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6 07:11: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養殖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實施規模養殖促進農墾養殖發展
寧夏農墾是一個以農林牧漁業和服務業經濟為主的墾區,其生產總值占到了墾區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末,墾區畜牧業產值達到4.83億元,其中奶牛和生豬產值4.18億元,占到75.7%;奶牛存欄近3萬頭,年產鮮牛奶近10萬噸;生豬存欄3.8萬頭,出欄5.2萬頭,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個,形成了種、養、加一體化的產業化發展格局,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實現“職工增收、企業增效、引領示范能力增強”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堅持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經營的方向
農牧結合、草畜一體化,是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理念。寧夏農墾依托多年形成的物質裝備條件和養殖成功經驗,一場一特,因場施策,在平吉堡奶牛場和靈武農場確立了“農業圍繞畜牧業發展、畜牧業圍繞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畜產品加工圍繞市場發展”的“三轉”方針。一是在農業上調整種植結構,配套建設了5萬畝青貯、5萬畝苜蓿、27萬畝玉米等飼草料基地,市場運作,各算各賬、各取各利,以質定價、優質優價,做到了“三個保證”(保證飼草料質量、保證種植戶收益、保證農業公司效益),并從合同簽訂、品種選擇、田間管理、收獲期確定、收獲機械配套等方面保證質量、全程服務。二是在畜牧業發展上,企業、個人一起上,實施“出戶入園”和“規范化養殖、機械化擠奶”,推行“統一布局規劃、統一設施建設、統一飼養管理規范、統一飼草料配送、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機械化擠奶”等六個統一和“分戶飼養、分戶核算”的經營模式,充分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發展畜牧業的積極性。三是在培育加工企業上,緊緊圍繞畜牧業發展,培育了賀蘭山奶業公司、靈農畜牧發展公司、賀蘭山茂盛草業公司等3個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賀蘭山茂盛草業公司苜蓿草留床面積5萬畝,年產優質牧草6萬噸,帶動輻射寧南山區牧草基地10萬畝,2010年成為全國第二大優質牧草生產營銷企業。
二、堅持園區化養殖、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模式
堅持園區化養殖、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加速牧畜業發展的有效舉措。
一是不斷壯大國有養殖規模,促進企業增效。墾區10個國有或國有控參股奶牛場、2個種豬場,都實現了優質、安全和高產、高效,都是農業企業中效益較好的單位。2010年,10個規模奶牛場飼養奶牛近8000頭,其中成母牛4266頭,實現利潤1980萬元,平均每頭成母牛創利4600多元,最高的達到8100元;賀蘭山奶業公司利潤突破1500萬元。由于奶產業帶來的高效益,使平吉堡奶牛場經濟效益一直處于墾區前列,有力帶動了場鎮乳香花苑宜居小區、10個奶牛園區、近千座設施溫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率先被評為自治區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畜禽養殖發展計劃
一、總論
(一)規劃目的
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分規定和**市畜禽養殖區域劃分及養殖污染控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府發〔2007〕103號)精神,為切實做好我縣畜禽養殖業污染環境防治工作,促進畜禽養殖廢物綜合利用和生態養殖、生態農業的發展,特編制本規劃。
(二)規劃期限
2005—2011年,展望到2015年。
二、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規模化養殖業發展思考
摘要: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從產業結構上看,這里的經濟發展以第二產業為主,但是其第一產業的發展也不容小覷。養殖業作為農業生產方式的一種,近年來在烏蘭察布市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為該市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針對養殖業目前的發展情況,本文對烏蘭察布市規模化養殖業發展進行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烏蘭察布市;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養殖業是指通過放牧、圈養或者其他方式,飼養畜禽以取得相關產品或牲畜的生產部門,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烏蘭察布市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為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然而養殖業的最終發展目標都是向著規模化養殖發展,雖然近年來烏蘭察布市的養殖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是沒能實現規模化養殖業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合力促進烏蘭察布市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
