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創新存在問題及對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來,我縣圍繞肉絨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產等特色主導產業,以全縣科技示范戶、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村基層干部、農民青年骨干等為重點培訓對象,采取集中培訓與場區指導、分散培訓與現場示范、專家把脈與技術服務、印制手冊與資料發放等相結合的辦法,扎實開展了科技入戶培訓工作,為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全縣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為了加快畜牧業科技創新步伐,進一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新形勢的變化,本文主要講述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的對策。
一、華池縣畜牧業現狀
該縣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肉羊產業建設項目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標準化規模養羊場建設力度。新規劃建設的養羊場達到65個,已建成投入生產的32個,正在建設20個。在規范羊場建設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標準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規模化、標準化羊場。截至6月底,全縣累計已建成1000只羊場5個,存欄量500只以上的羊場11個,300只以上的羊場68個。建成了山莊鄉白溝養羊小區,入駐羊場2個,養羊大戶5戶,小區羊只總存欄量達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縣羊只飼養量總數為46.68萬只,其中:存欄32.86萬只,出欄13.82萬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長36%。全縣上半年新增養羊戶2951戶,養羊戶累計達到8293戶,占總農戶的32.04%;建成養羊合作社20個。全縣養羊總產值達到1.31億元,養羊戶人均收入1160元。
二、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1.從創新投資來看,表現為投入不足和技術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經費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開發的經費開支龍頭企業幾乎沒有,特別是廣大農民對科技投入有限,財政情況十分困難,即使華池縣畜牧業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還是沒有形成企業、社會、群眾、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機制。今年,縣財政拿出108萬元為各鄉鎮配備了15臺青貯粉碎打包分裝機和55臺粉碎機,但由于電網改造進行滯后等因素,大部分農戶沒有動力電,畜牧業機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產力為畜牧業生產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對農民來說極為突出,科技發展水平明顯滯后。
2.從創新體系來看,表現為服務網絡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盡管近年來華池縣初步建立了領導、服務、培訓、示范4大體系,農業科技流向千家萬戶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網絡服務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鄉鎮獸醫站作用職能發揮不夠,人員年齡結構普遍出現斷層,村一級服務體系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所以說,畜牧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現狀是制約著全縣畜牧業科技創新水平沒有進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從創新能力來看,表現為科技成果轉化緩慢和產業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種、粗放養殖等低技術含量項目為主的是畜牧業科技應用方面的傳統方法。導致大量畜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生產效益比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術在高科技中也無體現;連機械粉碎飼料、定期防疫與驅蟲等常規技術也不能落實;在培育、引進、推廣新品種方面也明顯落后。全縣畜牧業龍頭企業不到10戶(家), 全縣沒有畜產品屠宰加工企業,對畜產品的開發處于飼喂、販運等低級加工階段,增值能力不強且科技含量低。
4.從創新體制來看,表現為管理模式滯后和行政命令干預
長期困擾全縣畜牧業科技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由于機制不靈活,創新體制不適應導致的。即使華池縣在畜牧業科技創新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模式和體制的束縛還為完全擺脫掉,仍然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舊管理體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度不高,科技創新與生產經營相融合的組織體系不成熟,農戶的組織化、市場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引領上作用發揮不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預嚴重。如:近年來在老促會的扶持下,縣委縣政府在全縣大范圍推廣絨山羊養殖,為每戶投放5只絨山羊,但由于對絨山羊生產性能的真實考察不完整,在加上農民養殖技能素質不高,從而導致各種技術都達不到要求,致使華池縣羊產業發展多年未能顯現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業科技項目實行計劃管理。每年實施畜牧業科技項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門根據各項目實施單位的工作計劃和全縣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敲定一個項目計劃盤子,作為工作任務下達給農口各單位實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門忙于組織開展月檢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項目實施單位疲于應付各種檢查,常常以點代面,導致畜牧業科技項目推動經濟發展的應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三、推進華池縣畜牧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1.確定畜牧業科技創新思路
應在戰略思路上對華池縣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做出重大調整,根據縣情實際和形勢的發展。重點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業關鍵技術的創新、開發和應用推廣上求突破。要圍繞農村產業機構調整的有利時機,注重將信息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用于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的研究與生產,逐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畜產品,努力在設施養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設施應用技術以及畜產品深加工技術等領域實現新的突破。二是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關領域的技術創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為目標,結合“退耕還林(草)”、“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切實保護和治理農業生態環境,重點在營林種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監測預報及防治技術的創新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在龍頭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應用上求突破。重視省級種羊場等規模化養殖場的裝備技術的更新換代,切實加強傳統飼喂方式的技術改造,在解決一批在全縣范圍內帶有關鍵性、共性和基礎性的技術問題上實現新的突破。
2.強化科普宣傳培訓
廣大農民始終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主體。要利用各類宣傳工具,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宣傳方法,特別要用縣域內外的科技致富典型進行現身說法,教育群眾,增強科技意識,把學科學、用科學變成自覺自愿的行動。在此基礎上,農業科技部門要配合鄉(鎮),結合農業科技項目的實施,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依靠現有技術力量,采取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骨干培訓與普及培訓相結合、室內講授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辦法,不斷加強對廣大農民的科技培訓。并要充分發揮縣職業中專、大學生創業基地等陣地作用,選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壯年農民進行中長期系統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努力適應現代畜牧業科技創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務網絡
華池縣現有的畜牧業科技中介組織還沒有形成體系,如:華池縣養羊協會等的服務功能還很薄弱,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一方面應重點從開發農村技術市場入手,要積極發展畜牧業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加強技術市場體系建設。立足高起點、高附加值,利用臨近陜西和寧夏市場的有利條件,發展以活禽販運和畜產品深加工、儲藏、銷售為主的龍頭企業,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格局,另一方面是重點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技術服務隊、農產品購銷服務隊、 科技咨詢服務隊、畜禽疫病防治協會等各類民辦科技服務組織建設,開拓業務領域,強化服務功能。從簡單的飼草料供應、疫病防治向技術培訓、人工授精、訂單銷售等綜合業務發展, 使中介服務朝著“功能社會化、組織網絡化、服務產業化”方向發展。
4.切實抓好畜牧業從業人員再教育
一方面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與科研機構、大中專院校的聯合,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業技術創新所急需的專門人才,并有計劃地對現有畜牧業科技人員進行輪訓再教育,特別是對獲取專業職稱的農民技術員,應盡快做出規劃,強化再教育,不斷更新和提高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把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能較高的畜牧業科技人員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農民結成對子,引導示范,帶動提高,培養出新的鄉土人才,不斷壯大畜牧業科技人才隊伍,逐步解決科技人才總量不足、素質不高、養不起、留不住的問題。同時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實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內外優秀人才參與華池縣的經濟開發建設,緩解人才緊缺的矛盾,推動全縣畜牧業科技創新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秋霞,王風,高崇岳;重視草料產品質量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J];甘肅農業;2004年11期
[2]夏素銀;嚴學兵;王成章;李海艷;;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產中的應用[J];草業科學;2010年07期
[3]劉克勝,,李向東;華池縣推廣合同養羊效益高[J];甘肅畜牧獸醫;1995年06期
[4]王子劭;優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張富濤;楊曉春;田力;祿永峰;華池畜產強縣的崛起之路[J];中國老區建設;2009年03期
[6]孫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強市跨越[J];牧業通訊;1995年03期
[7]徐忠;啟東高效規模畜牧業邁上新臺階[J];江蘇農村經濟;2006年12期
[8]葛翔,劉少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畜牧雜志;1996年05期
[9]馮天太;正寧縣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思路與對策[J];農業科技與信息;2009年21期
篇2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整體上較為活躍,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效顯著;但仍存在著些許問題亟待解決。
一、研究個案
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把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為人才培養的有力抓手,提出了“有場所、有隊伍、有經費、有項目、有成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發展思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后建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大學生學術研討室”,搭建了“大學生力學知識競賽”、“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平臺,該院學生先后在全國大學生工程實訓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多項省級以上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獎勵。
文章以“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為研究模本,通過長期對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跟蹤調查,并圍繞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問題、意見、建議等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分年級、分對象對該院40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詳細分析了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總結凝練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有效經驗,提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建設的對策,管中窺豹,以期對推進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所借鑒。
二、基于個案研究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歪曲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不是興趣使然,而是希冀通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增加其獲得某些利益的籌碼,把科技創新功利化、工具化。調查顯示,高達20%的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初衷是為了贏得獎助學金,出于自身興趣愛好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僅占25%;在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中,有50.5%的學生認為其所在的科技創新團隊中偶爾有掛名無作為者,有28%的學生認為經常有掛名無作為者。不是出于真正的興趣愛好而投身一項工作,這在很大程度注定了其研究的深入性和發展的有限性。
(二)大學生不斷增長的科技創新需求與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之間的矛盾
據調查,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歡迎度較高,82.5%的學生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其中55%的學生更愿意參加專業類的科技創新活動,28%的學生傾向于參加創業類的科技創新活動。面對學生高漲的科技創新需求,科技創新資源略顯匱乏,比如37.5%的學生認為教師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上的力度一般,或者僅有一小部分教師能認真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有些高校對此重視不足,沒有結合大學生的專業實際配備相關資源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要求與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所體現的意志品質之間的矛盾
