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分析

時間:2022-04-02 09:13:30

導語: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分析

摘要: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式下,中美貿易戰、地緣經濟沖突、國內經濟結構的轉型對企業的經營風險帶來巨大的壓力,特別是中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經濟改革的一項艱巨的任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給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帶來的風險變化,毫無疑問,在今后一段時期里,制定合理、科學的財務預警分析指標是企業預測財務狀況、預知財務風險的關鍵措施,對防范企業經營風險意義重大。本文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概括目前企業財務預警指標的特點,提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目前企業財務預警指標帶來的問題,進而構建適應供給側結構改性革視角下的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務預警指標體系

一、引言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內涵就是要從供給側入手,圍繞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推進改革,是增加基于需求的有效供給,增強基于市場的資源配置的活力,增加基于改革的有效制度供給,最終實現生產。要努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其主要任務是去除無效供給,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改造傳統落后供給的同時還要強化體制機制改革,提供新制度供給。結構性改革在我國,供應方面主要提供三個方面:一是元素的有效供給。從粗放型大投資向集約型儲蓄轉變,人力資本的升級改造、資本和資源的效率的提升、技術的更新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讓新興產業扛起創新發展的大旗。二是產品的有效供給。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安全的中低端產品供給,更要有優質、高效的中高端產品供給。抓住產業革命帶來的新機遇,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形式、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走一條精致、智慧、綠色、高端的道路。三是制度供給。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支撐、以新型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及服務機構為基礎的創新激勵機制。當前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黨的報告指出,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供給方體制改革為主線,從質量、效率、力量等方面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體經濟建設,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在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對企業經營風險防控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特別是社會內外在穩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導向下,對企業財務預警指標的重視程度占據著核心地位,本文通過分析一般性財務預警指標的問題,提出在現階段構建企業核心財務預警指標體系防止財務危機。

二、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構成

(一)財務風險預警管理的目標。在企業中實施風險預警管理系統能夠提高企業自身的財務風險意識,以從各方面消除對企業發展帶來的不利因素的影響。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在市場上擁有發展下去的能力,讓其能在社會上立足腳跟,實現持續發展。通過建立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企業能夠隨時看到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失誤,當企業財務方面出現問題時,能夠準確把握問題之處,減輕企業不必要的財務損失。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能夠保證企業的資金一直在安全區域內流通,幫助企業提高資金運動的效益性和持續性。實施財務預警指標體系,能夠讓企業領導人從繁雜的工作中解放,將自己的精力投放在企業的前途。管理者在預警管理時,能夠根據企業現在的管理基礎,充分發揮企業在IT和ERP方面的優勢,幫助企業提升現有的財務預警水平。(二)信息檢測與傳導機制。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關鍵的一個因素在于信息。各個企業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建立都是以對財務風險信息的統計分析為基礎進行的。只有這樣才能夠捕捉到最原始的風險信息,才是對企業有用的信息,做出的相應評估、度量和決策對企業的發展才是有用的。因此,企業需要在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中設置信息監測體系。這一監測體系的設置能夠靈活、快速、準確的收集到反映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等方面的財務信息,進而對收集到的這些信息進行分析處理,通過得出的結論輕而易舉找到影響企業繼續發展的各種問題。企業設置這一監測體系,屬于有百益而無一害,隨時監測企業財務風險的程度,當財務風險超出預期時,企業領導人即可馬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住財務危機,以保證企業健康、正常的發展道路。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最基本的保證在于傳導機制的確立,這一機制對企業有兩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夠將收集到的各種風險信息及時、準確的傳給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待財務預警系統產生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指令時,又能夠將其準確傳到企業風險部門,來控制風險的管理工具實施。其次能夠將預警系統管理后的效果和評價信息反饋到企業預警系統,這樣能夠幫助企業領導人發現風險預警系統中哪些地方存在缺陷,從而對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和管理工具進行恰當的調整。有效的傳導機制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的運行能力與結構,讓企業在激烈的環境競爭中有較高的經營能力。(三)財務風險評估與分析機制。企業的生產生活都需要財務的支持,二財務預警系統首要的目的就是對企業財務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風險進行正確分類和評估,幫助領導人判斷財務決策是否正確、市場與環境是否可行,這樣就能將財務風險扼殺在搖籃中。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模型,但對于企業財務風險的預警效果差強人意。企業必須針對自身面臨的財務風險和環境,根據企業財務預警目標和管理水平,運用合適的財務風險評估模式,這樣才能保證企業對財務風險的結構分類、結果分析和發展趨勢進行準確預知,立刻做出財務風險控制和管理指令。

