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13:50: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危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醫院危重患者護管規章制度
1.護士應熟悉所管危重患者的病情、診斷、治療及護理,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做好相關急救準備。如患者病情變化,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及時、客觀、準確做好護理記錄。
2.護士下班前除做好護理病歷記錄外,必須將危重患者病情、治療、觀察重點,向下一班護士以書面及床頭兩種形式交班,不得僅做口頭交班。
3.實行危重患者護理質量三級控制,責任護士負責全面評估患者護理問題、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落實各項護理措施,并向責任組長匯報,責任組長需及時查看危重患者護理工作落實情況。對護理疑難問題,應匯報護士長進行討論后落實護理方案。
4.實行危重患者主管護士參與醫療查房制,以利于制定正確、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
5.對病情復雜、護理難度大,涉及多個專業科室護理的危重患者,科室需上報護理部,必要時組織全院護理專家實行全院護理會診。
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論文
【關鍵詞】急診室醫院危重患者轉動護理
急診危重患者經過急診科搶救、復蘇、早期處理后,因診斷與治療的需要,常需轉至檢查科室、手術室或病房,途中雖然只有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對患者病情不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隱患,如嘔吐物致呼吸道梗阻,突然心跳呼吸驟停,靜脈輸液管路、氣管插管等各種管道脫出,氧氣供給不足,內臟二次出血等。有文獻報道,院內轉運能增加重癥患者的并發癥,轉運患者的死亡率比正常高出9.6%的危險[1]。因此,成功轉運對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及傷殘率有著積極的意義。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解放軍第148醫院急診科共對156例危重患者實施院內轉運。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156例中男92例、女64例,年齡3~76歲,顱腦損傷患者32例,腦血管意外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胸腹部外傷21例,刀砍傷患者8例,急性中毒11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慢性支氣管炎、呼吸衰竭患者26例,其中院內轉運需要機械通氣支持者26例,需2個通路以上靜脈輸液者48例,15例在轉運過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呼吸心搏驟停,4例在手術臺上呼吸心搏驟停,2例在入院后1h內死亡。
2轉運的目的
進行CT、X線片、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
3轉運的要求
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的價值。方法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情況以及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整體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護理1周后,整體組的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整體搶救效果更佳,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降低并發癥、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服務滿意度
急診科是收治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時間內使患者得到專業、科學的救治[1]。鑒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易變[2],給急診科急救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常規急救護理中的急診急救流程不夠規范、標準,急救消耗的時間較長,易使患者錯過黃金救援時間,引發不良后果[3-4],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因此,我院抽取開展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前、后的急診危重癥患者各57例進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參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9±9.26)歲;呼吸系統疾病20例,中毒10例,腦血管疾病10例,多發性創傷17例。整體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43~82歲,平均(52.33±9.33)歲;呼吸系統疾病18例,中毒12例,腦血管疾病12例,多發性創傷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危重癥病例;②年齡≥18歲;③收治時尚有生命體征。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伴有精神疾病;③入院后24h內死亡;④存在認知、聽力障礙。1.2方法參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患者收治到急診室后,由醫生快速進行病情評估;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檢測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聯系相關科室醫生進行會診并確定治療方案,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急救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或送至病房。整體組采用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①積極與急救中心溝通協作。