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對國家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對國家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科技創新中,實行產業研究一體化戰略,使科技有效地轉化成為生產力,三方面是否連接恰當,對科技創新的效益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如果科研與教育投入的情況比較穩定,而產業研發的比重卻在不斷增加,那么,說明了我國的科技活動不光是停留在理論上,而是付諸了實踐,而科技使生產力得到了解放??蒲兴a生了生產效益大大增加,證明了我國從事的科研活動不光發揚了人類的知識儲量,還懂得利用和創造更多的科技。
2、我國增加科技儲里的另一種方式就是依靠對外經濟,逐漸縮小了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科技水平差距。國際技術溢出主要依靠兩種方式:一是國際貿易,二是國際投資。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國際貿易的規模越來越大,向國外購買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新科技產品,緊跟國際科技發展的步伐,企業也開始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實現技術積累,進一步學習和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使自己的科技水平進一步得到了提先我國利用國際貿易使自己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加,使更多的外來技術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因此,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科技創新基礎不斷健全和完善,創造了更多對經濟發展有利的條件。在多年的努力以后,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大提升,并且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國的科技創新力在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一改我國從前科技創新不足的局面,尤其是應用型與基礎型的科技產出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突出表現是,各種專利授權數皿不斷攀升另一方面,科技論文不斷增加。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國的專利數翻了幾番,增長趨勢非常明顯。由此可見,我國的科技儲量增長也呈飛速發展之勢,我國的科技產出也在這一基礎上得到增加。由此可以推測出,我國的科技儲量在未來還會不斷增加,科技產出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重,而我國也會發展成為一個科技產出的大國。雖然我國專利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是,由于發明在專利中的比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國的發明、外觀設計等方面所占比重還比較小,這也說明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力度還是不夠的,發展空間還可以進一步提升。
二、科技創新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
1、科技創新改變了國際賈易的商品結構科技創新可以幫助企業在原材料上更加節省,也帶動了一些新產業的發展,而國際貿易的結構也開始不斷變化。傳統的國際貿易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但是,世界科技革命以后,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不斷上孔在出口的制成品中,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越來越多??萍紕撔碌牧Χ炔粩嗉哟?,加上技術信息傳播速度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國際貿易也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在1993年,世界貿易額度就達到了一千五百億美元,與商品貿易的增長相比,速度更快??茖W技術的發展使消費需求得到了進一步的滿足,它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存儲、運輸等功能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完成,服務貿易的比重也不斷上焦
2、科技創新完獸了國際賈易的設施、改變了其交易方式科技創新的發展是交通運輸業、通訊業等得到了發展,這些領域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得到了完善。國際貿易的物流速度越來越快。比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電子商務在商務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而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也開始不斷改變。目前,在國際貿易中,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以網絡技術為主的電子商務。在以后的國際貿易中,將會實現無紙化的貿易形式。
3、科技創新改變了國際賈易的地理格局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依靠他們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相反,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創新力度不足,因此貿易出口額的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及其小的。一個國家要想興盛自己的對外貿易,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能力。在一些西方國家,他們具有非常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因此,產業結構與產品結都能得到優化和升級,而出口的這些國家的主要產品也是以資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這些國家的國民收入非常高,對需求有比較高的層次,所以,進口的也主要是一些技術、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這些產品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很多發展中國家技術比較落后,產業結構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為主,產品的附加值也比較低,因此,出口的時候,也主要以這些附加價值低的產品為主,而進口產品則主要是技術、資本密集型。
4、科技創新提升了國際竟爭力一些跨國大公司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也是科技創新中一股非常重要的力t,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因此,科技創新的主要執行者就是跨國公司,這些公司有能力改變國際貿易中的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他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來推動產業貿易的發展以及公司內部貿易的發展:一是國際直接投資的方式,二是實行產業轉移。這些跨國公司的規模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非重要的比重。中小企業與跨國公司相比,科技實力、規模都不如跨國公司,因此,在國際競爭中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弱的。我國在進行改革開放以后,市場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突飛猛進,但是,即使取得了很大成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還是有所欠缺。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是我國的很多倍,因此,我國要想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一定要進行改革與創新,而科技創新就是企業所要做主要努力,而我國才能在國際地位中有立足之地。
5、國際賈易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國的國際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經濟的發展使國際貿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而我國的貿易在這激烈的競爭中也越來越難以前進,因此,我國就要進行科技創新,只有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我國的貿易發展才能不斷進步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才能不斷得到調整和完善。因此,進行科技創新是我國在國際合作中立足的最重要因素。
6、科技創新與國際賈易相輔相成我國要想在國際貿易中取得良好成就,是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的,但是,科技創新的發展,也離不開國際貿易這一基本大環境的。因此,如果沒有科技創新,我國的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就不能取得優勢地位,甚至會有可能會淘汰出局。所以,我國的企業要在國際貿易中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堅持走科技創新的道路??萍紕撔率刮覈趪H貿易中的競爭力大大提高,而國際貿易競爭力的提升也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創造了更多的有利條件以及良好環境,因此,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取得的一個重要成就。
三、我國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1、健全我國創新系統創新系統的建立主要通過三方面來完成:一是企業,二是政府,三是學術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的作用。在我國,創新系統已經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創新的設施還不是很健全、創新資源還比較缺乏、創新技術還有待開發,由于受到這些因素的制約,我國的創新體系還有待完善。一個創新系統的建立,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市場進一步配合政府,各種創新體系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創立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我國的創新系統最主要的內容就是進行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主要方法是進一步完善知識基礎設施的建立,在體制以及文化觀念上面建立一個創新系統。目前,我們要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主要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建立技術方面的創新,主要是以企業為中心,把產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在知識方面進行創新,建立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研院所或者大學院校,這樣一來,科學創新與高等教育就能進行有效的結合;進一步完善政府的主體作用:可以在管理職能方面進行創新或者是在基礎設施的建立方面創新等;把軍隊與民眾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新型的國防科技體系二科技中介的建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二在不同的區域內建立特色創新;加強人民的文化與觀念創新;使國際互動機制更加健全,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不斷吸收國外先進的經驗。
