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強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2:20: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強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化強國下文化旅游發展政策
摘要:21世紀以來,文化旅游產業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視域下,應科學制定文化旅游發展規劃,進行旅游管理體制改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文化旅游發展,加強文旅融合,開展多樣化文化藝術活動,還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我國文化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文章從文化強國的角度探尋文化旅游發展策略和發展方向,以期促進民族文化傳播,提高中華文化戰略地位。
關鍵詞:旅游產業;文化旅游;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文化與旅游結合能促進文化消費,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強國建設。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
一、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資源
(一)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1991年,歐洲旅游與休閑教育協會(ATLAS)在參照了多種有關定義后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性與技術性定義。文化旅游的概念性定義指人們離開他們的日常居住地,為獲得新的信息與體驗來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而趨向文化景觀的移動。文化旅游的技術性定義指人們離開經常居住的地點,到文化旅游吸引物所在地進行瀏覽觀光,如一些藝術文化表演地、遺產遺跡。21世紀以來,我國的旅游業已經從傳統的觀光型旅游逐步向參與式文化旅游轉變,這一轉變極大地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迫切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而文化旅游可以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娛樂活動之一。
文化強國的自身發展
本文作者:吳楠劉欣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中西式企業管理文化差異對比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建立文化強國,首先需要了解我們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自古,不僅中國人,甚至是亞洲人都普遍地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和封建思想的影響,在行為上與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強調主張敬老尊賢和服從權威是社會的支柱。儒家也教導我們處亂世時遠離政治紛擾,專心向學。如此務實的人生觀是大多數東方社會的主流。中國文化要素對管理的影響(見表1)。因為中國人受傳統儒、釋、道的文化影響較深,所以中國人具有比較傳統和含蓄的文化,做事方式比較喜歡從倫理和精神方面先考慮。特別是儒家的影響,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文化注重內在的表達,不那么張揚;崇尚人與自然的和睦統一,以天地萬物和諧為美;同時還特別注重自身行為的修煉,內斂、淡然。而西方人是行為模式、心里價值觀確實在完全不同于我們的商業下的文明和宗教文化的綜合作用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體現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強調民主、獨立;相比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則顯得開放很多;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表現欲和創新欲。因此,在此基礎之上,美國創建了具有鮮明的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觀念和企業人文價值觀。而與此同時,美國個人強調的個人主義及其注重的競爭和不斷創新追求與眾不同的價值觀也是奠定了其科學管理的根基文化。講求實用主義的經營哲學以及理性主義的管理方式構成了美國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內核。具體表現:一是美國企業樹立了以人為中心的企業價值觀。二是建立了開放性的管理體制。在開放性的管理體制下,可以運用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默契合作來糾正僵硬化的行政協調措施。
提升我國企業文化競爭力對策
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人才資源是社會活動的核心,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也是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的關鍵。何謂高素質,什么樣的高素質人才才能適應全球化的今天。第一,要有過硬的寬領域的知識和實踐,而不是只懂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管理人才。第二,要有極強的溝通協作能力。沒有一個項目能夠由一個人做出來,而且隨著企業的擴展,跨國界、跨領域的合作項目會越來越多。溝通協作能力會越來越顯重要。第三,要有創新的頭腦。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不斷研發出新的改變世界的產品。第四,對工作要賦予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激情和樂觀可以賦予人無窮盡的創造力。崇尚多元注重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人類文明和進步不可缺少的推動力。文化只有在不斷地碰撞中才能催生出新的火花,才能產生更卓越的文化,才能促進世界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因為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發展經濟、文化的國家之一。但是客觀地講,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歷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等確實比我們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觀念等。但是科學的、正確的文化融合觀要求我們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精髓,在此基礎上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是要照搬他們的文化,而是讓他們的文化為我們服務,以促進中華文化的不斷發展、創新和強大,做到真正和世界接軌。企業要加強品牌文化建設品牌文化在企業利潤的形成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依附論來解釋。依附論(dependencytheory),又稱“外圍———中心論”,是一種研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學說。此理論認為,世界被分為中心國家(發達國家)和外圍國家(發展中國家),前者在世界經濟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剝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與外圍之間國際地位的不平等,導致中心與外圍之間的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首先,由于品牌鮮明、獨特的特征,能夠和市場上的競爭者加以分別,充分體現自己的特色。其次,品牌建設能夠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一種固定的印象和固定的感情,能夠增加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提升自己的美譽度。第三,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優秀的品牌會給企業帶來不斷的動力,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第四,一個優秀的品牌所帶來的利潤效應是不可估量的,有時候不僅僅是簡單的乘數效應,而是幾何增長。另一種意義上講,品牌建設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營銷的過程,即向消費者展現自己產品所附帶的企業價值觀念和思維意識,并且讓消費者接受和認可。企業文化是企業品牌建設的前提保障,是企業品牌的精髓和靈魂,沒有企業文化的填充任何品牌都將成為短命的空殼。同時,企業品牌也反過來使企業文化具體化,二者互相補充。創新企業文化體制不斷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的能力,改革是根本途徑,創新是強大動力。要大膽沖破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規定,革除一切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目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革和創新文化體制、增加產品創新力度、充分運用各種資源達到資源整合的最優化。企業內部要相應建立民主化的企業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各層次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文化強國的企業自身發展探索
