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經濟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文化經濟發展負相關性自成邏輯
長期以來,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認為文化與經濟就像兩條道上跑的車。事實上,文化與經濟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文化與經濟的辯證關系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便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
一、文化為經濟增長與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價值導向和現代人力資源
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系統中,文化起著導向作用,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有理性的精神支撐和價值導航。這種理性的精神支撐就是社會先進的文化,這種先進的文化反映現代工業文明精神,滿足人們物質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們的主體意識和思想文化素質,同時也提升人們的價值觀念。今天,文化已經滲透到現代經濟活動的一切過程和環節。特別是普遍文化認同在減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異帶來的貿易沖突和經濟摩擦方面,以及在適應貿易環境和投資環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統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能夠起到其他系統所起不到的獨特作用。
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人力資源,尤其是在當代經濟全球化體系中,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對高水平人力資源的倚重就顯得更為突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被稱之為第三世界經濟的“奇跡”,盡管“奇跡”是多種因素促成的結果,但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國之初就確立了“教育立國”、“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建立了一個多元文化相輔相成的良性結構,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文化力”。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國內,也不難發現這一現象,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也是區域生產力水平較高或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
文化對經濟的重要性遠不是文化在經濟領域、經濟活動中的現實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對經濟還具有久遠而深刻的意義??梢灶A見,未來世界的競爭不僅是經濟優勢的競爭,更是文化優勢的競爭。
二、文化的發展有賴于經濟的發展
在文化和經濟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為文化提供賴以生存、發展和進步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當我們從經濟對文化發展的作用的視角來看,一方面,經濟為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物質基礎和豐富的創作源泉。另一方面,經濟為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提供動力和流通市場。經濟對文化的需求是促進文化發展和進步的動力,恩格斯就曾說過,生產發展的需要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勝過十所大學。在經濟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內部產生強大的驅動力以促進其自身的發展和進步。同時,由于文化藝術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為人們所需要,而當這種需求量逐漸增大時,必然會使其物化成為產品,從而轉化為商品價值,并由市場的供求關系形成價格,這樣,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場上流通。文化產品正是在這一流通過程中實現其價值,并為其自身的再生產積累資金以實現自我發展。顯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文化建設的發展規?!?。
正是因為經濟對文化發展和進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們完全有理由說,文化發展的根本在于經濟。經濟發達,以此為基礎的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相反,經濟落后,以此為基礎的文化就會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我們只有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變更我們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才能夠戰勝強勢的西方文化。因此,現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經濟現代化,只有在經濟現代化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構建政治現代化,上層建筑現代化,從而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強勢文化。
毫無疑問,正是因為經濟對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這種直接作用的存在為人們所普遍接受,所以人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關注的必然是經濟的發展,并且堅定地認為,只有經濟繁榮,才能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三、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負相關性
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來看,文化和經濟總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然而,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并不總是這樣,有的時候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甚至成負相關性,即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并不“自成邏輯”。
我們注意到,文化發達,與之并存的經濟有可能非常落后。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文化優勢等同于生產力優勢、經濟優勢。因為文化作為一種潛在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變為經濟優勢還需要通過許多中介和環節。
同時,經濟的發展確實能夠促進文化的發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一樣,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除了正面的效應之外,也有一些負面的效應。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們的文化鑒賞水平逐漸下降。應當看到,經濟發展在促進文化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客觀上也制約其擴大的內容和質量。
經濟發展的自成邏輯并不能證明文化發展的自成邏輯,正如生產力是由低向高漸次發展卻并不意味著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漸次發展一樣。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非自成邏輯性,也即負相關性,正是說明了兩者關系的復雜性,也就是說,文化繁榮并不意味著經濟繁榮,同樣,經濟發達也并不意味這文化發達。
綜上分析,為了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我們必須正確地看待作為人類文明發展兩大車輪的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這就是,一方面,文化與經濟雖然其發展各具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是它們彼此依存,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的密切關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經濟對文化具有基礎性作用,文化對經濟具有導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動效應,并在相互作用中發展。另一方面,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非自成邏輯性要求我們在制定社會發展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文化與經濟關系的復雜性,以促進社會快速、有序和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陶一桃:經濟文化論[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1
[2]程恩富等:文化經濟學通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浙江視野 區域文化 經濟發展 關系
區域文化,是指一個地區經歷數代人長期的公共選擇,在從事物質精神生產和社會生活中所最終形成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心態、民族藝術、風俗習慣、道德規范等的總和。它是一個地區發展最深厚的底蘊,是激發當地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一 區域文化影響經濟發展
區域文化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這種文化背景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方式、方法深層次的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那么區域文化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方式對當地經濟發展起作用的,下面將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論述。
1.區域文化通過影響人的素質影響經濟發展
區域文化精神影響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業家和普通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有什么樣的文化背景,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價值觀,會極大地影響他們對待生產勞動的態度從而影響到工作質量。積極的、勤奮靈活、開放進取的、包容性強的文化背景總是激勵著勞動者創新、創業、進??;而消極的、投機取巧的、封閉保守的文化背景會大大削弱勞動者創新進取的積極性。浙江人歷來就有“重利” 意識和利用財富數量來衡量人生價值和社會地位的“職業觀”的區域性商業文化,并在日后經商辦廠中不斷獲得正向激勵。所以,浙江人在改革開放后率先富起來了。
2.區域文化通過“文化無意識”影響經濟發展
“文化無意識”是人類無意識現象中的一種在社會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無意識,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支配著人的行為,從而不自覺地、間接地履行著意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言行舉止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人們的思維、觀念和文化心理、素質等,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蘊藏于每個人的身上,如果它寄存在由無數個體組成的民族群體中,就構成了群體意識,一旦這一群體意識形成,就具有獨特的魅力,并自覺和不自覺地注入社會經濟運行系統的各個環節,“干預”經濟建設,或起積極的推動作用,或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因此,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文化因素對經濟主體的經濟決策具有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區域文化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范式是:區域文化-區域經濟主體行為-區域經濟發展。在文化對區域經濟主體的影響分析中,一些專家創造性的提出了“觀念人力資本”的概念,即根據人力資本的形成途徑和功能不同,把人力資本區分為“知識人力資本”和“觀念人力資本”。知識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而形成的具有某種專業知識的人力資本,它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來獲得與傳承,也能夠通過文字和圖形來外化、傳遞、保存?!《坝^念人力資本”是指由傳統文化熏陶和潛移默化而形成的價值觀念方面的人力資本,它是在特定文化環境和知識傳統長期培養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自然而然的形成過程?!坝^念人力資本”的代表就是企業家精神,其所具有的企業家精神是一種先進的、創新的文化,企業家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各經濟區域經濟創新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進而最終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和水平。
