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1 20:11: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統籌城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鄉統籌思考
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實施城鄉統籌發展“大開放”戰略。主要任務是把握經濟全球化重要機遇,調整傳統產業結構,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施大城市帶大農村戰略,走一條內陸科學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道路。戰略目標是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承接產業轉移,擴大貿易規模,組織外派勞務,爭取到2010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30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達到20億美元,把**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密集區、出口制造基地和國際貿易中心、科技合作與技術創新平臺、國際金融資本聚集的區域性金融中心。
堅持統籌城鄉對外開放,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城市建設。一是推動國別(地區)產業聚集發展。主要以韓國、日本、德國及臺灣地區在渝產業園區為載體,引進自動控制、汽車制造、裝備制造、芯片制造等產業鏈高端環節;以璧山、榮昌、永川等區縣為基地,發展鞋類、燈具、服裝、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二是推動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建設好國家汽車、科技興貿醫藥、服務外包、裝備工業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和農產品出口基地。三是推動企業海外和諧發展。主要是引導企業參與中非及與東盟的多雙邊合作項目,鼓勵與大型企業聯合承接海外工程。四是推動服務貿易縱深發展。主要是爭取金融、保險、電信、物流、教育、科研等領域服務貿易政策在**試點開放。
堅持“大開放大創新”,建立“一圈兩翼”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一是開展主城科學發展示范。引導出口由無牌和貼牌向自主品牌轉變,指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商,提升出口制造國際競爭能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增強外商投資企業社會責任,完善涉外經濟公共服務新體系;二是推進中心城市改革試點。下放企業外貿出口經營權審核備案權、限額內新辦外商投資企業的審核審批、三資企業的變更審核審批、外商邀請等外經貿行政權;三是進行庫區開放綜合試驗。落實“萬商西進”、“農產品示范區”、“農產品出口基地”、“外派勞務服務中心”、“國際無償援助”、“人才研修工程”等36個項目,建設15個“國家級萬畝生態蠶繭基地”、12個萬擔優質繭基地區縣(市),形成20000戶十擔戶、2000個百擔社、200個千擔村、20個萬擔優質繭基地鎮鄉。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推動貿易與產業同步發展。一是實現全球配置資源要素,加快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依托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天然氣與石油工、材料產業、創意產業等產業基地,引進IT芯片、天然氣和乙烯、機電和裝備制造等跨國公司戰略投資。二是加快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培育出口核心競爭力。主要建設汽車、摩托車、通機、船舶、IT等五大出口基地和生豬、柑桔、榨菜及鹽漬菜、茶葉、繭絲綢等五大出口示范區,擴大自主品牌出口。三是推動“走出去”便利化,開拓企業境外發展空間。建設韓中國際產業園區、中國(北非)突尼斯工貿園區、中國**(老撾)農業綜合園區建設,提供企業海外并購、資源開發、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便利化服務。
堅持建設內陸地區一流口岸,增強口岸的輻射力和聚集力。一是完善口岸設施配套服務。按照國際化大都市和長江上游經濟中心建設的要求,完善永川、江津口岸聯檢職能,推動寸灘港、人和公路等口岸建設和電子口岸電子聯網監管;二是構建西部航空國際貨運樞紐。主要開發和鞏固南亞、東南亞印度客貨航線、**—達卡和**—吉隆坡航班航線,發展萬州機場支線運輸;三是促進口岸物流發展。引進第三方物流供應鏈管理,增強碼頭、空港、涪陵、萬州口岸物資中轉、倉儲、加工、配送等區域性物流分撥功能;四是完善口岸協作機制。分別建立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出口監管倉庫、保稅倉庫、海關的關貿、稅貿、檢貿、工貿和港貿聯動機制。爭取到2010年建成以江北國際機場和寸灘水運兩個一類口岸,萬州水運、涪陵水運、江北公路、團結村鐵路四個二類口岸,實現機場旅客總吞吐量1200萬人次/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億噸。
堅持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結合,建設內陸地區國際會展中心。一是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試點啟用“修正BOP”統計辦法,參照貨物貿易促進政策鼓勵拓展物流、金融、保險、電信、教育、科研等領域國際業務,落實軟件、信息、金融、保險、文化、專利、旅游、運輸、建筑等出口鼓勵政策;二是培育服務貿易重點企業。依照“大開放、大格局、多主體”的發展思路,培育物流服務、軟件開發、跨境外包、職業教育、物業管理、經貿會展、設計咨詢等服務領域大型企業集團;按照國家鼓勵類產業政策向軟件外包、國際貨代、外派勞務中介、技術服務貿易、國際會展等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改善國際會展配套設施。依托國際會展中心和專業性技術展覽中心、工貿展覽中心等,引進國際會展專業管理機構,舉辦國際展會、國際雙邊會議、國際商務會議,把“渝洽會”打造成為投資、貿易、國際經濟合作交流展示平臺。四是加快國際會展機制改革。按照靠近產地或市場的原則,鼓勵國際會展專業機構入駐**,爭取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聯合承辦專業性會展,承辦進口商品專業博覽會。
城鄉統籌就業意見
為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快速、持續、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城鄉統籌就業的管理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構建和諧社會,根據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精神,現就推進我市城鄉統籌就業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根據“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扎實推進城鄉統籌就業工作,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勞動力合理流動的障礙,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全面推進我市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
(二)工作目標。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用工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延伸服務功能;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培訓網絡,鞏固擴大培訓基地;建立健全城鄉就業信息網絡;加快農民非農化步伐,力爭五年內使全市農村勞動力在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比例低于20%的水平。
二、實行城鄉統一的就業政策
