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03:51: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識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下通識教育探索
[摘要]“通識教育”是構成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核心,在高等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也是其基本宗旨之一。然而現階段一些高等職業院校的通識教育卻走入了誤區,學校不能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教師也不能全面地認識通識教育,影響了通識教育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因而學校要采取措施,改善當前的通識教育現狀,制定一系列措施,在幫助學生的同時走出教育誤區,提升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等職業學校;通識教育;教學管理
目前,我國對于通識教育的認識和研究都還不完善,一些高等職業院校還沒有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開展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應該充分認識通識教育的作用,采取措施提升教學效果。
一、高職院校開展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一)素質教育的要求。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要具備很強的學習能力,以便在今后的社會上能夠不斷適應新的事物,除此之外,自身的道德素養比學習知識更重要。開展通識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避免將學生培養成不懂變通,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同時也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近年來校園流血事件頻發,就是學校在“教書”的過程中忘記了“育人”,從而將學生變成了只會學習的機器。開展通識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全面性的、完整的人才。(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在學生畢業就業的過程當中,單單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往往會碰壁。通識教育的開展對于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它將各科的學習進行了融會貫通,延伸到生活以及社會中去,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變得更加靈活和全面,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得學生更容易在就業的過程中脫穎而出,被企業所認可,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也能更靈活地學習和工作,前途會更加光明。
二、高職通識教育開展現狀
通識教育在物理教育中的運用
1概述
現代社會大學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知識廣博、寬基礎、精專業的教學理念成為高校教育的精神。通識教育的主旨是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出能獨立思考、具有獨立人格和氣質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通識教育應該貫穿高等教育整個教學過程,這一點在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可是通識教育在大學中應以什么形式開展,眾說紛紜。各個大學都在努力嘗試開展通識教育,形式多樣,叫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如學校開設的素質教育選修課,其實就是通識課。[1]但是,高校通識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最大的弊病就是流于形式而忽視實質,盲目地模仿國外的形式,以制度的方式將通識課強加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高校規定學生必須選夠一定學分的通識課,為了避免和專業課沖突,通識課常常在晚上或休息日開課。學生為了能修滿學分和避開與其它活動的沖突,常常不管是什么課,不考慮自己喜不喜歡,選一門好過的,不耽誤“事”的課就行了,根本達不到增加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拓展學生視野,使學生兼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目的。要在我國開展通識教育,首先要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相關的教學環節,同時營造“人文主義環境”,促進文理交融的發展。[2]
2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也叫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它是英語的譯文,因此有不同的翻譯方法。它實質是非職業和非專業教育,不是為專門從事社會勞動進行的教育,是為培養健全完備的人而進行的教育,是關于人生活的各個領域知識技能的教育,因此通識教育涉及的學科和專業特別廣泛全面。但通識教育并不以掌握某一學科或多學課知識為教學目的,也不是各學科或專業知識的大拼盤。通識教育是以訓練學生綜合能力為教學的最高目標,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能力、判斷力、洞察力、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的適應能力等。上述能力是各個學科融會貫通的結果,它是多元化與多樣化的產物。因此通識教育貫穿人的整個教育過程,從人的基礎教育開始,延伸到大學教育,直至終身教育。但是通識教育走進大學卻是近現代才開始的,原因是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導致學術上的分科越來越細化。