獲取危重癥患者的基本資料,預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評估120急救車輛到達急診室的時間,做好搶救醫療設備(如便攜式呼吸機、喉鏡等)、搶救設施、藥品等準備工作,備好搶救床、轉運滑板、氧氣以及推車,與急診科搶救醫生于急診大廳提前等候。②及時分診處理,落實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采用5級國際預檢系統開展分診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嚴重情況進行分級,落實家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做好醫患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迅速判斷患者的病情,針對Ⅰ級患者,應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開展緊急搶救;針對Ⅱ、Ⅲ級患者,應開具檢查單,協助患者進行檢查,以明確病情;針對Ⅳ級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排號,逐一為其進行護理;針對Ⅴ級患者,應協助其進行專科檢查,沒有問題后辦理出院。③急救搶救護理。急救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爭分奪秒,提高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嚴密觀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應急準備,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專人進行搶救藥物配比,并做好搶救記錄。④搶救后護理。增加查房頻率,對患者病情進行記錄,嚴格按照無菌規范實施各項護理工作,做好患者各類管路的保護與檢查工作,嚴密防止不良事件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匯報給主治醫生。同時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做好心理疏導工作。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由護理質量控制管理員負責采集數據,以護理組為單位上報,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合格判斷標準: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60min[5];預檢分診準確率=預檢分診準確例數/預檢分診總例數×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數/被抽查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跌倒墜床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率=跌倒墜床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評估,該量表共包含19個測試項目(護士為您所花的時間;護士的工作能力;當您有需要時,總會有護士在您身邊;護士對您護理情況的了解程度;當您呼叫護士時,他們到來的速度;護士對待您的方式讓您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息量;護士巡視病房的次數;護士所提供的幫助;護士為您解釋問題的方式;護士讓您的親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護士對他們自身工作的態度;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心類型;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對您的尊重程度;護士傾聽您的煩惱及您所關心問題的方式;在遵守規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間,護士給您的自由程度;護士對您的要求做出回應的樂意程度;護士對您隱私的保護程度;護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級評分量級進行評價,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滿意;4分表示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總評分0~95分,評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危重燒傷患者護理管理分析
1危重燒傷患者臨床資料
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間收治30例危重燒傷患者當中,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15~70歲之間,燒傷深度為淺Ⅱ度、深Ⅱ度、Ⅲ度,燒傷面積30%~49%的19例,50%~98%的11例。對以上危重燒傷患者進行緊急救治后,實施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
2批量危重燒傷患者感染的影響因素分析
在危重燒傷患者當中,出現感染情況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例如醫護人員未做好感染預防或感染處理的工作、患者自身的體征問題等。以下就危重燒傷患者感染的影響因素,展開具體的分析。2.1醫護工作中的影響因素。當危重燒傷患者以成批的數量出現時,醫院救治非常緊急且救治的工作量也非常大。另一方面,由于燒傷患者數量多,媒體以及各級領導等對此也會予以相當的關注。由此,醫院的人流量劇增,這對醫院救治和護理工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此時患者出現感染的可能性則增大[2]。另外,在醫護工作當中,手衛生是院內感染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醫護人員在對危重燒傷患者實施救治和護理工作當中,沒有做到嚴格執行消毒、隔離等控制,以及醫護人員未嚴格做好手衛生,則很容易造成患者間的交叉感染及整個監護室感染的暴發。2.2危重燒傷患者自身情況的影響。實際上危重燒傷患者受傷的程度、面積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感染性。①患者燒傷的部位是直接呈現的,另外由于燒傷患者的身體機能如免疫功能等都比較低,發生感染幾率本身就非常大,甚至可能還會出現膿毒癥,從而出現院內感染。②出現批量燒傷患者的通常情況是,此前患者均處于相對密閉或狹窄的空間當中,患者除了體表出現燒傷之外,實際上還伴隨著不同程度的吸入性損傷。在這樣的情況下,患者的呼吸道抵抗力則受到嚴重的影響,致使患者極容易出現感染。2.3外在的環境影響。批量燒傷患者的出現,醫院必然要使用較多數量的燒傷重癥監護室,同時必然要使用大量的醫療救護器材,如果這些器材的供應不足以及此前的器材管理工作不到位,患者面臨的感染危險則越加嚴重[3]。此外,危重燒傷患者在救治和護理期間,如果長時間暴露在烤燈下,或者病房的溫度、濕度等與患者燒傷情況不相適應的情況下,則很容易出現感染。
