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殖業現狀及發展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殖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篇1

摘要總結了貴陽市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特點、主要做法、營銷方式,找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其健康發展的對策,以為當地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特點;營銷方式;問題;對策;貴州貴陽;南明區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將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行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經營形式,系統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利益互補,優化資源配置,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有效途徑。現對貴陽市南陽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作一探討。

1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農業的發展,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積極指導和支持下,一種以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民為主要成員,圍繞某一專(產)業或產品組織起來,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在技術、資金、采購、銷售、加工、儲運、開發等環節開展互助合作的經濟和技術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1]。據不完全統計,貴陽市南明區現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8個,其中專業合作社4個,占專業合作組織總數的22.2%;專業協會14個,占77.8%;運行較好的有13個,占專業合作組織總數72.2%;入會(社)員人數662人,平均每個組織36人左右,人數最多的綠寶石果蔬專業合作社有107戶,人數最少的永樂鄉生態農業旅游協會只有7戶;運行較好的13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共帶動農戶1 650多戶,注冊農產品商標品牌3個,固定資產總額404萬元,全年銷售蔬菜10.48萬t、水果8 100 t以上。

2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特點

2.1以產業為合作依托

在貴陽市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種植業14個,占77.78%;養殖業2個,占11.11%;服務業(農機)1個,占5.56%;旅游業1個,占5.56%[2]。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圍繞當地已形成的各種蔬菜、水果等優勢產業產品,以村民委員會和農業種植大戶、營銷大戶為核心力量,把經營分散、規模細小、從事同類農產品的農戶有序組織起來,創建一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產業優勢。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技術、信息、資金、生產、銷售等多方面的合作及聯動,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以品牌為合作導向

在貴陽市南明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區域級1個(農機),占5.56%;鄉級2個,占11.11%;村組級15個,占83.33%。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優質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以“永”牌艷紅桃、“永樂”牌無公害蔬菜、“青岡樹”牌食用菌為主著力打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品品牌。通過對外宣傳,擴大了影響,提高了市場知名度,增加了銷量。同時積極開展農產品綠色認證,提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會(社)員在合作中受益。

2.3以服務為合作基石

貴陽市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由村民委員會牽頭領辦的17個,占總數的94.44%;由農業龍頭企業牽頭領辦的1個(農機),占其總數的5.56%。這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綜合優勢,為會(社)員及農戶提供技術、信息、物資、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在產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用市場營銷網絡,為會(社)員提供市場經濟信息,指導會(社)員組織生產,同時利用與農業主管部門、農用物資供應部門和生產廠家建立的穩定的業務關系,及時組織貨源,保證會(社)員和農戶生產資料的供應。在產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統一生產質量標準,會(社)員以家庭經營為基礎,按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技術質量標準開展生產經營。在產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開拓市場,構筑市場網絡,實行訂單農業,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商標、統一出售為會(社)員提供品牌營銷服務,使會(社)員分享流通環節的經濟效益,有效解決會(社)員農戶“賣難”問題[3]。

3南明區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做法

3.1項目扶持

貴陽市南明區主要是通過建立基地,引進新產品試驗示范,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投入品、統一技術、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進行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種植,促進了協會的發展。2009年至今,貴陽市南明區就投入資金327.55萬元,建立了速生菜、茄果類、豆類、瓜類、香細菜、蘿卜、大白菜、萵筍、蓮藕、特色辣椒、蘆筍、食用菌生產項目,蔬菜種植面積達1 426.67 hm2,移栽播種面積4 000 hm2,果樹栽種面積769.53 hm2,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健康發展。

3.2投入扶持

貴陽市南明區先后采取投入資金、生產資料扶持、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給予扶持。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至今,貴陽市南明區投入各類扶持資金達370.55萬元購買種子、肥料、保水劑、印制外銷包裝袋和完善農產品基地基礎設施;投入554萬元組織實施了23處水利工程項目,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2010年初,又投入抗旱救災資金72.6萬元,組織、協調抗旱人員2萬余人(次)、抗旱機具800余臺(套),新建應急水源工程3處,修建小水池20口,出動抗旱運水機動車320輛次,抗旱用電26.2萬kW·h,抗旱用油78.9 t,購買了25臺農機具贈送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抗旱澆灌980公頃次,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3技術扶持

貴陽市南明區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按區域類別分批進行集中培訓,2009年以來,累計開辦培訓班18期,受培訓人員達1 500人次;同時,結合農事季節和專業項目,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田間、生產基地、上門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成員進行專業技術服務5 000人次,田間現場指導1 585余人次。如引進“碧秀”苦瓜品種后,科技人員結合種植生產苦瓜的氣候優勢和區位優勢,改變常規種植技術,采取棚架栽培技術,通過精耕細作、科學栽培、加強管理、設施技術合理應用,將采收期延晚到10月中旬,錯開當地品種8—10月采收高峰期,充分發揮了延晚上市、質優價高的優勢,提高了產量和產值。平均產量達57 t/hm2、收入7 470元/hm2;項目區總產量達1 149 t,實現產值231.78萬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4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營銷方式

4.1農超對接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戶組織起來闖市場,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有效地避免了風險,提高了收益。綠寶石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對農民群眾的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了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建立了生產技術檔案,推動了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可追溯制的建立,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高于市場價格的保護價收購會(社)員的產品供應大型超市,經沃爾瑪貴陽公司的考核,從2009年12月起每天供應沃爾瑪貴陽公司超市生鮮蔬菜3 t,蔬菜從過去的2~4元/kg增加到4~6元/kg,擴大了農產品的生產和營銷規模,優勢農產品發展規模迅速擴大,提高了會(社)員的收入,形成了支柱產業和區域特色,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

4.2農商對接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發揮一頭連著農戶,一頭連著市場的機制,逐步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的組織載體和重要力量。永樂果蔬協會根據市場需要,引進新品種,幫助農戶科學種植,生產適銷對路的無公害產品,積極聯系重慶、廣西、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外地和省內遵義、凱里、畢節、都勻、安順等地客商前來采購,2009年外銷53 041 t,蔬菜總產值2.32億元。

4.3農企對接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開展簽訂購銷合同、組織供應優質品種、規范標準化生產、收購產品等中介服務,并協調雙方利益,減輕了龍頭企業與眾多農戶連接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減少了企業和農戶之間的摩擦,保障了農戶的利益。永樂鄉柏楊村蔬菜產業協會引進貴州萬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合作社)+農戶”形式,依托食用菌生產建設有特色的食用菌生態示范觀光園區生產香菇(正常季節和反季節香菇)金針菇、姖菇、袖珍菇、茶樹菇等常規品種和豬肚菇、金福菇、長根菇、靈芝、球蓋菇、雞松茸等珍稀品種,組織農戶種植食用菌,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投入品、統一技術、統一服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進行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種植,由會(社)員自行選擇按照保底價格交售給公司或農戶生產后自行銷售。項目全面建成可發展100家農戶生產各類菌包150萬包,食用菌種植、菌棒推廣及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每年可收入460萬元,提高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企業和會(社)員的積極性[4]。

5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該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來看,雖有較好典型,但是總的情況是發育參差不齊,大部分還處于初級階段,發展時期,內部機制不夠健全完善;官辦色彩較濃,從業人員員數量占農戶總數的比例較小,輻射帶動面還很窄;經營范圍基本上都是圍繞蔬菜水果進行,服務和業務主要停留在信息、技術咨詢和初級產品銷售的層面上,很少開展深加工,缺乏市場開拓能力;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身資金積累能力非常有限,實力較弱,又缺少有效抵押物,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合作組織與會員之間沒有經濟利益捆綁,即使有實體牽頭的組織,組織仍較松散,凝聚力不強,抗御風險能力弱,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關系,時常處于力不從心、組織無力的狀態,特別是在生產品種稀少價高時,一些會(社)員會“唯利是圖”邁開組織自行出售,而產品過剩市場疲軟時又找組織“麻煩”。

6南明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對策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新的市場主體,不僅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運行機制,還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逐步形成依法設立、股權科學、管理民主、運行規范的機制,才能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成實施現代農業和市場競爭的經濟主體。

6.1切實加強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種“民有、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組織,使農民在市場競爭中“抱團”贏得資產的增值成為可能,同時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又一條重要途徑。大力整合各種政府資金,加大對農民合作經濟的扶持力度,想方設法解決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的實際問題。建立健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及完善各項制度,加強管理與監督工作,使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各項活動。

6.2完善內在機制,規范內部管理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動力和活力,既源于改善其外部環境,更需要創新和規范內在機制。在遵循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服務會員、不以盈利為目的、民主管理、按惠顧額返還盈余等原則的基礎上,在會員構成、股金設置、經濟參與、內部運作、民主決策、民主控制、財務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予以規范,真正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服務能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逐步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真正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質量。

6.3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化建設

堅持以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為依托,以產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緊緊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或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來培育,積極組織會(社)員搞好擴大生產和不斷擴大經營規模,通過創建品牌產品、質量安全、加工包裝、市場開拓等提升產業,提高經濟效益,不斷促進會員增收,帶動更多的農民共同致富。

6.4加強培訓與管理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牽頭人的素質。要分期分批對合作組織帶頭人、管理人員、業務骨干及社員,開展合作理論、法律制度、規范建設、財務會計、市場營銷、效益評價等方面的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熟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知識的骨干隊伍,提高合作組織成員的經營管理水平[5]。鼓勵支持各級各類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到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任職、兼職和擔任技術顧問,或從事技術開發、技術承包和技術服務。

6.5突出“4個統一”,提高農產品質量

一是統一農業投入品的采購和供應。對組織內成員開展生產經營需要的農業投入品,統一組織采購、運輸、儲藏和供應,努力降低會員的生產成本。二是統一生產質量安全標準和技術、培訓服務。在組織內部統一制訂、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逐步建立產品質量追溯、檢測監督等制度;統一開展技術培訓和合作知識培訓,提高成員的素質。三是統一品牌、包裝和銷售。重視注冊商標,積極申請條形碼,盡快統一品牌、統一包裝和統一銷售,全力開拓市場。四是統一產品和基地的認證認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的無公害生產基地進行統一認定,有計劃地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創建知名品牌,提升產品檔次。引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樹立對內搞好服務,對外樹立競爭的理念,促進合作組織又快又好發展。

6.6拉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產業經濟鏈條

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認真抓好產后農產品的銷售、保鮮、加工、貯藏等環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檔次。繼續加強農產品流通隊伍的建設,培育和壯大農民營銷隊伍,鼓勵和引導經營能人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擴大市場占有率。積極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在合作中的作用,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切實解決農民產后銷售難的后顧之憂,使農民真正達到增產增收。

7參考文獻

[1] 董長海,張廣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產生及發展探析[J].河南農業科學,2009(12):5-8.