2、重視知識產權根據目前的國際形式來看,在今后的國際貿易中,除了反傾銷行為以及實施一些保護措施以外,知識產權將成為各個國家爭奪的一個重要資源,這也是一個國家對本國市場和產業進行保護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國只有認清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開創自主創新的模式,創造我國自己的知識產權,才能在國際貿易中打破貿易壁壘,與其他國家進行有力的競爭。主要的方法就是,政府要健全知識產權的立法,對知識產權加大行政與司法的保護,不斷開拓創新,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變成重要的知識產權,使其具有產業化、規模化以及商業化的功能,為知識產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夕卜如果遇到涉外產權糾紛,要盡最大力t避免他國使用知識產權來打擊我國的企業。主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首先,觀念要進步認清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明確知識產權在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國家要加大力度投資科技創新,使投入產出效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這樣,企事業單位就擁有了更多的知識產權。最后,把技術創新與知識產權結合在一起。在進行目標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用專利技術秘密以及非專業技術秘密,甚至可以用國家技術秘密的要求來制定。此外,可以在一些技術領先的領域中進行原始的創新以及集成的創新,這樣,獲得的專利權就是一系列的,最后還可以把這些專利權轉變為行業或者國家的標準,企業應該與政府一起,對國際標準化的活動引起重視,積極參與其中,爭取將我國的標準化轉變成國際標準化,在國際貿易中,我國的標準可以被廣泛使用,因而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高校;科研管理;創新
一、高??蒲泄芾韯撔碌囊饬x
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有兩點。第一,引導、組織、協調高??蒲泄ぷ?,為高校的科研工作服務。也就是把握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動態和需要,及時收集、分析相關信息,將信息提供給教師和科研人員,引導、幫助他們選擇課題并組織專家評審課題;第二,監督、保障科研工作,在科研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開展檢查、監督、結項、評審等工作。隨時關注項目的進展,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保證科研項目順利完成。高??萍紕撔屡c發展的過程中,高??蒲泄芾聿块T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蒲泄芾淼膭撔掠泻苤匾囊饬x。有利于確??蒲许椖康馁|量和效率;有利于提升高??萍紕撔碌木C合實力,使高??萍紕撔碌南嚓P決策更科學化,從而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效率;更加科學、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激發教師及科研人員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對科研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
很多高校認為科研管理只具有簡單的管理職能,從事的工作也是下發、申報課題、結題等簡單的工作,沒有將科研管理與高校的整體發展和國家的創新發展結合起來。
(二)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信息化是加快高校科研管理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很多高校已將計算機引入到科研管理的過程中,但只是用來做一些簡單的文案工作,信息化程度很低,不能及時處理各種科研信息,給科研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帶來不良影響。
(三)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素質有待提高。
我國高??蒲泄芾砉ぷ髡邅碓磸碗s。相關領導多為兼職,具體的工作者更是缺乏專業知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這就大大降低了基礎性科研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四)科研組織形式單調,缺乏多樣性。
目前,高??蒲姓n題申報多以部門為但位,以教師為主要研究成員,研究組織、研究隊伍形式單一。為解決這一問題,高校應與研究院和企事業單位等具有優勢的科研力量進行整合,使科研組織形式更豐富。
三、高??蒲泄芾韯撔碌姆椒?/p>
(一)創新管理觀念。
切實轉變和增強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認識,使他們真正認識到高??蒲泄芾韯撔碌闹匾?。通過制定、落實科研計劃,引導科研工作者把握社會動態;通過加強對科研管理各個環節的協調,為高校科研發展創造條件;通過加強學校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加快產、學、研的結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高??蒲泄芾砉ぷ髡咧挥袌猿纸夥潘枷?,不斷努力學習,了解校內外情況,強化全局性、戰略性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能促進高??蒲泄芾淼膭撔隆?/p>
(二)創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的創新要將高??萍紕撔履繕伺c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從選題開始,引導方向,轉化成果;還要發揮科研管理部門加強溝通、聯系的作用,加強學校與各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加快產、學、研結合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尊重科研的規律,不斷改進科研管理制度,營造支持創新的良好氛圍,為高校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創新管理方法。
要揚棄舊的管理方法,促進高??蒲泄芾淼暮侠砘?、科學化,使科研管理的創新帶動科技創新。在堅持管理原則和規章制度的同時,加強對柔性管理的應用,使被管理者自覺主動地為實現管理目標努力。建立科學、有效的科研評價體系,加強績效管理,促進高校科技創新實現質與量的統一。要努力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在政策、預測和系統論證等方面的建議,為高??蒲泄ぷ鞯目茖W性、創造性打下基礎。
篇3
[關鍵詞]制度創新 科技創新 經濟發展
在面對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以及經濟全球化挑戰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進行科技戰略創新,促進技術進步,進行產業結構的轉變,加快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是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來實現的,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則是制度創新。
一、科技創新是新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
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從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總趨勢來看,高新技術代表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國際經濟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知識與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而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所以科技創新已成為實施科技興企戰略的基礎內容。
1.科技創新代表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隨著科技迅猛發展,以信息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日趨緊密結合,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乃至思想和行為方式,以科技的發展帶動經濟的繁榮和企業的振興正在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戰略的軸心。
2.科技創新是企業創建國際化大公司的必然要求。國際大企業大多在使用先進科技和進行科技創新的能力上具有優勢。隨著科技進步及其在生產上應用的加快,今后的世界商戰將更加直接地表現在先進科技的開發和應用上,體現在科技創新的力度和實效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積極引進國外企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進體制、科技和管理創新,獲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同一些世界著名企業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科技創新和應用能力不足是主要表現。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型企業,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企之路,在科技創新上有大作為,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使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以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發展,推動經濟發展。
3.科技創新是企業自身發展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提高企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增加經濟增長點的主要手段??萍紕撔碌闹黧w是企業,對于企業來說,能否把新的科技成果與生產經營實踐緊密結合,結合的速度和質量如何,也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決定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市場經濟將一改過去那種資源、資本總量和增量決定模式,更加強調創新的作用,在這樣的形勢下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但是,為什么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科學技術能夠得到迅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應用,而在另一些國家和地區則不能?在同一國家里,為什么一些企業科技創新如火如荼并成果顯著,而在另一些企業里則不能?這促使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次的因素,即制度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
二、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的緊密聯系
1.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的關系。1912年,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Aschumter)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將“創新”概念引入經濟學。他的概括揭示了創新所包含的兩種類型:科技創新和制度(組織)創新。對于這兩者的關系,經濟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看法。
阿里斯堅持“技術決定論”。他認為,制度對科技創新只有阻礙作用,資本主義制度對科技創新不具有任何積極的作用。而拉坦認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雖然互相影響,但一方不能決定另一方,二者是互不決定的,即主張“互不決定論”。美國新史學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諾思認為,是制度創新決定科技創新,即“制度決定論”。他指出,制度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科技創新不過是制度創新的結果或者說派生物。正是由于制度的創新,才有了科技的創新、教育的發展和資本的積累,從而才會有經濟的增長。
