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時間:2022-05-24 06:11:15
導語:學校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校建筑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文化的物質體現,探索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落實國家文化育人要求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建筑文化為例,分析基于學校建筑特色打造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環境,基于學校建筑格局營造提升審美情趣的育人氛圍,基于學校建筑空間開展創新型文化活動,基于學校建筑靈魂研發具有本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以實現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學校建筑;文化育人;建筑育人
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以思想建校、以文化立校,采用多元化、層次化、體系化進行學校建筑設計,積極探索學校建筑的教化功能,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促進學生成長的育人氛圍,努力實現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基于學校建筑特色打造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相融合的育人環境
西川匯錦都學校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造園,建筑總體風貌萃取了四川書院、川西民居的神韻和精髓,以瓦楞屋面、木質格柵、玻璃幕墻為材質,以青灰色和暖黃色為主色調,形成各種不同體量特征的亭、苑、樓、圃。學校建筑的屋頂更是川西民居屋頂的繼承和創新,把川西民居屋頂復雜的變化簡化為現代中式坡頂的形式,優雅的屋檐曲線,仿制舉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翹起的屋角,加上燦爛奪目的青色瓦,使學校建筑物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錦都長廊還將散落在學校各處的建筑群串聯,形成開放、互動、可以再生的融入現代教育功能的教育空間,構建出有中國底蘊的高品質現代化智慧學校。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優雅的底蘊,是教育人詩意棲居的根基。學校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認可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它產生于長期的學校教育實踐活動中[1]。一所學校,既要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又應立足于自身獨特的學校文化,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共同灌注于學校建筑設計之中。西川匯錦都學校在進行學校設計時,將中華優秀文化與“潤澤生命,多元成長”的學校文化相結合,并將其植入景觀空間脈絡,營造出翰墨飄香、莊雅風韻的學校育人景象。文化體現于建筑,而融合了深厚文化的建筑更具育人功能。西川匯錦都學?;趯W校川西民居的建筑特色,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育人環境,為教育發展帶來無限的潛力,為學生發展帶來多元、創新的空間。只有在中華文化與學校辦學文化之間建立深度的聯結,使二者相互映照,才能營造出有深度有厚度的學校氛圍,從而更好地發揮建筑育人作用。融合了豐厚文化的建筑也有助于學校在未來的課程開發與活動設計中實現空間上、內涵上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因而,學校在建筑設計中,深入思考中華傳統文化、當地特色文化與學校建筑文化的結合點,并將其融入不同教學與活動空間區域之中,以增強學
二、基于學校建筑格局營造提升審美情趣的育人氛圍
西川匯錦都學校沿襲傳統書院建筑形制與川西園林特色、中華文化底蘊共同構成學校格局脈絡,講究障景、框景、借景,注重意境的打造,形成“兩軸一廊四苑兩圃”的建筑格局。(1)兩軸為藍花楹大道與禮德廣場。學校的這兩軸,既是串聯“苑”、“圃”等學校景觀的核心,也是潛移默化雕琢品格的平臺。藍花楹大道萃集川西文人雅士的墨寶、詩句,凸顯巴蜀歷史文化記憶,承圣賢大哲之睿智靈氣。禮德廣場以禮學而立,以德形而彰。禮德廣場以君子之態,廣迎學子家長,四海賓客。(2)一廊為錦都長廊。錦都長廊是連接主要建筑的風雨長廊,它是學校成長足跡的映射,也是學校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錦都長廊融合校名雅稱,契合學校立足“天府”、服務“錦城”的辦學訴求。為了再現人文歷史,涵育家國情懷,錦都長廊兩側設置半開敞和開敞空間作為素質教育的延展區,是學校文化墻和優秀書畫墻的集合,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窗口。