[2] 張筑銘.貴陽市南明區“十二五”第一產業發展構想[R].貴陽市南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2009.

[3] 凌志勇.對玉林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N].玉林日報,2004-12-30.

篇2

關鍵詞:漁業結構;變動速率;變動方向;優化升級

中圖分類號:F316.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21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n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GAO Dong-ya, BAO Teligenbai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China)

Abstract: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has been a hot issue committed to research in Liaoning, which to some exten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Liaoning fishery.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structural change to Moore value to estimate the Liaoning fishery developmen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 exploring a road to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ning fisheries development, it wa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on the basis of the measure in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change of fishery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Liaoning fishery structure;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 way of fisher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sheries, fishing structure, culturing species and control measures, pointing a certain direction for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fisheri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fishery structure; rate of change; direction of chang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遼寧漁業憑借優越的自然區位優勢、發達的腹地配套設施、雄厚的科研實力,現已基本形成一個集養殖、捕撈、加工、物流、貿易、科研、教育為一體的產業體系[1]。但是,長期以來,遼寧漁業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而推進漁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因此,加強對漁業結構的研究,探索合理可行的優化升級之路成為促進遼寧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 遼寧漁業發展歷程

建國以來,遼寧漁業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期。根據各時期漁業的不同特點,可將遼寧漁業的發展分為5個階段(圖1)。

1.1 復蘇發展階段:1949―1952年

解放后,遼寧省制定了相應的漁業法規和制度,并進行了,向漁民分配了漁業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其生產積極性。漁業復蘇時期,各級政府為了恢復和發展漁業生產,為漁民提供漁業生產貸款,并建立領先的水產養殖行政結構領導生產。同時,重建了漁業市場,通過一些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了漁民生產的積極性。到1952年,遼寧省水產品產量恢復到16.26萬t,是1949年(7.96萬t)的2.04倍。這一階段,漁業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26.88%,遼寧漁業開始發展起來。

1.2 波動發展階段:1953―1968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各沿海市、縣先后建立了漁政機構;重點市、縣 (區)建立了技術推廣站和水產養殖供應機構,加強對水產養殖生產和供應的領導,為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1958―1961年的“”時期,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極度缺乏,造成了漁業生產的嚴重受損。經過1963―1965年的積極調整,漁業又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初期(1966―1968年),漁業生產過于追求高產量、高收益,漁業管理也陷入混亂,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經濟魚類資源大幅度下降,且由于船只數量增加過快,經營管理跟不上以及生產方式單一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全省漁業生產的發展。1968年, 遼寧水產品產量達到18.84萬t,僅為1953年的1.16倍,增長幅度較小,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03%。在此階段,呈現7次負增長,遼寧漁業緩慢地向前發展。

1.3 快速發展階段:1969―1977年

20世紀70年代初,錦州、丹東、旅順、營口市國營漁業公司和大連海洋漁業公司等相繼增添了一批大型拖網漁輪。同時將大批術帆船改裝為機動船進行海洋捕撈生產,使機動漁船捕撈產量超過了木帆船的捕撈產量[2]。在此階段,水產養殖生產發展較快,到1976年貝類養殖產量達到3.27萬t,海帶年產量也由1966年的1.44萬t增加到3.80萬t。除此之外,淡水養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遼寧省淡水養殖面積1975年達到 5.53萬hm2,到 1977年,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4.99萬t,比 1969年的22.35萬t增長了146%,年平均增長率為11.91%,漁業產值也由1969年的0.90億元增長到2.0億元,漁業生產快速發展。但由于鋼質大型漁船的海洋捕撈產量遠遠超過了資源再生能力,導致海洋捕撈的主要經濟品種的產量下降嚴重,為今后幾年的生產帶來了很大困難。

1.4 調整發展階段:1978―1999年

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海洋污染的加劇和高強度捕撈,漁業資源出現了較大程度的衰竭。黨的以來,我國提出了“以養為主”的方針,遼寧省也開始把海水養殖業作為其結構調整的重點,遼寧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8―1985年,遼寧省緊緊圍繞解決吃魚難的問題,發展遼寧水產養殖業。1982年,遼寧省漁業捕撈和養殖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總產量首次突破了50萬t。1986―1993年,全省把重點轉移到了豐富人民群眾的“菜籃子工程”上,并調整海洋捕撈業結構,積極發展遠洋漁業。1994―1999年,全省認真貫徹國家的漁業發展方針,把工作重心放在調整漁業結構上。但在此期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海洋環境惡化,漁業資源衰退;二是養殖病害肆虐,嚴重制約著養殖業的發展;三是漁業科技發展滯后于產業的發展。總的來說,1999 年遼寧水產品產量達到333. 80萬t,是1978年的6.08 倍。這個階段的漁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8.98%,漁業產值也由1978年的2.10億元增長到1999年的165.30億元,遼寧省漁業生產開始全面建設和發展起來。

1.5 全面發展階段:2000―2012年

2000年至今,全省漁業系統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漁業工作,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全省漁業經濟的發展。遼寧省堅持優化漁業結構,不斷創新養殖品種和模式。 2004年,全省海水精品養殖面積達10萬hm2,產量120萬t,產值140億元。休閑漁業也迅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以沈陽、鞍山、丹東、錦州等市為中心的觀賞魚基地。2007年,水產品產量出現了一次明顯的下降,年平均增長率為-17.86%,但產值一直持續穩定增長,這與國家的“零增長”有很大關系。2012水產品總產量480萬t,同比增長6%,水產品產值達到了717.07億元,為2000年的180億元的3.98倍。遼寧省的漁業走上了穩定健康的發展軌道。

2 遼寧漁業結構變動及其測度

2.1 漁業結構變動速率

為了更加準確地判斷遼寧漁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本研究采用Moore結構變化值來測量各產業此消彼長的方向變化,它是產業結構變化程度的指標。

M+=cosθ=■(ωi0ωit /[(■ωi02)(■ωit2)] )

式中,M+表示Moore結構變化值,它的值介于0到1之間,越接近1,產業結構變動越小,反之越大;ωi0表示i產業基期所占比重,ωit表示i部門報告期所占比重。則θ= arccos(M+),它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化的過程與角度,且θ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變化幅度越大。

產業結構年均變動值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產業結構年均變化的絕對值[3]。它的計算公式是:

k=[■(|qit-qi0 |)]/m

k為產業結構年均變動值;qi0、qit表示基期、報告期i產業的構成比例;n表示產業門類數;m表示基期0到報告期t之間的年份數。k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越大。

遼寧漁業可劃分為海洋捕撈業、海水養殖業、內陸捕撈業和內陸養殖業4個部門。根據1949年以來漁業4個部門產業結構的數據及上述公式,可分別計算7個時段的Moore結構變化值、向量夾角、夾角年均變化值及漁業結構年均變動值(表1)。

從表1可以看出,2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建國以來,遼寧省的漁業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漁業結構年均變動值為48.38%,向量夾角年均變化值為1.039 7°。其中,復蘇發展階段(1949―1952年)、調整發展時期(1978―1999年)的結構變動速率最快,產業結構變化程度最高,M+值達到了0.928 2,θ值為21.844 1。隨后的全面發展階段(2000―2012年)的結構變動速率略微減緩,M+值為0.936 9,θ值減少了1.381 4,但也遠遠超過其他時期。

2.2 漁業結構變動方向

產業結構超前系數是用來測定某一產業增長相對于整個經濟系統增長趨勢的超前程度的指標,可以作為表征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的指標[3]。其計算公式為:

Ei =αi+(αi-1)/Rt

式中,Ei表示第i產業部門的結構超前系數,αi表示第i產業部門報告期所占份額與基期所占份額之比,Rt表示同期第i產業部門所在經濟系統的平均增長率。其中,Rt=( ■-1)*100%,此式中a為起始年,其產量數據為A,b為目標年,其產量數據為B。如果Ei1,則第i部門產業有超前發展的傾向,其所占份額有所上升。

由表2可得出,1949―2012年,遼寧海洋捕撈業比重呈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發展也相對滯后;海水養殖業超前發展程度十分之強,大大超過了其他部門產業,同比上升了55%,發展勁頭非常強勁。相比之下,內陸漁業發展超前程度和比重增加值都略有下降,捕撈業整體略微超前發展,養殖業比重則一直呈上升趨勢,且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超強發展趨勢。

2.3 漁業結構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遼寧漁業發展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海水產品,且一直保持著較快速度的增長,相對來說貢獻率較小的是內陸產品,發展速度也相對較緩。近年來,養殖產品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漸超過了捕撈產品的貢獻,對滿足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需求和調整漁業結構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圖2)。

從表2可以看出,遼寧漁業結構呈現出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內陸養殖三足鼎立的局面,且水產養殖業在漁業結構調整中不斷優化。尤其是海水養殖業,它對遼寧省的漁業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且重要性逐漸升級,已成為遼寧省沿海地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后,海洋捕撈業的比重出現較大幅度地下降,海洋捕撈與海水養殖產量的比例逐漸趨于平衡,說明養、捕兩大部門的產量結構日趨合理。近年來,海水養殖業加大其生產結構的調整力度,取得了進一步發展,但其在短期內迅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主導品種培育研究相對滯后,“精品工程”有待進一步開發;對淺海、灘涂的利用也不夠合理,養殖水域隨意性較大;海水養殖業不夠生態、高效和科學。內陸漁業中,養殖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了捕撈業,內陸養殖與海水養殖逐漸協調發展,保持著較快的發展勢頭。但漁業養殖的方式目前階段還較為傳統,新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應用程度低;養殖水域環境條件惡化,蝦、扇貝、鮑魚、海帶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的影響,且危害品種有擴大之勢[4];內陸養殖產品的趨同性較為明顯,淡水名特優新品種的繁育、養殖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內陸捕撈近年來發展形勢較好,在產量“零增長”的基礎上,產值實現持續增長。因此,遼寧省應抓好捕撈業和養殖業的協調發展工作,建設結構比例更加協調、合理的漁業生產體系,共同加快現代漁業的建設和發展。

3 遼寧漁業結構優化升級途徑選擇

3.1 優化漁業生產布局,促進區域漁業經濟協調發展

要想促進遼寧省漁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在大力發展全省漁業的過程中,既突出重點漁區的發展,又兼顧到全省發展的平衡。各地要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漁業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和特點,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漁業。

漁業經濟是沿海市、縣、區的主要內容之一,漁業產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5]。因此,沿海且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應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優勢,在確保漁業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重點發展名優特水產養殖和生產,形成產業化經營;適宜開發的旅游風景區應突出發展以觀光和休閑為主的服務性漁業;其他距海較遠和內陸的城市應重點推廣新型淡水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等高產技術,并大力發展內陸地區的水產品流通業。

