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1:15: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論文

篇1

生態農業主要是運用農業生態原理,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農業。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這種新型的農業,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產性能,提高生產的效率,還能夠節省生產的成本,節約能源,進而實現農業環境的自凈與農業資源的可持續使用。縱觀這種新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屬于多目標、多功能、多層次以及多成分有機組合的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內部,結構有序、內外交流、開放循環以及關系協調發展。在微觀層面上,其利用多層次的物質循環與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能量轉換與物質循環的效率。例如,在生態農業系統內微生物可以利用植物作載體,可以將植物的秸稈、樹葉以及草等植物進行加工處理,生成飼料,飼料可以喂食牲口,牲口的糞便又可以養蘑菇、飼養其他的動植物,將飼養的動植物喂食另外種類的生物。如此循環,就形成了市郊生態系統。由此可見,微生物在生態農業系統中的應用非常重要的。

2微生物技術對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作用

2.1微生物在肥料中的作用利用特定培養的微生物,在可調控環境條件下將廢棄物、污染物降解和轉化,從而解決和控制污染問題,進而為作物提供養分。例如: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生物有機肥就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對獸禽糞便、農業廢棄物等進行降解和轉化而來的。這種肥料不僅能增加土壤肥力,提供作物生長必須的營養元素,還能改善植物根際的微環境,促進植物對養分的吸收利用,提高產能,同時還減少了合成化肥的使用,減少了合成化肥對環境的污染。由此可見微生物技術將成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最有價值和生命力的方法。在農業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式的今天,微生物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2.2微生物對農藥的降解作用隨著化學農藥的大規模使用,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微生物對土壤和水中的農藥降解起主要作用,目前已經分離出能降解農藥的微生物類群,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等。因它們受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和限制,所以難以大規模使用。近期又有學者提出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來降解農藥殘留。由此可見,如何更多、更好地利用微生物解決農藥殘留是生態農業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2.3微生物在大型生態農場中的作用在大型生態農場生產與建設的過程中,大量的排污系統使得生態環境遭受到前所未有嚴重的破壞。近年來,養殖場的規模與數量每年都以單調遞增的速度增長。現代的養殖場將新技術、新設備引進來,進而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操作,養殖場的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的同時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壞、能源供應緊張的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微生物圍繞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與廢物進行處理。經過微生物的處理技術,有機廢物就會轉化為能源、肥料、化工產品甚至是食品。

2.4微生物技術在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的作用眾所周知,庭院經濟營養項目較多,集約化程度較高,土地利用率較高,資金周轉與積累較快。其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在發展庭院生態農業系統的過程中,微生物在其中的應用被人們所接受。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的糞便與生活垃圾進入發酵池,可以直接改變生活環境。這樣的方式構成了多層次、多途徑與多功能的庭院生態農業系統。在庭院生態農業系統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將為生物技術應用于其中,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效果。

3結語

篇2

1.1 漆酶在制漿中的應用

造紙廠的蒸煮制漿過程就是用化學藥品溶出、脫除木素的過程,一般的化學制漿,不但成本高、能耗大,而且對環境污染也較為嚴重。而使用由白腐菌生產的漆酶將原料的木素降解成低分子木素,增加了木素的溶出和被抽提的能力,從而實現木素與纖維素、半纖維素的分離。用漆酶和介體HBT在蒸煮前對麥草進行預處理,可降低紙漿的Kappa值,提高紙漿的白度和強度。Jujop的研究表明,在20%~90%,pH值2~10條件下用漆酶進行預處理,可以對原料中的木素進行改性,磨漿能耗明顯降低,每噸漿能耗由1300kW•h降至850kW•h,節省動力約30%,且機械漿的物理性能得到改善,紙漿質量達到化學熱磨機械漿的水平。

1.2 纖維素酶在制漿中的應用

在機械制漿前加化學預處理,除去或改變一部分木素結構,可以改善紙漿的強度,但降低了紙漿的得率,損害了紙漿的光學特性,廢水的排放量和污染負荷也相應增加,而經由木霉所產出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酶處理則結合了機械法制漿和化學機械法制漿的優點,克服其缺點,除了可以增加紙漿的強度性能之外,還能顯著降低機械磨漿時的能量消耗。

2、微生物酶用于紙漿漂白

傳統的含氯漂白產生大量有毒和強致癌性物質對環境和人類造成極大危害,已逐漸被無氯漂白所取代,而以某些真菌產生的漆酶不僅能氧化非酚結構,而且能使硫酸鹽漿脫木素和脫甲氧基。佐治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一株漆酶產菌———朱紅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lnus),以產生自己的氧化還原中介物3-羥基鄰氨基苯甲酸(3-hydroxyanthranilic acid,3-HAA)。漆酶加3-HAA系統不僅能氧化非酚模式化合物,而且能降解合成的木素。通過篩選或誘變培育出假單胞菌(Pseudoznonas sp.)G6-2,枯草桿菌(Bacillussp.)A-30等木聚糖酶高產菌株進行了分離純化的酶學研究,其所產木聚糖酶運用于生物漂白技術,其結果表明木聚糖酶在多種漿種的不同漂白工藝中都有明顯的助漂作用。用于樺木漿CEH三段漂和ECF漂白,在保持白度,得率,強度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可減少近50%氯或二氧化氯用量,漂白漿的白度穩定性也有所提高。

3 微生物酶用于造紙廢水處理

在制漿和造紙生產過程中,造紙廢水可分為黑液、中段廢水和紙機白水。黑液是整個造紙過程中污染最為嚴重的廢水,木素是造成造紙工業排放黑液COD和色度形成的主要原因。白腐菌具有能降解木素和變性木素的酶活系統,能將漂白廢水中的有機氯化物轉變成無機氯和CO2,并破壞發色基團組織和結構,降低漂白廢水中的TOCl、BOD、COD和色度。范偉平等利用微電解-白腐菌生物降解-絮凝沉降聯合處理系統對活性染料生產廢水進行處理,在最佳pH和溫度及接觸停留時間下,其COD去除率達90%以上,色度去除率在95%以上。另有研究表明,使用堅強芽孢桿菌產生的絮凝劑處理印染廢水和酵母廢水,可取得良好的絮凝效果,由李云鵬等從剩余污泥中制得微生物絮凝劑LBF經實驗相比于PAC效果更好,其COD、SS、色度去除率都高于PAC處理的廢水樣。

