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城鄉范文
時間:2023-04-09 02:06: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統籌城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城鄉統籌
城鄉統籌也稱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至少意味著城鄉之間在經濟方面實現“五大自由流通”,即人員、資本、貨物、服務與土地的自由流通,并在社會方面實現社會保障體系在城鄉全覆蓋。我們可以將它總結為城鄉統籌的“一個空間定律”。
成都市城鄉統籌需要多頭并舉,具體體現在村民自治、集體資產量化到戶和股份化改造、農戶的組織化、土地市場發育、戶籍制度改革與社會保障等方面。
無論如何,自愿、同意及個人基本權利保護是基礎。
在村民自治方面,成都市通過增設村民議事會行使村級自治事務決策權、監督權、議事權,較之于過去,大大促進了村民自治決策機構的常設化和村民自治的實質化,尊重了村民在村莊治理中的自愿原則和同意原則。
在明晰產權方面,成都市推行了農村集體資產確權頒證到戶,為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和股權化奠定了基礎。2010年6月30日前,成都市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實行確權,并頒證到戶。所頒發證件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集體土地使用權證》《房屋所有權證》和《林權證》。
農村集體資產確權辦證到戶后,成都市以設立股份制實體為依托,對經過確權到戶后的農村集體資產進行了股份制改造。
這種股份制實體被稱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它們確實與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同,股份化后,由于采取“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就可使得農地股權和承包權永續化,從而形成穩定的農地權屬,為農地的轉讓和集中利用,實現農地投入的規模經濟創造條件。
農村集體資產量化和股份化改造之后,農民就有了分立和明晰的產權。根據產權經濟學原理,產權越是分立和明晰,可從中派生的產權利用與轉讓契約類型就越多,可允許的產權形式就越復雜。
產權越是模糊、籠統,契約就越是不可能。在極端情況下,就變成由命令替代契約,比如計劃經濟時代。成都的試驗印證了秘魯著名經濟學家赫爾南多?德?索托的觀點:發展中國家不是沒有資產,而是缺乏“活資本”。然而,成都市試點就是把“死資產”變成了“活資本”。
農地改革
成都市農民土地入股后獲得的憑證是股權證,這也是農民作為股東每年領取分紅的依據。分紅的多少與村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土地資本化的機會密切相關。近郊的村莊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較高,土地資本化機會較多,農民作為股東分紅就多。反之亦然。
成都市在過去就有農戶之間自發的農地承包權轉讓,近年來則有了更多的農地利用和轉讓形式。
一種農地轉讓形式為“土地銀行”模式,農民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存入“土地銀行”,收取存入“利息”,“土地銀行”再將土地劃塊后貸給愿意種植的農戶或農業企業,收取貸出“利息”,種植農戶和農業企業根據約定用途進行種植,由此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土地銀行”把賺取差額利息,用于自身發展和建立風險資金等。
金融配套
成都市開辦農村產權交易所為大范圍、大規模的農村產權流轉奠定了組織基礎。如果沒有交易平臺,產權所有人和意向受讓人之間互相搜尋、配對供求信息的成本是很高的,達成交易也非常困難。
交易所的業務范圍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房屋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農業類知識產權等農村產權的交易;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騰出的集體建設用地掛鉤指標、占補平衡指標的交易;資產處置等。
成都市的三大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投入財政資金,調動大量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發展、村鎮建設和城鄉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政府的資金不是直接用于開發盈利性項目,而是用來發揮資金資源組合作用,撬動社會各方面的資金(特別是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帶動各種要素的優化組合。
政府在此過程中總體上發揮了輔的支持作用,承擔了發起者、促進者和便利提供者的作用。
這三大投融資平臺公司包括成都市小城鎮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小城投)、成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農發投)、成都城鄉商貿物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農發投主要投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項目,引導和集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化,促進各類金融機構開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農業信貸擔保服務,參與農村土地整理,促進土地規模經營及成都市范圍內農業及農業相關項目投資。
農發投的出資方式為直接投資(包括項目投資和股權投資)、委托貸款、擔保與保險、(貼息)獎勵及補助。