本文作者:吳楠劉欣工作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要想建立文化強國,首先需要了解我們中國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自古,不僅中國人,甚至是亞洲人都普遍地受儒家思想、佛教、道教和封建思想的影響,在行為上與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強調主張敬老尊賢和服從權威是社會的支柱。儒家也教導我們處亂世時遠離政治紛擾,專心向學。如此務實的人生觀是大多數東方社會的主流。中國文化要素對管理的影響(見表1)。因為中國人受傳統儒、釋、道的文化影響較深,所以中國人具有比較傳統和含蓄的文化,做事方式比較喜歡從倫理和精神方面先考慮。特別是儒家的影響,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不喜歡做極端的事情,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文化注重內在的表達,不那么張揚;崇尚人與自然的和睦統一,以天地萬物和諧為美;同時還特別注重自身行為的修煉,內斂、淡然。而西方人是行為模式、心里價值觀確實在完全不同于我們的商業下的文明和宗教文化的綜合作用形成的。它的最基本的體現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強調民主、獨立;相比于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則顯得開放很多;同時也表現出強烈的表現欲和創新欲。因此,在此基礎之上,美國創建了具有鮮明的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觀念和企業人文價值觀。而與此同時,美國個人強調的個人主義及其注重的競爭和不斷創新追求與眾不同的價值觀也是奠定了其科學管理的根基文化。講求實用主義的經營哲學以及理性主義的管理方式構成了美國傳統企業管理理論的內核。具體表現:一是美國企業樹立了以人為中心的企業價值觀。二是建立了開放性的管理體制。在開放性的管理體制下,可以運用人與人之間更多的默契合作來糾正僵硬化的行政協調措施。
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人才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富裕幸福、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推動力量。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方興未艾,加快人才發展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重大戰略選擇。人才資源是社會活動的核心,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關鍵,也是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的關鍵。何謂高素質,什么樣的高素質人才才能適應全球化的今天。第一,要有過硬的寬領域的知識和實踐,而不是只懂某方面的專業知識,因為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管理人才。第二,要有極強的溝通協作能力。沒有一個項目能夠由一個人做出來,而且隨著企業的擴展,跨國界、跨領域的合作項目會越來越多。溝通協作能力會越來越顯重要。第三,要有創新的頭腦。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不斷研發出新的改變世界的產品。第四,對工作要賦予激情和樂觀的心態。激情和樂觀可以賦予人無窮盡的創造力。崇尚多元注重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世界文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人類文明和進步不可缺少的推動力。文化只有在不斷地碰撞中才能催生出新的火花,才能產生更卓越的文化,才能促進世界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因為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最早發展經濟、文化的國家之一。但是客觀地講,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經歷了文藝復興、產業革命等確實比我們擁有更先進的技術、觀念等。但是科學的、正確的文化融合觀要求我們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思想精髓,在此基礎上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不是要照搬他們的文化,而是讓他們的文化為我們服務,以促進中華文化的不斷發展、創新和強大,做到真正和世界接軌。企業要加強品牌文化建設品牌文化在企業利潤的形成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依附論來解釋。依附論(dependencytheory),又稱“外圍———中心論”,是一種研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間相互關系的理論學說。此理論認為,世界被分為中心國家(發達國家)和外圍國家(發展中國家),前者在世界經濟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剝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與外圍之間國際地位的不平等,導致中心與外圍之間的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首先,由于品牌鮮明、獨特的特征,能夠和市場上的競爭者加以分別,充分體現自己的特色。其次,品牌建設能夠在消費者腦海中形成一種固定的印象和固定的感情,能夠增加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提升自己的美譽度。第三,有利于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優秀的品牌會給企業帶來不斷的動力,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第四,一個優秀的品牌所帶來的利潤效應是不可估量的,有時候不僅僅是簡單的乘數效應,而是幾何增長。另一種意義上講,品牌建設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營銷的過程,即向消費者展現自己產品所附帶的企業價值觀念和思維意識,并且讓消費者接受和認可。企業文化是企業品牌建設的前提保障,是企業品牌的精髓和靈魂,沒有企業文化的填充任何品牌都將成為短命的空殼。同時,企業品牌也反過來使企業文化具體化,二者互相補充。
創新企業文化體制不斷提高推動文化科學發展的能力,改革是根本途徑,創新是強大動力。要大膽沖破一切妨礙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改變一切束縛文化發展的做法規定,革除一切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斷有新解放,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目前的首要工作就是改革和創新文化體制、增加產品創新力度、充分運用各種資源達到資源整合的最優化。企業內部要相應建立民主化的企業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各層次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構建文化強國提升素質體會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確定了“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應該又是一項新的戰略決策。
“文化強國”這一概念對筆者來說有點陌生,不像“軍事強國”、“經濟強國”、“工業強國”……那么直接、那么好理解,因為這是上層建筑的范疇。我想,這就得從我國幾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寶藏及其影響力去理解了。
我們偉大祖國擁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很厚重,很珍貴,曾引起中外人士的廣泛關注與濃厚興趣,我們應當好好發掘,好好發揚,讓珍貴的歷史遺產很好地為人類服務,這是必要的。
聽到這一喜訊,好多文化團體歡欣鼓舞、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相信,在黨中央及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我們國家會出現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轟轟烈烈、欣欣向榮的文化更加繁榮的景象。但筆者認為,文化建設作為上層建筑,它應該在輸導人們思想、提高國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上發揮作用,這是當務之急,也是建設文化強國所應產生的效果。很難想象,一個文化強國的國民素質還很低下。