4 微生物酶用于造紙工業中的其他用途

篇3

1.生物化學涉及體系復雜,教學難度大

生物化學是運用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命體的交叉學科,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命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涉及的體系包括糖、蛋白質、核酸、脂等,其概念抽象,內容枯燥乏味,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因此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有較大難度。且近年來生物化學研究進展迅速,知識更新快,教師需要對最新的進展有較全面的了解,才能夠講得徹底深入。

2.實踐教學模式單一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的實踐教學基本是以“實驗教師預先準備好實驗材料,上課講解,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實驗”的形式完成的,實驗報告也常照抄實驗指導材料,實驗教學重驗證而輕探索。這種驗證性的實驗教學模式過多強調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思維的訓練,導致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較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新發現。這種單一的實踐教學模式根本不能培養醫學生崗位能力。

3.教學模式與社會實際需要不相符

據調查,高職生物化學的教學多年來一直沿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依據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沿用經典生物化學教材,教學內容與高職醫學生的實際要求相差甚遠,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學中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技能培養脫節現象,學生職業技術知識等匱乏,不能適應就業崗位要求。

4.教師知識結構上存在缺陷

生物化學教師大多畢業于師范或綜合性大學的化學或藥學專業等,不具備系統的醫學知識,對相關醫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工作內容和性質知之甚少,難以將生物化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拓展,授課時往往對醫學專業性知識缺乏有效的銜接,容易造成基礎與臨床課程割裂,教學效果不理想,從而使教學和學生的崗位需求不對接。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生物化學的教學探討為實現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宗旨,高職院校生物化學教學應遵循高職教育規律,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突出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才能保證自身優勢,占領醫學高等教育的一方市場,實現自身的長遠發展。

1.理論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教育培養的是醫學實用型人才,生物化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其理論教學應以“必須、夠用”為原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體現崗位需求。教學過程中要避免過于強調基礎理論的傾向,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以實際崗位需要為目標,使課程內容服務于崗位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對于臨床專業,大部分畢業生將從事基層醫療工作,工作內容主要涉及醫療、預防及健康教育等,因此關于生物化學教學內容中的“生命的物質組成及生命物質的代謝與能量變化”的內容應重點講解,如代謝疾病的發病機制、常見營養缺乏癥等;對于藥學專業,在學習酶相關的內容時,酶的抑制劑、激活劑等內容與他們的崗位需求密切相關,要結合抗生素等藥物的作用機制重點講解,并充分引用一些以酶作為靶位的藥物實例來分析,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生命體信息的傳遞與調控部分”的內容較復雜難懂,在對高職各專業醫學生授課中應進行詳略增刪,把基本的問題講清楚,夠用即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診斷手段多依賴先進的檢測儀器,生物化學中涉及很多的臨床檢驗項目。在理論教學中,根據崗位需求,要結合疾病分析某些生化指標的內涵,并要求學生看懂生化化驗單,如肝功檢測中,化驗單上“ALT、AST”等符號要看懂,并通過學習說出各項目的意義。

2.實踐教學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畢業生除選擇進入醫療系統工作外,部分會選擇在醫藥相關企業從事藥品研制和生產等工作,這些崗位對其實踐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生物化學實踐教學中采用綜合性實驗教學模式,能將相關學科理論知識交叉融合、實驗材料和方法綜合運用,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實際需求,生物化學實驗可將血清制備、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測定、血清谷丙轉氨酶測定等一系列的實驗融合在一起,實驗教學過程中,由實驗指導教師提出選題的方向、實驗目的和條件,具體實驗設計、實施等問題由學生自行完成。教師要求學生記錄反應的實際實驗現象,客觀地書寫實驗報告,并強調對實驗結果的討論和分析。這種實驗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既綜合地驗證相關的理論,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另外,可擇機安排學生參加臨床診斷或見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并及時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增強與臨床的聯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體現崗位需求。

3.教學方法的崗位需求體現

案例教學法也叫實例教學法。生物化學教學中適時引用臨床病案,結合醫藥領域及生產、生活實踐中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能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的興趣。如講生物氧化時,結合甲狀腺功能亢進、煤氣中毒等;糖代謝的學習,結合血糖調節和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學習脂代謝時,聯系肥胖癥、脂肪肝等講解;講蛋白質代謝時,多聯系實際病例,如白化病、氨中毒等。這些臨床實例的引用,有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今后的工作實際相結合,縮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避免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以后的臨床工作。但須注意,案例的選擇與問題的設計要與專業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對臨床和護理專業的學生,可適當結合醫療保健方面的案例;對藥學專業的學生,要結合藥理方面的案例。如在糖和脂類代謝學習中引入案例:女,66歲,患糖尿病8年;乏力,有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的癥狀;尿糖高于正常值,空腹血糖為9.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值為14.8mmol/L。問題:何為血糖?正常范圍多少?什么是糖尿病?為什么嚴重糖尿病患者會并發酮癥酸中毒?讓學生以糖尿病為中心去探索和學習。通過此案例的引用,學生將糖、脂類代謝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緊密結合起來,并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了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適度地引用臨床病例分析,用生化知識解釋、分析臨床疾病的分子機制,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化與臨床醫學的關系以及生化在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生化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為學習臨床醫學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教學與崗位需求的對接。

4.教師素質的崗位需求體現

高職醫學生物化學教師醫學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保證。為了更好地將生物化學的理論知識與不同專業的相關課程聯系起來,指導學生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教師要對不同專業的基本課程有所了解,積極參與業務交流,學習臨床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使生物化學的教學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教師要關注新聞媒體中有關疾病、食品、藥品、營養健康等方面的內容,尋找這些內容與生物化學的聯系,將這些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案例分析素材,能夠使生物化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還能促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體現相關專業的崗位需求。

