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06:45: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微生物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臨床藥學微生物學探索
本科教育的課堂往往側重于傳授理論知識,但是對理論知識在學生未來職業中的應用方式和價值體現關注不夠。以五年制本科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為例,雖然我們反復強調學以致用,但學生認為學習理論知識的目的就在于通過考試。誠然,如果學生連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都不了解,何談應用和針對性學習?這也難怪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教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走向工作崗位后需要重新學習“有用的”知識。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應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的切身體會和課堂調研,提出將職業教育理念引入本科課堂教育的策略,并據此設計了“醫師講座”項目,邀請臨床醫師到課堂中開展互動式講座,講授與臨床密切聯系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本文從臨床藥學專業培養目標、當前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存在的不足、講座式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教學實踐四個方面闡述了該項目的設計思路和實施過程,總結了項目開展中的經驗和不足,以期進一步推廣和改進這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臨床藥學專業的培養目標
臨床藥學是研究藥物防病治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藥學學科。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藥物在人體內代謝過程中發揮最高療效的理論與方法。它側重于藥物和人的關系,直接涉及藥物本身、用藥對象和給藥方式,因此也直接涉及醫療質量。臨床藥學專業旨在培養從事臨床藥學教育、臨床藥學研究以及藥物開發工作的人才[1],它要求畢業學生具備承擔臨床藥學技術工作、藥物評價、藥學信息與咨詢服務、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踐、實施合理用藥的基礎知識及技能。“合理用藥”是臨床藥學的核心研究目標,即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和經濟地使用藥物,在有效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盡可能減少藥物對患者的不良影響。但實際臨床工作中,由于種種因素的干擾,并非每次都能獲得理想的用藥指征和反應,臨床醫師和藥師常常需要針對患者的個體情況權衡利弊、尋求最佳平衡點[2]。這就要求臨床藥學專業人才能夠從臨床的角度出發,以患者和藥物使用環節為關注對象,促進藥物的合理使用。但藥物使用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所以臨床藥學專業學生需要兼顧基礎與臨床學科的知識和思維,并能夠將二者融會貫通,用于分析臨床問題、制定用藥策略。
二、當前醫學微生物課堂教學的不足
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人類疾病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態、結構、代謝活動、遺傳和變異、致病機理、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實驗室診斷及特異性預防等[3]。該課程授課內容繁多,知識點分布較散。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描述性和解釋性的講授為主要手段,學生被動接受后主要通過記憶的方式掌握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對基礎知識點和知識系統的理解,既無法培養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又無法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能力。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除了要在理論課上講解常見病原微生物總論和各論知識點外,還要通過實驗課訓練學生熟練掌握醫學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并培養學生的無菌操作意識。但是,由于臨床專業微生物實驗課的學時有限,學生實驗課的內容不斷被壓縮,學生無法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和后續實驗結果的處理。此外,當前實驗課所開展的項目多為驗證性實驗,這種實驗旨在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重復書本已明確介紹的結果,留給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或獨立思考分析結果的空間很小。這些限制讓學生的科研思維和技能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當前臨床藥學專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主要是關注教材內容,往往是按照授課大綱完成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講授內容與藥學和臨床科研發展前沿、與臨床用藥實際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現代醫藥科技發展迅速,新的知識層出不窮,這也要求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要與時俱進,充分發掘交叉學科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及時傳播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三、講座式教學模式的思考
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論文
摘要: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提高教學效果,文章將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運用到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兩者有效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使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傳統教學法;PBL教學法;教學效果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一門對微生物學理論課程進行相關理論驗證的操作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在課時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知識有效、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要求教師不斷地研究教學方法。在生物技術專業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將PBL教學法有效融入傳統教學法中,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教學法和PBL教學法的利與弊
