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專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16:39: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教育專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學教育專業

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路徑探討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場館學習領域文獻的學習,結合大中城市先進實踐經驗,分析了湛江市場館教育發展現狀,從地方科學教育師范專業課程改革角度探索高校、博物館、中小學聯合開展場館學習的方式,認為可以聯合三方資源與優勢,以大學生實驗項目和實踐基地為平臺,面向中小學生開發適合的博物館教育課程,開展融合地域文化的科學實驗活動,針對地區場館資源利用問題,探討高校開放創新實驗室與博物館和青少年宮共建課程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科學教育;場館學習;專業建設;實踐基地

在我國,場館學習成為近20年教育學和博物館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2015年,國務院通過的《博物館條例》突出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鼓勵開展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1]。2021年5月,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博物館社會功能將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2]。伴隨政策的良好導向,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達1224家。2020年,我國博物館推出陳列展覽2.9萬余個,開展教育活動22.5萬余場,接待觀眾5.4億人次,網絡觀眾數以億計[3]。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4],意味著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素質教育將從學科培訓的邊緣走向舞臺中心,而以博物館教育為主的場館學習領域,將迎來更多的研究和發展。

一、研究背景

場館學習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的學術概念,在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興起的背景下,這種思潮廣泛影響和應用于認知發展領域,研究者認為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自發產生的適應過程,場館是引發人的智能“刺激—反應”聯結的場所[5]。從廣義上說,場館可理解為學習行為發生的人造物理環境,在50多年逐漸深入的研究中,場館學習主要指在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等社會公共機構中開展的基于真實情景的學習[6]。場館學習產生于美國博物館教育的繁榮發展時期,伴隨美國課程與教學改革運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開始聚焦于將場館作為實踐主體發揮其社會功能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場館應提供更多的科學教育內容,使中小學生的科學與技術素質得以提高[7]。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建立我國第一個科學教育本科專業,十余年間全國已有80余所高校設置了科學教育專業[8]。科學教育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授予畢業生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目前,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通常將科學教育專業設置在化學、物理或生物等理科學院中,科學教育專業的就業領域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師。2017年,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年齡特征,制定以啟發性、探究式為主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小學課程改革反映出科學實驗和探究性活動越發受到重視,甚至成為考試內容[9]。因此,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向社會輸出具有交叉學科知識體系的復合型、創新型教師人才。然而,國內高校的科學教育專業實踐課程設置還欠缺統一標準[10],一般是在涵蓋理科基礎實驗項目的基礎上,增設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內容,并開設教育實習、科普基地實習、科普場館學習等實踐環節。嶺南師范學院是廣東省在校師范生最多、規模最大的高校,師范畢業生80%都在省內基礎教育領域就業。2020年,學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綱領,明確了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借此契機,科學教育專業作為省級特色專業,應圍繞課程改革持續探索,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目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實習開展仍主要在傳統課堂中完成,學生組織第二課堂的經驗較少,這與中小學側重科學、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教育要求脫鉤。為此,依托實驗實踐平臺,整合專業特色和地域、場館資源,對接中小學師生開展教師教育、鄉村教育和科學普及等課題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二、研究現狀

查看全文

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育探討

摘要:木材科學與工程是林業工程一級學科下一個重要的專業方向。其中,實踐教學是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教學模式、平臺建設、基地建設三個方面開展創新教育,構建適用于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教育實踐模式,對提高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新時展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育;實踐模式;發展需求