以物理學為例,我國將物理學定為一級學科,下設8個二級學科,光學、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核物理、原子與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聲學、無線電物理,每個學科下面又有數不清的方向,如凝聚態有材料物理、燃料電池等。知識的細化導致知識人為地被割裂開,失去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聯系,而且培養出的人思維方式也受到局限,學理工科的人只會線性思維,不懂得發散思維,因此對人生和社會的態度也受到局限,這就是所謂的“偏科”和“偏科”弊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通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不拘泥于知識的傳授和講解,使各學科間交叉、融合、滲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使學生具有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通識教育與物理教學
從物理學的發展來看,它具有廣泛的各學科的基礎。物理學最開始起源于哲學,是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涉及到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是自然科學總論,有人稱之為自然哲學,因此在物理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但是現在的物理教學只考慮物理知識的教學,一個定理、一個公式、一段推導、一道習題的講解,都是教學目的、教學重點。很少有人考慮里面孕育的哲學思想,各個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物理學與其它人文學科的關系。只重視物理學的自然本性,忽略了物理學的社會性,這是現代教育的誤區。通識教育特別強調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保證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合理性。因此對物理教學有極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然素質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節課的事,它需要長期訓練和全方位滲透。通識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在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無論是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還是實訓,都應該融入通識教育的教學思想。通識教育注重如下幾個方面的培養,哲學社會科學素養、美學藝術素養、人文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因此通識教育思想融入物理教學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淺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
摘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因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各專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文藝復興之后,大學的專業教育在被推向極端之時,產生了一種宣揚自由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在近半個世紀被賦予了全新的概念———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愈來愈被更多專家學者所重視,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時期,厘清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教育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關系
二戰后,通識教育在美國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主流。西方發達國家對通識教育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國內的一些院校也正在進行小規模的改革嘗試。雖然教育界的大部分專家學者普遍認同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研究也日趨白熱化。但限于各種機制的制約,具體的操作實施方法尚不十分明朗,但不可否認,通識教育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不可或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對于通識教育的關注度和接受相對滯后,因此,在教育發展的全新時期,進一步厘清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關系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意義重大。
一、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
近年來,有關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區別觀點紛呈。從定義、特點和功能三個方面,對其進行辨析,進一步明晰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界限,以期更加全面直觀地呈現二者的區別。