(一)完善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制訂促進城鄉就業規劃。各級政府要根據本地城鄉統籌就業發展的要求,取消地域、身份、戶籍、行業等政策限制,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對勞動力流動的各種障礙,把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城鄉統籌就業,控制社會失業率,實現城鄉勞動者充分就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和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完善的城鄉統籌就業政策體系。同時,各地應根據實際,制訂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相關政策,特別要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把促進城鄉統籌就業列入各級政府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
城鄉統籌實踐的指導思考
科學發展觀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要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就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直轄十年來,**立足特殊市情,在完成三峽庫區百萬移民主體任務的同時,積累了城鄉統籌的豐富經驗。在國家批準為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新的實踐中,**尤其要增強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城鄉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在**直轄10周年前夕,總書記在“兩會”期間到**代表團發表了重要講話,要求**市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努力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講話成為**“求突破、上臺階、大發展”的基本依據。剛剛結束的**市第三次黨代會,把“加快建設城鄉統籌直轄市”作為貫穿始終的主線。因為“城鄉統籌發展”突出了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內涵,既涵蓋城市又涵蓋農村,既涉及經濟領域又涉及社會領域,既是對發展目標的概括又是對發展路徑的表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的具體化。最近,中央又批準**進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是中央對深化體制改革和西部大開發的重要部署,更是對**在城鄉統籌實踐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新要求。
——把**加快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的定位,更加明確了**這個祖國中西部唯一的、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并存的直轄市的特殊使命,鮮明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要求。早在直轄之初,中央就要求**探索一條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新路子,這實際上就是統籌城鄉發展思想的發端。現在,更明確地將**定位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表明中央對**在做好統籌城鄉發展這篇大文章上率先“破題”的殷切希望。
——把**“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的定位,表明中央在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把**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鮮明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發展”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的精要在于: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統籌區域發展;要推動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加快發展,以帶動整個區域發展。對**的“增長極”和“中心”的定位,就是要求**加快發展并帶動區域發展,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更大作用,為縮小我國區域差距多做貢獻。
——“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加明確了**實現科學發展的目的,鮮明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以人為本,就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去謀發展、促發展。在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上;**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就從根本上把握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要求。
統籌城鄉推進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在農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明顯滯后,主要原因在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至今還沒有改變。相對先進的城市經濟與相對落后的農村經濟并存,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在任何國家都不是短期內就可以根本改變的。關鍵是,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在城鄉之間實行了一系列有明顯差別的體制和政策,在限制農村人口向城鎮遷徙的同時,又通過農產品的統購制度從農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業化建設的資金。農村的積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勞動力卻轉移不出來,這就加劇了城鄉二元經濟的結構。如果說,在當時那種被封閉的條件下,為了自主推進我國的工業化,除了讓農民多做些貢獻之外確無更多的選擇,那么,如今我國已經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鎮的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等發展水平已明顯高于大多數農村地區,因此,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條件顯然已經具備。
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進一步端正對農業、農民問題的思想認識,樹立協調發展的觀念。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即使農業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給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農業人口只有隨著農業產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農業才能逐步現代化,整個國家才能逐步現代化。因此,絕不能因為農業產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視農業、忽視農民。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增強對農民的感情,增強法制和政策觀念。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我們黨對待農民的基本準則。特別是在土地、稅費和農民流動就業等直接關系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必須嚴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規定辦事,加快改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觀念和做法,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中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在尊重農戶市場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推動農村經營體制的創新。