在建設世界一流林業大學背景下,如何協同教育資源、精準發力,持續推進高質量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成為高水平林業大學特色化發展的重要任務。其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創新實踐能力強、理論基礎知識扎實的人才隊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通過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傳統實踐教學中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基于創新實踐的角度,主要存在以下現象:(1)實驗教學模式方面。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薄、考核形式單調的問題。教師作為主動的施教者和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這可能在根本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時處于被動的狀態,降低了學習積極性。隨著木材行業的迅速發展,統編教材與知識的迅速更新和多元化的矛盾日益明顯,傳統的授課內容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和滯后性。從而,造成學生對本專業的知識了解和掌握不夠全面,不能完全認識到專業的前瞻性知識點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學習熱情的發揮。此外,憑借實驗報告的撰寫情況進行教學考核,無法評價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也與社會對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2)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方面。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現有的實驗室建設應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實踐教學需求。充足的實驗平臺支持,在保證有效的科研產出的同時有利于創新理念在實驗與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不斷地激勵和促進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3)實踐基地建設方面。在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中,主要以教師指導為主,利用課堂所學理論知識來開展實踐活動,以此來達到鍛煉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然而,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周期相對較短的情況,無法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實踐,難以達到創新實踐教學的實際目的。

2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育實踐措施

查看全文

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教育研究

摘要:為提高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提出了創新教育理論、強化實踐教育、加強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等創新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革措施,以滿足目前社會對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要求。

關鍵詞:木材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理念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意識得到了很大鍛煉[1],使得理論基礎知識扎實、創新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成為企業需求的目標[2,3],故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4]。因此,加強創新實踐教學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業與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都要求比較高,注重實踐和應用,但也存在部分問題。對此,本文結合西南林業大學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際情況,從創新教育理論、強化實踐教育、創新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和堅持“產學研”結合等方面,探討了創新教育實踐教學的新模式,以加強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創新教育實踐體系,大力提升人才培養的能力。

1創新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工科專業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之一[5]。我校對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了一些改進,但比較側重實踐教學方面,對其具體實施方法還缺乏系統深入的闡述,就當今形勢,該專業的實踐教學部分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在實驗教學方面。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現有的實驗教學內容和實驗模式,其中部分內容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由于實驗課的上課學生數量較多、實驗儀器數量不足,實驗課多是附屬于理論課,實驗課時較少,所以,一般在上課時,一組有多個人,會造成“一人動手,多人旁觀”的局面;而且,實驗內容比較陳舊,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創新性,容易使學生對實驗過程失去興趣;另外,各實驗課程之間沒有連貫性,相互獨立,相互之間沒有交叉,不能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導致實驗資源難以得到綜合利用。其次,在實踐教學的平臺建設方面。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習基地和實驗室建設,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滿足不了學生的實踐教學需求,而且由于缺少平臺或者企業的支持、幫助,使得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實驗室中完成,而沒有辦法在企業生產中得到驗證。最后,實習方面。實習是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到實踐中鍛煉和培養能力的活動[6]。但由于實驗設備數量較少,實習質量很難保證。而且,實習基地不穩定,實習經費不足,時間較短,所以,在實習過程中學生不能自己動手實踐,實習效果得不到保證。

2創新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革措施

查看全文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摘要:科學素養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技能與方法、科學精神三個方面,提高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既有利于學生科學教育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通過拓展課外閱讀、進行教材研析、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等途徑,可實現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科學素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最早使用科學素養一詞的是美國教育家柯南特,隨著人們對科學及科學素養涵義的深入探究,美國學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學素養的三個維度:科學知識、科學規范與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1]。現階段對公民科學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學素質”一詞,其含義與科學素養略不同,但是從國家對科學教育日趨重視的程度來看,科學素質的提升最終以提高科學素養為歸宿。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教育能力,又能幫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實現教育內容的整合。

一、拓展課外閱讀

科學素養的提升需要整體規劃,從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進程來設計,從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養提升科學素養的自主意識。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有文理科之分,對于大多數理科學生來說,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扎實,而對于多數文科學生來說,科學領域是一個薄弱環節。對于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學生往往會生畏懼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有技巧的引導方式,同時為學生推薦適合其知識水平的學習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經歷了高強度的備考之后,出于自我保護機制,會有一段時間的“放松”狀態,這段時間恰好是大學入學的第一學年或第一學期,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推薦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學知識、調動學習興趣的學習方式,如動畫片、紀錄片、影視作品等,其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又可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科學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減少學生的能量消耗,減少疲憊感的產生,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已適應大學學習方式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可以逐步增加科學類書目的閱讀,并將學習范圍擴展到科學史、科學精神的學習,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學現象之后,學生在這一階段能逐漸意識到科學素養對自身的要求,有意識地探索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在興趣基礎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學業要求。當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過參與教師科研、參加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等更多的途徑,實現更高層次的提升。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喜歡學習科學,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會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師應看到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學生“只停留在某一階段”。

