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管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3 13:27: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技與管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技與管理

科技項目管理實踐與認識

摘要:按照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技項目試行完全項目制管理指導意見,2015年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和中國石油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選擇3個在研項目試點。試行過程中,總部加強組織協調全面推動工作開展;試點院所加強組織管理,編制優化實施方案,梳理完善管理制度,改進簡化工作流程;項目組獨立運作,建立自我管理制度。試點工作組織落實,方案具體,實施得力,項目組的責任心與積極性明顯增強,工作效率普遍提高,團隊建設與團隊意識加強。為全面調動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今后還需建設適合完全項目制的完善配套的政策機制,并在激勵政策制度上有所突破。

關鍵詞:科技項目;完全項目制;中國石油;體制機制;改革;試點

2015年1月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集團公司)頒布《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關于科技項目試行完全項目制管理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同年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簡稱勘探開發院)、中國石油鉆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簡稱鉆井院)選擇3個在研項目開始試點。在總部相關部門和兩院共同組織推動下,試點實施以來,完全項目制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改革的具體措施得到實踐應用,管理理念、制度和效果得到廣泛認可,試點項目研發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總結和梳理項目制管理在試點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面臨的問題,有助于改進和擴大項目制管理的應用,推動深化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和創新工作。

1實施完全項目制管理的背景

伴隨國家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長期實行計劃管理積累的體制性、機制與管理結構和觀念上的矛盾日益顯現。對比外企與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簡單體制與靈活的管理機制,歷史形成的科技創新體制龐大、機制僵化的問題更為明顯。近些年國家以“放管服”為主導的科技改革步伐加快,新政策不斷出臺,驅動企業科技改革深化落實。項目制管理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目前已在各類管理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崗位責任制、承包制,本質上就是項目制管理,各類開發區運行管理機制和重大工程項目部管理,以及部分航天航空、軍工重大裝備研制等,通常也是采用項目制管理。“十五”后期,集團公司將項目經理負責制納入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執行,項目負責人地位凸顯,責任與管理意識增強,在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為進一步形成以項目獨立運作機制為核心的完全項目制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礎[1-2]。實施完全項目制管理可以推動科技管理簡政放權,直管變監管,為科技創新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和服務。科技人員由項目的計劃執行者轉變為研發工作的主導者和決策者,充分調動其創新的內在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完全項目制管理為龍頭,推動科技人才培養與創新體系建設等各項管理制度改進配套,將帶動科技管理的全面改革創新[3-4]。

2完全項目制管理試點主要工作

查看全文

企業科技檔案管理與實踐

1落實好檔案收集工作

在落實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應重視檔案收集,全面提升其收集工作水平,確保科技檔案能在企業未來發展中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企業科技檔案收集工作開展時,應從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高效的歸檔制度,監督好企業中不同職能部門歸檔工作落實情況,并對其中存在問題進行及時處理;2)優化檔案收集工作方式,豐富科技檔案內容。企業科技檔案收集工作開展中,檔案收集人員應注重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并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對檔案收集方式進行不斷改進,最終實現科技檔案工作方式優化;3)確保科技檔案收集全面性。科技檔案在企業實踐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采集企業技術方面及其它相關方面的各種信息。因此,企業科技檔案收集中應確保其收集全面性,提升其利用價值[1]。企業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需要,在科技檔案管理中開展檔案收集工作時,應考慮的因素:1)增強科技檔案資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企業科技檔案管理部門在落實檔案收集工作中,對檔案資料催交制度有著較強的依賴性。因此,在制定這種制度的過程中,企業應從制度內容、實踐應用效果等方面入手,確保科技檔案資料催交制度制定的合理性;2)增強企業設備大修及技術改造資料歸檔制度的適用性。由于企業生產實踐中所用的設備可能會發生故障,需要在大修方式的作用下優化設備性能,并通過技術改造的作用,實現設備安全使用,保持企業良好的生產水平。這一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在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室中分析原圖,應進行適當修改。此時,需要對企業設備大修及技術改造資料歸檔制度適用性進行評估,確保科技檔案收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3)健全企業生產設備技術資料歸檔制度。當企業生產中所需的新設備達到生產現場時,需要在檔案人員的監督下進行開箱,并通過對設備技術資料的嚴格檢查,完成技術資料歸檔工作。這一過程中所需的制度需要企業能夠在科技檔案收集中完善,為設備技術資料歸檔管理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應重視企業項目建設中的資料管理,在科技檔案管理人員的作用下完成驗收工作,為后期工作開展奠定基礎[2]。

