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通識課與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策略

時間:2022-06-23 15:30:35

導語:網絡通識課與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通識課與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策略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改變了女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行為表達等,也影響著女大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網絡通識課作為時代和科技的產物,已經成為女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重要平臺。本文在充分分析女大學生審美特點并對女大學生的審美教育進行實證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挖掘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審美教育特點,進而創新審美教育思路,從課程建設、審美傳播平臺、線下課程與管理方式、藝術社團和藝術實踐等方面探討提升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具體策略,以期有效拓展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新領域。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網絡通識課;女大學生;審美素養

高校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高校學子對待生活的態度、道德觀念與人生追求。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即2022年高校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顯著提升。這一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高校美育要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建強美育教師隊伍、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全面加強組織保障,切實改變高校美育的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可見,提升高校學子的審美素養,以美促善、以美啟真是美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女大學生是代表當代高知女性審美的重要群體。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僅關乎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取向,也關乎著整個社會的知識群體對于審美素養的認同和追求。因此,提升當代女大學生的審美情操和素養,對于整個社會的審美傾向的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媒體時代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時代需求

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群體,一直是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重點關注對象。縱觀修訂后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要求高校要明確普及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把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國家鼓勵高校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積極探索構建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培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美育精品課程。[1]

(一)網絡通識課給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帶來機遇

近年來,眾多新興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女大學生得以打破時空局限,借助豐富多彩的新興媒介進行審美體驗。其中包括音樂、美術等各類藝術鑒賞、傳播與創作,這使得女大學生的審美行為逐漸趨于多元化,同時也為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2]。在此背景下,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審美教育方式應運而生。以“爾雅通識課”為代表的通識課學習系統,已經在各大高校廣泛應用。相較于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網絡通識課能聽到來自名校名師的各色課程,能夠獲取到更加豐富的課程知識,開拓視野。而且網絡學習可自由地安排學習時間,可以通過互聯網便捷地與異地的老師和同學在線進行互動,交流學習心得。因此,高校如何利用這個平臺推進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對高校審美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二)網絡通識課給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帶來挑戰

網絡通識課能夠便捷共享海量審美資源的同時也伴隨著新媒體時代多維視覺文化的強大沖擊。相較于男性大學生群體的理性與富有哲理,女大學生往往具備更加細膩和敏銳的審美情感特征。但是,同時也擁有更加非邏輯性的審美想象。新媒體時代,以圖文影像為具體形態,通過大眾傳媒等互聯網技術平臺,廣泛傳播以消費為最終目的的文化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活形態。相較于傳統鉛字沉浸式閱讀,刷抖音,逛微博,看直播等圖像瀏覽式閱讀逐漸成為女大學生精神世界的主流。《偶像XXX》《創造XXX》等綜藝節目帶來的飯圈文化,更是一種巨大的誘惑與虛妄的慰藉。視覺文化轉向下女大學生喪失人文經典的浸潤,精神世界空虛。[3]反思和批判能力的缺乏導致女大學生普遍缺乏深度思考,審美文化素養有限,致使她們審美想象力難以充分發揮,審美素養難以有效提升。另外,缺乏網絡媒介素養的女大學生面對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審美價值觀的發展和道德發展方向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二、新媒體時代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現狀

筆者關注到由于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實施現狀缺乏相應的調查和分析,因此,針對大學生審美素養的論述缺乏數據支撐,使得美育構想過于理論化和套路化,無法落實到具體教學中。且以女性性別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研究較少,造成審美教育方式和需求的特殊性無法凸顯。筆者于2021年10月在目前就職的湖南女子學院進行了《新媒體時代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實施情況調查研究》,并于次年撰寫并發表相關論文。湖南女子學院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所公辦全日制女子普通高校,女性教育體系鮮明,構建了較為成熟的女性人才培養模式,配套了一系列契合女性特點的專業結構與課程體系。因此,作為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實證調查主要采用學生訪談和問卷調查法,筆者所在的課題組搜集了湖南女子學院近三年網絡通識選修課程學習數據,并設計了《湖南女子學院網絡通識課審美教育實施情況相關問題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圍繞湖南女子學院爾雅平臺發布的網絡通識課程中“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類”相關課程中學生審美教育類課程修讀情況。調查對象基本涵蓋全校各個年級和專業的女大學生,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67份,總有效率為93.4%。嘗試在深入調查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審美教育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從選課目的、課程質量與教師素養、學習行為與監督和存在問題與改革訴求等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分析和思考,期望能夠為女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提供有效的參考。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大部分女大學生認同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審美教育方式可以滿足個人素養的提升和發展興趣愛好,且對于審美教育課程質量及教師審美素養的整體評價也大部分持肯定態度,但仍存在各種問題且普遍集中在教學內容與授課形式單一、學習過程的管理缺乏、針對女性需求的優質課程的開發不足、學校重視程度和教學條件有限等客觀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由于女大學生對于外表精致,舉止優雅,內涵豐富等方面的追求,新媒體時代她們的審美教育的需求主要為外在形象以及藝術審美能力的提升方面。因此,選修目標也基本集中在形象管理,搭配技巧、女子禮儀、音樂鑒賞和美術鑒賞等實踐性趣味性較強的課程上,藝術導論、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等通識類課程幾乎無人問津。