小城投的做法是: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小城投出資為農民建設集中居住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農村新型社區,資金來源為小城投自有資金(政府注資)及銀行貸款;農民以退出原有宅基地為條件可免費在集中居住社區獲得一定面積的住宅。
農民退出宅基地后,小城投再出資將原宅基地復墾,經國土部門驗收確認后就成為新增耕地。由于集中居住社區的人均占地面積小,與復墾為耕地的宅基地相比有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新增耕地指標。
根據國家有關耕地占補平衡的政策,小城投在獲得新增耕指標后,可將指標出售給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的成都市或成都其他區(市)縣,購買人就可獲得相應的農地變更為建設用地指標;小城投也可自行征用農地進行商業開發;出售指標或自行開發的收益再用于補償農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區的建設成本,包括償還銀行貸款。在這全過程中由于多方自愿,保證了項目能為社會新增財富,且基本上沒有遇到阻力。
隨著2010年成都市農村產權交易所引入“地票”交易模式,通過上述方式獲得的新增耕地指標成為重要的“地票”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地票”交易的背后實際上是“先補后占”程序:為了占有建設用地,先要補償相應的新增農地,而新增農地的來源是農村宅基地和其他非農業用地整理后產生的復墾面積。
可看到,“地票”交易機制是地方政府在國家最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約束下的理性選擇。
成都市第一宗“地票”交易完成于2010年8月12日。當天成都市興城投資公司以每畝15.2萬元、總計12461.72萬元的價格競得蒲江縣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掛牌融資項目,預計產生819.85畝的建設用地指標。該事件宣告了全國首例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公開競拍成功。
實際上,“地票”就是建設用地指標,并不指某一具體的地塊。“地票”交易的主體沒有嚴格限制,但交易活動必須在土地交易所內進行,購得的“地票”可以納入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增加等量建設用地。
成都城鄉商貿物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要承擔政府制定的城鄉物流產業、現代商貿設施建設等項目的投融資和建設管理與引導性投資,建設城鄉物流產業、現代商貿信息交流平臺,建立農產品批發、農村生產生活資料銷售網絡,并對政府性投資的菜市場進行經營和管理。
戶籍改革
成都市政府在今年11月最新推出的改革舉措是戶籍改革,它被新聞界稱譽為最徹底的戶籍改革。
該市計劃到2012年實現全域成都城鄉統一戶籍,城鄉自由遷徙和統一的住房保障制度。
這項改革將徹底消除隱藏在戶籍背后的農民身份歧視和基本權利不平等的問題,戶籍將回歸人口信息管理的原本職能。
這項改革遠遠超越了廣東正在推行的“積分落戶”政策和重慶市的“以土地換戶籍”政策。后兩者均為城市中心主義、功利主義的政策。而且目前重慶存在某種半強制推行態勢。
此外,隨著農村養老保險的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推行,尤其是隨著今后一體化的社保體系的建立,土地的“保障”功能定位和現有城鄉隔離的戶籍政策越來越失去其存在理由。
成都市在城鄉統籌具體操作過程中必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增進市場機制,拓展市場過程,改革政府行為,轉化政府職能。
比如,成都市三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目前對城鄉統籌建設投融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中長期它們需建立退出機制或轉制,讓市場主體發揮更大作用。一個選擇也許是讓社會資本參與到三大投融資平臺公司。
城鄉統籌環節繁多,每個環節均需要尊重自愿、同意和維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原則。即使對99%的環節、99%的農戶保護了產權,只要對一個環節、一個農戶造成侵權,就是嚴重侵權。
也就是說,在維權和侵權之間存在著不對稱性。維權是應該的事情,侵權是不應該的事情。從這點來講,成都市政府即便做得較好,但仍有很多工作可做。
篇2
關鍵詞:城鄉統籌;規劃研究;一體化;交通體系
1.城鄉統籌規劃是城鄉一體發展的需要
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目前多數地區已進入城鄉各自獨立發展階段(少數地區正在向城鄉一體化方向邁進),城鄉矛盾日益成為當今社會問題之一。城市和鄉村作為人類聚居空間的兩種基本形態,各有特點、密切聯系、互相依賴、互相促進。要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就必須實行城鄉統籌規劃,決不能孤立地編制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必須把城市放在所處的區域之中,通盤考慮,統籌協調,城鄉才能和諧發展。
1.1城鄉差別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城鄉差距不僅沒有縮小,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1997年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突破歷史最高點,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2.90∶1,2003年繼續擴大到3.24∶1,2004年收入差距比為3.2:1。近幾年的數據為:2010年為3.23:1,2011年為3.13:1。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始終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城鄉一體化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暢通對流,縮小城鄉居民在生產生活水平、精神文化層次等方面的差距。