2完善科技檔案檢索工具體系

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對檢索工具的實際作用有著正確的認識,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完善科技檔案檢索工具體系,促使這類檔案能夠在企業發展中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結合存貯檔案特點,豐富檢索工具。由于企業科技檔案包含的內容信息量大,對于可靠的管理方式及機制要求高,且管理者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查找到所需的信息,需要確保檢索工具的利用高效性。因此,在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及利用中,需要結合存貯科技檔案特點,從專題、全引等目錄方面進行充分考慮,對檔案檢索工具是否有效進行分析,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豐富科技檔案檢索工具,促使企業科技檔案管理中能夠對不同檔案材料的關系進行協調處理,提高檔案檢索效率。加強對科技檔案存貯特點的分析,在了解使用者實際需要的基礎上選擇可靠的檢索工具,有利于完善企業科技檔案檢索工具體系,促使其能夠得到高效管理及利用。———注重檢索工具編制質量評估,強化服務意識。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及利用中檢索工具體系實際作用能否充分發揮,關系著檔案管理及利用效率。因此,實踐過程中科技檔案人員需要對檢索工具編制質量進行評估,并強化自身的服務意識,實現檔案高效利用。具體表現在:1)對科技檔案管理中所需的檢索工具應用效果進行評估,對其編制質量做出客觀評價,確保檔案檢索工具實際作用的充分發揮;2)企業應根據形勢變化分析,對科技檔案管理中所需的檢索工具進行充分考慮,并在實踐過程中對既有的檢索工具適用性進行分析,完成相關的編制工作,實現的科技檔案檢索工具的合理運用;3)企業科技檔案管理人員在實踐過程中根據生產活動的實際需要,及時提供相關技術資料,促使自身的服務意識得以強化,提高企業科技檔案利用效率。

3重視科技檔案信息化建設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生產實踐中能否對不同的技術資料進行科學管理及高效利用,依賴于自身的科技檔案管理水平及工作落實情況。因此,企業需要借助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重視其科技檔案信息化建設,促使該檔案管理中技術含量增加。具體表現在;1)強化科技檔案管理人員信息化意識,開展專業的培訓活動提升他們在檔案管理中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確保企業科技檔案管理工作高效性;2)企業應完善科技檔案管理中的網絡基礎設施,給予其信息化建設必要的支持,促使檔案利用效率得以提高;3)將信息化理念及技術滲透于企業科技檔案管理中,促使其中的技術含量持續增加,提高管理工作質量,實現科技檔案管理中的資源整合[3]。

查看全文

當代科技與檔案管理研究

本文作者:劉敏工作單位:山西萬家寨水利樞紐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給檔案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檔案管理工作中的新事物、新問題、新技術也層出不窮。知識和技術創新是人類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這一切離不開科技與人才。因此要切實推動檔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檔案資源在市場配置中的作用,必須將科技與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過科技與人才的創新為檔案管理工作的發展提供長遠支持。

一、加強科技創新

1.要堅持同志提出的創新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從實際出發,以制度創新為基礎,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點、有體系;人才上要按照“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高效”原則;選題上把市場需求同檔案部門的優勢相結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2.充分應用現代科技成果與技術手段,重點在檔案保護、縮微、裱糊、消毒殺蟲、館庫建設與管理、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創新力量上,積極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理論、實踐、科研結合,強化對檔案價值鑒定、新型載體保護、檔案資源開發、檔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創新檔案管理模式,實現現代化管理。目前許多檔案管理部門都將計算機應用于檔案管理,但多數僅限于各類檔案目錄的錄入與檢索,計算機應用的潛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因此加強計算機技術在檔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將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檔案教育,以適應社會

對檔案專業人才的需求1.檔案事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檔案人才培養,檔案教育培訓機構肩負著檔案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的重任。各級檔案部門要堅持把檔案教育培訓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創造良好條件,完善檔案教育工作運作機制,努力推進檔案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認真組織檔案人員參加業務培訓。2.要進一步抓好檔案人員的繼續教育。以檔案人員的能力建設為核心,緊緊圍繞檔案事業創新發展和檔案專業人員知識更新、拓展的需要,創造性地開展繼續教育,認真做好教育內容的設置和選課工作,同時創新檔案繼續教育的手段與形式。3.進一步強化檔案教育行政管理職能,加強對檔案教育培訓和師資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充分調動兼職教師的積極性,保證檔案教育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