所謂的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給學生提供信息和知識為先導,要求學生記憶,從而達到學習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中教師安排教學內容、掌控授課進度,以教師為主導,以講課為中心。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獲取系統的知識,避免因探求而浪費更多的時間,從課堂上也能感受到教師的個人魅力。但學生是“填鴨式”獲取信息,很少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學法是一種以問題為基礎或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學生為中心。但該法對教師素質、教學硬件和學生自學能力等要求較高,只適合小范圍應用。兩種教學法單一使用都各有利弊,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的應用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
二、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論文
1微生物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1.1微生物學教學方法優化
《微生物學》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知識點多且散、內容覆蓋面廣、知識點易混淆”等缺點,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見,在實際教學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較多。教師在課堂講授過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的錯誤方法,造成學生學過就忘、考完就忘的問題,難以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結構,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由于《微生物學》實踐性較強,而且與人類健康休戚相關。因此,需要在緒論內容講述方面就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意識到微生物雖然個體小,但是其作用卻是一點也不小;從日常生活中衣物與食品的發霉現象,到生產中釀酒、制作腐乳等工藝,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類恐慌的傳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體事例,引起學生對微生物的重視,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在知識講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結合,融會貫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與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差異、病毒一步式生長曲線與細菌群體生長曲線的對比、微生物分解代謝與微生物的營養之間的關系等。前后知識點系統聯系,對比記憶,歸納總結。以提綱式教學的方法向學生講授知識點、重點及難點,一方面既鞏固了知識,又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知識體系和一張系統的知識脈絡結構網,幫助學生快速高效的學習知識。
1.2緊跟科學前沿,放眼學科動態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與科技發展緊密相連,教師在課堂講述過程中,除了系統介紹課本知識外,還應穿插當今科學研究前沿,以充滿激情的科學態度向學生展示微生物學的發展動態及當前的熱門話題。比如:介紹與微生物相關的諾貝爾獲獎者的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國際頂尖雜志上的科學文章;在講授病毒這一章內容時,結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與治療講述病毒的特點等。以當今的科技成果和熱點話題,激發學生對微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和對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1.3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以往的理論內容教學就是以老師為主體,老師講學生聽,教師與學生互動較少,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不高。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啟發式”教學和“參與式”教學,例如:安排學生提問,讓學生提問老師,創造學生參與課堂及師生互動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個人成就感;布置課后問題,組成3-5人的科研小組,讓學生在課下積極思考,查閱資料,獲得自己的科研成果;開展“翻轉課堂”“微課”“慕課”等活動,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其知識面和創新意識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4突出微生物學的課程特點,避免與其他課程知識重復微生物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與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門課程存在交叉重復的內容。而且這些課程在授課時間安排上不統一,有前有后,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詳盡的向學生講述微生物學的知識但是又避免知識的重復累贅?如何突出本課程的教學特點,優化課程講授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首先與其他課程的老師互相交流,相互協調授課內容,對于重復的知識點不做過多的贅述,僅作重點提示或簡單的復習;其次,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反饋,由于知識學習存在遺忘過程,針對這種情況,如果重復知識內容在不同學期或者學年開課,要注意適當加強復習,以課堂提問及重點提示的形式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對于同學期開設的平行課程,有些重復知識內容僅作簡單的帶過。如,在微生物遺傳育種一章內容中,同學期生物專業開設了《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課程,那么在微生物學講授過程中,這部分的內容完全可以略過,提示學生此部分內容在其他課程中有詳細的學習。總之,需要授課教師在其他任課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聯動的關系,既與相關課程的教師經常交流,保證各課程在內容上互為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又要及時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將教學內容有順序有邏輯有重點的呈現給學生,建立優質課堂教學,既讓學生系統學習理論知識又突出了本門課程的學習特色。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設計和思考
醫學微生物學是銜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主要講授與醫學相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特征、致病性、免疫性以及檢查方法和相關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療原則等內容的一門基礎學科[1]。課程具有知識點多且繁雜、記憶難的特點。學習過程中學生普遍感覺內容抽象、枯燥,學習興趣不高。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是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一直探索的課題之一。近年來,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已被廣泛應用于教育、醫療和職業培訓等多個領域[2-4],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逐漸成為人們處理和學習知識的有效工具。嘗試將思維導圖引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以期優化傳統教學方法,探索更為高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1思維導圖的概述