3.區域文化通過決定企業組織形態影響經濟發展
不同的區域文化類型往往決定該區域的企業制度和組織形態。在家族文化盛行不衰的文化環境下,個人的社會自發交往能力就很弱,個人的跨家族信任關系很難建立,所以家族主義企業就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選擇。如在浙中地區,家族文化盛行,這里的大多數企業是一些家族企業,因此,浙中地區的企業較小,發展壯大速度很慢,經濟發展也相對緩慢。而在一個具有平等開放合作文化類型的社會中,企業的契約關系不僅穩定而且牢固,合作擴展秩序較容易形成,企業就可以越做越大。
二 經濟發展對區域文化提出新要求
一種文化是否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關鍵是看其是否具備創新意識、冒險精神以及對財富的欲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也需要創新,文化的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泉是創新,當然也包括文化創新,文化創新需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行文化和制度創新。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創新精神和觀念對現代經濟主體即企業家形成具有長久的基礎性影響。
1.發揚與當前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文化
優秀的文化可以促進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如善于吃苦耐勞的人適應能力特別強,在同等條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績;崇尚忠孝節義的人特別講誠信,不僅自己不搞坑蒙拐騙,也痛恨他人言而無信、制假販假;有社會責任感的人特別體諒國家,體諒別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覺地為國家、企業分擔責任;平時尊老愛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致富之后往往不忘鄉里鄰居,能帶領大家一同致富。這些都是當前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應繼承與發揚,從而積極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2.摒棄與經濟發展不一致的文化
落后的文化傳統觀念則會制約經濟發展。封建等級觀念嚴重的人往往會把社會工作分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溫州人用以致富、闖蕩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頭刀、剪刀、皮鞋刀、螺絲刀),在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顧的。他們中不少人寧肯待業、失業,也不愿放下架子,去從事服務性工作?!肮俦疚弧彼枷雵乐氐娜丝偸恰拔ü佟?、“唯上”,重官輕商,從而很難與外來客商及私營企業主真心相處,更談不上熱心為他們服務了。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的人辦事往往不循科學規律,而是求神問卜、投機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則買地造墳,求祖宗保佑,他們往往走不出“一代創業,二代守業,三代敗業”的富不過三代的怪圈??傊?,這些落后的文化傳統觀念越多、越濃厚的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氛圍往往就越差,經濟發展也越緩慢,應該堅決拋棄這些落后的不
適應經濟發展的文化。
3.經濟發展要求文化不斷創新
經濟在快速發展,這要求文化改革創新的步子也要邁得開,從而繼續促進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浙江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浙江文化勇于創新,最終先進文化與人的素質相結合,形成了促進浙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而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把文化創新融入現代化建設大目標,可帶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全面進步。
三 關于區域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錯誤認識
1.“區域文化無用論”的觀點
一些地方利用當地風俗文化,很少涉及深層次文化傳統觀念,通過組織文化節、旅游節等各項活動,以招商引資、發展經濟,但最終經濟增長速度卻仍不盡人意,于是得出對經濟發展“區域文化無用論”的錯誤結論。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地方錯誤的將表面民俗文化認為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梢姡@些地區必須認真審視本地區長期存在的文化傳統觀念,要認真調研和分析本地區的文化內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當今經濟發展的優秀文化,同時,要不斷學習其它地區的先進理念,特別是學習浙江溫州人的那種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敢闖天下的經商精神,不怕臟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以打造適合于本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觀念和時代精神。只有這樣,一些中西部地區所蘊藏的經濟潛力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資源優勢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并逐步縮小與浙江等發達地區在發展上的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
2.“區域文化變遷緩慢”觀
我國中西部地區在學浙江模式的過程中,普遍認為文化觀念變遷緩慢制約了當地經濟的快速改變。一般來說,文化變遷作為非正式制度變遷總是緩慢的。但是,也不一定,我們看東北的高失業率城市,存在著依附文化的殘余和生存文化的擴展力量,包括女的比男的更勤勞,到各地去打工,不管是打什么工。這種觀念的改變,就是文化的改變,而且改變得很快,沒有辦法時,生存文化就會上升到主流文化。
參考文獻
[1]張佑林.區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7
[2]塞繆爾?亨廷頓.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新華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方式;發展路徑;經濟結構
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先導產業,也是未來的支柱產業,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思想保證,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文化產業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滿足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能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應對以后可能發生的經濟危機。
一、 文化產業的內涵
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和經營性行業,是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以文化為內涵和各種服務活動或部門的總和。由文化產業統計研究課題組制定、通過國家統計局頒布實施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產業分為核心層、層、相關層。
由表1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產業涵蓋了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及軟件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其他文化服務、文化設備用品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
二、 文化產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文化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優勢,對資源的消耗少、對環境的污染小,而且科技含量較高,是典型的低碳型綠色經濟,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 000億元,比2009年增長25.8%,占GDP的比重為2.75%,可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這對調整經濟結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都具有積極意義。
1. 文化與科技結合,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的特點決定了文化產業是一種綠色環保經濟,其發展以人的智力投入和科技進步為依托,而不是靠消耗大量的體力物力財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的是人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基于這兩種需求而形成的文化消費是一種可持續性的消費,不但對環境污染少、對資源消耗少,而且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科技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產品,“三網融合”步伐的加快、IPTV、網絡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形態層出不窮,成為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文化已成為全球范圍內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維度。
2. 文化產業涵蓋領域廣泛,推動我國經濟的全面快速增長。在文化產業興起之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點在鋼鐵業、汽車業、紡織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業、造船業、有色金屬業、石化行業、輕工業、房地產這十大行業上,而文化產業的涌現則大大拓寬了國民經濟增長的行業范圍。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 8 400 億元,比2008年增長10%,占同期GDP的比重為2.5%左右。京、滬、粵、湘、滇等省市在GDP中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5%,顯然,文化產業逐漸成為這些地區的潛在戰略性支柱產業。
三、 文化產業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
從長期的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看,當人均GDP 在3 000美元~6 000 美元之間時,對文化產品與服務就會產生大量的需求,文化產業就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的人均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在解決了滿足人民生存需求的基本問題如九年義務教育、勞動社會保障、公共社區服務、醫療保障、基本住房保障之后,滿足更高層次需求的文化消費必然會大幅度增長,這就相應的帶來多種形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結合文化資源、現代科技與創造性的文化產業必將成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發展方向。
1. 增強文化軟實力,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內容
文化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類型,同時顯現出文化形態和經濟形態,其發展源于個體創造力、智力、技藝和才華的發揮,并且通過知識產權的形成和取用,創造財富、發揮就業潛力。轉變經濟方式就是要由先前的單純以經濟為主、文化為輔的發展形態,轉變到“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戰略思想上來。文化具有高融合性和高滲透性的特點,文化產業不僅可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還可通過技術嫁接、設計策劃和品牌授權等手段,為其它產業提供各種附加值,促進產業的創新發展。文化產業采用的是與傳統工業不同的發展模式,以個體創造力、技能和才華為特色,而不是靠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從而為個體、中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間。比如一些中小城市不適合或沒有足夠的條件開發和引進工業,便可以努力發掘自身良好的文化資源,發揮在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氣候條件、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優勢,構建完善的城鎮文化服務體系,開發出新的文化產業業態。