大學生科技創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復雜工作,要求參與人員不僅有“四心”即恒心、耐心、細心、信心,還要具備“三種意識”即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這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有所為的基本意志品質。但在實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卻暴露出大學生意志力不足、缺乏刻苦鉆研的拼搏精神等問題,導致雖然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熱情高漲,但最后真正堅持下來的卻不多。
(四)大學生科技創新缺乏科學有效管理
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不夠規范,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宣傳動員機制、激勵機制等不夠健全,限制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健康有序發展。比如活動宣傳動員情況如何對提高活動的知曉度、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調查中仍有31%的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動員不夠深入;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留存、保管不完善,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流失等等。
三、基于個案研究的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建設對策
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功效,阻礙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鑒于此,應深入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管理、資助,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項目建設、基地建設,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有序發展。
(一)加強創新教育,樹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
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重在教育學生摒棄“獎助學金”、“綜合測評加分”等錯誤認識,樹立“興趣至上”、“發展至上”的正面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的不同階段要實施不同內容的教育,初期,教育引導學生在興趣愛好或提升素質能力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科技創新活動;中期,教育學生學會堅持,勇于克服困難,團結協作,有責任和毅力;后期,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科技創新成績,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自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中興趣的培養、素質能力的提升等內涵式收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導向。
(二)加強創新管理,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規范有序發展
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組織、總結等過程的管理,不僅要確保活動的知曉度、覆蓋面和參與率,更要從各個環節做好服務保障,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人、財、物的管理,做到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者人盡其才,杜絕濫竽充數、弄虛作假等,樹立學生誠信科創意識,規范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不端行為;做到科技創新活動中“財”盡其用,杜絕科技創新過程中鋪張浪費等;做好科技創新過程中使用物品的管理,尤其注重科技創新成果的存檔管理,避免科技創新資源流失。
(三)加強創新資助,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活力動力
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改革課堂教學和考試模式、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學分標準等措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據調查,52%的學生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活動能在后期考研中能給予優惠政策,49%的學生希望可以獲得額外學分,42.5%的學生建議把科技創新作為課程學習的必修環節等等。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獎助力度,通過與教師職稱評定掛鉤等,激勵教師深入指導大學生進行科創攻關,在智力資源上給予資助;有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僅耗時耗力,而且耗錢,比如“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汽車設計、制作所需的發動機、零部件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對大學生而言難堪重負,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經費資助。
(四)加強隊伍建設,保障大學生科技創新持續發展
大學生科技創新更多層面上是一項團隊協作活動,需要團隊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團結協作,共同完成項目的思路設計、創新制作等過程,比如大學生工程實訓大賽,涉及到機械設計、材料力學、三維建模、有限元分析等多課程知識,僅憑一人之力難有所為,必須組建團隊,依靠團隊,發揮團隊優勢,實現效能優化。因此,必須廣泛動員,從橫向上,鼓勵學生圍繞某一項目積極組建團隊,合理安排團隊間的分工,融合團隊的力量,共同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進展;從縱向上,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梯隊建設,注重不同年級之間的互幫互助,以老帶新,發揮優秀成員的傳幫帶作用,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五)加強項目建設,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有效運作
要廣泛搜集目前國內外適合學生參與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同時,要貼近專業實際,積極搭建參與性強、覆蓋面廣、實效顯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庫。比如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建設上,貼近專業實際提出了“一專業一賽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思路,該院下設四個專業各打造一品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車輛工程系主推大學生方程式汽車項目、大學生工程實訓項目,交通運輸系主推大學生智能車項目,交通工程系主推大學生交通科技項目,能源與動力工程系主推大學生汽車節能減排大賽等等,形成了豐富的科技創新平臺。
篇3
>> 現代農業科技在耕地資源集約利用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設施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農業科技在金昌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現代農業科技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 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鶴壁探索 現代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的特征及發展建議 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 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及機制選擇 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保障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淺談加強農業設施園藝發展的措施及其發展方向 “互聯網+”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 柞蠶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方向 河北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享的現狀及舉措 生態農業科技,現代農業發展的選擇 農業科技傳播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的應用 淺析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韓振海,王德檳.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園藝科技[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5,10(4):51-54.
[12] 胡紅文.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技術擴散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5):73-75.
篇4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概念內涵、建設內容、建設目標、存在問題、對策建議等方面,而對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尚淺,只是粗略概括各個主體的大致角色,并沒有去深究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聯動機制,也沒有關于各個創新主體聯動機制的模型。本文在分析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現存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各個創新主體的角色分工的重要性,并提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創新主體聯動機制模型,以此來說明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提出促進創新主體聯動機制對策建議。
二、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現狀
目前,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大都已經處在成熟時期,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來源于政府的資金、政策支持、法律的規范作用以及長遠的戰略規劃,已經成為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具備公益性體系市場化條件。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盡管在科技創新企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數量上以及質量上的飛躍,但是由于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起步晚,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二)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
1.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
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們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導致了區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展的不平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對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而對于落后地區而言,由于經濟發展的落后性,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共享建設以及科技創新素養普遍偏低。而在我國,當下區域發展落后地區卻是資源的集中地。這些資源急需科技創新使之得以利用并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展不平衡加劇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
2.配套政策與行業規范不完善
政策與法律環境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得以良性運行的基礎,政策與法律的完善化水平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運行效率。但就目前而言,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方面我國的政策與法律環境尚不如意。首先,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政策與法律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出臺的關于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規章條例,內容相當粗略,沒有做到細化,且界限相當模糊,甚至某些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相關方面法律與政策幾乎是空白的。其次,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執行不規范,表現為擴大或縮小政策法律范圍與嚴格度、歪曲政策法律意圖、鉆政策與法律漏洞等等。這些不規范的執法行為必然帶來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運行的低效率,甚至增加創新主體的創新風險。最后,關于科技創新體系主體之一的科技創新中介組織的法律認可尚未明確,這就造成了科技創新的中介組織地位不明確,缺乏權威性和公信力,不利于科技創新體系運行達到“零距離”與“零成本”。
3.缺乏戰略規劃,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
美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一直重視戰略規劃,從而一步步推進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相對美國,中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戰略規劃欠缺,這不僅帶來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也帶來了科技資源重復建設以及科技資源浪費問題,由此加大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本。
4.市場供需不景氣,服務利用率低
隨著我國經濟與科技不斷發展與變化,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也提出了相關要求。一方面,我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提供的服務內容單一,大多局限于技術咨詢,而這與企業的需求往往并不匹配,表現為現實服務與現實需求之間的差距,即供給與需求差距問題;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認識不夠,意識不高,由此導致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需求有限,這進一步限制了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健全。
5.人才隊伍素質建設偏低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是一個時代的象征,代表著一種科技新興產業,這種產業需要的是能夠跨學科的專業技術管理型人才。而在我們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的工作人員專業結構存在偏頗,年齡結構達不到優化,經驗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人員工作專業化導致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缺乏整體認識,可能出現對技術咨詢在行但無法實際操作等問題。
