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0:17: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財政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論中國鄉級財政
關鍵詞:鄉級財政/財政體制/農業稅/農民負擔
一、鄉級財政體制的形成與演變
(一)鄉級財政的歷史沿革
我國鄉政權的萌生大約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有了鄉政權的雛形。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基層建制為“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財政的萌生約在秦漢時期。宋代《文獻通考》“職役”篇稱,秦、漢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游徼三個鄉宦(史稱“三老”),其中“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梢?,鄉宦設有專門收稅的人員,這是古代鄉財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鄉鎮自治,本鄉鎮公產、公款充作自治經費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在民國期間,也曾頒布過鄉鎮自治施行法,規定了鄉鎮收入的范圍,但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鄉財政。
概括說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盡管有鄉政權和鄉財政的萌芽或雛形,但“皇權止于縣政”,鄉政權始終未能成為一級政府,這與歷代統治者減少政府運行成本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考慮有很大的關系,由此,鄉財政也不是完備的一級財政。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農村基層組織經歷了鄉政府——————鄉政府的演變過程,相應的農村基層財政也經歷了一個由鄉財政———公社財政———鄉財政的發展過程。
論轉型中國財政
中國財政模式正在履歷一場深刻的轉型,即從傳統的生產性財政模式轉向與市場經濟模式相順應的大眾財政模式。所謂大眾財政,指的是國家或當局為時常提供大眾服務的分配運動,它是與市場經濟相順應的一種財政范例和模式。
大眾財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行缺少的補充。市場的失靈,重要有以下兩大類:一類是市場機制險些完全難以將資源和要素配置于其間的運動。它重要包羅以下內容:(1)創建國家防務等運動;(2)維持社會秩序等運動;(3)創建大眾工程運動;(4)為市場競爭提供須要的端正;(5)再分配以改正社會木公程度;(6)穩固宏觀經濟。另一類是市場機制能夠配置資源和要素于其間,但由于價錢信號的木準確而難以到達屈從的市場失效。這類失效重要有:(1)外溢性的影響;(2)自然使用的影響。但并非全部的市場失效都必須補充,只有當市場失效和危害到市場的正常運轉時,市場才會對當局提出補充要求。
在充實敬重市場機制作用的條件下,仍然孕育產生了市場失效,這是市場機制本身的作用特點所決定的。這樣,拜托市場機制所使用的要領和本事,是無法克服市場失效的。這就須要非市場的要領和本事。而當局及其大眾財政恰恰因此非市場的要領,按非市場的步驟,在非市場的范疇,以非市場的目的來睜創措施的。這使得大眾財政直接表現為是市場的一種對立物和異己氣力,從而可奪目預干預干與、影響以致否認市場運動。正由于云云,當市場本身無能為力,而只能拜托非市場的要領才氣克服市場失效之時,只有非市場的大眾財政不光必須存在,而且還能發揮強有力的補充市場失效的積極作用。但是,大眾財政的非市場性又具有對市場的直接危害本事,這又決定了大眾財政只能運動于市場失效的范疇內。
字串1
責任規則是大眾財政中最底子的資源使用原則。憑據這一原則,資源使用者必須對資源提供者認真。具體地說,有關資源使用的決策必須憑據提供者的意愿做出,并承襲提供者的監視和制約。
在社會分工的背景下,擁有資源的人通常并不是使用資源的人,兩者之間的疏散孕育產生了范例的委托干系。委托人擁有并轉讓一部門資源給人,人技委托人的意志與要求做出有關資源使用的決策。
論中國鄉級財政
一、鄉級財政體制的形成與演變
(一)鄉級財政的歷史沿革
我國鄉政權的萌生大約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有了鄉政權的雛形。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基層建制為“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財政的萌生約在秦漢時期。宋代《文獻通考》“職役”篇稱,秦、漢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游徼三個鄉宦(史稱“三老”),其中“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梢姡l宦設有專門收稅的人員,這是古代鄉財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鄉鎮自治,本鄉鎮公產、公款充作自治經費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在民國期間,也曾頒布過鄉鎮自治施行法,規定了鄉鎮收入的范圍,但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鄉財政。
概括說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盡管有鄉政權和鄉財政的萌芽或雛形,但“皇權止于縣政”,鄉政權始終未能成為一級政府,這與歷代統治者減少政府運行成本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考慮有很大的關系,由此,鄉財政也不是完備的一級財政。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農村基層組織經歷了鄉政府————鄉政府的演變過程,相應的農村基層財政也經歷了一個由鄉財政——公社財政——鄉財政的發展過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地試點籌建了鄉財政,給鄉劃分了一定的收支范圍,相應地給予一定的財政管理權限。但是,縣對鄉實行的財政管理體制基本上是收支兩條線,鄉本身幾乎沒有什么機動財力。當時,鄉政府只設一名財糧助理員,負責農業稅征收和鄉鎮行政事業經費開支等管理工作??梢姡覈诮▏跗趧撛O的鄉級財政并不是一級完備的財政,當時的鄉政府不過是由上級政府派駐并支付開支的鄉(區)“公所”。
論中國鄉級財政
一、鄉級財政體制的形成與演變
(一)鄉級財政的歷史沿革
我國鄉政權的萌生大約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有了鄉政權的雛形。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基層建制為“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財政的萌生約在秦漢時期。宋代《文獻通考》“職役”篇稱,秦、漢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游徼三個鄉宦(史稱“三老”),其中“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梢?,鄉宦設有專門收稅的人員,這是古代鄉財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鄉鎮自治,本鄉鎮公產、公款充作自治經費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在民國期間,也曾頒布過鄉鎮自治施行法,規定了鄉鎮收入的范圍,但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鄉財政。
