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業存在問題及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8: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養殖業存在問題及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養殖業存在問題及建議

篇1

一、基層央行內審職業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人民銀行內審職業是一個有別于人民銀行其他職業的特殊職業,這對內審職業能力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來,人民銀行圍繞職業化、專家型、復合型內審干部隊伍建設目標,采取了一系列工作舉措,如:加大學習培訓力度,開展“學準則、找差距、促轉型”活動,加強內審“人才庫”建設,建立課題制、以查代訓工作機制等,內審干部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但是,現有內審干部隊伍總體上專業化程度還不夠高,與內審轉型對內審職業能力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一)職業化程度低。對內審人員沒有職業標準要求,目前內審人員配置除了部門負責人任命須上級內審部門審批外,其他人員都由各級行黨委自主決定,內審人員從業未有明確的標準,例如工作經歷、學歷學位、能力測試等;科班出生人員少,各級行審計科班出身的人員甚少,大多數是半路出家,從稽核崗位轉過來或者從業務崗位上轉過來,審計理論不強;專業持證人員少,雖然近年來總行大力推進內審職業化建設,鼓勵內審人員參加CIA和內審崗位資格證書考試,但目前持證比率還是比較低。以撫州為例,持有CIA證書人員僅為2人,持有CPA證書的人數為0。

(二)計算機審計人才匱乏。隨著人民銀行業務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審計人員面對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其數量動輒以百萬、千萬計甚至更大,這使得傳統手工審計的方法變得低效甚至無效。基層人民銀行內審人員結構以財務類和經濟金融類專業人員為主,具有科技專業背景或者從業經歷的人員很少。以撫州為例,內審人員中,具有科技從業背景人員比率僅為10.3%。

(三)復合型人才相對較少。目前人民銀行基層行內審人員相對較少,而面對對內、對外的業務種類多、變化大,這對復合型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但從現行內審人員結構分析,相當一部分人具備財務、會計等專業能力,但缺乏貨幣政策管理、信息技術等方面工作經驗,而懂得貨幣政策業務的內審人員又缺乏其他方面的工作經驗;有些年齡較長、工作經驗豐富的內審人員,分析能力、文字綜合能力又相對比較弱,而年輕同志懂計算機技術,擅長模型、數理分析等,但缺乏工作經驗,審計深度、語言表達等都難以到位。

(四)長遠職業規劃性弱。人民銀行內審條線管理主要側重于業務,而對于內審人員管理主要以屬地為主。由于每個機構決策層對內審工作定位、內涵的理解不盡一致或不夠到位,一般而言,在內審人員的配置、崗位調整等過程中會顧及內審職業需要,但通常不會有更特殊的考慮或安排,如內審職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長遠規劃、特定時期內審人員結構的多元化配比、內審人員個人職業發展等,特別是在既符合專業性又符合復合型特質人才的培養上,如何做好內審人力資源管理的體制設計還沒有相對成熟的做法。

(五)職業道德風險概率較高。受人民銀行內審工作體制決定,內審工作獨立性差,內審人員在工作環境、身份性質、福利待遇、榮譽評比等方面與同級被監督主體完全平等,內審人員的任免、晉升完全受同級黨委影響。因此,內審人員很可能在權衡個人利益時違背職業道德,存在懈怠審計等風險。

二、改進基層央行內審職業能力建設的建議

(一)倡導文化引領,營造良好內部審計環境。

任何一項事業的發展,其背后都有相應的文化作支撐。在內審工作轉型的深化階段,經過審計實踐的檢驗,以內部控制、績效和風險導向等為主題的新型審計理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認同并遵循的具有審計特色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發展戰略、審計紀律和道德規范等都是審計文化的范疇。現在要做的就是把這些零碎的、孤立的、甚至朦朧的行為理念串聯起來,形成審計文化,來指導內審工作轉型與發展,來指導審計人員的行為方式,培養審計人員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和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二)嚴格崗位準入,建立央行內審人員從業標準。

從業標準是樹立審計品牌、保證審計質量的最有力保障。只有具備了符合職能能力的從業標準,控制從業人員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內部審計質量。建立人民銀行內審從業標準,是提升人民銀行內審從業能力的有力途徑。一方面,央行內審從業標準應涵蓋準入與退出機制、專業背景、從業經驗、勝任能力、職業道德、心理素質等要素。另一方面,不同層級從業人員標準應不同,可以借鑒國際通行的資格認證標準,分為“初級從業人員、中級從業人員和高級從業人員”。與此同時,由于內審部門負責人在承擔內審工作的同時,履行著更多的管理與統籌職能,因此內審部門負責人在管理能力、統籌能力、從業經驗上應該有更高要求和標準。

(三)健全各項機制,引導職業能力逐步提升。

1.構建專業勝任能力評價和監督機制。通過專業勝任能力評價,一是有助于內審人員積極了解國內外先進內審實務,了解自身內審現狀和組織現狀,更新知識,開闊視野,積極引進和嘗試先進的審計理念和審計方法;二是有助于內審人員了解自己處于哪級水平、分析查找個人水平的差距,努力提升執業水準,改變當前基層人民銀行內審人員專業能力“滯長”的現狀,保持內審工作水平循序上升與持續發展。評估主要依據《國際內部審計實務框架》、內部審計準則、央行內審從業標準等要求,梳理現有人員基本信息和結構資料,運用“目標管理法、調查表法、能力測評法”等相結合的方法,圍繞內審人員知識水平、工作態度、工作水平、工作業績和創新潛能,以職業道德、準則遵循、內審流程和制度執行為基準展開評估。

2.完善央行內部審計人員培養機制。建立良性的人員培養機制,是保證人民銀行內審事業科學性、持續性發展的根本保證。一是建立后續教育機制。只有不斷更新相關專業知識,更新知識結構才能保持審計專業勝任能力。應通過建立制度化、體系化的后續培養機制,例如規定后續教育時間、頻率,后續教育形式可豐富多樣,如崗位鍛煉、以查代訓等。二是建立人民銀行內審中長期人才建設規劃。內審由于未實現專業化管理,人員職業規劃性弱,應通過改進管理體制,根據人民銀行審計業務活動需求,出具中長期人才建設規劃,通過各種培訓、激勵、崗位鍛煉、獲取證書等方式,逐步提高內審人員理論修養,增強審計人員在基建工程、信息技術、內控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審計能力,提高內審人員專業能力。

篇2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問題;建議;廣東韶關

韶關市是全國的重點林區,全市林業用地面積為141.9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78%,有林地面積126.4萬hm2,森林覆蓋率為74.38%,活立木蓄積量為8475萬m3,是典型的山區林業大市。良好的自然條件和林業基礎,為林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來,韶關市大力發展林下養殖業、種植業、采集業以及森林旅游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但是,調查發現,韶關市林下經濟發展較慢,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市林下經濟總量約為40億元,遠低于林地面積相近的清遠市,也比不上林地面積小于韶關市的梅州市。針對韶關市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1存在的問題

1.1規模小、品種單、缺乏主導產業

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品種大多是地方品種或老品種,引進優良品種較少,品種結構單一,林農的勞動能力和智力投入不足,種養技術多是沿襲傳統習慣,管理水平不高,多粗放經營甚至失管,導致農產品數量和品質得不到有效保證,造成成本高,綜合效益較差。

1.2市場規模化程度較低

因在行業協會方面存在不足,導致林下種植業、養殖業對市場動態信息獲取不及時,在品種選擇以及種植、養殖技術方面缺乏科學的專業知識指導,且存在一定盲目性,導致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通常以零售為主,規模化欠缺,進而整體效益得不到長足提高與發展。

1.3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低

由于勞動者在專業技能培訓方面欠缺,眾多農戶仍沿用原來傳統的種植、養殖方法,科學技術含量不高,導致養殖成本較高、收益較差,并不足以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

1.4流動資金不充足,規模化欠佳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農戶對當地林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但在產業初期通常存在融資難的問題,導致啟動資金不足,對于一些初具規模的種植戶、養殖戶來說,在擴大產業規模方面同樣面臨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導致規模擴張緩慢,表現出后勁不足的問題。

2建議

2.1政府主導,部門配合

將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戶收入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發展林下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專門的辦事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協調各有關成員單位把發展林下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資金有效結合起來,大力扶持林下經濟不斷發展。財政應每年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林下經濟的發展[1-2]。