查看全文

當代企業科技與財務管理

本文作者:蔡成華工作單位: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化工研究所

一、前言

隨著知經濟時代的迅猛發展,企業產品中滲透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含t越來越大,為了保護這些技術成果產生了無形資產的法律概念即工業產權,它實質是現代科技發展與商品經濟制度結合的產物。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搖要大t相關并可靠的財務信息,無形資產則是企業的重要資產,也是企業重要的價值信息。上海石化經過這幾年的市場搏擊,深刻地感受到新產品、新技術是企業的生命線,從而逐年加大科研投人。.九五”期間的宜接科研投人達4.5億元,是“八五”期間的1.5借,目前每年的科技投人力爭達年產值的1.5%,按年悄咨收人190億計算,科研經費年投人將達2.85億元人民幣,形成了大量的科研無形資產積累,有的還申請了專利并獲批準。然而,在上海石化現行的會計核算中,并沒有如實體現大t積爪的科研無形資產價值。因此,正確地進行科研無形資產的管理和核算,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不僅對于上海石化積極參與國內市場竟爭,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加強經營管理,提離企業效益具有!要意義,而且對于上海石化按照切TO規則,徽人世界經濟主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也其有,要愈義。

二、目有企業科研無形資產時務甘理中存在的問題

1、企業專利權的會計核算。企業專利權的會計核算,包括自行研制并申請得到的專利和勸人專利兩類。對于企業均人專利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因其具有典型的無形資產核算特征,在計價、確認、攤銷等會計處理上都有章可循,但對專利購人后的大量科研消化吸收支出沒有明確的會計核算界定。而企業自行研制并申請得到專利的會計核算,由于專利申請和國家專利局審批手續的時間滯后,實際上已造成大量的會計核算空白點,因而使該部分無形資產從會計記錄中流失。2、企業科研成果的會計核算。現有的無形資產會計核算及稅務規定中,僅將企業自行開發并按法律規定取得的專利權和專有技術使用權列人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范疇,而回避了企業大量已鑒定的科研項目成果也是無形資產這一客觀現實,致便該項無形資產在會計核算上不能合法、合理體現,實質上也造成了無形資產在會計記錄上的流失。

三、對企業科研無形資產的會計核算

查看全文

科技管理與數據管理服務模式分析

摘要:在云環境背景下,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的選擇,關乎科技研究機制的穩定運行,關乎科技知識的有效轉化,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文章從該角度入手,對于當前我國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的現狀進行歸結,在此基礎上提出從元環境視角去審視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創新的問題。

關鍵詞:云環境;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

科技領域往往牽涉諸多學科,并且分屬于不同的類型,實際的信息管理難度比較大,尤其在當前云環境背景下,實際的科技信息管理訴求在不斷提升,此時應該以更高的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來進行運作,這樣才能夠提升實際科技創新的有效性。

1.我國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

我國科技管理數據服務工作的開展,關乎科技管理數據多維效益的發揮,必須要謹慎地選擇科技管理數據服務模式。現階段,從我國科技管理數據服務的現狀來看,實際的服務模式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4個方面:

1.1基于內容精加工的服務模式

查看全文

科技管理實踐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

【摘要】科技管理實踐是科技管理的重要部分,當前中國科技管理實踐中普遍存在定位不清、力量不強、作用不大、方向不明的現實問題。考察和研究造成這一現狀的具體原因,發現在科技管理實踐中的問題主要歸結為資源支持重視不夠、缺乏建設支撐不夠、理念陳舊服務不夠、考評失據協同不夠四大具體問題。對這四大具體問題加以研究并尋求解決辦法,對于整合優化政府職能、完善并強化科技對經濟社會全方面服務的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文章以國際上對科技和科技管理的主流觀點為立足點,通過對上述問題研究分析并提出中國科技管理實踐主要問題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中國科技體制;科技管理;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空前發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科教興國”為基本國策的政治安排,對科技和教育的大投入大發展極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并形成了人類發展的中國經驗之一。當今中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越發突顯,特別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造成社會經濟多方面問題疊加。在改革步入深水區,中國經濟即將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之際,為響應國家提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號召,科技管理工作者該如何發揮應有的作用?文章在考察中國科技管理的現狀后,梳理了當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一、科技與科技管理概述

科技是一個復合詞語,包含科學(Science)與技術(Technology)兩部分內容,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就是指科學技術,即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藝本身。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多維度的,科技和社會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是沒有辦法割裂開的,正如科學是技術的理論支撐,而作為科學具體實踐的技術,本身又是社會化生產的指導方法。從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向看,科技是經濟的動力之源,而經濟又反哺科技發展,兩者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20世紀初期,美國“創新經濟學之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便指出科技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曼斯菲爾德同樣認為,科技就是更高效的生產。科技是探索未知應用所得從而改進我們生活水平的一種先驅性實踐。故此,科技的定義應該包含知識能力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人類生活福祉的增進這三個應有之義。科技管理簡稱MOT(ManagementofTech-nology),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RC)在1987年的報告中將科技管理定義為一個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規劃、發展和執行,并且用來規劃和完成組織營運以及策略目標的跨科別領域。基于科技的廣義定義,國家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通過引導要素、規范行為、鼓勵創新、保護產權、激勵成功等手段,促進科技進步、經濟成長和增進人類福祉。科技管理的主體包括宏觀主體和微觀主體,涉及各級政府、企業、社會團體以及個人,所有科學技術活動的參與者都是科技管理的主體。科技管理就其實質意義而言,就是實現科技目的的過程。