1.定義。學術界對通識教育的定義有50多種,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見解也不盡相同。我國教育學專家李曼麗綜合梳理諸多定義后,對通識教育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方面進行了界定。從性質方面看,通識教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目的看,通識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有責任感、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高級人才;從內容看,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具有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特點。這個定義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卻明顯打上了社會本位的烙印。顧明遠先生對通識教育也有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專業學生都需要進行的學校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立人格而進行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擁有適應社會能力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成為繼承社會發展的國家公民教育。顧明遠先生對通識教育的定義非常明顯地反映了通識教育的核心,即文明教育。臺灣學者黃俊杰先生對通識教育也進行了一番系統的研究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通識教育“建立人的主體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與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環境建立互為主體的關系”。[1]這個定義被學術界普遍認可。專業教育是指針對某一個學科、某一個領域,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實施的教育。專業教育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專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與高等教育同義,區別于中小學實施的普通教育,也包含一些“專業”以外的教育。狹義的“專業教育”即是指培養專門人才的教育,它是為學生從事某一領域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作準備的高等教育。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中將專業教育定義為“旨在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職業作準備的教育”。
通識教育舞蹈專業教育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舞蹈專業教育而忽視舞蹈通識教育,呈現出高度專業化特征。長此以往,則可能對舞蹈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及藝術氣質的培養造成的不利影響。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存在的高度專業化問題,基于通識教育理論提出高等院校舞蹈專業通識化教育的現實必要性,并從通識教育觀念、課程設置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通識教育;舞蹈專業
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迅猛發展,為我國舞蹈領域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然而,由于教育體制較為僵化及教育模式過于單一,且高等藝術院校集中注重于舞蹈專業教育,因而忽視舞蹈通識教育,致使高等院校學生其專業技能較強,而舞蹈綜合素質偏低,舞蹈專業學生的職業發展受到制約。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如何在專業化培養模式之上兼具舞蹈專業化及舞蹈通識教育?如何減少當下舞蹈教育功利化傾向?如何全面完善舞蹈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以上是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存在的高度專業化問題
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然形成完善的舞蹈教育體系,取得了豐碩的成績。一是舞蹈專業建設越來越系統,衍生出多門舞蹈教學課程,包括舞蹈技術學、舞蹈形態學等,且隨著舞蹈專業從藝術大類中獨立出來,其培養體系及課程設置越來越完善;二是擁有翔實且科學的課外舞蹈實踐訓練,能使學生具有較好的舞蹈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三是高等院校安排舞蹈技術課與技能課,對舞蹈動作的技術技能有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優化學生舞蹈表演。一些高等院校開辦的舞種訓練課程,還可以針對學生興趣愛好及身體條件選擇不同的舞蹈項目,滿足不同學生學習不同舞種的需求。可見,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呈現出高度專業化的特征,即高校所設置的舞蹈教育圍繞著專業教育而展開,所學習的內容通常僅包括舞蹈基本知識、舞蹈編舞技巧及專業訓練等,而對通識教育不夠重視。長此以往,則可能對舞蹈專業學生的全面發展及藝術氣質的培養造成不利影響。第一,舞蹈教育高度專業化使學生將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學習舞蹈專業知識,淡化了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舞蹈專業學生領略經典舞蹈的編舞思路、編舞技巧、編舞文化,不利于提升學生藝術修養與藝術氣質,亦不利于學生快速掌握舞蹈專業知識(例如學生不了解力學知識,就會影響對舞姿平衡及重心訓練的認知)。第二,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往往根據學生自身條件及學生學習意愿選擇一種固定的舞種進行訓練,致使學生比較擅長自己的專業舞種,而對其他舞種文化知之甚少。然而,不同舞種之間具有相通性,如果學生只專注于自己所選擇的專業舞種,不去了解其他舞種,就會缺乏全局意識,難已對整體舞蹈素養進行提升。第三,舞蹈教育高度專業化,進一步拉大大眾與舞蹈之間的距離。高度專業化的舞蹈教育,使舞蹈專業學生掌握到扎實的基本知識,使舞蹈編舞更具專業性,但作為大眾卻對這些專業知識知之甚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所表演的舞蹈共情作用缺失,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二、高等院校舞蹈專業教育通識化的現實基礎
全人培養與通識教育
一、通識教育