2.2搞好宣傳,營造氛圍

發揮宣傳輿論的作用,對于利于發展林下經濟的創新技術、成功模式、典型案例等應當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可以通過科普講座、考察參觀、技術論壇等方式不斷激發全民對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

2.3科學規劃,統籌安排

本著野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講求實效,發揮優勢冶的原則,科學規劃林下經濟發展路線,統籌安排經濟發展的任務與目標。在規劃安排中,應將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無公害化緊密相結合,多方位、多角度地發掘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優勢與潛力[3]。

2.4扶持龍頭企業,做好示范帶頭作用

在發展林下經濟進程中,應將扶持當地龍頭企業作為突破口,大力推動野基地+龍頭企業+產業大戶+農戶冶的發展模式,堅持產業化道路,不斷深化產業鏈條,將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實現品牌示范效應,著重抓好林下種植養殖和林下生態旅游業。

2.4.1抓林下種植養殖,促進林農增收致富。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以林藥、林菌、林果、林花種植為主,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生產資料,因地制宜地發展林花、林果、林菌,以及林藥業。除此之外,利用林下空間大力推廣立體養殖技術,涉及林畜、林禽以及林蜂養殖產業。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把發展林下經濟與經濟結構調整、扶貧開發、科技推廣等項目有效聯動起來,發揮野四兩拔千斤冶的資金效益。加強技術支撐能力,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為科研:所、高校、企業、農戶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提供良好的平臺,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步伐。與此同時,積極推動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經營者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2.4.2抓生態旅游,壯大第三產業規模。韶關市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數量多,面積大,整體生態環境優良,具備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良好條件。要推進以野生態、休閑、養生冶為主題,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主戰場的生態旅游業發展,形成林業與旅游相互促進的雙贏格局。根據韶關市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優勢,編制高起點的森林生態旅游總體規劃。制定優惠政策,開展招商引資。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優勢,提升景觀質量和生態文化內涵,打造高品位、多樣化的韶關特色森林旅游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4]。

2.5強化服務理念,大力推動發展

2.5.1強化科技服務技能。建議韶關相關部門牽頭成立林下經濟發展專業技術保障團隊,將服務資源高效整合,深入實地進行技術輔導,加大專業技能培訓,為農戶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困難,在農戶中培養出科技能人,成為農民技術骨干,帶領周圍農戶共同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與此同時,注重將林下經濟的研究成果轉化到實際生產中,并吸取外地成功的發展經驗,最好新技術的試驗、引進及推廣。

2.5.2夯實資金保障工作。各級政府應當充分重視林下經濟發展對流動資金的需求,建議每年列支一定的專項資金,為林下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項目予以資金保障。在不違反項目規劃及要求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對扶持資金的整合力度,盡可能與林下經濟加以整合、捆綁,從而實現林下經濟的長足發展。除此之外,政府應與金融部門聯動起來,對林下經濟的信貸支持予以重視,并在政策上予以保障。

2.5.3做好市場營銷服務。發展韶關林下經濟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營銷環境,應加強對市場經濟動向的研究,成立專業的行業協會,積極發揮市場營銷組織在林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將市場行情信息第一時間傳送到農戶中去,為規避市場風險保駕護航,切實讓林下經濟做得好,發展得穩。

2.6落實責任制度,嚴明獎懲措施

為了切實發展韶關林下經濟,在將發展林下經濟列為各級政府重點年度工作的同時,應當明確簽訂目標責任書,將績效指標明確到個人,實現責任推進,并在年終考核中嚴明獎懲,力爭在未來3~5年的時間里,實現韶關市林下經濟的顯著突破,切實實現農民增收、經濟騰飛的目標。

3參考文獻

[1]張龍井,張梅.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5(1):11-14.

[2]李雄光,陳波,王廷廷.云南省林下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與建議[J].中國林業經濟,2012(6):32-33.

[3]張光元.云南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建議[J].林業建設,2013(2):7-11.

篇3

[關鍵詞] 畜禽養殖業 污染與防治 循環利用 生態養殖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使畜禽養殖業快速發展。我縣的畜禽養殖絕大多數為小規模、分散養殖。即點多面廣,又多為鄰近居民區。這種養殖方式帶來的污染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研究和探索適合本地特點的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和環境監管,已經成為現階段不容忽視的緊迫問題。

二、畜禽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

縣域畜禽養殖業發展較早,起點低,多數的小規模養殖戶是在老的庭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廠址選擇存在先天不足。畜禽糞便基本上是露天隨意堆放,沒有設置相應專用場地和設施,直接導致周邊區域的地下水、大氣環境、衛生狀況的惡化,影響附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畜禽養殖業產生的污染物主要為污水、糞便、惡臭。由于污染物的隨意排放而產生各類環境問題。

1.傳播病菌

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殘留藥物、各類添加劑及孽生的蚊蠅,會使環境中病原種類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蟲大量繁殖,造成人畜傳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時,會導致疫情(類似禽流感)發生,給人畜帶來災難性的危害,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2.造成水質污染

水體污染是由污染物質侵入水體造成的后果。畜禽養殖場未經處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質,其污染負荷很高。有機物腐敗產生的NH3、H2S和CH4等氣體侵入水體,可以使水的質量受到嚴重威脅。有機物分解產生的N和P等營養元素,侵入水體后將使水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致使魚類、藻類等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使原有水體喪失使用功能,極難治理和恢復。

3.污染空氣

養殖養殖業生產產生大量的惡臭氣體、塵埃、微生物等,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污染周圍空氣,影響飼養人員和附近居民的身心建康,也經常引發養殖戶與周圍居民的矛盾和環境糾紛。

三、畜禽養殖業污染原因分析

1.法律、法規不完備

根據我國畜禽養殖業污染的特點和環境管理現狀實施的《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對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規范,而對于養豬500頭以下,雞3萬羽以下,牛100頭以下的養殖場未作規定,而地方對非規模的養殖戶又沒有出臺相應的法規,因而對這類的環境污染、環境糾紛事件的處理缺乏相應的職能和手段。只能與有關部門協調,對養殖業戶進行教育和提出改進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非規模養殖戶的污染。

2.地方政府管理缺位

在畜禽養殖業的發展上,農業政策和環境政策脫節。一些地方政府對畜禽養殖業的發展非常重視,而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在其規劃布局和政策目標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對污染防治缺少政策扶植和鼓勵,致使畜禽養殖業的污染防治與環境監管相當薄弱。

3.從業人員中環境意識淡薄

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建設和發展都履行了環境審批手續,必須有相關的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措施。而對眾多的非規模養殖戶,由于歷史和政策原因,既無申報,也無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審批手續,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非規模養殖場缺乏約束,從事人員又來自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只注重經濟效益,缺乏和忽視對環境污染的防治。由于科學知識不足及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在畜禽養殖中濫用抗生素、激素、各類添加劑現象普遍存在,造成畜禽產品的藥物殘留及環境污染,使“瘦肉精”、“速生雞”之類事件時有發生。

4.對污染防治缺乏投入

縣域畜禽養殖業分布廣泛,規模化養殖場較少,大多是利用自家的土地和庭院發展起來的非規模養殖戶。同時畜禽養殖是微利行業,受市場供需關系影響,波動很大。所以多數養殖業戶是因陋就簡,在污染防治上不愿意投入。很多養殖戶沒有規范的糞污儲存場、污水收集池和化糞池等設施,糞污隨意排放。

四、適合本地的污染防治措施及案例分析

1.污染防治措施

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必須有一定的綜合利用和污染處理設施,可采用物理、生物、生化綜合處理糞污技術,做到達標排放。而且國家對其也有相關的法規和排放標準。環境保護部門可依據相應的法規對其污染防治進行監管。

對原有在自家發展起來的微小型養殖場,村鎮各級政府可以對其進行引導和規劃,遷離居民區,改變人畜混居的現象。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對暫不能遷出居民區的養殖戶,要求修建防滲的污水收集池,對豬尿及污水收集,防止亂排滲入地下污染水源。收集的污水可定期用于或菜園澆地之用。同時要求修建可防雨水的儲糞場,以便存放糞污及進行下一步的糞污生化處理。同時也防止雨水沖刷形成二次污染。推廣干清糞技術,達到干濕分離,糞尿分離。干清糞不但使污染物減量化,而且使固態糞便是一種極具價值的資源。