一、規模化養殖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養殖業也進入到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階段。規模化養殖業主要是指通過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并逐漸形成一定的規模后,延長其附屬投資值,從而提高產出值。也就是要對養殖業的發展實行科學的管理,同時依靠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念,對養殖業的生產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的管理。發展規模化養殖業對烏蘭察布市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保障市場經濟的穩定。市場經濟的穩定是烏蘭察布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其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之一。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能夠有效的提高規模化養殖業的效率和質量,這樣就能夠保障市場的供給滿足需求,防止供不應求現象的發生,有利于保障市場經濟的穩定,并推動烏蘭察布市的經濟發展。第二,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的養殖業大都采用散放的養殖方式,這種養殖方式缺乏科學的管理模式,很多情況下都會造成草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但是規模化的養殖方式是將牲畜科學、系統的圈養起來,并通過科學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這樣就可以避免這種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破壞現象的發生。
二、烏蘭察布市規模化養殖業的問題
市畜禽養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發展畜牧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這個大目標,以發展畜禽養殖小區、推進規模化生產為重點,采取了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優惠政策,加強規劃指導和狠抓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了畜禽養殖小區的快速發展。為了解和掌握全市畜禽養殖小區發展情況,研究和探索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的新模式和機制,進一步加快畜禽養殖小區的建設步伐,近期,我們對全市畜禽養殖小區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畜禽養殖小區發展現狀
據統計,全市現有各類規模養殖場(戶)7083個,畜禽規模養殖總量達5000多萬頭(只),占總養殖量的40%;各類規模養殖小區152個,其中養豬小區46個、養牛15個、養羊13個、養禽78個。各類畜禽養殖小區年創利潤4000多萬元,戶均2萬元。息縣城關鎮興隆養豬小區有24戶,現存欄生豬1萬余頭,去年共出欄生豬1.7萬頭,年銷售收入1683萬元,全年獲利310萬元,戶均12.9萬元。由于畜牧業整體規模效益明顯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小群體、大規模”的區域優勢。
養殖小區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庭院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和防疫困難等問題,改變了“分散養殖,人畜混處”這一農村傳統習慣。對擁有小本資金的專業戶來說,集中建舍,分戶飼養的養殖小區成為適宜的選擇。這種“小規模、大群體”的方式,已經成為我市現階段畜牧業的生產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目前,我市的畜禽養殖小區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農戶”型。農戶負責生產,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良種、飼料,提供防疫、技術服務、回收產品,小區作為龍頭企業的初級產品生產基地。如:潢川華英集團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協會帶動型。小區內實行“協會+農戶”的形式,由協會牽頭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如:息縣包信養殖小區由鎮蛋雞協會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不斷吸引農戶入駐小區。目前,小區內飼養蛋雞千只以上的農戶已發展到近300戶。三是能人與經濟人帶動。浉河區柳林鄉唐成貴、黃中林,譚家河鄉許遠強、鄧安明、徐明發等一批生豬養殖大戶,帶動周邊地區400多農戶從事生豬養殖,年規模飼養量達20余萬頭,已形成了譚家河鄉大橋,柳林鄉李店、賀店等一批生豬養殖小區。
二、我市發展畜禽養殖小區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領導重視,強化責任
海水養殖規模發展探索
規模化養殖是改變傳統粗放式養殖模式、解決資源空間減少、提升水產養殖效益的重要途徑,對推動海水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結合青島實際,近期對加快海水養殖業規模化發展做了調查,并就下步發展思路和措施做了探討。
1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現狀
