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1: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學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職;醫學微生物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1)12(c)-0000-00
醫學基礎課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各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需要,其中醫學微生物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其在人類探討傳染性疾病的病因、流行規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有著理論內容抽象、實踐性較強、新知識與新技術更新快等學科特點。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學生只有初中起點,文化基礎水平普遍偏低,學生普遍反映該門課程涉及的知識量大,內容繁雜,系統性不強,難以記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起來較為被動,學習興趣不高,因而學習效果較差。為了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醫學人才,筆者主要針對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談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1活躍課堂氣氛
激發學生的興趣醫學微生物學具有內容繁雜,容易混淆,比較枯燥的特點。學好這門課程,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手,由被動變為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應從生活中常見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開始,利用學生對實際病例感興趣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新奇感和需要感,增強其求知欲。如以學生面部多發的痤瘡為例,引出化膿性球菌;從我國乙型肝炎及其危害入手,引出肝炎病毒;由河南的艾滋病村開始,介紹人免疫缺陷病毒;從兒童接種卡介苗、做結核菌素試驗引出結核桿菌等。通過具體實例,激發學生對本門課所學內容的興趣,提高其學習熱情。
2自主性教學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去我們認為老師講得越細,學生學起來越容易.課堂效率越高,其實這樣做會養成學生不愛動腦筋的習慣,學習上經常處于被動,書本上大部分知識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弄懂。學生自學后,老師可以采取提問式教學,對學生中存在的疑點、難點、重點講述,加強課堂的互動性,這樣學生不會感到課堂乏味.反而會變得主動起來,需要強調的是課堂上的自學是在老師指導下的自學,老師的主導仍在起作用,對好學生不斷表揚.對后進學生需要督促、鼓勵、輔導。使老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激發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3利用CAI課件教學
強化課堂教學效果隨著電腦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在醫學各專業中應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已威為必然趨勢,它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集圖、文、聲、像于一體,把知識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產生效果是傳統教學形式不能達到的。課件直觀性好,邏輯性強,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點和難點.醫學微生物種類很多,各種病原體的形態結構靠文字講解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夠提供直觀的圖片.真實形象的顯示各類微生物的形態及超微結構.使同學們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增強記憶。CAI課件對一些知識難點,采取動畫畫面,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如病毒的復制過程,配以動畫畫面。使原來難以理解的這一過程變為生動的畫面,使同學們對病毒的增殖一目了然。
4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在微生物學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醫學微生物實驗課是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內容課堂上難以講清楚,只有通過實驗。從實驗的現象和結果中得到理解。醫學微生物的實驗內容很多,一部分實驗可以由學生親自動手來做,還有一部分實驗。可以通過錄像、結果示教等手段來完成。使各章節的理論內容與實驗有機的結合起來。
上好一堂實驗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第一.老師認真備好實驗課,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前,老師提前講解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第二,調整實驗內容,開設綜合性實驗.將零散單一的實驗重新構成實踐性、目的性很強的綜合性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受到全過程的訓練.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加強創新意識;第三,重視實驗課的考核.強化考核環節。微生物實驗的考核不能以實驗報告、實驗課平時表現來進行評定.要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實驗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微生物實驗內容很多,不可能都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部內容的考核,同學們可以隨機抽取一個實驗項目進行考核,老師當場打分,這樣學生在實驗時積極主動,進一步提高了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5加強師德修養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當前醫學模式的轉變對衛生職教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教老師必須加強新理論、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通過學歷教育或非學歷教育,如:參加短期培訓班,進修班,專家講座等形式追蹤最新的醫學科學發展,不斷吸取養分而完善知識結構。教師之間可以互相聽課,共同交流,開闊教學思路,不斷學習教學新方法和新技術.并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老師的授課水平。
專業課教師除了精通所授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修養.盡可能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加強教育學和心理學科知識的學習,努力使教師威為有良好道德品質,勇于進取,不斷開拓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篇2
一、 傳統醫學教育與醫學微生物學教育
在我國,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采用傳統、經典地教學手段,即著重知識傳授、以課堂教學為中心、采取以教科書為知識來源、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此手段雖為經典,但其存在較多弊端,尤其是在當今社會,新技術手段、新觀點、新發現、新理念不斷地涌現,而教科書的修訂、印刷、出版等需要經歷較長時間,這就造成教科書在諸多信息、知識點更新方面出現滯后的局面。在此基礎之上,若仍采用單純灌輸式教學,勢必造成絕大多數學生在結束醫學本科學習后難以適應現代醫學知識更新速度,學生將在把握最新專業知識方面出現滯后,進而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將顯不足。另一方面,當學生面臨臨床工作時,以其更新不及時的知識架構以及有限的個人經驗為基礎的醫療決策,其所產生的后果是造成有限的衛生資源出現人為浪費,并可能不利于患者康復。
醫學微生物學是基礎醫學課程中的一門重要橋梁學科,與臨床結合緊密。其課程特點主要為知識點繁雜瑣碎、內容邏輯性較差,此外課程開設時間與臨床階段課程開設尚存一段距離,學生沒有系統接觸過臨床問題,對醫學微生物學與臨床的聯系沒有較好地認識。因此,傳統的“教師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其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難以發揮,最終結果是學生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對知識的理解不深刻,學生綜合素質大打折扣,教師的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現代醫學教育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創新等各方面能力為主要目標。因此認識傳統教育方式的弊端,加以改革從而適應現代醫學發展與人才培養目標,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更新知識和臨床技能的能力,強化其運用最新、最佳地臨床研究證據指導臨床醫療決策的臨床思維能力。循證醫學正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一個有效地途徑。
二、 循證醫學的概念與循證醫學教學理念的優勢
1 概念
1992年臨床流行病學家、內科學家 David L.Sackett定義循證醫學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并聯系個人專業知識以及經驗,同時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價值和愿望,最終在三者完美統一后制定出患者的診治方案[1]。具體是指臨床醫生在收集、體檢以及必要的試驗和有關檢查資料的基礎上,分析與找出病人的主要臨床問題,并進一步檢索、評價當前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證據、結合病人的實際臨床問題做出科學的、適用的診療決策,最后分析與評價效果[2]。
2 循證醫學教學理念的優勢
2.1 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絕大多數醫學生從進入醫學學習開始,只依照教科書以及教師或上級醫師的要求來進行機械性學習或從事臨床工作,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循證醫學教學理念強調的是以問題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拓展其知識面,查閱文獻、分析研究文獻從而掌握所學知識以及更新知識[3]。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可極大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2 增強醫學生的仁愛意識
在循證醫學教學理念中,其中證據的評價時有一項重要的參考就是研究是否能充分考慮患者的價值取向與訴求,在臨床決策制定過程中是否能依據患者意愿,由患者和醫生共同作出決定[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使學生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仁愛意識,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2.3 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循證醫學教學理念的樹立就是以問題為出發點而展開[5],因此,發現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醫學在不斷進步,伴隨著進步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啟發學生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然后查閱相關文獻,評價文獻設計是否合理、先進,證據是否可靠、是否有臨床意義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創新能力、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提升。
三、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理念
1. 循證醫學教學理念對微生物學教師的要求
