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 創新模式;關鍵共性技術;基礎共性技術;一般共性技術

共性技術第一次被明確定義是在1988年美國ATP(先進技術計劃)上:一種有可能應用到大范圍的產品或工藝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藝、或科學現象的深入調查。在這個定義中,共性技術及其與之相對應的“專有技術”是就它所服務的范圍來說的[1]。

產業共性技術不是直接面向市場的技術,但卻經常是跨產業部門的重要技術,為多項其他技術的進步、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多用戶所用,規模效應明顯。對于今天逐步走向自主創新的中國,產業共性技術對促進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具有突出的意義[2]。

1 產業共性技術分類創新模式研究

1.1 產業共性技術分類

目前,產業共性技術的主要分類依據為產業共性技術涉及的層次角度、技術重要性、公益性尺度、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共性技術確認的時間次序(如表1所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馬名杰[3]從產業共性技術的重要性角度將其分類為關鍵共性技術、基礎性共性技術和一般共性技術。

關鍵共性技術是對整個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技術,這類技術影響面最廣,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明顯。關鍵技術最明顯的特征是重要性和瓶頸性:重要性指該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或提高產業競爭力有決定性影響;瓶頸性指如果該技術不能進步,其他技術也將受到制約[4]。基礎性共性技術是指測量測試和標準等技術,這類技術為產業技術進步提供必需的基礎性技術手段。除關鍵共性技術、基礎共性技術外,其他的共性技術被稱為一般共性技術。

1.2國外產業共性技術分類創新模式研究

對于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模式,涉及的組織形式非常之多,對于各種產業共性技術而言,選擇適合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能夠更好地推動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國外政府支持共性技術研發主要有政府引導型和政府主導型兩種模式。政府引導型以美國、歐盟、加拿大為代表,其共性技術的研究主要依靠高度發達的市場機制,政府只負責引導,企業起主導作用;政府主導型以日本、韓國為代表,這些國家長期實施技術追趕戰略,需要政府動用行政力量,通過各種計劃、政策推動官產學研結合,實現從引進模仿向自主創新轉變[5]。通過研究國外較為成熟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尋找不同類別產業共性技術適合的創新模式,以實現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研發的規范操作,實現官產學研的共贏,對于我國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1.2.1 關鍵共性技術——科技計劃

除基礎研究計劃之外,國外的科技計劃一般都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支持產學研合作。國外支持產學研合作的計劃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綜合科技計劃和專項科技計劃。

科技專項選擇項目的主要方式為:①競爭性的、同行評議制度遴選項目,而且商業應用前景是重要考慮因素,商業計劃評估由私營部門完成,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評價一般由學術界專家進行;②在國家社會經濟目標之下制訂國家科技計劃。經費資助的形式主要有3種:①根據申請項目的創新性和項目本身是否具有發展潛力而進行低息貸款或無償資助;②每項項目根據是單個企業或聯合體確定資助上限,但不超過一定的比例;②全部由政府出資,主要是針對政府指定或設計的計劃而言。

1.2.2 基礎共性技術——“國家隊”

科研院所主要研究方向是為各類標準的制定提供大量科學研究成果和試驗數據,與工業部門一起發展并應用技術、標準及測量,如美國的NIST(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以及在研究產業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之外,對于其他產業技術進行研究,如日本AIST(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國家研究所主要是由政府全額撥款的政府內設部門,或由政府提供大部分經費的非營利性組織。

雖然不同國家研究所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方面存在差異,但具有兩個共同之處。首先,由政府提供全部或大部分經費,不要求自負盈虧。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全部研究經費,基礎研究的研究領域、研究計劃及經費使用方式均由研究項目負責人自行決定;即使在進行了獨立法人制度改革的日本,政府也只對研究機構采用了企業會計原則,以民間企業化的方式經營,不要求其自負盈虧。其次,國家研究所負有與產業界進行技術合作,以及向產業界進行技術轉移的職責[6]。

1.2.3一般共性技術——聯合創新組織

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政府財政資助下,成功的戰略技術聯盟莫過于半導體制造技術戰略聯盟 SEMATHECH。1987年,在美國政府年預算補貼10億美元的資助下,14家在美國半導體制造業中居領先地位的企業組成R&D戰略技術聯盟,即SEMATHECH。其使命有二:其一,提高半導體技術的研究數量;其二,為聯盟內的成員企業提供研發資源,使其能夠分享成果、減少重復研究造成的浪費。SEMATHECH本身是一個不能出售芯片的非營利性組織。

日本的技術研究組合,是企業進行共同研究開發的典型形式。每個研究開發課題各企業聯合進行,研究開發人員完全來自參加企業,研究組合和獨自的研究人員完全不存在。另外,研究組合沒有獨自的研究設施,即使共同研究時,研究人員也是由參加企業派出,純粹意義上研究組合獨自的研究人員不存在。是由參加研究組合的企業的繳付金和政府的助成金構成的[7]。

2 我國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建議

目前,我國的科技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由科技部、原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組織,科技計劃為內容的“3+2”體系。“3”指的是“973計劃”、“863計劃”和支撐計劃(攻關計劃),“2”指的是R&D條件建設和產業化與環境建設。

轉貼于

2.1我國共性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國家戰略性意圖不強,政府作用方法需完善。相關科技技術有支持“共性技術”的提法,但沒有明確的標準,難以落實;沒有支持產業共性技術的專項(除“十一五”支持現代服務業共性技術課題——科技支撐計劃安排;廣東安排有“產業共性技術”重大科技專項);政府組織共性技術供給的組織方式不盡合理;缺乏層次,重點不突出;組織形式單一,多采取政府直接資助的方式;除科技計劃專項外,政府如何在支持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方面發揮作用,缺乏系統的思路和路徑。

(2)國家隊缺位,研究機構動力不足。院所轉制促進了技術研發貼近市場需求,但共性技術研發積極性不高,持續性差,功能退化;產業內競爭加劇,企業側重于引進消化吸收和模仿創新,無暇顧及可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共性技術研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研究中心過于依附所在企業,缺乏進行產業共性技術創新的動力;得到政府資助(部分經費)的非政府研究機構,未能發揮作用。

(3)合作研發組織及運作機制有待完善。單個主體承擔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比較普遍,但每個企業、研究機構的能力有限;合作研發的“產學研”機制存在諸多問題,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績效評估;缺乏促進合作研發的立法與政策體系。