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社會事業的發展,注重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注重提高農民的實際生活質量。農村的經濟發展滯后,農村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更為滯后。必須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支持,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加快消除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這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大制約因素。
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正確理解我國現階段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大使命。盡管人們對城鎮化的概念有著多種多樣的理解,但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出發,之所以必須加快城鎮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創造條件。因此,必須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為主要目標,堅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流動。統籌城鄉發展,就必須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世貿組織規則的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體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增強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競爭力,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考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作為區位劣勢、基礎薄弱、經濟落后的貧困地區,面臨著發展不足、發展緩慢、發展滯后等根本問題,工業反哺農業弱,城市支持農村少,農民收入保障低,推進城鄉統籌難度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構筑新型城鄉關系,必須要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著眼于“三農”,繼續解放思想,著力改造農業、縮小農村、減少農民,統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一、改造農業,構建和諧基礎
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的穩固,就沒有社會的和諧。貧困地區,多以農牧業為主。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強;傳統農業占主導地位,最需要改造;農業的基礎地位不牢,最需要鞏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發展的基本方向,積極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
(一)創新理念引領農業。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改造傳統農業,實現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的對接。一是創新生態農業理念。生態資源豐富是貧困地區最大的資源和財富,也是發展特色農業最大的優勢。既要注重經濟快速增長,又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綠色就是名片、生態就是財富的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確保糧食穩基、畜牧增收和勞務富民。二是創新特色農業理念。農業區域經濟的比拼,拼在規模上,贏在特色上。依托當地歷史地理、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等優勢,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培育、改造、引進一批特色明顯、競爭力強、效益好的產業,打造一批地方出產、地方制造、地方專有的特色產品,培植新的特色經濟增長點。三是創新規模農業理念。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變化。品牌多、規模小、市場份額低、農民收益少是不少貧困地區農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以推進土地流轉為載體,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建好特色農業基地,發展新型地主,推進農業集約經營、規模發展。
(二)聚合資源壯大農業。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勞力外出、土地撂荒現象加劇、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增多、農村基礎條件改善、農民收入渠道的多樣化,發展適度集中規模經營的時代已經來臨。一是適度集中土地。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經營實體。二是做強優勢產業。聚合地方資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發展一批主業做強、優勢明顯、產業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產業,建好糧油、茶葉、畜牧、藥材等主體功能區,減小成本,集中經營,抱團發展。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品牌就是財富。實行一個或幾個品牌打天下,爭取政策支持、做大規模、延伸(衍生)鏈條、形成基地。通過品牌效應,做大做強已有的特色農業品牌,實現品牌做精、市場做大、產業做強、收入做多的目標。
(三)健全體系提升農業。農業產業發展必須立足于市場,一旦市場鏈條脫節,就會影響產業的培育壯大。一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護農業制度、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農業保險、龍頭保護、專合保證“四方共保”機制,加快基地建設、品種改良、科研選育、品牌創建、人才培養等投入機制,著力構建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二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特色產品精深加工和轉化增值。三是積極搶占市場份額。建立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穩定的產銷協作關系和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培育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專業市場、專業場園、專業大戶等“五專”組織,加強農業經紀人隊伍和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民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城鄉統籌就業意見