伴隨現代社會進步,新的病原體不斷出現。造成了醫學微生物學不斷地在發展,大量的新觀點、新理論涌現,研究手段與技術不斷地更新,學科發展速度超過了教科書的更新速度。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師需要改變以往以教材為唯一教學內容的方式,不斷添加新的觀點與知識,此外還需根據教學大綱,定期檢索文獻并在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從而應用最新的理念來豐富教學內容。最終達到在有限教學時間中,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其了解相關專業知識動態的能力,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6]。另一方面,醫學微生物學與感染性疾病關系密切,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循證醫學理念要求,由教師選擇根據預先檢索結果來選擇問題,設置臨床病例,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利用相關數據庫查詢文獻,評價文獻并參考相關系統評價等得出答案,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指導者需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循證意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循證醫學教學理念對學生的要求
在我國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明確要求醫學生應具有運用循證醫學原理的初步能力。在分析問題、求證的過程,就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由于目前醫學微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顯微鏡直接觀察、實驗培養、動物試驗、流行病學調查等,學生應學會如何在大量錯綜復雜問題中找到線索并提出問題,如何高效地掌握相關更新,進而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架構并有效應用[7]。而以上要求使得學生們需要將掌握的相關檢索知識與手段、醫學英語以及專業知識等充分結合起來,及時獲取國內外最佳醫學科研成果。
四、 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采用循證醫學理念時可能存在的問題
1. 教師缺乏相關知識及教學經驗
循證醫學理念教學的運用要求了教師必須具備有醫學專業知識、統計學、流行病學及計算機知識,而大多數授課教師并未系統地進行過學習,缺乏系統的循證醫學理論知識及教學經驗,因此,教師自身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證據及評價證據的能力均需要強化。這些都可能對循證教學理念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造成阻礙。
2. 學生認識不足
我國循證醫學始于20世紀90年代,大多數院校也是近些年才開設循證醫學課程,因此,學生對其認識不足,甚至沒有聽說過,加之在循證過程中需要學習多門知識,更容易使學生認為循證理念復雜、難以理解,尤其是在進行文獻檢索與評價時,學生甚至不知道該從文獻的什么地方找到評價文獻的“信息點”。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3. 基礎建設有待提高
循證醫學教學理念的實施需要計算機網絡、醫學專業數據庫等,并且要求學生能靈活運用計算機、醫學英語及專業知識。而目前很多院校進行循證醫學需要的計算機網絡設施有待提高,同時醫學專業數據庫不全是這些院校面臨的更大問題。而本科階段的醫學生往往缺乏系統的循證醫學相關知識學習。
篇3
關鍵詞 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 實驗課 設計性實驗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實驗課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課的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是提升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維能力、運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手段。①因此,實驗教學在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方面具有其它教學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內的大部分高校的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大多為驗證性實驗,其基本模式是教師為學生準備好所有的實驗材料,并按照預先制定好的實驗程序安排學生機械地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②這嚴重制約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實驗教學中引入能啟發學生創造力的設計性綜合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指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加以實施的一種實驗課教學模式。它將學生在已有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有目的地獲取新的知識,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最終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為提高實驗課的教學質量,《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明確了設計性實驗的重要性和在整個課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來采用的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踐活動,探討了微生物設計性實驗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
1 本文的設計性實驗教學的思想
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了一些新型傳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豬流感病毒導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級耐藥細菌的感染等,引發高度關注。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將相關病原微生物的關鍵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屬- -內酰胺酶等的原核表達引入實驗課中,并開展設計性實驗教學研究探索。在學生完成基礎實驗的前提下,我們指導學生設計實驗,表達上述關鍵分子;最后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辯的方式進行總結匯報。我們希望在實驗中引入受到廣泛關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臨床醫學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以激發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嘗試建立一套適合于培養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微生物學和實驗課的教學體系。
2 設計性實驗教學的實施方案
2.1 實驗前的準備
我校的醫學本科生課程中,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分別依次在第三個連續的學期開課。因此,在生物化學開課的學期,我們從32個實驗班中選取所有課程總平均成績相差在5分以內的6個班,隨機將這6個班分成兩組,每組三個班。其中一組為實驗組,采用上述實驗教學方法,另一組采用常規教學方法。通過年級的學習部向實驗組學生發放相關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思想,并建議學生在完成正常的課程學習后,重點學習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原理,如PCR及DNA瓊脂糖凝膠電泳、質粒提取、DNA酶切及連接、感受態細胞制備、蛋白誘導表達、SDS-PAGE等,為下學期實驗課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扎實的基礎。
在開課前四周,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向學生講授上述技術原理,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并采用閉卷考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親自操作,向學生演示上述實驗技術的操作要領。
2.2 設計實驗方案
在設計性實驗開始的前8周里,我們規定學生在兩周內,以《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三版)為主要參考書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數據庫中查閱一定量的文獻,然后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具體實驗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導教師對實驗方案提出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在第8周末確定最終實驗方案。
2.3 實驗操作
從第9周開始,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利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在此后的四周時間里,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為學生配備所需的實驗材料、試劑、培養基和儀器等。在學生實驗期間,安排教師全時段值班并陪同學生實驗,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確保實驗室安全,以防出現事故。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做實驗記錄,寫實驗報告。
2.4 實驗論文的撰寫及實驗匯報
在實驗前和實驗中,分多次系統地向學生講解論文寫作的相關知識,首先講解論文寫作的意義、一般要求,然后用舉例的方式,重點講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結果和討論的格式和具體要求。在實驗完成后,指導每個小組的學生完成論文寫作,并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在反復修改后,以小班為單位,要求各組將自己的論文以PPT報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畢業答辯的要求進行交流,并擇優在全班范圍內進行交流。
3 教學方法的成果分析及問題總結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雖然每個實驗班在實驗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但是經過四~五周的實驗,每個實驗小組最終都能完成實驗方案的全部內容,并能獨立完成論文寫作和實驗總結報告。通過認真分析學生的學術論文和總結匯報,并且最后比較實驗班和非實驗班的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我們認為,本教研室采用的設計性、創新實驗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種教學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設計實驗課對醫學微生物學學習的促進作用
我們采用的是綜合性實驗,實驗過程中需要用到多種分子生物學和基本的微生物學技術和操作,通過系統的訓練,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明顯得到提升。從實驗考核(表1)來看(以2010級本科生為例),實驗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數和平均成績明顯高于非實驗班。這表明與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相比,新實驗教學模式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在學生準備及實驗過程中,針對實驗方案所涉及的領域查閱一些相關資料,對相關病原微生物學的基本特性、致病機制等方面的內容有了進一步的熟悉和理解,從而豐富了微生物學知識體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驗班的期末考試的成績(表2)也顯著高于非實驗班(以2010級本科生為例),這表明設計實驗可以提高學生對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微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理解和記憶的能力。