2. 發展文化產業是優化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雖然我國的經濟已經取得較大的發展,但目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仍然不盡合理,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第三產業比重較小、層次偏低。2009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而文化產業在第三產業中占了很大比重。據2008年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2.43%,而發達國家一般在10%左右,美國甚至達到45%左右。所以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文化產業以高科技和創新性思維為基礎,它的加快發展將改善我國產業的結構布局,推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層次向高端發展。
篇4
關鍵詞:園林景觀;主題;文化
1 主題與文化的概念與意義
1.1 主題與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題最早是應用在音樂中,成為音樂固有的一種術語,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主題被廣泛的應用在文學領域中,主題基本的理念和內涵是:主題可以看成是主體,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主題產生的解釋,主題的含義就是公共領域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解釋學中最為基礎的環節,也是實現創造的最強大動力,所以,針對于我們所了解的主體,需要適當的時間和認知去感受,并且可以根據世界上對主題的解釋,來明確實際上所認知的結果。文化是一個較為廣發的用語,在任何的領域都能夠運用到文化,文化的概念也非常的廣泛,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文化就是指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所遺留下來的物質和財富;狹義文化就是指人類的行為習慣。所以,無論是從廣義上講還是狹義上講,都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燦爛文化和民族歷史。
1.2 主題與文化的重要意義
園林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其設計成為讓大眾耳目一新的景觀,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而得到歷史的肯定,體現出文化的內涵。通常情況下來說,園林景觀主要的欣賞價值就在于景觀,通過觀察來得到欣賞價值和意義,并且通過所表達出來的信息來反映園林景觀的價值所在。
2 國內外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發展歷程
2.1 國外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歷程
日本園林:日本是一個文化氣息非常濃郁的國家,具有顯著的群島生活的特點,日本對于園林的建設非常的重視,并且無論是那個角落都建造的非常精細,所以在建造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大自然景觀的濃郁風情?!袄趿謭@”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園林之一,已經擁有400多年的歷史,“栗園林”是日本最大的園林之一,并且凸顯出了日本的獨特魅力。美國園林: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由于沒有任何宗教的約束,使其園林的建造體現出了一些自然、淳樸的文化氣息,在美國的這種發展趨勢下,形成了美式的園林景觀,體現出了一種浪漫的情懷。法國園林:法國是一個特別浪漫的國家,法國園林藝術也延用了這種爛漫的氣息,彰顯了法國古典文化的內涵,法國被稱之為浪漫之都,進而通過園林景觀體現出來,法國園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園林則屬凡爾賽宮,可以透過凡爾賽宮的整體建設,看到法國的整體浪漫的氣息和整體韻味。
2.2 國內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歷程
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東方園林,我國是東方園林的發源地,由于我國的古代園林是隨著歷史而沉淀進化而成的,所以賦予了豐富的文化氣息和人文歷史。從秦漢到魏晉在到唐宋至明清,都體現出了不同運維的園林文化,并且始終在傳承和延續著我國歷史的發展。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園林,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品質,主要采用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的方式,讓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出一種精神文化上的美,象征了品德高尚的情懷。
3 現代園林景觀規劃中主題與文化的表現
關于現階段園林景觀規劃中的主體與文化設計,通過對國內外的發展歷程分析,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因地制宜設計理念
對此,要求設計師在對園林景觀進行規劃時,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僅要弘揚時代精神,而且還要體現地方特色。比如,現代城市的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極易使人產生一種疲勞感,因而對自然環境的渴望尤為強烈。千年歷史的揚美古鎮,是全亞洲最大的專業性藥用植物園,該景觀的規劃來源于劉三姐的故居。駱駝山、象鼻山、蝴蝶泉等景觀規劃,則是根據當地自然地貌的特點,進行合理加工,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2 整體與部分的統一設計
在主題與文化設計的過程中,可從主要景觀與輔助景觀相結合,促進整體與部分和諧發展。比如,園林景觀通過假山瀑布、小橋流水、亭廊花架等科學設計,從而形成一個和諧舒適的整體空間,這在城市景觀的規劃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其中,在園林假山的規劃中,要充分地分清主次假山中的山石風格、紋理以及脈絡等。山峰的高低起伏、山腳的遷回曲折等,都能夠良好地體現假山的特色。享有“堆山疊石”之稱的獅子林,則是園林景觀中以堆山作為典型的案例。獅子林不僅具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走廊等人文景觀,而且還有各種湖山奇石,素有“假山王國”之稱。假山的合理規劃,成為了獅子林的一大特色。
3.3 中西合壁設計理念
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吸取西方園林設計的優秀思想,同時,結合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從而創造出化腐朽為神奇的園林景觀。例如,蘇州工業園區建設的金雞湖,湖岸上的“圓融”雕塑成為了金雞湖的一大特色,不僅是蘇州工業園區的標志,而且也是經濟全球化的象征。城市廣場以對稱的形式與蘇州市核心區域遙相呼應。水巷鄰里則彰顯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傳統特色。我國傳統文化崇尚與自然結合,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西方園林則更多側重的是一種對稱美,講究規則均衡的布局思想。
4 結語
通過對全文的分析,能夠看出在園林景觀規劃的進程中,對主題與文化的設計情況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此,在對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借助于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與理念,打造出更加完善的園林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海云. 園林景觀規劃的主題與文化探究[J]. 現代園藝. 2012(04)
篇5
[關鍵詞] 電影 場景 設計 藝術分析
1.電影場景設計的起源與發展
電影的場景設計最早起源于舞臺喜劇的布景,戲劇出現的場次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布景作情景烘托。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場景的設計逐漸成為一門藝術,在電影追求真實性和情感訴求的同時,電影的場景布置可以把觀眾帶入電影本身所表達的世界,這種真實性感受使觀眾更容易與角色內心產生共鳴。電影是一門空間藝術,講究立體概念,通常利用空間描繪故事發展。
早期的電影場景設計是以梅里埃為先導,他模仿戲劇開始把電影場景設計提升到一個大眾關注的焦點上來。從電影誕生之際就有了電影場景布置這門空間藝術,受到戲劇舞臺美術的影響,電影場景設計跟隨于舞臺美術的特色,經過不斷發展,使得電影發展越來越多元化[1]。電影場景的設計是全片總體空間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影作品的一個重要環節。電影藝術家大衛·格里菲斯說過:“電影在未來將成為世界的新語言,凡觀者都能理解。”如今電影作為一種以情感和敘事為主的藝術形式,需要一個和劇情匹配的空間環境,所有的人物情感,故事脈絡都建立在這個空間環境之上。電影空間環境是為了迎合劇情而創造的,是現實生活的還原而又高于現實的一種特殊場景。無論什么電影,場景布置都需要涵蓋電影的置景,燈光,道具,色彩等元素。電影中的空間場景即使與現實生活無差或差距較小,也能強化視覺感染力。電影場景設計經歷了現實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以及后現代主義場景設計風格的變遷,其意義也基本上反映了電影藝術本身在二十世紀以來的規律發展。
2.電影場景設計的藝術性
電影場景設計是由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構成,內部空間主要指室內空間環境,外部空間只要指自然環境和建筑環境。隨著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風格呈現多元化藝術風格,由于創作者對劇本的闡述方式和表達方法不同,場景設計也在電影中不盡相同。
2.1電影場景中的現實主義風格
電影場景設計的真實性和鏡頭拍攝。電影中真實的場景,讓觀者能身臨其境感受劇中人物所體驗的生活和情感,一部電影之所以讓觀者感動,離不開場景的渲染,真實的場景讓觀者與電影產生共鳴,一些觀者沉浸在人物的故事里,為劇中人物而喜而憂。電影的真實性要符合實際,不能天馬行空,要有年代歸宿感和空間真實感。電影場景設計師要盡力去設計符合故事發展背景,符合電影內涵和大眾審美的典型場景。
在李安導演的最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旅行》中,我們看到少年派因為災禍而漂流在大海中的真實場景,電影中值得一提的是變幻莫測的大海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少年派漂流到海上,大海不是一成不變的,時而洶涌澎湃時而平靜的大海使觀眾看的膽戰心驚;其次是電影中的奇幻生物,除了第二主角老虎理查德·帕克逼真的形象之外,還有海中那些布滿青苔使人叫不出名字的魚,留給觀眾的還有星光燦爛的夜空,景色旖旎的海島等。這些場景都讓觀眾身臨其境,驚險的故事不得不為電影拍案叫絕。
2.2電影場景中的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最早起源于法國的文學藝術流派,但其對于影視藝術的影響更為深遠。超現實主義是以“超越現實”、“超越理智”的幻覺、夢境為主要創作源泉。超現實主義電影設計風格往往強調無理性真實,不協調或不符合傳統形象。這種電影挑戰著人們的審美,對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場景布置,需要更多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但這種“不切實際”并不是毫無依據的胡亂設計,它需要基于現實,讓觀者思緒游蕩于現實和非現實之間。
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場景設計具有不可束縛性,一般情況下,把兩個毫無關聯的空間物體放在同一個地方,才能表達空間所隱藏的內涵。在《我和僵尸有個約會》中,主角騎著摩托去了宋朝,在宋朝岳飛抗金的時出現一個現代社會標志的物品是一個思維上的飛躍,“宋朝”和“摩托”聯系在一起,打破了觀眾的慣性思維,讓觀者隨著劇本和導演一起在天馬行空的空間里暢游。
超現實主義的影片《車逝》中,主人公在幻境中坐在一張床上,那床猶如一艘小船,在月光下飄蕩,畫面中的元素脫離正常存在的時空而融合在一起,產生了時與空的置換,以建構出超現實空間的意境。
2.3電影場景設計中的現代主義風格
現代主義的電影是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形式,現代主義風格的電影場景需要有象征意義?,F代主義的電影場景設計是一種對客觀對象進行變形,抽象和夸張,打破傳統的再現故事發生場景,而以一種視覺沖擊力大,濃墨重彩,明暗對比強烈的手段創造出一種神秘而純粹的精神世界[2]?,F代主義的場景設計注重抽象化真實,立體而抽象的視覺效果驅使觀眾繼續往下看而不覺得乏味。
保羅·安德森導演拍攝的電影《生化危機》講訴了一個被病毒感染而變形扭曲的社會,主角艾力斯被安布雷拉公司無限克隆,和安布雷拉公司展開一系列斗爭與反抗的故事。劇中的場景涉及宇宙,從未有人見過的病毒和克隆技術,如此大跨度的場景使得觀眾內心期待,使得生化系列電影風靡全球。
3.電影場景設計的重要性
場景作為電影中三大構成要素之一,是電影創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一個好的劇本需要有強大的場景設計做支撐。電影場景能對劇中人物情緒做一個烘托,突出電影主旨,表達人物情緒和增加視覺感染力和沖擊力。電影場景對電影的故事結構,人物塑造和情感發生具有重要作用。電影場景設計是電影的重要表現,一個良好的場景設計能達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場景的創建運用空間組合的方式構成藝術形象,為電影提供表現空間,凸顯電影的時空感。
結語
場景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道具擺設,生活的仿制,自然環境的模擬,場景設計需要符合劇本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對整部電影具有關鍵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徐巖東.論影視動畫中的場景設計[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45-46
[2]韓新順.場景設計中的空間表現在動畫影視中的重要性 [J].電影文學,2011(20):73.