二、科技管理實踐的現狀與問題

查看全文

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

1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1.1頂層體制設計有待優化

我國目前的科技管理機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傳統的計劃管理模式,有著十分濃厚的行政色彩,體制性的障礙依然成為約束科技發展的“絆腳石”。譬如:各自為政的局面依然復存;一直以來并未創建與科研技術開發客觀規律相吻合的研發、評價與監督體制;在科研工作人員良好工作環境、培養鼓勵創新環境的探索上遠遠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資源長期處于散亂、協調能力欠缺的局面。為此,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是亟待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我國早不斷引入市場經濟機制,走入全球化潮流當中,固有的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一直處于比較落后的一種狀態。科技資源的配置,市場機制要充分性的發揮自身固有的指導性作用,可是,當前科技項目的設置上并沒有促使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真正地發揮出來,這就造成項目研究在開發與成果的應用完全分離的一種狀態,科技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互相脫節的現象存在。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轉化困難,市場中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門的作用并未充分地發揮出來,實業界和科研機構間缺乏密切的聯系。我國當前科技成果的轉換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轉化速度跟國外發達國家對比低出很多,許多科技成果根本達不到市場、企業的基本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我國許多有限科技資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費,造成科技進步貢獻率急劇下滑,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正常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查看全文

科技檔案管理學結構與功能分析

《科技檔案管理學》是以科技檔案管理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科。由于科技檔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其管理活動也異于其他種類檔案的管理活動。科技檔案管理學就是在這種差異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并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考察《科技檔案管理學》的結構與功能能夠促使科技檔案管理活動更加完備。

一、《科技檔案管理學》的基本結構

雖然對于書目的稱謂上略有不同,但從總體來看《科技檔案管理學》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的基本部分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部分:科技檔案的基本概念:就是在向人們闡述“管什么”的問題。科技檔案的基本概念是對科技檔案本質屬性的反應,使研究科技檔案現象及其運動發展規律的出發點。雖然同屬于檔案這個大范疇之下,但科技檔案引起牽涉領域較為繁雜,因而應有一個原則意義上的界定,否則會產生管理對象的模糊性。我國對于科技技術檔案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謂方式,如技術檔案、技術檔案資料、科技檔案,且定義種類繁多。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就是:“唯一真正的定義就是事物本身”,所以應該動態的去考察科技檔案管理的對象———科技檔案。科技檔案工作:這部分內容主要闡述科技檔案管理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基本原則、科技檔案事業的組織和管理。由于科技檔案所產生的領域與一般性質的檔案有所不同,所以針對具有一定特色的科技檔案的科技工作也應納入科技管理學的研究領域。解決了科技檔案工作的管理主體——“由誰管”及其應具備的結構、性質才能保障科技檔案管理良好的發展下去。科技文件的管理過程:這一部分是科技檔案管理學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既然是科技檔案管理學為什么涉及科技文件工作呢?這正是科技檔案的獨特之所在———“我國目前的科技檔案管理程序中,科技文件的形成、積累、鑒定、整理、歸檔工作是由科技生產部門完成;而科技檔案部門主要負責進行檢查、協助、指導科技文件工作,目的是既能保證科技生產工作的順利進行,又為能保證科技檔案質量奠定基礎。為此科技檔案部門應對科技文件工作有深刻的理解。”這并不是搶占科技文件學的地位,進行這方面的闡述的必要性可以由上述表述中發現其中原因。科技檔案的管理過程:科技檔案的管理過程即“如何管”,遵循正一般性之檔案的管理過程,即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計、編目、檢索和提供利用,但在其中可以發現科技檔案管理的特色之處,如整理上要求成套性,管理工作中要實行“三納入”的原則,鑒定中對“成套性”的要求、編目上有獨立的編目體系等等,所以這一部分絕對不是對檔案管理學的重述,而是引進和利用。這一部分是科技檔案管理學的“重頭戲”,因為我們的需求的目的決定了我們的行為,決定了我們對于行為的重視程度,而管理的主體與客體之間又都是圍繞著行為而活動。進行過程的總結和分析有利于科技檔案的保管和利用,也為實際科技檔案工作的開展做了必要的理論指導。科技檔案管理學的發展問題:這一部分僅在王傳宇主編的《科技檔案管理學》中有所闡述,而其他書則多是到第四部分為止,而將這一部分劃歸為另一門單獨的學科———如張克復、丁海斌主編的《科技檔案工作史綱》。筆者認為,既然成為一門學科就必然有其發展的問題,從這一發展問題中尋求一定的規律并進行預測性的探索,可為科技檔案管理學的前景發展起到引導的作用。