產業共性技術項目選擇機制需要完善: 評選專家的組成中,產業界人員不足;評選標準(不同類型共性技術的標準;產業化標準)、項目績效考核標準沒有明確統一的指標和方案。

(4)產業共性技術創新融資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缺乏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

(5)產業共性技術擴散模式需要創新。企業間缺乏共享產業共性技術的機制;行業組織沒有發揮推廣作用;缺乏推廣平臺。

2.3 產業共性技術的創新模式

(1)關鍵性共性技術:建立科技專項,支持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對于此種共性技術,應由國家政府或國家級組織進行統籌安排,鼓勵關鍵性共性技術的開發和創新,采用綜合科技計劃或專項科技計劃的形式,由政府或基金進行投資或提供貸款,大力扶植關鍵性共性技術研發。

(2)基礎共性技術:建設國家隊(轉制院所(中心)研究),提供基礎共性技術。對于此種共性技術,企業很難直接從中獲利,因此會在基礎共性技術上投放較少財力和人力。但基礎共性技術是推動整個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建立專門的科研院所或科研中心,給予實際的投資和補貼,促進基礎產業共性技術發展

(3)一般共性技術:聯合創新組織(新型產學研結合),提供一般共性技術。通過建立聯合創新組織,使企業之間實現更優化資源配置,完成對于一般共性技術的研究和開發。

3 結論

目前,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研究已成為國家軟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反映了國家對于產業共性技術的重視程度。在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模式研討會上,國內重要產業部門的專家學者都發表了看法。產業共性技術的關鍵不在于發展而在于選擇,對于創新模式進行研究,力圖用市場機制進行解決,由龍頭轉制院所、大學和企業結合,形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在產業共性技術的選擇問題中,誰來選,怎么選都至關重要。產業技術的確立方式是產業共性技術發展的前提。產業共性技術關系到產業競爭力甚至于國家核心競爭力。政府通過運用資源、補貼等形式對于產業共性技術的開發進行支持。轉制院所大量積累人才、技術,支撐外貿產業發展。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創造技術創新鏈。將社會各種資源聚焦到企業端,為中小企業提供共性技術服務。

為了提升產業共性技術的發展速度及規模,建議以政府科技部門為主導,激勵各相關主體參加,按產業共性技術類別,實施分類支持與資助,最終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1)關鍵共性技術:協調現有計劃,建立科技專項。

(2)基礎共性技術:建設全額“國家隊”、非全額其他機構。

(3)一般共性技術:支持培育聯合創新組織。

主要參考文獻

[1]吳貴生,李紀珍,等.國家創新系統中發展共性技術的對策研究報告 [R]. 1999.

[2]郭曉林.產業共性技術創新體系及共享機制研究 [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3]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術研究的一般規律與組織 [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學術版,2005(7).

[4]李建玲,李紀珍.產業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比較研究——基于北京市科委資助科研項目的統計[J].技術經濟,2009(6).

[5]李平,王蒲生,楊君游.傳統產業共性技術平臺構建模式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9).

篇2

關鍵詞:公共政策;科技創新;市場經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國家的科技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科技的創新需要政府政策的影響。通過政府政策的積極保護,使科技創新能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科技創新在市場經濟中的內涵

當中國進入世貿組織以后,科技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關鍵詞。科技創新需要依靠創新、高校的科研研發項目,更離不開政府在自由市場中的有效調控。自由市場是市場的一種理想狀態,科技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就可以實現創新與突破,然而,當市場出現壟斷現象時,政府就必須要采取相關的政策進行調節,這是所有國家都會奉行的一種市場調節機制。科技創新離不開國家統一的政策,各地區再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應的公共政策。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概述

2.1公共政策的定義。各國學者對于公共政策的定義有細微的差異,中國學者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表述的比較明確,其認為公共政策的主體是政府。制定出的相應政策是特定時期為解決某一種公共問題所做出的選擇,并進行具體實施。2.2運用公共政策的意義。在現代市場中,如果一切僅憑市場體制調節,將會出現更多無法解決的問題。盡管市場機制可以優化資源配置,但同樣需要政府的支持。在遵從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需要進行機制的設計和監督,由此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活動的有效開展。這一切需要政府的不斷支持。社會需要公平,這樣才能締造和諧的社會。公共政策就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途徑。在目前的發展中,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嚴重的不平衡,社會貧富差距不斷增大,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公共政策進行調節,縮小地區貧富差異,實現社會公平。公共政策比較靈活,尤其在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國家之中,政策的功能會更加廣泛,與法相比,政策的靈活性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的發展,對社會進行調控也會因政府的權威性而有所成效。對于中國而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會解決并改善許多問題。2.3公共政策的運用。在一些國家,公共政策與法官的判決有一定的關系。在中國,公共政策的運用雖然沒有進一步明確成為法官判決的材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法官判案的依據就是法,憲法是中國法律體系的根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參照憲法,而法律的制定與國家政策是相輔相成的。第二,法律終歸有其達不到之處,如果一味采用依據法律,可能就會禁錮社會的發展。而且,在一些判案中,需要通過國家政策判決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部分。

3公共政策對于科技創新的影響

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因此需要加快科技創新,開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挑戰前沿的科學問題,掌握全球科技競爭的主動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積極找到提高科技創新的有效方式,中國也不能落伍,勇于創造領先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經濟的主戰場,加快科技創新,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當前,中國對于科技創新的要求是將中國的重大戰略需求放在首位,不斷攻破關鍵技術,通過重大的科研項目進行科技創新。在這一點上,同志強調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重要性,這就需要通過國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和調控。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通過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創新決定了科技創新的成效,并能夠進一步彌補市場機制失靈的問題。在科技創新中,企業需要對優秀的人才進行引進,需要保證國際融資渠道暢通,這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時,還要有結構性稅收優惠政策的要求。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那么作為科技創新主體的企業,就需要人才作為有效支撐,人才是企業的第一生產力。認識到人才資源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進行人才的培養和吸納。各國對于人才均高度重視,并通過多種手段加快培養人才的步伐,中國也不例外。為了吸引頂尖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引進人才,為企業的人才資源引進和流動提供了政策支持。關于科技創新的融資,呈現出了許多鮮明的特點,也具備很高的風險。群眾最重要的就是國際融資渠道不能缺失,否則就很難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地方政府對此采取了多種創新形勢,使制度更加自由便利,為國際融資渠道的創新提供了許多優惠,提高了創新的經濟價值效應。結構性稅收優惠政策是科技創新企業的要求。通過對企業進行稅收優惠政策,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高新技術園區立法、對高新企業的財政支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信貸優惠政策、風險投資支持政策。除此之外,還有關于技術保護的法案,一切都是為了推動科技創新。關于財政的支持,有些國家是采用補貼的形式,有的國家是大力支持各種重大科研項目,通過大量的資金投入表示支持,還有的是對基礎設施開展投入和建設,力求促進科技創新,從而實現國家的綜合國力增強。中國的公共政策也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支持,比如,相關配套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財政方面的補貼和投入支持等等。在“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中,進一步細化了中國科技創新的要求。需要將科技與經濟的建設緊密結合,使中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中國的重大戰略需求始終是科技創新的重點,重大的科研項目、國家實驗室、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都是規劃中的重點。在技術創新中,一方面要加大對企業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堅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上要有任務的嚴密部署,還要通過政策促進改革。該科技規劃涵蓋了中國的重點行業和部門,并針對一些有潛力的區域進行了詳細的部署與規劃,體現了宏觀布局的理念。