實際上,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是一個交互決定的動態演進過程。動態的科技進步是制度得以變革的首要力量,制度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得以變遷;而創新后的制度又反過來給科技進步以決定性的推動,促使其飛速向前發展。
2.制度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在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制度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首先,為經濟主體實現科技創新提供有效激勵,使經濟主體在科技創新過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與收益相聯系。其次,為科技創新提供約束,為經濟主體在科技創新中實現合作創造條件。再次,通過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抑制“經濟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提供穩定的預期等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技術進步。最后,可以協調創新主體之間的關系,減少由于不協調而帶來的成本費用,使科學技術產業化,并促進經濟發展。
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當現存的制度成為科技創新的阻礙或不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時,制度創新便成為推動科技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了。良好的制度安排通過減少科技創新活動中的外部性,降低創新過程中的交易費用和減弱不確定性來增加創新者的預期收益,鼓勵創新活動。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以來,制度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生產力中內在的自發力量的推動。
例如專利制度,它能保護發明人對新成果在一定時期內的排他獨占權,持續地激發人們進行發明創造的熱情。美國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研究認為,如果沒有專利保護,60%的藥品不能被研究出來,65%不能被利用;化學發明有38%不會被研究出來,有30%不會被利用??梢赃@樣說,沒有制度的保護和支持,就沒有今天如此高的科技水平。
目前,由于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要求我國必須走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必須進行科技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而技術創新的關鍵在于制度創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第九屆北京科博會“2006中國經濟高峰會”上指出,國際經驗和中國已有的經驗表明,僅僅有科技創新而沒有體制、組織和政策的創新,科技創新很難推進,甚至是寸步難行。
三、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幾個途徑
1.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首先,要建立一個符合中國特色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機制。這里,明確政府和企業在創新體系中的關系十分重要。要區分政府和企業的職責與分工,政府應引導企業制定并實施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并完善宏觀科技創新體系的激勵機制的建設,努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在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指導作用的同時,還要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從而保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始終處于主體地位。
其次,處理好國家科研機構與大學、企業之間的關系。第一,在科研上,國家科研機構必須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開展定向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創新與系統集成,而大學更適宜于從事自由的科學前沿探索 ,促進以學科深入為主的科學發展。第二,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是技術創新投入與行為的主體,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在技術創新領域不發揮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應與社會生產要素緊密結合,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走社會化之路,實現規模產業化。
最后,應該為企業科技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以促進科技創新的良好發展。二是完善科技創新中介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的骨干與引領作用,發揮大學的基礎作用和生力軍作用,建設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和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其中關鍵的是要鼓勵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中介服務系統。三是政府應給予政策引導、服務與支持,形成全社會崇尚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2.建立并不斷完善創新型企業科研機構管理模式。在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同時,還應加大力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企業科研機構管理機制,并根據實際中的具體發展狀況不斷將其同步完善。第一,應加大對基礎研究和重大戰略高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對提高國家競爭力有直接影響的重大項目,加大支持由科學家自由選題的探索性研究;第二,建立起與原始性創新相適應的評價制度。鼓勵具有原始性創新、風險大的研究項目,高度關注創新性強的小項目、邊緣項目以及學科交叉項目,邀請國外專家參加重大、重點項目的全程評估,減少和簡化評估程序,完善評估活動的監督體系等等;第三,建立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激勵機制。鼓勵技術開發更多地在市場中實現其價值和取得相應的回報;第四,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指導思想。大力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對有思考能力和獨立創新精神的人物和青年人才積極給予支持,加大力度引進在國際科學前沿作出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成果的頂尖人才。
3.重視企業技術中心的制度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的技術中心與研究院,是開展自主創新的主要實施者,因此要高度重視企業技術中心與研究院的建設發展水平。技術中心的定位不應局限在為滿足當前市場需求的技術供給,而是面向企業3年~5年,甚至更長遠的技術創新,從而支持企業的發展從滿足市場的需求到創造新的市場需求的轉化。技術潮流和科學進展的預見、開展技術集成和融合、研制新興技術,甚至部分基礎研究,應該是企業技術中心的新任務。
同時,企業還要充分認識到自主創新是一個充滿試錯的過程,為了加快這一進程,企業必須動態地確認自己的領先供應商及領先顧客,并永不間斷地與之建立戰略性的、真誠的信任和合作關系,加強交流與合作。一個富有成效的創新型企業,除了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占盡優勢外,也要擁有極強的社會資本,這包括建立與各類科研、教學部門,產業界,政府以及非營利性組織廣泛而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任冬梅:關于增強國有大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思考. 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第7期
[2]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3]尚林林泉:論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關系――從四次技術革命中得到的啟示.中國科技論壇,2004年01期
篇4
關鍵詞農業科技;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重要性;現狀;問題;建議
1重要意義
1.1能為我國糧食自給自足和糧食安全性提供精確的數據
為了使獲得的農業數據真實可靠并且具有全面性,需要對我國農業科技開展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工作,從而促進我國農業更快地發展,為國家的相關重要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工作人員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所有要素和數據都進行采集,并進行科學保存和系統分析,以保證國家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并能以這些數據為依托制定出更符合農業發展特點的宏觀決策。此外,做好農業科技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工作也能夠同時解決農業環境、消耗資源、糧食產量、農業發展等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科學的、能夠準確跟蹤并掌握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機制[1-2]。這不僅方便對收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以及深入研究工作,還能對未來農業的發展起到預警和預測的作用。
1.2有效促進農業發展、科學技術進步以及科學理論創新
從目前農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阻礙。究其原因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也對農業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目前,農業發展過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環境污染嚴重、土地質量下降以及地下水存量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應用綜合集成技術,該技術整體性較強的特點有助于農業技術的整體提升。同時還應該了解到,農業科學的試驗性很強,因而就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系統動態監測來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要素進行全面掌握。這樣不僅對農業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還對探索自然規律、人們的日常生活對自然界的影響以及在多種觀測數據的基礎上構建模型有著較大的幫助。
1.3全面促進農業科技的資源集成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科技基礎性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對于科學技術的革命和突破有著關鍵作用。在此前提下,農業科技研究和創新也在朝著社會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相關的服務和數據資源建設全面邁入數字化時代。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應用單項技術對生物、信息和工程技術進行了科技創新,并使其呈現集成化的發展態勢?,F代農業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大量基礎數據的收集以及分析整理,這就需要依靠系統的長期性監測數據的支持,從而為農業科學技術創新打下良好基礎。
2現狀
