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03:12: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育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育人

校訓文化育人功能探討

摘要:校訓不僅是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的綜合體現,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肩負著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在校生和部分畢業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問卷和電話采訪結果的統計與分析,旨在研究校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就如何開展行之有效的校訓教育,更好地增強育人功能展開探討并提出具體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校訓;大學生;德育教育

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訓不僅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治校精神的高度概括,還是學校育人理念和文化傳統的結晶,更是全校師生所須遵循和踐行的價值觀。它內在地規定著高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大學校訓在“立德樹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須加以重視。研究大學校訓的德育功能,不僅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而且能對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提供可以借鑒的方法和形式。

一、校訓文化育人功能

(一)引導功能

“大學校訓作為學校精神力量最深刻的體現,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一經確定,便會發揮出其獨特的作用”。[1]它集中體現的是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導文化和價值追求,并以此引導學校的育人方向和學生的實踐活動,最終促使他們言行一致。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的建設綜述

本文作者:陳平嚴燕陸衛平工作單位: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雖然科教城的創建,從空間與人員構成、物質與情感方面為構建科教城園區文化共同體奠定了基礎,可是,文化積淀過程的長期性、文化育人機制的復雜性以及科教城創建歷史的相對短暫性,無不要求科教城建設中仍需要增強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意識,將文化建設置于科教城園區建設之首位。由于文化是特定社會群體成員所共享的觀念、價值觀、行為模式,其中,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也是踐行文化育人的基礎,“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體成員共同擁有和信奉的價值觀。任何一個社會個體,都是文化的產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任何社會群體的形成,都是由于社會個體的文化認同,由于一種大家共同認可的價值觀、一個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而走到一起的。”[2]因此,明確園區文化建設的主題,使之成為園區內所有成員公認的價值目標、行為模式,則是科教城文化建設之先導。作為集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和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于一體的常州科教城,具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兩大目標追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承擔的社會職責不同,使得院校文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建設目標不同,其文化建設的定位與側重點必然各有不同,在園區文化建設中必需通過構建統領這三方面文化建設的科教城園區文化主題,以形成統攝園區內各文化建設實體的核心力量。反之,沒有科教城園區文化作為園區內各種文化的凝聚與提升,園區內各單位就只是在地緣上的接近而無法在精神層面上產生共鳴與相互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散科教城園區文化育人的力度,也不利于科教城園區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建設發展。所以,科教城文化建設工作應由科教城管理委員會牽頭負責,在明確園區發展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融匯園區內各單位文化建設的現有成果,尋求院校文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三者之間的共通之處,將其提煉升華為體現科教城特色、具有園區各單位文化共識的文化建設主題。從當前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常州科教城建設目標可見,“創新”是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因而可將其作為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的主題。“創新”是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是民族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將“創新”作為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的主題,符合科教城內院校文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共同價值訴求,以此統領科教城文化建設,將使常州科教城充滿生機和活力,不斷上層次、上水平。因此,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工作要在科教城管委會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之下,由園區內各企事業單位結合各自教學、科研、生產的實際,借助多種形式、方法、手段與載體,把“創新”的理念融入院校文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建設實踐之中。