篇6
【關鍵詞】旅游景觀;地域;文化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170-02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世界各國旅游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根據近些年來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了解旅游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與旅游地居民進行文化交流”已成為英、法、日、德、美等國游客外出旅游的三大動機之一。20世紀全球旅游業正逐漸成為一種“不可扭轉的社會、人文、經濟、文化現象”?!拔幕糜巍弊鳛槁糜螛I中的一個分支,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
中國加入WTO后,國內旅游業與國際接軌,旅游者對于旅游產品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這也對我國的旅游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在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景觀的開發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許多旅游景區普遍缺乏特色,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對旅游資源條件進行充分的研究與論證;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難以營造出旅游景區突出地域文化元素所形成的獨特魅力,也難以令游客獲得獨特的文化旅游體驗。另外,在旅游景區開發中,只注重規?;c短期效益,文化旅游景區建設盲目投入,不注重質量與長期效果,造成我國的許多旅游景區的核心競爭力不夠,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位于無錫湖畔的“統一嘉園”旅游景區就是一個盲目跟風,脫離地域文化元素,最終失敗的典型案例?!敖y一嘉園”景區占地面積約為360畝,始建于1994年,最初“統一嘉園”是作為影視基地開始興建的,但從1998年開始,紅極一時的影視旅游熱退燒了。園區的管理方迅速調整景區定位,將其定位由影視旅游轉向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在園區中引進媽祖文化,營造大量的人造景觀,并于2001年正式對外營業。媽祖文化發源于福建湄洲島,媽祖與太湖也沒有多少聯系,舍湖近海的文化營造,很難使前來游玩的游客感受到無錫當地的文化內涵?!敖y一嘉園”最終于2006年因為資不抵債宣告破產,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旅游景觀是旅游產品中最直接的吸引物,是展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最直接方法,是發展地區旅游業的基礎與依托。在旅游景觀中可以反映旅游地居民的生活、建筑、服飾、宗教等眾多內容。旅游已不僅是現代人游覽、觀光、認識世界、開闊視野的途徑,其本身就是一種大規模的文化交流。任何旅游產品與旅游方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內涵,文化特性也是旅游產品的本質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本身就是旅游產品中極具個性的資源優勢,所以在進行旅游景觀設計時應當對這種個性化特征進行強化。
在時代背景下,旅游景觀的設計概念必須遵循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只有反映出地域文化特點的旅游景觀才能具有獨特的面貌。因而在旅游景觀的規劃與設計中,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內容。
一、在旅游景觀設計中反映獨特的地域文脈
文化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地域為文化賦予了基本的底色,形成了文化最初的沉淀。在中國古代書籍中已反映出古人對文化地域性的重視和強調?!对娊洝分兴枥L的十五國風就反映了當時不同地域所存在的具有差異的風土人情;《漢書.地理志》則明確地揭示出自然環境對人的生存方式及文化形態的影響。
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具有獨特的特征與屬性,而景觀的地域性是景觀的本質屬性。旅游景觀中對地域文化的表達、自然環境與地方氣候的千差萬別、當地傳統建筑中所蘊含的場所精神,以及不同的建筑技術與材料的獨特性都造就了景觀獨一無二的地域風格。設計師在面對文化旅游景觀時,也應做到尊重場所精神、尊重自然環境,喚起旅游者對自然的回歸和對歷史文脈的傳承。
在陜西西安曲江新^景觀規劃設計中,設計師就將當地特色文化景點予以保留,突出當地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名俗風情以及都市文化,使其成為聞名中外的文化旅游勝地。曲江是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皇家園林,在曲江新區范圍內分布有大雁塔、慈恩寺遺址、唐城墻遺址、大唐芙蓉園等知名的旅游景點。在對景區進行整體景觀規劃時,設計師利用景觀道路和生態綠地將分布于景區內的眾多文化景點,如大唐芙蓉園、大雁塔、漢代皇家陵寢進行銜接,同時利用濱河的苔原地貌和文化遺跡形成文化生態帶,體現出曲江新區獨特的文化韻味。同時在曲江新區的旅游景點的引導標識上借鑒漢唐的文化元素,使前來參觀的游客感受到濃郁的漢唐文化氛圍。
二、注重對傳統建筑和街區的保護及恢復
在旅游景觀規劃中注重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恢復。建筑是四維的藝術,是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氣候條件、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歷史沿革、藝術追求的直接反映。對于旅游產業的發展,應盡量將旅游地中具有建筑美學價值的傳統建筑進行保留與恢復,使游客能夠通過欣賞與游覽傳當地統建筑,進而對當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文化遺跡宗教文化進行欣賞與了解。
通過建筑對當地文化進行展示是一種立體的展示,不同于圖片或文字的說教,建筑能夠將旅游地的人文歷史及現實特點展示得更加豐滿,并創造出極具個性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環境,營造出的文化旅游景觀獨具特色并富有鮮明的個性。
三、注重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在目前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似性和共同特征也在日益增加,在文化旅游景觀的設計規劃中就要注重保護和維持一個地方獨一無二的特征,以反抗全球化大潮中“被同化”的力量,使文化景觀呈現出多樣性的文化環境與自然環境。對文化旅游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要挖掘景區的深層價值,建立景區的資料庫,準確評估景觀價值,同時發現其中的潛在價值。
四、結語
文化代表著一個地區歷史的沉淀,發展旅游應深入發掘當地的文化底蘊,并通過旅游景觀及環境的營造展示出獨特的識別性,通過這種方式開發出來的旅游產品才能具有堅實的根基和持續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吳家驊.景觀形態學[M].葉南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王向榮,林菁.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諾伯格.舒爾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4]許忠秋.恩施地區文化景觀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5]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觀保護[D].東南大學,2006.