科技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工作無論是對于發達國家還是對于發展中國家都有著重要意義,科學技術創新離不開科技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工作,這對于農業科技創新來說也同樣適用。我國的專家學者們也基于此工作為農業科技發展以及創新而努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農業科技基礎性長期性數據監測工作的要求下,我國先后在20世紀60要70年代建成了包括湖南祁陽、山西壽陽以及山東德州在內的多個環境科學實驗站,并在“七五”期間投資近700萬元建成數據標本庫,從而組建了土壤肥力監測網絡,對全國進行農業數據的監測和整理分析。編制了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觀測監測指標清單及標準規范,這些規范在作為后續觀測工作的依據的同時也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體系,不僅在多個方面(如生態環境數據研究、土地質量數據分析等)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也使我國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的科技工作進入了系統化、全面化以及深入化的新階段。
3存在的問題
3.1規劃不充分
傳統的農業數據監測通常是將其并到某一個科技項目中執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數據監測工作不是作為獨立工作存在,因而對農學數據監測工作的規劃就不夠充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缺乏長遠規劃。再加上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眾多,各部門之間缺少相互協調機制,這就使當前的農業數據監測工作缺乏系統設計,繼而在某些重要的學科領域有空白現象產生。
3.2各監測部門缺乏共用共享機制,監測網絡尚未形成
由于各農業科研機構各自為戰,嚴重缺乏合作和互動,這就使各機構不能進行數據互通并實現數據共享。同時還要注意的是,各監測機構沒有統一的管理規范,在工作過程中沒有工作依據,共享方式落后,嚴重阻礙了學科之間的交叉和滲透,從而影響研究成果的產出。
3.3對數據缺乏系統分析及正確的處理應用
雖然目前我國通過長期對各區域進行監測取得了大量的農業科研數據,但還缺少一個能將科學數據進行二次開發的平臺,這也是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水平的關鍵。
3.4經費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對于數據監測工作的投資機制還不完善,這就使監測研究工作的系統性和長期性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由于經費不足,相關設備比較落后,限制了各機構的科技創新能力,影響了農業科技的發展速度。
4建議
4.1農業大數據前沿基礎研究
各科研機構應對農業大數據的特點進行分析,對數據密集型的知識理論進行深入探究,并在結合當前對于農業科技技術的需求前提下,開展對于農業大數據的復雜性研究,從而更快地構建出復雜性模型,以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3]。
4.2完善農業大數據的標準規范
應根據農業大數據的特點,基于協同方法對網絡化農業大數據采集和監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針對農業大數據的采集和監測過程的各個環節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規范和標準化體系,使工作人員在進行相關工作時有據可依。
4.3農業生物資源的數據構建
工作人員在進行監測工作時,要注意對農作物的品種、畜禽養殖資源以及產品效應進行數據監測并進行進一步的整理分析,全面掌握其變化規律,以全面提升農業生物育種效率。
4.4農業生產要素的數據構建
進行生產要素的數據構建,主要是對農田土壤質量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長期的數據監測。這其中包括使用的肥料和農藥種類、田間的水分含量、養殖過程中喂養禽畜的飼料類型以及用過的獸藥,在對這些要素的長期觀測中應掌握變化規律,為農業生產要素的科學使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4.5農業災害數據構建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會遭受不同的農業災害,這也是影響農業生產的最主要的外界因素。因此,要對可能會發生的農業災害進行數據整理,包括蟲害、動物疾病、農作物病原等進行監測分析,以便為農業災害預判和災害預警提供數據支持[4]。
篇5
【關鍵詞】科技創新鏈條主體科技資源機制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報告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于企業來說就是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肩負起社會的責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研究和挖掘適應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科技創新,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生產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的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體系由以科學研究為先導的知識創新、以標準化為軸心的技術創新和以信息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三大體系構成。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優化科技資源,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企業最強的生命力。
科技創新就是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已達到縮小差距,后來者居上的目的。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動力,也是企業昌盛的源泉。面對企業的新晴況、新問題,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萍紕撔率菄业陌l展需要,以科技強勢占領國際市場,以科技進步來維護民族經濟。科技創新不僅是國家的發展戰略,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強國富民的根本。
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關鍵是把握市場的脈搏。企業最強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是企業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根本手段。企業的科技創新是實現企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企業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如何開展科技創新,是擺在企業員工面前的一個重要和難解的課題。
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主要由兩大類活動構成,一是管理性活動,包括決策、資源配置、管理與制度建設等活動;二是實體性活動,包括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活動。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就是由參與這些活動的行為主體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的有機體,是一個企業中與科技創新活動及創新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相關的各種機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動科技創新的組織系統、關系網絡,以及保證系統有效運行的制度安排。
企業科技創新體系是指一個企業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良性互動,促進創新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創新執行機構、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創新要素于一體的系統。在這一體系中,各創新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制度、政策和環境相互協調,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協同作用,從而實現科技資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
企業科技創新程序是由動力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成果轉化、資源共享、組織績效考核組成,形成科技創新動態體現。
企業科技創新動力機制是促使科技創新出現的相互之間的聯系、相互作用方式、結構功能及其所遵循規則。企業科技創新動力要素來自企業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企業內在的創新動力要素包含:企業可持續發展驅動、企業家精神影響力、企業文化動力、企業激勵機制動力。企業外部創新動力要素包含:客戶需求拉動、市場競爭、科技進步、政府推動行為等。企業外部創新動力一般會通過對企業生存與發展產生挑戰而轉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企業科技創新的決策機制是由決策主體、決策組織、決策方式構成的對企業科技創新活動作出抉擇的完整有機體。為了便于決策者更好地行使指揮權,在企業中必須建立完善的決策系統,包括決策支持系統、決策咨詢系統、決策評價系統、決策監督系統及決策反饋系統。只有完善以上五個系統,才能使決策機制趨于完善。從創新的本質和大量科技創新實踐上看,企業科技創新最大難題不是資金,而是對創新方向的正確判斷。因此,科技創新的決策機制就成為企業科技創新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科技創新體系有效運行的方向保障。
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是管理者依據法律法規、價值取向和文化環境等,對科研人員的創新行為從物質、精神等方面進行激發和鼓勵,以使其行為繼續發展的一整套制度。科技成果轉化廣義上是指從各類科技成果的創造形成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應用開發類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企業集團內部資源共享是在企業集團的內邊界范圍內,以提升企業集團整體競爭優勢為目標,通過企業集團在戰略支持與組織、文化、技術以及對市場適應的交互作用,充分挖掘企業集團成員企業各自優勢,培育高質量共享行為,從而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和實現價值創造而統一行動的行為能力。資源共享是企業集團重要的核心能力。
企業科技創新組織績效考核是制定符合企業特點的科技創新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對企業在一定經營期間的科技創新績效作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價??萍紕撔驴冃Э己藢儆谄髽I科技創新約束機制,用于引導企業創新主體正確發揮各自功能,規范研發主體的創新活動目標。
企業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創新機制等部分構成。
創新主體包括決策主體、管理主體和執行主體三類。決策主體是指既具備創新決策能力,又具備創新決策權力的組織和人員。管理主體是指掌握企業管理權力,承擔管理責任,決定管理方向和進程的有關組織和人員。執行主體是指在執行管理權力過程中,依照執行相關規范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并能夠引起執行程序發生、發展或終結的部門和個人。
創新資源是指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各種投入,包括人力、財力、物力、知識信息等各方面的投入要素,這些既是需要流動的商品,也是需要加以保護的重要資源。企業的競爭優勢與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密切相關,但只有獨特的、難模仿的、難轉移的關鍵資源才能為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關鍵資源有很多種,研究表明,以核心技術為主體或基礎的“知識資產”是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形成企業核心能力所必需的資源。