3批量危重燒傷患者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措施
針對批量危重燒傷患者可能出現的感染,醫院必定是要采取措施做好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以下則從護理管理的角度出發,具體探討感染控制的護理管理措施。
護理安全管理危重患者急救分析
護理工作在患者疾病預防、協助診療、診療過程、康復、院外治療、預后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水平、患者診療體檢、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內容[1]。急診護理工作量大,疾病種類多,護理人員任務重、工作繁瑣,同時負責突發事件和急救工作,故急診護理安全隱患高,不良事件發生率高。院前急診護理是搶救患者的重要時期,優質合理的院前急救可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2]。研究顯示,護理安全管理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護患關系,提高醫院護理水平[3]。但護理安全管理在院外急救中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觀察護理安全管理在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護理效果,為提高院外急救護理水平提供理論依據。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7年6月30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我院急診科接受治療的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案將患者分為護理安全管理組(60例,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6月30日)和常規護理組(60例,2017年6月30日至2017年12月30日)。護理安全管理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19~65歲,平均(41±8)歲;常規護理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19~67歲,平均(41±8)歲;2組在性別、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被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1.2選取標準。納入標準:①經院前急救均收入我院急診科治療;②患者和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18歲;④臨床資料完整;⑤患者及家屬次從性可。排除標準:①院前急救中死亡患者;②意識障礙者;③精神疾病患者。1.3護理方法。1.3.1常規護理組:患者接受常規急救護理,接受急救電話后詢問患者病情,包括年齡、性別、病情、家庭成員、精神情況、位置等,電話告知患者和家屬注意事項,給予電話指導,安撫患者情緒;積極準備急救器械和儀器;到達救援現場時,及時檢測患者生命體征,糾正患者體位,積極處理突發事件,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時與患者和家屬進行病情交流,配合醫生完成急救工作。1.3.2護理安全管理組:對既往院前急救中安全隱患進行分析總結出護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護理安全管理小組:成員6名,由護士長擔任組長,成員均有5年以上急診護理經驗。組織小組會議結合既往臨床工作,討論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安全隱患,由護士長進行總結。院前急救中護理問題如下:①人員配置問題。接到急救電話后,調度人員對患者信息或缺不充分,獲得患者信息有誤或不清晰導致救援人員無法按時搶救;夜班護理人員缺乏,且臨床資歷不足,但同時出現多人急救時,人員不足,此外,夜班人員身兼多職,包括普通急診、搶救、出診、收費等,導致搶救人員不足,搶救力不從心,護理質量下降。②搶救醫務人員專業知識、心理素質差,應對突發事件易出現焦慮、不自信心理,不能較好處理突發事件,此外,部分醫務人員經驗和專業技術不足,影響搶救,導致醫院糾紛;③醫護缺乏溝通。患者發病緊急、病情危重,患者和家屬對醫務人員期待較高,且情緒不穩,易激怒,由于搶救時間有限,護理人員易忽視和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引發醫患矛盾。④轉運途中患者護理不當,如嘔吐患者頭部沒有偏向一側發生窒息、由于固定不牢導致患者墜傷等。⑤護理人員對急救物品和儀器設備準備不完善,或不熟悉放置位置,導致搶救延誤。針對既往急救護理中存在問題,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制定相關護理管理對策:①加強護理人員急救知識教育,通過組織培訓、定期考核、演講、視頻會議等提高護理人員急救知識和專業技能;②解決人員配置問題,對調度人員進行管理和培訓,確保獲得患者的信息清晰準確并及時告知急救車和醫務人員;此外,增加夜班人數,且對護理人員進行了明確分工;③對醫務人員進行專業職業素質培訓,在搶救患者時,要求醫護人員態度和藹,積極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病情,進行操作時詢問患者感受,患者及家屬情緒不穩時,應注意安撫,積極溝通。④轉運途中加強對患者觀察,及時發現患者異常,發現意識障礙、嘔吐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肢體骨折患者應妥善固定,保持靜脈輸液通道通暢,檢查心電監護及吸氧管,防止其脫落,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⑤妥善管理急救物品和儀器設備并定期檢查。1.4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安全事件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80分為非常滿意,60~80分為一般,<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護理質量采用我院自制問卷調查表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高。