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消除畜禽糞便污染的有效途徑。一是對畜禽糞便堆肥處理,糞中有機物分解產熱,使物料溫度上升,促進水分蒸發,殺死病原菌、寄生蟲卵、雜草種子,促進糞便干燥,成之為使用方便的肥料。同時,使其中對作物有害的物質分解,成為無惡臭、安全、能廣泛流通利用的有機質資源。二是對畜禽糞便進行生物發酵法處理,就是把菌種加到畜禽糞便里,讓糞便在生物菌的作用下實現好氧發酵而成為優質有機肥,并且消除臭味。微生物高溫無害化處理技術可以徹底地殺滅畜禽糞便中的有害菌、蟲卵。同時有益菌大量繁殖,作為有機肥田效果更好,是可用于無公害生產的高效優質有機肥。

2.案例分析

2.1養殖模式

某農戶在其承包田附近將豬舍與蔬菜大棚建于一體(比單獨建豬舍、蔬菜大棚節約投資),同時修建沼氣池,飼料加工,倉儲,人居房屋。其結構北面豬舍,南面是蔬菜大棚,二者空間連通。生豬散發的熱量與蔬菜生長所需溫度可以實現互補,豬舍產生的含氨氣體等可被棚內蔬菜有效吸收,塑料大棚吸收陽光產生的熱量也保證了生豬、蔬菜生長所需的溫度。豬舍產生的污水根據需要可進入沼氣池,反之亦可進入污水收集池。豬糞視需要可干清糞,亦可混入污水。沼氣池排出的廢渣液進入污水收集池混合后可泵送至農田澆灌,亦可用于棚內蔬菜地使用。這一模式充分利用了各種資源,構成了循環經濟形式,既衛生又環保。此模式數年來運行良好,很適合有此條件的農村養殖戶。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將魚塘養魚融入系統中。修建沼氣池時要選擇有經驗的施工隊,防止沼氣池產生泄漏現象。

2.2特點:

2.2.1節約投資

豬舍頂蓋用紅磚砌拱,農村有經驗瓦工可完成。蓋上周邊砌圍墻,里邊填土,厚度根據保溫需要確定。豬舍和大棚共同利用一面北墻和一個頂蓋。其頂蓋結實、寬綽,有利于草簾,棉被的收放(可安裝機械)操作。節約一墻和一棚頂。

2.2.2節省人工,提高效率

生豬飼養、看護與棚內蔬菜的除草、澆水、追肥、采摘、看護等管理在同一時間、空間、場地完成。如果規模合適可一人完成上述工作,既合理利用了人工,又提高了勞動效率。

2.2.3綜合利用資源,生態循環發展

根據條件可在豬舍―大棚東、西選擇一側修建連通的飼料加工,倉儲,人居房屋,從而實現人居、養畜、大棚蔬菜、沼氣使用、農田管理在一個大系統中,既達到了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也實現了畜禽養殖污染的有效防治。

五、結語

畜禽養殖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又涉及相關人員的就業問題。應由政府負責協調環保、農業部門,制定污染防治政策和規劃,處理好養殖業、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根據縣域畜禽養殖業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在一定時期內,仍然是規模化養殖場少,大多數為微小型養殖戶。各級政府應從政策、資金、技術上鼓勵和支持微小型養殖戶利用自然條件走生態化養殖之路,發展資源循環經濟。只有資源化循環綜合利用,才是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有效途徑。要從單純的畜禽糞便治理轉移到治理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使環境污染防治與畜禽養殖業發展雙贏。

參考文獻

[1]江希流華小梅張勝田我國畜禽養殖業的環境污染狀況,存在問題與防治建議環境整治.

篇4

獸藥市場混亂會帶來污染農產品、損害消費者健康,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影響農產品出口和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因此,綜合運用法律法規、政策,實施獸藥、飼料全程監管,提高養殖業產品安全水平,已成為農業管理部門的法定職責我市多種措施并舉,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在確保養殖業投人品質j_J安全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1成效與問題

l.l監管成果2002年我市共立案查處獸藥案件47起(其中有涉及配合飼料和預混料中不規范添加獸藥的飼料案件8起),在查處的純獸藥案件中,取締無證經營、無證生產獸藥的22起(其中無證經營獸用生物制品案5起,無證生產銷售獸藥案2起),占案件總數的56.41%;違法經營違禁藥品案6起(違禁的藥品有呋喃唑酮、丙酸睪酮、己烯雌酚、氯霉素、土霉素殘渣等),占案件總數的l5.38%;違法經營未標注主要成份獸藥案l6起,占案件總數的41.0%;違法經營未經批準人藥轉獸用藥的II起,占總數的28.21%;違法經營含量不足獸藥案l起,占總數的2.56%;飼料加工點違法直接向飼料中添加獸藥的1起,占總數的2.56%。

l.2存在問題我市獸藥市場違法經營狀況呈現七多三少一低的特征。七多為:一是飼料經營點無證偷賣獸藥的多;二是養殖大戶利用規模優勢帶賣獸藥的多;三是在職鄉獸醫,尤其是村畜技員無證經營獸藥的多;四是持證經營人員超范圍經營獸用生物制品的多;五是合法經營者經營未標注主要成分等標簽不合格獸藥的多;六是人藥未經批準擅自轉為獸藥銷售的多;七是經營和使用違禁藥品的多。

三少為:嚴把進貨驗收銷售質量關的少;建立完整獸藥進、銷、存臺帳的少;經營的場所、倉庫符合獸藥經營陳列與儲存要求的少。一低是:合法經營者整體專業水平低。實際從事購銷活動的直接經營人員一半以上不具有專業資格或未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對獸醫、獸藥知識和法規知之甚少。

2措施與對策

2003年獸藥管理重點是進一步強化獸藥監督力量,完善獸藥審核,加大獸藥質量抽檢力度,提高產品合格率;大力開展養殖業產品獸藥殘留檢測,認真清理、規范獸藥標簽和說明書,繼續推行安全使用各項制度,協助相關單位指導養殖場所科學合理用藥;嚴厲打擊生產、經營、使用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和超范圍使用藥物添加劑的一切行為。

2.1積極宣傳,為規范獸藥市場營造良好氛圍繼續推行行政執法宣傳回執制度。將獸藥管理、禁用藥清單、兩院關于違禁藥品的司法解釋印制成宣傳資料,一邊利用廣播、電視、宣傳車等多種形成廣泛宣傳,同時將宣傳資料直接送給有關單位和個人,請當事人簽字,將回執存檔待查。這樣讓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深入了解并廣泛參與,提高法規的社會知曉率,把規范市場秩序、確保養殖業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落到實處。

2.2加強培訓,從源頭上確保養殖業產品質量安全結合,每年《獸藥經營許可證》年審工作,對獸藥生產、經營、使用者進行獸藥知識培訓。聘請專家教授講授獸藥、獸醫法律法規以及飼養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推廣綠色獸藥和飼料。通過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樹立職業道德觀,規范市場秩序,從源頭上確保養殖業產品質量安全。

2.3全程監管,依法整治,不留死角,為規范獸藥市場秩序,確保養殖業產品質量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按照法律法規,重點對獸藥生產、經營、使用環節加大監管力度。(1)取締無證經營者,即未取得《獸藥生產許可證》和超范圍經營獸用生物制品者。(2)取締四無產品,即無《生產許可證》、無批準文號、無產品說明及無產品質量合格證的獸藥飼料產品;(3)沒收違禁藥物,對有嚴重違法行為人員給予行政處罰,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違禁藥物和不按規定超量超范圍使用獸藥的違法行為。(4)按照減少執法成本的要求,對抽檢的獸藥產品先行初檢,初檢有問題后再送有關部門進行檢測。

3意見和建議

3.1加快獸醫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實行執業獸醫處方制。一是初具規模的養殖場所,更要配備專職獸醫,以確保獸藥的安全、合理、有效。二是實行獸藥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的區別銷售制度,以此規范獸藥經營秩序。