(二)由于女大學生的審美情感更加豐富細膩,心理上更加感性,與男性的理性、邏輯性和整體性相比,她們更注重審美活動中的細節感受和通過審美教育體驗帶來的情感波動。然而,在網絡通識審美類課程的網絡課程開發及銷售層面,學校及網絡平臺均缺乏對女大學生需求的深度調研。因此,審美教育類課程在形式、內容和質量上參差不齊,教學內容單一,理論脫離實踐,缺乏創新,雖然能夠滿足女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條件,但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高校配備的線下輔導課程的授課形式局限,缺乏翻轉課堂以及體驗式教學等多維教學形式。線下輔導教師是否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針對網絡學習進行指導的能力也是女大學生關注的焦點。

(三)由于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網絡通識審美課程單一的考核方式和幾乎零監督的管理模式無法對女大學生的學習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另外,與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教學設施和場所不足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如何優化校園面貌,完善文化建設,積極有效地解決審美活動的訴求,也就成為女大學生對于基于網絡平臺審美教育的改革期望。

三、新媒體時代基于網絡通識課的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具體策略

(一)加強與規范網絡通識審美類課程建設

針對實證調查研究中網絡通識課供應商提供的課程資源限定頗多,不同專業、不同生源結構的女大學生對審美教育類課程的實際需求沒有得到有效的重視。網絡課程開發及銷售層面,學校及網絡平臺均需要針對女大學生需求進行深度調研。網絡通識審美教育課程體系設計的過程中,應明確相應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和培養目標[4],設計調查問卷并征集學習反饋,精心設計培養結構和路徑,并且核心化、精致化、專業化,尤其偏重審美教育的社會性功能,切實貼近生活應用生活。把構建合理科學系統的網絡通識審美教育體系,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變革方向。

(二)依托網絡通識課程平臺打造審美傳播項目

2020年,東北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美術學院聯合開發的高校美術作品傳播與推廣平臺——“高校美展”啟動上線。此項目是新媒體科技與傳統藝術結合的一次新興革命,利用科技手段實現了藝術展覽的線上無障礙體驗,其特設的評論交流區還為創作人員與觀賞人員提供了交流平臺,使其能夠在展覽發布的期間暢所欲言,互通有無。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其作為網絡推廣平臺更加貼合“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這樣不但可以潛移默化之中提升女大學生的審美素養,也能為藝術創作者和高校降低經濟和時間成本。

(三)改革線下授課形式,加強網絡課程輔導員培訓,優化考核方式和過程管理

線下輔導課程的授課形式除了可以根據課程情況有選擇地采用小班授課的形式之外,還需要加大體驗式教學的比重,利用學生展示、教師點評的翻轉式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能力。高校更加重視審美教育的多元化發展。例如,邀請審美教育類專家定期開展講座,舉辦藝術文化節和審美類比賽等。另外,培養線下輔導教師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網絡學習進行指導的能力,使其能夠針對學生的需求及時答疑解惑,組織有效的討論,針對課程合理進行教學規劃,積極進行師生交互,正確引導生生交互,幫助女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審美思想。在考核方式和過程管理方面,相關部門在選課設置上進行相應地調整,升級能夠體現過程考核的系統。尤其是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體現多樣化。例如,組織比賽和作品展示等。

(四)高校加強女子藝術社團建設,鼓勵開展豐富多彩的審美類藝術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網

絡課程的線下審美指導2018年5月,為進一步推進女大學生美育工作,山東女子學院成立大學生藝術團。藝術團的成立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搭建了廣闊平臺,將對繁榮校園文化、打造藝術活動精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此舉是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提升美育工作的務實之舉,也是促進學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特色發展的創新之舉,對于陶冶師生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該校打造清照講堂美育交流平臺并多次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近年來多次與馬來西亞、俄羅斯、韓國等國家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演出。此舉不但能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是對女大學生美育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化改革。其余高校也可以從普通在校女大學生中選拔培養藝術團成員,以此點燃女大學生參與審美活動的熱情,帶動校園文化的開展。另外,高校也可以根據女大學生審美情感的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和開展愛心支教、藝術支教等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形式[5]。這種“浸潤式”的美育改革,不但能切實提升女大學生的藝術修為,更能加強女大學生藝術文化主體意識的培養。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女大學生審美教育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何順應時代要求,結合女大學生審美特點,利用好網絡通識課這一新興工具,已經是深化高校美育的重要課題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能以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科學應用好授課平臺,使之成為促進女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動能,使審美教育在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時能有新的突破。由于現階段數據與分析的局限性,其具體探索路徑和后續評價機制等相關課題還需要不懈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5):19-23.

[2]蔣艷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路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42.

[3]方倩,舒馨瑤.新時代女大學生審美品位的培養[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0(4):35.

[4]許克祥,張少棟,黃慧芬,等.關于高校在線網絡通識教育的有效性思考[J].科教導刊,2021(7):10.

[5]姜楠.美育對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J].當代音樂,2016(9):32.

作者:王婷 單位:湖南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