說道國民素質,通過最近網上傳播及媒體報道,我深感我們與別國差距不小。比如俄羅斯對中國游客就挺反感,有的導游就公開對我們的人說最不歡迎的是中國游客,問為什么,他們說中國游客素質差,隨意吸煙、亂扔垃圾……問他們喜歡哪里的游客,他們說韓國和日本的。說到這里,又讓我想起我們記者關于正在日本進行的女排世界杯錦標賽的最新報道,9月7日中日女排大戰吸引了眾多日本觀眾,賽場爆滿,秩序卻熱烈井然,特別是散場時場內非常干凈整潔,令中國記者驚嘆不已。說到此,又讓我想起去年5月我在臺灣旅游時,在從花蓮去太魯閣的一段路(松花公路)我們是乘高速火車去的,車廂本來很雅靜、舒適,然而就是我們大陸去的游客在車廂里吵吵鬧鬧(主要是部分女同胞),令車廂里的臺灣同胞很是反感,一位臺灣女同胞不得不站起大聲提示道:“請肅靜些,有人在休息!”他們就不懂在這樣的環境里應保持安靜,即使講話也應低聲些。
再回來想一想,如今我們的社會是人與人互相忽悠、欺騙、做假、欺詐、恫嚇、不文明的行為隨處可見、甚至制做有害食品……人際間一旦有點磨擦就動粗、動武,真乃是道德下滑、素質極差。
文化強國發展道路思考
一、對文化戰略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前提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90余年歷程中,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設。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就提出了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以充分發揮文化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發揮“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2](P848)的有力武器的作用。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從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經濟政治的反映,同時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的基本原理出發,高度重視文化對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配合與促進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文化問題上的認識,視野更宏闊、更具時代感,突破了過去主要強調文化的配合作用、配角定位和政治功能的思路和框架,高度重視文化自身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布局中的整體性作用,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搞好,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改革開放與現代化事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等。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對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的認識不斷深化,其突出特點是放到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迅速發展、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國際背景下,放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結合日益緊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和復雜的時代背景中來看待。十六大報告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P29)。十七大報告則用了三個“越來越”加以概括,即“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4](P26)。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一項,變成了四個“越來越”。四個“越來越”集中表達了中共中央在進入新世紀后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與作用的認識。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1]報告的這一論斷,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黨關于文化建設戰略地位與作用認識的概括和重申,又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而提出的新認識。
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1]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關于文化建設戰略思想合乎歷史與邏輯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后,在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共中央及時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任務和戰略目標。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把“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十個要點之一。1982年召開的中共十二大,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闡述。精神文明被界定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先后做出兩個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對精神文明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方針和主要原則、任務和目標等作出了全面闡述和部署。199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戰略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又加以鄭重確認和闡述。十五大的政治報告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5](P17~18)此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為輿論宣傳中的熱詞,并視不同的語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交替使用。世紀之交,隨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系統闡釋,從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角度,又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中共十六大的政治報告加以鄭重闡述。實際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內涵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均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兩個方面,區別在于,文化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對精神文明或文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不斷有與時俱進的新認識。十六大報告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角度總攬文化建設全局。十七大報告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目標和任務。201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闡述的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之一,就是“繼續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講話強調,“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展”[6]。正是在上述認識基礎上,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十八大報告重申了這一任務。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既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文化建設戰略思想合乎歷史與邏輯的發展,同時也是甚至更重要的是依據世情國情的深刻變化而作出的戰略選擇。關于世情,十八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1]。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迫切需要形成與其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關于國情,就是中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進一步言之,從國家和執政黨的角度講,中國經濟在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后成就驕人,這就將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任務比以往更為迫切地提了出來。