企業創新活動是企業的根本活動,是一個有機過程,這個過程的有效運行需要依靠企業創新機制來支持和推動。而企業創新機制主要由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組成,是企業不斷追求創新的內在機能和運轉方式。企業創新機制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創新的動力機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機制三大機制共同構成了企業創新機制體系,這是企業創新有效運作的基本要素。
在創建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體系主體地位,優化投入結構,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強化創新隊伍建設,加大傾斜和支持力度。
篇6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培養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創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式和常規戒律,發現某種獨特的、新穎的、有價值的新興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動??偫碓?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激發廣大民眾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來建設創新型國家。金陵科技學院樹立“需求導向,能力為本,知行合一,重在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有效地加強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電子信息類專業包括計算機、通信、電子、光電等一系列熱門專業,是21世紀及未來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熱門學科之一,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知識發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學生培養過程中,需要在培養過程別注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才有可能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未來的工作中大膽進行科技技術創新,擔當起未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重任。金陵科技學院積極響應國家的“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決定的一項重大決策,以人為本;立足于南京軟件名城的需求視野,為積極響應江蘇省培養軟件類卓越工程師及南京市建設“國際軟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能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力爭把學校建設成以南京軟件人才培養為特色的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
二、電子信息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
2016年,學校關于本科專業的人才能力培養修訂工作以國家和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為指導,提出并強調要大力發展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再次加強了對教學環節中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要求把實踐環節體現在教學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加強校企聯合和校企共建實驗室,樹立牢固的終身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教育理念。電子信息類作為一門實踐性要求很高的專業,如何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是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時需要面臨的棘手問題。根據國家科技創新的思想和應用型大學發展方向和電子信息類專業特點,學校花費了大量時間加強了電子信息類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設一支具有高素質和創新型的教師隊伍。應用型本科院??萍紕撔碌牡谝徊绞且ㄔO一支具有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隊伍。教師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任務的承擔者,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直接決定著所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這方面,金陵科技學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實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一方面,教師的科研項目團隊加入了學生的新興的血液,可以加強科研團隊的建設,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產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學生加入科研項目,并在項目中提出獨特的創新見解;另外一方面,學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老師的科研項目活動,動手能力和科研興趣都得以提升,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學校還一直開展大學生導師指導制,每年經過嚴格的選撥工作,選拔出一定數量的優秀科技創新導師加入學生的科技創新工作隊伍中。根據大學生人數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創新導師,指導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創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與創新思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過科技講座培養學生興趣。大學生是現代科技創新的承擔著,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是科技創新的動力,所以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興趣也是教育環節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隨著《政府工作報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我校發展思路中進一步明確了辦應用型大學的目標,鼓勵學生開拓創新,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積極投身到學校的事業發展中去。學校每年一定數量的科普宣傳、教授面對面、專業認知實習、科技創新講座等一系列的活動,活躍校內創新文化氛圍,搭建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和科技創新能力。同時,要求本科生每學期參與2次以上的科技創新講座,本項目結合實例講解或者分享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分享科技創新的經驗和成果,對項目開展、論文寫作和專利申請等內容進行指導。在講座舉行后,對科技創新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和老師或者項目負責人繼續保持聯系并交流,在大學生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進行大膽的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勵學生參與競賽和。組成由以指導老師和學生的團隊,參加電子信息類科技創新比賽和技能競賽。每年學校組成都有一定數目的學生獲得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省級指導項目資助,在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互聯網+創新創意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中美創客比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競賽和學習過程中,學校還大力注重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轉換為創業能力的培養。在項目開展進行過程中,進行論文指導和專利講座,指導學生、申報專利(含軟件著作權),在國家級期刊,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創業,了解學生學習與創業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
三、經驗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指導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一定的經驗,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一定要結合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務。比如大一的學生重在積累和科研創新工作的啟蒙,大二學生重在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提高和科研創新工作練習,大三和大四學生可以結合專業興趣開展一定的比賽來鍛煉自己,大四學生可以面向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培養一定的職業技能訓練。在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的前提下,要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在關鍵技術方面進行重點指導和技術把關。當然,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是觀念的問題,現在高校和老師甚至是學生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得還不夠重視,總感覺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去學習。二是現在的大學生比較忙,大二大三學業學習時間比較多,沒辦法持續投入科技創新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部分學生轉到卓越班學習后,抽不出時間進行工作,耽誤項目的進展。大四學生要實習、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時間來進行科技創新工作。三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相對科研類高校,實驗設施相對缺乏,學生的動手能力鍛煉不足,希望未來可以有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實驗室和科技孵化園。
四、結語
本文闡述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社會歷史發展背景下,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結合我校電子信息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項重要措施,總結了學校在電子信息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工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對未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建議。
參考文獻:
[1]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陳小虎,雍海龍,黃洋.新興大學與轉型發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劉德才.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強,高婷婷,曹永成.應用技術大學信息工程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時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強,梁瑞宇.電子信息類應用型本科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大學教育,2016,(4):163-164.