作者簡介:
篇7
關鍵詞:文化價值取向 ;收斂性 ;模糊經濟學;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8)04-0117-04
引言
文化作為產生內生行為模式的一個源泉,其演進過程對經濟發展或經濟績效的影響,許多經濟學家對此問題都有所研究。韋伯(Weber,1930)[1]較早地關注了關于文化和經濟績效的關系,他認為來源于宗教倫理的“資本主義精神”①,作為近代歐洲所獨具的價值體系,驅動著人們行為方式的變革,最終推動了經濟績效的提高。但由于文化作為一個寬泛的定義,其組合要素的單位和精細分類程度又很難以有一個統一的界定,對經濟影響的真正要素是什么更難以真正去把握。盡管隨著計量經濟學和博弈論的發展,一些經濟學家已用實證的方法去驗證文化所包含因子對經濟的影響,如信任(Beaugelsdijk,2006[2];Zak,
Knack,2001[3])、經濟自由(Dollar,1992[4];Johnson,Lenartowicz,1998[5])等,但是因為相關概念定義的不統一和交叉模糊,以及缺少直接變量和經濟發展發生關系,使得此研究的視閾有所偏窄。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文化的價值取向功能反映了非正式制度對于經濟主體選擇行為的影響。諾思(1990)[6]認為在小型的不發達的市場上,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在這些市場上,個人關系和社會關系被用來保證契約實施,防止人們之間相互占便宜。這種關系是由文化的價值取向功能決定的,進而構成了團體的行為模式。Aoki、Dore(1994)[7]在研究日本和西方工業國家企業的區別時,得出了企業不一定采用所屬行業中認為最有效的組織方式,而是采用反映該國最基本的組織實踐的方式。就我國而言,家庭關系和鄉土關系是人際交往中價值判斷的重要條件,構成了個人關系的主體。Weidenbaum、Hughes(1996)[8]從海外華人投資地域的選擇角度,論證了家庭關系和鄉土關系這兩種價值取向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人類社會的某些普適性基本價值(如自由、公正、平等)是置于偏好的優先位置的,支配著對事物的選擇,支撐著整個人類社會的人際結合。將個人動機和信仰與價值觀和行為規范,進而與作出的選擇聯系起來的任何過程,以及這些過程的反饋過程都將是路徑依賴的(達斯古普特,2005)[9]。然而這并不斷言文化的價值取向就決定著經濟績效的健康良性運作。由于機會成分的存在,使得這些價值觀不能普惠市場上所有的潛在參加者,有時還會削弱或打破原有的價值標準。正如Sethi 、 Somanathan(1996)[10]關于機會主義者和合作主義者的博弈模型,如果人口中有足夠多的機會主義者,那么未來將有更多的機會主義者。當然,在追求這些基本價值時會出現沖突,但如果著眼于長遠,依賴規則而不是任意的特殊干預,沖突是可以被緩和的,甚至還能被轉化為互補的②(柯武剛、史漫飛,2004)[11]。
從模糊經濟學角度來看,模糊數學為個體行為選擇向群體行為轉變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工具。模糊經濟學始于1975年篷薩爾(Ponsard)的研究,此領域的獨創之處在于采用了一組由模糊性或不確定性定義的新概念,運用精確的數學方法展開對經濟學的研究。他先后研究了消費者空間偏好(1981)[12],消費者的多重標準分析(1986)[13],納什均衡(1987)[14],經濟選擇、經濟計算和一般均衡理論(1988)[15],個體選擇的傳遞性(1990)[16]等問題。此外,Banerjee(1995)[17]通過顯示性偏好滿足一定的規則條件,研究了模糊集合確定的選擇函數是可以看作理性表現的。Shepherd(2006)[18]討論了模糊建模和經濟關系估計的問題。
筆者將在以上研究和認識的基礎上,借用文化功能學派的視角③,從微觀經濟決策單位的模糊選擇機制出發,運用模糊經濟學相關研究,探討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宏觀問題,以此佐證文化既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動力,又可能導致經濟的衰退。論文其余部分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界定文化價值取向功能并闡述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第二部分探討了文化價值取向功能收斂性的模型的引入,第三部分構建了具體的分析模型,第四部分解釋了模型蘊含的意思。
1.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界定及其條件收斂性的闡述
文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哈耶克認為,“文化乃是一種由習得的行為規則(learnt rules of conduct)構成的傳統”(哈耶克,2001) [19]。諾思認為,“文化不僅是不同種知識的混合,還包含對行為標準的價值判定,行為標準(社會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被用來解決交換問題”(諾思,2000)[20]。文化涉及了人類行為的出發和價值標準。假定文化給定,并視其為經濟定價過程中的輸入變量,那么文化的價值就可以看作人們所持有的一種已知偏好(Throsby,2001)[21]。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馬林諾斯基,2002)[22],它的重要性是在于人類活動的體系,并不是偶然堆集而成,而是有組織的、完善配置的及永久的。這就是說,同樣的體系可見于全球各地不同的文化中。由于行為模式必然要反映相應的價值標準,行為間的相互關系隨價值體系的變化而變化。文化的價值功能通過行為模式而成為判斷標準。文化的價值取向功能反映著主體受文化觀念的影響而形成的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做出選擇。它涉及微觀經濟個體做出選擇和決策,是本文微觀經濟分析的基礎。
如何來界定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呢?首先要確認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諾思(North,1992)[23]認為,正式規則能夠在一夜之間改變,但非正式規則的改變只能是漸進的。因為雖然提供了一種基本的、合法的規范給正式規則,但是革命性的變革從來不像它的支持者所期盼的那樣,其實施過程也從來不像所預期的那樣。一個社會移植另一社會的正式制度,是與原創國家的實施特征明顯不同的。這是因為兩者的非正式標準和強制執行特征是不同的。反向考慮此問題,造成經濟社會差異的一個構成要件是非正式標準,而根據前面的界定非正式標準正是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其次,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指的是在相關變量都相等時,區域文化價值取向功能差異表現出一種縮小的趨勢。再次,如何進一步去佐證文化條件收斂性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一方面,哥登衛舍(Godenweiser)“有限變異”原則(馬林諾斯基,2002)[21]可以體現這一點,即對于一種文化的需要,滿足這需要的方法的變異是有限的,于是由這需要而引起的文化結構是被決定于極少可能變異的程度之中的,各地區域間有些制度化活動的基本相同就是一個例子。另一方面,在一個文化所涵蓋的領域,由于這種價值是一種判斷的標準,那么文化自身的自我強化會使價值取向功能趨于條件收斂。最后,還需要用制度變遷理論來勾勒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是為了減少生活中人際交流的不確定,但由于不同文化的價值取向選擇不是同一的,社會將面臨自由、平等、信任等的多維度選擇,進而這可能使得社會整體的預期潛在收益并非主要表現在金錢上。Stigler、 Becker(1977)[24]認為,偏好是“隨著時間逐步穩定并在人們之間變得相似”。價值取向作為反映偏好的一個方面,其條件收斂性也正反映了這一過程,其隨時間維度而自我強化的行為往往表現為慣例或風俗的形成。一個倡導經濟自由(主要指個人財產的保護,交易自由,個人自主)的社會文化氛圍,其文化的這種價值取向所產生的路徑依賴會促進經濟的增長(Johnson, Lenartowicz,1998)[25];而一個社會文化的總體價值取向是偏向于保守和等級制度的,這種路徑依賴必然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因為這與經濟增長又呈負相關的。此外,外來文化滲入會影響原創文化的價值取向,其滯后的影響也可能改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文化價值取向功能收斂性的模型的引入
從經濟系統復雜性的角度看,復雜的經濟系統是異質的行為人在一個空間內部采取的行動是相互影響而產生的,是系統內的要素相互作用及其與環境的非線性作用而產生的,行為結果是無序的。在復雜經濟系統中,行為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紊亂的,不存在一個超能者能夠利用系統的運行規律和系統內行為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獲取超常的好處。在經濟系統中,人的行為會表現出非單一特征,有時會有跳躍式行為,有時會表現出突變現象,這意味著個體行為在特定時間表現出的非線性和間斷性。當我們要處理的事情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人類的邏輯思維受到限制,缺乏足夠的計算能力理性地應付這些復雜性問題。但這種受到限制的邏輯思維,并不能禁錮決策者可能采取的行為。
從“經濟人”視角的角度看,考慮把經濟個體定位于放在某一社會背景中的“經濟”人,即個體不僅要考慮自身的財富上的逐利和非財富的追求,他還要權衡與他人的利益沖突,也就是使我們去考慮行為主體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在經濟模型中的表現與量化。此外,近些年以倫理為核心的利他行為逐漸進入了經濟學中研究視野,貝克爾(Beker,1976)[26]用理性選擇模型對利他偏好做出了解釋,并進一步論證了利他行為的均衡是施用者的邊際適用性等于受惠者的邊際適用性。這些都使我們不得不去考慮擴展的“經濟人”偏好選擇模型。
從主體價值取向的心理現實化和判斷模糊性角度看,傳統經濟學建構的經濟學微觀心理基礎是效用理論,無論是采用基數效用理論還是序數效用理論,都趨向于建立以財富狀態量為價值載體的絕對函數。正如哈耶克(1997)[27]認為,當我們努力建構一種合理的經濟秩序的時候,假設我們又有所有相關的信息,假設我們能夠從一個給定的偏好系統出發,又假設我們掌握了有關可使用的手段或資源的全部知識 。這種經濟運算方法的發現之所以無法解釋社會經濟問題,其原因在于作為這種經濟運算出發點的“數據”或“基據”就整個社會而言,對于一個能夠計算其結果的單一心智來說,從來就不是“給定的”,而且也絕不可能是如此給定的。非確定性因素的存在,產生了信息種類、數量、可靠性、一致性的模糊性問題,進而影響著經濟個體的選擇問題。而個體在做出選擇時,影響因素應為權重,正如Kahneman 、Tversky(1979)[28]指出,決策者賦予各種可能結果的權重是決策權重,而不是概率。