思維導圖又稱“心智圖”,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學者TonyBuzan創立的一種輔助思考和學習的工具。它是在人大腦細胞結構及信息傳遞原理基礎上,將左腦的詞匯、順序、邏輯與右腦的圖像、色彩等因素結合,模擬人類發散性思維,通過引導和記錄學習者的思維過程,形成一個可視化的知識關系圖[5]。思維導圖主要由節點、連線、連接詞3個基本要素構成。節點代表探索的問題、概念,包括一個中心節點和若干個相關的次級節點;節點之間以連線相連,代表各節點的關系。思維導圖可以采用手繪和計算機軟件設計制作。與手繪方式相比,軟件繪制更為簡潔快速,對大學生更有吸引力,弊端是表現形式局限,而且有些軟件需要付費。目前,應用較多的軟件為Mind-Manager、FreeMind、XMind、iMindMap以及百度腦圖等。制作思維導圖時,首先要依據學習目標確定一個中心的主題節點,然后模擬人類的發散思維過程,由此向外輻射多個相關次級節點,并利用線條、顏色、符號、圖形、關鍵詞等標注各節點的差異和內容,最終以結構圖的方式展現學習者記憶、學習、思考的思維過程。學習者在制作思維導圖過程中,從確立中心節點開始,即已明確了學習目標,再通過發散思維,逐級提出若干相關次級節點,通過答案的尋求過程,將知識點梳理、提煉、壓縮,最終形成一個直觀可視化的知識框架。此過程中,學習者不僅完成了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理解和記憶,還在不斷思考、答疑解惑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思維導圖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以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四版《醫學微生物學》中“葡萄球菌屬”的教學為例,嘗試引入思維導圖,探討其對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中葡萄球菌屬主要講授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前者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學習內容。2.1課前教學設計中應用。課前教學設計是在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基礎上,客觀分析教學內容,針對教學對象合理選用教學方法并制訂教學策略,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完成的必要過程。優質的課前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深度、系統的解讀,而思維導圖的發散結構使其具備了醫學微生物學課前教學設計應用的可行性和優越性。以葡萄球菌屬為例,利用Mindmaster軟件制作的思維導圖見圖1。由圖1可見,以葡萄球菌屬為中心節點,向外放射兩個與人類疾病相關的葡萄球菌的次級節點,分別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與人類致病密切相關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教學的重點。由此衍生5個分支問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至此,構成了葡萄球菌屬思維導圖的主要架構,也就是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體系。教師可將設計的思維導圖主要框架在課前提供給學生,并標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此基礎上予以補充后續分支問題,完善細節,引導學生繪制完整的思維導圖。教師在課前教學設計中引入思維導圖,一方面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制作過程全面分析教學內容,構建知識框架,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掌控教學進程;另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思維導圖制作,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且起到了課前預習的作用。2.2課堂教學中應用。課堂上,教師合理進行師生互動,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氛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醫學微生物學知識點多、信息量大且零散,記憶性較強,若單純以講授為主,學生感覺枯燥無趣,學習效果不佳。課堂教學中引入思維導圖,不僅能使教師清楚把握教學重點,還加強了學生對整個知識框架的把握,再與其他教學方法有效結合,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葡萄球菌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補充和完善葡萄球菌屬課前教學設計思維導圖。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可將設計好的思維導圖空出相應節點,引導學生補充完成(見圖2)。或者教師提供一些節點作為主題節點,例如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作為自學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課下獨立繪制小的思維導圖(見圖3),之后再將此部分內容并入大的思維導圖中(見圖4)。葡萄球菌屬教學內容講授完畢后,即可獲得一份清晰的知識體系圖。2.3復結中應用醫學微生物學知識點多,容易記憶混淆,學生普遍感覺課后復習困難。教師授課完成后可以繼續利用思維導圖(見圖4)引導學生學習。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回顧思維導圖內容,歸納總結相關知識,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記憶;另一方面,學生復習時還可以自己制作思維導圖,既梳理了知識點,幫助深入理解內容,也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此外,學生考前復習中,借助思維導圖可一目了然知識架構,也利于提高記憶,輕松備考。
綜上所述,教學前期教師圍繞教學目標設立中心節點設計思維導圖;教學中期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參與完成分支問題,構建知識框架;教學后期師生利用思維導圖歸納總結,梳理知識點,完成系統學習。可見,思維導圖融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不僅豐富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醫學微生物學論文
【摘要】以本科預防醫學專業55名學生為實施對象,進行了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初步探討,通過學生自己選題、查閱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實驗、整理與分析實驗結果、撰寫實驗論文,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成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1]。要求醫學院校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還須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造就滿足新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醫學人才。為此,我們在2005級本科預防醫學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設計性實驗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擇預防醫學專業本科學生作為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對象,將醫學微生物學設計性實驗安排在實驗教學的最后一次進行,這樣學生已經系統地掌握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知識,并在前期實驗的基礎上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對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有初步了解,為完成設計性實驗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1.2方法