1.2城鄉結合部矛盾突出
隨著鄉鎮工業的興起,城市與鄉村的空間界限日益模糊,與城市生產、生活相關的功能和設施越來越多地轉移到以前的農村地區,于是在城市與鄉村交叉地帶出現了“城鄉結合部”這一特定地域。城鄉結合部往往成為最具活力但各種矛盾又非常突出的一個地域。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使得現有城鄉結合部的城市化進程大大提前,城市建設往往會突破原有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區界限,而現有的土地利用規劃同樣無法控制這些區域的無序發展,從而出現了規劃與管理的真空地帶。所以要實現城鎮化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重視城鄉結合部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為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1.3城鄉建設的無序、生態環境惡化
鄉鎮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鄉村土地開發強度明顯增加,非農用地規模迅速擴大。城鄉建設用地空間擴展由于缺乏共同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監控機制,各自為政的村、鎮建設從區域整體看已經造成非農建設用地無序擴展、用地布局混亂及各種功能的相互干擾與制肘。這種無序的擴散將導致建設的混亂、基礎設施無法共享,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面對這種混亂局面,有的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將以建設為主的城市總體規劃和以保護為主的土地利用規劃結合起來,形成覆蓋全市域范圍的城鄉空間規劃。
2.城鄉統籌規劃的范圍界定
因為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不確定范圍的區域,因而規劃就具有范圍不確定、模糊性強的特點,所以規劃的首要任務就是界定規劃范圍。范圍的大小應根據實際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經濟發達、發展速度較快的區域,規劃范圍就應當擴大。例如深圳市總體規劃即將整個市域范圍納入規劃范圍,進行城鄉一體化規劃。
趙燕菁先生認為規劃范圍的界定至少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規劃范圍應包括并集中在未來經濟最活躍、建設最密集的地區;(2)規劃應盡量同現有的行政區劃界線相重合;(3)盡量同河流、山脊形成的天然地理單元相吻合;(4)規劃不僅要包括建設的范圍,也包括需要重點保護的范圍。
一般認為,規劃范圍應該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區、郊區以及市行政管轄的廣大鄉村地區與小城鎮,使城鄉人口、土地、空間、水源、能源、信息、景觀與基礎設施等城鄉資源實現合理配置與控制保護。城市總體規劃及其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城鄉統籌規劃要求,城鄉統籌規劃也要與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同步進行,以便及時反饋彼此的要求。
3.城鄉統籌規劃的內容
城鄉統籌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1)城鄉統籌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條件的評價;(2)城鄉社會經濟和空間統籌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3)城鄉各用地類型的規劃;(4)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5)城鄉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規劃;(6)城鄉統籌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與建設的重點項目規劃;(7)針對性的城鄉統籌發展途徑與對策規劃。
城鄉統籌規劃涉及面廣,內容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策、管理、資源等諸多方面,本文僅對城鄉一體化物質空間環境展開討論。
3.1 城鄉一體化的空間結構
城鄉統籌規劃將規劃的重點從規模轉向結構,規模成為一個參考性的指標,空間結構的彈性成為規劃追求的核心目標。在產業布局結構平衡的基礎上,把空間結構調整和空間開發秩序問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各級城鄉規劃的視野,特別是市縣級規劃更應該向空間規劃的方向發展。通過空間規劃,整合行政區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其他確需政府履行職責領域的規劃,形成一個統一、協調、可操作的更有效的規劃。
積極調整城鄉布局形態,形成多層次、多節點、網絡狀、連續式、疏密相間的、相互滲透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綜合體。其中,各城鎮可作為大小不等的“點”,各種交通軸線、林帶、水系、電力電信走廊可作為“線”,而廣大的鄉村地區則為“面”。
3.2 城鄉用地的統籌規劃
篇3
近年來,黔南州著力以城鎮化為突破口,以建設“生態之州、幸福黔南”為目標,掀起了加快城鎮化建設的。
截至2012年8月,全州已實施城鎮建設項目209個,完成城建投資105億元,使全州城鎮建設工作提速升溫,推動城鎮空間迅速拓展、功能極大完善、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聚集能力明顯增強,使城鎮成為聚集人氣、吸引投資的平臺和載體。2012年底,全州城鎮化率達到38.4%以上,比2011年增加1.9個百分點以上,到2015年,全州城鎮化水平力爭達到45%以上。
大力發展鎮域經濟