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推進“平安浙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我省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關精神,為指導和全面推進我省城鄉統籌就業工作,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城鄉統籌就業工作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城鄉勞動力資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使就業結構調整更好地順應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二)目標任務。破除城鄉壁壘,深化就業體制和相關制度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覆蓋城鄉的新型勞動保障制度和相關政策體系,促進城鄉勞動者素質全面提高和就業穩定,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就業結構比較合理。
——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資源管理制度,實現城鄉就業的統籌規劃和調控管理;
——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就業促進政策,實現城鄉勞動者的平等就業;
關于城鄉統籌發展分析
摘要:城鄉統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重慶市城鄉產業的現狀以及城鄉產業分割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推進城鄉產業融合,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城鄉產業關聯度,以政府為主體、以深化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為動力推動城鄉產業統籌發展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城鄉統籌產業融合城鄉產業分割
重慶是一個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傳統農業與工業同在、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轄市,是中國國情的縮影。2007年6月,重慶被獲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為重慶城鄉統籌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圍繞這一目標,重慶市政府提出了七項重要舉措,其中之一就是要著眼于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大力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產業是國民經濟的組成結構,城鄉產業配置得當是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討城鄉產業的統籌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推進城鄉產業的轉換升級和協調發展,對重慶市城鄉統籌發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
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它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前提和重要內容,也是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突破口,還是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通過統籌城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村工業化、實現城鄉互動,工農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者的相互關系主要表現在:
1、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前提。要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目標,必須以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為基礎,并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漸推進,因此發展經濟就成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前提工作,特別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核心———“三農”問題的解決,更是要依靠城鄉經濟的發展來解決。而國民經濟是由不同的產業部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各個產業部門發展的綜合體現,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必須以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為前提。
統籌城鄉破解三農
2004年對于我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來講,應該是一個具有轉折性和標志性的年份和時期,這里有它的背景。中共十六大提出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思路,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概括為五統籌的科學發展觀,政府和社會已經意識到,巨大的城鄉差距、巨大的地區差異,可能會造成城市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斷裂,就是說已經看到了這種危險。單靠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緩解農業和農村的矛盾不行,“三農”問題的成因早已超出農村的范圍。
在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農業和農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如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農民的權益又得不到保障,難于分享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好處,不僅給城鄉經濟發展造成損害,也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認為以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為標志、圍繞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提出20多項措施,以及其它惠及農民的政策,體現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這個轉變具有歷史意義,是具有標志性的轉折。
2003年9月份以后,糧食價格突然上漲。這是糧食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的結果。我們連續四年當年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當年需求,累積起來,缺口越來越大。連續六年糧食價格低迷,種糧農民增收難。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就是支持14個糧食主產區,想辦法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三補兩減”。比如對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2004年中央轉移支付219億,農民拿到減稅和補貼兩項得到的好處是302億,這對于形成2004年農民收入能比上年增長6-7%這樣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非常關鍵的作用。有統計數字顯示,1997年種糧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是1287元錢,從1997年到2003年,農民的這部分收入從來沒有超過這個水平。而2004年前三個季度,農民這塊收入達到了1371塊錢。2004年糧食總產量有明顯的恢復性增長,扭轉了4年糧食生產連續下降的趨勢,這件事意義重大。
在支持糧食生產過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包括農村稅收體制改革,加快了5年內取消農業稅的進程。