3.2 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獻調研、論文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實驗方案的準備及論文寫作的過程中需要參考資料,每個實驗小組都在網絡數據庫查閱了相關的文獻,并查閱了相關的圖書資料,因此,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高。由于要求學生按照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的格式進行論文寫作,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認真總結自己的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并對實驗數據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討論,而且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反復按照老師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因此,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文字功夫,還使他們系統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們要求每個實驗小組安排一名同學進行實驗總結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組織PPT多媒體文件,并進行匯報。
3.2.2 科研思維和實驗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本實驗需要用到較多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此外,還需要用到培養基配制、細菌分離培養及鑒定(蛋白表達宿主菌)、無菌操作技術、感受態細胞制備及發酵技術等微生物學技術。在開展實驗前,學生必須首先理解相關的技術原理,然后將實驗所需的多項實驗技術組成一個有序、連貫的有機整體。這一過程的深度和廣度是傳統實驗課的內容無法達到的。在規定內容實驗課上,學生每次學到的是一項或幾項實驗技術,而在自主設計實驗過程中,學生自主地組合并綜合應用這些技術。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實驗,這培養了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學生往往需要要進行1~2次的復復實踐才能掌握這些技術,尤其是當出現問題時,實驗重復的次數會增加。學生在老師的指點下,分析并解決問題,不僅掌握了技術本身,而且學會了分析并解決問題的科研思維能力。
3.3 教師的素質獲得提高
首先,我們所采用的自主設計實驗難度接近科研課題,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才能順利完成該實驗,因此對施教老師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師需要自己開展預實驗,并向學生講述實驗技術的原理、示范相關操作要領;再次,在制定實驗方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才能發現學生擬定的實驗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這對促進教師的教學起到了積極作用。教師在于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實驗教學工作,從而達到以教促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4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為了完成自主設計實驗,本教研室的教師付出了比傳統教學實驗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犧牲。首先,需要我們在上學期就要開始為該學期的實驗設計進行提前宣傳,做好準備。在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業余時間為學生講解相關病原微生物的各種知識、各個實驗技術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項。在指導學生修改實驗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驗方案進行修改。在實驗過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學生做實驗,教師就要全時段值班,指導實驗。因此,教師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對工作負責,從工作的角度出發,不計較個人得失。
5 總結
與傳統的驗證性實驗相比,我們所采用的設計性實驗首先通過具有轟動效應的病原微生物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熱情。其次,我們的設計性實驗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授之以魚”轉變成“授之以漁”。這種實驗課的教學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技能,并間接增強了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效果。它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作用遠遠超過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在完成自主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對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認識,對查閱資料、設計方案、開展實驗、進行報告和總結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為今后繼續學習,積累了一定經驗,奠定了基礎。雖然我們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進行了上述的嘗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當然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堅持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繼續探索。
注釋
① 陳瓊華,錢黎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學學報論叢[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陳萬光等.推進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實驗室科學,2010.13(1):10-11.
篇4
【關鍵詞】病案教學法 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172-01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對醫學專業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傳統教學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向臨床實踐過渡的教學內容,因此培養出來的醫務人員往往在臨床實踐方面的能力較低。對此,醫學院校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對相關教學手段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改進,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主要對病案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實踐進行分析。
一 資料與方法
1.病案搜集與整理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搜集與內容相關的真實病案,然后根據教學大綱對教學過程中向學生進行提問的病案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并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課堂測試。設計時,要保證其內容能充分體現出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重點、疑點等,要全面、科學、系統。
2.進行分組
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我們對其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一部分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另一部分則采用病案教學法進行。實施分組之后,還要在每組內部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使其成為病案教學中的討論小組。
3.設計教學方案
教師應根據實施的教學方法,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要對實施教學的主要目的和過程進行簡單敘述,創造良好的溝通、交流氛圍。將病案在學生中間進行傳看,并要求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答案進行查找。然后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并闡述小組主要觀點,教師可對其進行補充,或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補充,最后進行總結。
二 結果
通過對兩部分學生進行測試,我們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病案分析法能大大激發學生興趣,并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自學能力、記憶能力、思考理解能力、綜合歸納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還加強了師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三 討論
我們對學生進行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傳統教學方法存有缺陷。由于病案教學法具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其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并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各種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和鍛煉。總體來說,病案教學法充分反映出現代教育的觀點和主張。我們對其具體優勢進行系統陳述。
1.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對所使用的病例進行搜集和精心篩選,對能夠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并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病案進行保存,并將其設計到教學內容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在進行小組討論過程中,激烈爭辯,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辯論中,并深化學生的認識。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以病案教學法為基礎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對相關病案進行分析,但不對其設置標準答案,可以使學生在討論中大膽思考和創新,暢所欲言,多層次、多角度地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有效鍛煉。特別是沒有限制的討論,可以使學生獲得許多新奇的感受,對統一問題產生大量的、不同的觀點,這些是傳統教學方法中所沒有的。
3.有利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與溝通
病案教學中,討論是重要環節,與傳統教學方法有著極大的不同。通過討論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同時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有效掌控和管理,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特別是師生圍繞同一個問題開展討論,能建立平等、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
篇5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教學模式由美國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MeMaster大學首創,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及解決,使學生學習到由問題所帶出的知識,從而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目標[2]。為彌補傳統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不足,我們嘗試了在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引入了PBL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地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校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為分組教學,每組約為18~20人,因此隨機選取我校2011級臨床醫學專升本層次3個實驗小組學生作為PBL教學實驗組,總計為60人;另隨機選擇3個小組的58人作為傳統教學對照組;兩組學生均使用相同實驗指導且實驗學時數均為4學時;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內容及問題提出