三、結語

篇4

(1)有利于提高居民用藥安全合理經濟性:藥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而且有時還會造成身體上的損害,造成資源浪費。通過藥學服務可以引導公眾合理、安全用藥,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藥療的水平,減少藥品引起的不良反應,降低社區患者的經濟負擔。

(2)有利于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開展。

(3)有利于藥品分類管理。

2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藥學服務的內容

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學服務應該更加貼近于社區患者的需要,內容可以有以下幾方面:

(1)做好處方調劑與藥品管理:處方調劑是目前的工作重點,因此做為社區的藥師要做到調配、核發藥品的準確率,做到對處方的“四查十對”,確保調配的處方和發出的藥品準確無誤對社區患者主動給予用藥指導,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展面對面窗口式的藥學服務。藥品管理是社區衛生服務站藥師們的日常工作。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房也應根據國家《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要求管理。有計劃的采購藥品,保證社區居民藥品供應,同時也防止藥品積壓;建立健全進貨驗收制度,對配送的藥品應做好進貨驗收記錄。

(2)開展藥品宣傳,為居民提供用藥咨詢: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有利條件,可以開展多內容的藥品宣傳。例如,為患有“三高”的社區居民提供“三高”藥品的用藥咨詢;為家有兒童的家長提供兒童用藥的咨詢等,通過對藥品的宣傳和為居民提供用藥咨詢來使社區民居在家門口享受到藥學服務。

(3)參與臨床藥物治療同時為醫,護提供藥品信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醫師和護士們對藥品的知識相對不如藥師廣泛,而他們也是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主體,因此,藥師應憑借自身的專業特長,成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獲取藥物信息的主要來源。

(4)為廣大社區患者建立“藥歷”:藥歷是藥學服務中產生的新事物,病歷是對病史的記錄,藥歷則是對用藥情況的記錄。作為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師,可以為這些特殊社區患者設計一份藥歷,并通過工作中對他們用藥的了解逐步建立藥歷。

(5)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藥學服務: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絡提供各種咨詢服務。

3社區衛生服務站藥學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社區衛生服務站藥學服務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藥師執業能力有限: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師大多是從醫師(也有可能是鄉村赤腳醫生)、護士轉換而來,其執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有利條件對社區患者提供全面的藥學服務。

(2)社區衛生服務站藥房設施不夠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站的藥房面積小,布局不合理,從而造成藥品擺放不規范,容易發生調配差錯。藥柜沒有遮光設施,造成陽光直射,無法保障藥品的質量。

(3)藥學工作者的作用與地位不被了解:我國由于“重醫輕藥”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養成了“有病找醫生”的習慣,往往忽略了藥師的作用。

4小結

篇5

1.1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基礎醫學教育的根本要求

醫學微生物學是基礎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其直接的研究對象雖然不是人,但是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學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研究目的也是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提高人類健康水平。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的對象是醫學生,其走上崗位后直接的服務對象就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疾病,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這就決定了醫生除了研究疾病外還要了解患者,研究人,懂得有效溝通,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社會。真正意識到疾病-人-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我國的傳統醫學中崇尚“醫乃仁術”,這是對醫學人文精神最深刻、最本質的概括[5]。基礎醫學作為醫學生學醫過程中最基本的醫學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學習,整個過程中,除了教育好學生基本的醫學原理外,重要的就是對醫學生醫學人文的培養和教育,讓醫學生學會了解患者,有效和患者溝通,學會關心患者,愛護患者,進一步有利于醫德的教育。醫學微生物學作為基礎醫學課程的重要組成學科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由此可見,基礎醫學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2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矛盾的不斷激化,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對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對醫生的醫德醫風要求不斷提高。對承擔著教育醫學生成長成才的醫學院校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和考驗,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醫學院校只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才能更好地促進醫學生成長成才。在教學改革中就是要不斷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把醫學人文教育滲透到各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學科,更有效地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1.3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是高素質醫學人才的總體需要

現代的醫學教育除了教學生醫學基礎知識、操作技能和研究方法外,還注重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突出個性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醫生的需求正發生著轉變,原來只是簡單的需要掌握一定的醫術,到未來需求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高復合型人才,除了會看病,還必須具備很強的綜合協調和服務能力,同時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可以幫助醫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用醫學人文知識武裝自己,幫助其樹立新的疾病診療觀、疾病預防觀,提高其的服務和協調能力、處理矛盾的能力,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綜合素質,更好地為社會、為病人服務。

1.4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可以有效緩解醫患關系

目前醫療糾紛的原因主要有:一些醫院存在“以藥養醫”的問題,藥品的收入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6];部分醫務人員職業道德不良,導致醫患溝通不足[7];疾病確診率達不到患者的期望,目前疾病確診率約為70%,搶救成功率為70%~80%[8]。2.5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有利于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代大學生基本上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理念,只有少數大學生存在思想偏差[9],醫學微生物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可以把這少部分人轉變,同時可以避免新媒體技術對教育內容的極大沖擊作用[10]。

2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途徑

2.1與時俱進,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把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單看其知識水平的高低,還要考慮其綜合素質的高低,特別是對醫學人文素質越來越重視,而事實上,有些大學生的知識水平較高,但是人文素質較差。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轉變原有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注重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加強醫學人文教育,把醫學人文教育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2.2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把醫學人文教育融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

傳統的“填鴨式”理論大課堂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應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開展PBL教學、討論式教學和學導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以不同的形式融入醫學人文教育。