3.2 調整優化海洋捕撈結構,大力發展遠洋捕撈

隨著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枯竭,深海捕撈已成為發展趨勢[6]。為保證遼寧海洋捕撈業健康穩步發展,必須壓縮近海捕撈強度,大力發展遠洋漁業,提高遠洋漁業發展質量。

首先,要圍繞捕撈生產零增長的目標來不斷堅持和完善相關的各項制度和措施,鼓勵和幫助沿海捕撈漁民共同實現轉產轉業,積極引導他們從事養殖業和服務業等;促進近海捕撈作業漁船由單一的作業方式向多元化生產發展,優化作業結構;完善并嚴格執行相關的禁漁區、休(禁)漁期、禁漁具、漁業許可證等漁業法規和管理制度,并對休(禁)漁漁民給予一定的補助;對新增的捕撈漁船實施嚴格的控制和管理,堅決取締不符合安全標準的漁船;保護海域環境和漁業資源,發展生態漁業,從而保證近海捕撈生產規模適度、科學有序地開展。

其次,要積極開辟新漁場,在鞏固和提高過洋性遠洋漁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公海遠洋漁業;以遼寧省內較大型的遠洋漁業企業為首,提高其科學化管理程度,加強現代化遠洋漁業船隊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建設,增強遠洋漁業企業的整體效益;在提高遠洋捕撈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遠洋漁業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共同發展。

3.3 加快新品種引進開發,堅持發展名優主導養殖

遼寧省水產養殖發展勢頭較好,應繼續積極探索名優特養殖品種的開發和利用,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促使其由重量向重質的方向轉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針對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在確立主導產業的過程中,要堅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突出特色,堅持多種養殖,多條腿走路,區域化布局,一體化、規模化、系列化經營[7-8];加強漁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強病害的監測和預報,開展水質分析等基礎工作[9-10];培育和建設現代養殖區域,帶動周邊地區水產養殖水平的提高和規模的擴大;合理開發和保護漁業資源,采用健康高效的養殖技術,同時抓好病害防治等工作,推進全省名優特水產養殖向節水、節地、節能、環保方向順利開展。

3.4 綜合運用市場、政府等多種手段調整漁業結構

單方面依靠政府或市場是無法高效合理地調整漁業結構的,遼寧省應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與市場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新格局。

政府方面,要結合遼寧省的漁業發展規劃和目標,制定合理的調整計劃和重大戰略措施;多渠道增加漁業投入,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繼續實施相關的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等各種補貼政策,并完善配套的漁業設施建設,為漁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扶持和壯大省內優秀的水產龍頭企業,要采取貼息補助、投資參股、稅收優惠等政策, 支持龍頭企業為漁民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11];以科技創新推動漁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建立起新型的技術體系,提高漁民的整體素質。對于以上各項措施,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要落實好各項工作的完成,推進漁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市場也應充分發揮其政府調控所不具有的獨特功能,配合政府共同為全省漁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探索出一條具有遼寧特色且切實可行的道路。市場開發應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要立足當地的市場 ,更要瞄準國內其他的市場和國際市場 [12];漁民是漁業結構調整的主題,應提高漁民的市場意識,從而保證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準確地確定自己的生產經營項目,達到增收增產的目的;政府應加強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競爭機制、運行機制、價格機制健全,各種要素齊全,多元化發展的漁業市場體系,對漁業資源的配置起到應有的調整和配置作用,從而促進遼寧省漁業結構的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 楊陽,曲永泉.遼寧省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2(15):201-205.

[2] 李軍.遼寧省漁業資源發展現狀分析及調控[D].沈陽:東北大學,2005.

[3] 包特力根白乙.大連漁業結構變動測度和優化途徑[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1-15.

[4] 賀凌等.發揮區域優勢加快遼寧海洋漁業產業化進程[J].現代漁業信息,2010(7):14-15.

[5] 孫建富.遼寧漁業經濟發展的對策[J].遼寧經濟,2011(3):75-77.

[6] 楊瑾. 大力發展遠洋捕撈業 振興海洋經濟[J]. 海洋開發與管理, 2012(11):97-99.

[7] 張耀光,韓增林, 劉鍇,等.遼寧省主導海洋產業的確定[J].資源科學,2009(12):2 192-2 200.

[8] 喬明,劉正垣,白劍虹.內蒙古漁業產業化主導產業發展方向[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3):14-15,56.

[9] 周會文.轉方式 調結構 推進撫寧縣漁業健康持續發展[J].河北漁業,2012(2):56-59.

[10] 鄭斯思,譚春蘭.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11(1):76-78,94.

篇3

關鍵詞 畜牧業;生產現狀;養殖效益;問題;對策;江蘇姜堰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322-01

2012年,受行業周期性影響,姜堰市畜牧業遭遇巨大沖擊,畜禽養殖效益明顯下降,有的養殖項目已經出現虧損,整個行業處于低谷期,廣大養殖戶生產、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畜牧業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為準確了解畜牧業發展動態,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畜禽養殖戶,促進畜牧生產健康發展,推進畜牧業生產轉型升級,通過入戶、入場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開展畜牧生產調查,并對生豬、肉雞、蛋雞和奶牛養殖效益進行分析,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1 畜牧業生產現狀

2012年9月底,姜堰市欄存生豬25.28萬頭,同比下降3 474頭,降幅1.36%;欄存能繁母豬32 733頭,同比增加1 746頭,增幅5.63%,1—9月生豬累計出欄32.5萬頭,同比下降10.38%;欄存2月齡以下仔豬73 725頭,同比減少24 879頭,下降25.23%,欄存2~4月齡中豬7.25萬頭,同比減少1.485萬頭,下降17%,欄存4月齡以上大豬73 842頭,同比增加3 522頭,增長5.01%。生豬生產略有下降,但生豬存欄結構基本合理。家禽存欄總數為526.67萬羽,同比增長1 %,其中蛋雞欄存為311.276 5萬羽,同比減少8.214萬羽,下降2.57%;肉禽累計出欄642.5萬羽,同比增長1.74%;累計出欄肉羊34 865只,同比增加10 297只,增長41.94%;奶牛存欄1 884頭,減少146頭,下降7.19%。

2012年畜牧業生產的主要特點:一是規模化養殖逐步成為生產發展的主體,規模比例和養殖水平逐步提高,并呈現出大中型規模養殖強勢發展、小規模養殖戶逐漸減弱的生產格局;二是草食牲畜尤其是山羊、奶牛發展迅速,市場價格也相對穩定,養殖效益可觀;三是以肉鴿、野鴨為代表的特種養殖業發展前景廣闊;四是新技術得到較好的普及。

2 養殖效益

2.1 生豬養殖效益

據調查的6個規模養殖場(省級、市級、縣級各2個)和部分散養戶反映,當前平均每頭肥豬生產成本為1 272.28元,其中仔豬成本171.43元,飼料成本1 007.14元,防治成本30元,人工費用31.43元,水電費用5.64元,死亡損失24元,其他費用2.64元,平均出欄體重98.86 kg,目前市場平均價格為14.14元/kg,收入1 397.88元,養殖利潤125.60元。由于上半年生豬市場行情低迷,虧損時間較長,1—9月平均虧損7.96元,而2011年同期養殖效益為512.86元。

2.2 肉雞養殖效益

對6個規模大戶和2個散養戶進行調查統計,當前每只肉雞生產成本約為18.23元,其中苗雞2.19元、飼料14.24元、防治費用0.73元、人員工資0.6元、水電費用0.13元、死亡損失0.14元、其他費用0.2元,每只雞平均體重1.8 kg,平均市場價10.86元/kg,收入19.55元,利潤1.32元。2012年1—9月平均為1.37元,2011年為4.47元。

2.3 蛋雞養殖效益

對6個規模大戶進行調查統計,按當前產品和飼料等價格計算,每只蛋雞1個產蛋期(72周齡)生產成本平均為167.17元,其中苗雞3.17元、飼料149元、防疫治療費1.97元、人員工資7.73元、水電費2元、死亡損失3.1元、其他費用0.2元。每只蛋雞1個產蛋期平均產蛋17.52kg,市場價格為9.3元/kg,收入162.94元,淘汰雞收入24.36元,養殖利潤20.13元,2012年上半年部分時段虧損,1—9月平均獲利6.67元,2011年為32元。

2.4 奶牛養殖效益

調查6個規模養殖大戶,當前每頭奶牛年養殖成本17 600.8元,其中奶牛折舊費1 500元、飼料費12 445.8元、防治費200元、人工費2 895元、水電費360元、死亡費用和其他費用200元;平均產奶6 441.7 kg,奶價3.425元/kg,收入22 062.8元,年養殖利潤4 462元。以前3個季度生產成本及奶價計,年可獲利4 466.7元,2011年平均為4 668.5元。

2012年,養殖效益不高的原因如下:一是2012年畜牧業生產除奶業行情較好、產品價格高于往年外,其他畜禽產品價格普遍低于2011年同期市場價;二是主要飼料原料價格上漲,豆粕價位接近歷史最高價,而玉米市價創歷史新高,達2.5~2.7元/kg;三是2012年勞動力報酬進一步增加,比2011年增長50%左右,飼養管理人員平均月薪在2 000元以上,導致養殖成本大幅上升,養殖風險進一步增加,利潤空間更加趨小。

3 當前畜牧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畜牧業生產越來越被弱化。因其在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有可能帶來部分實際上是可降解的養殖污染,所以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畜牧業成為不受歡迎的養殖項目,養殖用地難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二是發展畜牧業生產的附屬產物——畜禽糞便存在處理難、利用更難的問題;三是隨著城鎮建設加快和工業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日趨緊張,飼料原料價格逐步漸長,勞動力成本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作物價格的提升而增加,養殖風險隨著養殖成本的加大而加劇;四是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明顯低于農業生產中的種植業;五是畜牧業生產的周期性因行政干預、疫情的未知性、貧民生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仍然不會避免;六是疫病的頻繁發生和新病以及多種疾病的混合感染增加了疫病防控難度,也加劇了養殖的風險[1]。

4 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4.1 加快畜產品加工企業建設

形成“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促進產、加、銷一體化運作,不斷擴大現有的“金力”、“明牛”、“彩騰”、“仙島”等畜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積極做好“蘇姜豬”產品的相關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訂單畜牧業,加工企業與養殖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同享的共同體,保證區域生產有計劃,市場銷售有秩序,避免盲目發展,惡性競爭[2]。

4.2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大宗養殖項目逐漸顯現出市場過剩的狀況,利潤越來越低,養殖風險越來越高,廣大養殖戶要積極轉變思路,大力開發符合當地發展條件的新養殖項目、養殖模式,如肉鴿養殖、林下草雞養殖等,積極轉變養殖品種和養殖模式,促進轉型升級,緊跟市場消費需求,實現養殖效益的最大化[3]。

4.3 建立必需的養殖準入機制

養殖業作為一項高投入、高風險、低回報的產業,沒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市場風險抗擊力較差的養殖場很容易受到沖擊,進入養殖行業必須通過嚴格的環評、工商登記、注冊資金、行業規范等硬性條件,對不符合要求的養殖項目,要堅決限制,政府要對廣大農戶加強引導,防止盲目跟風的現象發生,以免造成農戶不必要的經濟損失[4]。

4.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對有發展前景的畜牧業生產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傾斜,支持環節可優先考慮新建畜禽舍、新型生產設施和糞污處理及利用等方面。

5 參考文獻

[1] 林薏棟,許丹.阜蒙縣畜牧業發展的情況調查[J].中國畜禽種業,2012,8(7):22.