PBL教學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學生對相關基本技能有一定了解,因此,實驗開設時間選在學期后半段;問題設計對于教學開展尤為關鍵,好的問題應在到達教學目的的同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因此,根據實驗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教師集體備課選擇了學生易懂且臨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如急性腸炎等病例,根據病例的主訴、體征、癥狀、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等,設置一系列問題,力求引導學生能迅速進入臨床情境,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病例及問題均在實驗實施前1-2周交給每個實驗組。
1.3 教學方法
實驗組為PBL教學結合傳統教學。首先常規講授1小時,主要講解腸道桿菌的分離與鑒定的基本原理及技術,并進行示范,然后進入討論、匯報及實驗實施過程。對照組則僅采用常規教學。
1.4 PBL教學實施
1.4.1 小組學習:每個實驗小組推選一名組長,組長收到病例及問題后,組織小組成員分析病例,并督促各組員在課余時間借助各種手段查閱文獻、資料、書籍等,同時整理歸納資料等。
1.4.2 小組討論:小組成員歸納整理自己的資料后,由組長召集組員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前先將各成員資料進行匯總;討論時注重分析病例,并討論疾病發病機制、類型、診斷及防治等就,實驗過程中如何對疾病進行微生物學診斷及鑒別診斷,討論內容需有詳細記錄。
1.4.3 匯報與實驗實施:小組討論結束后組長應進行總結,并制作匯報PPT,實驗課時對其小組討論結果及實驗方案等進行闡述。實驗帶教老師總結與點評后,由學生自主實施實驗。實施過程中,教師協助學生解決實驗遇到的問題。實驗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綜合表現對其進行評價。
2 教學效果評價
實驗完成后,隨堂采用相同考核試題對兩組學生進行實驗考核,并采用t檢驗分析考核;此外考核后對實驗組進行問卷調查,回訪學生關于學習興趣、綜合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問題。
3 結果
3.1 考核成績
兩組所有學生均參加實驗考核。結果發現,實驗組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93.23±4.21 vs 78.56±5.19 , p
3.2 調查問卷
共計發放調查問卷60份,收回60份。調查問卷結果發現95%學生對PBL教學持認可態度且希望以后在其他內容教學中采用PBL教學模式;90%學生認為PBL教學有助于理論課知識的學習且學習興趣較傳統教學模式高;91.7%學生認為其綜合分析能力及臨床思維得到極大提高。
4 討論
現代醫學實驗教學強調培養學生“三基”能力,即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及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3]。將PBL教學引入傳統實驗教學后,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參與知識探索及獲取過程,通過文獻、資料等的查詢以及自己獨立對病例進行分析與思考,有利于其更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并在實驗中進行運用。此外,由于是通過實際臨床病例引出問題,學生需了解的知識面不再局限在開課課程,而是需要進行適當地延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并且培養了其創新性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分組討論與匯報等,要求學生通過溝通對其歸納整理的知識進行交流與相互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歸納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篇6
關鍵詞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開放式實驗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149-02
Application of Open Form Teaching in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Experiments//SUN Dongmei, ZHANG Hong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experiment mode was adopted in the experiments. Teaching mode was: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aking group to design and organize the experi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se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chang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type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1 前言
大學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針對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一種社會活動。創新教育是這一活動完備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在實驗實踐中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和總結經驗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專業實踐能力、開發專業領域的創新意識。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中,實驗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項輔助教學、鞏固和拓展專業知識的重要措施[1]。教學實驗課程的成功開展,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在微生物遺傳育種學實驗教學中,嘗試利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實驗課中學生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實驗驗證過程,探索開展實驗教學的一種新型實驗模式。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針對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實驗學時為20學時。經過三年的開放實驗模式運行,證明這種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 開放式實驗教學設想的提出和可行性
目前,大學的實驗課程還大多附屬于理論課,實驗教學中存在諸如重視知識傳承而忽視能力培養的弊端,甚至有些課程的實驗課僅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輔助內容,只是對理論知識的簡單驗證和回顧。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我主動性不高,缺乏對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只是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詳細指導,照貓畫虎地完成實驗內容,存有敷衍了事的心態。能做到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已是很好地完成實驗課程教學內容了,而能夠自己去分析、思考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人很少[2-3]。
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依據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內容和大綱要求,結合最新科技發展的情況與實驗目的的需要,將課程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劃分成若干個成體系的實驗題目,由學生自己去選定感興趣的實驗課題。之后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開展查閱文獻、選擇準備實驗材料、考察儀器設備、制訂實驗方案、擬定實驗步驟、開展實驗工作、處理和分析實驗結果、形成并提交實驗結果報告。整個過程學生可以個人或以小組形式完成實驗。教師對學生的實驗內容與可行性提供指導意見,指出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完善實驗,并在實驗中進行指導,共同分析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開放式實驗教學在實驗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把學生推到實驗的主置[4-5]。
本門實驗課程開設之初,學生已經完成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充分掌握了生物學相關基本實驗技術的操作,因而具有獨立完成或合作設計、執行實驗的可能。
3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開放式實驗的執行
教學條件的保障 開放式教學的內涵既包括了時間開放、內容開放,又包含了資源開放[6-7]。因開放式實驗學生選擇的實驗內容不同,教師要充分協調院系的教學資料、儀器設備、實驗材料,充分保證學生必要的實驗環境。在教師協調下,學生可依據實驗具體要求和自己的時間安排,預約進入實驗室的時間。生命學院對實驗環節非常重視,經協調后充分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實驗提供了基本的設施保障。
實驗項目的開展 執行三年以來,設計的實驗內容整合了原來分步的紫外線誘變育種、特殊微生物的分離、轉化實驗等,開展以菌種改良及檢測為核心的綜合實驗。學生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選擇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自分或保存),通過各種育種方式(物理、化學誘變等)獲得改良后的高性能菌株,并對高性能菌株的性能進行分析與檢測。在實驗完成過程中,涉及微生物基本操作,生物化學檢測方法及發酵產物提取等不同實驗環節,有的學生還選擇了基因改良菌種的手段,這樣就會涉及全院的相關實驗室。在教學條件保障的充分實施下,可以使實驗項目開展順利進行。
實驗考核方式 開放式實驗教學無法沿用以前的實驗報告批改方式,而是主要從實驗方案制訂的合理性、實驗原理理解的程度、每步實驗操作的精細程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幾方面來考察,給出學生的實驗成績。
運行的問題與思索 經過三年的運行,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實驗素質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積極性欠缺,實驗設計不嚴謹,實驗技能不全面,出現問題時分析能力不全面,等等。為了更好地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應該更加堅定地將實驗教學從課堂教學的附屬地位轉變為與課堂教學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 加強教學實踐環節。除此之外,只有加大實驗投入,重視實驗室的建設,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發展。
4 開放式實驗經驗總結與思考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實施個性教育,讓學生在大學里有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學習[8-9]。在開放式實驗項目選取中,教師指定了幾個相關方向,學生可通過文獻查閱選擇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實驗內容,通過對文獻的理解,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實驗執行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且能夠通過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實驗的深度與廣度,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的開放式實驗主要以小組形式開展,并指定小組負責人,組織協調實驗方案的制訂,監督組內實驗進度的實施與實驗報告的撰寫等。實驗的每一步進展都是組內成員民主集中制的體現,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團結、互助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林法,張英香.加強實驗教學的改革,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7):11-14.