篇5

一、養殖現狀

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6萬畝,其中海水養殖面積70萬畝(包括灘貝養殖),淡水養殖面積36萬畝。水產養殖總產量29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1萬噸(包括灘貝產量),淡水養殖產量18萬噸。在海水養殖中,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和南美白對蝦為主養品種,其中中國對蝦養殖面積8.5萬畝,日本對蝦養殖面積12.5萬畝,南美白對蝦養殖面積4.9萬畝,對蝦總產量19982噸。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40多萬平方米,養殖品種包括:牙鲆、大菱鲆、河豚等。在淡水養殖中,鯉魚、鯽魚、鰱魚、鳙魚、草魚為主要養殖品種。全市水產養殖業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大好局面。從以上這些數字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市的水產養殖規模不可謂不大,水產品產量不可謂不高,在農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謂不突出。然而,面對這些成績我們仍需保持清醒的頭腦,去發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去研究制約行業發展的矛盾所在。

二、存在問題

第一、養殖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增長緩慢

縱觀全市水產養殖結構狀況,仍以傳統的養殖品種占主導地位。海水以“三蝦、三魚、三蛤”為主,即中國對蝦、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河豚魚、牙鲆、大菱鲆、青蛤、文蛤、雜色蛤等。淡水主要是鯉魚、鯽魚、鰱魚、鳙魚、草魚等。中國對蝦和日本對蝦雖然是很好的傳統養殖品種,但由于受病害的影響,單產較低,經濟效益不穩定。淡水傳統養殖品種單產高,總產量大,但由于集中上市,又沒有穩定的出口渠道,只靠內部市場消化,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經濟效益差。區域優勢品種效應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工廠化養殖在我市發展很快,也豐富了海水養殖品種,滿足了市場的需求;但水質環境問題、苗種問題、病害問題又成了工廠化養殖發展的三大發展“瓶頸”,制約了工廠化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缺乏產品質量意識,難以形成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

目前,我市水產養殖主要以池塘養殖為主,而池塘養殖大部分采取精養方式,尤其是淡水池塘養殖,放苗密度大,產量高,這樣的養殖模式曾給養殖戶帶來過很好的經濟效益。然而由于受到池塘老化、水源短缺、污染加劇及苗種品質退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病害頻頻發生,在整個養殖周期內需要不斷用藥,如消毒劑、抗生素、殺蟲劑等。有些養殖戶為了治療魚病,甚至使用一些劇毒農藥,如溴氰菊酯、甲胺磷等,而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造成病原體的抗藥性增強,進而用藥濃度就需不斷加大,毒性也越來越大,藥物殘留嚴重超標,如此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水產品流入市場對人類健康將造成危害,存在著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這和我們所倡導的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相違背,并且在國際市場中藥物殘留也成了水產品出口受限的主要因素,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第三、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受利益驅使和不當的宣傳導向,有些地區為了追逐短期利益將大片的糧田改造成池塘,進行水產養殖,使當地植被遭到破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不良的后果。養殖面積不斷擴大,幾乎有水的地方就養上了魚,造成水源嚴重短缺,養殖環境急劇惡化。養殖環境的污染除了工業污染、農業污染與生活污染等因素外,養殖本身也會造成水環境污染。成噸、成百噸、成萬噸大量的飼料投入養殖水體中,而這些飼料只有20%左右被魚蝦轉化利用,其余80%將以不同方式流入水環境中,造成養殖水域富營養化,隨著池塘換水的進行,這些被污染的養殖用水排入河流或海域,成為一種新的污染源,影響著人類賴于生存的大環境。水產養殖業本身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容忽視。

第四、優良品種匱乏,種質狀況退化

良種的選擇和培育是增產、增效的關鍵。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使優良品種可顯著增加產量。而目前我市的狀況是缺乏高產、優質、抗逆能力強的優良品種,種質退化現象嚴重;養殖親體或苗種依賴于捕撈自然資源,造成自然資源衰退或破壞。我市的人工選育和遺傳育種的研究研究基本上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我市水產養殖品種除極少數進行過系統選育和改良外,絕大多數水產養殖動物都是未經選育的野生種,累代養殖出現了種質退化、雜合度降低、遺傳力減弱、生長速度減緩、性成熟提前、品質降低、抗病力下降等問題。實踐證明,品種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水產養殖業穩定、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盡快培育出生長快、品質優、抗逆能力強的水產養殖動植物新品種,對于實現我市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發展趨勢

第一、以市場為導向,養殖結構將不斷優化

一是充分發揮區域優勢,開發當地傳統品種,使之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如我市已經形成養殖規模的中國對蝦、日本對蝦、河豚、河蟹等,要把我們的傳統優勢品種做大、做強,在產品質量上、品牌宣傳上加大力度。按照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搞好區域規劃和品種結構調整。沿海地區除了發展一般的淺海灘涂養殖外,還要適度發展工廠化養殖和深海養殖,拓展海水養殖的空間,山區水庫要大力發展增殖漁業和觀光漁業。倡導多種養殖模式并存,以往的高密度、高產量養殖模式,將向低密度、高品質、高效益的自然生態養殖方向發展。

二是要根據市場多變性和多樣性的要求,從以生產為中心轉變到以市場為中心上來,緊緊圍繞市場轉。在引進和開發名特優新品種的過程中,一定要考察新品種對當地環境的影響,篩選出適合當地的優勢品種,使之能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并有自己的市場。比如我市引進的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羅非魚等就非常成功。已初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并且具有很好的市場。只要各部門從實際出發,認真考察、論證,在新品種的引進和開發上下大功夫,就能夠不斷為水產養殖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講究生活情調,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已成為當今社會的消費時尚。每個家庭在旅游度假上的消費支出較以往有了較大提高。我市旅游漁業資源豐富,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逐步發展獨具特色休閑漁業,從而帶動相關產業(如交通、旅館、餐飲等)的發展。觀賞漁業作為休閑漁業的寵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城市家庭買個小魚缸,養點金魚、熱帶魚,賓館安置個魚缸放點水草、珊瑚已越來越時興,有條件的地區發展觀賞魚養殖及其系列產品將大有可為。穩步發展,逐步壯大,形成規模,形成產業后,將形成新的出口創匯品種。

第二、養殖品種不斷優化,優質良種逐步增多

一是提高我市水產養殖育種手段的科技水平

在育種的技術手段上,充分發揮經典的選擇育種技術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大力發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推動細胞工程育種育苗技術的成果轉化,同時,注重其他育種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形成多種技術并舉、各有側重的發展局面。

二是改變優良品種缺乏的不利局面

在選育的種類上,目前應特別注意抓好對蝦、扇貝、大黃魚、牙鲆等海水主養種類的新品種培育工作。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其它重要種類的選種育種研究。對國外已經引進的名特優種類,如大菱鲆、歐洲鰨等,要強調對其遺傳多樣性的跟蹤檢測。對新開發和待開發種類,如石斑魚、半滑舌鰨等,首先應完成人工條件下的親體培育和苗種繁育技術的研究,擺脫養殖生產對野生資源的依賴性,在此基礎上開展遺傳育種的研究工作。

三是加強優良品種培育基地建設

建議由政府投入和企業配套為主,建設區域性的養殖優良品種培育基地,重點做好主要養殖類的新品種培育工作。充分發揮地方政府與大中型水產養殖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廣泛地群眾參與的優良品種選育體系。建議由權威領導部門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一個面向整個產業的水產養殖良種選育計劃,按產業發展的急需程度,分期分批分層次實施。合理地調配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的資源優勢,把育種變為行業內專家和群眾共同參與的行為。

第三、傳統漁業將向現代漁業,數量漁業將向質量漁業不斷轉變

首先要大力推廣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堅持“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培育一批規模較大、實力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促進漁業增效,農民增收。龍頭企業要不斷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經營管理,增強競爭能力。漁業主管部門要對龍頭企業、漁業產業化示范區加強指導、協調和管理,促進漁業產業化經營的健康發展。

其次是提高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入世以后,水產品市場將更加開放,漁業面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對水產品質量的要求將越來越高。以往那種只注重產量,忽視質量的生產理念將被淘汰。從當今水產品國際貿易的特點看,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貿易壁壘。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經常以衛生質量標準為由對我們的水產品出口進行限制。如2000年歐盟對我國冷凍蝦檢出氯霉素超標,從而全面封殺了我國養殖冷凍對蝦對歐盟的出口,給我國對蝦養殖業造成巨大損失。為了應對這種挑戰,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產品食用衛生安全管理。首先要全面推行水產養殖標準化,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地區,又與國際接軌的水產養殖標準體系。二是要加快水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建設,為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和安全性提供保證。三是依法實施水產養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執法強制性標準的監督檢查力度,引導并提高廣大養殖戶質量意識,使之能自覺地按照漁業質量標準進行生產。漁業執法部門要積極行動,切實抓好從“魚苗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監督管理,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無公害”水產品。