食品微生物學思政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近年來,微生物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食品質量與安全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食品安全意識,文章以成都中醫藥大學為例,分析并探討了《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效果,以期為中醫院校《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品微生物學;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
成都中醫藥大學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全國中醫藥院校最早開設的食品類專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逐漸明晰了專業定位:即響應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融入中醫“治未病”特色,依托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中藥學,培養具備創新實踐、食品質量與危害防控能力的“醫藥食”復合應用創新型人才。作為在中醫院校開設的食品類專業,如何體現中醫藥院校特色,是課程建設一直探討的問題。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融合了普通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和食品有關的部分,同時又滲透了生物化學、機械學和化學工程有關的內容[1]。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把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知識,能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領[2-3]。因此,結合專業特色,在《食品微生物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我國當前食品安全事件中,因微生物原因導致食品安全事件占了大多數,特別是在群體性聚餐、中小學食堂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多都是因為食材保存不當、食品從業人員操作不當,導致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在食品微生物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將這些相關的知識傳授學生,更要通過學生將安全概念、安全意識、安全操作傳遞重點人群、重點對象和社會大眾,以此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一、課程建設目標
(1)結合專業發展定位,挖掘中醫藥特色“課程思政教學案例”。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梳理和課程思政教學案例的進一步凝練,以食品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為核心,發掘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特色課程思政案例,培養在“醫藥食”交叉學科背景下的“食品+”復合型人才,凸顯培養特色。(2)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積累“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經驗”。通過拓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路徑,將課程思政融入實踐教學中。如擬通過帶領學生開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宣傳的活動,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發揮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4-5],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3)采用“學位+崗位”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多元融合”育人模式。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思政育人的多元化。同時,以崗位為導向,結合未來從事的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健康食品研發及食品監督管理工作,通過對食品微生物學思政內容的進一步梳理及相關考核內容的改革,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崗位的深刻聯系,使得課程思政的教學力量不僅僅貫穿于學生“學位獲得”的過程中,在將來“崗位勝任”的過程中,學生也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二、建設思路和課程設計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應用
摘要: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針對醫學微生物學內容枯燥,知識抽象、零碎,記憶點較多等現狀,課題組嘗試引入與多媒體技術結合并富有短小精悍特點的微課應用于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文章將微課與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相結合,介紹了微課常見的一些簡單制作方法,提出應根據教學內容選用不同方法來制作微課,以此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微課;
教學改革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網絡上相繼出現了帶“微”字的一系列名詞,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廣告等。應用于教育方面的“微課”也被提出[1]。2012年3月,在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2]。此規劃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聯系更為緊密,而最有代表的產物之一就是微課。微課的定義很多。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微課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3]。隨著微課在教學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廣大教師也迎來了思想上的革新與挑戰。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具備微課建設相應素質的教師數量少,且對微課的認識存在很大差異[4]。近幾年各種全國性的高校教師微課比賽參賽作品大多體現在重技術、輕設計[5]。本文將教學內容與微課制作方法相結合來討論微課在不同教學內容中的使用。
1微課在醫學微生物學中的優勢
醫學微生物學是醫學院校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橫跨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也是檢驗專業開設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前必學的基礎課程。但所講授內容比較枯燥,知識抽象、零碎,記憶點較多,導致學生興趣缺失。因此,引入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微課可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微課的直觀性、動態性,不僅簡化了教學內容,優化了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而且可以實現線上線下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便于教師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而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內容所具有的特點也符合微課的上述特點[4]。與此同時,微課教學也存在一些弊端:不適合學習自律性差的學生;表現的“知識碎片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師生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在制作微課時,要充分考慮到其優缺點,揚長避短,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何發揮其優勢,就需要教師制作微課時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一定的微課制作能力。教師只有在掌握微課制作方法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授課思路以及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