[2]任麗麗.開放式教學的必要性與特性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2009,36(4):383-385.
[3]白云,柴鈺.加強開放式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8):109-113.
[4]王淑靜,郝建民,劉建柱,等.開放式實驗教學在農學類實驗課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學研究與課改,2011(4):
73-75.
[5]韓宗先,方平,向鄧云.《動物學》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9):135-137.
[6]王志軍.也談開放式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29(3):98-99,126.
[7]張錚.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3,20(5):163-166.
篇7
/
關鍵詞 求偶行為 求偶形式 生物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 Q-49 文獻標識碼 E
動物的行為是種群間交流的工具,包括繁殖、取食等行為,在整個生命活動中有著很重要作用。而動物的求偶行為是繁殖行為中的重要環節,又被稱為“求婚”、“求愛”等,也叫前行為,指前雌雄一方為了獲得配偶而盡力展現婚裝及動作而使另一方做出選擇的整個過程。求偶行為作為動物特有的一種本能,包括動物性活動和作為性活動前奏的全部行為,一般起始于動物的期,持續幾小時或幾天,在動物完成過程中結束,最終吸引異性完成。我國對動物的求偶行為方面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20世紀初達到,主要涉及鳥類、昆蟲等求偶的形式及特征意義方面的研究。那么動物求偶的形式有哪些呢?這些方式到底有什么生物學意義呢?
1 求偶行為的形式
動物求偶行為是十分復雜的行為系統,包含著豐富、復雜的生物學信息。大多數是雄性主動向雌性求偶,少數相反,如瓣蹼鷸科、三趾鶉科、彩鷸科等。還有雄雌同樣參與求偶,如海鳥,一般外貌鮮明的一方先主動,如果色彩相當則求偶主動性相當。動物沒有“語言”,但求偶形式多樣,千奇百怪,有靠發出復雜的聲音的聲音通訊,有靠展示奇特的動作、炫耀的色彩、建造或裝飾巢穴等的光學通訊,有傳遞信息素的化學求偶,還有特殊的喂食求偶等多種形式,所以研究觀察求偶現象并非易事。下面從四個方面對動物求偶形式進行說明。
1.1 聲音通訊求偶
這種形式常見于存在空間距離使視線受阻的鳥類和視覺欠缺的昆蟲類。鳥類的鳴叫是種群內個體相互溝通的“語言”,具有明顯的節律性變化,期的雄性動物發出自己特有的聲音吸引異性,如杜鵑晨夜鳴叫、貓頭鷹悲鳴、蟬的夏季高歌、蟋蟀徹夜鳴曲等。還有動物借助于外物而發聲求偶,如雄啄木鳥用喙敲擊樹干吸引異性、毛翅目昆蟲打鼓求鳴;北美草原的艾草榛雞在嗉囊中吸入4 kg左右空氣,再通過“砰”的放氣聲響招引雌性。這些動物通過聲音特有的強度、頻率吸引本種異性,并向異性傳達自己的位置、自身的身體質量等情況。
1.2 光學通訊求偶
這種求偶方式多見于外表華麗、身體靈活的鳥類,或者體型較小但會筑巢穴的無脊椎動物或鳥類中,可分為以下幾種。
1.2.1 炫耀求偶
繁殖期間雌雄的一方(通常是雄性)通過體色、羽毛、體型改變,使得體色更突出,羽毛更亮麗,體型更鮮明,從而正面或側面在異性面前炫耀,通常見于鳥類、昆蟲類。如期的公雞通過顯露彩色的羽毛、豎起鮮紅的歡雞冠子母雞面前炫耀;孔雀開屏;黃腹角雉雄性抖動平日藏著的翠藍色肉角;鶴形目鴇科大鴇求偶的雄性身形可以從“u”變為“v”形等。炫耀求偶通過刺激異性的視覺,持續時間長,直到成功。會炫耀的雄鳥往往多妻,這也與它們外表有關。
1.2.2 行為動作求偶
雌雄一方(通常為雄性)舞蹈、戲飛、婚飛或雙方身體接觸、擊喙、親吻、頭頸交纏、身體相依、競技等行為完成,常見于昆蟲、猛禽、水鳥等多種生物。如蝶類戲飛;非洲鴕鳥半蹲半坐并不斷搖晃身體,并把翼、尾羽輪番展示給雌鳥;雄杜父魚等在洞口,咬住經過的雌魚頭部看是否掙扎,不掙扎者則可以;海豹、駝鹿雙雄決斗;雌雄蟾蜍聚集到池塘、湖泊進行配對和產卵;具有血緣關系集體性求偶;雄性火雞結伴求偶卻只有其中一只;還有熱帶大陸的雄性侏儒鳥、歐亞磯鷂在充當求偶助手時,卻最終奪取了領地,自己參與;還有天鵝、鴨子頭頸交纏、身體相依等。這些行為在雌性周圍進行并刺激雌性對自己的選擇,但這種求偶方式高耗能、體重減輕,生命受到威脅,獲勝者才能完成。
1.2.3 建巢穴求偶
一些雄性動物通過建堅固且華麗巢穴吸引異性、完成。如雄性園丁鳥用細枝編織巨大鳥巢,再用鮮花、各種物件裝飾求偶場;雌織布鳥通過觀察雄織布鳥所建鳥巢的堅固程度選擇雄性;沙蟹掘穴,堆成金字塔形顯示自己的位置等。雌性通過巢穴選擇雄性可以給產卵、孵化選擇安全的環境,提高后代成活率。
另外有些雄性動物通過反射紫外線吸引異性,而雌性利用眼底的紫外線敏感細胞做出反應,如熱帶叢林中的安樂蜥、一些蝴蝶等。
1.2.4 化學求偶
一些動物可以向周邊散發一些化學物質,如信息素。性信息素是生物的某一方通過特殊的分泌器官分泌于體外并擴散到周圍環境的微量化學物質,經空氣或其他媒介傳遞到同種異性的感受器,最終引起種群內雌雄相遇并,多見于昆蟲中。已發現有250余種昆蟲可釋放性信息素,大多為雌性釋放,如雌松葉蜂放入籠中置于田間,可招引11 000只雄性松葉蜂。再比如靠氣味吸引異性的雄果蠅;雌螢通過閃光吸引雄螢等。昆蟲能進行信息求偶是因為昆蟲具有發達的嗅覺,對氣味等很敏感。