4結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優劣已經成為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主要標志。為了實現和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中國的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均對于科技創新具有重要的影響。

作者:李福裿 單位:黑龍江省能源環境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曾俊芳,林藝玲.淺析政府公共政策與科技創新的內在聯系[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80-81.

[2]李穎明,張利華,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經濟效率與區域創新服務平臺建設[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1):49-53.

篇3

關鍵詞:區域性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科技,科技化服務體系

一、區域性公共安全以及應急管理科技性的價值和內涵剖析

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具有公共性、人為性、社會性等特征,具有針對性,用于滿足公民對于公共安全的需求,屬于名聲科技范疇。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由三層面組成,即制度、精神、器物層面。制度:即政府部門是公共服務的主導軍,應制定完善的應急事件處理方案及管理制度,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精神:即在公共安全的服務過程中的科技性要滲透到公民群眾之中,加強公民的科技思想、社會科技意識、科技精神以及服務性的價值德行與公益性。器物:即區域應急管理科技和安全的器物層面,是為了滿足公民安全需求、提高公民安全、實現公民群眾科技權益直接提供公共可郵寄服務于產品,是三個層面中最具有外顯性的特征。

價值理性與科技工具理性的統一是區域行公共安火熱應急管理科技的重要體現。公民群眾對于科技知識的血腥理解是掌握運用科技知識的重要內容。當今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中,公民群眾不應該被排除在科技發展之外,科技知識只有在滿足了公眾需求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在政治上面具有合法性。近年來陸續爆出例如奶粉三聚氰胺、SARS、圓明園防滲膜等事件。一是公民群主以利益相關的關鍵人物的角色通過各方面的科學決策及方式方法的過程中。一是各個相關政府機構對于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事件進行合理處置。從這些實踐證明: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學與技術越來越多地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善公共生活質量,提高國民素質,維護社會,聯系和諧緊密,充分體現出價值理性和科技工具理性的統一。

二、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如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水平、社會的不斷整合,使普通,社會科學和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因為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和公共安全事件出現,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技術服務有著非凡的意義。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各級公共安全的特殊情況,怎么樣有針對性地加強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技術服務凸顯的十分重要。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開展區域公共安全問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第一次把區域公共安全科技納為我國現階段科技者的重點項目,而公共安全的核心則是應急管理問題。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至少在以下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1)有助于在公共安全與應急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到及時地優化調度救援力量、優化配置應急救援資源,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的損失,使得在整個事件處置過程中做到科學合理的處置;(2)有助于提高和加強統對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預警預測能力形成機理的研究和科學預測,由此創建完善有效的信息系統,做到科學決策;(3)有助于在公共安全事件處理后及時舒緩公民情緒、維護穩定社會公共秩序、化解社會矛盾和危機、保證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和諧穩定。面對突然狀況比如自然災害風險以及社會風險的時候基于實情實地,加快區域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發展,建立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系統化是目前我過科技應用于發張的重要一環。

三、對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法制、組織體系及救援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已具備一定基礎,積累了許多處置突發事件的經驗,成功應對了一些專業領域的突發事件;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項目經費和數量逐年增長;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所涉及的各個領域的科技得到快速良好的發展,各項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盡管如此,我國在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與發達國家比較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其具體表現在:(1)在整體層面上我國還沒有進行系統的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科技的研究,沒有完善的區域性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各個相關領域的研究處于分割狀態;(2)我國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相關領域的安全體系的研究基礎弱;(3)區域性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服務的條件不足、設備相對落后;(4)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意識淡薄、缺乏專門人才、公眾安全教育不到位;(5)公共安全科技經費投入不足,缺乏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撐。

(一)加強各級政府對區域性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認識,完善公共服務

加強區域性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首先要加強各級政府對公共科技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提升政府機關對于公共科技服務上面的責任意識,加強對于公共安全科技服務的建設;政府部門要明確的提供和實施公共安全科技服務中的職能,對公共服務的事權進行合理的配置,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處理好責任主體與各供給主體的指導、協調、合作、監督關系

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機構、企業、社區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和公民個人和公共安全危機管理的區域科技服務體系形成供應,形成政府和人民團體和單位密切配合技術是至關重要的,新系統的合作。必須加強制度確立,使公共安全科技服務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協調關系、理順指導、,實現有效的合作,作為一個整體部署,整合資源,需要有效地推動事業的發展科普

篇4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思政工作;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F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7-0164-02

從國家層面來講,經濟發展對于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改善國民生活和福利水平至關重要。而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其帶來的相應問題需要得到及時研究和解決。尤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對于教育事業建設而言,經濟水平帶來的思潮問題進一步突出;對于高校而言,經濟發展成果帶來了思政工作的巨大挑戰。為了及時解決經濟發展引發的思政危機,就需要明確經濟發展對于思政工作的相應影響,并通過思政工作的有效轉型來切實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提高高校大學生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思政水平。

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概述

我國在近4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多源于在國家建設根本和方向上的巨大調整。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逐步確立了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強調了經濟對于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并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發展的執行指導,尊重市場規律,鼓勵多樣化經濟發展方式的運行,使得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由起步到興盛,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舉世矚目。在一步步實現經濟基礎夯實的過程中,重視工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并在打好經濟基礎的過程中不斷開拓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大力開拓了新的產業發展道路。而在近年來科技作用進一步突顯的情況下,強調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同時,將科技充分應用到經濟發展當中,才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未來有更多的可能[1]。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現狀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增速相對放緩,經濟發展的成果作用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當中。首先,從人們的生活水平來看,原有的物資匱乏問題得到極大改善,人們的吃穿住行等問題有了很大改善。而在經濟發展推動下的現代科技進步使得信息技術日漸普及,信息傳播速率更高,社會思潮發展突出,國內外的信息交流頻繁,帶動了東西方以及傳統、現代之間的劇烈碰撞。同時,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多為粗放式,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對于生態和環境的巨大破壞,作用在社會發展中就會呈現出經濟發展的負面結果[2]。此外,經濟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大和社會矛盾突出等問題也愈加明顯。