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比較突出,全市管轄海域1.22萬kmZ和710km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全國五次海水養殖產業浪潮均起源于青島,有著良好的海水養殖產業基礎。2009年,全市深水抗風浪網箱達到1800多個,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工廠化養殖規模達到65萬m3水體,養殖品種由單一的魚類養殖發展到魚、海參、蝦并舉,養殖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池塘改造養參面積達到0.3萬h擴(4萬多畝),并形成了多處千畝以上規模化養殖示范基地。在海水養殖業的帶動下,全市海洋漁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2009年,全市漁業總產值335.7億元,占海洋經濟的22.3%;水產品總產量110萬t,其中,海水養殖80.3萬t,占73%;全市實現水產品產值104.7億元,增長10.2%;漁民人均純收人12800元,高出農民人均純收人38.3%。漁業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沿海鎮村經濟發展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2存在問題
2.1養位規模小,且呈逐年縮減趨勢
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33.3h襯以上)累計3.6萬hmZ(54萬畝),養殖業戶1.5萬戶。而大連、寧波海水規模養殖面積為27.3萬hmZ(260萬畝)、4.2萬hmZ(61.5萬畝),分別是青島市的4.8倍和1.14倍。大部分養殖池塘是在原有蝦池基礎上簡單開挖改造形成的,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進排水系統、供電等不配套。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推進,港口、旅游、修造船等相關涉海產業的快速發展,大批漁業項目從海岸線上撤出,沿海養殖水域被大幅度縮減,養殖漁民“失海”現象日漸凸現,養殖水域利用結構性矛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約有1.3萬hm,(20萬畝)養殖水域灘涂被占用,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40%多。與此相比,海上空間資源還有很大開發潛力,青島市1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1273k時,3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9165k襯,但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率僅占2%,一巧m-一40m海域利用率更低,目前國際上海水養殖區域已拓展到負幾十米,深海養殖開發利用空間很大。
青海鮭鱒魚養殖綠色發展探討
青海省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黃河、長江、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素有“中華水塔”之稱,三江源是全球唯一位于高海拔地區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每年最高可向下游地區供水600×108m3,水資源豐富,可供冷水魚養殖水面較多,特別是黃河干流大中型電站建設形成水面4.4×104hm2,水體潔凈、水質優良,常年水溫在3~22℃,冬季不封凍,是鮭鱒魚等冷水魚的天然生息繁衍之地,被國內外公認為養殖鮭鱒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青海龍羊峽—積石峽水庫網箱養殖發展迅猛,到2018年底,青海省沿黃水庫網箱養殖場發展到29家,網箱養殖面積達32×104m2,鮭鱒魚養殖產量14800t,青海已成為國內最大的鮭鱒魚商品生產基地。但同時國家環保政策將投餌型網箱作為限制類產業,國務院頒布的《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對青海省沿黃庫區提出了新的水質控制指標。青海省政府實施生態立省戰略,提出了“生態保護第一”的理念和“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的治青理政方略,實現“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的轉變”,青海農牧業“十三五”規劃提出“三區一帶”發展戰略布局中將黃河龍羊峽至積石峽庫區確定為沿黃冷水養殖適度開發帶,在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下適度發展水產養殖,這就決定了在保護好青海水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魚現代化養殖是青海漁業發展的主方向。但目前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和壓力日益突出,且存在發展理念相對滯后、產業化程度不高、養殖布局不夠合理、網箱養殖排泄物收集研發技術滯后、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需要清除、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等問題。如何做好生態保護和水產養殖協調發展,成為當前青海冷水魚產業發展亟需深入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考慮到青海地區生態環境地位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提出和擬定適合當下實際現狀,促進和推動漁業產業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對策舉措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現階段青海鮭鱒魚養殖產業的發展,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為前提,以負責任漁業理念引領高原鮭鱒魚養殖漁業,主推以三倍體虹鱒魚為主的三文魚養殖先進技術、以大型網箱為主的現代化漁業裝備技術和漁場生物安全管理技術,實施最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最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構建鮭鱒魚產業發展較為完善的漁業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技術和服務體系,提升現代漁業養殖水平,建立健全養殖水域環境監測及生態保護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快水產養殖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走出一條產出綠色、產品優質、資源保護、環境友好的青海高原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為此,青海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探索和實踐基于生態優先前提下推動鮭鱒魚養殖綠色發展的路徑。