[6]黃景飛,劉忠.應用型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6,(20):51-52.
篇7
關鍵詞:高校 ; 協同創新;形勢;政策環境;
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關于高等學校歷史使命的闡述和對高?!胺e極推動協同創新”的新要求,是國家關于協同創新活動的戰略部署,在肯定高校參與協同創新活動的重要意義的同時,也為其深入開展科技協同與戰略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礎。準確把握協同創新的內涵、高校參與協同的意義與方式,對于我們深刻分析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政策環境、謀劃戰略合作中的共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內涵分析
高校參與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不同高校各學科之間以及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大科技項目、解決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以及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相關主題的協議同支持下,合作攻關,從而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具體來說,在學科上,更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在社會發展上,科技界與經濟界的互動更加密切;在國際科技形勢,國際科技合作日益緊密與頻繁。
協同創新的目的旨在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推動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在關鍵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探索“開放、集成、高效”的合作新模式。
二、高校主動參與協同創新的形勢與政策環境
(一)協同創新是現代科技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知識創新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突破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社會各類創新力量的協同創新,才能促進同步發展,實現國家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根本提升。
高等學校站在國際科技發展和學科發展最前沿,集聚了科技創新、多學科融合、國際科技合作、產學研深度合作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在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創新隊伍的合作中,實現有限的科研經費、人員以及設施等科學資源與科學各分支學科之間的合理分配、協同創新,從而實現資源配置優化、科研效率提升,是高校作為引領國家自主創新、科技進步和文化繁榮中堅力量的使命與責任。
推進高校協同創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通過協同創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創新教育資源;可以推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性思維的培養;可以建立寓教于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協同創新,可以將各種資源轉化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從而實現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撐高質量教育教學,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推進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深度與廣度,是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和科學研究質量的關鍵。
“十一五”數據表明,高校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中國的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科技支撐;高校已成為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解決工業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行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其服務社會能力不斷提升;高校已經成為我國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高校通過和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力量開展深度合作,探索融合發展的新機制,通過協作構筑大平臺、集聚大團隊、承擔大任務,促進優質資源的全面共享。以高校為主導的協同創新已成為提高科學研究整體效率和科學質量的關鍵。
(三)協同創新已進入國家戰略層面,對高校參與協同創新及協同模式的有益探索,國家在政策、環境上給予大力支持。積極探索協同創新模式,成為完善高??萍紕撔麦w系的有益補充。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2011年4月,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我們在“積極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同時,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
2011年8月,在深圳舉行的科技體制改革座談會上,劉延東同志和萬鋼同志重點強調了要積極推進協同創新。這充分說明了協同創新的極端重要性。
以推進產學研用有機結合促進協同創新為根本任務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早在去年下半年已開始醞釀,現已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點》。能否瞄準國家重大需求,以創新協同模式為支撐,全面提升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新一輪高校競爭的核心與焦點。
在2011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年會上,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表示,高校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笆濉逼陂g,高??萍及l展將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強化科教結合為主線,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推進協同創新為戰略選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通過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帶動全局發展。
2012年,科技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七部委聯合《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實施方案》,國家對創新人才、創新團隊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國家宏觀戰略選擇,還是具體政策實施,協同創新所必需的創新人才、協同機制體制、協同模式等,都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支持力度,高校參與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環境與創新氛圍更為活躍與寬松。
三、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突破點
(一)高效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
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合作大多基于利益驅動,而自愿的協同創新較少,需要在健全政府引導調控下外部需求驅動機制上有突破性進展。目前,我們可從建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共享機制入手,根據“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則,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探索各類科技資源高效共享的機制,完善促進科技資源共享政策體系。
(二)探索高校參與協同創新的多元化模式。
篇8
內容摘要:由于科技創新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只有通過政府的合理干預,更加積極地保護知識產權;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高層次科技隊伍建設力度,提升科技人才支撐能力;構建科技資源共享的合作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從而形成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
關鍵詞:科技創新 經濟學 政府干預 知識產權 財政政策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作用,已經成為當代世界的主要時代特征之一。各國政府不斷把推進本國科技創新作為提升本國競爭能力的重要內容。我國政府已經制定并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并為我國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已經進入實施階段。
本文運用經濟學的一些原理對科技創新的性質進行了分析,就如何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進行探討,并提出具體建議。
科技創新的性質
科技創新作為科技與經濟的結合體,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的性質,并具有效益外溢性、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這表明科技創新過程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市場失靈,導致科技資源配置的低效。
(一)科技創新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及效益外溢性
所謂公共產品,是指將該商品的效用擴展于他人的成本為零,因而也就無法排除他人共享的商品,一般包括公共設施、科學教育、環境保護、國防、外交等領域。一般而言,公共產品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兩個本質特征。非排他性是指該產品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得到它,更無法通過定價的方式來影響人們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人們可以不付任何費用就能享受到公共產品帶來的所有益處。非排他性不可避免會導致“搭便車”行為,甚至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人人都希望別人來提供公共產品,而自己坐享其成,結果很可能是大家都不提供公共產品。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的消費,即對公共產品消費的邊際成本為零。
在國際經濟學界,無論是微觀經濟學家,還是宏觀經濟學家,多數學者都肯定科技創新具有公共產品性。目前國內高校使用最多的經濟學教科書,如保羅•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約瑟夫•斯蒂格里茨的《經濟學》以及格里高利•曼昆的《宏觀經濟學》,都認為科技創新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特征,即創造成本極高,傳播成本卻極低。極高的創新成本主要表現在其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究與開發投資,而仿造的成本卻極低。這極易導致對科技創新成果的剽竊使用,使知識產品的生產者無法獲得成本補償和合理的回報。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技創新的效益外溢性也還是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因為一項新技術產生的社會效益往往大于私人效益。換言之,科技創新的外溢性雖然會傷害創新者的創新積極性,但有益于全社會。