二、經濟發展新常態對于高校思政工作的影響

(一)經濟推動信息技術發展,信息傳播更廣且雜

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經濟水平得到提升必然帶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且信息技術水平的提升也會反作用于經濟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國不僅實現了互聯網的日漸普及,互聯網科技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變化也十分突出。互聯網傳播的信息大多未經篩選,大量的信息直接沖擊著信息接收個體。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對更多更雜的信息往往很難進行甄別,容易受到流行思潮的左右[3]。

(二)經濟引發社會面問題,不公平問題更突出

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方式為追求效率,在發展模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雖然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翻番,但其存在的負面性則會作用在社會發展當中。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面對自身所處階層的薄弱以及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在缺乏正確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之下,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偏頗,對于社會性問題過分關注,且在思考中容易產生偏激甚至仇恨心理,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建立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三)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問題,負面情緒更為多發

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多為粗放式,發展結果一方面是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則是粗放式發展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這其中包括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多種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廣受關注的霧霾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北方多個省市地區人民的正常生活。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問題不容忽視,而其同時造成的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意識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三、當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未認識到經濟發展對思政工作的巨大影響

當前許多高校在思政工作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對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思政工作重視程度不高,沒有意識到在經濟發展大環境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面對多樣化的社會發展現狀,高校多主張思想的百花齊放,讓大學生自我成長、自我發展,認同個體自主性的重要性[4]。而其中并未認識到大學生在心智發展上仍不夠成熟,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復雜社會環境,容易出現思想認識上的偏差甚至錯誤,容易受到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在價值觀、人生觀和思想觀的樹立上出現嚴重問題。許多高校雖然開設了思政教育課程,但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教育引導作用不強。

(二)經濟輻射下思政工作實效性與針對性不強

面對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在互聯網科技的主推下,社會思潮暗潮洶涌,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對于大學生的影響也十分巨大。許多高校未意識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環境的復雜性,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多為傳統和老舊的,并沒有根據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學生個體情況的變化而進行相應改革。思政工作的實效性較差,且在思政工作落實時的針對性不強,沒有根據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變化。當學生個體出現了思想上的問題時,多以程序化的工作方式應對,效果較差。

(三)經濟作用下校園主流文化創設仍不夠到位

同樣源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影響作用,校園主流文化對于大學生個體有著很大的影響,主流文化為健康且積極向上的,則大學生會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而在思想上不斷向主流靠攏。當前情況是,一些高校并沒有創設校園主流文化的意識,采取自由化、放任式的態度,任由學生自主發展[5]。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愈來愈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學生接觸到的文化有好有壞,當負面文化占主導并在校園當中蔓延開來時,則學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出現行為意識上的相應錯誤。

四、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高校思政工作轉型策略

(一)重視經濟新常態下思政工作,強化思政教育建設

經濟發展新常態出現的社會問題也有著新的特點,需要在處理思政工作時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轉型,以對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于高校而言,在思政工作當中,應當首先認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將思政工作作為所有工作的重要組成,將強化思政教育作為所有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委任專業的思政教師進行課程教授,并對現有的思政教師進行統一而專業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關注經濟輻射下的思想動態,改革課程教育方法

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是社會環境的新面貌,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輻射出的是高校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面臨問題的復雜性。為此,高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應當緊跟社會實際,通過與學生的充分接觸和溝通,掌握學生的思政動態,從而采取相應的思政工作辦法。從思政教育課程的落實方面來看,應當就原有的教育體系進行改革,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教育幫助辦法。面對話題性和爭議性的社會問題,學生難免出現想法上的偏差,通過即時性的教育指導,能夠及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觀念,避免陷入錯誤的思想漩渦[6]。

(三)追求社經濟發展大目標,強化思想陣地建設

就現在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經濟發展大目標仍未改變,高校大學生在今后經濟發展上發揮的作用將更為重大。高校應緊跟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大目標,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應引導校園主流文化向著積極向上和健康方向發展,通過學生會和社團等校園組織的引導性建設,傳播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通過班級和學院等集體文化建設,進一步強化校園思想陣地建設,使得高校大學生即使在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帶來的新的社會環境時,同樣能夠以正確的三觀對待,以個體的進步促進整體的不斷進步,實現國家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結語

從改革開放以來,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后,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邁向正軌,并在經歷了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之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發展到當下,新常態帶來的高校思政教育問題需要在足夠重視的基礎上,采取正確有效的轉型策略,才能避免思政工作的滯后性和無效性。只有不斷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提高大學生思想認識水平,擺正其思政觀念,才能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聰.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國企思想政治工作[J].現代國企研究,2016,(8):262―264.

[2] 周鵬.經濟“新常態”視閾下宣傳思想工作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實踐價值探析[J].理論觀察,2016,(7):50-51.

[3] 本刊編輯部.做好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工會工作[J].中國工運,2014,(12):1.

[4] 殷海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國企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理論版,2015,(5):61-62.

篇5

關鍵詞: 鄉鎮科普工作 現狀 落實方法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影響和制約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最重要的問題。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就率先在農村開始,的實行,大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注及政策的引領下,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穩定,糧食產量逐年創新高,廣大農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我國新時期農村發展的目標。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努力,在越來越強調科技強國的今天,發展農村經濟就需要廣大農民自身素質特別是科學素質的提升。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需要,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性社會工程。由此可見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性。

這就意味著新時期要發展我國的農村經濟,必須重視基層鄉鎮的科普工作,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素質。因此,做好基層科普工作,特別是鄉鎮科普工作對于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需要我們清醒認識的是,因為受一些主客觀狀況的制約,就當前來看,一些問題的存在,影響著農村地區科普工作的進行。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廣大干部群眾的科普意識有待加強。

雖然上級政府機關和各級相關管理部門都在強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科普工作往往被其他工作擠占,工作過程中時效性不夠,也就是落實不夠。對于廣大群眾來說,因為缺乏對于科技興農的準確認識,其對于科普工作比較漠視,積極性不足,這嚴重影響了科技興農的效果。