2.3轉變教師角色,促進醫學人文教育

在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錯誤地認為上課就是簡單地把課本知識講完就可以了。教師要轉變角色觀念,不能把自己限制于教師的角色,不要錯誤地認為教師就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要做到除了傳授知識外,還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傳遞,醫學人文關懷和精神的傳遞,所以,教師本身要學習領悟醫學人文知識和理念,在授課中不單教給學生知識,要把醫學人文的精神文化教給學生和感動學生,讓學生體會到醫學人文精神的內涵,培養他們的愛心、關懷別人之心、理解別人之心和責任心,只有這樣他們當醫生后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因此,在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把醫學人文的精神傳遞給學生,促進醫學人文教育。

2.4開展第二課堂,加強醫學人文教育

培養和提高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質,除了第一課堂的教育外,還應該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在第二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醫學生在濃厚醫學人文知識的熏陶中,逐漸提高個人的人文素質修養。結合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在第一課堂教學外,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通過實踐、競賽和科研等,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醫學人文知識氛圍,對醫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對高校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11]。

3結語

篇6

冷害是指作物正在生長發育時節外,因為氣溫降落到矮于作物事先所處的生長發育早期階段的上限溫度時(不必定低于0度),使作物生理運動遭到障礙,嚴峻時否使某些作物蒙到安害而最末招致寬沉增產或者顆粒有支。

冷害對不同作物、種類、發育期的危害是不同的。普通作物在出苗期戰生育前期對冷害抗御才能較弱;而在生殖器民開端合化到抽穗、啟花、受粗及灌漿始期對冷害最為遲鈍。該作物逢到冷害時,作物體外細胞外具無性命的粗胞流靜加緩,并逐步停滯流靜,作物營養的接收和保送也便果粗胞量的停行淌靜而遭到障礙。假如低溫冷害繼續光陰欠,璧山天氣預報,溫度上升先,細胞內細胞量仍能復原一般淌動,作物也能繼承反常的生長發育;假如低溫連續時光比擬長,作物便會果粗胞量的結束淌動而結束生長發育,也便是遭受到了冷害。冷害的沉沉水平與決于高溫的弱度、連續夜數的長欠及氣溫歸溫的速緩。

依據冷害對作物安害時代的不同,冷害否合為三品種型:其一非提早型寒害。彼類熱害是指作物養分生臨時,正在較少光陰外逢蒙比擬矮的寒利迫害,使作物收育期延早,致使正在始霜到來之后沒有能幼稚,而招致作物加產;其兩是障礙型熱害。彼類冷害是指做物的生殖生少早期外(重要是伶俐花合化到抽穗啟花七)逢蒙欠時光(普通僅為幾地)非常的高溫,使作物生殖器民的生理機造遭到損壞,形成穎花沒有孕,空殼良多而增產;其三是混開型冷害,己們又鳴它為兼收型冷利。彼類是指作物生育始期遭遇矮溫提早生育戰抽穗,到孕早期又碰到高溫迫害,使部門穎花不育產生空殼鼓粒,給作物產質帶來嚴峻影響。冷害次要對于夏大麥、火稻等工作物以及蔬菜、因樹等經濟作物影響很小。

進攻冷害的辦法良多,綱后重要是采用澆灌法、噴火法戰根外逃胖法、噴施養分劑(氮、磷、鉀、微質元葷等)、火里刪溫劑、赤磷制霧刪溫等辦法來防備冷害對作物的安害。(李秋生)

“寒露風”――農業生產上的一大災害

春季高溫正在人邦各天無沒有同的稱謂。少江外逛的一些處所稱它為“社威嚴”,少江上逛稱之為“翹稻頭”,北方一些地域又稱之為“熱含風”。

“熱含威嚴”通常用夜均勻氣溫持續三地或者三地以下矮于20℃做為春季矮溫的尺度,南溪天氣預報10天。春季來了,極天寒空氣徐徐活潑,并背北擴大。因而,春季矮溫普通自南背北、自西背中影響。江淮淌域普通呈現正在9月上旬后期,少江沿江高地區普通正在9月上旬外前期,華北地域將推早退10月份。春季高溫始夜的暮年際變化相好很小。歷史材料標明,涌現最遲的戰最早的高溫始夜早期否相好一個月右左。

篇7

一、衛生防疫一務檔案兩級管理的原則

防疫業務檔案兩級管理是指在衛生防疫站檔案工作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將防疫業務形成的技術檔案實行分別站級、科級兩級管理。其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將衛生防疫業務檔案納入站檔案工作管理體系:同其他門類的檔案一樣,業務檔案的管理也應在接受站檔案工作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領導,由站檔案室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2將業務檔案分為站科兩級:對業務活動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衛生監督監測檔案分別為站級業務檔案和科級業務檔案兩個層次。

3站級業務檔案管理:凡劃歸的站級管理的業務檔案,由各科兼職檔案員負責收庥、整理、立卷,定期向站檔案室歸檔,交由站檔案室統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4科級業務檔案管理:凡劃歸為科級管理的業務檔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積檔案員負責收庥、整理、立卷,并負責保管和提供利用。二、站科兩級檔案范圍的確定

(一)站級業務檔案的劃分及范圍

在確定站級業務檔案的范圍時,應本著總體性、綜合性、分析性及學術性的原則對檔案進行劃分。即要將那些反映主要業務工作的總體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礎監督監測上形成的綜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學術價值且保管期限長的材料確定為站級檔案,以確保站存業務檔案能夠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機構業務活動及工作水平。總體來看,站級業務檔案的范圍有以下幾個方面:

1業務工作法規、標準及技術方法的研究檔案。包括有關證書、研究報告、編制說明及驗證報告等。

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傳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學生常見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總結、疫情流行病學分析、疫情流行趨勢預測等。