[2] 許丹,林彥棟.阜新市畜牧業發展的情況及分析[J].中國畜禽種業,2012,8(8):18.

篇4

【關鍵詞】 金融危機 畜牧業 現狀 對策

近幾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擴大,我國國內各行各業普遍受到了影響。畜牧業也受到了波及,主要表現在:各種畜牧業食品價格普遍下滑,牛奶、豬肉、雞蛋以及牛羊肉等,與往年相比價格下滑較為嚴重;各類畜牧養殖業經濟效益總體呈下滑趨勢,由于受到出口量下滑的影響,很多畜牧業養殖戶只能變出口為內銷,內銷過程中,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導致很多畜牧業養殖戶經濟效益較差,有的甚至倒閉。這給畜牧業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畜牧業整體發展放緩。

1 金融危機對畜牧業影響分析

1.1 畜牧業相關產業出口量下滑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經濟受到了嚴重波及,經濟發展緩慢,國際上對于畜牧產品的需求持續減弱,居民購買力下降,導致我國畜牧業產品的出口不斷地下降,很多畜牧業養殖戶均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出口量減少,經濟效益下滑,發展面臨著較大困難。就目前而言,雖然我國的畜牧業產品有一部分是內銷,滿足國內居民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出口量下降的影響,很多畜牧養殖戶都把產品銷售轉到國內,市場容易出現飽和。再加上國內畜牧產品安全問題的不斷出現,動物疫情時有發生,導致國內居民的購買消費熱情下降。這些都直接導致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1.2 畜牧業資金短缺,再生產受到限制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各行各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發展趨勢不容樂觀,畜牧業發展也是如此,發展速度放慢。國際金融危機對畜牧業最大的影響是畜牧業發展資金嚴重不足,企業融資困難,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不斷地減弱,限制了畜牧業的發展步伐。

1.3 畜牧業產品價格不斷下降

由于各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出現嚴重萎縮,國內通貨緊縮較為嚴重,使得國際和國內消費需求下降。市場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畜牧業產品價格出現下滑,造成了很多畜牧業養殖戶和生產企業發展信心不足。就近幾年的畜牧業產品價格而言,國內商品雛雞的價格由原來的價格下降為每只在2.4——3.6元之間,毛雞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降,由原來的每公斤9元下降為現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價格下降了將近30%左右,生豬價格由每斤18元下降為現在的10.6元每斤,下降了將近40%左右,豬肉價格也由之前的每公斤28元下降到現在的每公斤17元,每公斤下降了40%左右,雞蛋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降,由原來的每公斤9元,下降了30%左右,降到了現在的每公斤6元左右,肉雞的出口量急劇下滑,相關副產品的進口在不斷的增加,使得肉雞的養殖和生產企業經濟效益不容樂觀,牛奶的價格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由原來的每公斤3元左右,下降到現在的每公斤1.5元左右,下降了50%。

1.4 畜牧業產品市場消費能力下降

在美國國內金融危機發生不久后,世界各國國內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我國經濟發展也不例外。金融危機的影響,直接導致居民購買能力下降,畜牧業養殖和生產加工企業的訂單出現大幅減少,出口量下降,企業生產出現了萎縮的狀況。各大企業的生產均出現了停工或者半停工的情況,企業經濟效益的減弱,居民購買能力的下降,嚴重地影響了企業、個人、群體等購買畜牧業產品的能力和需求,尤其是我國發達地區的消費者購買能力的下降,直接影響了畜牧產品市場,影響了畜牧業養殖和畜牧業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

1.5 畜牧業成本增加

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飼料行業也出現了發展問題。金融危機對飼料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飼料企業發展困難,飼料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據相關統計顯示,豆粕價格最高的時候將近每噸5000元左右,后來下降到每噸2800元,最近價格又出現了上漲的趨勢,每噸上漲到了3000元左右,玉米的價格也受到了影響,在最高的時候每公斤將近1.6元,最近雖然有所下降,每公斤在1.3元左右,但是還是高于平均市場價格。雖然飼料價格有所下降,但是其下降幅度明顯小于畜牧業產品下降幅度,所以導致了畜牧業養殖戶的生產成本出現增長的局面。

1.6 動物疫病風險增加

近年來,畜禽飼養在向規模化發展的同時,也在向資源豐富、養殖基礎好的地區集中,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逐漸減少或退出畜牧產業,畜牧業的區域化特色十分明顯。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但另一方面,養殖業的規模化比重增加、集中化程度提高、養殖密度增加,使得養殖業面臨的疫病風險加大,一旦發生疫情造成的損失更大。同時,區域之間調運畜禽數量的增加,也加大了疫病發生流行的可能性,特別是現在交通方便,畜禽販運范圍更廣,疫病防控難度加大。近年來,國內先后暴發多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就充分證明這一點。這些疫情的發生,不僅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還先后發生人員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事件,嚴重威脅到畜牧業發展和人們的身心健康。

綜上所述,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居民消費熱情減弱,社會購買能力下降,畜牧業企業融資困難,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居民購買能力,繁榮畜牧業市場,減少金融危機對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促進我國畜牧業的發展。

2 畜牧業發展對策建議

2.1 拓展畜牧業融資渠道

企業的發展需要資金的投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資金短缺成為其發展面臨的瓶頸之一。針對畜牧業市場融資困難的問題,國家相關部門、銀行的金融行業應積極為畜牧企業發展提供資金貸款,政府部門應積極加強地區性的招商引資工作,合理吸收民間資本,金融信貸資本及外資,拓寬融資渠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并存的多元化畜牧業投資格局,從而促進畜牧產業的發展。

2.2 建立畜牧業發展專業合作社

專業合作社是行業發展中一個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就畜牧業的發展而言,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所以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畜牧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基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有必要建立畜牧業專業養殖協會和其它相關的經濟合作組織,集中畜牧業養殖戶的物質和精力,集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畜牧業的影響,另外,還要完善在良種引進、動物產品購銷等方面的自我服務功能,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營管理機制,充分發揮行業自律和經濟互補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各種市場風險,帶領養殖戶走共同富裕之路。

2.3 發展畜牧業保險行業

在經融危機發生的環境下,國內動物疫情的發生對畜牧業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需要建立農業養殖業保險和保險基金,以抵御市場風險。就目前我國農業保險中,其數目較少,還不是很完善。在企業遭遇到動物疫情的環境下,大部分都是自己承擔其損失,國家僅僅給予一小部分的補償,市場上也沒有相應的保險可以利用。所以,為了發展我國畜牧業,減少動物疫情對畜牧業發展企業的影響,需要盡快發展相關的保險業,同時,各級政府在財力上對參保企業和個人予以必要的財政扶持,降低畜牧業風險。

2.4 加強畜牧業企業的技術培訓

由于大部分企業對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發展環境的預估不足,導致很多企業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企業發展嚴重受限。加大畜牧業企業的培訓力度,提高畜牧養殖戶的市場分析能力和養殖技術,做到及時分析市場環境,搞好養殖消毒工作,減少企業養殖中的動物疫情的發生,及時的出欄,減少主觀性的積壓,保證在市場發展中能夠實現及時的回籠資金。

2.5 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

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畜牧業發展有必要根據市場發展及時地轉變其生產方式,盡快建立現代化的畜牧養殖,走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的發展道路。抓好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加大技術推廣,深化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創新畜牧業服務機制,增強畜牧業服務能力,加快畜牧業優良品種工程,發展與現代畜牧業相適應的良性畜牧業繁育體系;加大與高校或者相關科研單位的合作,加強技術上的交流,不斷提高畜牧業良種化水平,及時有效的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最新的成果,提高畜牧養殖的科技含量,降低其勞動生產率,有效的降低其生產成本;發展食草家禽,食草家禽是一種綠色、生態養殖,其市場發展前景較好,也可以減少疫情的發生率,在保證企業發展經濟效益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各行各業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響,嚴重影響了居民消費能力和市場購買力,這對于我國畜牧業市場的發展極為不利,需要根據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積極拓展畜牧業融資渠道,建立畜牧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發展畜牧業保險行業,加強畜牧業企業的技術培訓,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實現我國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衛青玲.畜牧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J].中國牧業通訊,2009,12.

[2]汪雨田.金融風暴下中國畜牧業發展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11.

