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中的木桶理論建議
時間:2022-01-16 04:19:00
導語:體育教育中的木桶理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木桶理論的視角,指出北京奧運會結束后,我國要想實現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嬗變,就應該讓體育各子系統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分析我國體育強國建設中的問題與不足,探討體育強國建設的途徑。建議重視木桶理論,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建設體育強國。
關鍵詞:體育管理;體育原理;體育強國;木桶理論
一個由許多塊長短不同的木板制成的木桶,決定其容水量大小的,不是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也不是各木板長度的平均值,而是取決于其中最,短的那塊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體容量,不是去加長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要下功夫補齊最短的木板”。這就是管理學上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木桶理論”。“木桶理論”為我們理解和思考“體育強國木桶理論”的建設提供了啟示,體育強國是有多塊木板組成的木桶中的水。經濟和政治是底板,是基礎、是保障,底板足夠大,底板足夠結實,其它圍板加長時才不會壓壞底板,使水從下面漏出來。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文化、體育經濟等是圍板,并且他們相互咬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其中任何一塊是短板或腐板,或縫隙很大,同樣無法裝滿水,或者說無法充分發揮出應有容量,都影響到中國體育強國的建設的“高”度。體育強國目前是國內體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體育強國的概念,非正式出現在1979年2月的全國體育工作會議上,正式出現在1984年奧運會后中共中央的《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后,體育強國的理念格外強烈,兵敗漢城之后,提法逐漸式微,從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隨著中國在奧運會上成績的上升,新聞界對再度關注起來[1]。體育強國究竟如何定義,查閱相關文獻顯示,“體育強國”在英語中找不到完全對應的詞匯,大致應等同于powerfulsoortscountry(競技體育強國),國際上從未有過體育強國的評選組織和相應的評價指標,更沒有形成體育強國指標體系,體育強國的評價只是一個國家政治利益和發展本國體育事業的需要。在我國是一個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和中國情結的詞匯,帶有強烈的國家體育崛起的心理訴求。在體育強國的概念問題上,國內眾多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給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們回答的共同點是:體育強國的概念應是一個動態的、綜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數據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數的形式來體現,是一個國家體育定性和定量的綜合體現,只有基本特征并無統一標準[2]。
1經濟和政治是體育強國“木桶理論”的底板
1.1經濟是國家體育強國的基石
體育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經濟學明確指出經濟是上層建筑的基礎,體育運動必須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社會物質生產水平從根本上決定了體育運動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體育事業內部的結構和比例。[3]正所謂“國運盛,體育興”。從體育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是體育全面發展基礎,有研究表明,競技體育的發展與國家的GDP有很強的關聯性,大眾體育的發展與國家人均生產總值的關聯性更強,[4]國外學者對1984年奧運會獎牌分布及獲獎國的經濟狀況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98%的獎牌都為經濟水平較高和人口壽命較長的國家所獲得。可見經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的城市、城鎮、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9.1%、39.6%、53.3%,已遠遠擺脫聯合國糧農組織制定的,恩格爾系數59%以上為貧困的標準。
1.2政治地位是世界體育話語權的保障
國家政治的重視,為體育強國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后備保障,是體育強國建設一切基礎的基礎,體育如果離開國家政府關注,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可能建設體育強國,實現體育事業的高速、可持續的發展。政治觀點的介入,使得體育成為表明自身觀點和體現民族強盛的政治舞臺,大量政治資本涌入體育,使得體育成為提升國家國際地位的有效手段。將體育和政治二者完全分離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無政治的體育是體育回歸的表現,是體育發展的理想化階段[5]。
2建設體育強國,競技體育必須保持動力且把握方向
2.1競技體育必須認識保持在世界前列內涵
競技體育保持在世界前列是動態的,所謂動態的是指成績穩定,在合理的范圍內會有波動。有人說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后,中國體育正在經歷一個歷史的“拐點”[6],我們如何看待拐點的出現是制定我國競技體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問題,北京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一,把中國競技體育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金牌總數第一是在舉論文國體制的奧運戰略指導思想基礎上,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取得的,不能因為某一次奧運會金牌數的減少,就說我們正逐漸退出競技體育強國的行列,只要金牌數“拐”在合理的范圍內,就不應對現有的競技體育體制的改革產生懷疑。
2.2競技體育必須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
奧運會成績是衡量競技水平的重要標尺,中國競技體育從悉尼—雅典—北京,毋庸置疑中國已踏入世界競技體育強國之列,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競技體育超前于經濟、制度等方面的發展,甚至犧牲了體育的全面發展為代價。表面的繁榮背后,隱藏著太多的“競技泡沫”,這些“泡沫”給了我們一時的絢爛,但泡沫終究是要破滅的。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之后,國家從多方面總結了新中國60年來競技體育發展的成功經驗與不足,在充分肯定舉國體制的歷史功績的同時,也敏銳地洞察到了舉國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運行所產生的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中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障礙。所以劉鵬局長提出:“一要堅持,二要完善”。
2.3競技體育不必追求大而全
我們在建設競技體育強國的道路上,必須考慮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地域特點、種族特征等眾多因素,以優勢項目為先導,帶動相對落后的項目,有效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競技體育強國,必須拋棄那種,奢望所有競技體育項目和領域都居于世界前列的理想主義的體育強國情結,對一些不具備進入世界領先行列軟硬件的項目,我們不應追求其世界的排位,甚至應當允許一些項目不開展。
3建設體育強國,必須普及群眾體育和提高群眾健康水平