(3)四苑為匯雅苑、潤生苑、蜀郡苑、致博苑建筑圍合而成具有不同功能的“院”。匯雅苑以培養目標“有民族底蘊和世界眼光”的中國人為出發點,營造正聲雅樂之氣韻;潤生苑體現“潤澤生命,多元生長”的辦學思想,寓意錦都學子創新發展、個性成長;蜀郡苑得名于學校所在地域的歷史名稱,賦予教育場景歷史記憶,激發民族自豪感以及對文化繼承和創新的自覺意識;致博苑集取《論語》所言“敏而好學”“博聞致用”的涵義,彰顯錦都學子學識和能力的不斷積淀與提升。(4)兩圃為童趣圃、青享圃。童趣圃和青享圃分別為小學部和中學部的運動場地。學校在兩塊場地中融入智能設備,裝飾以靚麗的色彩,以及進行特色鋪裝(學習公式等),打造了學習與運動交融的活力空間,使學生在運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跐夂裎幕现碌膶W校建筑,作為學校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體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文化內涵具有教育、熏陶與啟迪的多重作用。同時,建筑藝術擔負著其他藝術無可替代的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功能,學校建筑的新中式建筑風格以及層次感和空間感豐富了學生的審美體驗。正如美國學校建筑育人功能專家邁克爾·J·克羅斯比所指出的那樣,中小學校各部分空間產生的效果,并不是簡單的教學、運動等,而是所營造的整體學習成長環境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2]。而這種富有審美意蘊的學校建筑群,更是“將可感知的、美麗的景觀實物直接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通過對其細細品味與鑒賞,喚起和激發人們的審美欲望與情趣,從而受到美的感染,塑造個人良好的審美情趣”[3],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形式與途徑。
三、基于學校建筑空間開展創新型文化活動
隨著教育改革發展,學校的教學方法轉向以協同為導向和以課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方式愈發多元。這使得傳統的學習空間(教室)正經受擠壓、沖蝕和重構,越來越多的新知識和新能力需要通過非正式、去中心化的學習方式來獲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工廠式教學空間已不能滿足當代社會教育的多樣需求,中小學建筑空間要求更具靈活性[4]。因此,西川匯錦都學校設置了20000m2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方便學生在教室和課堂教學之外的場景中學習,為學生提供更接近真實世界的沉浸式學習體驗環境。該空間主要包括學生餐廳空間、學生公寓空間和教室走廊空間。(1)學生餐廳空間為約4400m2的餐廳區域。該區域采用開放式、靈活式的設計理念,區域中的桌椅均可根據活動形式不同而組合形成不同的新空間。學校內經常舉辦的各種活動都可以在此進行,如烘焙、美食制作體驗、文藝演出、文化展示、社團活動、講座等,使學生可以在進食用餐的同時,體驗多彩的學校文化,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了學生的思想交流和多種技能的提升。(2)學生公寓空間為約6000m2的學生活動區域。該區域按照社區模式建造,創設“庭院空間”,其中包括社交、學習和運動等空間設計。學生公寓空間采用鮮艷、跳躍、充滿生命力的顏色,并且設置了材質舒適、造型各異的座椅,打破了傳統學生公寓的設計理念,打破了以往的墻壁、單獨座椅的空間限制,為學生協作學習和沉浸式學習創設條件,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社交能力的提高。(3)教室走廊空間為設置在每層教學樓的室外活動空間。該區域是班級活動、藝術作品、課余生活的展示平臺。學校的走廊寬度比傳統學校寬約1/3,不再是純粹的過道空間,而是教育的延展區,成為供學生進行手工作業、小組討論、課外閱讀等活動的多元功能區,為學生的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場所。經過學校的教學引導,教室走廊空間已經成為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重要主題空間,極大地拓展了人際交流的渠道,有助于學業成績的提高、學習興趣的提升。同時,一系列的多層次空間區域設計也使學生在自由開放的建筑空間中開闊思維,增添對于空間多元文化元素的深刻體驗和認識,陶冶情操,達到文化育人、建筑育人的效果。文化熏陶是一個漸進性與持續性兼具的過程,豐富學生在課堂之外的文化體驗尤為重要。基于此,西川匯錦都學校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適當地利用多元成長的建筑空間,開發非正式學習場所,設計了豐富多樣的可感、可視的文化活動。在學校建筑文化育人的探索中,需要進一步利用學校獨特的建筑空間豐富活動形式、拓展活動空間,通過多項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構建促進學生全面、多元發展的有趣友好場所,并使之互相連通,成為小而美、小而親的空間,從而為學生們帶來“浸潤式”的教學空間體驗,激發他們互動交流、學習探索的熱情,促進學子不斷進步,幫助他們成長為時代需要的棟梁之才,修身正學而道濟天下。