伴隨教育學者對于教育現狀的不斷反思和教育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把視線逐漸轉向了“全人培養”。1829年,美國博德學院教授帕卡德是第一個把“全人培養”的教育理念運用到大學教育當中的人,并把這種教育稱為“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但是“全人培養”并不等同于“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又被稱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和“一般教育”等。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通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目的,是教育資源整合的全新模式,是全新的知識體系構建模式。
二、全人培養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指出:“人的素質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及各種素質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如果站在人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說,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我們教育的根本任務所在,曾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性之事業也。”因此,教育的本身遠不止收獲多少知識,掌握多少技能,而是關乎人性培養的事業。“全人培養”的關鍵就是如何能夠達到“全”的培養目標。《辭海》關于“全人”的解釋為:指善于契合天然而又應合人為的全德之人;指完美的人;肢體齊全的人;指整個人、整個面貌;保全人的身體和生命;指保全百姓。“全人培養”即是從以人的全面、完整的發展為目標的教育理念,反對的是以功利的眼光培養工具化的人。
三、全人培養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1.“全人培養”是“通識教育”的最終目標“通識教育”是在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的教育現狀下提出來的,所以它的提出豐富了教育理論,為教育發展提供了另外一條途徑,一條不拘泥于“精英教育”的具有更加開闊視野的教育途徑。“通識教育”的提出使低頭前行的教育學者停下腳步,對現代教育和教育本質進行反思和重構,最終找到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培養完整、和諧的人,即“全人培養”。
閱讀推廣通識教育研究
摘要:基于國內外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研究進展,總結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與通識教育二者內涵的相通之處,比較二者遇到的障礙,將通識教育理論中的核心內涵、課程服務體系及教學方法等應用于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以期總結出有實際指導意義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模式及策略。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通識教育
1相關研究進展
近年來,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一直成為研究熱點,其中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是主要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主要包括:閱讀推廣活動方式的總結、經典閱讀推廣研究、推廣活動效果評價研究等[1]。也有少量理論層面的文獻,包括對閱讀文化或閱讀對象及行為的調研分析、閱讀推廣模式及策略研究等。總體來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多聚焦閱讀推廣活動研究,其服務創新多注重形式、方法的改變,但在聯動性、持久性與時效性,仍需不斷探索。相關研究對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涵、主體分析不夠,缺乏與高校圖書館自身的任務相結合的內容上的構建。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創新迫切需要相關理論研究的參考[2]。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自西方,繼素質教育之后,通識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在國內外高校形成了多種通識教育模式,比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精英模式、浙江大學的大眾模式等[3]。實踐中,由于對通識教育的種種誤解,我國大量通識課程不具備通識教育的本質內涵,通識教育需要平臺推廣其理念[4]。關于圖書館與通識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圍繞高校圖書館如何開設通識課程,較少將通識教育與閱讀推廣結合起來,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中僅檢索到10余篇相關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一是基于通識教育平臺開展高校圖書館推廣的策略研究,比如建立通識教育經典文庫、進行讀書會推廣等[5];二是應用案例思路的介紹,比如王余光老師主張在高校圖書館設立經典閱覽室與經典教育,而其中的經典教育強調的是如何塑造大學生的通識能力[6]。可以看出,閱讀推廣與通識教育已進行了初步的結合,但相關研究與實踐沒有深入開展。在國外,國家和政府比較重視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美國先后推出關于大學生閱讀推廣政策諸如“美國大學生閱讀項目”等,還制定了一項《不讓任何人掉隊》的教育改革方案[7]。相關研究主要包括:(1)高校讀者各類閱讀行為(學術閱讀、移動閱讀等)的實證分析;(2)圖書館與休閑閱讀推廣的關系及障礙研究等[8]。總的來說,國外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及研究比較注重品牌效應和實證調研,其影響面和持續性也較強。但由于國情不同,國外閱讀推廣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完成,因此對于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究相對國內較少,多限于課外休閑閱讀推廣研究。內容也較零散分散,缺乏系統性,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也較少。