1樹立負責任漁業理念統領青海鮭鱒魚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青海鮭鱒魚養殖產業發展以負責任漁業理念統領漁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堅決樹立和踐行漁業負責任理念,建立起對漁業負責任的許可制度及措施,必須以最為嚴格的許可制度措施來對養殖行為進行規范,應當較大程度上減少漁業隨意性,使鮭鱒魚養殖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得到減輕。負責任漁業理念在青海省地區包括以下幾個具體內容:1.1在水環境方面。注重漁業水環境質量,對漁業用水質量狀況負責,不能因為漁業養殖而破壞了對于人們更為重要的水環境。1.2在生態方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盡量降低對水生生態系統的過度干擾,保證食物鏈和生態系統等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不能因為水產養殖而破壞原先完整和諧的生態系統。1.3對消費者食用水產品質量(即水產品的質。量問題和食用安全)方面要對消費者食品安全負責,不能只追求漁業產量或漁業的巨大利益而置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問題于不顧,損害消費者的食用安全。1.4社會公共利益方面。要對群眾的社會公共利益負責,如保證當地的居民生活的正常化、維護當地的水上交通秩序、維持當地環境衛生的清潔、維護當地生態景觀和旅游景區不得受到水產養殖活動的任何影響等。1.5對養魚投資者或養殖戶方面。對投資者、養殖戶的自身利益負責,要提高準入門坎,嚴格執行管理政策,合理進行風險評估,避免因為投資者、養殖戶盲目投入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生態破壞。1.6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要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能夠保證鮭鱒魚產業健康、穩步、可持續發展,實現產品標準化、市場規范化,提高鮭鱒魚優良品質,做大做強青海三文魚品牌,樹立三文魚品牌形象,對整個鮭鱒魚產業發展的可持續前途負責等。
2努力踐行鮭鱒魚養殖嚴管“三原則”
在建立了負責任漁業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在鮭鱒魚產業發展的政策層面和技術層面,結合青海省地區當前實際情況,開創性提出沿黃網箱養殖嚴管“三原則”,也就是最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最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1],并在實踐中發揮重要指導作用。2.1執行最為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明確劃定保護區與養殖區,黃河干流龍羊峽水庫的以上水域劃定為保護區,禁止任何漁業養殖和開發,從龍羊峽至積石峽段適宜養殖的各水庫劃為養殖區,并對各水庫通過科學容量測算,進行嚴格的養殖總容量控制,劃定養殖容量紅線,不提倡高效高產,力求生產高品質商品魚,嚴防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建立最為嚴格的網箱養殖場審批制度(申請→環境影響等綜合評審→審批→發放水域灘涂養殖證)[2],同時要求三倍體虹鱒養殖方形網箱(箱體長寬高大小6m×6m×6m、7m×7m×7m、12m×12m×8m)入箱規格5g以上,圓形網箱(周長60m、80m、100m,網箱深度分別為7m、10m、15m)入箱規格100g以上,并嚴格執行單位網箱養殖規模最高控制在6kg/m3以內的要求。2.2執行最為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嚴把苗種檢疫關,嚴格執行水產苗種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檢疫流程,對鮭鱒魚苗種的輸入和輸出實行嚴格的動態監管,對苗場進行產地檢疫和入箱前嚴格復檢。制定根據各養殖場實際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計劃并組織實施,定期對鮭鱒魚養殖IHN、IPN、癤瘡病、小瓜蟲病等進行例行監測和送樣檢測,確保不發生大的疫情。同時嚴格各養殖場從業人員出入養殖區的更衣和消毒制度,對進出人員及車輛進出場區必須施行嚴格的雙向消毒措施。養殖的所有網箱須加蓋網蓋,以防止水鳥捕食魚類和傳播疫病。對病死魚要按相關程序進行無害化處理,嚴禁將死魚隨意投入水庫污染水域[3]。2.3執行最為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建立對魚種、飼料、漁藥等投入品的全程監控體系,確保養殖環節質量安全。推廣三倍體虹鱒良種養殖,提倡養殖品種單一化,實行良種補貼,提高良種覆蓋率。使用高能、環保、安全的配合飼料,大幅提高飼料轉化率和魚類品質,逐步實行飼料投入配額制度,以大大減少氮、磷排放對環境的污染。督促指導養殖戶不使用禁用藥物,盡量少用或不用類似于抗生素的藥物,積極倡導減少各類消毒劑和魚藥使用量,廣泛推廣使用魚用中草藥和免疫制劑。嚴格執行休藥期制度,嚴格執行商品魚上市前產品藥殘抽檢,建立水產養殖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引導和鼓勵商品魚進行綠色認證和產地認證,最終實現養殖場綠色認證全覆蓋,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3完善技術和服務體系,提升現代漁業養殖水平
種植養殖業發展思路
【摘要】通過分析戶撒鄉地處冷涼壩子的特殊氣候資源、土地資源及傳統種植業生產現狀,初步提出今后戶撒鄉發展農村種植養殖業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種植;養殖業;發展;戶撒