三、企業財務預警指標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經營者對部分財務指標缺乏重視。在國有企業為主導的領域,由于企業管理者的任期以及考核體系的因素,常常忽略長遠發展的指標,對于反映當期業績的指標重點關注,對考核體系中的指標重點完成;在民營企業為主導的產業,主要重視經營業務,財務主要定義為服務部門,重視經營業務的指標,對其他財務報表反映的指標一直缺乏重視。上述企業的管理者缺乏的管理意識,不僅表現在對財務預警指標缺乏信心和認識,還表現在缺乏對于財務會計相關的專業知識缺乏系統性、科學性,不利于發現財務風險,不能及時提醒管理者的解決財務困境。(二)部分財務指標預警存在主觀性,不能因時而異。由于企業內外部經營環境差別,各行業差距、經營期間的長短,并且現有的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相對不高,缺乏全面性、戰略性,以點代面。財務預警指標的一貫的套用傳統比值,對企業的風險反映不及時、監督不力。比如:資產負債比率是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率.國際上一般公認60%,我國銀行審貸一般在70%;流動比率,一般來說,國際標準值為200%,中國的優良率在150%左右。速動比率,國際認可的標準比率為100,我國的優良率約為90%。這些比率都存在主觀性,在所處當時的環境和當期政策的變化會導致的財務和法律的風險,這些都會給企業未來的發展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三)信息收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企業基本不重視。信息的收集,包括國際行業形勢變化,產業發展趨勢,國內的行業對比,市場競爭狀況,企業自身的生產經營數據以及歷史財務資料等進行分析判斷,主要依然由管理者依靠個人能力進行決策,沒有專門的收集信息的部門,缺乏整體性和及時性,避免危機的產生是必須通過大量信息的分析,從各個財務指標反映出來。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指標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隔絕危機的手段,到目前為止已然比較成熟。但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經濟狀況、企業文化,發展程度存在差異。因此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需要立足于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創新。考慮到我國企業的獨特性,企業進行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設置時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簡便性原則。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去除企業中無效的機制,改造傳統落后供給,提供新的機制體制。根據供給側改革的這一目標分析,現有的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很多模式預警指標多種多樣,其涉及到企業的盈利、償還債務、發展等方面,而且它的計算方法也是繁瑣復雜,人們需要具備精深的數理統計能力才能夠完成。企業可以選擇預警指標體系少、計算方法簡單的預警模式。進行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設立,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找到影響企業運營之處。實際情況能夠看出改變企業運營的因素并不多,而且有很多企業規模小、生產內容簡單,對企業運營的改變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有部分企業的預警指標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反映本質即可。(2)靈敏性原則。財務風險預警指標能夠準確的反映出財務風險中的某一方面,即如果財務風險出現變動,就可以在預警指標中明顯體現出來。借助于供給側改革的力量,將企業的財務預警指標進一步優化,仔細研究預警指標與財務風險的相關程度,選取那些與財務風險程度關系大、先導性強的指標。(3)重要性原則。我國的經濟轉型改革為我國的大部分企業生存帶來很大壓力,各方面都為企業財務帶來影響,很多中小企業因為缺乏資金、無法償還債務而消失。面對如此難以生存的市場環境,很多企業會選擇借款維持自身的生存,但因無法如期償還債務,使得企業的信譽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很多企業投入的資金比例是流動資本比固定資本大。很多小型企業創立之初,企業領導者都會將目光放在流動資金方面,特別是貨幣資金的運用和控制,這是與大型企業關注固定資產不同之處。因此這就決定了大部分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需要特別關注相對流動性程度。其主要包括現金比率、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等短期償還能力。(4)動態性原則。企業的發展要隨勢而變,國家正在大力發展供給側改革,勢必為企業帶來各種影響,財務預警指標也需要根據企業的發展而發展,整體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生存下去,提高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一般來說,當國家進行供給側改革時,如果企業正處于起步階段,就需要吸收大量資金,為了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時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存,財務預警指標反應企業的償還債務能力。