
新經濟環境使產業結構從物質經濟轉向了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在新經濟環境中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影響下企業邊界變得模糊,不僅實現了企業生產、銷售信息化,且企業管理也將走向信息化,企業會計管理自然也不例外。新經濟環境下企業會計工作需要運用到更多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較強專業會計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和具備一定創新能力及創新意識。創新是新經濟環境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想要適應新經濟環境,就要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改革工作手段和方法,所以當前會計領域也面臨著創新。新經濟環境下對會計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從思想素質方面來講,會計人員必須要具備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指會計人員要具有一定思想認識水平和政策水平,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政治觀點,若會計人員政治觀點存在問題,便會做出盲目、錯誤的行為,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另一方面,職業道德素質也非常關鍵,直接決定著會計人員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基本價值尺度,并影響、支配著會計人員行為。若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可能會做出偽造會計數據、挪弄公款、公款私藏等行為。此外,在文化素質方面,要求會計人員具備學習能力,能夠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具備職業判斷能力,在工作中能夠憑借自身經驗和知識,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保障企業財產安全。另外,在信息素質方面,會計人員要具備計算機操作能力和信息處理加工能力,熟練掌握通訊、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等操作技能。只有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才能保障企業會計工作質量。
三、新經濟環境下企業會計人培養的措施
(一)加強對會計人才的在崗培訓
會計人才思想政治素質低下、職業道德缺失和缺少會計職業教育有著直接關系,職業道德并非自發形成,而需要經過后天教育。職業教育在企業會計人才培養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會計人才培養的起點,對于健全會計人才職業道德,幫助會計人員樹立正確價值觀起著積極作用。因此,在企業會計人才在崗培訓中,應強化職業教育,建立職業教育體系,以提高會計人員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另一方面,應建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對其誠信記錄進行登記,真實記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情況,以約束會計人員行為,提高會計人員思想覺悟。此外,還應建立通報批評制度,對不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給予批評和處罰。
(二)加強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
想要使會計人才適應新經濟環境發展需要,就要盡快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新經濟環境對會計人才培養策略做出調整。崗位培訓中應加強對新技術、新知識、新概念的傳播,更新會計人才知識結構,從而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新經濟環境下會計工作需求。
四、結束語
篇10
當前,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充滿創新的世界里,創新層出不窮,無時無刻不環繞在我們的周圍,由創新產生的大量信息充實著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創新無所不在。不僅如此,創新正加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生存方式。芬蘭圖爾庫高等商業學院未來學研究中心主任馬爾庫·維萊紐斯曾發表談話認為,在今后一二十年,以創新為基本特征的新經濟將以銳不可當的勢頭蓬勃發展,世界將因此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凱恩斯同時代的經濟學大師熊彼特對資本主義的運轉曾經做過深刻的觀察。他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而企業經營者將創新和生產手段結合,正是資本主義經濟飛躍向前的主要原因。在熊彼特心中,“創新”可能是技術的新發展,熊彼特所處的經濟時代從現在看來應當算是以對物質性資源進行配置和優化為主的“舊經濟時代”,最主要代表就是工業革命帶來工業生產。但是,他所提出的“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的見解,在目前以知識為基礎,以對知識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主的“新經濟時代”仍然適用。網絡是新經濟的主力,而將網絡和生產手段相結合,發展出創新的企業運作方式,正是不少企業得以創造高獲利產品的重要原因。
在當今經濟迅猛發展和知識急速更新的時代,加快國有林場創新,對我國林業改革及經濟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創新是國有林場獲得核心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形成,隨著我國買方市場的形成,國有林場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國有林場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從知識經濟的要求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出發,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在調整過程中進行一系列的創新。其內容包括技術、管理、制度、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面的創新,其中技術創新是核心。可以說,在今天企業外部環境激烈變動的形勢下,只有進行創新,國有林場才能達到調整與發展的目的。也只有這樣做,國有林場才能真正獲得競爭的優勢。因為只有創新,國有林場才能不斷地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不斷提高產品價值中的知識含量和高科技含量,這不僅能大大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還可以開拓出新的市場領域。正因為如此,國際著名大企業都紛紛確立以創新開發為主導的經營戰略,不斷加大對企業的創新投入,由此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綜觀國內外成功企業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的創新史。只有持續不斷地創新,國有林場才能在競爭中取勝。
二、創新是國有林場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靈魂
國有林場是一個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跟生物一樣有生有亡。林場工作無論是困難的,還是實力雄厚的,都感到危機潛在,憂患意識襲來。在外部環境并不寬松、市場競爭尤為激烈的態勢下,國有林場要想得以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改革、要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創新。因為社會在發展,只有創新才能趕上時代的新潮流;科技在進步,只有創新才能站到科技領域的前沿;產品在更新,只有創新才能占領市場。由此可知,變、創新才能使林場能夠更好的生存,并由此而得到發展。不要說產品更新更快,生命周期更短,就是國有林場生命周期也發生著變化。國外有的大企業生命周期只有30年,有的小企業生命周期只有幾個月。20世紀80年代的卓越企業,到了90年代有1/3風光不再,為什么?因為競爭激烈,缺乏應變能力和創新精神,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無所作為、停滯不前,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而有了變的思想、變的精神,就會去創造新的產品、新的市場,開拓新的領域,企業也就有了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這也是國有林場所應遵循的生產與發展之道。
三、創新是國有林場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
創新在國有林場持續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國有林場持續發展是講國有林場不僅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實現發展,而且能在變化的條件下發展;不僅在短時間內實現發展,而且能在較長時間內實現持續發展。國有林場能否實現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能否不斷調整自身行為,跟上時代的潮流。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而國有林場不思進取,不進行相應的變革與創新,則必然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世界上眾多的成功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大公司、大集團,無不是以不斷創新來實現的。國有林場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國有林場不僅要能在順境中實現發展,而且要善于在逆境中實現發展。為此,只有通過創新達到與國有林場生存環境的協調,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勝利,并獲得發展。國有林場只有在持續不斷推出并實施新的思想、新的管理方式、新的工藝、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戰略,才能不斷地實現創新的經濟效益,帶來國有林場的持續不斷的發展。
四、創新是國有林場提高整體效益的根本途徑
- 上一篇:工匠精神與企業文化的總結
- 下一篇: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