1.3 特殊的方式――喂食求偶
一些動物為了能有機會與另一方進行,雄性往往攜帶食物給雌性,利誘雌性,減少雌性逃跑或攻擊反應的可能性。有直接獻上食物的,如雄猴獻上野果給雌猴,雄燕鷗叼著鮮魚給雌燕鷗;還有的是避免求偶時被異性吃掉的危險,如雌蜘蛛個大視力差,當雄蜘蛛接近時會被當成食物吃掉,所以雄蜘蛛在求偶時會用絲纏住昆蟲給雌蜘蛛,堵住雌蜘蛛嘴,趁機完成;還有的是雌性吃掉求偶的雄性,如雌螳螂用大鱷咬掉正在的雄螳螂頭部。喂食求偶能增加求偶的成功率,求偶的同時也增加雌性個體的營養和產卵量,但對雄性也有著挑戰性,必須能捕獲到求偶的食物或做好犧牲的準備。
動物求偶形式多樣,而且大多時間并不是用一種方式而是兩種或多種方式綜合進行。如大熊貓通過視覺、嗅覺、聽覺進行傳情;麥頭風雞在空中翱翔和翻滾,露出黑白分明的羽衣;雄性滑北螈的求偶則包括炫耀自己華麗的色彩和用尾擊水,用含有自己氣味的水流震動雌性。無論以哪種方式,本物種或本種群內是固定的,目的都是吸引異性,完成。
2 求偶的生物學意義
動物一切行為都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遵循效率最優原則、進化穩定原則,求偶也不例外,可確保在合適的地點時間和理想的條件下且發生在同種異性之間。求偶行為也滿足達爾文“雄性競爭”、“雌性吸引”的性選擇理論,另外對于求偶,有科學家也提出“生殖中不能獲益的的雌性通過選擇具有優質基因的雄性進行,彌補其在生殖中的利益損失”。求偶行為是多基因控制可遺傳的性狀,在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中承受很大的選擇壓力,表現出趨同或趨異進化。
2.1 吸引并選擇異性
動物通過求偶吸引異性,但成功還取決于同種異性的選擇,這種選擇往往具有優勢的雄性獲勝。同種雌性根據求偶聲音頻率、炫耀時間間隔、行為強烈程度、提供的食物多少等選擇活力旺盛、處于主導地位的雄性,可增加繁殖成功率,給后代留下優良的遺傳基因,使后代具有更強的生命力。雌性選擇雄性的同時,雄性為了得到,會更賣力地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展示求偶欲望,同種雄性間也會互相干擾和排斥,不惜用武力取得地位。這種選擇與被選擇最終的目的都是吸引異性,完成,保證后代優質優量。
2.2 激發異性性活動
動物的性成熟在同種雌雄中并不是同時完成,往往雄性先表現出性興奮,雄性在期向同種雌性進行的求偶行為,使雌性神經系統和內分泌腺處于積極狀態,使兩性器官發育和性行為發展處于同步,對體外受精的兩棲類、魚類等尤為重要。
2.3 種間特異性
求偶行為發生在同種異性個體之間,雄性能向同種雌性發出特有的信號,同種雌性只識別這種信號并作出反應。如刺蜥屬的雄蜥是靠有節奏的擺頭來吸引異性的,但不同種的雄刺蜥擺頭的速率不同,同種的雌刺蜥能選擇出正確的雄刺蜥。因此,可根據這種特有的信號區分物種。
2.4 推動物種進化
雌性對本種雄性的主動選擇,雄性優勝劣汰,產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強,如雌性對雄行求偶鳴曲的主動選擇,導致雄性長翅型和短翅型的分化。在雜交帶中雜交個體時優先選擇雜交個體的求偶鳴曲,異域種群在中優先選擇同種求偶。但當求偶行為的變化、發生地理隔離時加速生殖隔離,加快亞種分化,最終形成新物種。
另外,求偶行為長期進化中還出現求偶行騙和性逆轉現象。求偶行騙是動物由于食物不易得但要完成所出現的一種高級求偶現象,多見于喂食求偶的動物中。如雄性的蝎蛉模擬雌蝎接近其他準備求偶而且已經捕獲到食物的雄蝎,騙取食物再向雌性求偶,有的雄蝎甚至把沒有裝食物的“空籃”送到雌蝎面前趁機完成;螢火蟲除對本種雄螢發出的閃光信號作出反應外,還會對其他的雄螢作出應答,待來到身邊將其捕獲、吃掉。性逆轉是那些弱者為避免求偶競爭在受某些條件影響下采取性別轉換,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獲得生殖上的較大成功。如雙翅目搖蚊科某些昆蟲受雨蟲寄生后,卻能從雄蟲變為雌蟲。
動物求偶形式多樣化,對生殖生存有著重要的意義,可用于解決動物生殖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可以模擬動物特有的求偶形式刺激那些瀕臨滅絕、對人類有益的生物多產卵,培育出更多適應生存的個體。也可以利用求偶過程,對那些害蟲改變求偶形式,使其不能正常,減少后代的出現,從而減少農藥的利用。總之,動物求偶機制、運用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研究,今后這將是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 尚玉昌.動物的求偶行為[J].生物學通報,1990(7):6-7.
[2] 邵明勤,阿布力米提?阿布都卡迪爾,高行宜,等.鳥類行為研究[J].干旱區研究,2002,19(2):75-79.
[3] 長有德,康樂.昆蟲求偶鳴曲的行為特征與功能及其生態學意義[J].動物學研究,2002,23(5):419-425.
[4] 韓宗先.鳥類的求偶行為及其生物學意義[J].四川動物,2001(3):167.
[5] 劉若楠,顏忠誠.昆蟲求偶行為方式及生物學意義[J].生物學通報,2008,43(9):6-8.