篇5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控制措施;云南騰沖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210-01

騰沖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大市,先后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農業部油料(雙低油菜)高產示范區、云南省烤煙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縣(市)、云南省“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示范縣(市)、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市)”和全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示范縣(市)等,同時還是云南省8個生豬生產優勢縣(市)及35個肉牛生產基地縣(市)之一。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產品生產、供給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化肥、農(售)藥、農膜、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不斷提升,牲畜糞尿、秸稈等廢棄物也大量增加,加重了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環境污染,直接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認清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農村居家環境十分必要。

1 騰沖市農業廢棄物污染現狀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種植業、畜牧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廢棄農膜及農藥、化肥等農用投入品廢棄包裝袋以及其他農業生產廢棄物。

1.1 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指水稻、玉米、油料等農作物在收獲籽實后的剩余部分。秸稈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夏、秋收時,極少部分農戶在田間就地焚燒,污染空氣。或者秸稈長期棄置堆放,丟棄在河溝、田間地頭,經日曬、雨淋引起腐爛,產生污水,污染水體。據測算,騰沖市秸稈產生量每年約15萬t,通過還田、堆肥、飼料、原料等途徑利用約10萬t,占66.7%,隨意丟棄、焚燒約5萬t,占33.3%。

1.2 農產品加工廢棄物

騰沖市圍繞農產品加工升值實行全程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快速成長,以茶葉、餌絲、果脯、植物油、臘腌菜、畜牧、糧食等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60余個,形成了一批特色優勢產品[1]。但由于一些企業在加工農產品時不注重無害化處理加工原料廢棄物和污水,往往形成一個加工點即為一個污染源。

1.3 畜禽糞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善,畜禽產品在飲食結構中所占比重逐漸增大,畜禽規模養殖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但在解決人們肉、蛋、奶需求的同時,也帶來環境污染的壓力。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騰沖市農業源普查資料,2007年全市畜禽養殖業產生糞便3.8萬t,排放49.1 t,流失3 460 t;尿液產生1.7萬t,污水產生2.9萬t,處理1.1萬t;COD產生3 595 t,總氮215 t,總磷39.84 t,銅7.98 t,鋅7.77 t,雖然沒有近年的具體統計數據,但是從畜禽養殖的增加量來看,畜禽糞便的產生量應該比2007年增加了數倍。2014年農業面源污染典型畜禽養殖單元調查中,對10戶肉雞養殖專業戶(場)畜禽糞便產生、處理情況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0戶肉雞養殖專業戶(場)均無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全年共產生糞便2 588 t,處理利用方式都是直接收集利用。

1.4 農用地膜

近年來,騰沖市塑料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多,尤其是玉米主產區,殘存的農膜碎片日益積累,在田頭地角、溪邊樹上隨處可見,農膜污染已成為農田(地)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地膜如果殘留在土壤中,就會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改變土壤物理性狀,造成耕地理化性狀惡化,通透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養分及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據2008年農業污染源普查結果,2007年全市共使用地膜349.69 t,回收利用293.99 t,占84.07%,殘留量55.87 t,占15.93%,近年的使用量也大致相同。長此以往,殘存于土壤中的塑料薄膜,緩慢降解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將對水、土環境產生難以估量的危害[2]。

1.5 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

農、林、牧生產離不開農(獸、漁)藥的使用,為了確保農產品產量的不斷增長和品質的提高,需要廣泛使用農藥和增加使用頻次,隨意丟棄玻璃瓶、灌、鋁箔等農藥包裝廢棄物成為一大污染源,對土壤和水體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對人畜健康造成潛在危害。另外,化肥、種子、種苗包裝袋(盒)等廢棄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農業生態污染源。據測算,全市每年約產生逾700 t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除少數被回收外,其余被隨意丟棄于農田邊、地頭、山野、路旁、水塘溝渠中污染環境。

2 農業廢棄物污染控制措施

騰沖市通過開展農業環保宣傳教育、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督、采取農藥化肥減量化施用、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推廣秸稈資源化循環再利用、沼氣工程等一系列措施,農業廢棄物污染治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3]。

2.1 積極開展農業環保宣傳教育,提高群眾農業環保意識

恢復受污染的環境,其成本遠比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取得的利潤多,且環境有時具有不可修復性,一旦受污染,則不僅危害當代,還會殃及子孫后代。為了提高全民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騰沖市加大宣傳教育力度,積極宣傳《農業法》《環境保護法》《云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騰沖市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騰沖市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等法律法規,向農民宣傳環保的重要性,污染的危害性及污染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不斷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公共意識和文明修養,使全社會充分認識農業廢棄物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重要意義,使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逐步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2.2 大力推廣秸稈資源化循環再利用技術

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有50%以上存在于秸稈中,秸稈富含氮、磷、鉀、鈣、鎂和有機質等,是一種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的生物資源,同時秸稈也是一種粗飼料。騰沖市通過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基料化”手段,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一是過腹還田。將作物秸稈經過青貯、氨化、干燥處理后飼喂家畜,不但可以緩解發展畜牧業飼科短缺的矛盾,還可以為種植業提供大量有機肥料。近年來,騰沖市多家畜牧養殖場在一些地方敞開收購青貯玉米秸稈及稻草,既為牲畜儲備了充足的過冬飼料,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二是積極倡導秸稈直接還田、制作有機肥還田。隨著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機收水稻、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為秸稈直接還田提供了方便。此外,也可將農作物秸稈通過堆漚發酵后作為有機肥還田,培肥地力,降低農業成本,促進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如2014年騰沖市借助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推廣秸稈腐熟還田技術1.1萬hm2,發放秸稈腐熟劑330 t;三是大力推廣利用秸稈種植雙孢菇、姬松茸等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嚴格控制焚燒秸稈的現象[4-5]。

2.3 推廣利用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

近年來,騰沖市遵循“資源化、生態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力求從源頭減少污染,最大限度地實現養殖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綜合利用,將養殖業和種植業以沼氣為紐帶連接起來,既治理畜禽場的污染,又給種植業提供了有機肥料沼液、沼渣,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養殖小區及聯戶沼氣建設,不僅解決了部分生活用能問題,而且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改善了人居環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全市已在18個鄉(鎮)共建成“一池三改”農村戶用沼氣池24 957口,養殖小區聯戶沼氣29個,大中型沼氣5個,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服務網點158個。

2.4 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建設

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村寨邊、路旁合適地點建設垃圾收貯設施及垃圾焚燒爐。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以實施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和清潔水源“三清工程”為主線實施鄉村清潔工程,通過推廣清潔生產、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技術,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建立鄉村物業管理服務機制,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社會化服務方式的根本性改變。

2.5 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及農產品產地保護

為保護農業環境,騰沖市先后出臺了《騰沖市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騰沖市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探索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廢棄物回收機制和安全處置辦法;指導農戶適時揭膜,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超薄地膜;在田間地頭設置農業投入品收貯設施,動員農業從業人員把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及塑料垃圾統一回收處置,否則按村規民約處理;進行專項整治,強化農資市場監管,打擊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農業投入品的違法行為[6-9]。

3 參考文獻

[1] 孫永明,李國學,張夫道,等.中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現狀與發展戰略[J].農業工程學報,2005(8):169-173.

[2] 林中,李丹,張煥裕,等.湖南省農業廢棄物利用現狀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2(5):169-172.

[3] 劉振東,李貴春,楊曉梅,等.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26):13068-13070.

[4] ,王文杰.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利用現狀及開發前景[J].天津農業科學,2009(3):46-49.

[5] 張野,何鐵光,何永群,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概述[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4(3):64-67.

[6] 彭靖.對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思考[J].生態環境學報,2009(2):794-798.

[7] 宋成軍,張玉華,李冰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11):289-293.

篇6

關鍵詞 新疆畜牧業 養殖機械化 重要性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3;S8-1 文獻標識碼:A

畜牧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實現農業增效的基礎,在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實現牧民經濟增收、為工業提供原料以及確保食品供應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新疆作為我國重要牧區,其畜牧也發展在資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保證新疆地區畜牧養殖上層次、上規模,機械化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15年,我國新疆地區畜牧機械總動力實現16 ?04kW,擠奶機數量達到2321臺、剪毛機數量達到1090臺、飼料收獲機數量達到654臺、飼料粉碎機達到65490臺、牧草打捆機數量達到2390臺、摟草機數量達到9840臺、牧草翻曬機數量達到8209臺。

1 新疆畜牧業養殖機械化發展重要性

1.1可以滿足市場對畜產品的需求

新疆地區生活著大量的穆斯林民眾,因此,民眾對羊、牛等畜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帶動了羊、牛畜產品的發展。而為了充分滿足市場對畜產品的需求,一定要提高養殖機械化水平。

1.2保護草場生態環境

近些年,隨著我國新疆地區天然草場的嚴重退化,導致飼草質量隨之降低,而重利用以及輕保護的思想觀念依然沒有轉變。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加快養殖機械化的應用和推廣,可以促使養殖實現規模化,進而緩解草場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草場的生態環境。

1.3促進牧民增收

隨著時代的發展,牧業養殖呈現規模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提高養殖成本和效率,就要求優化配置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牧民增收。提高養殖機械化水平,可以緩解養殖成本高、效率低以及效益低的問題,促進牧民增收。

2 新疆畜牧業養殖機械化發展措施

當前,雖然新疆地區畜牧養殖機械化得到較快的發展,但是在應用和推廣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這在一定程度對養殖機械化造成制約。因此,想要全面提高養殖機械化,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程度,在政策上給予扶持,進而提高養殖機械化程度。

2.1提高思想認識

實現畜牧業養殖機械化,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實現機械化對促進畜牧養殖發展的重要性,其是實現科學養殖、提高養殖收益的關鍵渠道。隨著新時期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機械化已經在農牧業生產的多個環節中得到廣泛應用,只有全面實現機械化,才能保證畜牧業的健康以及穩定發展,合理控制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益,實現養殖增效。因此,機械化對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起到關鍵作用,各級政府、相關領導以及廣大養殖戶要提高思想認識,有計劃以及有組織的開展養殖機械化推廣。

2.2加大機械化的技術以及資金投入

實現畜牧養殖機械化,需要技術以及資金作為保障。有關部門要引導養殖企業和養殖用戶建立標準化的機械舍飼,實現高質量以及高效率的畜牧養殖。同時,還要加強對養殖機械化的資金以及技術投入,調動養殖基地、龍頭企業以及農機公司的積極性,引進以及推廣適用性較強的畜牧機械,進而實現排泄物處理、畜禽飼養以及飼草生產的機械化操作。要加強與國外機械公司的交流以及合作,結合新疆地區的實際情況,實現聯合發展,提高新疆地區畜牧裝備以及機械化技術的整體水平。

2.3健全以及完善服務平臺

在提高養殖機械化程度的同時,還要健全以及完善相關服務平臺,根據機械推廣的程度,建立形式不同的服務平臺,并且鼓勵和引導農戶和企業、企業與企業、農戶與農戶之間建立相關服務組織,進而帶動企業與農戶的銷售和生產關系,進一步提高養殖機械化水平。

3 提高新疆畜牧業養殖機械化發展建議

(1)為了有效提高新疆地區畜牧業機械化水平,進而滿足畜牧業對現代技術的需求,主管部門要將補貼資金向畜牧業機械方面傾斜,重點推廣打捆機、摟草機、收獲機以及種植機等現代機械化設備,提高畜牧生產效率,解決機器適應能力較差的問題,實現牧區加工、養殖以及種植的機械一體化。

(2)促進畜牧養殖實現集約化,進而為機械化發展做鋪墊。實現機械化的基礎是集約化和規模化,盡量減少散養,同時在一定數量的養殖大戶基礎上,開展合作經營,改造傳統圈舍,實現養殖集約化,進而為機械化養殖提供條件。擴大機械使用規模、增加養殖機械數量,通過行業示范,帶動養殖業實現機械化養殖以及集約化、規模化經營。

(3)加強養殖基地的機械化程度。結合先進的農業裝備,引進以及推廣清洗消毒、助產期、飲水器、疫病防治、除臭消毒、空氣凈化、環境控制以及糞便處理等機械,有效解決預防病害、調控生長、除臭、自動防疫以及空氣凈化等問題。實現養殖基地的現代化建設,進而促進畜牧養殖向現代化以及規模化發展。

(4)實現機械化轉場,進而提高牧民的經濟效益。機械化轉場是實現畜牧養殖機械化的重要環節,因此,養殖戶要積極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利用我國以及新疆地區的扶持政策,全力推行、加大投入,實現畜牧業的機械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新聲,丁志新,郭慶賀.新疆畜牧業機械化養殖現狀與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4(06):1898-1899.