1.5統計學方法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安全事件發生情況:護理安全管理組發生不良事件。3例,其中跌倒1例,藥物外滲2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5.0%(3/60);常規護理組發生不良事件10例,其中跌倒2例,藥物外滲5例,配藥錯誤1例,針刺傷2例,安全事件發生率為16.7%(10/60)。護理安全管理組安全事件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P=0.040)。2.2護理滿意度:常規護理組。60例,非常滿意23例,一般滿意33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80.0%;護理安全管理組60例,非常滿意20例,一般滿意38例,不滿意12例,滿意度94.0%。護理安全管理組護理滿意度較常規護理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P<0.05)。2.3護理質量:護理安全管理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6±7)分,常規護理組為(79±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危重患者模式化護理管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危重患者模式化護理管理在院內外交接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的危重患者20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給予危重患者制定院內外交接的模式化護理管理,并在此期間實施。選取2015年1月~10月期間收治的危重患者200例作為本次的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普通的護理管理方法,最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在院內外交接中采用了危重患者模式化護理管理后護患糾紛和送接診醫護人員的糾紛發生率為0,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糾紛事件發生率2.0%(4/2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依據院內外交接危重患者采取危重患者模式化護理管理,規范了交接流程,明確了各項交接事項,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從而為危重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交接護理。
【關鍵詞】危重患者;模式化護理管理;院內外交接
急診科是搶救危重病人的生命第一線,患者在入院時經過急診科人員初步診斷搶救處理后,需要在各個科室的進一步治療,在搶救治療時需要辦理各種交接轉運手續[1]。交接和運轉過程非常短暫,交接的事項較多,常常出現交接信息錯誤。此過程中,交接環節多,易發生漏交,任務交接不清楚等,最終導致責任分布不明,互相推諉任務責任,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2],最終引發醫療糾紛。為了較少或控制上述的醫療護理糾紛,提高危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治療效果,我院就探究了2016年1月~10月期間收治的危重患者在院內外交接時采取模式化護理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期間收治的危重患者200例作為本次的實驗組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7例,年齡在18~85歲,其中腦血管疾病48例,心血管疾病32例,呼吸系統疾病64例,消化系統疾病30例,外傷18例,其他疾病8例。將2015年1月~10月期間收治的20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07例,女性93例,年齡在14~90歲。所有患者均需要通過轉運進行檢查治療。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臨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觀察對象,利用數字分配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命名為觀察組(n=41)及對照組(n=41),觀察組實施規范化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及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結果觀察組CT室運轉時間、重癥監護室運轉時間、普通病房運轉時間、手術室運轉時間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結論在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護理中采取規范化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安全運轉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急診;危重癥;規范化護理;安全轉運
本次將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觀察對象,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本醫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隨機分配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41例。觀察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平均年齡(47.8±2.6)歲,心血管疾病11例、失血性休克5例、腦外傷12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47.2±2.5)歲;心血管疾病11例、失血性休克6例、腦外傷11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認定批準,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資料經過分析,差異不明顯,不會干擾數據結果(P>0.05)能夠進行對比。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規范化護理。