同時還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國家開始探索轉變對農民收入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方式,這背后即有wto農業協定關于國內支持政策要求的背景,更重要的是隨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國家財力不斷增強而導致的支持方式的變化,2005年會在2004年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支持糧食生產和糧農增收的長效機制。
2004年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央著力解決亂征濫占農民土地的問題。過熱征地,一是浪費我國寶貴的耕地資源,二是造成數千萬失地失業又沒有社會保障的農民,在嚴重損害農民的土地權益的同時,也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我們現行的《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這兩法之間的征地制度有缺陷。《農村土地承包法》規范了農村土地內部的權益等問題,當農村土地一旦轉成建設用地,他就無能為力,無法保證農民的土地權益。這里邊有很多數字,比如規劃了多少開發區、農民土地權益受損等等。總的講,城市經濟之所以能這么高速的發展,靠農村便宜的土地和農村便宜的勞動力是兩個重要的因素。這實際上都是對農民權益的損害,造成了城鄉之間巨大差異,從而造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因此也不可持續。2004年中央政府應該說采取了強硬的措施,宏觀調控先控的亂占農村土地。同時啟動修改土地管理法,主要是改革征地制度的調研和討論。這個問題應該說是一個宏觀問題,更是戰略問題。
統籌城鄉改革交流
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重慶市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中央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和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部署。它預示著重慶經濟社會從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掀開了重慶踐行科學發展觀、實現和諧發展嶄新的一頁。
統籌城鄉發展,從世界范圍內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也不是一項新的實踐活動。但是就其所處的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當今時代,就重慶這種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西部現象與東北現象疊加、大城市與大農村同構一體的特殊市情來說,卻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有許多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問題需要探討。如何構建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的機制問題;土地制度創新的問題;城市容納能力的問題;老少邊貧地區如何脫貧致富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需要重慶深入貫徹市第三次黨代會精神,通過全面推進各個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并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在實踐中去思考、去謀劃、去落實、去解決,并且交出一份令重慶、令全國、令黨中央都滿意的答卷。
統籌城鄉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機制問題。即需要解決如何有機地實現城鄉發展的聯動并進,彼此呼應中的制度性問題。我國乃至世界各國在促進城鄉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的探索,為重慶建立統籌城鄉發展機制提供了諸多寶貴的經驗。例如,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新村運動,以“農村工業化”模式帶動城鄉發展,建立起了農村與城市聯動并進,合作發展的橋梁;我國陜西省寶雞市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了“城鄉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建立起城鄉互助、工農相扶、優勢互補、綜合開發的格局;四川省成都市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成為中國統籌城鄉發展、引導集中聚集最佳案例城市。這些成功經驗無不顯示出機制的關鍵性和重要性。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運行機制,對城鄉特別是對農村的要求很高,包括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的城鄉各種資源自由流動與配置的機制;統籌安排的決策、規劃、聯系機制;城鄉信息傳遞及響應機制;城鄉互動的組織、推進、協調機制;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等等。通過這些機制的建立,把統籌城鄉發展納入科學、健康的發展軌道,并由此形成符合重慶新階段特征,能夠完成新階段任務要求的發展模式。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著力于土地制度的創新。統籌城鄉發展,必須創新土地制度,使土地資源能夠伴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有效地集中起來,充分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多年來,我國在土地制度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特別是今年人大審議并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對農村土地流轉、承包經營年限等做了新的規定,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這對重慶統籌城鄉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物權法》,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要遵循法律的規定,盡快在土地流轉、承包經營等方面進行新的制度設計和機制建立,積極探索與《物權法》相適應的新型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如農田股份制、家庭農莊制、公司承包制等,以加快農村土地的流轉,推動農村土地的有效集中,有效解決土地撂荒的現象,從而為統籌城鄉發展打下最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要積極按照“非禁即準、非限即許”的要求,按照“三個有利于”和實現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的原則,對土地制度進行創新。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在擴大城市容納能力上尋求出路。重慶擁有近2**0萬農民,農民人均土地面積不到2畝。根據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民所擁有的人均土地面積,其產出率起碼要達到城市職工的平均收入水平。這樣才能產生比較效益,從而實現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按照2**6年重慶市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19215元來看,一個農民要想通過種地來達到這種收入水平,按照現在的耕作水平和種地收入水平(2**6年農民種地人均收入約16**元),最起碼農民人均土地面積需要達到20畝以上(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民人均占有土地至少數百畝,有的多達上千畝)。因此,按目前人均擁有耕地面積20畝的最低要求計算,至少有15**萬農民需要從農村轉移出來。這么多的農民轉移到城鎮,必然會對城市造成極大壓力。這樣,城市能否擴大容納能力,大范圍地接受進城農民,就成為決定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環節。根據重慶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第三產業發展不足的特殊市情,重慶可以而且能夠通過“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成渝經濟區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服務業發展、社區服務、文化產業創新等,在擴大城市容納能力上探尋新出路。