6.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市場化、社會化程度低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宗旨和目標就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但是,我國目前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很多科技成果由于與企業的現實技術水平無法進行轉化,更無法產業化。一方面,科技創新服務中介在進行難題對接時,發現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與企業的技術難點脫節。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創新主體由于資金有限,在研發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技術還處在“青苗階段”就被進行交易“套現”,這樣的技術風險使得企業在交易時也心存顧慮。
(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根源性問題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根源性問題在于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創新主體的磨合性,即創新主體的角色意識以及角色邊界性問題。創新主體之間的分工不明,職責不清就導致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內部信息不對稱,進而導致體系內部運轉的不協調、無效率。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創新主體指的是為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以科技創新資源的共享、開發、利用以及成果轉化為共同目標,致力于為實現這一共同目標而行動的群體。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政府部門,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協調、導向主體;第二類是企業組織,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應用以及科技產業化的主體;第三類是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中心主體;第四類是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服務主體。四類創新主體之間的角色意識以及角色邊界問題是產生問題的根源。首先,政府部門的角色應是致力于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提供政策與法律環境,為其發展提供戰略規劃,而現實中的政府部門職能出現“錯位、越位”現象,導致事務繁忙,無暇顧及應有職責。其次,企業本是市場的主導,應該積極探尋市場需求,主動尋求市場供給,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供需提供市場感應器,但是現實中企業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過大,缺乏主動探索精神,對自身的職能以及角色的認識不足。再次,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的科研主體以及人才隊伍的輸出主體,但是往往由于其對市場實踐尚淺,導致對企業需求認知與現實的差距,進而帶來科研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問題。最后,科技創新中介組織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走向社會化與市場化的橋梁,但現實中科技創新中介組織與政府部門成了行政隸屬關系。
三、創新主體的創新聯動機制框架
創新主體的無縫隙磨合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完善與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與高校、科研機構的互流
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其“無形的手”對于創新主體之一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互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政府應該站在戰略規劃的高度為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政策與法律環境,為其發展提供導向、規劃作用。通過高質量的政策與法律引導,形成高校、科研機構嚴謹、科學以及具有科研精神的運作體系。第二,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對高校、科研機構的資源分配與激勵作用,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機構的運作。第三,政府作為科技創新服務的需求者之一,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可通過外包方式、利用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設備進行研發。第四,高校、科研機構將科研成果報于政府,結束一輪政府與高校、科研機構互流,在這個環節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成果上報過程中的信息反饋-成果改進這一循環。
(二)政府與科技創新中介服務組織的互流
政府與中介組織的互流對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向社會化、市場化的轉型具有重要作用。在發達國家中,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具有非營利性與中立性,其運作卻遵循著市場化模式,成為科技創新的動力,并優化資源配置。而在中國中介組織一部分是由對科技創新服務的市場需求而建立起來,另一部分則歸功于政府的放權,由原本隸屬于行政機構向社會服務機構轉型。第一,政府進一步出臺與完善關于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的法律條文。目前而言,關于規范我國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的法律尚且不足且不完善,尤其在規范其運行、賦予合法權威性等方面。第二,政府對于科技創新服務進行考核監督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的績效與長遠發展。第三,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應該為政府提供相關的信息反饋。例如,市場對科技創新服務的需求、科技創新服務提供過程中的頸瓶等等,以便政府作出進一步規劃。第四,政府與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同樣存在外包互流。
(三)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組織與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的互流
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組織與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三者不同于政府具有法定的權威性,三者相對獨立平等,但是三者之間相互存在互流關系,就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組織而言,兩者對市場中科技創新服務的供需雙方角色是相對的。為了更好促進科技創新能力的轉化,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市場企業組織的相關信息與科研資金,例如,現實需求、現實技術等,此時高校、科研院所是需求方,而企業組織則是供給方。另一方面,企業組織需要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創新成果,并將這一成果轉化,進而產業化以實現自身對利潤的追求。這時,企業組織是需求方,而高校、科研院所是供給方。就科技創新服務中介與企業組織,相對而言,兩者之間的關系運作更偏向市場化,兩者都屬于市場主體的一部分,遵循著市場的運作規則。一方面、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更多的是為企業組織提供信息、技術、人才、咨詢、機器設備等相關服務,企業組織享受相關服務并支付服務費用;另一方面,企業組織的需求促進科技創新服務中介組織的服務內容豐富化、服務水平高效化以及管理機制完善化。
(四)政府部門與企業組織的互流
政府部門作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創新主體的一部分,同樣也承擔著提供科技創新服務的職能,但相對于其他主體而言,政府提供的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屬于公有資源,更偏向的是公平性與資源共享的多元性,更加注重資源利用的整體效益。因此,加強政府的開放性,增強與企業組織的互流是必要的。首先,政府提供給企業的是一套規范性的法律條文、資金補貼等科技創新服務資源;另一方面,企業組織要將科技創新服務資源進行物化,實現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并提供相關的反饋信息。
四、構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創新主體聯動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合理界定政府與其他創新主體職能范圍與角色
創新主體間的職能范圍與角色直接關系到各自的分工,尤其是政府與其他創新主體之間的任務分配。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職責,促進政府更好的為其他創新主體提供服務,以此來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二)加強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互流,讓資源充分流動
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中存在供需關系,這就要求加強各個創新主體之間的交流互動,相互交換信息與資源,避免信息不對稱現象,以此來實現科技創新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探索創新主體間的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
創新主體聯動機制的完善與發展離不開基于創新主體發展的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激勵與考核是各個創新主體尋找自身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積極探索創新主體間的激勵與考核聯動機制具有迫切性。
(四)擴大國際視野,增強國際合作
篇5
一、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不僅是河南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也是促進農村節能減排和農民增收的緊迫需要。近些年,隨著河南省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和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逐步推進,科技創新在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然而,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水平還遠遠不夠,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環境壓力加大
農業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缺乏突破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藥、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殘留問題嚴重,由此造成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制約了農業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1.科技創新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受財力不足的制約,河南省農業科技投入長期不足。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10,也遠遠低于非農業部門。同時投入結構上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之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為4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2.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推廣機構的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河南省省級和地市級農技推廣部門為國家全額撥款單位,并有一定的推廣經費,辦公和儀器設備比較完善。而縣、鄉兩級的經費來源比較復雜,在基層財政普遍緊張的狀況下,農科經費大多難以保障,這嚴重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人力資源短缺,素質低下,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和現實落實受阻
1.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作為一個人口大省,河南省每百萬人口中的農業科技創新人員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建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科技創新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素質普遍低下。
2.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數量少,素質偏低。河南省的農業推廣體系分為省、市、縣、鄉四級,共有職工54萬人,數量上不足,尤其是在最基層的鄉鎮,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尤其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推廣人員素質偏低,在全部人員中,大學以上學歷者只占15%,能夠從事技術示范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屈指可數。
3.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農村人口的教育年限僅為737年,文盲半文盲勞動力總規模依然很大。農民的小農意識濃厚,科技觀念比較淡泊。河南人多地廣,經濟發展比較滯后,長期以來,農民逐漸養成了思想保守,安于現狀的生活狀態以及憑借經驗進行勞作的習慣,對新科技缺乏了解和不愿意去了解,這直接阻礙了科技在農村的傳播和應用。
(三)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下
農業科學技術實效的發揮需要通過農業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來實現。由于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健全,造成農業科技應用能力不足,轉化率低下。
1.農業科研、推廣和應用三者之間缺乏良好的合作機制。農業科研、推廣和應用三者之間缺乏橫向的和縱向的聯系和協作,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難以形成整體優勢。
2.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效率不高,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大。農業科技創新與經濟結合不密切,技術需求與供給嚴重脫節。鑒定驗收合格的成果多,但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并能產生預期效果的成果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40%。
3.農業技術市場不成熟。在長期的的背景下,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得到解決,農業技術市場非常落后,缺乏結構健全、市場開拓能力強、掌握必要農業科技的中介組織。
(四)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產業化水平低下,制約了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河南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而分散,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還很低,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的社會聯系和內部的凝聚力。目前河南省農業組織化程度只有276%,有2/3的農戶游離于農業產業化組織之外,處于分散經營,自找市場的狀態。即使是處于專業化的組織之中,組織化的程度也很低,松散型居多。在產業化水平方面,農產品加工程度只有45%,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有4萬多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不足10%,帶動能力較強的企業僅占349%.這種在小塊土地上分散經營的勞作模式,既增加了農業科技創新的成本,也增加了農戶的風險,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二、河南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對策
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是關鍵。要推進河南省現代農業建設的步伐,就必須針對農業科技創新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加強農業科技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