3年度或跨年度的衛生監督、監測的總結分析。

4重大事故、疫情暴發、中毒調查處理的有關材料包括調查報告及現場調查記錄及有關的行政行政處罰材料等或年度綜合性分析總結。

5專題調查。包括調查設計、調查報告或總結,統計匯總等材料。

6各項業務工作的統計月報、年報。

7省市級以上刊物上發表的業務論文。

(二)科級業務檔案的劃分及范圍我國各級防疫站在日常業務活動中更大量地、更直接地是形成服務對象檔案,即在對其所轄區內或對被劃定為本站管理的單位所提供的經常性的疾病控制、衛生監督監測服務中所形成的材料。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確定,需隨所服務的企業的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還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補充,因此存科保管更為便利。此外,衛生防疫工作成果的取得周期長,其疾病流行及防治規律得自于長期的大量的日常性監督監測材料的積累。這些常規性監督監測材料不僅對當年的疫情分析有用,更可能是在若干年以后,能從中發現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規律。因此,這些一般性、經常性業務活動形成的材料不能因為有了綜合性或總結性報告,就可以隨意處置,而應做為科級業務檔案存科保管。科級業務檔案的范圍有以下幾個方面:

1衛生監督材料

(1)預防性衛生監督材料:包括所轄區內或直管單位許可證審批、復驗材料;新、改、擴建項目審查材料。

(2)常規性衛生監督監測材料:包括對所轄地區或監測點或直管單位公共衛生監測材料,包括監測記錄、記事,監測小結,控制結果,監測報告以及經常性衛生監督檢查、抽查材料。

2一般性違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調查處理材料,包括個案調查表,現場調查記錄(筆錄),人員尋訪記錄,檢驗結果及處理報告等。

3行政處罰材料,包括監督筆錄、檢驗報告、合議記錄、聽證記錄、處罰決定書、結案單及送達回執等。

4各類所轄產品鑒定及出具證明材料;廣告登記管理材料。

5從業人員健康體檢、衛生知識培訓材料,包括體檢表、檢驗單、統計表;培訓計劃、教材及小結等。

6咨詢工作材料,包括咨詢登記、記錄及小結等。

7各種毒理檢驗、化驗材料。

三、實行兩級管理的意義

1兩級管理有利于解決檔案儲藏空間與業務檔案數量間的矛盾

我國各級防疫機構中,檔案室檔案庫房大多狹小,根本無法容納全部的業務檔案,因此,只能將那些保存價值更大、保存期更長的檔案集中到站檔案室中,而一般性的,基礎性的材料只能分散在科室保存。但這種分散管理也是納入全站檔案工作統一布署和指導下進行的。

2站級管理有利于防疫業務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首先,站級業務檔案管理可使站檔案能夠反映業務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對于站領導及時把握全局,做出正確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其次,由于站級業務歸檔范圍明確將具有總結分析性、學術性的材料交站歸檔,從而要求各科業務人員不能再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結,而是要在大量的監督監測材料上做進一步的加工,形成分析性報告,從而促進了業務工作的提高。第三,站檔案室人員針對業務檔案開展信息加工,通過各種編研材料為全站科研防病工作服務,有利于防疫機構科研工作的開展。第四,站級檔案管理便于開展站際防疫信息的交流,為全市甚至全國的防疫工作提供利用。

3科級管理是有利于滿足防疫業務工作日常的需要

防疫業務有延續性,在對監測點、直管單位的監督監測中,要經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幾年形成的監督監測檔案;特別是隨著生產經營單位的變化,有些檔案還要不斷進行補充或注銷。如直管單位許可證檔案、建設項目檔案等就屬這種情況。因此科級管理就可以及時滿足衛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四、兩級管理的實施

1建立健全檔案工作網絡

兩級管理是通過檔案工作網絡層層的管理而實現有序的實施。因此,建立健全檔案工作網絡是這產行衛生防疫檔案兩級管理的組織保障。

建立檔案工作網絡即在站一級設立由主管站長牽頭、各科主任參加的全站檔案工作管理委員會,負責全站包括業務檔案在內的檔案工作的領導、規劃,提出業務檔案工作的總體要求,并協調解決在實行兩級管理中的各種困難。站綜合檔案室則依據站檔案管理委員對業務檔案的總體要求,具體制定業務檔案的各項管理制度,除管理站級業務檔案外,還要對科級業務檔案管理進行督促指導。各

科設兼職檔案員,在站檔案室的指導下進行站級業務檔案的歸檔及科級業務檔案的管理。這樣的檔案工作網絡使業務檔案由無序變為有序的管理。

2建立切合實際的業務檔案管理制度

對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業務檔案,要實行科學規范的管理,就必須建立切合實際的業務檔案管理制度。首先,在制定業務檔案歸檔范圍和歸檔制度時,站檔案室人員應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業務活動,再結合衛生部“全國衛生防疫工作規范”關于業務活動形成材料范圍的規定,經與各科密切協商,具體確定符合業務實際的各科站級和科級業務檔案的歸檔范圍。其次,對于各科的科級業務檔案也要同站級業務檔案一樣,提出統一的立卷要求,以確保科級檔案立卷的規范,但可使用不同的卷皮,以示區分;第三,嚴格科級秋檔案的保管及利用制度,任何個人不得將檔案據為已有。

3加強對兼職檔案員的培訓和指導

各科兼職檔案員大多熟悉本科室的業務,檔案知識相對貧乏。因此,要做好業務檔案的立卷歸檔,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培訓和指導。檔案室可定期舉辦檔案業務培訓班,并將檔案業務學習列入兼職檔案員繼續教育的學習內容,進行學分評定,以提高他們學習檔案業務的積極性。同時,檔案室人員也要主動指導科室立卷和編目。