[2] 侯世忠,吳杰,宋磊,曲緒仙.山東省畜牧機械設備應用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11):89-95.

篇7

關鍵詞:中外蛋業;產業化歷程;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9-0051-05

在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中,各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農業產業化經營首先適于在市場需求量大、產業鏈長(產業關聯性強)、技術含量高、加工增殖空間大、流通周期短、易于專業化生產的農產品行業中率先發展,如養雞業、乳制品業、畜牧業、果品業等,其中養雞業是較為能夠集中體現如上基本特征的農業產業。因此,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源地的美國,以及對于中國具有借鑒意義的亞洲各國,如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均最早出現于養雞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科技進步、產業格局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限于發展條件及傳統農業產業結構的制約,理應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前導產業的中國蛋業,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盡管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但是中國蛋品的生產與銷售仍然停留在主要依賴于大量的處于分散狀態的農業養殖戶的粗放式經營方式。蛋品產業的產、供、銷一體化程度、生產規模、蛋品品種結構、產品深加工率,以及蛋品的技術標準和品質控制等,無論與國外發達國家蛋品同行業發展現狀相比,還是與國內相關聯的奶制品產業和肉制品產業相比都嚴重滯后。

一、國際蛋品產業化演變軌跡及基本特征

縱觀國際蛋品產業的發展歷程,在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向高度商品化的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蛋品產業化經營方式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無論是歐洲、美洲,還是在亞洲)蛋品行業發展軌跡來看,其產業化過程基本上都經歷了從分散生產到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過程。以農業產業化發祥地――美國為例,其蛋品產業發展過程基本經歷了三個階段,如表1所示。

目前,發達國家的蛋品產業已經完成了從飼料生產,到蛋雞飼養、蛋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服務等全過程完整的產業鏈整合,現代農業的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運作的基本特征十分突出。

1.國際蛋品產業市場集中度高

發達國家蛋品產業已經完成了從農場經濟向高度專業化、一體化經濟形式的過渡,明顯地形成了集約化產銷體系,體現其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產業集中度高等基本特征。以美國為例,2004年美國100萬只蛋雞以上的公司總數已經達到62戶,其中前10位的禽蛋生產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0%,如表2所示。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業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場消費率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凍蛋、低溫消毒的液態蛋,這些蛋制品不僅直接用于食品業、食品加工業、食品服務業,還用于做工業、制藥業的原料和輔助品。近年來,由于蛋品深加工產品具有使用便利、易運輸、易儲存、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發達國家的深加工產品占蛋類消費的比重呈越來越高的趨勢。

2.蛋品深加工制品比重大

世界蛋品工業的發展已有百年的歷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蛋品深加工制品的市場消費率已經達到相當水平(如表3所示)。蛋品深加工制品主要指蛋粉、冷凍蛋、低溫消毒的液態蛋,這些蛋制品不僅直接用于食品業、食品加工業、食品服務業,還用于做工業、制藥業的原料和輔助品。近年來,由于蛋品深加工產品具有使用便利、易運輸、易儲存、營養價值高等特點,發達國家的深加工產品占蛋類消費的比重呈越來越高的趨勢。

目前,中國蛋品產業發展滯后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提高的蛋品市場需求與分散的小生產經營規模并存,其發展程度與現階段發達國家的蛋品產業化發展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1.生產經營高度分散,產業化程度不明顯

自1985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產國和消費國,連續20年保持世界第一產蛋大國的地位,蛋品產量超過世界蛋品產量的40%,比第2位到第30位的產量總和還要多。但是,一方面蛋品消費總量巨大,且逐年穩定增長,另一方面蛋品集中生產程度和產業化發展水平比較低下,長期徘徊在以小農經濟為主體、以分散生產為特征的經營模式上。根據各蛋品生產企業的網上數據搜集匯總,全國產量前12名的蛋雞生產企業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僅為0.41%(如表5所示),說明中國蛋品生產的產業化道路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由于產業化水平低,蛋雞養殖過于分散,防范措施不當,近幾年禽流感在中國許多省份相繼發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蛋業的發展,蛋品產業升級的形勢比較嚴峻。

2.加工制品率過低,產品結構單一

中國的蛋品市場主要以消費初級產品――鮮蛋為主,中國蛋品的加工制品率僅在6%左右。在中國的蛋類深加工制品主要是指再造蛋,包括咸蛋和松花蛋,與西方具有可比意義的蛋品深加工制品比率還不足2%。在中國各大型超市中,各類肉制品和奶制品均占據半壁江山,而鮮蛋及其制品卻形單影只,相形見絀。蛋品的市場消費結構十分單調,與發達國家相比,尤其與英、日、美三國相比差距較大。

3.蛋品市場消費量大,標準綠色蛋品比重失衡

盡管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綠色食品工業無論從品種上還是從產量上發展迅速,但是作為生命蛋白主要來源的“肉、蛋、奶”鐵三角之一,在中國居民日常生活消費中占據顯著地位的蛋品及蛋制品,在中國綠色食品中所占比重與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相比嚴重失衡。根據中國綠色食品網(2004年)統計數據,隨著消費者對于綠色食品的消費意識和需求的逐年提高,綠色食品個數從127個增加到9 728個,年平均增長率為35.41%;綠色食品產量從15萬噸增加到6 300萬噸,年平均增長率為53.1%。但在綠色食品主要產品產量比重中食用植物油0.69%;面粉1.39%;蔬菜6.54%;液體乳及乳制品7.32%;大米7.39%;水果9.47%;肉類0.34%;茶葉0.30%;水產品0.06%;其他66.54%。幾乎不見綠色蛋品蹤影,表6中數據說明中國綠色蛋品產業相對市場需求的發展嚴重滯后。

4.

企業科技開發后勁不足,蛋品加工技術落后

由于蛋品產業中的企業經營規模小、產業化經營程度低,市場蛋品價格又處于無序的競爭狀態,企業科技開發能力不足,依靠先進技術生產的高附加值蛋品在中國仍然空白。少數有能力的企業只能夠進行初級的蛋品加工,如生產蛋白粉、蛋黃粉等低附加值產品,經濟效益比較低。中國的蛋品加工企業用于蛋品深加工的資金的技術研發的投入明顯不足,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尚未達到相應水平。

5.缺乏蛋品品質的國家控制標準,形成蛋品出口瓶頸

中國食品產業與國際食品產業之間的差距主要是食品安全問題。蛋品行業質量安全標準的缺失成為制約中國蛋品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的蛋品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安全和防護體系尚未建立,市場對蛋品的健康與衛生控制標準比較模糊。由此導致如下結果:第一,由于缺少嚴格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致使國內蛋品市場準入門檻較低,業內企業良莠不齊,蛋業一體化整合比較困難。第二,缺少接軌國際市場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致使中國蛋品出口嚴重受挫。

6.中國蛋業未來發展趨勢明顯,產業化道路任重道遠

在中國蛋業發展現狀及國際比較中不難看出,中國蛋品產業的發展水平與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水平發展存在相當的差距。彌補這種差距需要中國蛋品產業在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內保持快速增長。國際農業發展實踐表明,產業化或一體化經營是促進蛋品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現代化養雞業的重要方式。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對蛋品產業化發展提出要求:第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蛋品的消費量和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第二,蛋品產業的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投入,建立中國食品安全信譽,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三,蛋品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對于促進和帶動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三、中國蛋品產業化的發展建議

1.蛋品企業的經營策略建議

(1)建立高效集約化產銷體系。通過發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基地,建立高效的集約化產銷體系。中國蛋品生產企業或集團應該從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認清中國蛋業面臨的環境形勢與市場機會,全面整合蛋品產業自身的資源及其上游和下游的產業資源,建立從飼料生產,到蛋雞飼養、蛋品加工、儲藏、運輸、銷售、服務等完整的產業鏈,加快集約化產銷體系步伐,提高產業市場集中度,逐步形成集約、高效的產業結構。

(2)提高蛋業經營管理的國際競爭力。中國蛋業巨大的未來產業發展空間,吸引了許多全球蛋品企業巨頭的目光,他們紛紛籌劃在中國投資建廠,準備分食中國蛋品市場。隨著國際蛋品業巨頭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步伐的加快,中國蛋品企業必須正視自身的缺陷與發展瓶頸,調整思路,快速加強內功修為,準備與“狼”共舞。中國蛋業可從如下四個基本途徑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第一,加強生產過程的蛋品質量控制。第二,建立科學合理的物流配送體系和信息管理系統。第三,盡快建立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概念和市場信譽。第四,加強銷售渠道建設和維護。

(3)加強深加工蛋制品比率。隨著蛋品下游產業以及蛋品加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蛋品生產企業可對如下兩方面市場提升蛋制品加工率:第一,滿足國內蛋品下游行業,如快速發展的醫藥行業、化妝品業、食品行業等對蛋制品的需求;第二,滿足國外巨大的蛋品市場需求。中國蛋品行業應發揮農業產業優勢,將不易儲存和運輸的鮮蛋轉化成各種蛋制品(蛋粉、冷凍蛋及液態蛋),一方面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出口力度,推動中國蛋制品的市場發育。

(4)加大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投資力度。為了盡快縮小與國際蛋品產業的差距,中國蛋品企業應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引進先進蛋品加工技術,借橋過河;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研發蛋品加工技術,研制高附加值的蛋品,探索中國特色的蛋品深加工道路。

(5)加大蛋品及蛋制品出口量。中國蛋品生產企業應在食品質量安全、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包裝和物流配送現代化等方面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較大差距。同時將加工生產成本優勢迅速轉化為貿易優勢,加大中國蛋品和蛋制品的出口貿易量,爭取國際蛋品市場的一席之地。

2.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議

(1)加大對蛋品行業的政策扶持的力度。蛋品生產、加工企業是發展中國蛋品產業的主力軍,同時也是促進其上游產業――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為此,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蛋品生產、加工企業的政策扶持的力度,從生產資源、資金、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如,提供政策性貸款或撥款,拓寬融資渠道,鼓勵企業進行自主技術研發;減少稅收,鼓勵企業將利潤進行再投資,以擴大企業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市場信息的服務能力,包括產品結構信息、技術研發信息、市場需求信息等;加強蛋品產業職業技術教育,保障蛋品加工企業的人才需求。

(2)加快蛋品行業質量安全標準的出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蛋品質量安全標準,從飼料的加工、蛋雞的飼養到最后蛋品的生產及包裝等都是在嚴格的質量安全標準下進行。為加快我國蛋品產業的發展進程,提高我國蛋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敲開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大門,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速促進中國蛋品行業質量安全質量標準的出臺。

(3)盡快成立國家蛋品產業協會。目前中國蛋品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企業之間無序競爭、產品質量缺乏統一標準的混亂狀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能夠進行產業宏觀調控,維持產業競爭秩序,制定產業質量標準的產業組織。雖然目前已經有一些相關的組織機構,如中國畜牧行業協會、中國蛋品科技組委會等,但是都沒有起到相應的產業調控和有效管理作用。中國蛋品產業協會的建立應主要體現以下基本職能:一是宏觀調控;二是產業自律;三是制定行業質量標準。

參考文獻:

[1] 陳煥生,聶風英.國外養雞業發展趨勢與經驗[J].中國家禽,2005,(7).