概括說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盡管有鄉政權和鄉財政的萌芽或雛形,但“皇權止于縣政”,鄉政權始終未能成為一級政府,這與歷代統治者減少政府運行成本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考慮有很大的關系,由此,鄉財政也不是完備的一級財政。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農村基層組織經歷了鄉政府————鄉政府的演變過程,相應的農村基層財政也經歷了一個由鄉財政——公社財政——鄉財政的發展過程。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地試點籌建了鄉財政,給鄉劃分了一定的收支范圍,相應地給予一定的財政管理權限。但是,縣對鄉實行的財政管理體制基本上是收支兩條線,鄉本身幾乎沒有什么機動財力。當時,鄉政府只設一名財糧助理員,負責農業稅征收和鄉鎮行政事業經費開支等管理工作。可見,我國在建國初期創設的鄉級財政并不是一級完備的財政,當時的鄉政府不過是由上級政府派駐并支付開支的鄉(區)“公所”。
論中國鄉級財政
關鍵詞:鄉級財政/財政體制/農業稅/農民負擔
一、鄉級財政體制的形成與演變
(一)鄉級財政的歷史沿革
我國鄉政權的萌生大約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有了鄉政權的雛形。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基層建制為“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財政的萌生約在秦漢時期。宋代《文獻通考》“職役”篇稱,秦、漢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游徼三個鄉宦(史稱“三老”),其中“嗇夫職聽訟,收賦稅”。可見,鄉宦設有專門收稅的人員,這是古代鄉財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鄉鎮自治,本鄉鎮公產、公款充作自治經費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在民國期間,也曾頒布過鄉鎮自治施行法,規定了鄉鎮收入的范圍,但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鄉財政。
概括說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盡管有鄉政權和鄉財政的萌芽或雛形,但“皇權止于縣政”,鄉政權始終未能成為一級政府,這與歷代統治者減少政府運行成本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考慮有很大的關系,由此,鄉財政也不是完備的一級財政。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農村基層組織經歷了鄉政府——————鄉政府的演變過程,相應的農村基層財政也經歷了一個由鄉財政———公社財政———鄉財政的發展過程。
論中國鄉級財政
關鍵詞:鄉級財政/財政體制/農業稅/農民負擔
一、鄉級財政體制的形成與演變
(一)鄉級財政的歷史沿革
我國鄉政權的萌生大約要追溯到西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有了鄉政權的雛形。據《周禮》記載,當時國家基層建制為“五閭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鄉財政的萌生約在秦漢時期。宋代《文獻通考》“職役”篇稱,秦、漢縣以下設鄉,鄉設有秩、嗇夫、游徼三個鄉宦(史稱“三老”),其中“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梢?,鄉宦設有專門收稅的人員,這是古代鄉財政的萌芽。此后,直到清朝末年的,提出:鄉鎮自治,本鄉鎮公產、公款充作自治經費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在民國期間,也曾頒布過鄉鎮自治施行法,規定了鄉鎮收入的范圍,但并未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鄉財政。
概括說來,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盡管有鄉政權和鄉財政的萌芽或雛形,但“皇權止于縣政”,鄉政權始終未能成為一級政府,這與歷代統治者減少政府運行成本和減輕農民負擔的考慮有很大的關系,由此,鄉財政也不是完備的一級財政。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農村基層組織經歷了鄉政府——————鄉政府的演變過程,相應的農村基層財政也經歷了一個由鄉財政———公社財政———鄉財政的發展過程。
淺析中國財政危機
[內容提要]局外人很難參透中國人的經濟生活。對于海外的“中國問題專家”來說,中國經濟就像是霧中花:看上去很美,卻不明就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語曾云:“中國是個謎,但很管用(“Chinaisapuzzle,butitworks..”)?!敝Z大的謎團之一,便是中國的財政。它會是巨龍身上的一條軟肋嗎?中國會不會真的陷于財政危機?中國能夠避免一場惡性的財政危機嗎?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將成為中國財政危機的催化劑?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中國財政的問題不少,卻少有人能說明白其中究竟;幾乎所有的人都擔心中國會爆發財政危機,卻少有人知道它究竟會不會真的來臨。
[關鍵詞]GDP、財政危機、負債債務
關于中國財政危機的探討,改革二十年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八十年代的兩個比重到二十世紀末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認識,等等。焦點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中國是否存在著財政危機;第二,如果危機存在,程度有多大;第三,走出危機的短期政策操作和長期制度建設孰輕孰重。雖然有關的研究汗牛充棟,但令人困惑的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澄清,反而愈加成眼花繚亂之勢。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結論差別太大,令民眾無所適從,決策階層在決策時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給整個經濟運行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只會從一個最基本的思路出發,力圖闡明決定中國財政運行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會刻意去加入沒有結果的爭論。