(二)科技創新具有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科技創新過程是一個曲折復雜過程,由于沒有直接可以參考和借鑒的經驗,其中存在許多不同的環節和跳躍關鍵點,每個環節和關鍵點都可能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與此同時,科技創新過程也是一個各種角色共同參加的過程,受不同利益的驅動,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有著不同的價值選擇和風險偏好,創新者往往也不能準確掌控研發工作的進度、方向、影響以及結果??萍紕撔碌牟淮_定性必然導致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性,嚴重影響了私人企業獨立承擔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從而導致市場對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失靈,造成了科技創新時滯,即從最初的設計思想或者發明專利到最終作為實用化商品進入市場并為消費者所接受的過程延長。此外,由于風險過大和需要投資規模大,戰略性關鍵技術的創新往往是企業所回避的,或者是無力承受的。
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議
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只有通過政府的合理干預,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從而形成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
(一)政府積極保護知識產權
科技創新是一個復雜的、漫長的系統過程,涉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性開發研究、產品生產和商業運用等一系列經濟技術活動階段。由于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在技術創新活動中存在著太大的差距,如果不能有效界定和保護產權,個人的積極性會大大地降低,那么創新的積極性只能靠一些零星的自發性來維持。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已經先后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并且加入了10多項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公約,主要包括《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協定)、《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定》、《專利合作條約》等,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基本能夠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符合世貿組織要求的、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面臨的挑戰依然十分嚴峻,還大量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處罰裁量權不規范等問題。
總之,加強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打擊嚴重侵犯知識產權的犯罪,這不僅是中國開展對外合作,也是進行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
(二)政府采取積極財政政策促進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財政政策主要由支出政策、收入政策、預算平衡政策構成。
1.財政科技支出政策。支出政策是一種直接促進科技進步與發展的公共政策手段。財政支出政策運用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財政撥款、政府采購、財政貼息等。
政府運用財政撥款方式從財力上直接支持科技進步與發展,是市場體制國家近年來普遍采用的主要財政政策手段?;A性科研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創造該成果的人一般得不到經濟補償,私人不愿提供此類產品,因而基礎性科研應由政府財政撥款承擔。
政府采購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就我國的現狀而言,既要注重在對促進經濟增長的科技先導部門,如計算機、航空、光電、精密機械、通信、新材料、生物制藥等高技術產業領域,通過政府采購開發出一個有保證的市場,又要注重在民用技術領域采取政府采購方式,以促進民用科技的發展。在實施政府采購時,對科技發展的促進既要體現鼓勵、照顧、傾斜的政策,也應體現公平原則。
財政貼息是政府財政為鼓勵非政策性銀行和金融機構對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創新項目給予貸款支持,對其貸款利息給予的財政補貼。財政擔保是指以政府信用對企事業單位或個人從事具有高風險的活動進行負責,承諾承擔活動失敗的責任。它們都是國家財政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創新項目的發展,幫助他們承擔市場風險的常見形式。
2. 財政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對科技進步與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通過政策引導間接實現的,它有利于按照市場規律引導資源的配置,而不是扭曲資源的配置。稅收作為財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對經濟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稅收優惠作為財政收入政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已普遍為各國所重視和運用。通過稅收優惠政策的導向作用,可以激勵納稅人增加研發經費,建立技術創新機制,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促使企業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
3.預算平衡政策。包括支出及收入兩個層面。政府支出包括國防、教育文化、公共建設、償付公債利息等項目,收入面主要是各種稅收及公營事業盈余繳庫兩大項。當收支相等時,稱為預算平衡。進入信息化時代之后,一般基礎設施的作用正在下降,而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的重要性正在凸顯。國家與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已經不再由一般資源的占有量和一般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決定,更多地取決于對科學技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由于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是為發展科學而進行,而科學的目的又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增進全社會福利,不能直接為個人或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因而為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全面發展,國家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為了促進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國政府應加大對科學技術基礎設施的直接投資,使之在國家預算中占據更大的比重。
此外,由于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高風險性和收益長期性,依靠傳統的商業金融體系支持創新勢必會受到制約。為此,可以做好以下工作:在現行金融政策和體制框架下,積極探索設立科技支行;大力發展私人風險投資,鼓勵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科技保險;組織企業家協會建立 “企業應急互助基金”;搭建銀企溝通橋梁,積極推動銀企合作;積極鼓勵有條件的科技企業上市,通過資本市場籌措資金。從而,幫助更多的科技型企業獲得充足的資金,有效防范企業因融資渠道不暢而發生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三)加大高層次科技隊伍建設力度且提升科技人才支撐能力
重視高層次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核心支撐作用,應實施“創新型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和“緊缺人才倍增計劃”,著力培養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和自主創新意識強的企業家,造就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
加大國外優秀人才的引進。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加速流動的契機,加強人才載體建設,完善柔性引進機制,推進海外留學人才集聚計劃,促進國外高層次人才集聚,重點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等領域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各地應積極探索人才管理的新辦法、新途徑,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人才積極性,發掘人才潛能;完善科技人才梯隊建設規劃,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創造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的良好環境。
(四)構建科技資源共享的合作創新平臺以促進產學研合作
隨著投入的增加,我國科技資源越來越雄厚,但由于這些資源分屬各個不同的部門,缺乏圍繞發展目標形成分工合作的科技創新機制,造成資源浪費和低水平重復。為了克服這種情況,應加強政府的統一協調,建立部門聯合會議制度,加強各種科技資源的整合,聯手推動重大科技行動。尤其應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申報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進行整體規劃,促進資源共享。
企業、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可按照共建共享的精神,加強合作創新平臺的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管理辦法、規則和標準,營造合作共贏的創新環境。應加強建設和完善科技公共基礎設施,制定科學數據共享的規范,協調數據收集、管理和應用,建成各類國家自然科技資源數據庫群,并形成規范化、開放式的應用服務體系。同時,應整合科技文獻資源,重點建成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科技報告、成果、專利、科技圖書、科技期刊與技術標準、方法、工藝等大型文獻資源庫,創建多功能的網絡科技環境,為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的運行提供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支撐。
總而言之,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民族振興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的進程中,科技與經濟尚未實現有機的結合,企業尚未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國家科技創新整體能力還不夠強。因此,只有通過政府的合理干預,更加積極地保護知識產權,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才可能有效地克服科技創新過程中的市場失靈,從而形成科學、有效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2.傅家驥等.技術經濟學前沿問題[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3.李健民.科學學與科技創新管理[M].上??萍冀逃霭嫔纾?006