第四、養殖標準化體系將不斷完善

篇6

[關鍵詞] 農村 養雞 控制 問題 對策 分析

[中圖分類號] S858.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9-0207-01

我國的國民經濟在近幾年來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這個過程當中大幅度提升。人們對于家禽產品的需求量快速增長,這就使我國的家禽養殖業迅速繁榮起來。在我國農村,越來越多的養雞戶出現,規模不同,技術水準不同,養殖經濟目標不同。因此,我國的家禽養殖業在逐漸繁榮的情況下也越來越復雜。這就使得農村養雞的疾病控制工作有了更多的困難。所以,本文所選擇的農村養雞疾病控制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意義。

一、農村養雞疾病控制過程當中存在問題分析

農村養雞疾病控制工作要從方方面面做起,一個細節的忽視就可能給我國的人民群眾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村養雞疾病控制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疾病控制意識較為低下

疾病控制意識對于農村養雞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在我國的農村當中,許多養殖人員為了相關產品的運輸方便,將養雞地點選在交通條件良好的交通主干道一邊。并且,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地區,人與雞是同住的,這樣很容易使雞的疾病演變成為疫情,從雞疾病的傳染與傳播角度來看,這樣的選址都是錯誤的。另外,為了追求養殖規模,進行大面積邊片性的養殖基地建設,會加大雞疾病的損失。

2.雞疾病治療意識大于預防意識

目前,我國個體雞養殖戶的規模大多都在三千羽左右。這些養殖戶在進行養殖活動之時,大多以自己的主觀養殖經驗為主,在沒有出現過重大疫情的基礎之上,信心充足。如果雞出現了一些小的疾病,經過診治之后也可以快速康復。這就使得大多數的雞養殖戶放松了對雞疫病控制的嚴謹心,更加注重雞疾病的治療,降低了雞疾病預防的地位。另外,養殖戶歡迎可能成為合作伙伴的參觀人員到雞舍當中隨意參觀,對于病死雞也沒有做過特殊的處理直接扔掉。這些都使得雞感染以及發生疫病的可能性增大。除此之外,在對雞舍進行常規清理之時,許多養殖戶為了方便,也為了節約成本,只有自來水對雞舍進行簡單的沖洗,沖洗過后的污水也不進行恰當的引流,使雞舍在清洗過后還是處于臟亂狀態。更有甚者不會對雞舍進行定期的清理。

3.重視免疫大于管理

疫苗是進行雞疾病控制的一個重要方法,但是一些養殖戶過于相信免疫工作的作用,認為只要對雞進行免疫處理,就不會再有任何疫情爆發。因此,許多養殖戶在沒有經過獸醫的指導之時,私自對雞進行免疫處理。本應該進行注射的藥物被一些不法養殖戶填加在雞飼料當中,另外,為了加強免疫效果,還會私自增大疫苗的用量。用完過后的藥品包裝被這些養殖人員隨意丟棄,給雞養殖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雞養殖的其它管理工作當中,還存在著許多不妥之處,比如雞的生長環境不良,通風條件不佳,導致雞舍內的空氣混濁,雞群相對擁擠,還有對雞的飲水不夠重視,隨便飲用自來水或者未經處理的池塘水,雖然節約了水費,卻給雞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4.雞養殖人員的專業素質低下

在我國的雞養殖人員當中,特別是農村雞養殖人員,他們以自己或者前輩的雞養殖經濟為主要的技術依據,沒有經歷過養殖方面的系統學習。對于養雞的先進技術只是道聽途說,沒有深入的了解。對于雞常見疾病的病發癥狀與應急處理方法不了解,不能夠及時控制雞的疾病。

二、加強農村養雞疾病控制的對策

1.加強雞舍的建設工作

要有力地對農村養雞疫病進行有效的控制,首先要從雞的成長環境優化做起。養殖戶應當在雞舍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加強對我國雞舍建設的先進技術的引用,使雞舍的建設成果越來越具有養殖科學性。其次,要以現代化的養殖標準進行雞舍的建設,使雞的養殖從粗放到集約轉變,減少環境給雞帶來的安全威脅。

2.提高養殖者的專業素質

被養殖的雞的命運有一多半是掌握在養殖者手上的。因此,提高雞養殖者的養殖知識與技能是控制雞疾病的重要措施。農村當地的農業養殖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民的培訓,使雞養殖者可以接受到系統且先進的雞養殖經驗與技術,用科學知識來指導其養雞行為。另外,還要對養殖者進行管理方法的培訓,使其可以建立自己的雞養殖管理體系,具有雞疾病的控制能力,為雞疾病的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3.重視消毒工作

雞養殖者必須要明確雞生存環境的衛生程度與雞疾病的爆發頻率間的直接關系。歷此,無論是在雞舍的街還是在其建設工作當中,都要將衛生與消毒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養殖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雞舍進行定期的消毒,處理好清理雞舍所產生的污水。以自己的養殖規模與實際情況來基礎,建立起自己的雞舍消毒規章制度,并且監督自己與工作人員嚴格落實,使雞舍的消毒工作達到國家的相關標準,以此來切斷雞疫病的來源與傳播的途徑。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農村養雞疾病控制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對我國雞養殖過程當中疾病控制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根據自己的養殖經驗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希望我國的相關部門重視起雞疾病控制的重要性,給予養殖戶以資金、科技的支持,提高養殖人員的專業素質,使其更好地進行雞疾病的控制工作。

參考文獻

[1]陳現峰.淺談農村養雞誤區及對策[J].山東家禽.2003(03).

[2]喬磊.農村養雞為何發病多[J].農家參謀.2002(09).

[3]張教平.當前農村養雞生產中雞病防治存在問題淺析[J].養禽與禽病防治.2001(03).

篇7

關鍵詞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

近2年來,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拓展和風險保障成效顯著,銀保合作支農業務發展較快。由于現行制度安排的過渡性和階段性特征較強,農業保險需求不足和供給短缺并存的市場失靈問題突出。要實現“治理農業保險市場失靈,支持農業產業化和農業制度變遷”的戰略目標,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觀視野下,確立財稅、風險規劃、風險分擔等一系列制度,推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改革突破。

1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1.1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加快

2007年8月,省啟動能繁母豬保費補貼工作,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式開始。2009年2月,省農險辦印發《2009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要點》,試點工作全面推開。目前,全省17個市全部參與試點,保險對象以農戶為主,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近10%。試點品種包括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大豆、能繁母豬和奶牛。

1.2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框架基本確立

保險模式上,種植業為保險公司與地方政府聯辦、風險共擔,養殖業為保險公司在政府保費補貼基礎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機構選擇上,省政府組織公開招標,確定由國元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省分公司經辦,各市地選擇一家機構協商簽訂承保協議;保費負擔上,由中央、省、市、縣財政分險種按一定比例提供財政補貼;工作推動上,省、市、縣成立農險辦公室實施督導組,建立財政、農業、保監、宣傳、水利、氣象、民政等部門參與承保、理賠工作機制;考核措施上,將農業保險試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和激勵機制相結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保險公司和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保險資金管理上,養殖業保險按照《金融企業財務規則》,種植業保險實行市級統籌、專戶儲存、封閉運作、財政監督的管理機制。

1.3農業保險的社會穩定器和經濟助推器作用顯現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益受損的農民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穩定。第二,放大財政補貼資金效應。第三,銀保合作帶動信貸資金支持“三農”發展,多數地區開發了小額貸款保險產品。第四,試點工作推進程度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

2農業保險市場失靈存在的問題

2.1經辦機構承保能力有限,試點品種和保險責任范圍較窄,難以滿足農戶的保險需求

(1)保險機構組織體系尚未健全,受災認定和理賠效率較低。人保省分公司僅在部分地市設立了農業保險部,國元農業保險公司也只在少數重點鄉鎮設立農業保險服務部,與業務拓展需求差距較大。養殖業理賠受人員和經費限制較大。平均每個縣業務人員僅3~5人,很難及時趕赴現場查勘定損;業務費用核定較低,每頭能繁母豬平均出險費用核定不足40元。種植業理賠方面,農作物受災程度短時間內難以確定,理賠速度較慢[1-3]。

