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德育價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28 03:24:00
導語:貧困大學生德育價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是高校德育的價值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基礎。高校德育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要建立健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奠定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要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鑄造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要創新觀念與制度,建設促進貧困學生和諧發展的環境。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德育價值
一、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的內涵與要求
人的和諧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要求,包括個人和人類的和諧發展、個人和集體的和諧發展、個人和他人的和諧發展、個人自身內部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是指高校貧困學生這一特定的群體,在學校教育的影響下,在自身的自覺組織下,其內在規定和外在關系上的自由而協調發展。內在結構的和諧主要指內在各要素如心理、意識等的豐富、平衡、有序,以達到孕育最佳功能的發展。也就是指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所需要的交往、學習、創造等能力都可以得到和諧發展。從外在關系上,指貧困學生不斷適應教育環境,并充分利用環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社會關系、人天關系。
其具體要求是:在心理維度上,具有和諧的心境。即具有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狀態,并能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對現實感知的充分性,能客觀、正確地估價自己的能力,并依其能力現狀承擔相應的任務;較好的心理適應性,對大學的學習、生活能積極應對,無過度焦慮感,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困境并能主動應對等。在人與人的關系維度上,具有和諧的交往。能樂于并積極與人交往,能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思想、感情,也善于與人溝通,尋求理解與支持,并能建立起誠信負責、與人為善、互利合作、公平正直、親親善善、人際和諧的關系。在人與社會的維度,具有和諧的道德行為。能形成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取向,能按照《大學生行為規范》的要求,努力培育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規范,能正確選擇人生價值,具有熱愛祖國、遵紀守法、理想崇高、敢于創造的品質。在人與自然的維度,具有和諧的共處意識。能樹立較好的環境意識、生態道德,自覺愛護和積極適應環境,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能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善待自然。把自己當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以自我為中心,愛護其他生物,尊重自然生態的和諧穩定,努力學習,提高利用和保護環境的本領。
二、促進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的價值
近年來,高校貧困學生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在老師的教育下,他們勤于學習,刻苦鉆研,理想崇高,健康成長。但是,在少數貧困學生中也表現出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和諧發展。一是心理上的自卑與焦慮。他們常常愁眉不展,情緒低落,郁郁寡歡,不茍言笑,遇事退縮,給學習生活帶來一種無形的壓力。二是人與人關系上的冷漠孤僻與自負。一些貧困學生由于經濟上的原因,為了不在眾人面前暴露弱點,不愿坦誠地與人交往,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還有一些貧困生,表現為一種過分的自負。三是人生價值取向上的利己與排他性。由于貧困學生大都來自于偏遠農村、破產企業或特殊境遇的家庭,生存的窘迫和人生的艱辛與失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些貧困學生過分強調自我利益的滿足,對集體的事業漠不關心,認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家庭的面貌”,甚至還有些貧困學生置社會道德而不顧,急于發展,于是“傍大款”、“陪游”等現象也應運而生。
因此,正確把握貧困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努力促進他們的和諧發展,對于實現大學生的個人成才和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是高校德育的價值目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里提出的“合格”與“可靠”主要是從思想道德素質方面來說的,也就是從“人的社會關系層面”來說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發展的主人,人是主體,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都是能動自覺的。因此,人類發展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依靠教育,教育是發展人的事業。人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目標,高等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全體大學生的發展。貧困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使他們自身發展受到諸多影響。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如何按照全面發展的要求,通過合理可信的德育活動,使貧困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關系等,是德育的價值目標所在。
2、促進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是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又是共產主義的理想追求。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在教育視野內的第一個層次要求就是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而德智體的全面發展又是建立在和諧發展的基礎之上。貧困學生由于承受的壓力不同,他們身心素質是否和諧,他們的情感與品德是否和諧,都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關注貧困學生的和諧發展,就是促進貧困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說,沒有和諧發展就談不上全面發展。