院校文化是高等院校內部形成的為其成員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價值觀體系、行為準則和共同的作風的總和。高等院校作為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的社會職能,決定了育人是院校文化的本質,育人功能是院校文化的本體功能,其中,“‘文’是育人的核心內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3]同時,高等院校所承擔的傳承優秀文化和創新思想文化的社會職能,又決定了高校文化傳承創新與高質量人才培養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過程,而不論是文化傳承創新還是高質量人才培養,都需要有優秀、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基礎,因為“文明守衛、人文化成、價值批判和引領社會”是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與核心重點[4],要求高校必須以人類先進的思想文化成果為核心內容,堅守并提升文化建設的品質,并以此培養出高素質、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因此,追求并打造高品質的院校文化,既是院校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應成為科教城文化建設的重點。從院校文化的育人本質出發,高品質的院校文化應是有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著力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由此要求高等院校在院校文化建設中,首先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繼承、弘揚、吸收和借鑒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的定位與目標,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校風校訓。對于絕大多數院校而言,這點顯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深入研究大學生選擇、接受、認同校訓中所包涵的價值觀的心理機制和教育機制,以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組織文化、精神文化等形態,通過規章制度、校園環境、師德建設、課程教學、課外活動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持之以恒、全方位地滲透和影響,力圖使理想的人才培養目標變成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實際。其次,中國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設中應格外重視人文精神的涵育與弘揚,尤其對于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而言,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教育的主要工作無疑應該與學生的生存技能有關,為他們提供改造物質世界的本領和能力,但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更應該致力于提升和豐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因為走向社會的高校畢業生不能僅是掌握某一方面技能、技術的“才”,他/她更應是一個有著豐富思想、意識、情感的“人”,所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學,不僅要培養出大批的科學家、工程師、律師、會計師和計算機專家,更應該塑造出睿智的靈魂,培育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崇高的道德情懷的健全人格。”[5]有助于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院校文化,其品質之高正在于其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

文化建設既是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宣傳與弘揚群體共有的行為模式,使之為群體成員接受、認可并落實在其行為中;同時,文化建設又是文化的整合過程,即不同群體文化之間相互吸收、融合為新的文化的過程,故而從某種意義上論,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的實質上是園區內各種文化的整合,即院校文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三者間相互吸收、融化、調和而趨于一體化,逐漸形成富有科教城園區特色的園區文化體系的過程。對于常州科教城文化建設而言,彰顯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中所包含的育人因素,強化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育人功能,應是科教城文化建設之特色所在。常州科教城內現有數百所科研機構與高科技企業,它們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創新、新技術新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無論是科研機構還是科技企業,都是由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所組成的特定“共同體”,在從事科技研發和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自然會形成具有科技研發與經營管理活動特點的、為大家所共同遵循的價值觀、道德觀、團隊精神、行為準則,它們以有意無意的方式滲透到團體中每個成員的思想意識、行為習慣之中,構成科技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主體,通過單位形象、制度規范、管理模式等表現出來,影響、激勵、規范著團體中的每個成員。所以,雖然不像高等院校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任務,但文化所特有的教化屬性,使得科研機構的科技文化、高科技企業的企業文化同樣具有育人功能。文化所具有的“有而無在”“、整體性”“、差異性”等特點[6],令文化是以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體驗得到的方式,全方位、持續地作用于生活在特定文化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化育個人。但是,由于每個人天賦、經歷和需求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導致對文化影響的感受、體驗及賦予意義和價值存在著差異,使得教化的效果因人而異。文化的這些特點使得文化以無形的方式化于育人心,這既是文化育人所特有的強大威力所在,同時也是文化育人的作用容易被忽視、漠視的原因所在。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角度論,加強科技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理應有意識地強化文化的育人功能,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員、企業經管人員的素質,也會通過文化的傳播與分享作用,對科教城中的大學生產生教育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總之,科教城的興建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高科技企業聚集一處,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了信息資源、人才資源、裝備資源、公共服務等方面資源共享的平臺。加強科教城園區文化建設,形成有助于高素質創新人才成長的思想觀念、價值導向與行為模式,將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營造良好氛圍,也將為提升科教城文化品位、塑造科教城品牌形象提供持續不竭的動力。

查看全文

校長文化育人述職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日月如梭,時光飛逝。轉眼間已揮手而去,驀然回首,感慨萬千,思緒難定。校長,也許對普通人來說是權力大于責任,一份耀眼并令人崇拜的職位。但在眼里,校長不是一個職位,而是一個職業,一個服務者的代名詞,服務于學校,服務于老師,服務于學生。踐行著感悟至深的工作格言:不以權威治人,應以威權服人;不靠制度管人,應憑人格育人;不看表面順從,但求內心相融。肩上有學校,眼中有老師,心中有學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進步就是勝利,成功就是希望。一年來,與同志們一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同甘共苦,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井然有序。突出“動靜結合,夯實基礎,培育特色,注重發展”理念,教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式,不同程度上得到更新和轉變,教學實力大有長進,教學質量穩中有升。