二、《科技檔案管理學》的功能分析

進行功能分析之前,必須對《檔案管理學》和《科技檔案管理學》進行比較研究。《檔案管理學》是一切專門類別檔案管理學的上位類目嗎?針對這一點筆者持保留態度。因為目前的《檔案管理學》的教程中大多所指向的是文書檔案,而不是一個更宏觀、更籠統的角度進行綜合性的闡述。雖然《科技檔案管理學》借鑒了《檔案管理學》的管理過程,但這是從宏觀的檔案管理學中提出的“真諦”,而非從目前的各種《檔案管理學》教程中獲取的,故而目前將《科技檔案管理學》劃歸于《檔案管理學》的“帳下”,不免有些委屈。如何將《檔案管理學》上升到一定層面的高度,不是現在主要論述的問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將《科技檔案管理學》真正的跳出框框而與現實接軌。科技檔案管理學所論述的科技檔案種類繁多、類型復雜,管理參與主體又是科技工程人員、科技主管人員、檔案管理人員,管理過程雖嚴格按照八大步驟進行,但也各具特色:構成一事物活動的各個主要部分均具有特色型,就必然導致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可或缺性;但在現實的科技檔案管理活動中,科技檔案管理活動又不是單獨的存在、進行的。在企業中,科技檔案和文書檔案、會計檔案等等種類的檔案共同構成企業檔案管理的客體,而管理的主體也僅僅局限于幾個檔案工作人員。這二者之間的反差是否代表著科技檔案管理學僅僅是檔案管理學的一門分支,而不具有完整意義上的代表性呢?由“存在即合理”到“存在的就是必然滅亡的”要求我們必須對科技檔案管理學進行一定的功能方面的調整,以求其不僅適應研究也適應于實踐的操作。對于管理主體方面,科技檔案工作雖然納入了許多的管理主體,如科技工程人員、科技主管人員、檔案管理人員,但沒有明確地將職責歸于某一個主體,這就必然導致針對統一管理客體的管理主體的多重性,或導致管理的空白區,或導致多重多頭管理;由于一般是由企業形成大量的科技檔案,而現在存在的大量的股份制企業、有限公司,這種統一領導、分級、分專業管理的領導體制與管理體制問題是否也值得商榷呢?對管理客體方面,科技檔案的這一大范疇下面有衍生出許多小的分支,如城建檔案、水利檔案等等,而以他們為研究客體又形成了新的不同專業的檔案管理學,那么科技檔案是否就是檔案的下位類,城建檔案、水利檔案等的上位類呢?如果是,那么它又具有什么樣的宏觀性的屬性來指導這些專業類別的檔案管理呢?如果不是,那么科技檔案管理學又將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境地呢?這種尷尬的處境又將如何解決呢?對管理過程方面,管理時應強調八大步驟,而不是簡單的重述,而應是有重點地舉出與文書檔案管理的差異之處,或是說利用檔案管理的核心思想來進行實際結合的重述。提出問題的目的決非是對該學科進行“人身攻擊”,提出問題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筆者希望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闡述,以期得以找出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首先,我們應該從主要產生科技檔案的企業檔案工作入手,從科技檔案與企業工作、科技活動和企業活動、科技檔案與企業檔案緊密地相連的思路中找出科技檔案管理的主體,而不是照搬照抄于文書管理的主體、文書檔案事業管理的模式,當然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仍然應該堅持。其次,提出反思性的更加宏觀性、更上層次的理論,來統領科技檔案管轄之下的科技專業檔案的管理,而不是從逐個的描述性的層面上來闡述出不同科技專業檔案的管理。使之上升到一個形而上學的科學理論層面。只有這樣,科技檔案管理學才有立足之本。最后,在不拋棄八大整理過程的原則之下,突出顯示強調科技檔案管理的特征,不僅是將其融匯于八大整理過程之中,而且將其提煉出來,真正地顯示自己卓爾不凡的地位特點。不能否認科技檔案管理學的基礎性的地位,但如果它不與時俱進而固守于此的話,那么其生命將被其他后來的事物取代。“反思思想”是以思想為對象揭露出這些思想的內在矛盾,以及這些“思想”之間的矛盾,從而為人類思想敞開自我批判的空間,推動人類思想的變革,并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我想,反思科技檔案管理學的意義也在于此吧!