從價值取向功能收斂性的角度看,由于經濟主體文化價值取向的一致性所引致的行為判斷的相對穩定性,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產品的豐富多樣性的對立統一;以及資源稀缺所帶來的選擇行為的約束與現實選擇單一性之間的對立統一;在某種程度上都可理解為“收斂”和“發散”的相對均衡。且從短期來看收斂性居于上風;從長期來看,除非打破原有的價值理念,否則收斂性依然存在。通過對個體目標的多樣化和主體文化觀念的模糊性的整合,反襯出個體整體利益觀的形成和路徑依賴,折射出現實生活中同一社會群體的個體往往會形成趨同的價值評價。
3.模型構建
3.1 相關假設
a.非線性、間斷理的假設。主體經濟行為的非線性和無序性,以及選擇視角拓寬所引起量綱的不統一,因而假定理性人的可具有非線性、間斷理。
b.文化價值取向功能可使偏好與選擇一致的假設。這是因為生活中選擇可能與偏好、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不一致而作的假定。
3.2 模型框架
a.設是論域X到[0,1]的一個映射,定義:X[0,1],x(x),稱是X上的模糊集,(x)稱為模糊集的隸屬函數。我們用隸屬函數反映個體的偏好程度,可避免量綱的不統一,如財富可以用金錢衡量,但非財富卻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4.結論
在同一文化的價值取向下,在某時點的時間界面上,文化群體的選擇會趨向于一種穩定狀態;從長期時間序列的情形看,其可能選擇的演進方向是k,但序列的數目是趨于減少的。在其他相關變量都相等的條件下,這反映了區域文化價值取向功能差異的縮小的趨勢,即我們定義的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這時個體會趨于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并且不會輕易改變。同一社會近似的價值判斷,一方面減少了經濟個體估算的成本;另一方面,經濟個體又較容易地判斷社會中的其他人,即為經濟生活提供了一套框架,使合作和競爭具備了一定的預見性和依賴性。因為經濟個體所需的信息和計算能力的容量大大超出了經濟個體的能力,要對經濟行為的所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理想思考是不可能的。同時這也為經濟主體提供了一套穩定的判斷選擇標準,主體采用相對權重選擇機制,為其做出選擇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減少了決策判斷的交易成本。這種自我強化往往會形成一種路徑依賴,若這種路徑依賴強化的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文化因素,如信任、平等、自由等,這將促進經濟的增長。反之,則會阻礙經濟的增長。
在多元文化中,個體受其他文化價值取向觀念的影響,其權重分配及評價等級也會發生改變,此時合成矩陣種類的多樣性會遠遠大于單一矩陣冪的多樣性(M1M2),個體可能會改變現有價值取向。當然,這種演進過程通常是人們生存方式、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或者說是個體所接受的新思想和習慣之間的優勝劣汰。這種影響因素的擴張,會增加文化群體的可能選擇,但由于不同文化的價值取向不同,外來文化的影響并不一定會影響這種價值判斷,進而促進或阻礙經濟的增長。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割裂原創文化的以期重現強國之路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如拉丁美洲移植了美國的憲法等制度,但并沒有真正促進經濟的增長。
文化價值取向功能的條件收斂性體現的是在相關變量相等時,價值取向功能差異縮小的趨勢。在一定情況下,文化的價值取向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當然也可能導致經濟衰退;當這種條件收斂性被打破時,可能帶來經濟更好的發展,抑或造成經濟一定的衰退。此觀點在某種程度上也佐證著文化既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動力,又可能導致經濟的衰退。
注 釋:
①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韋伯把"資本主義"當作一種整體性的文明來理解,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依靠勤勉、刻苦、利用健全的會計制度和精心盤算,把資本投入生產和流通過程,從而獲取預期的利潤)構成了近代歐洲所獨具的價值體系,驅動著人們按照這些價值原則進行社會行動.
②當弘揚一種基本價值又進一步實現了另一種價值時,這兩種價值就是互補的。參見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③此學派學者認為,把文化分成原子及個別研究是沒有希望的,因為文化的意義就在要素間的關系中,他們亦不同于文化叢體是偶然集合的說法。他們偏重于文化的動態,以此觀察文化要素如何活動、如何集合及如何幫助人類滿足需要及實現他們的命運。參見馬林諾斯基.文化論[M].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2-16.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北京:三聯書店,1987.
[2]Beugelsdijk,Sjoerd.A Note on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Trust in 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Growth[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0:371387.
[3]Zak, P. J.,and Knack,S.Trust and Growth[J].Economic Journal,2001,(111):295321.
[4]Dollar,D.(1992).Outward-Oriented Developing Economies Realy Do Grow More Rapidly:Evidence From 95 Ldcs,1976-1985.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40:523-544
[5]Johnson,James P.,Lenartowicz,Tomasz .Culture,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33,(4):332-356.
[6]North,Douglass C.Institutions,Institutionsl Change,and Economic hist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Aoki,Masahiko,and Ronald P.Dore,eds.The Japanese Firm:The Source of Competitive Strengt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Weidenbaum,Murray and SamuelHughes.The Bamboo Network[M].New YorK:Free Press1996.
[9]帕薩•達斯古普特,伊斯梅爾•撒拉格爾丁.張慧東、姚莉、劉倫、吳京芳、申小玲.社會資本――一個多角度的觀點[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0]Sethi,Rajiv,and E.Somanathan.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 in Common Properth Resource Use [M].New York:Wiley.
[11]Ponsard,Claude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subsets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s spatial preference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rch ,1990,(23):279-288.
[12]柯武剛,史漫飛.制度經濟學――經濟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Ponsard,Claude. An application of fuzzy subsets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umer's spatial preferences [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1,5(3) :235-244.
[14]Ponsard,Claude .Spatial fuzzy consumer's decision making: A multicriteria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6,25(2):235-246.
[15]Ponsard,Claude .Nash fuzzy equilibriu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to a spatial duopoly[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7,31(3):376-384.
[16]Ponsard,Claude .Fuzzy mathematical models in economics[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88,28,(3):273-283.
[17]Ponsard,Claude .Some Dissenting Views on the Transistivity of Indicidual preferenc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0,8(1):93-94.
[18]Banerjee,Asis .Fuzzy choice functions, revealed preference and rationality*[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5,(70):31-43.
[19]Shepherd,David,Shi,Francis K.C. .Fuzzy modelling and estimation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J].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2006,(51):417433.