4推行責任制,加強考核

篇8

居家護理發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規范:我國大陸地區的居家護理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地市都處于對居家護理的探索狀態,尚未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家庭護理服務市場比較混亂。目前大陸地區開展的居家護理服務主要有2種方式:①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為患者提供一般常見病的居家護理服務;②通過醫院為出院患者提供延續性的護理服務,包括飲食、運動、藥物及專科護理指導,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醫院[2]。中國港臺地區的居家護理服務受國外影響,發展較為完善。中國臺灣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居家護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營利機構、營利機構和社區共同構成的較為完善的多元化服務體系[8]。中國臺灣的居家護理是由專業的醫師及居家護師構成有組織、有系統的醫療服務團隊,為個體提供合適與階段性的居家護理。服務對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繼續照顧的患者,長期患病需居家醫療的患者,病情穩定能在家中進行醫療措施者。在中國香港,有龐大的社工、義務團體作為后盾,保證醫院延伸(居家)護理工作的順利運作[2]。醫療保險體系不完善:我國尚未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居家護理的費用沒有納入社會保險報銷范疇。出院后醫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時低,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護理項目沒有被覆蓋,使得患者選擇居家護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級醫院尚無居家護理的規范收費項目。居家護理人才缺乏:居家護理要求護士不僅要掌握相關的醫療護理保健知識,還要有較強的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業精神。在我國,居家護理主要由社區護士承擔。面對迅速增長的居家護理需求,護理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國社區護理人員大多未受過專門的居家護理培訓,普遍存在知識老化、能力欠缺的問題。社會對社區護士的不信任:長期以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技術水平的相對落后使得大多數人對社區護士的護理服務持懷疑態度,從而影響社區家庭護理工作的開展。

2在我國發展居家護理的必要性

我國人口呈現出老齡化、高齡化的態勢。與此同時,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經非常普遍,獨生子女婚后要同時照顧老人和孩子,負擔很重,導致家庭護理功能下降。三級醫院雖然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但由于病房床位緊張和高昂的醫療費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醫療資源。加之醫療報銷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經濟困難對醫院住院的費用難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療和護理。因此實施老年患者居家護理,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環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減輕其經濟負擔和家庭壓力[2]。

3在我國發展居家護理的建議

3.1加大政府對于居家護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國和日本,政府在居家護理服務發揮著主導作用,特別是在居家護理資金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護理隊伍得以壯大,居家護理模式漸趨完善。《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提出,需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開展長期護理服務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的長期居家護理服務體系。表明我國政府已開始重視居家護理的發展。

3.2建立健全我國的居家護理的相關法律體系:可借鑒美國、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形成和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護理需求和社會問題。建立居家護理服務相關的規范和相關法律政策。包括居家護理服務功能與執業范圍、機構設置與執業登記、人員配備與管理、執業規則與業務管理、執業監管等,在保護患者權益的同時保障護士安全,保證居家護理服務順利進行[9]。

3.3規范居家護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護理服務人員必須經過嚴格的培訓后持證上崗,以保證居家護理的服務質量,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護理各項制度,如訪視制度、入戶安全制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與患者或家屬)、消毒制度、護理文件書寫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10]。

3.4成立由醫院與社區共同組成的居家服務互助指導小組:從大中型公立醫院選拔具有5年以上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營養師、康復師和護士及社區醫生、護士組成居家護理服務團隊,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并由大醫院醫護人員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關鍵技術指導。大中型公立醫院與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居家護理的優勢在于可為社區居民提供延續性、便捷性、實效性的護理服務。既有利于醫護人員及時了解出院患者的身體狀況,及時調整護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既節省了時間,節約了醫療費用,也減輕了家屬的負擔。同時還可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轉率,幫助患者監測疾病相關指標,提高患者出院后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減少疾病的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供高品質服務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節約國家醫療資源[11]。

3.5重視對居家護理人才的培養:各級護理院校應借鑒國外經驗,開設居家護理、老年護理學等必修課程,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居家護理人才。政府還應通過提高社區居家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減輕其工作壓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護理學生選擇社區居家護理。同時要加強對現有護理人員的培訓,通過正規、系統的護理培訓,使居家護理人員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精湛的技術,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能力,使其能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護理服務。

3.6合理調整居家護理收費價格:合理的居家護理收費是保證“居家護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借鑒德國的經驗,根據每天需要護理的時間來劃分護理的等級標準,根據護理等級確定護理費用。同時,為充分調動居家護理服務人員積極性,可適當提高居家護理的收費價格。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居家護理的合理經濟補償機制,拉開居家護理與醫療機構護理的自費承擔比例,讓更多老人接受居家護理[12]。

3.7對居家護理效果進行監督評價:可通過電話隨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由居家護理人員和患者實行互評機制,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居家護理報酬的支付考核范圍,以提高居家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和服務水平。

3.8加大居家護理宣傳,增強人們對居家護理的認識:可以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向社會介紹居家護理的優勢,提高人們對居家護理的認識,轉變人們的傳統健康觀念,提高人們的防病、保健意識,從而促進居家護理更好地發展。

篇9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我校學習微生物學學員120例,其中男性學員66例,女性學員54例;年齡為22~26歲,平均年齡(24.2±1.87)歲。1班60例學員,男性學員32例,女性學員28例,年齡為22~26歲,平均年齡(24.4±1.07)歲;2班學員60例,男性學員34例,女性學員26例,年齡為22~26歲,平均年齡為(24.1±1.22)歲。在比較兩個班級學員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后顯示并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教學方法

1.2.1傳統教學方式

對1班60例學習微生物學的學員進行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育,老師在課堂上對學員針對教科書上的內容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無多媒體的輔助教學。

1.2.2多媒體教學方式

對2班60例學習微生物學的學員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教育,老師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幻燈片,對教材中未提到的微生物進行圖片和視頻的講解,同時在幻燈片中添加理論知識的內容,對學員進行教育教學。

1.2.3考核方法

在教學結束后,首先對兩個班級的學員進行基礎理論知識的考核,考核內容為本次教學的教材內容,以試卷的形式進行考核;待理論知識考核結束后再對兩個班級的學員進行實踐應用的考核,考核內容是在微生物觀察室提取部分標本,讓學員在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同時對學員進行提問,提問的內容主要包括所觀察微生物的種類及名稱、其是否對人體有危害性等問題。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資料則用n和%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在對兩個班級的學員進行理論和實踐的考核后,考核結果顯示:2班學員學員在實踐應用的考核中合格率為80.0%優于1班學員的60.0%,差異明顯(P<0.05);比較兩個班級學員理論知識考核后顯示,1班學員合格率為82.7%,2班學員合格率為80.0%,無明顯差異。