統籌城鄉發展,需要把激勵、創造、責任、智慧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中,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無論是對企事業單位還是市民個人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舉措。這種激勵機制,主要應包括對組織和個人創造性思維活動和行為的鼓勵支持;對自由創業環境的培育和倡導;農民自覺學習的鼓勵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31**萬重慶人的能動作用和主人翁責任感、創造性。創造精神,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統籌城鄉發展,需要借鑒過去的成功經驗,但更需要擁有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和重慶現實狀況及今后一個時期發展要求的理論和方法。只有弘揚創造精神,鼓勵探索創新,激發出全市人民的創造熱情,才能做到這一點。重慶的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對國家、對重慶,對31**萬重慶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這種責任包括歷史責任、政治責任、法律責任、領導責任、行政責任、組織責任等。統籌城鄉發展,涉及的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難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全市31**萬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使之在城鄉各個領域發揮作用,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目標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
統籌城鄉三農思考
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思想。所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從長遠目標看,就是通過體制創新,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城鄉一體化的經濟社會秩序,解決制約農村、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促進城市與農村共同進步、工業與農業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鄉融合、城鄉平衡、城鄉一體,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是我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迫切要求。改革開放**多年來,農村經濟發展實現了重大飛躍。然而,計劃經濟時期城鄉差別發展的政策和城鄉分割的體制仍在阻礙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使城鄉之間形成了四個鮮明的反差:一是不斷擴張規模、正在走向信息化和技術資本密集型的工業與小規模分散經營、勞動生產率低下的農業形成鮮明反差;二是高樓拔地而起、面貌日新月異的城鎮與生態環境質量下降、面貌變化不大的廣大農村形成鮮明反差;三是收入持續增長的城鎮居民與收入低水平徘徊的農民形成鮮明反差;四是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日趨文明的東部沿海地區與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西部地區形成鮮明反差。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行城鄉統籌,促進共同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促進城鎮化的重要措施。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不僅制約著農村的發展,而且也限制了城鎮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比如,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造成需求不足,導致工業產品過剩;同樣,城鎮人口少、農村人口多,又造成農產品過剩。可見,“三農”問題也是促進城鎮化不可回避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實行城鄉統籌,建立互補互促、協調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內在要求。到****年底,我國已總體上實現小康,但這個總體上的小康是總數和平均數的概念:GDP的總量比1980年翻兩番,全國人均GDP達到800美元。這個總數和平均數掩蓋著較大的城鄉差距,實際上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沒有達到小康標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該使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使農民收入有更快的增長。如果不統籌考慮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不大力支持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已具備現實條件。城鄉關系一般是與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工業化通常經過三個階段,即依靠農業積累建立工業化基礎的初期階段,工農業協調發展的中期階段,以及工業支持農業發展的實現階段。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后,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主要來自非農產業,不再需要從農業吸納資本等要素。農業應獲得與工業平等發展的機會與權利,并逐步成為接受“補助”的部門。這個階段就是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換過渡,工農、城鄉關系開始改善的階段。有關統計指標顯示,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既與這一階段城鄉關系的基本特征相適應,又具有戰略意義。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應重在創造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鄉一體化。這是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高級階段,是城鄉互相吸收先進和健康因素、擯棄落后因素,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階段。但是,城鄉是不同的空間區域,必然有不同的特點和各自的優勢。因此,城鄉一體化不是鄉村都變為城市,更不是城市變為鄉村,而是在保留城鄉各自特點的基礎上,創造平等統一的新型城鄉關系,營造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環境。比如,調整城鄉就業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拓寬農民就業的渠道;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通過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在再次分配中通過轉移支付增加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投入。這樣,通過調整政策導向和發展戰略,既使城鄉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又使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得到轉換,從而逐步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經濟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