從人民群眾的需求角度講,隨著部分地區小康的實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來臨,民眾的精神文化呈“井噴”之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角度講,中國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繁重,文化產業作為綠色產業、陽光產業,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總之,世情國情的變化要求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一言以蔽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文化強國是一個長期的奮斗目標,如何保證其實現?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1]。依據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和十八大報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2)主要原則和方針: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3)主要方向和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1]歷史和現實表明,改革是這種創造活力釋放和持續迸發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政治體制、教育體制、科技體制等領域改革的陸續展開,文化體制改革亦在上個世紀80年代便提出并且付諸實施了,但局限于外圍和淺層次上。如果我們不拘泥于細節,嘗試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體制改革加以概括的話,其內容主要是精簡過多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學習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和做法,在文化單位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允許非公有制經營性文化實體的存在等。這些改革沖破了單純從意識形態角度看待文化和文化資源國家化的既有理念與做法,拉開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但改革尚缺乏總體布局和規劃。20世紀90年代,中共中央明確得出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出路在于體制改革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逐步明確:文化發展的動力在于改革創新。2003年6月召開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提出“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改革“解放文化生產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等論斷[3](P341、366)。翌年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并在日后不斷加以重申,集中反映了黨對文化體制改革認識的深化。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進一步提出“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著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以改革促繁榮、促發展”[7](P11)。與上述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思路日趨明晰。十六大報告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要求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為貫徹落實十六大提出的文化改革發展要求,2003年6月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和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實行不同的發展策略,確定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要求。此后,經過中共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共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和五中全會,直到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文化改革發展的思路日趨系統和深化,概括言之,文化體制改革圍繞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體系、改善宏觀管理、轉變政府職能四個關鍵環節,一方面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文化改革發展需要把體制機制創新與文化創新特別是文化科技創新結合起來,以創新促發展。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便突出了文化創新,包括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生產方式等創新之于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實現文化繁榮的意義。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更專節闡述了“推進文化科技創新”。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時代,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產品就能更有力地影響世界。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極大地增強了文化的創造力和傳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業態和新的表現形式。可以說,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一樣是加快文化發展的強大動力。正是基于上述認識,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抓住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文化與科技融合,包括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加強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構建覆蓋廣泛、技術先進的文化傳播體系,切實增強文化傳播力和文化感染力,等等。十八報告重申了“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等要求[1]。總的來看,中共十六大以來,在政府主導和推動下,文化體制改革由試點到全面推開,取得重要進展和成就,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當然,文化體制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變革。“其深刻性和復雜性不僅在于它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必須相互銜接、同步推進。而且,由于文化產品所具有的‘內容意義’和意識形態特性,以及文化藝術生產的不確定性、其成果難以量化評價的模糊性、投資和消費的審美偏好等,使之在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的過程中,既有利用市場機制發現價格、放大文化的財富效應,以及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營效率的一致性,同時也存在著市場經濟的商業價值追求的趨利性與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追求之間的矛盾、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缺陷所導致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與人民享有基本文化權益之間的矛盾等。”[8]這些問題即使是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也還沒有得到完全破解。這就更需要中國人審時度勢、迎難而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走出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的獨特道路。
加強國企廉政文化建設思考
[摘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廉政建設的支撐。隨著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廉政建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作為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廉政文化建設在反腐敗斗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文章對國企廉政文化的內涵要素、廉政文化的功能作用、廉政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廉政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進行探討,通過構建宣傳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品牌文化等措施,形成獨具特色的國企廉政文化體系,以推動國企改革創新,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成為夯實國民經濟的“壓艙石”。