隴川縣戶撒鄉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1700mm-1800mm,霜期4個月左右。戶撒壩由于四周被群山環繞,霧氣較大,不易發散,特別是雨季,相對濕度84%,年均日照2300h-2400h。由于特殊的地形影響,形成戶撒壩特殊的氣候環境,明顯不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地區,由此決定了在隴川壩那一個海拔帶適應種植經濟作物到了戶撒壩那個海拔帶就是生長不良。國家發展大宗經濟作物的扶持政策它沒有條件享受,適合戶撒發展的經濟作物又沒有得到研究和扶持。導致戶撒鄉成為了熱區中的冷區。所以,關注大熱區之中特殊的小冷區戶撒鄉農村經濟的發展,顯得格外重要。
1戶撒鄉的農村經濟現狀
戶撒阿昌族鄉位于隴川縣西北部,是全縣唯一的民族鄉,距縣城章鳳46km,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35km。全鄉總體地貌是兩山一壩的狹長小盆地,壩區海拔1380m-1480m之間,最高海拔2138m,森林覆蓋率48.9%,全鄉總面積251.9km2,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36個村民小組,共5716戶26462人。分布有阿昌族、傈僳族、回族、景頗族,其中,阿昌族占全鄉總人口的50%左右。2019年,戶撒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71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7元。
2戶撒鄉土地資源現狀
畜禽養殖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發展畜牧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這個大目標,以發展畜禽養殖小區、推進規模化生產為重點,采取了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優惠政策,加強規劃指導和狠抓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進了畜禽養殖小區的快速發展。為了解和掌握全市畜禽養殖小區發展情況,研究和探索畜禽養殖小區建設的新模式和機制,進一步加快畜禽養殖小區的建設步伐,近期,我們對全市畜禽養殖小區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市畜禽養殖小區發展現狀
據統計,全市現有各類規模養殖場(戶)7083個,畜禽規模養殖總量達5000多萬頭(只),占總養殖量的40%;各類規模養殖小區152個,其中養豬小區46個、養牛15個、養羊13個、養禽78個。各類畜禽養殖小區年創利潤4000多萬元,戶均2萬元。*縣城關鎮興隆養豬小區有24戶,現存欄生豬1萬余頭,去年共出欄生豬1.7萬頭,年銷售收入1683萬元,全年獲利310萬元,戶均12.9萬元。由于畜牧業整體規模效益明顯提高,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小群體、大規模”的區域優勢。
養殖小區的出現和發展,改變了庭院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和防疫困難等問題,改變了“分散養殖,人畜混處”這一農村傳統習慣。對擁有小本資金的專業戶來說,集中建舍,分戶飼養的養殖小區成為適宜的選擇。這種“小規模、大群體”的方式,已經成為我市現階段畜牧業的生產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目前,我市的畜禽養殖小區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龍頭企業+農戶”型。農戶負責生產,龍頭企業為農戶提供良種、飼料,提供防疫、技術服務、回收產品,小區作為龍頭企業的初級產品生產基地。如:潢川華英集團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養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是協會帶動型。小區內實行“協會+農戶”的形式,由協會牽頭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如:*縣包信養殖小區由鎮蛋雞協會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方式,不斷吸引農戶入駐小區。目前,小區內飼養蛋雞千只以上的農戶已發展到近300戶。三是能人與經濟人帶動。*等一批生豬養殖大戶,帶動周邊地區400多農戶從事生豬養殖,年規模飼養量達20余萬頭,已形成了譚家河鄉大橋,柳林鄉*等一批生豬養殖小區。
二、我市發展畜禽養殖小區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領導重視,強化責任
貸款貼息指導養殖規模發展
2009年5月,介休市人民政府出臺了《介休市人民政府關于鼓勵扶持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推動農民穩定增收的實施意見》。《意見》立足于加快發展介休市現代高效農業,進一步提升全市農業級次和水平,確保農民收入穩定增加,明確規定對全市規模養殖戶予以大力扶持,即為農戶協調解決貸款,并由財政出資予以一年期貼息。前不久,畜牧獸醫局對全市2009年—2010年度畜牧業貼息貸款情況做了全面的入戶調查,深入了解了貸款用途和養殖效益情況,現將調查結果簡介如下:
1.取得的成績
(1)為拉動社會資金投入畜牧業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貼息貸款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和工商大戶發展畜牧業的信心和熱情。2009年,全市共有881個養殖戶(場)申請到貼息貸款,貸款總額為3030萬元。其中,養豬戶487戶,占貸款總戶數的55.3%,貸款金額2050.1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67.7%;肉雞戶128戶,占貸款總戶數的14.5%,貸款金額338.5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11.2%;養牛戶133戶,占貸款總戶數的15.1%,貸款金額285.5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9.42%;養羊戶70戶,占貸款總戶數的7.98%,貸款金額179.7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5.93%;蛋雞戶54戶,占貸款總戶數的6.13%,貸款金額144.2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4.76%,其余32萬元為養驢、土雞、蜂等養殖戶所貸。貸款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大場共13個,貸款總金額為698萬元,占全市貸款總額的23%。通過貸款全市拉動約1億元的社會資金投入到了畜牧業。