(1)評估運轉風險:在運轉前需要進行預轉風險評估,同時,包括患者的呼吸、生命體征,并判斷各類監護措施是否完善,運轉過程中需要進行應急預案的實施,并告知患者家屬在運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件,并準備急救藥品及器械。(2)運轉前護理:在運轉過程中,需要沉著冷靜應對,同時在出科前需要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監測,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檢查管道是否連接通暢以及緊密,攜帶的儀器電量是否保證運轉,如患者出現意識障礙,需要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吸痰,確保呼吸暢通,如患者出現狂躁等情緒,需要進行約束,為其進行心理疏導,保證配合工作。(3)運轉途中護理:在運轉途中護理人員在搬運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導管脫出的情況,利用約束帶為患者進行固定,同時,患者需取平臥位,避免出現震蕩,如平地應保持頭部在前,腳部在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機以及管道是否連接通暢完好,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如患者有外部創傷需要保護好患者的創面,避免出現二次創傷。(4)交接護理:在患者抵達目的地后醫護人員需要進行協助搬運患者,并進行有序交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診斷情況、用藥情況進行交接,隨后進行簽名。1.3觀察指標。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及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本次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調查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采用()表示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使用t檢驗數據,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行卡方檢驗,用(n%)進行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意義。
2結果
臨床考試模式在危重癥護士培訓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簡化客觀結構化(OSCE)臨床考試模式應用于危重癥(ICU)專科護士培訓的可行性及其效果。方法:根據省級專科護士培訓計劃,結合臨床在ICU專科護士培訓考核中采用簡化OSCE臨床考試模式,由培訓考官根據培訓內容設置情景,編寫考核病例,選拔標準化病人和設置考點,考核2018年南京中大醫院32名學員并進行成績分析和問卷調查。結果:84.4%學員認為考核貼近臨床,93.8%學員認為站點安排合理,90.6%學員認為時間安排合理,87.5%學員認為其能反映護士綜合能力。93.8%學員認為該模式公平,96.9%學員認為該模式值得推廣。結論:簡化OSCE臨床考試能反應學員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及應變能力,能客觀檢驗護士的綜合能力,但受主考老師影響,有待改進。
關鍵詞:OSCE;危重癥;專科護士培訓;考核客觀結構化
臨床考試(objecc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是一種以臨床操作為基礎,模擬臨床情境下醫護人員對標準病人進行操作考核的新型理念[1]。它最早由英國Harden博士提出,現在已被國外廣泛應用于醫學臨床能力評估考核中[2]。但我國的OSCE臨床考試仍處于發展初期[3]。國內大多數醫院采取的仍是傳統理論與操作考核進行評定考核,缺乏客觀科學性。近年來重癥醫學科(ICU)也越來越被大家重視,特別是2020年初抗擊肺炎疫情中ICU護士發揮了巨大積極作用。一名合格的ICU護士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操作和豐富的理論,更要有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及以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那么我們如何對ICU護士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定?本研究將OSCE臨床考試應用ICU專科護士培訓考核中,對32名ICU專科護士進行了簡化OSCE考試,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參加江蘇省危重癥專科護士培訓的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基地的32名學員為研究對象,男6名,女26名;年齡26~36(28.00土3.27)歲;大專3名,本科26名,碩士3名;護師9名,主管護師22名,副主任護師1名。所有護士均在ICU工作5年以上,接受基地統一ICU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培訓。1.2方法。1.2.1理論培訓。ICU收治的危重病人往往基礎疾病多或者損傷器官多,不是單純單一病種,所以本次培訓也分別邀請了各科的臨床醫療和護理專家擔任授課老師。全體學員整個培訓按人體組織七大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運動系統)進行培訓,針對各個系統的典型病種逐一講解。另一方面針對危重病人搶救理論知識和急救流程、常見搶救藥物的藥理作用及注意事項等,基地也組織老師對學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培訓,著重模擬演練了病人發生各種風險的應急預案[4]。1.2.2專科操作與儀器使用培訓。全體學員針對ICU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和常用儀器開展了工作坊實物培訓。具體工作坊培訓內容包括:心肺復蘇技術(CPR)、簡易呼吸球囊的使用,人工氣道的建立、氣道濕化與吸痰護理,床邊深靜脈穿刺術、胸腔閉式引流術、纖維支氣管鏡吸痰的配合等操作。工作坊培訓中要求每個學員獨立完成心電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血液透析機、心電圖機、震動排痰儀等儀器實物操作,確保每位學員都能達到熟練應用的目標[5]。1.2.3培訓形式。整體培訓是由理論授課、臨床技能操作示教(演示)和臨床實踐三部分組成。其中80個學時通過集中授課和自學相結合進行理論授課,學生的培訓作業學員利用業余時間完成;30學時進行臨床技能操作(演示),通過現場示教和觀看操作視頻完成;臨床實踐兩周時間,以參加基地臨床科室護理工作進行臨床實踐為主。