[21]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鄧正來譯.哈耶克論文集[C].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22]諾思,道格拉斯•C.《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載于詹姆斯•A•道等編《發展經濟學的革命》(論文集)[C].上海:三聯書店,2000.
[23]Throsby,David.Economics And Cultur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24]B•馬林諾斯基,譯.文化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5]North,Douglass C.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st,1992.
[26]Stigler,G.and Becker,G.S.De Gustibus Non Est Dis putandu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2):76-90.
[26]Johnson,James P.,Lenartowicz,Tomasz .Culture,Freedom and Economic Growth :Do Cultural Values Explain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98,33,(4):332-356.
[27]Becker,Gary S..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J].Cambridge Press,1976.
[28]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鄧正來譯.個人主義和經濟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97.
[29]Kahneman,D.,and Tversky,A.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2.
篇8
一、旅游景區的環境管理
旅游景區的環境管理指的是對法律、行政、經濟、科技、規范以及教育等手段進行綜合運用,對一切可能或者是已經損害到旅游景區環境的活動以及行為施加一定的影響,對旅游景區的發展以及有關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使得旅游景區的環境不僅能夠滿足游客們的需求,而且能夠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的現象發生,使得旅游景區能夠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之間的有機統一。
(一)旅游景區環境管理現狀
(1)欠缺污染防治與控制等措施?,F階段,從大多數旅游景區來看,對于環境資源等均缺乏一些必要的保護措施,旅游景區當中經常存在著大量分散的、隱蔽的,而且難以進行收集、運輸和處置的生活垃圾,對于一些由于人為因素所導致的歷史文化古跡的污染、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等均沒有進行有效地防治
和控制。
(2)景區工作人員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傳統觀念認為旅游業是無煙工業,根本不存在資源損耗問題,而這一傳統觀念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旅游景區工作人員的環境不友好行為,除此之外,旅游景區工作人員往往會為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對游客流量毫無節制的放縱,從而使得旅游景區的環境超過其承載極限,這邊導致了資源的嚴重破壞。
(3)游客及當地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目前,盡管游客的整體素質均在提高,但還有很多人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在景區亂丟垃圾、亂涂亂畫等對旅游景區環境進行隨意破壞,而當地居民也經常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景區的環境破壞,這邊對景區的環境造成了很大威脅。
(4)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現階段,盡管國家已經頒布的相關的環境保護法等,當時對于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管理方面的地方性的行政法還有所欠缺,除此之外,旅游景區的管理體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并沒有將其正式納入景區管理體系,還缺乏一些專業的景區環境的管理人才。
(二)對景區環境管理方面的建議
1.自然環境管理。旅游景區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的而一個基本保證便是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景區的可開放應該以自然生態保護與培育為基礎,使得景區的綜合效益能夠達到最優化,當景區開發與環境保護相互沖突的時候,應該始終堅持環境保護。根據實際需求對景區進行劃分,例如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等等,對每一區的開發行為與保護力度進行明確。除此之外,還應該將游客的消費區與游覽區進行劃分,使得產生的生活垃圾能夠進行集中處理。
2.歷史文化管理。對景區內的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管理,在景區當中構建現代化設施的同時,應該對旅游區的傳統特色以及歷史風貌進行充分的發掘和保護。對旅游景區當中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進行保護和管理,此外,還應該注重對景區內文化氛圍的營造等。
(三)旅游基礎設施管理
應該注重加強旅游景區內的交通設施,使其能夠為旅游者提供便利、舒適的交通,將生態學原理引入到旅游基礎設施管理當中,對區域當中的設施配置做出相關的規定,使其能夠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旅游市場秩序管理
注重維護旅游市場的良好秩序,使其能夠達到相互協作的目的,對于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進行抵制,為游客們提供公平交易的旅游市場秩序,在此基礎上,還應該加強保衛安全措施,確保景區 以及周邊社區能夠保持安全穩定的環境。
二、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設計分析
(一)基礎為個性創新
旅游景區應該具有一定的特色,有自己讀個的主體,能夠使得游客對景區有地方感,這便使得旅游景區能夠區別于其它景區,能夠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其在市場競爭當中的競爭優勢。
(二)核心為價值觀念
旅游景區內的銷售人員工作的目的僅僅局限于讓消費者了解旅游景區的外貿特性,使得游客的旅游目的得以實現,但是對于該旅游景區當中凝聚有多少文化因素,以及其與消費者消費觀念有何聯系等等均沒有進行考慮,而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設計恰好能夠對這些不足進行彌補,它能夠有意識的發現、培養或者是營造某種核心價值,從而使得旅游景區的旅游目標得以實現。
(三)根本目標是互動共鳴
旅游景區的文化渲染能夠充分表現景區內工作人員的價值觀念取向,尤其注重游客的滿意度,能夠在較低的生產與營銷費用基礎上為游客提供更多超額價值的產品,能夠為游客營造較為滿意的旅游環境,除此之外,還應該借助旅游景區內涵文化的親和力,能夠在旅游景區與游客之間建立共同的認知,并且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其能夠最終達到與游客價值觀念的共鳴。
三、結束語
篇9
關鍵詞:物流管理;信息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示碼:A
Study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Informatiz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t Network Economy era
LiuGuocun
(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at network economy era. 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bout the informatiz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be taken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problems;measure
一、網絡經濟時代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新特點
1、現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一詞源于英語的“Logistics”,原意是軍事后勤保障。一次大戰后,物流的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經濟領域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而進行的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信急從起始地到消費地的有效流動與存儲的計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傳統物流,一般就是指商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位移,以解決商品生產與消費地點差異與時間差異。
所謂物流管理是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
2、物流管理信息化及其特點
物流管理信息化具有以下特點:
(1)網絡化。物流管理的網絡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電子商務下物流活動的主要特征之一。(2)自動化。物流管理的自動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管理過程中的差錯,還可以方便物流信息的實時采集與追蹤,提高整個物流系統的管理和監控水平等。物流管理自動化的設施包括條碼自動識別系統、自動濘向車系統(ACVS)、貨物自動跟蹤系統(如GPS)等。(3)智能化。物流管理智能化是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高層應用。物流管理過程存在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線路的選擇,物流配送中心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等問題,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管理知識和經驗才能解決。(4)標準化。物流標準化是實現物流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條件。(5)空間化。電子商務的快捷性使得其對物流時效性的要求更高,對物流的運作管理水平和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我國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問題
物流管理觀念陳舊是影響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原因。對物流的概念,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管理觀念的陳舊是影響我國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原因。物流業是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產業,它對提升運輸產業水平,推動經濟發展和滿足社會需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而目前,我國很多企業經營者物流管理觀念淡薄,對物流管理的認識仍局限于運輸、倉儲、搬運等,沒有認識到現代物流管理的發展、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立對企業發展,乃至對全社會降低流通成木和交易費用,增加利潤,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獨特作用。