一、財政危機是否存在
通常,判斷一國的財政運行狀況如何,一般采用與政府債務有關的系列指標,如債務依存度、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居民應債能力以及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等等。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上述指標構成了財政宏觀預警機制,指標的變化能真實地反映該國是否發生了財政危機或財政危機演化的程度。但是,這一系列指標在中國的運用將一個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下面將借用債務依存度這一最常用的指標來集中闡釋中國的財政運行狀況。債務依存度指當年的債務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也就是說該財政年度中,政府公共支出對債務收入的依賴程度。按計算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政府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在我國,由于國債是由中央財政來發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后一種口徑更具現實意義。該指標的計算公式是這樣的:債務依存度=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財政支出額。如此簡單的一個公式,其計算的結果,竟然使得我們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看法大相徑庭。比如1997年,有人認為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為95.92%(叢樹海,1998),此為高者;低者為19%(世界銀行,1998)。在這兩極之間還有許多中間值,如55.61%(劉溶滄、夏杰長,1998),55.77%(高培勇,1997)等等。結論如此對立,而在判斷國債規模是否合適,以及財政是否發生危機時所采用的標準又非常的統一,即按照國際通用指標--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以25-30%為安全線。如此,不同的債務依存度和統一的安全線相比,便如同事前做好了一雙鞋,讓不同腳碼的人分別去試穿,結果非常容易判斷。
債務依存度使用中的對立與統一是如何形成的呢?在債務依存度的計算公式中,分子用當年國債發行額來表示一般無疑義。分歧點在于對分母--當年財政支出額的理解,這是導致對債務規模的判斷各成一家的根本原因。
簡論中國財政系統改革
財政體制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經歷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別是1994年的財政分稅體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間財力分配格局調整的同時,著眼于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的規范化、科學化與公正化,力圖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財政運行機制。本報告擬從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角度,對1978年以來中國的財政體制改革進行概括的回顧,對其現狀進行粗線條的描述,并簡要涉及可能進行的進一步的改革。
本報告的第一部分回顧中國財政體制的沿革,著重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分配制度的演變;第二部分描述中國財政體制的現狀,分析當前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縱向財力分配,以及地區間橫向財力分布方面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是對中國財政體制進一步改革的建議。
改革以來中國財政體制改革回顧1978年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分配關系經歷了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體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實行對地方政府放權讓利的財政包干體制;后一次則是適應市場經濟機制的財政分稅體制改革,盡管其中還存在很多缺陷。
一、財政包干體制的沿革
(1)1980年中國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以財政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率先進行。為了改革過去中央政府統收統支的集中財政管理體制,在中央和各省之間的財政分配關系方面,對大多數省份實行了"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預算管理體制,建立了財政包干體制的基礎。從1982年開始逐步改為"總額分成,比例包干"的包干辦法。
(2)1985年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的預算管理體制,以適應1984年兩步利改稅改革的需要。
分析中國財政改革“三點”
新中國財政從建國以來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財政改革從1980年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算起已有二十三年??v觀財政的歷次改革,特別是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還有預算管理、農村稅費制度以及最近的企業所得稅分享改革,都是對國家、企業、個人之間分配關系的規范,總的來說是朝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方向發展,成績顯著。認真總結中國財政改革的實質性經驗,深入探討財政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今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更充分有效地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財政改革的立足點:公共財政與民主財政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進行的政府收支活動就是公共財政。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從市場取得稅費收入,并將其用于政府的各項公共活動支出,以充分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公共財政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保障,是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緊要環節,是合理轉變政府職能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公共財政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大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以及《國家“十五”計劃綱要》中都對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年前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也強調“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是我國財政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因此,把建立科學、規范、完善的“公共財政”總體框架作為中國財政改革的立足點和歸宿,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一、財政改革的立足點之一——公共財政