大家與我同舟共濟,首先感謝在座的領導、老師、朋友給了再一次述職的機會。幾年來。患難與共,走過了幾年艱苦的歲月。請允許我代表學校黨支部、行政,特別是個人對大家的披荊斬棘、辛勤耕耘、無私奉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學校工回眸

一年來,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帶領班子成員和全校教職工一道,發揚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始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教育局的工作要點,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堅持德育為首,注重師生發展;加強制度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狠抓特色學校建設,進行文化育人;扎實進行教學常規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安全教育,構建和諧校園。

一、加強制度管理,規范辦學行為

查看全文

茶文化融入文化育人體系的實踐

摘要:茶文化包含豐富的道德教育和品行修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時代發展中,依然不過時,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本文以新時代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為例,主要探究茶文化在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的功能,探究其育人模式的形成,最后通過借鑒茶文化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機制、育人策略探索高校文化育人體系的創新路徑。高職院校可以結合自身文化建設特色,將茶文化融入育人全過程,豐富校園文化體系,增強文化育人實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創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新局面、收獲新成效。

關鍵詞:茶文化;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實踐

中國是農業大國,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民們創造了偉大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實現美好生活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發展歷程中,茶文化一直都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茶文化在中國傳承幾千年,究其原因是我們的祖先創造了一系列完整獨特的茶技術系統包括種茶、制茶、茶藝、茶德、茶器等。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茶文化是一個系統思維,即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系統的和諧相處、和諧共生。在今天,茶文化依然具有提高道德修養,實現美好生活,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積極作用,蘊含豐富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但高職院校文化育人在新時代又面臨諸多挑戰和壓力。通過茶文化融入高職文化育人體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高職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會更深層次的教育價值,所以,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體系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1茶文化和文化育人

1.1茶文化

茶文化在歷經幾千年積淀和傳承中,融合了各種時代思想,包含“清凈質樸”“謙遜平和”“包容和諧”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樣是人類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沁潤著中華兒女,它是智慧、健康、生活的符號,這些文化內涵和重要價值觀是彌足珍貴的,是具有時代價值的,是值得傳承和弘揚的。因此茶文化可以成為校園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尤其是價值觀念和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雙豐收。

查看全文

學校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摘要]學校建筑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文化的物質體現,探索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落實國家文化育人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建筑文化為例,分析基于學校建筑特色打造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環境,基于學校建筑格局營造提升審美情趣的育人氛圍,基于學校建筑空間開展創新型文化活動,基于學校建筑靈魂研發具有本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以實現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學校建筑;文化育人;建筑育人

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以思想建校、以文化立校,采用多元化、層次化、體系化進行學校建筑設計,積極探索學校建筑的教化功能,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促進學生成長的育人氛圍,努力實現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基于學校建筑特色打造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環境