(二)基層相關機構不穩定。

科普工作本身是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才能逐漸顯示其工作效果的,但是因為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地區相關的機構建設滯后,技術和設備明顯存在不足;尤其是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人數缺口明顯,而且流動性很大,留不住人才且缺乏穩定的體系保障,成為制約基層科普工作的主要問題。

(三)科普設施匱乏,資源共享平臺滯后。

突出表現在科普陣地建設滯后,很多地區都沒有科技活動中心等專用場地,科普畫廊、科普櫥窗、科普宣傳欄數量少,檔次不高,內容更新不及時。部分鎮鄉和大部分村沒有科普活動室、培訓室和電教設施,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較慢,科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

(四)活動缺乏吸引力。

農民群體需要的是簡單、易懂、相對大眾化的知識。在科普活動中,抽象的知識講得太多,嚴重超出了農民的接受能力,導致他們在了解相關知識上存在較為嚴重的困難,影響了他們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五)缺乏穩定的資金保障。

經費投入不足,活動難以開展,這是很多地區在科普工作進行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問題,也是科普工作難以正常維系和保障人員穩定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缺乏車輛運行和展品維修、更新費用,使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特別是不能經常到偏遠山區的鎮鄉、村、學校開展活動,致使想開展的行之有效的大型科普活動因缺乏資金而無力去做。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想做好鄉鎮科普工作,必須采取有效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宣傳。

農村科普工作是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龐大,任務艱巨。因此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必須轉變觀念,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強化科教興農措施,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良好風尚。

作為基層負責的相關機關要加強向農民的宣傳,力爭改變過去把農業理解為傳統的利用土地,進行生物性再生產的初級產業認識。通過普及科普知識,使農民認識到科技的重要性,通過創新科技,使土地升值,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加農業積累和提高調控能力,擴大科技對農業的影響和農業豐產豐收及全民素質提高的透明度,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走生態農業、規模農業、效益農業和精致農業、農產品加工增值的農村經濟發展之路,不斷根據市場需求,向資源開發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在進行初級產業開發的同時,努力發展最終產業,盡快使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進而轉化為市場優勢。

(二)增加投入,完善科普保障體系。

目前,農村科普工作相對比較薄弱,要搭建社會化的科普服務平臺并使其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除科普隊伍的建設外,資金短缺、硬件不足成為最大“瓶頸”。各級黨委、政府要制定更多更有利于農村科普工作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將科普經費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投資納入公共財政框架,嚴格按照國家、省、市要求的投入比例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集成資源加大投入,努力改善辦公室、交通宣傳工具,加大鄉村科普活動室的經費投入,為農村科普工作營造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和良好的發展氛圍。

(三)完善措施,鼓勵科普工作的推進。

篇6

【關鍵詞】科研人員信息素質能力創新經濟發展

一、前言

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無疑已惠及我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身邊的一切都與信息息息相關,而這種信息正是來源于科研人員的科研成果。而隨著產業經濟化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發展進程步伐的加快,我國研究所面臨的世界市場競爭環境其實是非常激烈的。眾所周知,科研工作本身就對各種學術信息有著持續不斷的高要求,因此,科研人員更應當具備很高的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那么,現實又是否如此呢?本文將對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與創新的重要性及途徑進行分析。

二、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的現狀,重要性及提升方法

(一)科研人員信息素質現狀。信息素質又稱信息素養,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個方面的內容。該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對信息素質的理解包含如下三方面:具有在實際問題中使用相關信息的能力;具備運用信息工具與主要信息源的知識與技能;利用信息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具體問題。現階段,處于各種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我國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還處于有待加強階段。具體如下:首先,在信息意識方面,我國科研人員了解與獲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徑過于狹窄,尤其是部分科研人員對網絡資源和數據庫信息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懼情緒,而在人文社科領域里,有些人員傾向于使用自己積累的圖書資料來查找信息;在信息能力方面,我國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員對檢索策略及檢索技巧的掌握程度明顯不夠;至于信息道德這一塊,我國科研人員做得還是不錯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都很強,并且愿意與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信息素質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作為一個集創造性、探索性和累積性于一身的工作,各個階段都離不開科研信息的使用。從某種程度上,科研信息實質上是貫穿了科學研究的全過程,無論是在協助科研人員尋找突破口,還是在加快科研進程,提高科研水平和成果產出率方面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21世紀是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信息時代,而人才無疑是這種競爭中的關鍵因素。眾所周知,我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而科研人員作為“科教興國”的主力軍,自然而然肩負著十分重要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因此,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已成為影響我國科技界研究和創新能力乃至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也對科研人員的綜合素質的形成與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科研人員只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質,才能在信息交流中吸收更多的信息,有效地促進自身的學習和知識更新,不斷地提高綜合素質。

(三)如何提升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要具備良好的科研素質,離不開科研人員自身的努力。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實踐時,應不斷增強信息意識,養成良好的信息檢索和利用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自身信息素質。同時,各級管理部門對科研人員信息素質的加強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各級科研管理部門可以根據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在結合社會信息化的大環境的前提下,對各領域的科研人員中開展國家信息化政策、信息法規、信息道德等方面宣傳教育,從而促使科研人員深刻認識到信息社會對現代化個體的現實要求, 以此培養他們的現代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 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以自信的態度應對信息社會中從事科研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三、科研人員信息創新能力的現狀,重要性及提升方法

(一)科研人員信息創新能力現狀。所謂科技創新能力,是指在一定發展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創造及業化的綜合能力。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其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利于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繁榮,社會富裕和進步,從而全面提升該國家的綜合國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此過程中,我國的創新基礎條件不斷加強,研究開發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環境也不斷改善,創新支撐能力大幅增強。然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科研創新能力在世界競爭中仍處于弱勢。資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浪費嚴重,科研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巨大差距等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二)信息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人類歷史發展至今,本身就是一部人類創新活動的歷史。因此,提高科研人員的信息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科研人員來說,創新能力的養成是相關研究所組織的精神支柱。一個研究單位,只有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指導職工學習,工作及進行相關科研研究。才能以更為靈活的交流能力和應變能力應對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從而創造出更新,更先進的發明創造。

(三)如何提高科研人員信息創新能力。豐富科研單位企業文化。現代化的企業文化形象的建立能夠讓科研單位以自身的知名度,管理模式,精神面貌等獲得社會的認可與肯定,從而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壯大自己,最終實現科研工作單位的不斷進步。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科研人員要想提高信息創新能力必須具備對前人成果的繼承與發展的能力。敢于自我否定與超越,在憂患意識與危機感中發展已有理念。總之,不斷從各種新知識中汲取營養,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與潮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和信息創新能力是貫徹落實我國科學發展觀,應對各種挑戰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錦貴.論信息素質[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1