公共財政的核心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公共財政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體現公眾整體的利益;同時調控經濟運行,促進經濟健康穩定增長;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結構合理調整;調節個人收入分配,保持社會的公平與和諧。在公共財政與公共經濟的關系上,“由分門別類的眾多部門生產各種公共物品的活動”是“公共經濟”,而“為這種生產公共物品的經濟活動籌集、分配、核算、管理、監督經濟資源的活動”就是“公共財政”。(齊守印,2002年)公共財政也是一種財政運行機制。我國經濟模式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場“革命”;相應地,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共財政”機制,也是對傳統“國家分配”模式的脫胎換骨的改革。
自我國確定建立公共財政五年來,大家對于公共財政雖然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由于實踐的時間還比較短,經驗教訓還不夠豐富,有些人理解得還比較膚淺,仍然沿襲計劃經濟的思路,認為財政支持經濟發展就是把財政資金大量地投向生產性、經營性領域,堅持大辦“官營”工商企業,在資金不足時甚至不惜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有的或許是受地方利益、個人利益的驅使,大搞脫離實際的所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對教師干部工資、社會保障、支農資金等社會公共需要的支出該保的不保,違背了公共財政的原則。發展經濟作為黨和國家政策的基本點,財政自然應該給予支持和配合。但在市場經濟下,經濟發展有其自身客觀的規律。只要是生產資源豐富、產品優質暢銷、經濟環境優良、稅費負擔較輕、企業利潤豐厚,企業自然會有迅速的發展,并且會吸引社會的大量投資:“經濟”有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第三產業經濟,在三業中應該支持哪個產業發展?經濟建設又分加工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對這二者應該如何分別支持?“經濟”還有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合資經濟之分,應該支持哪種類型發展?這在財政給予支持之前都是需要討論弄清的。再者,財政支持經濟發展首先就要多支出,多支出的前提是多收入、多收稅,這又與“支持經濟發展”相矛盾。這里存在一個合適的“度”,而這個“度”正是要靠建立在公共財政基礎上的稅收法規和政策來確定的。
參照國外公共財政理論推進中國財政改革
內容提要:公共財政產生與發展的過程同時就是一個市場經濟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我們進行財政改革既要借鑒西方公共財政理論,又要立足于我們的國情,立足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完善這一實際,建立我們自己的公共財政。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公共財政已經刻不容緩。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建立公共財政,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財政,我們所要建立的公共財政的框架之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這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財政改革與發展的主要研究課題。本文擬就西方公共財政理論與中國財政改革的關系展開討論。
一、西方公共財政理論
(一)西方公共財政理論產生與發展的歷程
公共財政產生的前提是市場經濟,它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事實上也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對于政府在市場中作用的認識的發展過程。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西歐從封建社會末期過渡到自由資本主義初期,經歷了一個從自然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的出版標志著公共財政理論的誕生,亞當·斯密崇尚經濟自由主義,把市場經濟描述為“看不見的手”調節的經濟,他認為市場能夠有效配置資源,供求雙方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中,每個人各自理性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可以帶來整個經濟的高效率,因此,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極力要求縮小國家活動的范圍,提出“守夜人”、“廉價政府”的口號以及“最好的財政計劃是節支,最好的賦稅制度是稅額最小”等觀點。因此,這個時期的公共財政主要是為了保證政府作為“守夜者”這一角色能夠正常運轉。此后,約翰·穆勒、威克塞爾、林達爾都進一步發展了他的理論,公共產品理論的創立和福利經濟學的興起使得公共財政理論越來越豐富,職能范圍也有所拓寬。
本世紀30年代初,西方資本主義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從而宣告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經濟理論的破產,從羅斯?!靶抡焙碗S后應運而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開始,政府必須干預經濟逐步獲得了人們的共識,各國政府和財政開始對經濟進行大規模干預,以便彌補市場缺陷,充分利用市場的功能作用,促進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收入和財富的合理分配以及經濟的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