[關鍵詞]國有企業;廉政文化;經濟發展;對策
1引言
廉政文化建設事關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國有企業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較為特殊,地位十分重要,要提升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保證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廉政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必須加強的,這不僅有利于新時代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還有利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更有利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國企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2.1從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來看,必須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根據形勢的變化,針對黨的建設中面臨的新問題,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戰略。全面從嚴治黨的實施能夠肅內風氣,糾正黨員干部作風問題,構建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要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就不能忽視廉政文化建設這一問題,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培育良好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手段,可以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思想保證,從根本上減少“四風”問題。通過廉政文化滋養,“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有助于全黨全社會形成反腐倡廉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尤其對國有企業來講,抓好廉政文化建設顯得尤為緊迫,更應該增強抓好廉政文化建設的政治自覺,將其擺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突出位置,體現國有企業擔當、展示國企形象。2.2從國企改革發展的維度來看,必須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企業正進入加快改革創新、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各方面的工作任務很重、壓力巨大。在這種情形下,迫切需要國企黨員干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更需要有一個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環境氛圍,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切實將其融入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改革創新、項目推進等各項具體工作中,促進企業規范經營、強化風險管控、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紀律保證。2.3從干部隊伍建設的角度來看,必須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國企健康可持續發展,關鍵是干部隊伍健康可持續。近年來,國企內部的風氣環境、管理的規范程度,以及干部的執行力、落實力和精神狀態總體向好發展。但是,企業在從嚴治黨“兩個責任”落實上、在干部日常教育管理監督上,還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需要充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載體,持續強化干部教育工作,積極探索干部監督的有效途徑,重中之重是加強對干部八小時之外的監督,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奢靡之風、享樂主義“四風”問題反彈,做到干部清正、政治清明。
加強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中企業文化的融入
摘 要: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我國企業經營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企業文化作為一種管理理念,逐漸受到各公司的關注。思想政治工作在國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與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思想政治工作能夠體現出國企的企業文化特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國企的企業文化中,是當前國企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國企;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文化;融入
思想政治工作能夠體現出國企的企業文化的特色,在國企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與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國企的企業文化中,努力加強國企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是當前國企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
一、要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鮮明特色,它的基本內涵要保證黨的政治任務的完成和實現,并以此為目標,強調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弘揚企業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對職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企業員工的愛國精神,提高他們的勞動思想和精神境界,排除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傾向。而企業文化是說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一定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中,逐漸形成一種全體員工認同并遵守的規則。因此,企業文化和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兩者關系密切。企業文化在許多方面可以為國企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務,為其提供精神理念和動力,以及各種精神思想等相關形式及載體。反過來,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促進企業文化建設,不僅能深化企業文化內涵,還可以對企業文化進行綜合性運用。
二、一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在融合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誤區
關于加強國稅文化建設構建國稅先進文化的指導性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鞏固和擴大今年下半年以來全市國稅系統開展的“三創一樹”主題活動的成果,持續加強和改進全市國稅系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創建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和基層建設工作,與時俱進打造高素質國稅干部隊伍,優化稅收服務,樹好國稅形象,決定在全市國稅系統大力實施文化建設,強力推進先進國稅文化的構建。現提出如下指導性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實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以人為本,重在實效,切實用文化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扎實措施,整合和激活包括思想政治工作、文明創建、黨風廉政建設在內的原有干部隊伍建設各項工作舉措,整體提升國稅管理水平,創造塑造人、引導人、凝聚人、激勵人的新氛圍、新機制,用先進文化鑄就國稅發展之魂,為國稅的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推進依法治稅,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全市爭創“兩個率先”先導區、示范區作出應有貢獻。
二、基本內涵:
加強國稅文化建設,以“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為主線,以促進國稅事業持續發展與廣大國稅干部個人全面發展最佳結合為目標,以構建先進的國稅精神觀念文化、制度行為文化、物質形象文化為體系。
主線:貫徹“以人為本”的文化管理。
體育教育中的木桶理論建議
摘要:從木桶理論的視角,指出北京奧運會結束后,我國要想實現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嬗變,就應該讓體育各子系統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我國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問題與不足,探討體育強國建設的途徑。建議重視木桶理論,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建設體育強國。
關鍵詞:體育管理;體育原理;體育強國;木桶理論
一個由許多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制成的木桶,決定其容水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也不是各木板長度的平均值,而是取決于其中最,短的那塊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補齊最短的木板”。這就是管理學上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木桶理論”。“木桶理論”為我們理解和思考“體育強國木桶理論”的建設提供了啟示,體育強國是有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中的水。經濟和政治是底板,是基礎、是保障,底板足夠大,底板足夠結實,其它圍板加長時才不會壓壞底板,使水從下面漏出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文化、體育經濟等是圍板,并且他們相互咬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其中任何一塊是短板或腐板,或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或者說無法充分發揮出應有容量,都影響到中國體育強國的建設的“高”度。體育強國目前是國內體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體育強國的概念,非正式出現在1979年2月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正式出現在1984年奧運會后中共中央的《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后,體育強國的理念格外強烈,兵敗漢城之后,提法逐漸式微,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隨著中國在奧運會上成績的上升,新聞界對再度關注起來[1]。體育強國究竟如何定義,查閱相關文獻顯示,“體育強國”在英語中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匯,大致應等同于powerfulsoortscountry(競技體育強國),國際上從未有過體育強國的評選組織和相應的評價指標,更沒有形成體育強國指標體系,體育強國的評價只是一個國家政治利益和發展本國體育事業的需要。在我國是一個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中國情結的詞匯,帶有強烈的國家體育崛起的心理訴求。在體育強國的概念問題上,國內眾多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給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們回答的共同點是:體育強國的概念應是一個動態的、綜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數據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數的形式來體現,是一個國家體育定性和定量的綜合體現,只有基本特征并無統一標準[2]。
1經濟和政治是體育強國“木桶理論”的底板
1.1經濟是國家體育強國的基石
體育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經濟學明確指出經濟是上層建筑的基礎,體育運動必須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體育運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體育事業內部的結構和比例。[3]正所謂“國運盛,體育興”。從體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是體育全面發展基礎,有研究表明,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家的GDP有很強的關聯性,大眾體育的發展與國家人均生產總值的關聯性更強,[4]國外學者對1984年奧運會獎牌分布及獲獎國的經濟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98%的獎牌都為經濟水平較高和人口壽命較長的國家所獲得。可見經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的城市、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9.1%、39.6%、53.3%,已遠遠擺脫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恩格爾系數59%以上為貧困的標準。
農村文化建設問題與相關闡述
摘要: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推動國家興盛、人民幸福的重要動力。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和方向,黨中央提出了“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文化強國戰略既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推動力。農村作為我國社會組成的重要部分,在文化強國戰略發展下的農村文化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對文化強國視域下農村文化建設問題和相關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為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文化強國;農村文化;文化建設;相關闡述
一、文化強國視域下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能夠促進國家穩定。文化強國的概念與文化大國的概念是不同的,文化強國是要通過文化建設和發展增加國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方面促進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文化強國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能夠引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認真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且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全社會力量的凝聚。通過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活動,能夠指導農民更好地豐富自身的業余生活,喚醒集體主義精神,促進凝聚力的不斷增強,促進農村發展的穩定,有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
(二)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素質。農民是我國社會中最主要的社會團體之一,雖然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民總體的素質和能力在穩步提升,但是外界環境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對農民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部分地區農村生活陋習和精神風氣低迷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急需要通過文化建設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豐富和提升。在文化強國視域下對農村文化建設進行優化,突出重點,不斷提高和推動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層次,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三)能夠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在農村經濟活動提升、社會和諧發展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強國視域下的農村文化建設活動能夠有效地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先進的文化能夠為農村建設提供先進的思想,促進農村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二、文化強國視域下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和措施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