(2)試點品種較少,保險責任范圍和保障金額有限。政策性險種主要集中于種養業,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如蔬菜、水果、雞養殖等尚未列入試點;部分險種保險范圍較小,保險金額較低。

2.2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業保險有效需求不足,農業保險宣傳推廣效果與預期目標差距較大

(1)農戶保險購買力有限,政府保費補貼未能解決保費支付難題。農業災害頻繁、風險大,保險費率高,投保農業保險的預期收益有限,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

(2)農業保險專業性強,需多部門配合持久深入地宣傳推廣。當前,農業保險宣傳推廣效果與預期目標存在較大差距,農戶保險認識深度亟待提高。

3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原因

3.1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撐,社會預期不明確導致改革推進難度較大

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僅列入各級政府的工作報告和規范性文件,尚未出臺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范。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組織體系、業務范圍、經營管理、費率厘定、賠付標準、優惠政策等缺乏法律依據,不利于其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

3.2高成本約束,政策性農業保險推廣進展緩慢

(1)地方財政對現行制度安排感到壓力較大,地方財力不足成為制約農業保險發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推進過程中,地方政府財政提供部分保費補貼(種植業補貼45%,養殖業補貼30%);保險超賠資金(扣除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歷年結余)由市、縣政府和保險經辦機構按協議規定承擔。中央財政對種植業和奶牛、能繁母豬養殖分別提供35%和50%的保費補貼,但保費補貼政策尚未實現制度化。實際運作中,財政補貼資金按季到位率較低,保險公司墊資現象普遍[4-5]。

(2)農業保險經營成本較高,保險公司持續運營壓力增加。省內2家保險公司按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15%提

取展業費用,政府未給予資金支持;稅收方面,對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業務免征營業稅,暫無其他稅種的減免政策。

3.3巨災風險準備不足和再保險機制缺失,系統性風險難以得到有效分散

(1)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初步建立,但資金積累較慢,難以覆蓋全部風險。保險機構按當年種植業保費收入的25%提取種植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其中40%上劃省級保險機構開設的種植業保險巨災調劑資金專用賬戶,由省級保險機構和省財政廳共同管理。

(2)區域性災害氣候易形成系統性風險,無法在投保人或保險標的間分散風險,需要再保險機制分散風險和彌補損失。

3.4制度供給的時滯較長,使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變遷進程延緩

部分地方政府尚未制訂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長期規劃,相關部門尚未給予政策性農業保險足夠支持和配合。同時,農業保險制度涉及政府相關部門、農業生產經營者、保險機構和信貸機構等各方利益,涉及立法、稅收制度變革和財政補貼問題,需在實施中協調相互關系,而制度設計到具體實施階段又需經歷較長時間。

3.5農業風險區域規劃缺陷及農業保險專業人才缺乏,信息不對稱問題較為突出

(1)農業風險區劃工作尚未啟動,農業保險費率厘定和調整難以充分體現農業保險的風險差異性。省不同地區間農業自然風險級數相差數10倍,而農作物保險費率相差很小。風險較小區域的農戶投保積極性較低,影響農業保險基金積累;高風險區域,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有可能產生逆向選擇問題。

(2)農業保險涉及農業生產各階段,風險判斷、核保、定損和理賠難度較大,對農業保險專業人才要求較高。目前,各地承保機構人員普遍較少,多數鄉鎮未設置營業服務站,使正常的業務開展存在困難。國元保險和人保公司承擔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員工多為其他崗位轉來或新參加工作者,單一型從業人員多、復合型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3.6現行的資金管理方式不利于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

保費資金市級統籌,不利于農業災害風險在更大范圍內分散,降低了綜合賠付能力;監管難度和管理成本增加,易出現道德風險;再保險公司不接受以市為單位購買再保險,通過再保險分散巨災風險難度加大。同時,農業保險保費資金只能存放在銀行專戶,資金收益相對較低[6]。

4建議

4.1加快農業保險立法進程,形成可預期的農業保險商業化運行環境

明確農業保險的性質、范圍、經營方式、政府職能作用、經營主體資格、會計核算制度、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業務監管等,實現政府支持農業保險發展制度化、規范化、長期化。

4.2完善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和再保險體系,探索農業巨災風險證券化途徑,運用市場手段化解農業系統性風險

各級財政建立巨災風險準備金,中央、省、市、縣級財政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巨災風險準備金,逐步拓寬資金籌集渠道;探索建立再保險體系,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再保險經營主體給予相關支持,實行稅收優惠和經營管理費用補貼政策等;開發區域產量期權合同,實現風險的有效定價,在競爭性市場上全面分散農業巨災風險。

4.3推動農村保險經營主體發展,加大農業保險展業和產品創新力度,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1)通過市場化手段合理選擇農業保險經營機構,形成農業保險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加快農村保險中介機構發展,依托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技人員,通過信用社、農技站、郵局、畜牧站等中介農業保險,擴大、延伸農業保險的營銷網絡。

(2)依據動態調整機制,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按照不同的補貼標準,逐步將蔬菜、魚、水果、雞養殖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研究實施農村保險方案,將農機險、農村機關事業綜合財產險、農村建房險等逐步納入以險養險范疇。

(3)合理設計保險合同,增加合同的多樣性,并通過規定免賠款條款、共保條款和無賠款優待條款,降低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程度[7]。

4.4建立財政金融等多部門協作支持機制,充分調動保險機構和農戶的參與積極性,解決農業保險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外部性問題

(1)逐步建立健全農業風險區域規劃和評估機制,通過建立相關數據資料庫,較為科學地把握、評估農業生產的風險程度。

(2)實現財政補貼的制度化和差異化[8]。在補貼方式上,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險種采取彈性靈活的標準,以體現風險級差;優化財政補貼機制,減少補貼環節,提高時效性;加強資金使用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收益。

(3)對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予以管理費用補貼和免稅等優惠政策[9]。

(4)與農村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政策性保險+信貸”、“政策性保險+利率優惠”、“政策性保險+農民合作組織+貸款”、“政策性保險+龍頭企業+農戶”等銀保新品種。對投保農戶所需貸款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和利率優惠,通過業務創新拓展農業保險市場。

參考文獻

[1]劉江林.對加快農業保險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金融與經濟,2008(9):87-88.

[2]楊新華.省農業保險萎縮的原因分析[J].特區經濟,2008(12):79.

[3]陳璐,宗國富,任碧云.中國農業保險風險管理與控制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4]馮文麗.中國農業保險制度變遷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5]周道許.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模式及政策建議[J].中國金融,2007(19):65-67.

[6]孫訪竹.發展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問題及對策微探[J].商場現代化,2010(18):171.

[7]劉艷芳.興城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實踐[J].農業經濟,2010(6):40-41.

篇8

市交通運輸局局長、黨委書記、鐵路辦主任  沈學標

 

在掛鉤扶貧點宿豫區侍嶺鎮佟莊村“三解三促”期間,走訪聽取意見和建議,了解當地經濟發展情況,認真剖析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做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況

佟莊村位于宿豫區侍嶺鎮東北部,東與沭陽縣接壤,北臨新沂河,地理位置極為偏僻。全村總面積2.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34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全村共有7個村民小組,總數戶457戶,人口2149人,其中勞動力人口937人,60歲以上270人,學前兒童11人,低保戶7戶,五保戶6戶,殘疾人5人。村級集體經濟基本無收入,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以及外出打工等。

二、存在問題

雖然經過多年的掛鉤幫扶,當地村容村貌面貌和群眾的生產生產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些主要原因卻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交通不便、產業結構單一、勞動力素質較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地理位置偏僻,住房條件較差。佟莊村地處宿豫區東北部,與沭陽縣接壤,位于侍嶺鎮東9公里的偏遠地區,交通比較僻塞,村內不通公交車,村民乘坐公交要步行至3公里外的朱嶺村。村內僅有一條3.5米寬的水泥路,客車、貨車無法通行,交通的極大不便給村民生產、生活和出行帶來諸多困難。由于大部分村民收入來源為種植和外出務工,投入到改善房屋的資金較少,全村80%以上群眾居住的房屋都是90年代所建的磚木結構,有部分住房已成為危房,存在居住安全隱患。