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興農戰略的貫徹和落實,河南省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強。然而,現實的投入力度卻遠不能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資金短缺,不僅影響到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開展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進行,也影響到農業科技知識在農民中的普及。加強農業科技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首先,要建立河南省現代農業科研體系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確保專款專用。
其次,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實現多元化。在政府加大對農業科技投入的基礎上,也應該加大金融對現代農業的扶持力度,科研單位和部門也應積極尋求其他的資金解決途徑。使得各個渠道的資金得到整合,為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最后,優化資金投入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資金得到合理的使用。
(二)貫徹落實人才強省戰略,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以科技創新推動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不進需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和推廣隊伍,以促進農業科技的有效輸出,而且需要及時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塑造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社會主義新農民,以便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輸入和合理利用。
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一方面需要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和鼓勵有志青年加入農業科技創新大軍,為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不懈奮斗。
2.擴展科技推廣人員的數量,提高他們的素質。建立有利于激勵自主創新的人才評價和獎勵措施,充實和穩定現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同時,還要通過對技術推廣人員的定期培訓,使他們不僅要懂技術,而且要善推廣,把農業科技及時有效地傳授給農戶。
3.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農民素質文化水平低下,直接制約了他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接受。對于人口眾多,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的河南省來說,提高農民素質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要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降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大力開展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利用農閑時間,組織開展以農業科學技術為重點的專題講座,強化農民對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最后,充分利用電視、廣播、電腦等大眾傳媒,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破除部分農民迷信經驗而忽視科學的陳舊觀念,提高他們接受和使用農業科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深化體制改革,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要推進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步伐,就必須深化體制改革,建立新興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在科研機構的設置上徹底打破行政體制所造成的部門分割、地區分割、學科分割的重復建設局面,充分利用各地區具有創新優勢的科研資源,建成布局合理、良性運作、優勢互補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首先,改革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經費管理制度,使得有限的經費得到合理的規劃和使用,只對那些真正具有推廣價值的,并能產生預期效果的科研成果進行資助,減少和杜絕重復建設和無效投資。
其次,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現有科技創新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的工資待遇,調動他們從事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配置和優化人員結構,穩定人才隊伍。
最后,改革農業科技創新獎勵及分配制度。在獎勵和分配制度上,要合理拉開差距,對那些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中有突出貢獻的個人要進行獎勵,分配制度也應該向踏踏實實搞科研的人員傾斜。通過改革,在各個科研機構內部形成你追我趕的激勵競爭機制。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條件保障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基礎性、長遠性、戰略性的工作,需要科研基地、科研設施等各方面的條件保障。
首先,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提供更廣闊的物質平臺,確保全省區域內科研設施都能獨立開展科研活動。
其次,創建多層次的覆蓋市、縣、鄉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提供必要的實踐基地。
篇6
作者通過對中醫藥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弊端,如科研管理觀念落后、科研項目管理體制落后、科研經費管理混亂等的分析,提出不斷更新中醫藥院校科研管理觀念、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完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等對策、建議,有助于科研人員意識到當前科研中存在問題的嚴重性,能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改進,使科研管理工作更為科學、高效,促進中醫藥院校科研創新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
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科學;高效
科技創新是當前世界各國在國際競爭中成敗的主導因素。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促進科技創新是我國戰略發展的重點,而在國家創新體系中高校科研是知識創新的陣地,尤其是中醫藥高等院校,作為中醫藥科學研究的基地,在知識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只有加強中醫藥院校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創新能力,中醫藥事業才能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其優勢,在國際社會站穩腳跟。
1目前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中醫藥類高校的科研評價側重的是較為直觀的量的評定,而在質的方面卻沒有提要求或者有要求但貫徹力度不夠;國內一流的中醫藥類高等院校數量近年來變化不大,國際范圍內的知名中醫藥專家更是屈指可數;中國的高校管理模式趨向于科研人員兼任行政職務,導致學術資源分配不均,中醫藥高等院校內部部分學科發展迅速而部分學科發展停滯不前;在大型或高級別的科研課題組織申報或者項目實施過程中,學校缺乏有效的組織者來承擔負責人的角色,這不利于重大科學技術重難點的攻關;再有學校的科研人員積極致力于科研項目的申報,申報成功后對于項目的實施與結題并不看重,有的甚至到了結題時間根本未達到結題要求;順利通過項目結題驗收的老師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導致其科研成果未能成功轉化而產生社會效益等。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實質、權威崇拜、知識產權意識薄弱等問題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共性問題。
2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
中醫藥高等學校擁有一支水平較高、數量較大的科研隊伍,是中醫藥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科研隊伍的發展和科研成果的認定都離不開好的科研管理工作,俗話說“三分科研,七分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學問,它在實施的過程中與國家的發展規劃掛鉤,促進國家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2.1科研人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科研人員相對分散。不僅僅是中醫藥高等院校,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即科研人員相對分散,各個院部、實驗室之間的合作交流有限,實驗資源未能建立很好的共享平臺,面對重大的研究課題或者是交叉性學科課題的研究,科研人員的研究過程受到限制,科研創新潛力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其次,科研水平相對較低。國內目前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國際三大檢索:SCI、EI、CPCI,其中SCI收錄要求最高,因此SCI被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作為階段性科研成果、學術獎勵等的重要評價指標。中醫藥高等院校科研重點主要是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但是作為國粹之一,中醫藥知識和產業并未得到部分發達國家的認可,有關中醫藥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一直不大。雖然近年來中醫藥高等院校的SCI論文收錄數量保持逐年穩步增長趨勢,但是與其他綜合性高校和其他國家醫藥類高校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這間接反映出中醫藥高校科研水平比較低。
2.2科研經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科研經費是指各種用于發展科學技術事業而支出的費用。隨著中醫藥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中醫藥高校科研項目立項數及立項經費都大幅增長,科研經費管理問題也日漸凸顯。部分科研經費編制預算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科研項目立項時,由于項目負責人多數對財務知識不了解,對按財務制度報賬不了解,以至于編制預算不能真實地反映所需成本;科研經費私有化現象引起科研資金流失嚴重,一般高校都會針對橫向或縱向科研項目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費。很多高校的科研經費管理監督意識不強,經費審核監督機制不完善,審核尺度較寬松,使得科研經費管理混亂。
2.3科研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的科研項目立項情況及獲資助金額是衡量該校科研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高校的科研項目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項目申報、項目實施及項目結題環節都有體現。在申報立項環節,科研管理人員未能做到很好地指導科研人員,對項目選題把關,因而出現很多申報書不符合項目申報指南;在項目研究過程中,科研經費未能及時到位,或科研管理人員未能定期進行監督檢查或者監管力度不夠,從而阻礙了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致使項目不得以延期結題或者出現弄虛作假以求順利結題的現象;在項目結題驗收環節,科研管理人員或沒有認真做好驗收工作,導致課題資源浪費,或科研管理部門缺乏一套完善的驗收制度,導致驗收工作不能順利實施等。
2.4科研成果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科研項目分基礎性研究與應用型研究,根據研究類型的不同,科研人員產出不同的科研成果:論文、實用專利等。目前很多高校都存在成果多,專利少,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尤其是中醫藥高等院校,因其傳統特點及其系統研究的復雜性,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不一,導致科研成果的權威性及激勵效應不夠,科研成果無法得到推廣應用,科研管理工作中。
2.5科研績效評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大部分高校科研績效評價體系缺乏整體規劃與構建,高校內部承擔多種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有不同類型與不同層次的科研團隊及科研平臺等,對這些不同層次的科研人員和平臺的績效評價采用同一績效評價制度未能符合客觀實際,指標設置不盡合理、實施率低等嚴重影響科研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3科研管理相關對策及建議
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問題,主要原因是管理觀念陳舊,管理體制不健全,科研管理隊伍力量薄弱等。中醫藥高校追求科技創新應從以下幾點著手完善科研管理體制。
(1)更新高校科研管理觀念,完善科研管理服務體系,提升科研服務能力。
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強化管理服務并重、以服務為主的觀念提高科研管理水平,通過對科研管理人員的政策宣傳、業務培訓,提升科研管理隊伍的能力;同時樹立市場觀念,使科研與生產密切地結合,并強化科研成果報獎和轉化的策劃觀念,有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員應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觀念,對專利知識產權流失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約束,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申請專利保護。
(2)創新科研項目管理體制。
中醫藥類高等院校在科學研究上要有所創新,應在加強管理服務隊伍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只有一支布局合理、多層次、高素質的科研項目管理隊伍才能引導科研人員進行正確的項目選題,提高課題的中標率,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加強監管,完善機制,保障中醫藥科研課題的順利開展。其次,通過創新科研考核評價體系,對科研成果推行分類評價和開放評價機制,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對科研項目進行考核、評價及獎懲,建立、完善科研績效檔案,并將之作為科研人員年度考核與職稱評定重要依據。
(3)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如何合理規范使用高校科研經費,為科研項目實施過程帶來最大效率是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面對的問題,中醫藥高等院校也不例外。規范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根據中醫藥高等院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可操作的經費管理制度,并對經費預算、費用支出、經費外撥、結題經費轉結等環節進行具體規定;對經費管理責任制強化,分級明確責任主體;對編制預算進行細化,嚴格經費的使用程序,落實監督管理機制,嚴格審查所有款項的支出、使用結果,做到賬目清楚、內容真實、核算準確,監督和控制不合理開支;創新管理手段和方法,搭建科研信息網絡平臺,使各職能部門的信息數據共享,形成一個動態監督管理體系,通過信息平臺可以及時快速獲取準確完整的科研項目信息。
4結語
綜上所述,中醫藥高等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應重視過程管理,科研管理人員只有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模式,推動成果轉化,完善競爭激勵機制,才能讓中醫藥專業院校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和學科優勢,進一步提升整體科技創新實力,為我國中醫藥科研事業及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孫媛 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科技處
參考文獻
[1]秦燕娟.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5-19.
