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探討

時間:2022-08-18 10:41:42

導語:護理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護理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探討

[摘要]為培養具有高水平職業能力的應用型護理人才,根據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的教師護理專業知識缺乏、學生人文素質偏低、教學模式落后等問題,通過加強護理知識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將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借助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創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三種措施進行教學改革。旨在從“人文素質、應用能力、專業知識”三位一體提升護理人才職業能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職業能力;護理;病理學病理生理學;教育改革

隨著社會老齡化狀態加劇和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臨床護理工作者的職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護理專業本科生因職業能力低,不能勝任崗位需求,導致實習和就業受到很大影響。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質量[1]。因此,根據本校護理學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開展教學改革,旨在“三位一體”培養具有高水平職業能力的應用型護理人才,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師護理專業知識缺乏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任課教師均畢業于基礎醫學或臨床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對臨床護理專業工作的特征和護士應有的職業能力認識不夠,很難在教學中融入護理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導致課程教學與護理臨床實際應用脫節。

1.2學生人文素質偏低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更注重與高考直接相關的文化課學習和身體素質,而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基礎義務教育中學校雖然有一定形式的人文素質教育,但受學時、家長、社會風氣等多種因素影響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也存在諸如人文課程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課教師缺乏課程思政理念、人文素質教育內容單調、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形式落后等問題[2],導致學生人文素質偏低。此外,因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也導致護理專業生源的整體素質有所下降,尤其是護理中專升本科和大專升本科的學生。

1.3教學模式落后

近年來,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雖然有一些教學方法的改革,但仍是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低,職業感悟不深,自主學習能力弱[3]。與新興的在線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比較,傳統教學模式下學完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雖然能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但欠缺綜合分析運用能力的訓練,人文關懷等職業精神也得不到培養和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偏低。學生進入實習和工作崗位后不能盡快適應身份的轉變,無法高質量處理護理崗位實際問題,崗位勝任能力較差。

2教學改革方案

2.1加強護理知識學習,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教師應以培養符合臨床需求的護士為目標,深入認識臨床護理特點及護理工作者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加強護理知識學習,并將其有機融入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充分體現課程的專業特點,滿足護理人才的培養需求。教師可通過線上網絡平臺或線下多種途徑學習護理知識和技能:(1)利用慕課、微課等開放的護理專業在線課程資源自學;(2)參加線上或線下護理專業師資培訓班;(3)定期到醫院參觀研修;(4)聽專家報告;(5)聽護理專業課教師授課;(6)與護理專業課教師集體交叉備課并交流教學經驗等。通過學習,教師增加護理知識儲備,具備較高水平的護理專業教學能力,才能為培養高水平職業能力的學生提供師資保障。

2.2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

護理服務對象是生病的“人”,具有思維和情感,臨床護理時護士需要將情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恰當地融為一體。鑒于這一特殊性,護理人才的人文素質教育尤為重要[4]。總書記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強調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有研究表明,在護理相關專業課中開展思政教育,能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質教育,敬業、誠信、法制、人文關懷等職業精神和理念得到培養和強化,護理職業能力得以提升[6-8]。為此,任課教師深入挖掘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課程中的人文素質元素,并尋找恰當的知識點,將二者有機融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如學習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研究方法中的“尸體剖檢”時引入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七字遺書“我的遺體捐國家”案例,組織討論,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作為人類健康守護者的職業感悟,并進一步內化為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深刻理解和急切需求,有助于提高其學習動力。學習“惡性腫瘤對機體的影響”時引入晚期惡性腫瘤患者惡病質狀態的案例,培養學生尊重生命,尊重患者需求,耐心傾聽和勸慰,建立對患者給予人文關懷的職業理念。對護理工作者而言,人文關懷是護理職業精神的精髓,對待患者要總是去安慰,常常去幫助,有時去治愈,使人文關懷的意識和理念扎根于心靈,并在護理學習和實踐中逐漸演變為一種非常自在的職業本能[4]。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護患之間的溝通技巧和醫學人文關懷這一層面,還要提升至一定的高度,即醫學精神和醫德品質的塑造與涵養。榜樣的力量對提升精神品質來說更為強大,教學中需要以南丁格爾和南丁格爾式好護士的事跡和精神感召學生。如學習疾病的一般規律時引入南丁格爾親自到前線陣地,第一時間救治傷員,極大地降低了病死率的案例,既分析了疾病的因果交替規律,又弘揚了作為護理工作者應該傳承的南丁格爾精神。再如學習傳染病時介紹第46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我國西南醫院感染科護士長游建平的優秀事跡,導入其參加我國第一批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醫療隊,執行埃博拉疫情防治任務的案例,對學生進行人道主義精神宣傳和培養。

2.3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創建混合式教學模式

網絡時代的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實現了跨界融合,促進了高校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持續發展[9-10]。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智慧樹等網絡教學平臺不斷涌現并使用于高等教育教學中[11-13]。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任課教師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網絡技術運用能力,將“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與線下傳統課堂相結合,創建多途徑、多載體和多維度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以“三步五化”為設計理念,即“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延伸”的三步式教學法,全程體現教學的“引導化、自主化、深入化、思政化和延伸化”。課前教師在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建課,并提前開放1周的教學資料,學生在問題導向下提前預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綜合利用超星學習通和傳統課堂的優勢,協同開展課堂教學。教師結合職業需求、專業特點及課程特點,導入臨床案例及相關問題,并適當融入護理專業知識。如在“血栓形成”這一節導入骨折后臥床患者的案例,提出“患者易出現哪些并發癥?為什么?”“為避免患者出現血栓,護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患者因無法隨意行動和疼痛等痛苦引發情緒煩躁,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時應如何對待?”等問題,使學生帶著興趣、疑問和思考進入學習狀態。教師經過精講強化并利用超星學習通的隨堂測驗、搶答、討論等功能引導學生以臨床案例為主線,在分析、討論和總結過程中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課后學生在超星學習通平臺完成作業和章節測驗,并利用教師推送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延伸化學習,拓展知識深度和廣度。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的討論和群聊功能提出專業問題和思政問題,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資料,回答問題、展開討論。在課后復習和延伸化學習中學生遇到問題隨時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群聊、消息功能與教師聯系,及時得到指導和答疑。

3小結

改革后的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中,與臨床護理相關的案例及問題貫穿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全程。在“三步五化”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不僅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和運用本課程知識及護理知識能力,還能通過融入其中的合作精神、人文關懷、醫德品質等思政教育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人文素質、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三位一體”提升護理職業能力的目標,并與總書記“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指導思想相吻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或選取網絡資料豐富教學內容時首先應具備一定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避免將錯誤信息傳播給學生[14]。醫學教育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教學改革[15]。在今后的教學中應積極探索,繼續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使教學具有更顯著的時效性和實效性,為臨床培養更多具有高水平職業能力的專業護理人才。

作者:王瑩 于丹 劉春英 王哲 井歡 高原 潘茜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病理學教研室 遼寧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