2通識教育視野下開展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必要性
2.1通識教育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涵比較。所謂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是以高校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為主要載體,通過推廣社會閱讀的理念和方法,改善閱讀環境,培養大學生一種閱讀的能力、閱讀的熱情,提高素養,社會化閱讀推廣讓閱讀成為“悅讀”[9]。通識教育是指非專業性、非職業性的教育[10],是培養整全的人的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11],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可以看出,二者在內涵方面關注的效果都不是功利性的,都注重大學生素養的提升。另外,二者產生的背景也有相似性。在我國,由于中小學無法容納通識教育,本應該在初等教育進行的通識教育只能在大學進行。閱讀推廣方面,由于我國從國家層面給予早期閱讀教育推廣扶持力度不夠,本該在初高中階段就應養成的閱讀素養卻成為高校閱讀推廣和閱讀教育的重要目標[12]。2.2通識教育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障礙比較。與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相比,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仍然是基于社會化閱讀推廣,其內涵關注積極閱讀,強調去除閱讀的功利性[9]。但這些與高校圖書館輔助教學科研的任務有所沖突,當閱讀推廣不能納入到高校圖書館主體的業務中,不能日常化時,相應的人財物的配備不夠完善,持久而有效的閱讀推廣服務也無從談起。吳高提出我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推廣主體缺失、推廣服務對象模糊、推廣內容繁雜、推廣活動形式單一等幾大問題[13],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沒有品牌化,不能扎根于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是其不能持久化運行的主因。通識教育方面,由于對通識教育的誤解、師資力量的匱乏以及學科分化的壁壘無法突破等原因,讓通識課程失去了它的本真[4]。同時,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通識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對通識教育有種種的誤解,通識教育需要廣闊的平臺、更持久地宣傳其理念,這需要全校師生的通力合作。對于通識教育與圖書館二者的關系中,臺灣通識教育研究專家黃坤錦老師在《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一書中提出圖書館在營造校園氣氛中,也是潛在的通識教育課程,教育是人生的經驗,經驗是全面的[14]。2.3二者結合的必要性分析。綜上所述,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與通識教育在內涵上相通,對象基本相同,同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之下,目標也極為相似。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需要內容上的灌入與創新,而大家對通識教育的誤區導致其急需平臺更新觀念。因此,基于通識教育開展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可以彌合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與圖書館自身任務上的分歧,與學校的基礎教育結合起來,真正納入到原有高校圖書館業務中。另一方面,圖書館營造書香校園的氛圍、提供空間等平臺可以促進通識理念的傳播。二者互惠互利,通識教育所引申出的“書香校園”與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另外,通識教育理論完整的內容與目標,可以作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指導。不斷更新、完善的通識課程體系,比如人文素養、社會科學、科技文明以及經典研讀等都可以豐富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內容,不用盲目追隨社會上的各類書目,使閱讀推廣的內容從繁雜變得有的放矢。同時,與負責通識教育教學、管理部門的合作,使閱讀推廣的主體更加明確與多元化,通識課程面對的不同年級的讀者,也使閱讀推廣的對象更加層次化,進而提升閱讀推廣的效果。
通識教育困境與重構
摘要:現代社會經濟和知識快速變化,人才流通也快,高等教育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崗位變化和社會關系的變化,這對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本文通過分析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解決問題提出可能的途徑。
關鍵詞: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機制
當前,社會對高校的評價大都以就業率和成績為指標,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中尋找平衡點,但目前實際情況是應用型、實踐性課程比例在增加,擠占了學生通識教育的時間,通識教育面臨諸多尷尬,如通識教育地位邊緣化,通識課程不被重視等。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會議上強調要用好用活人才,打通人才流通、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專業教育是培養適應一定崗位需求的具有特定技能的專門性人才,而現代社會無論是知識還是經濟都在快速變化著。培養具有應對變化,快速適應崗位變化的長效型人才顯得尤為迫切,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通識教育上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找出應對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存在問題及歸因分析