[2]趙慧芝.加強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幾點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10(23):112-114.
篇7
關鍵詞:青海省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投入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1-225-02
一、青海省科技創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創新已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競爭能力高低的決定性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青海省科技創新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是,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青海省在科技創新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科技創新投入方面
科技創新投入是決定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下面主要從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經費、科技投入方向,科技經費的來源渠道等方面進行分析。
1.科技創新人才缺乏與R&D經費投入不足。雖然在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在數量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每萬人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為2202人,而全國是3956人。青海省每萬人中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數僅相當于全國的55.66%。
一般情況下,我們用R&D經費來反映科技投入規模,用R&D經費占GDP的比重作為投入系數分別說明區域科技投入水平。由表2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科技投入規模為3.9495億元,僅相當于全國的0.085%;投入系數為0.41%,僅相當于全國的26.62%。
2.科技投入方向不均衡。首先,表現在部門間的不均衡。由表3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專業技術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部門,而制造業、采礦業等行業部門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僅占到青海省專業技術人員的3.45%和1.77%。
其次,表現在大中型工業企業各行業間的不均衡。由表4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研究實驗發展人員、科學活動經費和科技機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具有青海省特色的資源型行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所占有的研究實驗發展人員、科學活動經費和科技機構比重,明顯低于制造業所占得比重。
再次,表現在地區間的不均衡。由表5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省會西寧一個城市集中了較多的科技人才、研究機構、科技經費及高學歷、高職稱人才,而其它地區在人才、機構等方面的占有量較少。尤其是玉樹和果洛,科技人才、研究機構、科技經費及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占有量極低。
3.科技經費的來源不合理。由表6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出資比重為19.83%、58.65%和3.1%,而全國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出資比重為20.85%、69.82%和4.44%,高于青海省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出資比重。
科技創新具有公共產出的正外部性,理應財政給予大力支持。據統計,近幾年來青海省財政支出中科技投入的絕對量逐年增長,2006年青海省財政科技投入為14347萬元,2008年已增長到39664萬元,2008年是2006年的2.76倍。雖然近幾年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直有所增長,但政府科技投入規模相對較小。2008年財政科技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僅為1.091%,明顯低于全國3.4%的平均水平。從財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來看,盡管有所增加,即從2006年的0.224%上升到2008年的0.413%,但與全國0.708%的水平相比明顯偏低。
(二)科技產出方面
科技產出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下面主要從體現為科技成果類的科技、專利申請量與授予量和體現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等方面進行分析。
1.科技成果類的科技產出低。2007年底青海省在國外主要檢索工具上被收錄的科技論文為75篇/萬人,而全國為396篇/萬人,青海省每萬人中在國外主要檢索工具上被收錄的科技論文篇數僅相當于全國的18.94%。
同時,2008年青海省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予量僅為374項/萬人和198項/萬人,而全國為1444項/萬人和709項/萬人,青海省專利申請量和專利授予量僅相當于全國的25.9%和27.93%。
2.科技成果轉化低。2008年青海省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74%,而全國為16.42%,青海省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相當于全國的34.96%。
二、提高青海省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
1.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培養、吸引和留住人才。首先,應當加強各類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政府可以依托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科技園區和高等院校,建立高層次科研人員、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和實踐基地;鼓勵高等院校、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其次,需要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優秀的科技工作者來青海工作。對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作戰略性的規劃,建立一個公平的業績評價體系,注重人才自我價值的實現,加大對技術人才培養的投資;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同時,培養、吸引優秀人才之后,還必須留住這些人才,使其為青海省科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除了以優厚的薪酬、豐富的職位吸引外來人才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為人才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以留住人才。
2.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首先,進一步提高R&D經費占GDP的比重。要不斷增加R&D經費投入,確保每年要比上一年有所增長,尤其是要提高R&D經費占GDP的比重;其次,繼續增加企業的科技投入。通過繼續增加企業的科技投入,進一步鞏固企業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再次,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通過進一步完善政策和環境建設,將政府財政投入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建立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提高財政科技資金投入規模和強度,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投入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根據青海省具體實踐,加快修訂有關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法規,加強科技投入法律法規的執行與監督,通過立法的方式,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長率不低于一般性財政收入增長率;最后,進一步完善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體系。針對青海省風險投資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在借鑒其他地區風險投資法律法規基礎上,對從事風險投資業的各類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然后再研究制定有利于青海省科技創新長期發展的法律法規;在金融政策方面應逐步放開地方合作制中小金融機構,對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的中小金融機構不再嚴加束縛,從而為科技創新提供多層次的金融支持;通過加強證券市場監管和銀行監管,建立較嚴格的監管體系,對科技創新項目形成約束機制,提高投資效率;加快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如增加風險投資公司的數量,擴大已建風險投資公司的規模、引進和培養高素質的風險投資人才、開辟風險投資退出渠道等。
3.促進青海省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首先,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在增值稅方面,允許對企業的無形資產進行適度進項抵扣;在所得稅方面,稅收優惠方式要采用稅基式與稅額式減免有機結合的優惠機制,并且要以稅基式為主,擴大對企業研究與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的優惠范圍,對開發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給予更多的優惠;其次,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這樣不僅有利于真實反映企業固定資產的有效性情況,而且也鼓勵企業更新用于研究開發的儀器和設備,以增強企業研發能力;最后,免征科技型企業的“四稅”。青海省認定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大學科技園等科技企業孵化器,自認定之日起,暫免征營業稅、所得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這樣會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使科技成果能夠更好的轉變為經濟利益。
4.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科技創新。首先,延伸產業鏈。青海省經濟增長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依托優勢資源,產業主要集中在資源開采和資源初加工領域,因此科技創新能力不高。所以,必須將支柱產業由資源開采和資源初加工型發展成為資源深加工型,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產業對原材料的加工程度,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其次,加強產業間的關聯度。通過增強產業的親和度與生產要素的關聯度、自循環能力,研究開發新產品,促進企業的科技創新;再次,依托人才、技術密集的中心城市充分發揮輻射作用。例如,以西寧為中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最后,建立并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新機制。通過加強產學研緊密結合,建立和完善產學研一體化機制,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貴生,魏守華,徐建國.區域科技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覃成林.區域R&D產業發展差異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2(7)
3.尹宏.論創意產業與產業結構優化的互動關系――基于科技創新視角的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7(3)
篇8
關鍵詞:農業科技創新;農技推廣;農業科技人才;分類評價
黨的十以來,中央明確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階段,也迫切需要強化農業科技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支撐,進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更好地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平和轉化應用速度,本文重點圍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技推廣效能、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等四個方面內容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一、關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問題