二、強化教材研析

查看全文

民辦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對國內外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的相關文獻進行查閱、匯總和比較分析之后,結合民辦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的現狀,提出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改革思路,以期為我國民辦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設置提供借鑒。

關鍵詞:民辦高校;專業設置;學前教育專業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并大力普及學前教育,加強對幼兒教師的培養,提高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滿足我國幼教事業發展對學前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國高校陸續開設學前教育本科專業。[1]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民辦高等院校也逐步發展和壯大起來,由最初的高職高專院校逐步升為本科院校。借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擴大的東風,民辦本科高校也開始設置學前教育專業,成為培養幼教人才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隨之而來也出現諸多問題。

二、民辦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缺乏特色

查看全文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與對策

摘要: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直接關系到優秀教師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要直面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應對舉措進行解決,以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服務于小學本科學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文章分析了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究了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基礎教育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與安排直接關系到優秀教育人才的培養情況。為緊跟教育領域創新改革的需求,進一步培養優秀的教育人才,促進教育課程優化,做好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與優化意義重大。目前,我國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問題的存在會制約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基礎領域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解決好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并進行優化勢在必行。下文對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進行了分析。

一、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在課程實施形式、課程內容結構、教學模式上都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結構問題

查看全文

音樂學生科學素質思考

內容摘要: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社會要求存在明顯差距。為此,要采取重新構架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等措施,在培養學生較深厚的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自然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同時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的未來基礎教育工作者。

關鍵詞:音樂教育大學生科學素質培養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是培養音樂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今日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就是明日基礎教育戰線上的藝術教育主力軍,他們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到音樂基礎教育的質量。而目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其綜合素質與社會要求存在明顯差距。因此,大學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較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注意培養具有較為完善的人格的與時俱進的音樂人才。

一、要著力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

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旨在通過知識傳授和環境熏陶,使人類優秀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化為受教育者的品格、氣質修養、處世哲學。因此,在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一是注重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二是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三是注重培養學生道德素質。音樂本身就是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的藝術門類。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特別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對音樂的理解、表現和創造。因此,我們在大學音樂專業教學中,應該突出師范性特點,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減少專業必修課,增開專業選修課,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實效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多元的文化觀,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合格

的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

查看全文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研究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在展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時,應重構人才培養新模式,關注產業發展與趨勢,實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積極尋求產學研合作,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加強應用型師資隊伍培養,營造創新創業教育環境,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教學評價,逐步向“內涵發展”轉型。

關鍵詞:“新工科”背景;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策略;研究

計算機相關專業是當前本科院校的熱門專業,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計算機專業設立于1956年,率先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開始招生,201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將計算機確立為專業類學科,并設置了基本專業與特設專業,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位列其中[1]。經過多年的發展,計算機專業呈現出外延發展特征,如今正朝著高質量的內涵階段發展,新工科建設為這一專業的內涵發展提供了契機。

一、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一)“同質化”現象普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熱門專業,幾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設置了這個專業,但各個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機制上,并沒有什么差別,“同質化”現象嚴重。現如今,大部分本科院校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上,都借鑒或者套用了重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課程體系上,大致相同,部分內容可能有所改變,或者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是整體上并沒有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發展的特征。區域經濟發展形勢不一,各個地方對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無法適應當地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而且,時代在發展,雖然當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改革持續進行,但是與發展迅速的信息化技術相比,發展速度還是比較慢的,這導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二)工程實踐教學缺乏。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教學中,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通常會將實際案例納入教學范疇,但受到教學時間限制,案例是局部的,不是完整的“工程”項目,這樣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遇到實際的項目問題時,無法準確分析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且,不少本科院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時,學校本身沒有完善的實訓基地,過分依賴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培訓機構,也就是說,學校在實踐教學中的影響力較低,無法跟隨著新工科的建設轉變教學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學科,向“內涵發展”轉型。(三)輕理論,重職業技術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為了提升畢業生的專業對口就業率,本科院校在專業教育中,側重于職業技術教育,但是卻忽略了理論知識教學,導致學生學科理論基礎不扎實。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職業院校相同,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與職業院校畢業生沒有太大的區別,使得本科畢業生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優勢。本科院校是為社會輸送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等領域第一線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基地,所培養出的學生,除了過硬的技術素養、應用能力外,還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指導,部分地方高校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職業技術的培養[2]。