3、促進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要求就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進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社會。社會和諧首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諧。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產品,首先應該是一個自身和諧發展的個體,即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錯綜復雜的關系,能夠融入自然、融入社會。在全國大學生中,接近20%的貧困學生是一個重要的群體,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學業與就業壓力,如不妥善處理和解決好高校貧困學生的和諧發展,就會造成大量的矛盾,就會危及高校乃至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切實加強高校貧困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公平的競爭與保障機制,促進他們的和諧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三、實現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的途徑
1、建立健全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奠定和諧發展的物質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的和諧發展首先依賴于它所需要的現實物質基礎,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首先必須解決他們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可以說,我國現已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為確保貧困學生圓滿完成學業提供充分的保證。教育部也明確提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的目標。當前,要著力抓好五項工作。一是進一步完善獎、助學金評選辦法。近年來,國家和省級政府已加大了貧困學生的獎勵與資助力度,各高校要公開、公平、公正地將這項民心工程落到貧困學生身上。二是要按照社會化運作,加大勤工助學的力度。實踐證明,勤工助學是大學生進行“自助”與“自教”的最好形式。各高校要按照“事業化管理,社會化運作,法制化監督”的模式辦好大學生勤工助學服務中心,主動走向社會,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崗位。三是要加強國家助學貸款工作。一方面,學校要按照國家政策,主動與相關銀行聯系,做好貧困學生國家助學貸款發放工作;另一方面,要積極開辟生源地助學貸款,使學生就近就便得到資助。同時,也要加大風險防范體系建設,促進誠信貸款。四是要發揮民間組織在扶助貧困學生中的作用。從世界各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來看,對于解決弱勢群體問題,民間組織具有創新性、靈活性、時效性和貼進弱勢群體的優勢。因此,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關愛人的文化,促進民間組織主動關愛貧困學生。五是建立職業收入預支制度,可推行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提前與優秀貧困學生建立有限服務制度。這樣,既可增強貧困學生的責任感,又可以增強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主動性。
2、加強對貧困大學生的教育。鑄造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人是要有精神支撐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自己的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貧困學生的和諧發展,物質是基礎,而如何激發其內部世界蘊涵著的一種超越性力量,即精神動力,是非常重要的。
(1)要加強思想教育。思想建設是和諧發展主體的精神支柱。思想建設包括社會主義的理論、思想、信念等,理想和信念一旦形成,就會凝聚成思想意識的內核,成為動員和團結人們的強大精神支柱,它就可以煥發和諧發展主體的巨大的求知熱情和成才愿望,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促進自身的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在貧困大學生中大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堅定對人生和未來的信心和科學追求。
(2)要加強道德教育。道德建設是和諧發展主體行為的力量源泉。實踐告訴我們:人們思想行為規范不僅需要法律的制約,而且也需要道德的教化。因此,要在貧困學生中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暫時所處的環境,以積極的人生態度與人相處。
(3)要加強心理教育。心理和諧是人自身和諧的主要內容。貧困生是心理疾病等心理障礙的高發人群,因此要特別重視對貧困學生開展心理教育。學校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建立學生心理和諧教育機制,建設心理咨詢中心,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通過心理健康知識宣講、測試普查、咨詢等形式,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因生活、學習、情感等發生的問題,促使個體心理品質健康、均衡、調和發展。
3、創新觀念與制度,優化促進貧困大學生和諧發展的環境。我們要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強制度建設,促進公平正義、優化育人環境,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和諧發展。
(1)要創新和諧教育的觀念與方法。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用和諧的方法培養人、培養和諧的人,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和諧的人要靠和諧的教育來培養,和諧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各個構成要素相互協調、有機統一。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貧困學生置于客觀環境中,在他所依賴的學校、社會和家庭三大外部環境上形成合力。積極為貧困學生創造一個公平公正、互信互愛、諒解與寬容的和諧校園,激發學生追求正義、探索真知。
(2)要完善社會政策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利益主體已經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達問題,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問題已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關注弱勢群體,化解群體利益沖突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因此,在社會政策制定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利益,及時掌握他們的需要和心理,切實維護和實現他們的利益問題。比如,幫助貧困學生實現就業,就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必須從制度上予以保障。
(3)要加強學校精神家園建設。學校應創建一個充滿愛心的群體,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要加強人文關懷,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氛圍,減少學校內各種競爭帶來的壓力。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旅游行業管理調研報告
- 下一篇:旅游局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匯報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