近年來,農業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徘徊不前,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撐乏力。主要問題有:一是投入結構不合理制約了重大科技成果產出。近年來,國家農業科技投入雖然逐年增加,但穩定支持的科研經費僅占20~40%,競爭性比例高達60~80%,這一方面導致重大、關鍵和長期性農業問題難以得到持續攻關,另一方面導致一流科研人員爭項目、二流人員做項目,農業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現象普遍存在。二是產業導向的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約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農業科研產業導向、問題導向堅持不夠,科研項目指南編寫、組織實施、驗收評價都由同一圈子專家完成,專家“自娛自樂”的項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導致不少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生產脫節,沒能充分體現農業產業部門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給不足,對產業發展支撐不足。三是農業科研與推廣相互分割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科研和推廣分段運行、各成體系,一方面農業科研項目很少有推廣和用戶單位參與,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轉化經費嚴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技術風險和不確定性,成為整個創新鏈條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協同創新機制尚待完善制約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產學研推協同創新明顯滯后,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的科技資源整合亟待加強。中央、省、地三級農業科研機構分工不清晰,競爭有余、協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項目“寡頭”壟斷科技資源,成為新階段農業科研“專家傾向”的新特點、新表現。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創新需重點抓好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建立兼顧農業特點及體量與結構的投入機制。充分考慮“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總量的基礎上,調整資金投入結構,重點增加穩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經費,聚焦品質、節本、高效、綠色等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的關鍵領域和重大技術,促進前沿技術、重大理論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創新,推動農業科技從過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領轉變。以解決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將產學研企科技創新聯盟科研和運行費用納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促進協同創新和集中力量辦大事。二是在新一輪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中有效發揮農業行業部門作用。充分考慮農業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和民生保障作用,發揮農業行業部門熟悉產業需求的優勢,在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需求征集、指南編制、項目評審、組織實施、監督評價中,強化農業行業部門的作用,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建立農業科研和推廣一體化組織管理方式。借鑒美國科研、教育、推廣“三結合”和韓國科研、推廣一體化管理的成果經驗,完善頂層設計,建立科研與推廣一起布局、同步驗收的機制,應用型科研項目的研發要把推廣單位參與作為重要環節,確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農業技術推廣要把新技術研發和熟化作為的源頭活水,確保推廣技術的先進性和針對性。四是優化農業科研體系和主體結構。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精神,明確中央和地方農業科研機構職能和定位,中央農業科研單位側重于全局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地方農業科研機構側重于技術開發和轉化應用,改變農業科研單位“上下一般粗”,競爭有余、協作不足的局面,構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同時,完善農業科研主體結構,創造條件,充分發揮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關于提升農技推廣效能問題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機構、條件、隊伍建設得到明顯加強,但實力不強、手段落后、似有似無的現象仍然存在,嚴重制約體系功能和作用的發揮。主要問題有:一是無財難推。農技推廣走村進戶,面廣量大,既需要穩定經常的工作經費支持,也需要中試、熟化和試驗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錢養兵,沒錢打仗”實際,致使許多應推技術難到位、亟需技術難熟化、先進技術難儲備、試驗示范難實施。二是無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廣結合不緊密,源頭技術供給針對性不強、實用性不夠,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面對出現的生產實際問題,一些農技推廣機構出現“無技可推”的窘境。三是無力能推。長期以來,農技推廣系統普遍存在年齡老化、隊伍斷層、知識陳舊、手段落后、方法單一等問題,加上機制不活,不少地方的農技推廣機構面對農戶綜合、集成、高效的技術需求和全程、全產業鏈、保姆式的服務需求,顯得無能為力。為此,要大力提升農技推廣效能需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投資強度,解決“無財難推”。增加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經費、條件保障、試驗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對農機、畜牧、水產等分設的基層農技站條件建設投入,提升體系整體功能。對經營性農技推廣機構,依據服務效果,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給予補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經營領域,滿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強化需求導向,破解“無技可推”。建立“政產研學推”科技創新聯盟,完善以需求為導向的技術供給體系,加強對農民經驗和創造的總結提升,增加適銷對路技術和產品供給。加快構建“專家+科技示范基地+農技推廣人員+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等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提高技術入戶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廣能力,改變無“力”能推。繼續實施特崗計劃,解決農技人員“進得來”的問題。實施新一輪農技推廣人員能力提升培訓計劃和骨干農技人員培訓工程,對人員學歷提升給予學費補貼,解決“用得上”的問題。加大“一銜接”政策落實力度,優先解決基層農技人員職稱晉升等切身利益,解決“留得住”的問題。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等信息化手段,普及農民田間學校,創新服務方式,解決“推得廣”的問題。
三、關于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問題
我國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農業科研領軍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養緩慢、創新團隊建設滯后、后備人才總量不足,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問題有:一是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環境不寬松。受“平均主義”“大鍋飯”“論資排輩”等傳統思維的影響,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很難形成,已有激勵機制難落實。現有人才流動機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務培養不到位,制約了人才特別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長和作用發揮。二是農業科技人才評價標準不科學。由于對各類科技人才特點、評價導向、個性需求、考核指標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評價標準系統性、針對性、操作性不強,不能完全體現各類農業科技人才的能力與貢獻。三是用人單位選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門對用人單位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過寬過細,用人單位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對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特需人才引進受限,統一考試招考的農業科技人員與專業崗位匹配性較差。為此,加快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需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解決動力問題。加強對人才成長和使用規律的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激勵政策,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制定出臺農業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意見及實施方案,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的科技人員分配激勵機制。破除人才流動障礙,促進人才合理流動。二是完善人才評價標準,解決導向問題。以德才兼備、注重實績、分類指導為重點,制定符合新常態人才理念的綜合評價標準,克服唯學歷、唯論文、唯職稱的評價傾向,切實發揮人才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各類人才脫穎而出。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標準的試點工作,不斷完善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評價體系。三是探索擴大用人單位自,解決活力問題。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創新事業單位編制管理方式,改進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模式,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務權利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強人才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四、關于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問題
我國農業科研機構在分類評價方面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體系。主要問題有:一是評價主體的確定與管理不規范,評價質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評價主體的確定程序不規范、隨意性強,各類評價主體不能有序參與評價。政府評價形式簡單,準確性不夠;市場評價趨利明顯,客觀性不足;專業組織良莠不齊,權威性不夠。二是評價指標針對性不強,評價導向亟待轉變。沒有建立適合不同類型科研機構和人員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工作不規范、不科學。已有評價指標過于強調經費、論文、專利等指標,對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轉移轉化、支撐產業發展等重視不夠。評價周期過短,功利色彩濃厚,不符合農業科研規律。三是評價結果使用不科學,評價指導亟待增強。評價結果存在不用、濫用、誤用的現象。評價結果與獎懲措施結合不緊密,沒有起到鼓勵先進、激勵后進的作用,對改進工作的指導作用沒有得到切實體現。為此,開展農業科研機構和人員分類評價需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明確職責,積極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政府負責制定分類評價規范,認定、考核和監督其他評價主體。發揮政府在行業重大公益性創新活動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增強市場主體在應用型研發活動和產業化技術成果評價中的話語權;增強專業組織開展評價工作的可信度。積極引入國際同行參與評價。二是加強研究,建立科學的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基礎研究重點評價重大原創性成果產出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應用研究重點評價技術成果的突破性、帶動性和轉移轉化效益的顯著性;示范推廣重點評價服務能力、服務質量和實際效果;農業經濟和管理研究重點評價理論創新、支撐決策和智庫建設能力;科研、管理、服務等不同崗位科研人員重點評價職責履行、實績貢獻和建功立業,實現人盡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強化評價結果使用的導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機制,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調動科技創新、轉移轉化、示范推廣、科研輔助等不同崗位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大評價結果與科技人員工資待遇、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等掛鉤力度,將評價結果作為對科研機構經費和項目支持的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韓剛,方輝,劉英杰,等.我國農業科技評價存在問題及建議[J].農業經濟,2012(3).
[2]王廣,郭翔宇.農業科技創新動力機制影響因素與創新[J].學術交流,2016(5).
[3]李文.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業經濟,2012(3).