篇8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 德育教育
【分類號】:R-4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要求, 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新時代的德育教育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應求新求變,尋找符合新時代德育教育理念的方式。在內容上,應融入社會主義榮辱觀, 和諧社會等新的德育教育目標;在形式上,應更重視學生的實踐和體驗,采取更加科學的教學手段。
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洞察和掌握所教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全面理解和落實教學大綱。因此, 教師要做到所教學科有效地滲透德育,必須認真地研究和準確地把握學科的性質和特點。在醫學微生物課程中實施德育教育,即是通過理論課與實驗課的教學改革,改變目前只看重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培養,忽視學生思想教育培養的現狀。明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目標, 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醫德和人文科學知識修養的優秀醫務工作者。就如何發揮醫學微生物學的優勢,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談下面幾點看法。
一、根據課的內容特點,滲透德育教育
“ 醫以德為本,無德不為醫,” 21 世紀的醫學人才首先應當是醫德高尚的人。通過醫學專業課來滲透醫德教育,可以克服傳統德育教育單純說教的缺點, 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如在講授抗生素與菌群失調的關系時,讓學生結合現今某些醫生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無原則地給病人使用高級廣譜抗生素,造成病人菌群失調,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又給病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的現象,展開批評討論, 以喚起學生的正義感,自覺抵制錯誤的思潮和行為。
二、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滲透德育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是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展開的,教師作為教育者發揮主導作用, 學生作為被教育者發揮主體作用。要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須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積極發揮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應提高自身修養,首先應當精通所授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技術和技能,并要有較廣博的文化修養, 較多地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應加強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學習。在積極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還應加強愛崗敬業師德教育,努力使教師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為人師表,勇于探索,富于進取,不斷開拓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接受教師的學術觀點、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可以模仿教師的教學風格、治學態度、言談舉止,這種影響不僅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而且延續一生,以至于很多學生的人格、個性、氣質都深深地烙著他們所尊重的教師的印記。所以說,教師高尚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面旗幟,一根標桿。它對于學生心靈的重要影響,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
三、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自我德育教育能力
自己教育自己是學生進步的內在動力,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少年期和青年期是困難的年齡期,學生在身體、智力等方面都迅速發展,教育者將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必須注意青少年學生自我修養”。自我教育是一種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活動。它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學會了自我教育,學生就能在一定教育條件下自覺地提高認識,并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按社會的要求評價自己的言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的優缺點,主動接受社會和學校的德育教育,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積極體驗和掌握正確的行為規范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四、利用教材中的人物故事,進行德育滲透
充分挖掘教學材料,提高教學材料的選擇和處理水平,通過多角度多方面的學科教學手段來豐富德育教育的方式。理論化的德育教育往往顯得枯燥無力,過于說教,而如果通過一定的故事素材來呈現,即將德育教育的目標融入一個個故事之中,就能使許多德育教育的目標不言自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教育。這樣的德育教育自然,符合教育原則,易于學生的接愛。如英國鄉村醫生琴納,發明“牛痘苗”的故事;弗萊明發現青霉素的故事;我國微生物學家湯飛凡發現沙眼衣原體,而且用自己的眼睛作實驗的故事;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醫生因研究斑疹傷寒而受感染不幸犧牲的故事。同學們會被科學家們為了科學獻身的精神深深感動,從而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
五、利用相關資源,滲透德育教育
在醫學微生物教學中更好的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相關資源,加強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強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形成積極情感,達到預期效果,更好的發揮學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效。
六、激發學生積極情感, 提高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自覺性
激發學生積極情感具有雙重作用, 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而且其本身就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醫學微生物學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積極情感,如動機、興趣、自信、自尊、意志等,可以潛移默化的轉化至其他的學習活動之中,成為學生遷移積極情感, 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水準的內在動力,也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后的繼續發展起到正面的影響。同時,教師在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的基礎上“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在感性上的體驗和認識轉化為自身的道德素養的提高,使得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落在實處。
總之, 作為醫學院校的教師,要精通專業課理論、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術和技能、良好的思想品德、過硬的職業道德。我們不僅要以自己的高超技術去影響學生,還要以自己的規范行為去引導學生,更要認真鉆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所蘊涵的特點,善于抓住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曲雅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現代企業教育.2006(7)
[2]王琦.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析[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篇9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其特點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實驗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的一個學習過程,也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微生物學及相關學科奠定基礎。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實驗技術;加深學生對微生物學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提高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實事求是、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作風 。如何搞好實驗教學,提高實驗課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以下談些粗淺體會。