二、“新工科”背景下本科院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轉型策略

查看全文

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改革探究

摘要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要實現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的改革必須體現培養目標的要求,突出傳統生物學與現代生物學、生物學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理論與實踐、職前學習與終身學習及就業的關系。

1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教學計劃改革的基本情況

銅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于1999年招收第一屆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科專業,實施的教學計劃是《貴州省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試行),并于2000年、2003年兩次修訂。2005年學校升格為銅仁學院,于2007年申報了師范教育方向生物科學本科專業。在原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制定了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計劃。

2教學計劃改革應反映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

2.1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計劃

1999年招收三年制生物學教育專業時,中學的生物學教師十分緊缺,同時,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也需要大量生物學教師。在此形勢下,把培養目標確定為:面向21世紀,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初中生物教師。

查看全文

高素質制藥工程人才培養論文

1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工業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醫藥技術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制藥工程專業是適應現代醫藥行業的需求而產生的一個新的工科專業,主要培養從事藥品制造、新工藝、新設備、新品種的開發、放大和設計的應用型人才[2]。我國在2009年共有34所高校設置制藥工程專業,到2014年,發展至已有240余所高校設置制藥工程專業,包括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藥科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農學類院校、醫學類院校和獨立學院等[3]。制藥工程專業的迅速發展充分說明了當今社會對制藥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這為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對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學教育一直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科學方法訓練、科學態度熏陶以及科學精神培養的問題;教學只是為專業知識服務,教學過程中沿用以分科知識為基礎的純學術化的知識結構,過分強調專科化,致使許多科學的分支或者綜合性問題無法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缺少最新科學技術信息的融入和對陳舊知識的更替,缺少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的知識,缺少與當前重大社會問題有關的研究和討論,缺少對各種問題的批判性思考;忽視專業的應用性和社會意義,使專業知識越來越遠離生活,忽視生產技術和應用知識,忽視獲取知識的科學方法、科學過程[4]。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往往表現為缺乏興趣,對所學到的知識不能靈活應用,素質提升受到阻礙。制藥工程專業包含化學化工、藥學、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體系,且應用性強,采用傳統的教學培養模式,過分強調專科化,會導致各個學科知識的學習相對孤立,不利于綜合各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各學科分支學科的學習更是被忽視;此外,傳統教學重理論而輕實踐,使得專業知識遠離生活,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能靈活運用,難以認識到專業的應用性和社會意義。STS教育理念體現了現代社會對科學素養的更高要求,體現了現代科學教育不僅要培養理科專家,更要培育理解科學事實、方法、對象、對科學政策具備判斷力的公民的教育思想[1]。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可使學生提高科學素養,增強對個人、社會以及全球發展的責任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將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使制藥工程學科與科學、技術、社會中的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制藥工程專業的社會價值,有利于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改變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應用的傾向,能夠培養學生學會用整體、綜合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方法

2.1明確培養目標

制藥工程專業具有技術含量高、學科范圍廣、應用性強等特點,因此,制藥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訓練,要讓學生認識到制藥工程專業的實用價值和社會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成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制藥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的過程中,應統籌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避免注重專業教育的同時忽視素質教育,要從單一的專業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創新應用能力的訓練,做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并重,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觀念,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出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的高素質制藥工程專業人才。

2.2調整課程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