[2] 胡寶寰.美國養雞產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模式[J].中國農業信息,2003,(11).

[3] 黃海嵩.中國農業產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4] 李易方.我國綠色蛋品產業發展前景[J].中國牧業通訊,2005,(4).

[5] 林潔冰.中國禽蛋產業的境況及主要問題[J].當代畜禽養殖業,2005.

[5] 馬美湖.我國蛋制品加工研究報告[J].中國家禽,2004,(23).

[6] 任奕林,伍冬生,李榮旭.我國禽蛋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家禽,2005,(2).

[7] 王生雨,連京華,康愛玲.我國養雞業歷史回顧及發展趨勢[J].山東家禽,2003,(1).

[8] 徐仕忠.禽蛋及禽蛋加工業的未來發展趨勢[J].中國家禽,2005,(5).

[9] 言思進.從蛋品加工看我國蛋業的持續發展[J].中國家禽,2005,(9).

[10] Hope,B.K.;Baker,A.R.;Edel,E.D.;Hogue,A.T.;Schlosser,W.D.;Whiting,R.An Overview of the Salmonella Enteritidis Risk Assessment for Shell Eggs and Egg Products [J].Risk Analysis,Apr2002,Vol.22 Issue 2.

[11] Mangels, Matthias.Safeguard Egg Industry Progress [J].Poultry World, Dec2004, Vol.158 Issue.

[10] Chavas,Jean-Paul;Johnson,S.R..An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US egg industry[J].Applied Economics, Sep81, Vol.13 Issue 3.

[13] www.agri.gov.cn 中國農業信息網.

[14] www.ams.usda.gov美國農業部網站.

篇8

關鍵詞:滄州市;農村戶用;沼氣發展趨勢

近年來,滄州市緊密結合農村能源建設實際,不斷加大戶用沼氣池建設力度,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總體目標,全面推進以戶用沼氣為重點的農村能源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村衛生條件和農戶居住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有效地促進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1.滄州地區農村戶用沼氣發展現狀

2003年以來,滄州市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以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為原則,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的總體目標。十年來我市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初見規模。

滄州地區處于華北平原,而且為環渤海城市之一,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平均日照1800-2400h,各縣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近兩年滄縣養雞產業在政府主導下已形成產銷一體模式,鹽山等地的養豬產業也已初具規模。綜合各發面條件及沼氣發展因素考慮,我市適宜發展沼氣農戶約30余萬戶。自2003年戶用沼氣建設以來,滄州市農村沼氣建設投資上億元,全市已有11萬戶農民用上沼氣池,沼氣池普及率近20%;建成養殖小區沼氣工程40余處、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8處、秸稈聯戶沼氣工程3處,可實現年節約標準煤約10萬噸。隨著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我市沼氣已由農戶小沼氣池向大型沼氣工程方向發展。

2.滄州地區農村戶用沼氣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推廣力度較小,發展速度較緩

近年來,我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農村戶用沼氣的發展,采取了相關措施,而且已初見成效。但總體來看,我市位處華北地區,沼氣建設起步晚,推廣程度偏小,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我市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數量相對于適宜發展農村用戶來說還不足兩成,另外,據農業部統計,2004年我國沼氣行業的行政管理機構共3641個,工作人員12247人,技術推廣事業單位有8957個,從業人員26404人,2004年共培訓農民850055人次。而反觀我市在沼氣技術服務和推廣體系建設方面,都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數量的服務體系,導致了發展速度緩慢。

2.2大部分農戶對沼氣認識不足

我市各縣區經濟發展水平不等,鹽山、孟村、獻縣等地已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狀況稍好一些的農戶已經用上了液化氣、電磁爐等炊具,無心了解沼氣的優越性,對沼氣相關知識缺乏,單從個體出發認為沼氣臟,管理麻煩,不了解沼氣的真正戰略性作用。經濟狀況一般的農戶面對一次性投入5000多元建設戶用沼氣池,盡管國家對每口沼氣池補助1500元,其余的錢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加上農戶對沼氣知識缺乏,認為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部分農戶還是放棄了沼氣池建設。還有部分農戶總想依賴國家免費投資建造,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

2.3技術支持力度不夠,后期養護服務薄弱

我市沼氣相關技術方面的技術支持力度不夠,后期養護服務薄弱是制約我市農村戶用沼氣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農村戶用沼氣發展較快的省市一般都有科研所、高校等相關單位進行沼氣的科研工作,如湖南農業大學、農業部沼氣科學研究所、農業部沼氣質檢西北分中心等,他們對當地農村戶用沼氣的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我市目前從事沼氣方面研究與推廣工作的單位少,沼氣從業人員缺乏。農戶對沼氣知識很難掌握,造成日常管理不到位,維護困難。這些問題使農村戶用沼氣池使用壽命縮短,沼氣池產氣量降低,影響了農村戶用沼氣事業的健康發展。這是制約我市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推廣工作發展的主要問題。

3.發展農村戶用沼氣的對策

3.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現代農業的認識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媒體以及印刷宣傳冊等宣傳方式,大力宣傳國家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作用,宣傳沼氣建設對新農村建設、農村發展、農業生產以及農民生活的促進作用,宣傳沼氣新工藝、新技術及相關技能知識,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為農村戶用沼氣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文化氛圍。

3.2整合資源,合理規劃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將農村戶用沼氣建設融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整合畜產,規模化、科學化管理,并結合農村改廁、改廚,同步規劃,從而徹底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亦使沼氣建設向工業化邁進,規模化生產、科學化管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做到沼氣除硫等凈化措施,實現沼氣與天然氣混合使用,以更好地治理環境污染和節約能源。

3.3加強服務管理,搞好后期養護服務

為滿足戶用沼氣的長久運行,需擴大村級以上服務網點的建設,完善后期養護服務體系,并加大在沼氣相關技術方面的技能培訓工作,增加沼氣相關從業人員,集中培訓、分散管理、入戶指導,確保后期農戶沼氣池的養護服務,增加農戶沼氣池的使用壽命和產氣量。依托各服務網點定期向已建沼氣池用戶傳授沼氣日常管理與安全常識等技能,滿足沼氣用戶的技能需求。

開發農村戶用沼氣是一項集能源、養殖和種植為一體的綜合利用技術,戶用沼氣工程也被各級政府列為民生工程,是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相信在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下,一定會把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辦好。只要能找準制約農村戶用沼氣發展的主要瓶頸,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我市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和推廣必將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作者單位:滄州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高云超,鄺哲師,潘木水等,我國農村戶用型沼氣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06,(11):22-27

篇9

【關鍵詞】 農業 氣象服務 發展趨勢 新農村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乎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是我國的基礎性行業,耕地面積相當可觀,而農業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氣影響的脆弱行業,作為“安天下”的戰略型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們做好氣象服務工作,掌握基本的氣象知識是必不可少的。隨著農業日趨現代化的走勢,農業結構不斷調整,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生態安全現代農業,就必須要符合地域特點、更加精細化的氣象條件做保障,農業對服務的需求也正在逐漸提高,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氣象工作部門在內容、方法及途徑上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轉變工作的方式方法,從而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的發展。

1 農業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1 農業氣象的災害性是農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現階段正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對于氣象災害的應對方式方法相對落后,在農業氣象災害預防的層面上相對較弱,雖然當前我國的農業生產和氣候狀況還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適應的,但還是有很多的氣象災害發生,這些都嚴重的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性,給農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甚至會影響到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在實際的農業生產和實踐的過程中,應對氣象災害的觀點和手段有局限性,這些災害由于一些屬于不可抗力的災難,如洪澇災害等,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發展和鼓勵人民進行抗災和減災的工作,實際上是通過人力、電力和一些物資來換得糧食的總產量。并且這些方法對農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們總結經驗教訓,大力發展經濟,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提倡以減少災難發生的源頭為主、轉變養殖模式和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發揮地方特色的長處,在提高產量和生產力的同時,興建水利,引進新科技手段,多措并舉的完成此項工程。

1.2 農業設備陳舊,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不匹配

在當下這個以科技為主導、以技術引領時代的今天,我國農業得到了迅猛發展,農產品的種植結構和市場需求也在發生著空前的變化,我國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氣象設備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基層氣象部門的設備相較于其他部門來說還相對陳舊,現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較少,依然靠傳統的測量手段來作業,技術人員落實不到位,農業氣象服務不能同步地跟上農業發展的節奏;當前的一些氣象部門仍然靠傳統的農業模式為之提供服務,這種緊靠單一的情報服務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適應農業的快速發展,從這些方面來看,就需要我們的氣象部門從技術方面進行調整,靈活轉變工作的方式與方法,根據不同的種植作物提供與之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樣即能更好地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農業。

1.3 傳統農業在發展中對氣象服務不夠重視

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中,盡管在農業氣象監測時有用到一些專業化的監測軟件應用平臺,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加之各地業務不盡相同,軟件的開發還不夠全面,覆蓋性不強,科技含量低,領域窄,廣泛性差,想要盡快全面業務數字化還比較困難。同時,多年來的相關數據顯示中發現,有很多不符合我國氣象法律法規的事情時有發生,有時更會造成很多對農業的決策性問題;而且專業問題也沒有相關的專業人員進行討論和分析,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很多大型的農業項目都沒有進行適宜性和可行性的檢測和分析,農業生產者們對于氣象的知識相對匱乏,對于農業的氣候資源的認識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導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來指導生產。

2 農業氣象發展的前景與趨勢

(1)以開發新技術為主,發展農業氣候資源。為了能夠更好的為農業氣象部門服務,農業氣象部門要建立一批農業氣候資源、濕地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以及森林氣候資源相關數據庫。同時,要善于抓重點,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提高應用服務水平,為區域農業建立一個良好的服務體系。