4.段萬春,李耀平編著.科技創新的橋梁:科技中介發展研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篇9
一、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貢獻。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十八世紀中葉以來的世界經濟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強盛、市場繁榮和經濟發展。打造強大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最大的國家。我國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幾十種產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總量的70%以上。有經濟學家感嘆,如果離開了中國制造,國際商品市場的工業品價格可能翻一番。未來,制造業仍將是我國最具競爭力和最具國際化的產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
二、國際制造業發展新趨勢。雖然,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服務業可能逐漸替代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但從整體上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工業強國,主要發達國家從來沒有放棄制造業。比如,美國雖然淘汰了一些傳統制造業,但資源卻不斷向新的制造業聚集,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雖然將生產制造環節大規模轉移到國外,但其核心部件生產和新產品開發企業仍然保留在國內。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國更是將爭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美國制定了《美國創新戰略》,提出再工業化、振興制造業和出口倍增計劃。歐盟了《歐盟:2020戰略》,提出實現就業、研發、氣候變化、教育和減貧五大目標。韓國推出了《創造型經濟戰略》,提出從追趕型經濟增長向領先型經濟增長轉變。
三、中國制造面臨新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產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調整,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推進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規則調整。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謀劃布局,踴躍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準備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未來我國制造業可能面臨主要發達國家與低收入國家的“雙向擠壓”。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成本不斷上升,主要依靠資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長難以為繼。同時,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等問題,在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結構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四、用金融支持中國制造。用金融改革支持中國制造。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拓寬制造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一是積極發揮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加大對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行業和企業支持力度。二是加快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資本賬戶可兌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用金融創新支持中國制造。發揮金融創新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層結合,用金融創新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壯大創業投資規模,支持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企業發展。二是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三是支持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四是發展綠色金融,通過正向激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和企業參與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發展;通過限制性金融政策,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業資金投入。用金融開放支持中國制造。打破以產品輸出為主的傳統貿易模式,建立產品、技術和資本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推動人民幣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
篇10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則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則是兩者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以學生個體學習興趣為導向,以創新型科技課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解決實際困難和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的科研實踐活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現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和諧因素。首先,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相對滯后和守舊。不可否認,長期以來,在教學觀念上,我們始終堅持傳授知識路線,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知識的一個存儲器,在平時學習中,只能做到知識再現,而嚴重缺乏知識創新;在教育方法上,盡管近年來有著很大的改進,但始終沒有走出“填鴨式”教學的困境,而在教學手段上,雖然多媒體教學開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只是某種形式上的普及,充其量只是手段的提高,而不是教學的提升。其次,實踐環節或者說實踐教學過于薄弱。目前幾乎都有專業實習等相關環節,但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級組織和老師對實踐環節既缺乏足夠的重視,也缺少配備相關的專業老師進行指導,所以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途徑;最后,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學生承受著沉重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因此就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參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
2.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自身缺乏相應的長效機制。首先,在保障機制方面,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沒有建立專門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管理機構,一般都是為了組織學生參加大型賽事,由共青團組織牽頭成立臨時機構,這都是為了參加比賽而開展,比賽結束便無果而終,同時也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和規劃。此外,資金保障也相當匱乏,即使在部屬院校,這種情況也不是很樂觀,在地方院校,這種問題肯定會更加突出。其次,在激勵機制方面,大型賽事獲獎和突出科技成果會在物質激勵和獎學金評定過程中給予相應的激勵,但這與學生的實際科研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差距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獲此殊榮。因此,目前狀況是廣大學生對于科技創新的希望和期待很高,但往往缺乏客觀的激勵機制導致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最后,在評價機制方面,既缺乏一些符合實際的標準,又缺乏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而且往往過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對相應的過程比較忽視,致使廣大學生往往聚焦于短期效應,而不注重長期效應。
3.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首先,缺乏專業指導老師,科技創新整體氛圍不濃。雖然科技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是這項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老師的認真指導,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指導教師的積極性并不高,對學生科技創作的指導作用也不大。而長期以來,高校的學生工作主要側重于學生的穩定和校園文體活動的開展,對于科技創新活動的關注不夠,這樣既不利于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性的發揮,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科技創新氛圍的營造。其次,成果突擊現象嚴重,長期研究匱乏。參加大型賽事的科技創新作品一般都是學生短時間內突擊完成,完全是為了比賽而比賽,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學生往往參加完比賽就完事,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力對專業相關領域進行長期的研究,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也嚴重降低了一些重大發明和科技創新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產生的概率。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一個普遍的現象,即科技立項的項目不少,但高水平的成果卻不多。
二、對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建議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的長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目前其中存在的一些情況,我們有必要實行相應的措施,規范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使之朝著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
- 上一篇:細胞生物學研究
- 下一篇:小學閱讀教學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