(2)通過資金扶持夯實了畜牧業發展基礎調查發現貸款用途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大場主要是用于擴張規模、引種和流動資金,包括增加基礎設施和設備,例如豬舍、產床、保育床、人工授精設備、飼料等;農戶主要是用于購買仔豬、修建圈舍及購買飼料,其中,農戶用于購買畜禽苗及飼料(草),使用資金約占貸款總額的75%,用于修建圈舍等基礎設施的占用資金約25%。2009年全市新修各種畜禽圈舍約2.16萬m2。
(3)有力地推動了全市養殖規模的快速擴張到2009年底,全市豬飼養量達到27.8萬頭,同比增長20.5%,能繁母豬達到1.77萬頭,同比增長了44.1%;肉雞飼養量達到205.7萬只,同比增長16%;牛飼養量達到5271頭,同比增長26.1%;羊飼養量達到8.28萬只,同比增長17.6%;蛋雞飼養量達到62.6萬只,同比增長14.5%;鴨飼養量發展到46.5萬只。
(4)為引進先進設備和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養殖戶已經形成了共識:養殖要有效益,必須要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養殖戶對規模健康養殖在觀念和認識上有了新的提高,大場的標準化養殖更是上了一個新水平,例如:興泰養殖公司、榮凱公司等企業投資70萬元新修了8個發酵床;瑞興公司等企業引進了人工授精設備和技術;養豬企業基本上都引進了技術場長等高級管理人才,逐步走上了規范化管理軌道,有效地提升了管理水平。
縣域規模養殖發展研究
近年來,武勝縣為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轉變養殖方式,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推進、適度規模”的原則,力促畜牧養殖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信息化發展,加快了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步伐。
1發展經驗
1.1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武勝縣成立了以分管副縣長為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的組織領導,負責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活動的日常事務和組織協調。技術專家組細分為生豬養殖、家禽養殖和草食牲畜養殖三個小組,主要職責是為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提供技術支撐、協助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展相關工作。
1.2大力推行畜禽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生產按照“六化”推進。即: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選用高產優質高效畜禽良種,實現畜禽品種良種化;畜禽圈舍、飼養與環境控制設備等生產設施設備滿足標準化生產的需要,實現養殖設施化;制定并實施科學規范的畜禽飼養管理規程,實現生產規范化;健全防疫制度,有效防止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實現防疫制度化;有效處理畜禽糞污,達到排放標準,實現糞污處理無害化;依法對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和獸藥投入使用實施有效期監管,實現監管常態化。
1.3積極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2007年開始,到2011年全縣利用中央投資,實施生豬標準化養殖場(小區)改擴建項目,共改擴建生豬養殖場(小區)57個。2010年起,全縣啟動實施了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活動。2011年,根據省上有關要求,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2011年現代畜牧業優質生豬養殖示范點建設的通知》。按養殖內容制定全縣統一的評審打分細則,組織專家組開展初步篩選、技術培訓、創建指導和驗收評審等工作,及時高效地建成了12個圈舍面積800平方米以上的標準化養殖示范場,驗收后由縣政府補助每個標準化養殖示范場25萬元,為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樹立了學習榜樣,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成效。
1.4探索畜牧業發展新機制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采用“公司+專合組織+養殖農戶(場)”的運作模式,實施“五統一”(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服務、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經營方式,運用寄養、托養、訂單養殖等方式發展現代畜牧業。鼓勵引導養殖業戶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興辦各類畜牧合作社,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提高養殖業戶的組織化程度和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