(2)大力拓展服務領域,全面轉變服務方式。為了能更好的體現氣象服務的有效性和覆蓋性,能夠更好地保障為農業服務,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發展成果,開展針對基層服務對象的系統化氣象信息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為基層氣象服務提供支持,體現出針對性與時效性的雙向結合。

(3)深化理論基礎研究。我國當前的農業氣象領域仍然是一個比較邊緣的學科,理論基礎比較薄弱,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技術相對有限。未來我國應該加大對農業氣象的投入,強化理論知識研究,進一步提示生物圈中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研究,農業氣象預報的原理、技術方法等研究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4)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對于農業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凍及暴風雪等,對這些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夠減少農業損失,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政府應加大投資,建立氣象站、氣象所,這樣能夠更加及時給人民以服務;建立信息平臺,可以建立一個短息信息平臺,這樣能夠更好地應對一些自然災害。對一些蟲害等區域性病害,可以通過前期的預警來更好地減少農業損失。一些科研項目在立項之初,能夠更好地把業務及應用相結合,在研究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聯系實際情況。

3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夯實科研技術,強化業務服務產品的應用與傳播,建立健全信息網絡,開拓出多種形式傳播渠道、信息載體,把氣象科技成果和業務系統的服務信息迅速廣泛傳播出去,努力使氣象為農業服務面向政府、面向大眾,面向農業技術人員,面向農民,面向生產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符合生態發展與經濟進步的雙贏效益,才能使氣象真正的為現代化農業所服務。

參考文獻:

[1]張文卿.層次分析法在云南省農業氣象災害權重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信息,2011,11:33.

篇10

關鍵詞 肉羊;遺傳評估;選擇指數;管理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 S8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4-0251-01

羊肉營養價值高,是我國主要的肉品來源之一。近年來,羊肉的市場需求量呈上升趨勢。因此,規模化的肉羊生產成為必然趨勢。目前,肉羊生產正在實施品種更新和技術更新工程,其內容包括日常管理、品種良種化、生產集約化、管理現代化,以實現高產高效的新型肉羊生產體系。隨著肉羊生產管理系統的應用,生產中的數據資料很大,但是育種專家數量很少,受地點和時間的局限性,不能及時到現場指導養殖戶進行育種。該文簡要介紹肉羊遺傳評估方法和軟件,以為養殖戶進行肉羊育種提供參考。

1 肉羊遺傳評估發展歷程

幾百年前,肉羊是通過自然來繁殖的,后來養殖戶通過動物的表型值進行選種。隨著數量遺傳學及統計學的應用,出現了選擇指數法,動物育種值計算是個體育種值的計算或通過選擇指數法,這個方法是在一個較小的群體內實現的[1]。之后由于人工授精的出現,群體比較法隨之出現,環境差異影響了性狀的表現水平,這一階段的主要方法有同群比較法、同期同齡女兒比較法、改進的同期同齡女兒比較法和預測差值法等,使動物育種產業商業化。第三個階段即混合線性模型法,美國學者Henderson于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了最佳線性無偏估計(BLUP)方法[2],但是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用于動物育種生產和科研的實踐當中,使育種的準確性大大提高。

2 肉羊遺傳評估方法和軟件

隨著養殖群體的擴大、規模化養殖的出現以及生產記錄的完善,育種方法在養殖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也逐漸重視家畜的育種,且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研究肉羊育種值的機構,并根據遺傳評估方法研發出了一些育種值計算軟件。

2.1 遺傳評估方法

2.1.1 選擇指數法。選擇指數法一般分為單個性狀育種值的估計和多個性狀育種值的估計2種,單個性狀育種值的估計是將個體單個性狀不同信息來源分別進行適當的加權為一個數值,可以盡可能準確地反應該性狀的遺傳水平,這個數值即為選擇指數,如果多個個體都利用此方法評定它們的遺傳品質,那么根據這個數值的大小即可鑒別個體的遺傳品質,并將此數值作為留種的標準[3]。

在實際的工作中,人們希望多個性狀同時得到改進,因此留種時往往進行多個性狀的綜合選擇。由于不同性狀對人們的期望值不同,可根據其經濟重要性對單個性狀的育種值進行不同的加權,計算出綜合育種值的估計值,又稱為綜合選擇指數,根據綜合選擇指數的大小可判斷該家畜留種的價值。

單個性狀育種值估算采用多次度量值的均值進行計算,即A=P+(Pk-P)h2/[1+(k-1)t],其中A為個體某性狀育種值,P為某性狀的群體均值,PK為個體某性狀k次度均值,t為重復力,h2為某性狀的遺傳力。5個性狀的遺傳力和重復力為已知數值。綜合選擇指數是根據多個性狀育種值的估計是對單個性狀育種值進行加權,即H=a1A1+a2A2……+anAn(其中A為各性狀的育種值),那么綜合選擇指數即為:I=b1X1+b2X2+……+bnXn(其中I為綜合選擇指數,bn為指數對各性狀表型值的偏回歸系數,Xn為各性狀的表型值)。

2.1.2 混合線性模型法。為了減少育種值估計中的系統環境效應和固定遺傳效應所造成的選擇誤差,較為理想的就是用混合線性模型計算BLUP育種值,我國于1984年將此方法應用于奶牛育種中,1985年又應用于綿羊育種中,隨后把此方法擴大到其他家畜中[4]。

按照模型中因子的性質可把模型分為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和混合效應模型。但是在實際應用中一般為混合線性模型,用矩陣的形式表示即為:

y=Xb+Zu+e

在模型中,不僅要對固定效應做出適當的估計,更要對隨機效應做出適當的預測。這就可以知道,固定效應是固定不變的,但是只是不知道其大小,而隨機效應則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只能對其進行預測,希望能得到最佳線性無偏預測(BLUP)。此方法可以較為準確地估計育種值,對該家畜的育種效果進行評估。

2.2 遺傳評估軟件

2.2.1 單機版。單機版是指使用Visual Basic等語言或單機版平臺開發的只能在PC機上運行的專家系統,產品是以CD-ROM光盤形式出版的,這種系統更新速度慢,每更新一次就得發行一次光盤,需要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較大。隨著規模化養殖的擴大、科技的發展,單機版已經不適用于現代育種的需要,但目前大多數的育種軟件還是單機版的,只是在一個小范圍內傳播,并不能擴大使用。

2.2.2 網絡版。網絡版是指那些基于Internet技術或網絡版(下轉第256頁)

(上接第251頁)

平臺開發的專家系統,它既可以在網絡上運行,也可以在PC機上運行,它的更新和維護只要在服務器端進行即可,所有用戶可以及時在客戶端看到最新版的專家系統,具有更新快、省時、省力、耗資少的特點。

在科技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為了適應肉羊科學的發展,滿足肉羊生產需求,利用現有的肉羊科研成果、專家經驗性知識和Internet技術,建立網絡版的肉羊育種模塊是可行的,也是急需的。目前開發網絡版的肉羊遺傳育種模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3 肉羊遺傳評估機構和組織

新疆畜牧科學院于1998年開發出細毛羊育種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當時在國內屬首創,適用于基層牧場。該院于2009年研制出中國美利奴羊育種信息管理系統,系統通過在中國美利奴育種場的應用和驗證,取得較好的效果[5]。

河北農業大學賈青教授所帶團隊2003年研發出了以數據庫為基礎的肉羊育種管理信息系統(BMIS)[6],采用模塊化的方式設計了種羊卡片、育種值估計、選配方案的制定等,提高了系統的利用效率,但是采用的是企業內部網,沒有實現網絡平臺的應用。

山東農業大學王建民教授所帶院隊于2004年研制出現代豬場生產管理系統,以數據庫為基礎,分為4個模塊對規模化養殖場進行系統化管理[7],對肉羊生產管理系統的研制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玉林教授帶領團隊于2005年研制出集約化肉羊生產場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8],采用B/S結構,應用Jsp等語言,設計了能滿足現代集約化肉羊場經營管理需要的8個功能模塊,雖然節約了網絡建設資金,但是該系統沒有搭建在相應的網絡平臺上,未實現大眾化。

云南農業大學魯紹雄2010年開發了肉羊信息管理與育種分析系統,采用面向對象編程技術和可視化的界面設計方法[9],運用SQL Server 2005為后臺數據庫并結合Visual Studio 2005,采用C+為程序設計語言,研發了肉羊信息管理與育種分析系統,系統計算育種值采用的是傳統的計算方法,沒有采用最佳線性無偏預測的方法,因此育種值的準確性沒有采用BLUP方法高。

華中農業大學姜勛平教授所帶團隊研發出了基于網絡的肉羊生產管理與疾病診斷系統[10],以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為平臺,為廣大養殖戶服務,是基于網絡的生產管理軟件。

目前,我國研制出的肉羊遺傳評估軟件大多數只是單機版的,只有國家肉羊產業技術體系的肉羊生產管理軟件是基于網絡平臺的,但是由于缺少相應的育種評估軟件,因此需要研制出基于網絡平臺的肉羊遺傳育種評估軟件。

4 肉羊遺傳評估發展趨勢

隨著肉羊養殖業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養殖戶越來越重視育種的進展,生產中的數據資料很大,但是育種專家卻很少,由于地點和時間的局限性,不能及時到現場指導養殖戶進行育種方向和育種措施的選擇,所以使用肉羊遺傳評估模塊,結合本實驗室研制的肉羊生產管理與疾病診斷專家系統,可以對養殖戶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可以緩解農業專家的不足,確保養殖業的健康持續并向養殖戶期望的方向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目前,國內研發出來的肉羊育種軟件大多數是單機版,已經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潮流,開發出網絡版的肉羊育種系統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因此,亟需研制出基于網絡的肉羊育種系統。

5 參考文獻

[1] 張玉茹,劉學洪.簡述動物的育種值估計[J].河南畜牧獸醫,2006,27(4):9-11.

[2] 何葉龍,楊利國,姜勛平.肉羊疾病診斷專家系統設計與開發[J].中國草食動物,2002,22(3):15-17.

[3] 穆淑琴,陸文龍,李千軍,等.肉羊養殖現狀及肉羊專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4):61-64.

[4] 姜勛平,楊利國,潘效干,等.現代肉羊生產管理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四川畜牧獸醫,2001,28(11):23-24.

[5] 李玉榮,李金泉,高佃平,等.動物模型BLUP法估計內蒙古白絨山羊育種值的研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6):81-85.

[6] 楊麗芬.肉羊育種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3.

[7] 苑存忠,樊新忠,王存芳,等.現代化豬場計算機輔助育種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5(1):6-10.

[8] 張德成.集約化肉羊生產場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研制[D].咸陽:山東農業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