[2]肖自力.信息素養教育和高校圖書館的使命[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3)

[3]張淑萍. 重視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研究所科技創新能力[J]華北地震科學,2007,(3)

篇7

摘要:馬鈴薯的種植是當今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表現,馬鈴薯是當下人們生活飲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山區農民的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來源,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和研究是當今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馬鈴薯晚疫病又稱疫病,這是由于馬鈴薯晚疫病菌所引起的,晚疫病是一種流行性的病害,其發展及蔓延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并且因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導致對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的影響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對晚疫病的控制和防治是保證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馬鈴薯 晚疫病 防治 農業建設

1、前言

在云南玉龍縣太安鄉種植馬鈴薯是當地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太安鄉地質肥沃氣候冷涼很適宜種植馬鈴薯,這對于馬鈴薯的生產也是大有保證的。在2010年太安鄉的馬鈴薯種植面積就達到了4萬畝,產量達到6-8萬噸。但是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也比較普遍,所以,推行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當下最為重要的一項改善產量和品質的方式,也是我們不斷發展馬鈴薯產業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不斷的增加,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地點也逐漸增多了,對進行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2、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是改進馬鈴薯產量的有效途徑,我們對于晚疫病的防治措施應當以選擇抗病品種為主,結合有效藥物進行防治將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廣泛的運用到農業生產當中,以此來凸顯當今農業發展在馬鈴薯產業中的重要保障,實現我們國家社會農業發展建設的特點。

2、1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

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需要不斷的發展社會醫學科技的創新,通過不斷的完善對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來尋求如何解決當今農業生產中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的手段,推進我們國家農業事業發展的前進方向。以馬鈴薯的生產來說,在種植上對于土壤有一定的要求,我們需要加強在農業種植馬鈴薯對于田間的管理模式,將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最為主要的增產方式,將藥物防治作為目前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手段,推廣抗病的優良品種為主要措施的綜合防治方法,實現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根本治療,保證馬鈴薯的產量。這是發展我們農業經濟,建設馬鈴薯產業化趨勢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保證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2、2深入探究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

在深入探尋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的同時,我們要選用上好的防治藥品來對馬鈴薯晚疫病進行治療。對于防治藥品的選擇是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最為有效的手段,也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在云南玉龍縣太安鄉對馬鈴薯的種植上我們選用并且推廣了很多的品種,如合作88、麗薯6號、麗薯7號等等,這些馬鈴薯的品種都是脫毒種子,且具有較強的抗晚疫病的能力,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十分有效的。為了能夠增加馬鈴薯的產量,有效的控制晚疫病的蔓延發展,我們不斷的推進防治晚疫病的創新手段,通過不斷的增加馬鈴薯產量和改善品質來實現農業生產的產值。

3、科技創新發展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科技創新發展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這不僅體現了當今社會科技創新的重要內涵,也時刻關注我們國家社會科技發展對于農業建設的重要性,所以改進馬鈴薯產量,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重要發展方向,就是通過科技創新的手段來實現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

3、1社會科技創新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作用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是對當今社會科技創新發展的要求,在馬鈴薯晚疫病的病情發展中,可能危害馬鈴薯的葉片、葉柄、莖以及塊莖的生長。更為明顯的是產生在葉片上的褐綠色斑點,晚疫病的病斑在馬鈴薯的葉面上迅速的擴大,甚至有時會擴展達到整個葉片以及莖部,這是馬鈴薯植物在晚疫病的危害下達到最為嚴重的病變時刻。

3、2推進社會科技創新的方法

為了推進社會科技創新方法,將晚疫病徹底的從馬鈴薯身上解決掉,我們需要不斷的研究馬鈴薯晚疫病的現實情況,以暗褐色病斑的邊緣長出一圈白色霉層為實例,不斷的推進社會科技創新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手段,推進我們國家農業生產方式,增加馬鈴薯的產量。

4、結束語

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我們需要加強對馬鈴薯的栽培管理模式,以提高種植馬鈴薯的手段來實現增產馬鈴薯的總產量,以此來發展社會農業經濟的重要途徑。對于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要從馬鈴薯的苗期開始以各生長期都需要嚴格的防控,這不僅是使用抗生素藥品那么容易,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在馬鈴薯的生長期及時的培土,減少晚疫病病菌的侵染,讓馬鈴薯生長的機會不斷的增多,這才是促進馬鈴薯產量的重要方法,以此來推進我們國家在馬鈴薯產量建設是最為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馮延江.R鈴薯晚疫病及其綜合防治[J].中國馬鈴薯.2012.(5).77

[2]金光輝.馬鈴薯種衣劑的試驗[J].馬鈴薯科技.2015.(2).38

[3]吳成金.馬鈴薯晚疫病的研究[J].馬鈴薯研究.2013.(2).96

[4]張志銘.馬鈴薯晚疫病流行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2015.(4).39

篇8

關鍵詞:地震 不可預知 地震科普宣傳

中圖分類號:X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a)-0226-02

近幾年地震頻發,雖然地震級別不高,但造成的后果讓人不寒而栗。群眾如果在災害發生前都清楚災害如何應對,那么那些本不該發生的悲劇應該就不會發生。從另一方面放大了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地震科普的宣傳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極其重要,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地震危害,這些災害其實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 地震與我們

地震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自然災害。世界各地每年會發生500多萬次地震,雖然大多數地震因為震級太小或其他原因我們感受不到,但大家能感受到的地震也有5萬次左右,能造成災害的就多達1000多次,平均每天就會有3次災害發生,僅上個世紀全球就有120多萬人死于地震,相當于一個縣城的人數。由于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是地震發生頻率最多的幾個國家之一。而我國的國情是人民群眾相對的都比較集中,每次發生地震特別是人口數量較多的城市,地震造成的危害都特別嚴重。每年地震造成的各種人員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每次發生地震造成的各種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讓人毛骨悚然。地震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地震發生時輕則房屋倒塌,橋梁斷裂影響到個人的生活,重則山崩地裂,引發海嘯影響到國家。由于我國是地震多發地帶,近幾十年來我國發生過多起大地震,如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l生的7.8級地震,地震僅僅持續幾分鐘就造成近30多萬人的傷亡。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更是造成了40多萬的傷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近8500億元。而發生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的玉樹地震中同樣遇難了2600多人。地震造成的危害讓人觸目驚心,而地震恰恰是最難預防的一種災害,由于現階段的科技水平不能夠有效準確的監測到地震的發生時間和地點,作為人民群眾的我們面對未知的地震危險時如何應對是一件該提上日程的大事。