通識教育的實施,從1995年的文化素質教育在我國高校的積極推行開始,在后續的具體實施中一直處于不斷的改進之中。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一)準入機制不嚴格
通識教育理念研究
一、理論探索:通識教育與經典教育的互惠關系
通識教育是20世紀在美國發展的課程規劃概念,源于解決高等教育日漸專門化、專業化的弊病,希望從課程的綜合性與整體性著眼,彌補主修制學生所學專、窄之不足。目前的通識教育有兩種進路,一是要求學生對主修以外的學科有所涉獵,二是要求學生應該共同關注的問題作為學習內容。經典教育則是一種歷史范疇,在中西方教育史上從未間斷以經典名著為載體的教育活動。經典應具備以下特征:具有超越時空、意識形態的思想、歷史、文化、學術價值;具有探究人類基本問題的現實價值;能耐受時間考驗和時代選擇;語言表達須具有獨特美。從世界范圍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名著課程成為現代經典教育的起點,此后,經典教育及名著閱讀運動漸次成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一)經典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關鍵中國的經典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檢閱中國文化傳統的形成及教育史的變遷,會發現文化傳統的復歸與抗爭都幾乎與經典的闡釋相關,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教育的目標也表現出鮮明的儒家價值理想,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與當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頗有相通之處。“通識教育”也注重學生心性的修煉、強調學生視野的整體性及其尋根意識,其目的是使“人”真正“成人”,成就現代“文明”之人。何謂“文明”?即使人們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倫理道德自覺規范自身行為,然后用教化的方式推廣至天下。顯然,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接受文化,而經典是凝聚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靈魂和人類社會的精神給養的文化寶庫,因此,推行通識教育,絕然離不開經典教育,尤其是以人文經典為載體、注重人文化育的那部分教育。(二)通識教育、經典教育的相通:超越功利與實用,異于專業教育一般認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兩種相異的教育模式,兩者一“通”一“專”,一“博”一“深”,但從本質上說,卻是源于對“教育”二字的不同理解。專業教育重在“教”而非“育”,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為學生未來就業做準備,表現出技能性、專業性、專一性的具體特征。而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注重學生的心靈自由和精神生活,倡導宇宙和諧、善待生命的教育,為學生做人做準備,具有自由性、多樣化、精神性的具體特征。通識教育培養的學生不應該是高等教育流水線的具有相同規格的“產品”,而是具有全面人格的“鮮活”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兩者的結合才是對學生全面的教育。而“經典”是人類科學中具有持久震撼力的典籍,是反映人類世界共同訴求的智慧精華,如果學生以經典的閱讀和學習作為通識教育的載體,必將促進經典智慧文化的活化與創新,這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重建與創造。(三)通識教育應將東、西方經典文化教育緊密聯系要在高校通識教育過程中實施經典教育,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遴選經典。在人類文明史上,書籍可謂浩如煙海,究竟哪些書籍可以歸入大學生不可不讀的經典作品范圍呢?西方世界主要把那些經過歲月淘洗仍然煥發著理性光輝的文學、神學、哲學、歷史作品視為經典,這些作品一般以拉丁語或古希臘語寫作完成,如《荷馬史詩》,這類作品很少受政治道德或意識形態的束縛,超越了國別、地域,其影響體現出世界性的、普遍的、開放的特征。相比而言,東方各國的經典則在宏富的學術、思想、文化價值之上,還應著重強調其倫理與政治價值。因此,東方世界的經典一般受制于主流意識形態的限定。如中國的許多經典就是以鮮明的政治、倫理價值為本位的,帶有很強的實用功利特征,如《論語》。中國歷史上的“焚書坑儒”及“文字獄”和多次禁書運動,表現出古代學術思想受政治干預的不獨立性,這是我國傳統經典生成過程中不可回避的一點。這就要求教育者實施通識教育的時候,必須考慮文化的多樣性,帶有全球視野。因此,就學習者最重要的兩點———“德性”和“智識”而言,“崇德返本”就不能僅限于中國經典甚至儒家經典,“窮智見德”亦不可僅限于西方經典甚至數理邏輯,而應窮本溯源,將東、西方經典文化統籌起來,以避免造成學生單一的思維和狹隘的視野。
二、實踐應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通識教育課堂
在經歷資料搜集閱讀、學習國內外著名高校通識課堂視頻或實景觀摩,及理解、領悟通識教育相關理念的基礎上,我們開始了課堂改革的及人文經典課程的探索實踐工作。具體實施時,則以本校的通識教育素質拓展選修課作為課程體系構建基礎,主要涉及的中國經典如《論語》、《老子》、《莊子》、“四大名著”、《史記》、《牡丹亭》、《傳習錄》,外國經典則如《理想國》、《圣經》、《莎士比亞全集》等,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名著,構建人文科學與文化類通識課程的教學模式。(一)經典課程的實施理念及實踐特征:讀作品、悟文化、啟思維課程所涉及的中外經典,在不同時代、不同讀者對經典作品的解讀會呈現不同的閱讀價值。因此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注意對作品當代意義的深入挖掘及闡發;二是綜合擇取學生閱讀實際及教育需要的經典作品納入課程構建。三是將授課重點放在“感悟品讀”、“思想啟蒙”及“思維訓練”等幾個層面。教師引導學生以發現、探究的眼光進行學習,注重問題意識,使課堂小組討論變為常態化,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鼓勵學生組建和參與文學社團,進行文學創作,甚至自編自演戲劇作品等。在涉及中外經典作品反映的共通問題時,則采用比較式閱讀討論的方法,引導學生尋找中外人文典籍的契合部分,置入人類歷史大背景中思考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如選取中西思想、文學、文化的不同視角,也可以從縱向的歷時比較著手,探索一段時間中西方文化的大變局,以促進學生跨文化比較思維能力及理性思維的形成。