西川匯錦都學校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造園,建筑總體風貌萃取了四川書院、川西民居的神韻和精髓,以瓦楞屋面、木質格柵、玻璃幕墻為材質,以青灰色和暖黃色為主色調,形成各種不同體量特征的亭、苑、樓、圃。學校建筑的屋頂更是川西民居屋頂的繼承和創新,把川西民居屋頂復雜的變化簡化為現代中式坡頂的形式,優雅的屋檐曲線,仿制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翹起的屋角,加上燦爛奪目的青色瓦,使學校建筑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錦都長廊還將散落在學校各處的建筑群串聯,形成開放、互動、可以再生的融入現代教育功能的教育空間,構建出有中國底蘊的高品質現代化智慧學校。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優雅的底蘊,是教育人詩意棲居的根基。學校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它產生于長期的學校教育實踐活動中[1]。一所學校,既要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又應立足于自身獨特的學校文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灌注于學校建筑設計之中。西川匯錦都學校在進行學校設計時,將中華優秀文化與“潤澤生命,多元成長”的學校文化相結合,并將其植入景觀空間脈絡,營造出翰墨飄香、莊雅風韻的學校育人景象。文化體現于建筑,而融合了深厚文化的建筑更具育人功能。西川匯錦都學校基于學校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育人環境,為教育發展帶來無限的潛力,為學生發展帶來多元、創新的空間。只有在中華文化與學校辦學文化之間建立深度的聯結,使二者相互映照,才能營造出有深度有厚度的學校氛圍,從而更好地發揮建筑育人作用。融合了豐厚文化的建筑也有助于學校在未來的課程開發與活動設計中實現空間上、內涵上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因而,學校在建筑設計中,深入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當地特色文化與學校建筑文化的結合點,并將其融入不同教學與活動空間區域之中,以增強學

二、基于學校建筑格局營造提升審美情趣的育人氛圍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視域下小學德育發展路徑探討

新課改的實施,使小學德育教育發生較大的變化,學校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較大的挑戰,小學德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實際的德育效果與預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希望,所以必須要加強小學的德育教育,關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使培養的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格的接班人。

一、文化育人視域的小學德育綜合概述

1.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文化”一詞,即指校園文化,又指德育文化。文化育人就是要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抵御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幫助學校對人才進行培養,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校良好的校風、班級良好的班風,學生良好的學風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健全學生的人格。時代背景發生變化,小學進行德育,就要從新的角度來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質量,獲得較好的德育效果。

2.小學德育

小學德育是整個德育教育過程中最基礎的教育,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奠基工程。小學德育與其他時期的德育存在差異,小學德育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思想以及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教育,小學德育實際上是社會實踐活動,是將小學生的內在品質進行外化,轉變為具體的實踐活動。小學德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視野下小學德育困境與策略

摘要:現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育人成為時展的大潮流之一,文化育人也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所以,在新時代的不斷發展下,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就是學校的德育,小學的德育肩負著培養社會未來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結合小學德育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尋找提高小學德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文化育人;小學德育;困境;有效策略

如今,在小學的文化育人過程中,小學的德育仍然存在很多教學弊端,比如,教師采用的一般都是較為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為學生提供的教學環境缺乏豐富的文化氛圍,還有從事小學德育的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不高等多種原因,導致小學的德育無法滿足新時代德育的內在需求。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現在從事小學德育的相關職教人員最為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一、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實施方式單一

現在的小學德育,大部分都是采用較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品德課教育采用的手段也是較為單一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時,大多數運用的是示范法、疏導法或者是評價法等,教師很少會用到實踐性的教學方法。現如今,要想對小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師就應當采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比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戶外活動,或者是其他各種實踐活動,活動的開展可以吸引更多學生的關注,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小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師的教學引導,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德育效率。但是,大部分從事小學德育的教師并沒有正確地意識到當代的教育形式,從而導致了學生的具體行為表現與德育的相關知識產生了嚴重的割裂現象。因此,教師需要在文化育人的背景下,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拓展教學文化的內容。

查看全文

地方院校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發揮途徑

【提要】校園文化是展示一所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同時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校園文化的內涵、校園文化的特征、校園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以及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發揮的途徑四個方面闡述,旨在真正提升地方性院校的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關鍵詞】地方性院校;校園文化;育人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了環境,同時環境也創造了人。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一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中養成,是多種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的結果。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責任,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啟迪心靈,陶冶情操,能夠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更應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重要性,不斷探索和提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科研實踐以及學習生活沉淀下來的,且被師生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校園文化是一個體系,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物質文化是借助基礎設施所折射出來的文化,涵蓋校園硬件設施及環境,包括教學樓、圖書館、優美的環境等等;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包括校風、學風、班風等等;制度文化是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校規校紀等,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校園文化的特征