2 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

基于我國國情和對預防地震災害的能力的不足,更突顯了地震科普宣傳的重要性。由于地震的不可預知性,地震科普宣傳更應該在抗震減災中占據主導地位。加大對人民群眾的科普宣傳,是有效減少人員財產損失的重要手段。應該讓群眾清楚的知道,在地震中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應該提高群眾的抗震抗災自覺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在青海玉樹地震之后對當地小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的結果,當中出現了對地震是不是自然災害認識不清,對緊急避震應該注意什么不了解,對各種應對災害方法的知曉率不到一半,對地震謠言的過度信賴,震后情緒波動變化大等問題。更加重了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如每個地震中的人民群眾知曉如何應對那各種損失是不是降低不少。我們應該堅持不懈的宣傳,來提高群眾的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各位人民群眾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心理素質。更應該加大各地區農村和學校宣傳的力度,讓群眾個人深刻認知到科普宣傳的必要性。地震科普宣傳不單單宣傳的是地震的危害,它包括了向社會指導地震中的自救方法,如何從種種細節中發現地震,和地震之后的自我保護方法,以及告訴人民群眾什么是地震,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做能在發生地震時更好的保護自己等等。這對廣大人民群眾在更有效的減少各種地震造成的損失中有重大意義。

3 不拘泥形式,多方面宣傳

地震的科普宣傳尤其重要,但在以往的宣傳過程中往往宣傳投入的多,得到的回饋卻是效果甚微。隨著新興的信息化數字化產業的出現,以往的“出布告、喊口號、立橫幅”已經顯得力不從心,沒有新意。當今的社會宣傳應該在原有宣傳的基礎上,加大在網絡和電視上的宣傳推廣力度,如多拍一些有宣傳意義的廣告,多制作一些宣傳類的短片在各大電視平臺上推廣播放,如尋找一些有宣傳意義的人或事,書寫其事跡推廣傳播,再如把一些簡單易懂的抗震減災知識書寫到書本當中,并在文章最后提出讓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去宣傳,告訴自己的家長朋友來一起宣傳學習等等。如此來達到更好的宣傳目的。當然宣傳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應對突發的危機,但是宣傳卻不是盲目的,我們應該正確的宣傳。宣傳的主導者必須是國家政府,因為只有國家給予的消息內容才是最權威正確的。政府也應該在宣傳方面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不能因為擴大宣傳力度影響到群眾個人的各項生活,更不能出現宣傳錯誤的信息影響危害群眾個人。宣傳應該以政府為主導,人民群眾積極地配合,不拘泥宣傳的形式,擴大宣傳的面,這樣才能更好的把地震科普宣傳做的更好。

4 抗震宣傳與經濟

地震的危害大,范圍廣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經濟發展快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保證經濟能安全穩定的發展,如何能把一些隱藏的問題解決同樣是大問題。經濟發展離不開安穩的環境,穩定的環境需要人民群眾維護,只有群眾安全穩定才有可能發展經濟。可怕的地震每次都會造成可怕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拿四川汶川來說,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近8500億元,傷亡40多萬,這對經濟來說是毀滅性的。如果當時震區的每個人多明白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己的安全和財產,那么這些傷亡損失將絕不會是現在那么多。顯然抗震宣傳間接的也對經濟起到了保護作用。地震的可怕之處是巨大的破壞性和不可預見性。從另一方面來說,地震無時無刻的在我們身邊,他會出現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城市,同樣也會出現在相對落后的小山村,只要我們廣大人民群眾都明白在地震中該怎么做,那么地震帶來的人身還經濟損失就必定會減到最少,到時震后經濟的復蘇也將會更快。

5 結語

我國是一個擁有960多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地理位置決定了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近年來地震造成的災害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和國民經濟已經構成嚴重威脅。地震科普宣傳在防震減災中的重要性已經越發凸顯。只有更好的做好地震的科普宣傳,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遭遇地震災害時,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減輕地震帶來的各種損失,進而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張路,周摯,谷一山,等.7級強震備震過程的科普宣傳及其減災意義[J].災害學,2008,23(3):124-129.

篇9

關鍵詞:高職;PLC技術;教學;實際操作;重要性

引言: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電子信息技術的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的標志,現在的電子領域中,中央處理器作為設備運行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PLC作為一種可編程的控制器,在實際的電子設備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受到特殊的歷史因素影響,我國的科技發展時間較短,在電子領域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現在市面上的控制器,大多是西方國家生產的,在這種背景下,要想快速的提高我國的技術水平,必須重視PLC等技術的教學,只有培養大量的技術人才,才能夠推動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

1我國高職PLC技術教學的現狀

高職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主要培養一線的技術人才,但是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雖然經過了多年的建設,我國的高職院校依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很多家長和學生都不想進入到高職院校中,在傳統的觀念中,總認為高職院校與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在教學設備和條件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只有進入普通的本科類院校,才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使得高職院校中的學生,自身素質通常比較差,缺少了足夠的生源,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的效果,而且在以往發展的過程中,高職院校的教育經費比較少,無法配備足夠的教學設備,也無法聘請更好的教師,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果。電子行業的技術和設備更新很快,對于PLC技術這樣的學科,如果學生無法接觸到最新的技術和設備,那么在畢業后進入到工作崗位,很難完成應有的工作內容,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在實際的高職院校教學中,受到教學經費等影響,實踐的環節非常少,一些建設了實驗室的院校,采購的實驗器材大多是過實的設備,學生只能大概的了解其工作的原理。

2我國高職PLC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理念落后。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式,而人才是保證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基礎,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經濟和科技的水平不同,培養人才的方式和目的,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就體現在教育理念上,高職作為高等教育中的一環,主要培養基層的技術人才,對于這些人員來說,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能力,只要充分的掌握了技術知識,就能夠很好的完成相應的工作。但是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職PLC技術教學中,沒有明確自身的教學理念,采用了普通本科高校的教育理念,在學習PLC技術的同時,還要了解大量的相關知識。

2.2缺少必要的實際操作環節。對于基層的技術人才來說,實際的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PLC技術這樣的學科,在實際的工作中,幾乎都是在進行操作,但是在高職PLC技術教學中,主要采取的理論知識教學,在課堂上老師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全面的講解和分析,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雖然能夠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但是缺少了必要的應用能力。經過了多年的實踐,很多一線的教師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希望通過教學方式上的轉變,來改善這種現象。