篇9
1“三位一體”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1現狀
1.1.1組織體系桐廬縣縣級農技推廣機構有畜牧獸醫管理局、農技推廣中心、農機管理總站等三家全額財政撥款事業單位,從事農技推廣的一線技術人員82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中級職稱36人,主要服務糧油、蔬菜、水果、茶葉、蠶桑、水產、畜牧、蜂業等產業。首席農技推廣專家設置為11個,現已聘任10個。農技指導員設置了72名。鄉鎮責任農技員全縣聘用48名。從2007年開始,每兩年一聘。
1.1.2責任體系首席農技推廣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按縣委辦有關文件的要求,制定了業務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明確了工作職責,量化了工作指標;鄉鎮責任農技員按專業、行政區域進行責任區分工,在責任區內履行農技推廣“班主任”職責,全面負責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并且確定了重點聯系的示范戶。
1.1.3培訓體系建立了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制度,有年度培訓計劃,縣人事局于2008年6月12日在桐廬人才網上了《關于開展2008年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的通知》,明確了培訓的具體要求。
1.1.4考核體系2009年,桐廬縣農業局出臺了《桐廬縣農業局農技人員聯基地聯大戶考核辦法》,明確了考核目的、對象、方式,考核結果作為對責任農技推廣人員管理的重要依據,與年度獎金發放、職稱評聘掛鉤,對成績優秀的責任農技推廣人員給予表彰。對考核不合格的責任農技推廣人員,取消崗位補助,年終一次性扣回已發的每月崗位補貼,不得享受年終獎。連續兩年業務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繼續聘用。
1.1.5保障體系較好地落實了責任農技人員待遇,對被聘的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鄉鎮責任農技員,分別給予每月200元與100元的崗位補貼。
1.2存在問題
一是責任農技員全年有三分之二的工作時間從事專業工作的要求無法保證;二是部分專業如畜牧、蠶桑等專管員至今尚未上崗;三是部分鄉鎮存在專業兼職現象;四是鄉鎮在編農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據統計,鄉鎮責任農技員50歲以上的有25人,占52%;大專以下學歷25人,占52%。
1.3對策建議
1.3.1建立“三位一體”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
1.3.1.1機構設置在每個鄉鎮(街道、庫管委)建立集農(林)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三位一體”的農(林)技服務中心,統一掛牌為“鄉鎮(街道、庫管委)綜合農(林)技服務中心”,內設鄉鎮(街道、庫管委)農業技術推廣站、鄉鎮(街道、庫管委)畜牧獸醫站、鄉鎮(街道、庫管委)農產品質量監管站。
1.3.1.2編制及人員每個鄉鎮必須保證配備農(林)技推廣、動植物防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職人員4名以上。要安排責任農(林)技員鄉鎮間調劑,不同專業間調劑;要公開招考專業對口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充實農(林)技隊伍。
1.3.1.3經費保障整合后的農(林)技綜合服務中心為全額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人員經費及工作經費全額納入縣鄉財政預算。
1.3.2規范運行機制進一步落實首席專家、農(林)技指導員、責任農(林)技員、村級農業服務助理員責任,加強對農(林)技人員的考核。
1.3.3提高人員素質依托農廣校等農民培訓基地,建立和完善“農(林)技推廣服務組織+核心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戶+周邊農戶”的培訓模式,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提高農技人員的素質。
1.3.4改善工作條件改善鄉鎮農(林)技服務中心的辦公用房,辦公設施,創建集農(林)技推廣、動植物防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于一體的綜合實驗室,配備檢驗、檢測設備。建設首席專家科技示范園區和鄉鎮科技示范場,通過改善工作條件來提高其公共服務能力。
1.3.5加強農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依托農民信箱,建立農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要充分利用農民信箱載體,記載農情日記,上報、匯總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動植物防疫信息。構建重大植物疫情預警與指揮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統,農(林)技推廣信息交流系統。
2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
2.1現狀
2.1.1組織體系社會化服務組織包括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民營科技組織、基層農資服務站、農村經紀人、科技示范戶等。目前桐廬縣有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9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7家,其中市級以上16家,省級示范性11家;民營科技組織11家;基層農資服務站198家;科技示范戶4963家和一定數量的農村經紀人。
2.1.2責任體系社會化服務組織根據其職責,在三農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是開展科技創新、引進、試驗等活動,參加或組織開展面向社會的農業科技咨詢、技術承包、技術培訓等有償或無償服務;二是承擔政府“花錢買服務”的任務。
2.1.3培訓體系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培訓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培訓內容涵蓋了農民素質、崗位技能、種養業適用技術、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陽光工程等。在這些培訓活動中,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他們既是培訓的受益者,又是培訓的傳播者,通過層層培訓,使廣大農民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技能,找到了適宜的就業門路。
2.2存在問題
一是部分組織如農民專業合作社過多過濫,有些合作社注冊后根本沒運作,而合作社主管部門由于編制問題,在鄉鎮沒有專人負責,嚴重影響對專業合作組織的指導和管理;二是服務組織內部管理層的文化素質偏低;三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引進和留住高素質人才難度大;四是農業行業協會沒有經營功能,協會的工作經費僅靠會員繳納的會費維持,經費問題阻礙了農業行業協工作開展;五是農村經紀人絕大多數以個體經營為主,合作型、公司型等經紀人實體較少,組織化程度偏低,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2.3對策建議
2.3.1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在現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基礎上,建立村級農(林)技服務站,每個村級輔導站必須配備2人以上。建立村級農(林)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助理員隊伍。
2.3.2規范社會化服務組織各主管部門要聯合相關部門對現有的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審查、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整改。要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堅決取締不合要求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2.3.3發揮社會化農(林)技服務力量作用每年在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農資經營戶、農村經紀人、農業龍頭企業、種養殖大戶中評選出一批鄉土人才。通過培訓,把鄉土人才培養成為農業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動植物防疫的示范戶、輔導員。
2.3.4引進高素質人才一是要強化管理部門的指導作用;二是要積極鼓勵大專院校畢業生進農業企業、合作社,注入新生力量,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三是強化合作社的優惠政策,使大學生樂意留在合作社工作,以促進合作社規范持續發展。
3農業科技創新應用
3.1現狀
2009年,桐廬縣安排兩批縣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第一批100項,資金310萬元,其中農業項目36項,資金108萬元,第二批83項,其中農業項目39項,資金120萬元,另有科技扶貧項目18萬元。兩批共安排項目183項,資金610萬元,其中農業項目75項,資金246萬元,分別占立項數和項目資金的41.5%和40.3%,達到支農科技項目占三分之一以上的要求。2009年,全縣新認定市級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3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3家、新農村科技示范村1個,重點培育鄉鎮和村各1家。實施市農業科研項目3項,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到2009年底止,在涉農科技創新方面,全縣已認定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7家,其中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認定市級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8家,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4家;認定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9家,其中省級農業企業科技研發中心4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5家;桐廬蜂產品行業技術研發中心被認定為第四批杭州市特色城鎮工業功能區(塊狀經濟)行業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3.2存在問題
科研成果與生產實踐結合不夠緊密,有些科研成果尚未轉化為生產力,有些科研成果與生產脫節。究其原因,一是科研成果本身缺乏推廣價值,難以在生產中應用;二是缺少推廣手段,有些實用成果僅僅停留在科研單位,不能推廣到生產上。
3.3對策建議
3.3.1著力推動農業農村科技進步圍繞桐廬縣現代農業和新農村發展對科技的迫切需求,建立健全以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為創新源頭,農業科技企業、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為創新主體,農技員和科技特派員為紐帶的農業技術創新與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一是突出研究重點,突破技術瓶頸。重點抓好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范應用。二是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市場需求,開發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精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檔次,推進名牌工程。三是立足資源優勢,按照競爭、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培植現代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建設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基地)。
3.3.2創新科技管理方式,促進科研與生產的結合在科技選題、立項、審批、鑒定驗收各環節都要充分體現面向生產、服務農民的宗旨,切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供給的有效性,推動建立科技與農業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在管理方法上要重點考核技術應用效果和技術服務能力;在經費支持上實行“以需求定項目,以任務定經費”,鼓勵科研人員深入一線,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系,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篇10
[關鍵詞]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青海
科技創新,作為企業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經濟與組織結構有機化運作的核心動因,是資源型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資源型企業當前和今后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隨著資源型企業的生產要素――資源的不斷減少,要實現資源型企業持續發展,必須不斷提高其科技創新能力。因此,本文對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問題研究具有實際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科技創新對資源型企業的意義
1.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看,科技創新是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二是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資源投入量的增長,或者靠擴大生產規模來實現經濟增長,不注重改進經營管理與依靠科技進步。“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等內涵擴大再生產方式而實現經濟增長。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還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是一種投入多、產出少、經濟效益低的增長,是所謂的“低發展的增長”。因此,我們要通過持續不斷地進行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為主要內涵的科技創新活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實現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從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容看,科技創新是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然而,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就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必須持續不斷的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提升技術研發能力,大踏步向低碳經濟邁進,實現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實現資源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從發展綠色經濟的內容看,科技創新是資源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