信息技術和物流設施落后是制約物流管理信息化發展的瓶頸。目前許多企業的計算機應用程度仍比較低,大多數應用只限于日常事物管理和辦公自動化,對于物流管理中的許多重要決策問題,還處于半人工化決策狀態,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滯后。物流設備也都比較陳舊,與國外以機電一體化、無紙化為特征的配送自動化、現代化相比,差距很大。
傳統流通體制制約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我國目前的物流行業管理仍沿用著計劃經濟時期的部門分割體制。依據這種條塊管理體制,我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縱向隸屬和管理格局,物流的許多活動被割裂至各個部門,海關管理程序、物資采購等方面的一些規定也影響了物流業綜合服務水平的提高和業務領域的拓展。使得很多企業無法制定統籌規劃和統一的信息標準,致使設計、生產和經營管理信息不能快捷流通,不能共享,甚至放棄信息資源規劃工作,從而嚴重阻礙了物流管理信息化的進程。
物流管理人才嚴重缺乏,無法為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持。物流業是個實踐性非常強的領域,而我國在物流教育方面又相對落后,既熟悉物流又懂得現代信息技術的人才稀少,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更少。雖然我國大多數的高等院校開設了電子商務和物流方面的課程,但是大部分都是講解理論方面的知識,缺乏實踐教學,造成了我國物流研究相對落后和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短缺,無法為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足夠的智力支持。
三、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更新觀念,重視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設。在網絡經濟時代,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相比較,具有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支持商務活動的物流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人們必須更新傳統商務活動下對物流管理的觀念,解放思想,充分了解信息化對物流的影響,擺脫傳統運輸就是物流的看法,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商流、資金流,輕信息流的物流管理觀念,從而提高社會對信息化在物流中運用的重要性的認識,把建立信息化、電子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放到日程上來。
加強網絡建設和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F代物流管理需要科學技術支撐,而信息技術是現代物流發展的基礎。顧客和供應鏈各環節的無限時溝通的要求,對物流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全球看,跨國物流集團無一不擁有覆蓋全球的信息網絡系統,全球化的信息網絡又支持了全球化的市場網絡。我們應積極引進國外物流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改造現有的物流設施、裝備,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改造我國傳統的物流管理,提高企業物流管理現代化水平。另外我們還要加強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合理化構建一個靈敏的神經系統。
加強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要建立一個高效、暢通、合理的適應網絡經濟時代需要的物流系統,必須要有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培養中,一是要加強對現有職工的培訓,提高職工的業務素質和政治素質等;二是高校要加強對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重視物流專業課程的設置,又要重視信息技術方面的課程及管理課程的設置,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更加適應物流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建立完善的法規及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的法規及配套政策,改變我國目前的物流行業管理的部門分割體制;鼓勵引導企業加強信息化資源規劃工作,提高企業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強物流業法制建設,努力實現物流法制化、規范化;物流必須納入全國地區城市發展規劃之中,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建立權威的電子商務認證中心,維護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篇10
【關鍵詞】地域文化;園林景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園林景觀建設是人們改善生活環境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人們生活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代表。在現如今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景觀設計盲目崇洋、千城一面,失去了園林所固有的地域特色,在當前園林建設形勢下,傳統的文化脈搏在流失。為了改善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創造良好的文化建設環境,本文從景觀設計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創設,努力構建包含地域特色、傳承歷史文化的園林景觀,對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分析。[1]
一、 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細則
(一)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發展,很多農村用地被改成城市建設用地,但田園上原有的自然景觀、村落布局都會被改造,這樣就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文化與地域特色,造成自然規范的格局被打破。在地域文化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上,需要講求保護自然生態的原則,在合理規劃的指導下,保存原有的地域特色,傳承本土文化,保持固有的歷史文化命脈。鄉土景觀融合當地的自然特色與文化特色,在維持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中發揮重大積極作用。[1]此外,園林景觀設計還要注重協調一致的原則,保證鄉土景觀與園林景觀相一致,鄉土景觀較全面的融合了地域文化,從園林景觀設計的整體性考慮,必須要謀求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將地域文化與城市格局、文化氛圍、景觀風貌巧妙的融合起來,促使本土特色健康、長久的發展。[2]
(二)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辦法
地域文化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之中,需要既保留原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要不斷融入創新元素,促進地域文化內容的不斷豐富發展。由于受時展的影響,很多歷史遺留的自然景觀都逐步被時代的發展所吞并,對于一些在城市邊緣部分存留下來的歷史文化景觀,還沒有得到開發與利用的部分,我們應該對人類的文化都持有尊重態度,不斷對自然景觀與地域文化進行保持與更新,讓其與時代的氛圍相融合,適應現代城市管理需要,同時保留特有的鄉土韻味,促進歷史文化與地域文化相交融。[1]
二、 地域文化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地域文化包括地域的自然文化、社會文化與精神文化,每一層次的文化都對園林景觀設計產生影響。下文將從這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將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巧妙結合起來,進行地域文化建設與地區園林景觀建設。
(一)鄉土自然景觀的應用
自然景觀象征著一種自然的文化底蘊,包含著水、土、動植物等,這些自然景觀元素與園林建構特性相融合,能提升園林設計質量與品味。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靈活并尊重自然的地形條件,選取在自然狀態下能最小限度的對地形條件進行改造的方式,因為,地形畢竟是人們生活質量與生存狀況得以保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人們進行自然景觀設計時,不僅要尊重利用地形條件,還應適時的改造地形條件。一般情況下,人們比較喜歡讓人感到親切且安定的地形,人們對地形的改造是不違背地形原則的,在微地形的土地上設計園林景觀,可通過培土堆高實現,種植高大的樹木能增強突起效果,而在平坦的土地上,可種植草坪或相對低矮的樹種增添柔和效果。在園林自然景觀構建中,要保持與促進水循環,增添水循環的功能價值,確保園林自然景觀的良性循環。植被需進行合理配給,保證自然演進,與自然具有良好的適應性。紐約某場地是已經使用了五十幾年的垃圾場,現要將其改造成生態公園,在覆滿垃圾的山上建成植物林,需要改造土壤,采取輪作的方式改良土壤,不斷推進土壤的改良,從土堆景觀到田野景觀至開放景觀,最終由事件景觀推向生命景觀的過程,是自然風貌與植物群落恢復的過程,良好的生態公園符合園林建構要求,集人們娛樂與休閑活動于一身,富有創新形式。[2]
(二)鄉土精神景觀的應用
鄉土精神景觀具有自身特性,在鄉土精神景觀應用于園林景觀設計之中,體現在以下幾個運用層面。像重慶的巴國城,利用浮雕景墻的方式將巴渝地區的歷史人物、典故文化融入至盡管設計,配合石景、水景等,表現內容多樣,這樣將需要表現的精神景觀的具體內容進行展示,傳達大量信息。重慶巴國城歷史悠久,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崇拜,園林景觀設計之時,常用設計形式是將喜愛的動物作出抽象處理,以地刻形式展示,效果會更加顯著,將當地的圖騰崇拜融入至園林景觀設計之中,能增強設計的地域性與特色性,增強藝術的表現形式。此外,部分園林設計為表現鄉土精神,設邀游人參與體驗的項目,游人在景觀的氛圍滯洪參與飲食文化活動,各種民俗活動,例如,民間藝術較為發達的地區,邀請當地老藝人進行表演活動,讓游人感受氛圍并參與其中,這種園林景觀設計是在參與體驗中傳達地域文化精神的。[1]
(三)社會景觀與園林設計應用結合
區域的社會景觀蘊含多重人性化思想,且利用方式多樣,社會功能強大。區域社會景觀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蘊含強大的生命力,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作為傳承區域文化的重要形式,社會景觀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將人類豐富的歷史信息融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歷史的演變過程,與人類勞動、汗水與智慧相聯系,為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園林景觀設計中必須融入社會景觀元素。園林景觀設計要以人性化設計為尺度,努力為人們營造一種溫馨且舒適的氛圍,供人們欣賞娛樂,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1]園林設計需盡可能滿足多種人群需求,集約空間,創造高效利用整體空間的形式,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最人性化的原則。園林景觀設計要采用鄉土工藝與材料,創造更加持久耐用的人文景觀。以重慶的三峽廣場為例,廣場設計與三峽移民這一事件相切合,設計理念巧妙結合三峽風光與山城風光,融入多樣性的功能分區,廣場中央建有三峽纖夫拉船造型雕像,體現特有地域文化,景觀設計也符合多種人群需求。[2]
結語
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設計聯系密切,只有真正融入地域文化的園林景觀設計才能煥發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必須融入地域文化內涵,用文化促成建設,使園林景觀設計向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進群,劉冬梅,賈建中.城市安全與我國城市綠地規劃建設[J〕.中國園林,2008
[2] 孫衛邦.鄉土植物與現代城市園林景觀建設[J〕.中國園林,2003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