2醫學微生物學中微課制作的探索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校2016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班48名、2班4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將1班設為對照組,采取傳統的教學法授課,2班設為觀察組,采取案例教學法授課,學期結束時通過理論及實訓操作考試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案例教學法進行總結分析。結果觀察組學生理論考試平均成績、實訓操作考試平均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觀察組學生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問題的能力、言語表達及團隊合作溝通的能力、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到了顯著提高。結論與傳統的講解教學法相比,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實施案例教學法,合理設計案例,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應用效果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以往日常教學中多采取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授課,主要為老師課堂教授,老師按照教材講解不同微生物的種類、結構形態、遺傳變異等,忽視了將微生物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學生對抽象內容難以理解,知識以死記硬背居多,無法深入理解,導致理論知識難以與實際問題相聯系[1]。而我們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社會培養專業的醫學人才,因此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長期以來,眾多學者為改善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效果進行了許多嘗試,其中近年來案例教學法在臨床其他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2]。案例教學法是老師根據教材中的某一個章節或者多個章節的理論知識為基礎,科學合理的選擇現實中代表性的實際案例,在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實際案例,并提出各自的見解,老師再給予點評,以此鍛煉學生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能力,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本研究采取對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分析了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取得了滿意的成效,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本校2016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1班48名、2班46名學生,所有學生為隨機分班,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課時及帶教老師均完全相同。將1班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1名,女27名,年齡17~19歲,平均年齡(18.3±0.4)歲,采取傳統的教學法授課;2班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9名,女27名,年齡17~20歲,平均年齡(18.1±0.5)歲,采取案例教學法授課。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組成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1.2.1對照組采取傳統的講授教學法理論知識教學時授課老師首先依據大綱的要求制定計劃授課,借助幻燈片和黑板板書進行理論講解。微生物學實驗操作的教學時,授課老師依次講解微生物學實驗的目的、要求、操作方法等,隨后再具體指導操作。1.2.2觀察組采取案例教學法老師依次按照選擇案例、合理設計問題、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問題、老師總結分析的思路教學,具體如下:①案例設計:老師根據不同章節的具體內容選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案例來源可來自于醫院的病案室、報刊、學術資料、互聯網等多種途徑,案例難度應該由易到難,與章節知識密切相關,具有可討論性,利于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講解流感病毒的內容時,可從醫院病案室選擇一例典型的甲型流感案例,完整的講解案例的癥狀、實驗室檢查、治療、預防,僅需一個案例就可以將醫學微生物學基礎知識與臨床案例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流感病毒的形態、性狀、致病性、預防、診斷等知識[4];②提出問題:可根據所設計的案例,設計與醫學微生物學基礎知識關聯緊密的問題,老師根據大綱要求,尤其對要求重點掌握的難點提出問題,如:抗體的類型和致病的特點、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體有哪些、引起肝炎的病毒的類型和結構特點等,也可舉實際案例,如講解破傷風桿菌時可舉實際案例,一患者臨床表現為苦笑面容、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提出此類患者應該如何處理,是注射破傷風抗毒素還是類毒素?在注射破傷風類毒素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通過實際案例及問題可幫助學生詳細了解破傷風桿菌[5];③老師將學生隨機分為5組,每組8~10人,組員根據案例及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教材、圖書館、數據庫等途徑查閱資料,相互分析、討論、總結答案,再由組長進行回答;④老師分析總結:老師耐心記錄各組答案,尤其注意共性問題,最后進行總結點評,對各組答案中的優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答案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即典型性問題重點解答,加強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注重培養和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充分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1.3評價指標。待學期結束時通過理論及實訓操作考試評價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并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案例教學法進行總結分析。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摘要:通過以職業崗位需求確定課程目標,以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確定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教學改革,使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技能培養更好的適應企業的用人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基于崗位需求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是目前推動應用型本科課程改革一種重要模式。