作者:穆佳桐 王爍 單位:1.遼寧省檔案局 2.沈陽體育學院

查看全文

科協站點建設與科技管理思考

中國科協在全國各地多個行業設立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形成了緊密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網絡體系,對于全面了解科技工作者情況、建立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的直接溝通渠道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學校作為科技工作者集中的單位,科技工作者具有人數眾多、知識層次高等特點,十分適合設立站點。不少高校中的站點依托科技管理部門建設,站點的運行與維護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論是進行問卷調查還是采集站點信息,均不是突擊性的任務,而是常規性的重要工作,不能與其他科技管理工作割裂。因此站點的日常管理若能與科技管理業務有機融合,則對站點建設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將是有益的促進。昆明理工大學自設立中國科協站點以來,十分重視站點工作,把站點工作列為科技管理業務中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工作成績有目共睹,站點集體和個人均獲得過科協的表彰。經過多年的摸索,已建立起一套較為成熟有效的、將站點建設與科技管理工作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式,具體情況如下:

一、站點工作增加了科技管理人員對科技工作宏

觀情況的了解中國科協根據實際情況將不定期開展一些調查調研,如每五年組織一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每年組織若干項的專題調查以及一些應急調研。完成各類調查調研是站點的重要工作之一。昆明理工大學站點積極配合各項調查調研,能夠按時、足額甚至超額完成調查任務,并及時關注調查結果和調研報告。通過這些調研,我們既能了解科技工作者的總體狀況,例如科技工作者總體數量、年齡結構、學歷層次、關注焦點、職業發展、健康狀況等方面的情況,又能了解科技工作者對一些熱點事件例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三會”的關注程度。中國科協通過全國站點聯動展開的這些調研,樣本量大、覆蓋面廣、代表性強且數據詳實、分析透徹,具備很強的參考價值;調查結果反映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情況,了解這些數據,有助于科技管理人員拓寬工作視野,在工作中能將問題放在國內總體情況的大背景下考慮,避免思考的局限性和決斷的片面性,為工作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二、站點工作密切了與各類科研工作者的聯系

高等學校中科技工作者的主體集中于自然科學研究系列、教學系列、工程系列、實驗系列的人員,以上類型的科技工作者也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經常接觸、服務的對象。然而,除了以上處于科研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外,還有不少從事科技信息情報分析、科研檔案收集、科技期刊編輯、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政策研究等科研輔助人員,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方式為科技工作服務,同樣助力于科技創新事業,是廣義上的“科技工作者”。科協的問卷調視對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經常要求將以上科研輔助人員也列入調查范圍,這對站點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是個很好的提醒,提醒站點工作要做全做細,要將科研輔助人員也列為重要服務對象,不要忽略任何一類科技工作者。

三、站點工作及時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訴求

查看全文

國外農業科技管理的經驗與啟示

摘要:綜合分析美國、法國、以色列、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建設經驗,具體概括為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科學合理的頂層管理機制和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體系。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提出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科學有效的新型評價機制,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等是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制度建設的關鍵所在。以期為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經驗;啟示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引領。農業科學技術必須從后臺走向前臺,從有所擔當走向全面擔當,從單純支撐農業發展變成支撐并引領農業發展[1]。為此,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和體系建設步伐,必將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但當前農業科研項目與生產實際脫節、農業科研成果有效轉化率偏低、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且主體偏少和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偏弱等一系列問題仍制約我國農業科技的創新[2]。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文)(簡稱“國發11號文”)和《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國發〔2014〕64號文),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及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此背景下,田曉琴等[3]結合農業科技管理政策和實踐,綜合分析了…“國發…11號文”亮點和關鍵點,并提出了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的突破點。國內眾多學者分析了歐美、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和創新體系的特點經驗,并總結了我國農業科技管理和創新體系的現實困境和優化方向[4-7]。在新形勢下,在即將進入…“十四五”…的關鍵時期,如何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凝練學科方向,制定應對措施,是當前科技管理專業機構的重要任務。我們必須立足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通過深化改革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同時,作者所依托的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長期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較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扎實的工作基礎,作為國家第一批遴選的項目管理專業機構,承接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具體項目管理工作。在國家大力推進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成“結構合理、職責明確、管理專業、獨立運轉、高效規范”的專業化管理機構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選擇有代表性的部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其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機制的基本情況和特點進行梳理,分析其共性特征與成功經驗,以期為我國農業科技管理體制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進一步改進完善和項目管理專業機構的建設提供經驗借鑒。