1.3考站設置。由江蘇省的護理學會專家及考核培訓基地護理帶教負責人共同制定OSCE考試的考核標準,具體包括:①編寫病例。組織省危重癥基地教師和相關護理臨床專家,共同完成病例的編寫。涉及危重病人日程護理(涉及吸痰、鼻飼、微量泵使用等)編寫25例,突發緊急狀況下的搶救護理15例,共40例。病例內容包括現病史、既往史、實驗室檢查(或體格檢查)結果、生活習慣、心理狀況等。編寫完后再由專家組對其進行討論及調整,保證每份病例信息簡潔明了,考點全面、難易適中。②選拔簡易標準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利用南京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一批高級模擬人作為SP病人,高級模擬人連接電腦軟件可模擬冠心病發作、消化性潰瘍出血、哮喘、痰堵、氣管切開、心臟驟停等設定情況。③站點設置。根據ICU護士的臨床實際工作內容,充分考慮人力、物力的合理利用,將考點集中整合,優化設置為4站,每個站點8min,第一站主要考核專科護士是否有能力對標準化病人做出專業的護理查體,做出正確的護理診斷;第二站主要考核專科護士針對護理診斷做出合理規范的護理操作;第三站主要考核專科護士面對突發情況能否正確判斷及時搶救標準化病人;第四站側重考核專科護士知識面的擴展儲備和溝通能力及是否體現人文關懷;這次OSCE考核雖然站點進行了簡化,但內容完整。④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由參與考核的臨床護理專家和危重癥基地教師制訂評價大綱和評分標準,并集中進行討論和修改。1.4評價指標。考官按省護理學會統一制定的評價標準為考生打分,滿分為100分。每站的考核內容和重點不同,均設有相應的評分標準。具體站點分值見表1。考生接受度調查:通過前期查閱文獻結合實際需要自行設計學員接受度調查問卷。該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為0.45,Cronbach’sα系數為0.81。問卷調查表包含12道題目,涉及到7大方面的內容:①學員的年齡、性別、職稱能級等基本情況;②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是否適應臨床;③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考站安排是否合理;④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時間是否合理;⑤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是否反映綜合能力;⑥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是否對每位考生公平;⑦學員認為該OSCE考核是否值得推廣;該調查采取無記名填寫方式,發出的調查表當場回收,盡量避免考生有所顧忌填寫失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2份,回收有效問卷3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調查問卷中贊同支持率=同意率+基本同意率。
2結果
護理管理對機械通氣危重患者護理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管理干預對機械通氣危重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的機械通氣危重患者2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觀察組接受護理管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比較兩組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士技能考試成績。結果觀察組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士技能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護理管理干預可以減少機械通氣危重患者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士護理質量。
〔關鍵詞〕護理管理;機械通氣;危重;護理質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機械通氣危重患者200例,患者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左心衰竭、高血壓、肺源性心臟病等。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觀察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齡(43.69±12.47)歲。對照組男41例,女59例;平均年齡(44.72±13.14)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管理探討
摘要:目的分析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接受治療的呼吸科危重癥患者40例參與研究,在患者的護理中應用風險管理,比較管理前后的護理效果。結果實施后非計劃性拔管、意外事件及護理糾紛發生率分別為5.0%、2.5%、0.0%,實施前分別為17.5%、10.0%、7.5%,實施前后護理風險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用于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能夠減少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呼吸科危重癥;護理風險管理;臨床效果
呼吸科危重癥患者病情較快發展,病情復雜程度比較高,生命體征平穩性缺乏,患者及其家屬容易出現不良心理,這類患者也增加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需要承擔的護理風險更大[1]。因此,醫院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危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工作,保證患者安全。本研究主要分析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呼吸科危重癥患者參與研究,其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58.7±6.5)歲。呼吸科重癥監護室中護理人員共有16名,其中12名初級護理人員,3名中級護理人員,1名高級護理人員;工齡不足5年有4名,5~10年有5名,11~15年有4名,超過15年有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