查看全文

文化育人在外語教育的用途

本文作者:朱瑩工作單位:寧波大紅鷹學院人文學院

文化育人功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缺失

雖然文化育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但是在現今大學英語教學中,這一角色的功能卻缺失現象嚴重。究其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點:1.社會導向不正確由于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當今社會普遍要求畢業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而證明英語能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證書,這就使得英語變得具有“工具性”。這點在大學英語的課堂中尤其明顯。英語課只開在中低年級,考大學英語四、六級就成為了英語學習主要的主要目的,考完了四、六級,學英語就沒有了動力。學生學得“功利性”,以獲取證書為目的的學習自然無瑕顧及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這樣學得的語言自然也喪失了交際這一功能。2.教師與學生的文化意識淡薄從教師層面來說,許多外語教師接受的是國內正統的外語語言教學,沒有出國經歷,自己對跨文化交際的了解大多來自書本,這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使得英語教師過多地關注語言點的講授,對語言背后所折射出來的文化知識或是不太關注或是自己也知之甚少。另外從學生層面上來說,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本國的文化了解得也不多,根本無法從跨文化的層面對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3.文化能力無法在教學評價體系中體現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中,詞匯、語法、語音等已有了一套較完善的評價方法,可以客觀地用分數來衡量。但是文化能力由于比較抽象,較難體現在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這使得教師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價只能停留在書本上。尤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學的目的似乎就是圍繞著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根本不會在評價體系中考慮到文化因素的存在。4.文化學習中“重外輕中”受傳統文化教學的影響,在英語文化的教學中,一味地強調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而輕視中西方文化思想的相互融合。對國外文化的評價過高,認為別人的文化才是好文化,過分地崇洋媚外,對自己本國的文化卻不加重視甚至盲目批判,這些都導致了師生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削弱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

1.加強母語文化的熏陶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要了解英語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母語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的同時不忘對自己母語文化的宣揚。教師在授課時不一味地介紹英語文化,而是要將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的異同點進行對比,文化沒有好壞之分,不能讓學生盲目地崇拜英語文化,相反要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母語文化,意識到學習英語文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英語將自己的母語文化傳播出去。2.加強英語文化的導入外語類的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更是對人們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重新建構(胡文仲、高一虹,1997)。英語的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使他們能夠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今后到社會上能夠參與到文化間的交流中去。教師在教學中就要竟可能多地運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各種網站和媒體,多角度地進行語言文化的教學。在課堂中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自然地接受英語語言文化的熏陶,如在課堂中對國內外的一些焦點話題展開討論,對文化焦點進行剖析等,幫助學生認識文化差異中的多種障礙,如文化偏見障礙、文化禁忌障礙及文化環境的約束等,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度。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英語語言的教學,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更要使其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只有在傳授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熱愛母語文化,接受英語語言文化,才能真正發揮出英語教學的文化育人功能。

查看全文

隱性思政文化育人價值和路徑

摘要:立足“建黨百年”“國際學生培養”“文化育人”“一帶一路”“中醫藥自信教育”等背景,闡述高校開展來華留學國際學生隱性思政文化育人的意義。依托山西中醫藥大學對來華留學國際學生培養和管理,探究隱性思政融入國際學生培養和管理的文化育人價值和實施路徑,以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培養更多為中國外交服務、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際人才。

關鍵詞:國際學生;隱性思政;文化育人

1高校開展來華留學國際學生隱性思政文化育人的意義

1.1開展來華國際學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整合全國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創新

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推進國家高教事業對外內涵式發展大力發展國際學生來華留學事業,既是堅持教育領域擴大開放,也是做強來華留學教育,推進文化交流的客觀要求,為提升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及為“雙一流”高校和學科建設注入新活力,加速持續推進實施振興本科教育方案,更是不斷提升來華留學教育質量,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有力途徑。

1.2開展來華國際學生思政文化育人有利于提高中國教育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