1國外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的經驗

雖然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國情及農業資源條件,例如歐美國家的農業科技發展具有市場導向下科技創新的競爭性、需求導向下科技創新的公益性和增長導向下科技創新的宏觀戰略性特點[8]。市場力量是促進包括科技在內的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而政府起次要作用。日本和韓國的科技體制是集中協調型的,即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資源配置呈現“官民分立”和“部門分割”的架構[8]。但比較與分析發現,各國的農業科技管理及創新體系建設仍具有較強的共性特征包括以政府支持為主體的多元化經費來源體系,良好制度與政策以及法律等軟環境的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和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等[9]。1.1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之所以能夠有效運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完善的組織管理網絡體系。以美國為例,在其100多年的發展探索過程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逐漸形成了由農業科研體系(國立、州立和私立的研究機構)、農業教育體系(涉農學院的綜合性大學和公立農學院)及農業推廣體系(農業部推廣局、州立大學農學院、縣推廣站)三部分構成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10]。美國農業部是集中管理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的唯一政府部門[11],其機構和職能隨著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斷完善和調整,在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其職能幅度之寬廣和功能之綜合可以用“從田間到餐桌”來反映。與職能相匹配,在內部機構設置、職位設立等方面,美國則根據1994年“作物保險和農業部重組法案”來進行。其中,在部領導的配置上,設部長1人,常務副部長1人,副部長7人和助理部長2人;在職能司局的設置上,包括行政監管部門(6個獨立辦公室,直接在部長和常務副部長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與行政支持部門(2類行政支持部門,分別由兩位助理部長負責);其他7大業務部門(自然資源與環境、農場和海外農業服務、農村發展、食品營養和消費者服務、食品安全、農業教育與科研、市場營銷)則分別由7位副部長擔綱,每個業務部門分別由一到幾個業務局構成,共有19個業務局。在上層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形成了政府內和政府外的科研管理機制,其中政府內部的科研項目主要由美國農業部下屬的農業研究局(ARS)承擔,政府外的科研推廣項目主要由各州的公立農學院(即贈地大學)及其56個州農業實驗站承擔,并由2008年調整成立的食品與農業研究院(NIFA)協調管理,加上私人機構的研究,構建了基礎和公益性研究、科技成果推廣體系以及市場私人性科技產品的相互銜接的網絡體系。美國完善的農業科研管理體系形成了較高的科技研發與技術推廣等運行效率,從而成為當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12],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已達8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80%[11,13]。1.2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機制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得以運行的重要前提條件。無論農業自然資源是否豐富,環境條件是否優越,穩定有序的投入保障是各國政府在推進農業科技發展方面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如農業資源環境條件極差的以色列,其大部分土地為沙漠,可耕土地不到20%,但其農產品生產卻能在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下,還出口到歐洲,甚至被稱為歐洲的“菜籃子”[14]。緣由就在于其強大的資金投入及較高的投入效率所形成的大量的科技成果。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色列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就高達96%,在整個世界實屬少見[15]。政府每年拿出農業總產值的3%作為農業科研經費,總額高達上億美元,其中50%用于公益性研究機構國家農業研究組織(ARO)的以基礎性研究為主導的研發活動,另外50%與其他研究基金合并成為以市場化和應用研究為主要目標的“競爭性基金”。在“競爭性基金”的配置結構上,75%左右的經費用于應用性研究,基礎性研究僅占競爭性基金10%左右,15%左右的經費用于農業科研成果的開發與推廣。而在自然資源條件相對較好的巴西,政府亦通過強大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實現了農業科技的研究機構、推廣機構、教育機構等所組成創新體系的高效協調運轉,促成了農牧業生產與出口大國地位的形成。近十年來巴西農產品出口增長率年均達18.6%,高于美國與歐盟的增速,更有學者預測[16],若按照這一速度發展,10年后巴西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巴西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主要由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兩級構成,其中聯邦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國際農業科研項目、農業科研機構與科研院校的經費開支,約占聯邦政府開支的15%;州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農業科研成果的開發、應用與推廣,約占州政府開支的2%[16]。1.3科學合理的頂層管理機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都具有自我特色,但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卻具有共性。為了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順暢運轉,在農業管理機制的設計上,需要強調主導機構的運行效率,因為它將對整個體系的運行效果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農業科技管理與創新體系建設過程中,許多國家非常注重頂層設計的重要性[17]。在法國,其農業科技研究工作主要由農業部與科技部組織實施,尤其是對建立于1946年的作為農業領域中唯一從事科學研究機構——法國農業科學院(INRA),給予了傾斜性的支持。在管理體制上實行由農業科學院、農業部與科學研究部共同組成的理事會管理體制,共同討論和確定農業科研領域的重大問題及研發方向。