(二)不同課型的構建:大班講授、小班研討與讀書會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和選課規模,我們設計了不同的授課類型,如90-150人的大班授課模式,重在導讀、導思,注重文化精神的傳承;30-50人的小班精研精讀授課模式,重在精讀精研及對原典精義的闡發;討論式課程授課模式,重在學生的思考、表達。此外,經過教師一定時數的集中講授后,增加小組展示環節;另外,我們還鼓勵學生參加讀書會。我們認為,最有效的經典閱讀方法就是團隊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大家有計劃地開展閱讀、討論與分享,會形成經典閱讀的文化氛圍。(三)教學模式的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入通識教育改革理念,突破傳統的單向式教學模式(文學邊緣化、求學功利化、講授刻板化),以學生的“學”作為教學中心。倡導以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思考為重心,訓練學生閱讀經典和解析原文的能力,倡導“鮮活”、“寬松而自由”的啟發式課堂氣氛;從通識教育理念、通識課程模式、通識課程考核等多方面提高課堂實效性,鼓勵學生從日常經驗常識上升到理性反思的高度,注重學生質疑、思辨、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能力,做到既嚴謹審慎、精益求精,又勇于探索、協作共贏。
三、學習效果:以“學習過程”為考察重點
與通識教育理念相契合,根據現行課程教育目標,我們將人文經典類同時課程進行了考核方式的變革,即改變原來專業課考試時的閉卷及“一考定總分”的課考試方法,而采用多維考察的方式,重點監控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一)提高平時成績權重課程考核方法和支撐手段方面,大幅度提高平時成績比重(占總成績的60-70%),達到動態、靈活、綜合監控學生學習過程的目的。具體測量時,則注重考查學生課堂互動、小組討論及質疑及表達觀點等綜合表現,并增加讀書隨筆、研究報告、札記、心得等環節,鼓勵學生探尋當地文化遺跡、介紹家鄉名人或文化、參與名家講座等文化活動,使過程考查成為促進學生常態學習的抓手。(二)期末考查樣式多樣化期末考查以學生的閱讀量、思維能力及書寫、文字表達能力作為主要考核內容,尤其強調學生的高閱讀量和寫作分享。因為經典與流行文化不同,尤其是那些經過歷史長河洗刷的古典名著,語言多艱深難懂,讀者如果不細心、耐心達到一定的閱讀量,是無法理解經典意味的。同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典的價值之一是使每位閱讀者都有自己的內心體驗,當學生們對生活有所感觸時,也就是開始領會經典意蘊的時刻,這時他們會迫不及待地與他人分享,這種情形下的寫作也就容易產生與眾不同的感悟與收獲。此外,我們還提供多個思維角度或多種問題請學生自選回答,并且允許平時成績前20%的同學不用直接參加考查,而是自我測評的創新試題形式匯報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展示最自信的一面。(三)學生學習效果的初步呈現我校采用自由選修、分布必修、核心課程相結合的通識課程開課方式。不同專業的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選修課程,獲得了較多的交流機會,從每年的選課情況來看,開課規模有供不應求的局勢。從課堂表現看,教師考慮了學生的興趣,轉變教學模式,不用再講臺上一站到底,而是增加了更多即時互動環節;學生上課亦不再流于“混學分”的形式,而是積極參與互動,訓練了思維,真正從經典教育中有所創獲。從所提交的考查作業情況看,學生的作業做得比較用心。四、結束語以上所言僅僅是對課程的初步嘗試,許多工作尚需進一步探索、完善,如經典的選取、閱讀、闡釋、解構與重構等尚需摸索;課程實施的規范化、長效化、制度化仍需加強;不同經典對應的不同教育目標及閱讀方式尚需理清。當然,作為高校教育事業中的系統工程,僅靠通識理念和零星的課堂實踐是遠遠不夠的。在瞬息萬變、資訊高度發達的21世紀,大學生的閱讀日趨數字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今天,需要各級學校、教育者及部門的通力合作。如中小學如果也開始注重通識教育及經典文化教育,高校如果能夠吸引各學科的教授主動承擔引導學生經典學習的任務,各級學團組織如果能夠自覺把提倡經典閱讀納入文化教育及思政工作建設軌道;各級圖書館如果能夠積極做好“讀什么”和“怎樣讀”的服務工作……凡此,皆能為學生提供經典教育服務。經典教育僅僅是開放在通識教育大花園的一朵小花,但卻是那朵開放的最美麗、最典雅的人類智慧之花。真正的經典與經典的教育,二者應該是互為表里的,教師可以思想去激勵、煥發思想,以智慧去鍛造、啟迪智慧,學生則具有家國天下的寬廣胸懷,能夠立足時代又超越時代,扎根現實又超越現實,關懷社會又反思社會,這正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具體內涵,也是學校育人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通識教育所負擔的“全人教育”職能,必然歸于對經典的活化與創新。因為,經典是彌足珍貴又經時間考驗的人類智慧結晶,只有基于不斷累積的前人文化資源和智慧基礎,我們后來人才得以不斷地反省自身,進而批判與改正、創造與重建,獲得綿延不絕的精神資源。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研究
摘要: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上,從學生理工交叉、文理融合,訓練復合型思維的角度上,從有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等三個方面,論述了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闡述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觀點,討論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實現路徑。通識教育不僅僅是對專業教育的補充和矯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體現。
關鍵詞: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
大學本科教育無疑是專業教育。無論“大學到底是培養專才,還是通才”的爭辯持續到何時,大學生在校學是要認真地學一門專業。但是,強調專業教育并非淡化通識教育。大學本科教育應當實行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并重。通識教育并不僅僅是對專業教育的補充和矯正,更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體現。