四、基于學校建筑靈魂研發具有本校辦學特色的校本課程
西川匯錦都學校整個古風建筑群落中最具建筑文化育人功能的核心區域是子云亭與錦都大講堂,這兩處代表了整個學校建筑的靈魂。位于錦都長廊和匯雅苑之間的子云亭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區域,已成為師生學習、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舞臺。此區域采用新中式建筑手法,大立柱、玻璃坡面屋頂以及隔而不斷的空間處理手法,注重建筑的層次感、多重空間感,渲染了建筑中“看與被看”的視覺享受。該格局來源于古代學府前的水池———“泮池”,自然向內凹,上設石橋,學生就學進學要過橋拜孔子,即為“入泮”?!叭脬钡脑O計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上,在學校建筑之中深入體會傳統文化的歷史厚重感。錦都大講堂是學校文化中心之一。它是聚合了文化禮堂、百家講堂、圖書閱覽、勵志表彰、家長親子等板塊的復合文體活動場所。錦都大講堂是一堂四廊為建筑版圖,其中,一堂即“禮堂”,四廊即校史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錦都大講堂的建筑主體包括屋頂、柱廊、廊橋、門樓等。該區域以新東方建筑形態演繹中國文化自信,讓師生體驗虛與實、光與影、藏與漏,此處建筑靈魂深藏經典,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接受文化熏陶與洗禮。為更好地發揮學校建筑靈魂的育人作用,提升育人效果,西川匯錦都學校近年來努力探索獨具特色的多元、融合校本課程。在保證課程體系與學校建筑風格契合的基礎之上,創新課程內容,探索教學方法,打造育人團隊。為此,學校建設了一支由老中青三代優秀教師帶動、全校教師參與的教學團隊,該團隊不僅是課程的開發者與思考者,同時也是課程的實踐者與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可以加強課程開發與實踐應用的深度結合,促進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連貫性,助力于教學方式方法的進一步探索,以實現學校建筑空間形態的充分利用。同進,學校還聘請了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及深厚理論功底的教學名師、教育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參與多元結構校本課程研發團隊,合力開發融合于學校景觀的優秀校本課程,保證課程開發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在校本課程研發團隊專家指導及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西川匯錦都學?;趯W校建筑風格與特色研發出包括“立德修身”“人文創意”“科學創新”“靈動生命”在內的不同課程模塊,下設“以禮修身”“子云講堂”“傳統文化”“藝術修養”“陽光身心”等子模塊,并打造出“子云誦讀”“地方特色文化鑒賞”“奇趣博物館:國寶會說話”“繪畫與創造”“建筑設計之行”等富有中華傳統文化與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拓展學生視野,涵養學生核心素養,以培養有仁愛之心、有責任擔當、人格完善、全面發展的人。可見,學校建筑通過建筑之形,使文化的智慧與氣度成為根植于學生心間的精神底蘊與文化素質,學校建筑擔負起以教化為目的的文化職能,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塑造出學校的良好意象,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引導學生健康向上,使學生的天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發揮,達成“習是為善,與世共生”的培養目標,實現學校建筑文化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劉石記.以民族精神教育為核心加強學校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06(11):24-26.
[2]邁克爾·J·克羅斯比.北美中小學建筑[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1-2.
[3]師艷榮.論高職學校景觀文化建設:以延安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景觀設計為例[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4(5):40-41.
[4]殷倩.新學校[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2.
作者:李艷 單位:成都西川匯錦都學校
- 上一篇:司法局工作計劃
- 下一篇:飲食文化下區域經濟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