3討論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與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日益廣泛,而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好其豐富的資源,是教育研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2]。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能夠通過自身教學的水平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調動,有利于對學生自我思考的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能夠通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對課堂進行把握和因材施教。但其劣勢在于,教師的水平固然有限,無法對所有的知識面面俱到,就如本文所研究的微生物學,教師就無法用語言描述很多抽象的微生物的狀態和意識形態,這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限制。

多媒體教學存在其獨特的優勢。其信息量大,能夠使學員了解到很多關于本科目,但教材中未出現或未深入提及的知識,加強學員的知識寬廣度;多媒體教學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是采用投影幻燈片的方式進行教學,也可采用視頻的教學方式,這不僅方式多樣,而且容易使學員對所學科目產生興趣;就微生物學而言,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在于其很多抽象的理論知識和微生物的圖像無法在教師的教學中得到體現,而使用多媒體教學則能夠滿足學員這方面的要求,讓學員通過視頻或者圖片的觀看,來對微生物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更為直觀的印象,這有助于學員在實踐應用中的發揮。

篇10

(一)我國不斷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鞏固發展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指的是以縣級醫療服務機構為龍頭,鎮鄉衛生院為主體,村衛生室所為基礎的衛生服務體系。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立能夠為農民提供基本的衛生服務,同時也可以緩解農村地區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了實現農村地區“小病原則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鄉、大病基本不出縣”的目標,自2006年,衛生部等部委制定并正式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該規劃中國家預計投入農村衛生建設資金216.9億元,這是我國投資力度最大的一項農村衛生服務建設規劃。國家強力構建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證制度機制,努力實現基本衛生保健服務覆蓋全體公民的目標,特別是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自2009年至2011年三年期間,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在我國45個縣共安排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4 843個,其中包括71個縣級醫院、427個鄉鎮衛生院和4 412個村的衛生室。國家在45個縣增加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較2008年多410個,其中村衛生室增加總數為291個。15 052個村已經建立衛生室,達到應建數的90.5%。在我國縣級醫院中,已經有半數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隨著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健全與完善,農村地區也加強了對疫情的監測網絡建設。農村地區已有100%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93.5%的醫療衛生機構和7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實現了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直報。國家也非常關注困難地區重大傳染病、地方病①和職業病的預防和控制,給予了專項補助。對艾滋病、乙型肝炎、結核病、血吸蟲病等嚴重傳染病患者實行免費或低收費治療。

(二)國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

近年來,我國政府非常注重鄉村醫護人員隊伍的建設。農村地區醫生素質及醫生人數是否充足直接關系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根據國發辦[2011]31號精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我國要進一步完善鄉村醫護人員隊伍建設②。我國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員技術偏低且長期處于人員不足的狀態。針對這種情況,國家不斷增加醫務人員的數量。截至2011年6月底,縣、鄉兩級醫療衛生從業技術人員較2008年增加7 889人。村衛生室的衛生人員增加了1 076人。同時,我國也加強了對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力度,并安排部分培訓專項補助經費,對農村地區的衛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開展大規模的崗位培訓。從2009年至2011年,我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人員接受各類培訓的人數達13.47萬。提高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員的整體素質有效地推動了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完善。

(三)新農合制度的實施使農民醫療保障得到整體提升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三農”問題成為關系國家大局和民生的根本問題。解決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為農民謀福利的重要工作之一。2002年10月,國家提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該制度是由政府組織,農民自愿參加的合作醫療制度。籌資方式主要來源于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關系到我國幾億農民的利益,是深化我國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從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實施以來,政府加大了財政投入,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為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問題進行的大規模資金投入。到2008年底我國已經建立了全面覆蓋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③。新型農村醫療合作人均籌資水平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左右。2012年,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倍以上,且不低于6萬。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實施保障了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在減輕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的同時,緩解了農民因為疾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

二、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建立權責明細的分工協作機制、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資金投入、改革和創新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全面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高農村地區人民健康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一)城鄉投入結構嚴重失衡,農村醫療衛生資金投入不足

隨著我國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政府在公共衛生中的財政支出費用比例也有所提高。但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仍然存在資金投入不足,同城市相比投入結構嚴重失衡的問題。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50.32%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但是我國的財政投入多半集中在城市,80%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政府用于農村衛生事業的投資費用比例偏低,在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經費的投入方面也存在不足現象。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導致農村基礎醫療衛生條件差且建設能力有限。雖然農村地區的衛生室數量有所增加,但仍然存在衛生室布局不合理、資源總體不足的現象。在藥品配備方面,現有農村衛生所、社區醫療衛生站所能夠開的藥品種類僅有118種,可以采用的注射針劑也只有18種。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農村所擁有的醫療器械更是十分有限,設備更新周期緩慢,醫療器械老化,與城市醫療情況相比懸殊很大。農村的就醫環境也不容樂觀,由于資金有限,無法對就醫環境進行修繕和改建,很多街鎮衛生院用房多為七八十年代建設,房屋大多數陳舊破損,面積不足。很多村鎮的就醫環境已不適應醫療衛生現代化和群眾的健康需求。

(二)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滯后,技術人才缺乏

我國農村地區醫療人員隊伍建設相對滯后,技術人才缺乏。農村地區的醫院吸引留住人才能力也十分有限,人才主要都集中在交通方便的縣直醫院或效益比較好的鄉鎮衛生院,很少有人喜歡到偏遠山區工作,特別是本科應屆畢業生更不愿意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我國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人員,普遍學歷偏低,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僅占14.5%,75%的醫療衛生人員沒有正規學歷。且農村地區醫療衛生隊伍老化、現有技術落后、技術教育和培訓不足,這些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人員素質也直接關系著農村地區人口的生命和健康。據統計,我國鄉鎮衛生院中20%不具備計生能力,50%不能進行下腹部手術。縣、鄉兩級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比例偏低,村衛生室具有鄉村醫生執業資質的人員數量不足,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一些主治醫師雖然有相關醫療資格證書,但仍存在年齡偏大、基本素質低等問題。一些年輕的醫生更是存在水平不足、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問題。部分庸醫因為不懂醫術,開大方,濫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問題,對人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此外,農村還存在游醫難以管理的現象。很多沒有專業技術的假冒醫生通過欺騙,不僅治不好病還騙取錢財,對農村人口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很多不法藥販將假冒偽劣和城市過期藥品倒賣到農村,這給農村地區的醫藥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危害。農村地區醫療衛生人員的素質已經成為制約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瓶頸。