農業科學院的主要任務是為國家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成果,經過長期努力,已經在植物原生質體培養與轉移技術、完整植株再生技術、生物固氮等種植業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家畜遺傳改良、22繁殖,畜禽飼養與營養,畜禽疫病防治研究等畜牧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成為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研機構之一[18]。在日本,隸屬于農林水產省的農林水產技術協會(AFFRC),主導著全國農業科研的重大活動,其主要職責是制定農業科研的基本目標與基本事項,聯絡及協調研發機構與管理部門,考察研究開發活動研究現狀及成果,資助地方政府或私營部門的研究與開發活動等[8]。農林水產技術協會的主要決策者由1位主席與6名成員構成,均由農林水產省部長直接任命。其主要機構包括行政部(協調辦公室)。政策研究規劃部(生物技術安全辦公室)、研究推廣部(商業學術合作辦公室)、國際研究部等。各個部門雖職能不同,但相互關聯、協同合作,促使農林水產技術協會高效運轉,在農業科研質量保證與高度確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農林水產技術協會有權制定一些促進農、林、漁業研發項目的基本規則或法則,這些規則和法令適用于農林水產省管轄下的所有農業科技研發部門。在韓國,《農村振興法》的頒布促成了農村振興廳的成立,同時也明確了農村振興廳的職能,后經過不斷的完善與發展,確立了由農村振興廳統一管理與協調的科研、教育與推廣的農業科研管理的體制機制,具有集行政、科研、推廣、教育于一體的系統職能。農村振興廳的組織機構包括3個行政管理局、1個后勤科室與8個科研院所,同時在地方設有相應的科研機構。其主要職責是統一管理與指導全國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的研發活動,并統一組織將已研發的農業科技推廣至農村,培養專門農戶并指導其改善農村生活[19]。這種從項目的研發到最終技術推廣的一體化做法,為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戶收益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頗受基層農戶的認可及歡迎。在印度,農業部下設的農業研究理事會(ICAR),承擔著全國的農業科研協調與指導職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農業科研、教育與推廣于一體的機構之一。下設99個國家級研究機構,幾乎承擔了印度全部重要的農業科研計劃與項目,也培養了大量的碩士、博士研究生[9]。農業研究理事會的主席由農業部長兼任,副主席由各聯邦農業部長兼任,其成員主要涉及知名科學家、部分研究所所長與農業大學副校長、財政部經費司與計劃部農業司的負責人等[20]。其下設綜合委員會與管理委員會,綜合委員會是農業研究理事會的最高權力機構;管理委員會是農業研究理事會的主要決策機構,主要負責制訂農業研究理事會的發展方針、審查及考核科研項目、審批財政預算等[20]。在這種具有較大集成管理體制的運行下,印度的農業科研水平也處于不斷上升的發展態勢,取得了不錯的研發效果。1.4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體系。嚴格有效的項目管理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對規范科技項目活動和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具有重要的督導作用。其中嚴格規范的項目評估機制與評估體系是項目管理的核心環節,也是各個國家非常重視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美國,科研項目主要由國家項目辦公室(ONP)協調管理,既有前期的設立評估,也有實施后期的效果評估。在項目設立方面,經過論證確立的研究選題、方向領域和相關指南會在ARS網站上公布,然后經過層層環節,最終完成項目的申請與實施周期。如在項目指南及研究領域確立環節,國家項目辦公室與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NPT)合作,向科學家、股東、合作伙伴與客戶描述并定義項目的范圍與內容。然后,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核心科學家共同組織國家項目研討會來確定主要研究議題及重點。在此基礎上,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相關領域的科學家界定國家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并為每個項目量身制定一個詳細的“5年計劃”。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可以根據項目執行的需要,結合“5年計劃”,對項目進行修正;然后,科學質量審查辦公室(OSQP)對項目進行嚴格的同行評議,通過評議后的項目,按照研究計劃進入實施環節。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與區域項目負責人對項目實施進行持續的監管,若有需要,將會對項目進行額外的審查。此外,項目負責人需每年向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提交項目匯報,并由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歸納總結并提交每個NP的主要貢獻與成就。項目實施期限結束后,便進入項目評估環節,多學科交叉組織團隊將開展項目回顧性評價工作,并重新評估國家項目的范圍,然后開始籌備下一個5年計劃。這一嚴格的論證、評審、實施和評估系統,有效確保了項目具體目標與政府科研預期目標的達成和耦合。在以色列,農業科技管理的執行機構是農業部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辦公室具體并實質性地參與整個項目周期的管理工作。各個研究組織依據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擬定并的項目申請指南,遞交項目申請書,由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匯總并交至部際科技委員會審批;立項后,各項目負責人每年均要向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提交年度報告;無論項目成功與否,整個項目期間,均有一套全程、動態的評估制度,用以評估項目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在韓國,根據國家現實農業生產的需要以及相關研究規劃,農村振興廳制定具體項目指南并對外公布。一般而言,經常性項目由直屬研究院所設計,課題申報實行個人申報負責制;在項目申報書匯總、分類后,由農村振興廳組織召開分專業項目協調會議,以保持協調平衡;項目協調之后,將經過兩次審議,并最終由農村振興廳編制并頒發項目計劃書;項目評價一般一年兩次,包括中間(階段性)評價與最終評價[21]。這種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研究有序開展和為下年度農業政策的制定、農業技術的推廣提供依據。

2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啟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