1 精心做好實驗準備,是提高實驗教學的前提
教師是決定實驗課質量的關鍵,充分發揮實驗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上好實驗課、培養實用型人才的前提。微生物實驗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能否上好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重要環節之一是做好實驗準備。微生物學的實驗準備內容較多,操作性強。例如,做好實驗用品的準備,培養基的制備,示教用陽性標本的留取、制作,染色液的配制等都需要提前保質保量準備到位;有些實驗還要做好課前預備實驗。這是由于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變異,試劑的放置時間或培養基因生產廠家不同,實驗結果可能有所不同。因此預備實驗是很有必要的。筆者通常是提前3~4 d進行實驗準備工作,按照教學大綱內容做好預備實驗,并在實驗過程中認真找出問題,及時處理和分析,直至準備無誤后才拿到實驗課上去。此外,帶教老師還要先復習每次實驗課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如原理、操作步驟、影響因素、注意事項等,在實驗課中巧妙地將理論知識和實驗內容結合起來,可使學生對實驗課內容理解得更加透徹。總之,只有精心做好實驗準備,才能確保實驗教學的質量。
2 加強自身實踐技能的提高
在實驗課的帶教中,對帶教教師來說,不但需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過硬的實踐技能。不論是從接種環的握持方法、細菌的接種,到涂片染色、生化反應結果的觀察,或是從腸道細菌的分離鑒定到菌種活力的檢測等,都要給學生正確示教,并結合基礎理論、操作規程、注意事項等給學生進行講解,同時將自身的體會及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實踐技能。要做到這點,帶教老師必須加強自身實踐技能的訓練,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尤其應加強畢業后的繼續教育,除跟隨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外,還要經常注意國內外的新實驗和新方法,及時將最新的技術方法滲入到實驗課的內容中介紹給學生,改變傳統的“講解-示教-模仿-總結”的實驗教學方法,同時應注意實驗教學方法的多樣性、靈活性。
3 精心組織實驗,強化基本技能訓練
實驗課開始時,教師要講明實驗目的、要求、步驟和注意事項,努力使實驗成功的要求變成學生頭腦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學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實驗當中去。從最基本的操作技術做起,抓住實驗課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基本技能訓練。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師演示,教師一定要以嚴謹的學風為學生做好示范。如:接種環使用方法、平器蓋和棉塞的正確放置、細菌的劃線接種等。教師均應以規范的動作完成,對分組實驗由學生操作時,教師要細心觀察,具體指導,對于每個學生應該完成的操作項目,要求學生必須人人動手,獨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要經常巡視,具體指導,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特別是在做細菌染色、細菌的接種等實驗時,因要接觸到活的細菌,教師要重點強調無菌觀念,建立無菌意識,防止污染。只有通過正確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訓練,才能完成實驗課的目標,為學生將來做臨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4 實驗中加強綜合訓練,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實驗教學大致分為2部分:①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安排一些驗證性實驗,其目的是為了檢驗所學的某一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帶教老師應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實驗現象和結果;當實驗獲得預期結果時,讓學生分析實驗成功的關鍵問題和體會,未獲得預期結果時,讓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仔細分析,查找失敗原因;如對同一種細菌進行革蘭染色,一些同學染成革蘭陽性,另一些染成革蘭陰性;此種情況下,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染色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找出原因;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實驗課興趣,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臨床微生物實驗:主要讓學生掌握幾種基礎實驗操作技術。如無菌操作技術,教師應采取邊說邊做的演示方式,耐心示范指導,讓學生反復練習,學生練習時,教師要積極巡視,仔細觀察,做到放手不放眼,對操作正確熟練的學生予以表揚肯定,讓其給其他同學做示范;發現操作有錯誤時,要及時指出予以糾正,直到學生掌握為止,來提高其操作技能。
5 督促做好實驗記錄,仔細批改實驗報告
篇10
不久前的一個晴朗午后,薛憶溈新書會暨與媒體、讀者見面會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大廳召開。這位自言不善于面對公眾講話的作家為了這個突破性的決定連夜準備了一張紙的演講稿,并用他頗適合朗讀的磁性嗓音與飽滿感情娓娓道來。
他將自己的寫作過程總結為“異類的修行”,并用火作為貫穿“讀誦稿”的主題。“火,是許多偉大作家敬畏的最后的推動力量。比如英國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品,就用火的毀滅性作為結局。”他列舉了許多與火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作品,并用富有文學和哲學意味的品論貫穿其間。然后話鋒一轉,將自己的最新作品《遺棄》也與火聯系了起來:“這是一部許多年前的舊作的重寫本,我一度想讓它也有一個毀滅性的結局,比如寧愿被遺棄在火堆中,我也不愿再與他人談論這部舊作。但一位哲學教授反復勸導我:書一旦出版就不再是作者的私藏,作者也無權阻止讀者去閱讀。而后幸免于火的《遺棄》居然在上世紀末火了起來,緣由是哲學教授何懷宏在《南方周末》‘專家薦書’欄目撰文對之大加推崇。”
這段“讀誦稿”雖然是趕工而成,但被薛憶溈讀來仿佛就是一部敘事抒情結合的長長詩篇,句式工整,內蘊強大,足以令人感到其“數學的精確與濃密的詩意”。
薛憶溈生于郴州,長于長沙,現居加拿大蒙特利爾。他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從蒙特利爾大學獲得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獲得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1996~2006年任教于深圳大學文學院。他2006~2007年為《南方周末》及《隨筆》雜志撰寫讀書專欄,2009~2010年受聘為香港城市大學訪問學者,1991年獲臺灣《聯合報》文學獎。
這次,上海的三家名社同時推出他的五本書,在薛憶溈的寫作生涯中可謂一場空前的盛事,也促成了他首次來到這座他并不熟悉的城市與讀者面對面:《遺棄(重寫本)》《不肯離去的海豚》(上海文藝出版社);《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上海三聯書店);《與馬可?波羅同行——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在演講中,有著濃厚理工科背景的薛憶溈坦言自己非常注重文字的精細和邏輯,而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表示,《遺棄》首先是一部你看了會覺得作者是注定會執著地寫下去的作品。“作者的寫作態度也是極為虔誠,甚至將寫作視為一種信仰,一種拯救。他在寫作中也是力求一種完美,一種永恒,或至少是一種長時段。他探詢各種各樣寫作的可能性,對自己的成名作品總不滿足,不斷重寫,不斷修改,似乎只要一閱讀自己的舊作,就會意識到繼續完美的各種可能性。”
薛憶溈則在演講中感慨到:“《遺棄》的獲救,也是我1/4世紀文學探險的獲救。書籍是屬于讀者的,更準確地說,是屬于經久不衰的閱讀的。書籍是不朽的記憶,是記憶讓書籍不朽。”
在《遺棄》中,他充分展現了自己意識流的寫作風格,“也是一種時間之流,同時也需要精細的構思與控制,你要想好情節該怎么去發展,不是無意識流。”
“《遺棄》重寫本是我在2011年完成的最后一次文學長跑。我每天六點鐘左右起床,每天寫作近九個小時,連續寫作了整整九十天。回想起來,這真是無法理喻的執著,近于瘋狂的執著。這重寫是比‘原創’更不可思議的勞作。它是一個苛刻的寫作者與時間、歷史和語言的角斗。它是一個疲憊的中年人與虛榮、身體和心智的角斗。”
《遺棄》是由本書的主人公、生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圖林一年的日記及嵌滿了圖林日常習作的微型小說構成,精致純美的文字,令全書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魅力。在小說中,他記錄了自己“遺棄”了工作,發現了世界的“混亂”,掙扎在崩潰的邊緣,“消失”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他終于諸事都失敗了,也許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靈上走了很遠的路,而他走的路卻是很少有人走的路,他進的是窄門……
在演講中,薛憶溈回憶起自己許多年前在北京五道口購買盜印本《百年孤獨》的情境,“那時候才兩塊錢一本,而今再回到哪個地方,已經完全變了模樣,但《百年孤獨》我現在還在讀。學英語語言我認為對自己的寫作幫助很大,他讓我發掘出別樣的寫作風格和思維體系。”
他同時強調,要寫好東西,應該少接觸外界信息。比如一位作家花了33年才寫就一部短篇小說,就是源于一種宗教般的專注執著。“我小說中的主人公,我會在倫敦看到他,也會在巴黎或者是蒙特利爾看到他,我會不斷與他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來不斷豐富作品的細節。”
- 上一篇:生態修復案例
- 下一篇:心理健康對人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