3.1依靠政府解決群眾體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短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7],在群眾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集中體現的矛盾是,“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體育資源不足的矛盾。”[8]我國居民的經濟收入不斷的增長,物質條件日益豐富,閑暇時間增多,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皆發生了重大變化,群眾對體育的需求日益強烈,體育已逐漸成為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有調查顯示,我國群眾體育事業發展投入主要靠社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群眾體育事業費的增長幅度明顯小于體育事業費增長幅度,呈現出體育事業費逐年增長,而群眾體育事業費在全部體育事業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的趨勢[9],競技體育投入的優勢地位還十分明顯。這種態勢已經引起國家高度的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已經明確:“群眾性體育事業屬于公益事業”。群眾體育作為一項事關全民族健康素質的公益事業,具有公益性,其性質決定了它的發展主要由政府去負責、去管理,政府有責任向全社會提供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提供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多方面的這樣一個公共產品和服務。在逐漸增加體育事業投入的條件下,實現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平衡發展,實現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政府保障公民基本體育需求的水平,從而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基本的體育服務,享有體育的基本權利。不能主要依靠具有趨利性的市場經濟來解決群眾體育的需求問題,市場經濟服務在我國群眾體育中只能是一種補充和完善,不應成為主流。
3.2建設體育強國,必須提高群眾體質水平
建設體育強國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國民的體質,實現體育的本質回歸。我國著名教育家、近代中國體育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注重體育第一人”—張伯苓先生曾說: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事實上我國國民的體質水平如何呢?從2005年的第五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和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調研結果表明:學生肺活量水平、體能素質持續下降,體能素質中的速度素質和力量素質連續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質則連續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達24%。視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初中生為58%、高中生為67%、大學生為82%;國民體質綜合指數顯示:國民身體形態水平略有下降;成年男性肥胖率較高并呈增長趨勢;體育人口雖然達到37%,但包括了學生,除學生之外的體育人口比例,相對美國的48%就較低了。2006年12月23日陳至立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還指出:在2005年高招中,有85%的考生專業受限;在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8%的高中生因體檢不合格被淘汰。一個即便擁有再多奧運金牌而國民體質孱弱的民族,在體育強國評價上的得分依然只能是“不合格”,依然稱不上體育強國!國家首先明確提高群眾體質水平是體育的中心工作,不斷提高群眾體育的公益事業水平,完善體育社會指導員制度,構建共管服務體系,建立群眾體質水平評價體系,定期進行體質水平的評估,把群眾體質水平納入到省、市、區、縣的體育工作考核,把群眾體質水平,提高到關系民生問題的高度。
4建設體育強國,必須實現體育文化和體育產業的繁榮
4.1注重民族文化塑造和世界文化融合
一個國家與民族,只有當全人類都認同他的文化和核心價值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強大。如果沒有能力向世界輸出有價值的文化,就永遠稱不上大國,也稱不上強國。西方體育文化起源于古希臘,興起于現代,具有“二希”(古希伯萊、古希臘)文化特征—物理性、群體性和娛樂性,業已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核心,是目前世界體育的主流文化。東方體育文化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內陸型文化、農耕型文化、宗法型文化,這就決定了它是一個以倫理為中心的系統,提倡:“重義輕利”;“天人合一”;“和諧思想”,兩種文化是世界體育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基礎。建設體育強國,必須塑造民族體育文化,構建屬于自身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體育文化或許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嬗變過程,但中國要想成為一個體育強國就必須要直面“體育文化”的問題,把握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反省我們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弘揚優秀的文化因素,賦予傳統體育文化一種理性和人文主義精神,不斷進行體育文化的創新和體育新文化的建設,尋找到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和世界體育文化的結合點,適時地對外展開交流,在世界的舞臺上傳播和展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讓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逐漸影響世界體育文化的變遷,為世界體育文化增加多樣性的色彩,是未來中國成為體育強國,所必須要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4.2加快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步伐
5建議
5.1警惕“馬太效應”的產生
“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余;凡是沒有的,連他原有的也要奪去。”[10]目前,我國體育的現狀是競技體育是長板,其他方面參差不齊,但總體上來說是短板,在舉國體制和競技體育優先發展的政策環境下,會導致一些部門、單位、個人將“馬太效應”的前半部分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反,對體育的其他內容消極對待。以競技體育的光環掩蓋體育強國建設的短板。
5.2加強對“木板閉合”理論研究
“木板密合”理論突出木板之間緊密結合的重要性,體育子系統之間是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撐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個閉合的系統。體育制度和體育文化的健全,是其他各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基礎,各子系統的發展,同時也會推動體育制度和體育文化的更新。做好“木板閉合”是實現體育強國木板必須完成的。
從“木桶理論”上講,每一塊木板可能并不是一樣高的,但是,我們可以將長板與短板的組合方式進行不斷地調整,比如長板與長板盡量靠近,短板與短板盡量靠近。[11]這樣,如果該木桶傾斜放置,所裝的水才能最多。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無論在任何時候各個子系統,都不可能同步增長,也不可能高度一致,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工作中,將各系統有效地整合,提高“強國木桶”的容量,“木桶斜放”理論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是我們研究和實踐重要的內容。
5.4實現競技體育的輻射功能
優先發展和舉國體制是以“非均衡發展理論”為基礎的,非均衡發展的目的還是要實現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均衡發展[12],競技體育系統對其他子系統要發揮輻射功能和引領作用,實現競技體育系統和體育各子系統協調、均衡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實現木板互補,求得雙贏。
- 上一篇:審計工作交流會發言范文
- 下一篇:體育教育中的放松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