發展綠色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必須集中科技力量研究如何利用可循環能源和開發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必須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消耗,才能快速、有效地建立循環經濟,最終促進資源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4.科技創新是資源型企業根除荷蘭病①,打破資源詛咒②的根本保障。
根據資源地理分布集中度的不同,自然資源可以被劃分為集中型資源(Point Resource)和擴散性資源(diffuse Resource)[1]。資源型企業主要是集中型資源,即礦產資源。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等行業,這些行業主要以采掘業和出口原材料為主,科技創新能力較低。這樣的經濟體更容易患上荷蘭病,遭受資源詛咒。提高資源型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可以增強資源型企業在勘探、開采和加工等環節的優勢,尤其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等方面。因此,通過提高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最終根除荷蘭病,打破對經濟發展的資源詛咒。
二、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現狀及存在問題
企業技術創新就是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青海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成就,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是,在取得較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青海資源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1.科技創新投入
科技創新的投入指標,反映企業在與科技創新聯系緊密的科技資源方面的投入能力,是決定科技創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礎,下面主要從科技人力資源、科技經費、科技機構規模、固定資產折舊[2]等方面進行分析。
(1)科技創新人才缺乏
由表1-1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每萬人中從事R&D人員數明顯低于全國,尤其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雖然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的相對數為394人/萬人,遠高于全國的82人/萬人,但是,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作為青海的支柱產業,從事R&D的絕對人數僅為350人,明顯低于本省394人的相對數,由此凸顯出從事R&D人員的絕對數不足。
表1-12008年全國和青海省大中型企業每萬人中從事R&D人員數狀況
單位:人、% R&D人員 從業人員 每萬人中R&D人員
全國 青海 全國 青海 全國 青海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45955 0 3829800 6382 120 0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26086 262 1102600 22647 237 116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2348 350 285000 8879 82 394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12370 51 2043100 12331 61 41
來源: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P531、P826、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P313、P431
(2)科技經費籌集不足
由表1-2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科技經費籌集總額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22%,低于全省的1.49%和全國的1.64%。
表1-22008年全國和青海省大中型企業以及部分行業科技經費籌集狀況
單位:萬元、%
科技經費籌集 工業總產值 科技經費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9089 4029335 1.22
青海省大中型企業 127844 8576526 1.49
全國大中型企業 52204000 3191139700 1.64
來源: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P528、P824、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P309、P431、P432
(3)企業工業總產值所占GDP比重高于有科技活動企業占所有企業比重
由表1-3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有科技活動企業所占比重明顯低于各自工業總產值占GDP的比重,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分別低于各自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的13.71%、5.19%和2.53%。雖然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科技活動企業所占比重高于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1.28個百分點,但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只有一家企業具有科技活動,其絕對數明顯偏低。
表1-32008年青海省大中型企業有科技活動企業的狀況
單位:個、萬元、%
有科技活動企業數 工業總產值
總計 占總數比重 總計 占GDP比重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1 4.35 295521 3.07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1 4.35 1736867 18.06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1 4.35 916978 9.54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2 8.70 1079969 11.23
其他 18 78.25 4547191 47.29
來源: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P309、P430
(4)固定資產折舊率低
設備新度系數是指設備報告期末設備固定資產凈值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值系數,反映設備固定資產的折舊速度。由表1-4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省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以及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分別為30.53%、39.23%、24.48%和35.74%,明顯低于全國。尤其是具有青海優勢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與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分別低于全國13.85和13.08個百分點。
表1-42008年全國和青海省大中型企業資產折舊狀況
單位:百萬元、%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 固定資產折舊率
全國 青海 全國 青海 全國 青海
煤炭開采和洗選業 866084 1094 558248 760 35.55 30.53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1396159 24172 655173 14690 53.08 39.23
有色金屬礦采選業 61789 7526 38584 5684 37.56 24.48
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4440630 47232 2729531 30350 38.53 35.74
來源: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P529、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P309
2.科技產出方面
科技創新的產出指標,反映企業科技創新的成果[3]。是衡量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下面主要從科技成果產出方面進行分析。
科技成果產出低
由表2-1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重大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以及其它部門,而作為青海資源型部門的采礦業,僅僅占到青海全部重大科技成果的5.36%,遠低于制造業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的14.15%和15.12%。
表2-12008年青海省重大科技成果情況
單位:項、%
采礦業 制造業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其它
合計 11 29 31 134
比重 5.36 14.15 15.12 65.37
來源: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P428
同時,由表2-2可以看出,2008年青海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專利申請數僅為制造業的19.3%和22.81%。
表2-22008年青海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專利申請情況
單位:個、%
制造業 采礦業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合計 57 11 13
比重 70.37 13.58 16.05
來源:2009年青海統計年鑒或據此計算P430
三、提高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現實選擇
科技創新在實現資源型企業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支撐,資源型企業所追求的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難以從根本上實現。加快青海省資源型企業的發展,就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大關鍵技術的引進與再創新,推動資源型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1.實施人才戰略,加強資源型企業科技隊伍建設
科技進步的基礎在于人才的數量、質量、結構和整體作用的發揮。青海省資源型企業的產業主要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技術、高學歷人才匱乏,并且由于資源型企業本身的行業特性使許多擁有高學歷的人才難以引進、難以留住,造成整個資源型企業生產技術及科研水平較為落后。因此,必須加強員工文化、技能、管理的教育培訓、引進高技術、高學歷人才,提高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還要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勵人才創業的政策。
2.建立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機構,形成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
平臺
科技創新依賴于一定的組織結構。目前,青海省許多資源型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科研部門,然而這些科技創新活動陣地僅僅起著實驗室的作用,并未對企業科技發展起到規劃和管理的功能。因此,青海省資源型企業需要在組織結構上進一步改進,為建立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平臺提供可能的條件。在組織結構的設置上資源型企業可以將自己擁有的科研部門轉化成為企業內部科技創新的一個管理和實施機構,并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完整的、具備一定職能的科技平臺,使其成為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使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具有一個較高的起點。
3.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首先,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向高校和科研院所靠近,及早參與R&D活動,并且,在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時要從長遠利益出發,考慮如何提高企業新技術的吸收和開發能力。另外,企業在創新項目上要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使企業真正成為項目選擇的主體;其次,高校和科研機構要轉變觀念,樹立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的思想,積極為企業的科技創新提供智力和高新技術上的支持。積極解決企業生產中的重大課題,獲得企業的支持,建立與企業合作的基礎;最后,政府應該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實現技術創新,提企業高科技創新能力。
4.提高資源型企業科技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
首先,進一步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在增值稅方面,允許對企業的開發費用和技術轉讓費用等無形資產進行適度進項抵扣;對高科技新產品實行稅收優惠或減免;其次,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這樣不僅有利于真實反映企業固定資產的有效性情況,而且也鼓勵企業更新用于研究開發的儀器和設備,以增強企業研發能力。
5.建立多元化的科技經費籌集渠道
科技創新是一項復雜而又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支持。應該在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基礎上,構建由國家財政投入為引導,同時銀行貸款為支撐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另外,還應該廣泛吸納社會各類資金。針對青海省的發展特點,探索建立適合本地區的風險投資機制,發揮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作用,建立風險基金。最后,還應該逐漸拓寬現有資本市場的范圍,鼓勵和發展面向企業的資本市場,主動開拓籌資渠道,保證足夠的研究與開發經費。
參考文獻:
[1] 徐康寧 韓劍: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種解釋[J].經濟學家,2005(6):97
[2] 吳貴生 魏守華 徐建國:區域科技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 王建軍 曲波:資源型企業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青海省為例[M].民族出版社,2009.P203
- 上一篇:提升教學能力的方法
- 下一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