(三)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監管不到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程度還比較有限

從監管保障機制來看,我國農村公共服務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我國應該進一步明確農村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形式規范和保障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建設和投入。對各級政府的農村公共服務項目、內容、進程、資金等方面予以明確的規定,并對各級政府所提供的農村公共服務質量和數量進行有效的監督。從法律的層面來看,通過法律來監督政府公共服務行為,也是維護公民權利和義務的保障。從監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農民參與監督也是提高政府公共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農民來自基層,更加明晰基層公共服務的具體要求。他們可以通過公共問詢、行政問詢等方式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現狀來看,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醫療機構網點分散、規模小、設施簡陋、專業人員數量不足的現象。農村大多數的群眾依法保護自身權益和自我防范意識不強,加之我國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監管不到位,農村基層藥品市場的監管一直比較薄弱,部分農村基層單位藥品質量不過關。受我國基層醫療現有的體制機制影響,農村地區的諸多衛生所都已轉為私人性質,鄉鎮衛生機構已沒有領導衛生所的權利。即使是上級衛生部門也只是在特定時期,就特定的問題進行排查,很難做到對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實時監督。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但由于還未建立統一的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市外診療監管往往只能采取外出實地核實或者是電話核實等原始辦法。高昂的監管成本往往制約監管機構監管的頻率和力度。另外,我國新型農村醫療的保障程度還比較有限。如表2003—2012年新農合開展情況所示,雖然我國新農合參合人數及參合率逐年提高,但是其社會滿意度仍然很低,社會滿意度低主要源于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低的擔憂。

雖然2013年,各級財政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中央財政對西部和中部地區的分擔比例也分別從2012年的65%、55%提高到80%和60%,對東部地區的補助比例也相應提高。但是總體來講,因缺乏集體經濟和其他社會慈善資金支持,受制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及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總量的限制,我國新型農村醫療的保障程度還比較低。此外,新農合的保障范圍有限。新農合主要是以大病統籌和兼并小病理賠的農民醫療互助制度,例如門診、跌打損傷等并不在新農合的保障范圍之內,這使得農民實際受益的范圍并沒有預想的大。很多農民也因缺乏風險意識不愿意參加新農合,他們只從自己短期的利益得失考慮,認為自己目前身體狀況良好,小病又不能報,加上門診報銷費用偏低沒有必要花冤枉錢參加新農合。少數中老年農民雖然想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但還存在因經濟困難無力按期繳納新農合參保資金的情況。還有部分外出務工農民,因其流動性大不愿在本地繳納新農合的情況。部分參合農民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態度、診療質量不滿意,或者認為報賬程序過于繁瑣而停止繳納。

三、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純公共產品和半公共產品。在推進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彰顯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強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強化農村地區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打造“農民健康工程”的重要途徑。

(一)以政府為主體,積極增加資金投入,加快基層醫療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是純公共產品,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針對我國目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所存在的問題,政府要積極增加資金的投入量,用來加快基層醫療建設。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及財政部、發改委、衛生部《關于印發關于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的通知》都指出農村公共衛生經費的重要性,并強調一定要保障農村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并進行統籌安排。政府的經費投入一方面要加快農村醫療衛生設施建設,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環境的滯后狀況。要加大對我國村鎮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整合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資源、改善醫療基礎設施、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并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解決我國基層醫療房屋、醫療設備不足的現狀。為農村地區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和條件。另一方面,政府應動員全社會參與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鼓勵和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和投資主體參與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中。

(二)加強人才培養,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才隊伍

政府要更加重視并制定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培訓計劃,加快培養面向農村地區的醫學人才。我國可以通過制定更優惠的政策引導并鼓勵本科及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和城市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或輪流下派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到邊遠山區衛生院工作。目前,該政策已經在我國部分省市實施,部分省市規定凡是晉升中級以上職稱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兩年以上。在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培訓方面,應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教育和業務培訓,不斷更新醫學知識,提高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要求鄉鎮衛生院的臨床醫療人員必須達到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其他衛生技術人員必須具備初級以上執業資格。同時,對鄉鎮衛生院應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例如在招聘大專以上畢業生時,要使其待遇與大城市醫院人員一樣。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推行全員聘用制,并采用競爭上崗、按崗擇人、按事定崗、擇優聘用的原則,形成具有激勵機制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推行績效工資,按個人業績定報酬,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原則。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大力提倡醫療衛生機構或醫學院校學生和老師加入志愿者隊伍,為農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例如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①就可以通過發揮城鄉志愿者,推動和鼓勵具有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背景的志愿者到農村提供義務醫療衛生服務項目。

(三)統籌城鄉醫療衛生發展,著力創新體制機制

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是統籌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要通過統籌城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優化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不斷地加強農村地區三級衛生服務網絡的建設。不斷加強城鄉醫院之間的對口支援,促進醫療資源縱向共享,推動城市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統籌城鄉醫療衛生發展也可以以社區為單位建立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形成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的互動。醫改也應把村級醫療衛生機構和鄉鎮衛生院作作為改革的主體。通過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改革,形成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局面。同時,通過抓住影響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積極推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體制機制創新。要建立高效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形成以縣直醫療衛生服務單位為中心,鎮鄉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所為基礎的三級醫療預防衛生保健網絡。強力發揮該網絡的整體功能,注重相互之間的銜接、暢通和互動,使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有機結合。

(四)提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進基本醫療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