如果企業已經發展成熟,在市場上打出自己的知名度,獲得更大的利潤,就需要將財務預警指標改革到注重盈利類、資產運營類方面。如果企業正在走下坡路,就要重點關注財務結構類指標。(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構建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分析,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來自于產權結構、企業規模、產業特征、內部供給結構,這些因素進一步反應在生產經營的財務指標上,為防止企業財務危機發生、擴大或再次發生,需要結合反映企業資金、勞動、技術、資源的四要素一并分析,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從產權結構劃分為國有企業以及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以及國有參股企業,兩者主要是在權益結構和考核激勵評級體系由區分;從產業特征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消費、投資、凈出口“三駕馬車”構成國內生產總值,目前凈出口貿易由于中美貿易戰的長期和艱巨性對經濟長短期都有一定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滑,投資的邊際效應在減弱,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短期穩增長,長期調結構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要把握產業的特征來擬定財務預警指標;從企業規模來劃分產業集聚、產業分散,主要研究抵御風險能力以及產業在國際的競爭力帶來的風險因素;從內部供給結構來劃分,由供給的資金、勞動力、技術、資源來影響財務預警指標,因為這些資源要素要通過一定的配置方式,經過多個產業鏈生產的過程,產出市場需求的產品供市場消費,所以指標的選擇不能側重于短期利益,要側重于中長期的經營,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問題。通過劃分以上四個層級的基礎上,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權責分明的職能、信息記錄的真實、完整、全面、及時,特別是從上到下要重視財務預警機制,其次要協調好上、中、下游的產業協同,建立數據的動態共享機制,進行不斷的修正、補充預警的內容,最后在分析當前供給側結構的特征后,對構建財務預警指標體系制定科學、直觀的選擇五類指標來反映經濟的結構性問題防范現階段的財務風險:(1)現金流量表。經營現金凈流量增長率,它反映企業經營現金凈流量的增長幅度和增長速度,表明企業未來內部資金的增長狀況及增長趨勢;投資適當比率是指經營現金凈流量與現金利息和股利之差額和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之比,是衡量投資活動是否正常以及投資狀況是否優良的指標;資產負債率。(2)研發能力。研究費用當期費用以及資本化的資金,當期申請專利數、研發資金投入占當期收入比,反映企業在提檔升級所取得成績和費用。(3)資源轉換生產力。環境修復力,它反映企業在環境整治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績、存貨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4)人員結構。人員年齡結構、高級技術人員比率,人均薪酬、人均產出。(5)商品競爭力。產品市場占有率、產品國際競爭力,反映產品性能和產品是否過剩等。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通過構建上述五位一體的財務預警指標體系來保障企業資產高效運營,保證經營管理適應當前的改革形式,促進企業經營效率的提升,提醒企業管理者在多方面關注風險點,采取對策防止財務危機,及時通過財務指標反映出導致企業財務狀況惡化的原因,使其及時制訂有效措施,阻止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只有這樣才能防止企業低效率重復建設以及產能過剩等惡性競爭現象,切實提升管理者識別風險的能力,促進企業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五、結論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使得諸多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企業需要做好財務預警工作,對企業動態加強實時監測,有效預防財務風險發生。本文詳細闡述了企業財務預警指標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企業經營者對部分財務指標缺乏重視,部分財務指標預警存在主觀性,不能因時而異,信息收集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并結合實際,構建一套適應于企業發展的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為企業更好地應對賬務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曉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若干問題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年第1期。

[2]劉開瑞:《財務預警分析指標》,《生產力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李 瓊 李 瓊 單位:1.中建三局第二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2.湖北日報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