二是產業結構單一,發家致富能力不強。佟莊村地理偏僻,自然條件落后,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沒有完全實現機耕、機播、機收的機械化管理。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戶發展模式,主要飼養羊、豬、雞、鴨等家畜家禽,均以小規模散戶養殖,自產自銷為主。種植和養殖業均采取的是各家各戶自主經營,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帶動致富能力不強。

三是勞動力素質偏低,思想滯后。全村2149戶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僅為60人,大多處于文盲和半文盲狀態。全村2000余人勞動力中,有外出務工人員600人,占30%,經過正規培訓的人員較少,技能水平較低,適應工作環境較慢,收入水平較少。村民外出務工大都依靠親戚、朋友的關系,缺乏一定的組織性,造成就業途徑較少,門路較窄。另外,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村民思想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思變求新的風尚還未形成。

三、有關建議

經過幾天的調研,發現廣大村民最急切的愿望就是改善出行條件和增加收入水平。借黨的群眾路線領導干部下基層“三解三促”活動之機,圍繞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進行了認真的思考:

(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一是充分發揮部門優勢,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先后對村支部周邊到組和1、2、7組南北路進行水泥路硬化,并對鎮政府街道進行升級改造。二是聯合宿豫區有關部門對村部進行危房改造,著力改善辦公環境,有效促進基層組織活動的開展。三是為村里購買秸桿還田粉碎機和收割機,從根本上解決焚燒秸桿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另外,在滿足本村小麥和水稻兩季收割的同時,還可通過市場化運作,赴外地收割農作物,以進一步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篇9

一、主要成效

近三年來,縣建成水庫移民產業發展項目8個,安排水庫移民后扶資金30.8萬元,整合果業、林業和農業等部門資金1200萬元。在庫區和移民安置區新建水渠12千米,新建魚苗養殖場160畝,新建大棚蔬菜1000畝,擴種臍橙和桔柚300畝。受益鄉(鎮)6個,受益村6個,受益村小組16個,受益人數7248人,受益移民2916人,僅此一項移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領導重視,組織扶貧攻堅。2012年3月,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實施“七大”扶貧工程,加快全縣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其中“產業扶貧”工程規定了明確的到戶補助項目及標準。如煙葉種植享受三項補貼:一是煙葉生產補貼。按130元/擔補貼到農戶,貧困戶另給50元/畝扶貧到戶資金補貼;二是煙葉農機補貼。專用機械補貼70%,通用機械補貼30%;三是對新建烤房6—9座按29000元/座補貼。水產養殖業按水面200元/畝到戶資金補貼。資金來源于中央、省、市專項資金和縣級發展資金,資金補助按資金管理渠道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實施。

2.整合資源,創造發展條件。縣扶貧和移民辦根據水庫移民資源整合的要求,對水庫移民的林地、水面、糧田、荒山等進行了全面的產業發展規劃。在規劃的過程中,涉及的一些資源糾紛進行了有效的調解,切實維護了庫區移民的權益。如文武壩鎮中段村庫區移民與石壁坑水庫存庫叉權屬爭議,經調查理順權屬后,該村形成了連片百畝的水產品養殖產業。經過整合資源,不僅理順了資源權屬,維護了庫區社會穩定,而且為庫區移民發展產業創造了條件。

3.建設基礎,讓大多數移民受益。我縣在整合資金,加大扶貧到戶資金投入的同時,把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重點安排在產業發展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上。在產業基地建成了三面不見土水渠、道路進行了硬化,或引進滴灌技術,扶持發展節水農業和大棚蔬菜。

三、存在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需要建設的地方還很多,安排扶持產業發展的資金所占比例比較低。

2.缺少龍頭企業帶動。水庫移民產業經營比較粗放,除煙葉生產已逐步走向集約化經營外,臍橙、水產養殖、毛竹等產業仍處分戶經營階段。如何扶持龍頭企業帶動水庫移民脫貧致富?扶持龍頭企業會不會擠占后扶資金?這些問題均值得探索。

3.產業開發資源少。庫區移民占有的土地等資源比非庫區農民少30%以上,有的地方人均耕地不足0.3畝。

四、幾點建議

1.提高補助標準,加大產業扶持力度。隨著經濟發展和物價上漲,后扶資金現有補助標準的購買率已相對降低,建議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同時要增加產業扶持資金占后扶項目資金的比例,加速水庫移民生產經營發展。

篇10

1歐盟雌激素管理法規與策略

1.1動物源食品殘留雌激素管理法規體系歐盟政府機構對雌激素獸藥的關注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管理措施集中體現在動物源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監控上。1981年歐盟率先與畜禽養殖業雌激素相關的管理法規委員會指令81/602/EEC,引導開展對畜禽養殖業中以畜禽育肥為目的的雌激素危害及使用情況的研討,加強政府對雌激素在養殖應用中的管理[2]。1987年,歐盟委員會構建了網絡實驗室,該網絡主要包括40個國家基準實驗室(分別位于比利時、丹麥、法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國、芬蘭、奧地利、盧森堡)和4個歐盟基準實驗室(分別位于德國、荷蘭、法國和意大利)[3-5]。該實驗室網絡的建立主要為歐盟成員國畜禽養殖業中雌激素及其他殘留物的研究和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其中,4個歐盟基準實驗室除了開展雌激素研究、殘留物檢測方法的開發和改進以及指導委員會修改、頒布相關法規之外,還與其他國家基準實驗室進行項目合作并進行技術培訓[6]。1993年,歐盟在基準實驗室指導下,委員會決議93/256/EEC和93/257/EEC,提出識別和確認雌激素的標準,明確殘留物定性和定量檢測方法[7,8]。這是歐盟最早關于雌激素殘留檢測的標準,該標準在2002年的委員會決議2002/657/EC中進行了修改,完善了真實性和可靠性等性能指標要求[9]。隨著歐盟針對動物源食品雌激素殘留的研究手段和檢測方法日益成熟,大范圍監控管理工作也隨之展開。1996年,歐盟同時頒布了委員會指令96/22/EC和96/23/EC2項指令。第1項法規明確提出,各成員國禁止使用以畜禽育肥為目的的雌激素藥物,并且使用以治療為目的的雌激素藥物時,需具有專業資格的獸醫進行詳細登記,并對藥物治療應用的必要性進行詳細說明[10]。第2項法規要求各成員國執行雌激素殘留監控計劃,正式提出在歐盟各成員國范圍內對畜禽養殖業中普遍使用的雌激素進行監管和限制,并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監控報告[11]。自20世紀80年代己烯雌酚被世界各國政府禁用后,雌二醇(E2)在畜禽養殖業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然而,在經歷7年畜禽養殖業雌激素獸藥的調查和研究后,歐盟公共健康獸醫監測科學委員會(SCVPH)最終認定E2是一種完全致癌物質,其他雌激素殘留也會對人類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由此,歐盟在2003年理事會指令96/22/EC的修改指令2003/74/EC中,要求永久禁止E2在畜禽養殖業中使用,并且暫停類雌激素的使用[12]。至此,雌激素在歐盟各成員國畜禽養殖業中的應用才得以終結。