一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上,必須并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許多攻關項目、科研項目、創業項目,從本學科本專業的角度去考慮,久攻不克。但是,從別的學科角度去思考,竟然很順利地找到辦法并攻克了難關,這叫做以他山之石攻玉。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有兩點:(一)隨著信息化的興起,多門學科的交叉和多種技術的綜合已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顯著特點。今天,沒有任何一個學科不與其他學科發生非常密切的聯系。在學科綜合的趨勢下,各學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為普遍的事實。僅靠本專業的知識解決本專業的問題,常常力不從心。(二)純專業知識所產生的專業思維其實也是一柄雙刃劍,它既幫助專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同時又約束了專業人員解決專業問題。專業人員的思路很容易陷入“坑道視界”,只在專業認定的狹窄的思維空間里想主意,被專業思維所束縛,而不能開放地、多維地綜合思考問題。人在坑道里只能看到一條線,遇事總會不由自主地按照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學科思維考慮問題,因此思路單一,限制了思維的開放,難以產生創新性思維。科技發明史、創業史上以他山之石攻玉的例子屢見不鮮。學生畢業以后,若能夠得心應手地用他山之石攻玉,頭腦中必須先得有發散思維、移植思維。以他山之石攻玉的前提條件是有優化的知識結構,通識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在知識結構上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滲透、以文助理、以理補文。我們處在現代科技革命時代,人的文化背景越寬厚,社會貫通能力就越強,就越容易解決實際問題。
二從理工交叉、文理融合的角度上,必須并重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
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的功效
[摘要]通識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導學生將不同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秉承“育”大于“教”的理念,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靈活應用各科知識。聲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聲樂教育作為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很好地貫徹了黨和國家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能產生很大的功效。所以這需要聲樂教師轉變觀念,全面了解聲樂教育,將聲樂教育的功效充分發揮出來,從而實現通識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聲樂教育;通識教育;功效
近年來,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文化素質教育,并紛紛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工作。在此過程中,通識教育理念逐漸得到關注和認可,并被不少教育工作者付諸實踐。作為通識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聲樂教育以其能良好培養大學生能力與素質的優勢,也逐漸為人們熟知。但是聲樂教育在不少高校并沒有被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高校的聲樂課都是以選修課為主,并且課程內容不夠豐富多樣,不少聲樂老師對聲樂教育也沒有充分的理解。只有充分認識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功效,才能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更好地開展聲樂教育工作,從而發揮聲樂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巨大功效。
一、通識教育與聲樂教育的發展史
(一)發展中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這一概念在19世紀被提出以后,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人們對通識教育期望不一,造成其概念多元化,有些研究者言稱:“沒有一個概念像通識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也沒有一個概念像通識教育那樣引起那么多的歧義。”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通“”識”的解釋,又被稱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而我國香港地區稱其為“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主要注重對人們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養,主張擺脫愚昧,獲得有思想、有品位的生活狀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社會大分工也進行了調整,在工業生產進程中,個人成為一個生產環節和程序。在當時,專業技術的好壞直接決定生產力發展的進程,所以人們更加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人們也開始適應明確的社會分工,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的探索和發展。19世紀西方國家的現代大學,學術分科已相對明確,但是一些學者對知識的相溶性提出了分科過于細化會割裂知識組合的言論,并因此創造了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在20世紀成為歐美國家的必修科目。清末,我國也提出了通識教育,改革開放后,伴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進步,我國教育界也開始關注分科過于細化的問題,通識教育因此被列入高等教學的重要日程。近年來,通識教育引起了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