關鍵詞:崗位需求;職業技能;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食品微生物學是專門研究與食品有關的微生物的種類、特性以及微生物與食品的相互關系及其生態條件的一門學科。其作為高等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一門必修的專業課程,對食品加工、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1]。傳統的食品微生物學教學方法一般是老師講授理論知識和實驗原理后,學生再按照實驗步驟要求進行實驗。實驗內容設計上存在驗證性實驗過多,綜合設計型實驗偏少[2-3],綜合設計型實驗學生只參與部分的實驗過程,其它的實驗前準備和實驗后處理,如培養基的配置與滅菌,實驗器皿的處理等,學生沒有參與,造成了學生沒有掌握整個完整的實驗過程,只會進行實驗操作,不會實驗前、后處理。等到畢業后到企業工作會發現,企業所做的實驗都是綜合性的實驗,基本上沒有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要求從樣品檢驗準備到檢驗過程,再到檢驗后對樣品和培養物的處理,都由自己完成,沒有人為他們做準備。而他們在學校里學的都是驗證性實驗為主,為數不多的幾個綜合性實驗卻只學到了中間的檢驗過程,因此學校的培養和企業用人之間有明顯的差距,導致企業用人成本增加[4]。基于以上背景,如何使應用型本科的學生學習完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與實驗后,就能符合企業對食品檢測崗位的人才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本課程教學團隊課改的初衷。將教學過程和學生畢業后的工作過程有機地融合,即學生在學校學的就是畢業后在企業工作過程中要用的,實現學校教學與企業用人之間的零對接[5]。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基于崗位需求和職業技能培養的《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教學改革的主要研究內容
1.1以職業崗位需求確定課程目標
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定位應該重點體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即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以實用型為主,這正是應用型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區別。基于此,“食品微生物學”是面向食品企業與微生物相關的崗位,如檢測、食品質量安全控制等。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根據食品微生物檢測、質量安全控制等崗位對人才能力的需求為依據,結合食品檢驗工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對微生物檢測方面所需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要求,通過對食品企業對微生物相關崗位職業技能要求調研的方式,來確定“食品微生物學”的課程教學目標。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研究
摘要:目前,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教學方法,在教育活動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微課以其自身獨有的優勢,實現了教育中的有效輔助。研究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助推課程教學成效的提升,實現高效的微生物實驗教學目標。本文介紹了微課對于實驗教學課程的積極作用,分析了當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重點探究如何運用微課實現有效的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
當前,微課教學經過無數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課程教學方法,微課教學被當成一種新型的課程教學方法也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但是,作為一種新事物,微課教學要想實現高效的課程教學目標,還需要在教學中加強學科融合,提高微課資源的教學適應性,不斷提升微課資源服務課程教學的能力。
一、微課概念及其在對于實驗教學課程的積極作用
(一)微課概念內涵。微課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提出者為美國教育學家戴維?彭羅斯。他認為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微課更符合現階段的學習需求,具有更高的教學效率,應用前景廣泛。隨之而來的是“微學習”這一理念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大,學生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地鐵上、咖啡廳以及工作之余進行學習,在課堂上也是一樣。一堂課程中真正精彩的部分往往只是其中的6—10分鐘,若時間過長,則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出現分散,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微學習”對于課程形式有較高的多樣化需求,整個教學過程必須具備靈活性與變通性,與微課的發展相對應。微課主要是通過教學視頻的編輯、精剪,通過網絡平臺或網絡付費平臺,實現對于微課資源的共享,學習者可以借助有效的微課資源的篩選,獲取符合自身需求的微課資源,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學習。(二)微課在實驗教學中的積極作用。1.彌補實驗教學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教學。目前,我校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主要采取小班分組制的實驗教學模式,每組配備一名實驗教師,但因學校醫學專業學生眾多,想要隨時隨地使用實驗室教學設備并不是易事。在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下,教師很難兼顧到每一位學生,而且課上的實驗教學時間(主要是這個原因)有限,而實驗教學內容較多,很多實驗只能一次帶過,很多學生還沒有明白實驗的具體現象和原因,對于課程知識一知半解。針對這種情況,通過微課教學模式的開展,相關課程教師可以制作或下載關于某個實驗操作的教學視頻,并通過學習平臺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對視頻資源進行有效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操作過程、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生對于實驗的理解及操作能力。2.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實現高效教學。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開展中,學生的實驗學習時間只能在課堂中,地點也只能局限于實驗室,而實驗教學時間有限,加之實驗室資源不足,實驗教學成果不太理想。而微課教學能夠有效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實驗課程的學習,在反復學習中提升對于實驗課程的認識,提升對于專業知識的理解。此外,微課教學還能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當前醫學微生物學使用微課進行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