1.2雌激素階段性管理策略歐盟各成員國針對環境中雌激素的研究是伴隨著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展開的。基于4個歐盟基準實驗室研究成果及食品安全方面管理經驗總結,1996年歐盟率先提出開展環境中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1998年,歐洲議會要求歐盟委員會對內分泌干擾物問題采取特別行動,主要包括3個方面:(1)促進立法;(2)加強研究;(3)信息。同時,由委員會和各成員國專家組建內分泌干擾物檢測和評價工作組(EDTA),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研究項目,致力于開發統一的內分泌干擾物測試和評估方法。至此,歐盟對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管理工作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新階段。1999年,歐盟毒理、生物毒性以及環境科學委員會(SCTEE)發表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類和野生動物健康影響的報告,強調需關注其毒理測試方法,并建議歐盟對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計劃。同年,歐盟委員會根據歐洲議會的意見開始制定并實施內分泌干擾物共同體戰略計劃(CSED),系統開展雌激素研究工作。這項計劃隨即投入實施并分別在2001年、2004年和2006年向歐洲議會提交了相應的研究總結報告[13]。針對內分泌干擾物研究的發展要求,歐盟名為“CommunicationtotheCouncilandEuropeanParliamentonaCommunityStrategyforEndocrineDisrupters”的文件,要求開展短、中、長期研究計劃。作為共同體內分泌干擾物戰略計劃的一部分,短期和中期計劃主要集中于內分泌干擾物測試分析工作,長期計劃則側重相關管理法規的制定。短期計劃的關鍵是建立內分泌干擾物優先名錄,這項工作是由歐洲委員會環境總署、研究總署、BlackHillsCorporation(BKH)、荷蘭TNO營養與食品研究所共同負責[14]。2000年,歐盟內分泌干擾物優先名錄,并由SCTEE以及多名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對優先名錄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進行鑒定。優先名錄主要分為2個部分:564種待篩選內分泌干擾物和12種已知內分泌干擾物。在有充分證據證明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的12種內分泌干擾物中,僅包含的3種激素類污染物分別為E2、雌酮(E1)和乙炔基雌二醇(EE2)[15]。2006年,基本完成優先名錄的制定工作,具有充分證據的內分泌干擾物數量由原有12種增至34種[16]。在優先名錄制定初期,歐盟將名錄中確定的內分泌干擾物階段性研究的對象又分為3類:高產生量持久性化學品、低產生量非持久性化學品以及無持久性數據化學品。最初研究目標主要集中在高產生量持久性化學品上,直至2007年才逐漸將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低產生量非持久性化學品上來。歐盟政府機構在2007年才真正開始對E2和E1等低產生量非持久性化學品展開研究。中期計劃除進一步實現EDTA開發測試分析方法的目標外,其核心內容就是執行歐盟委員會制定的第六框架計劃(FP6)和第七框架計劃(FP7)。FP6關于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主要有:(1)食品質量與安全;(2)公共區域“環境健康風險”;(3)分析、檢測和控制方法;同時還涉及可持續發展及生命健康的部分內容。FP7則主要涉及以環境、食品和農業為主題的國際合作。長期計劃實施過程中,近幾年重點關注的是歐盟《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REACH)。REACH是一個包含了雌激素在內的十幾萬種化學物質的監管體系,不僅是過去化學物質管理法規的延續,也包含歐盟對近幾年新化學物質研究的總結。法規中一項關鍵內容是針對高關注度的生殖致癌、致突變或有毒物質建立授權程序。作為危險化學品的管理目錄,REACH的建立將極大地促進有關部門對可能進入環境的雌激素進行有效的管理。整體上看,歐盟針對雌激素的管理工作以化學物質管理法規為基礎,以內分泌干擾物優先名錄為依據開展相關工作。

2美國雌激素管理法規與策略

2.1獸藥及排污管理策略在美國,E2、玉米赤霉醇和睪酮等幾種激素類獸藥在畜禽養殖業中的使用已經得到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授權批準[17]。美國FDA認為,與畜禽自身生長需要合成的天然雌激素在動物組織中的殘留相比,人工合成的天然雌激素藥物在畜禽動物組織中殘留非常少。因此,FDA允許雌激素獸藥使用,但在美國聯邦法規(CFR)中規定了使用要求,如劑量、方法等。E2在美國畜禽養殖過程中使用非常廣泛,而且與其他激素類獸藥如睪酮和孕酮等聯用的方式較為普遍,其mg級的應用濃度極易導致環境中E2ng級濃度的存在。美國雌激素等獸藥的應用和管理與歐盟相比雖然較為寬松,但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嚴格控制畜禽養殖場的污廢排放。美國在畜禽養殖業糞便管理上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就開始對污廢水及糞便中的雌激素排放進行了管理。1972年,美國頒布了水質管理法案———清潔水法(CWA)。CWA明確將大型集約型畜禽養殖場(CAFOs)定義為“點源”。根據CWA要求,EPA在1974年頒布了排放限制準則(ELGs),通過應用污染控制技術來消減污染物排放。EPA以ELGs為基礎,于1976年建立了國家污染物排放消減制度(NPDES),主要用于限制和管理點源污染物包括畜禽養殖場污染物的排放。由此,ELGs與NPDES共同構成了美國CAFOs糞便和污廢水排放的管理體系。2007年,EPA在芝加哥舉行研討會,指出目前美國對畜禽糞便中雌激素相關信息的了解非常少,能夠用于畜禽糞便中雌激素處理的技術非常有限,管理措施也相對缺乏,要求美國相關機構盡快收集畜禽糞便中雌激素相關信息并開發相應處理技術[18,19]。自2007年開始,EPA水辦公室已經與FDA等其他相關機構聯合,結合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針對畜禽糞便中雌激素開展包括信息收集和技術開發等領域的研究。EPA在2009年最新公布的飲用水污染物候選名單中已經將E1、17β-E2、17α-E2、雌三醇(E3)4種天然雌激素納入候選指標[20]。

2.2內分泌干擾物研究體系及相應措施與歐盟一樣,美國對環境中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同樣始于1996年。根據科學家的建議,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啟動內分泌干擾物研究,并成立內分泌干擾物工作組(EDWG)指導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工作,由EPA研究和發展辦公室(ORD)負責雌激素的研究和管理工作。ORD將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視為6大優先研究領域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1]。ORD為此制定了研究計劃,從內分泌干擾物影響、暴露特征、風險評估以及風險管理4個層次上開展相關工作[22]。2003年,ORD開始實行關于內分泌干擾物的第一個多年計劃(MYP)。第1個MYP主要提出了3個長期目標(LTG-3),分別稱為G1、G2和G3,所包含內容依次為:認識雌激素深層次影響、暴露以及相關評估方法和所需管理措施;確定雌激素對人類、野生動物和環境的影響范圍;明確內分泌干擾物的篩選和測試程序[23]。第2個MYP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提出了4個重要目標:(1)明確研究計劃的未來方向;(2)提出研究的預期成果;(3)確定向ORD利益相關者以及委托方傳達的研究內容;(4)總結顯著成就以及過去管理研究的成果[24]。

美國EPA研究和發展辦公室戰略計劃(ORDStrategicPlan)的項目申請管理程序(RFA)在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FA能夠為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項目申請提供授權并制定合作協議,同時還為科研建立一系列項目基金和獎勵制度。2006年,EPA聲明稱RFA將支持第1個MYPG1和G22個關鍵領域的研究,以此來促進畜禽養殖業中雌激素基礎理論和暴露特征、量級以及影響范圍的研究。另一方面,EPA通過RFA建立科學實用計劃(STAR),由EPA下屬國家環境研究和質量保證中心(NCERQA)負責對STAR進行管理。STAR主要是為內分泌干擾物研究提供改進的方法、模型以及可靠數據以提高內分泌干擾物生態和人類危害風險評估的可靠性以及準確性。ORD還組織國家風險管理研究實驗室(NRM-RL)、國家暴露研究實驗室(NERL)以及國家健康和環境影響研究實驗室(NHEERL)3個國家實驗室參與雌激素的管理和研究工作。同時,EPA與農業部(USDA)、FDA、國立環境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以及內務部(DOI)等國家機構以及上述3個實驗室實行數據和信息共享。除此之外,還與國內科研機構和高校進行合作研究,如EPA支持美國密蘇里大學參與FDA內分泌干擾物知識庫(EKB)的開發。EKB包含大量所能觀察到的關于人類和動物健康影響的理論信息,研究者通過擴展這些信息和數據能夠更好地建立雌激素對動物或人類影響的定量關系。

3國際信息交流與合作

發達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主要集中在內分泌干擾物研究項目開展初期。歐盟對國際社會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和管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96年,歐盟委員會在英國組織召開研討會,歐盟、美國、日本和多個國際組織如OECD、歐洲科學基金會(ESF)、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化學工業委員會(CEFIC),以及一些非政府組織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對內分泌干擾物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隨后,歐盟與美國達成科學與技術合作協議,并于1999年在意大利召開聯合會議,確定共同研究重點,成立專門基金用于支持相關研究工作。此后,在2000年,又達成一致,就內分泌干擾物的優先級設定、篩選、測試以及其他的相關研究活動信息實行共享。歐盟和美國通過國際化學安全規劃署(IPCS)與WHO就內分泌干擾物全球研究詳細目錄修改問題進行合作。這份由WHO、國際勞工組織(ILO)以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完成名為“GlobalAssess-mentoftheStateoftheScienceofEndocrineDis-ruptors”的總結報告最終在2002年出版發行。美國和歐盟還協同日本與WHO合作,共同支持OECD開發統一的內分泌干擾物測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