3高職PLC技術教學中實際操作的重要性

與普通的本科類院校相比,高職院校更多的是培養專業人才,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很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利用所學的技術,來改進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是高職院校教育的理念,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實際操作的環節必不可少,如果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只能學習到理論知識,無法了解到PLC的特點和操作流程,在進入到工作崗位后,還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甚至要通過長時間的實際操作來適應。這種現象顯然違背了高職院校教育的初衷,通過實際的調查發現,我國的高職院校數量較多,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建設,高職院校的基礎教學設施和師資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沒有認識到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培養的人才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標準,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工作的內容。

要想很好的解決高職PLC教學中的問題,必須增加實際操作的環節,考慮到目前高職院校自身的教育資源有限,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實驗室內配備的器材通常比較落后,學生只能了解到PLC工作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等,無法對最新的設備進行操作。根據這種現象,一些高職院校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與PLC技術相關的企業合作教學,利用企業閑置的設備,進行相應的實際操作教學,學生也可以進入到企業中實習,從而了解平時的工作內容,對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進行最大程度上的鍛煉,這樣學生在畢業后,可以直接進入合作的企業工作,在解決了教學中實際操作問題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就業的機會,對于企業和學校來說,都具有很大的好處。

4 結語。通過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作為電子設備的控制單元,其設計的情況,能夠直接影響設備的工作,由于我國科技發展的時間較短,缺少大量的相關人才,而高職院校作為培養基層技術人才的主要場所,其培養人才素質的高低,是影響PLC技術應用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的高職PLC教學中,由于沒有意識到實際操作的重要性,學生雖然能夠掌握足夠的理論知識,依然無法很好的完成相應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鄧其貴,實施項目教學法的做法、效果、現實困難及解決策略[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2):146-149

篇10

關鍵詞:科學統籌;規范管理;免費;孕前優生檢查

一、引言

近些年來,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開展已經得到了國家以及社會的重視,在這一基礎上,各省市均開展了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這一共工作自開展以來便得到了廣大育齡群眾的支持,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計生工作水平的提高。為使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有必要對其進行科學統籌與規范管理,同時還應構建較為完善的計生科技服務體系,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提供保證。

二、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重要性

開展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無論對于育齡群眾而言還是對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的長遠發展而言均具有重要價值,以下文章主要針對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開展的重要性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首先,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的開展對于我國育齡群眾而言十分重要。當前,由于缺乏對孕前優生檢查共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而導致的新生兒畸形等問題并不少見,這不僅會對育齡群眾帶來痛苦,同時昂貴的治療費用以及較長的治療時間也會對整個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的解決新生兒畸形問題,這對于育齡群眾以及家庭而言均十分重要,由此可見,這一工作的開展很有必要。

其次,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的開展對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的長遠發展十分重要。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的開展能夠及時的檢查出育齡群眾在身體機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也就能夠為其備孕提供參考。一旦發現了問題,及時的解決能夠有效的避免對新生兒造成的影響。做好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能夠極大程度的降低新生兒的畸形率,這對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就能夠為我國的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此可見,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的開展十分重要。

三、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水平提升的措施

從上述文章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開展無論對于育齡群眾而言還是對于國家而言都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系列的措施去保證工作水平的提高。總的來說,為了使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工作水平能夠得到提升,首先就必須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統籌合作關系,其次要提升服務水平,另外,還要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各縣工作,使工作內容能夠得到完善以及補充,最后,提高群眾對于這一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也十分重要,以下文章主要針對上述四方面措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 加強各部門統籌合作關系

加強各部門間的統籌合作關系對于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開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還需要醫院的大力配合。政府要針對這一工作的開展提出相應的鼓勵性措施抑或激勵措施,必要時,也可以通過強制措施的事實去保證這一工作的開展效果。另外,針對醫院而言,也要大力配合這一工作,可以說,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開展主要依賴的便是醫院,尤其是婦幼保健醫院,對此,醫院有義務去配合政府開展這一工作,只有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配合,才能實現科學統籌,同時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效果。

(二)提升服務水平

提升服務水平對于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服務水平已經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從細節處看,還是有很多提升的方面。為了使服務水平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有關人員對于服務水平提高的重要性的認識,這是保證服務質量的基礎。除此之外,做好培訓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在固定的時間組織有關人員去進行培訓,要針對當前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服務的內容以及具體要求去對有關人員的服務水平進行培養,這樣才能使育齡群眾能夠獲得更好的檢查體驗。另外,人們對于各行各業服務質量的要求開始不斷提高,因此,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工作人員也一定要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以使這一工作能夠更好的展開。

(三)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各項工作

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各項工作非常重要。通常情況下,在免費孕前優生及健康檢查工作中,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同時這也是項十分復雜的工作,為了使這一工作的水平以及效果能夠得到提高,僅僅注重某一方面是無法達到目的的,必須要從各個角度以及各個環節入手,去使每一環節均能夠得到保證,這樣才能從細節處保證整個免費孕前健康檢查工作的順利完成。總的來說,想要使這一目的能夠實現,工作人員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要使自己能夠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也能夠勝任其他工作,這樣才能保證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各項工作均能夠被完善。

(四)提高群眾認知水平

就目前的情況看,阻礙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現的主要原因在于群眾認知水平的不足,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很多群眾會拒絕參與這項活動,因此也就會阻礙我國優生計劃的完成以及我國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這對于整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一旦由于孕前優生檢查的缺乏,導致新生兒存在缺陷,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從上述文章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新生兒缺陷不僅會對家庭造成壓力,同時還會對國家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帶來阻礙,由此可見,群眾認知水平的不足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極大的問題。

為了提高群眾的認知水平,做好宣傳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或發放宣傳單的手段去向群眾普及做好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群眾能夠對這一政策有所了解。同時,還要針對這一政策的好處向群眾進行宣傳,要從其利益的角度考慮,去向其解釋做好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重要性,以從整體上提高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的水平。

四、結束語

通過上述文章不難看出,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是我國針對育齡群眾所開展的一項主要活動,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國人口的整體素質,同時也是為了使我國能夠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總的來說,對此,有必要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使上述目的能夠實現,這對于解決家庭問題也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必須得到有關部門及人員足夠的重視。(作者單位:中國葛洲壩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高燕.科學統籌 規范管理 扎實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工作[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2(1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