作為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黔南州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加之地處典型的喀斯特山區,地理條件差,人口分散,建設成本高,城鎮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面對這種狀況,黔南州緊緊抓住國發2號文件的契機,按照中央關于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始終著力抓好小城鎮、旅游村寨、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文明城市建設,特別是近年來全州上下緊扣“兩加一推”主基調,加快推進“三化同步”,以經濟開發區和各類產業園區的加快建設,入駐、建設和投產的企業項目逐步增多,以“185工程”為主抓手的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服務領域也不斷拓寬,為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聚集了產業、聚集了人氣、財氣,成為加快城鎮化進程最強勁的內生動力。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全州各地把小城鎮建設作為推進城鎮化的突破口,積極做好相關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作,確保2015年建成以獨山縣麻尾鎮、甕安縣猴場鎮、福泉市牛場鎮、都勻市墨沖鎮和楊柳街鎮、貴定縣昌明鎮、龍里縣谷腳鎮、長順縣廣順鎮、惠水縣高鎮鎮、荔波縣甲良鎮等鄉鎮為主的10個3萬人口以上的重點鎮,另外再建設28個1萬人口左右的一般鄉鎮,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工業與城鎮化同步推進
按照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黔南州以新區為突破口,以路網為主抓手,奮力實現全州城鎮化后發趕超,確保2012年全州136億元的城建基礎設施投資全面完成。工作中堅持不等、不拖,先行、先干,使規劃修編和項目實施交錯進行,使今年城鎮建設提質擴容見實效。同時充分發揮路網建設的導向作用,給投資者、企業、群眾和社會明確的發展預期。在配套和完善各類市政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同時,著力組建完善城建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搭建融資平臺破解融資難題。
大力推進城鎮建設與產業園區建設相結合,“產城一體”加快發展。獨山快速拉通并建成寬60米、長5公里的兩條開發區大道;惠水拉通寬40米、長10公里的惠高大道;甕通城區連接猴場、長1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都勻和都勻經濟開發區分別加快緯八西路和173城市快速干道建設。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提振了外來投資者的信心,吸引了一批工業項目和房地產項目投資落戶,有力地推進了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發展。
2011年,全州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5.2億元,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全州城鎮化率達3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鎮(鄉)總體規劃57個,提前實現鎮(鄉)規劃全覆蓋,完成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352個,爭取到規劃資金2185萬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5645戶,近15萬農村困難群眾入住新居;完成3個省級示范村、7個省州共建示范村、2個州縣共建示范村,以及貴新、廈蓉高速公路沿線的330個村莊整治工作,農村村容村貌、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在城鎮化進程中,黔南州還把旅游開發與城鎮建設緊密結合,努力開發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完備、個性特色突出的文化旅游項目。
目前,全州借助旅游發展建設城市、管理城市,從而提高城市品味,提升城市形象。通過環境綠化與自然生態的有機結合,凸顯綠色自然生態環境優勢,堅持新城區道路與綠化同步建設和老城區多拆少建或不建、擴大綠地和廣場面積的原則,增綠提質,提高了廣大市民的生活環境質量;通過打造城市亮化工程,推廣運用節能型光源、太陽能光源,達到了既美化亮化,又節能環保效果。
構建特色城鎮體系
為統籌推進工業和城鎮化兩大戰略,黔南州堅持以交通干線和風景名勝區、資源開發區、工業產業園區為帶動,突出民族、地域特色,提升產業支撐度,加快構建梯次分明、結構合理、點軸相連、優勢互補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以“園”興“城”,以“城”促“園”,積極探索“產城一體化”發展模式。
為使城市建設出成效,黔南州成立了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提出了規劃引領、城鎮交通、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城市環境、各類園區建設、文化旅游“六個一”等六大工程,明確了實施綠化凈化,打造生態園林城市;實施亮化美化,打造光彩靚麗城市;整治市容市貌,打造宜居宜業城市;整治交通秩序,打造安全暢通城市;搭建文化展示平臺,打造文明和諧城市;創新城市經營管理,打造現代高效城市;加快中小城鎮建設,打造特色鄉鎮;開展村莊整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八項工作重點。
截至2012年5月底,全州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已經超過30億元。到2012年底,全州城市道路面積增加3.7萬平方米,全州綠地增加12公頃,完成房地產投資32億元,占年計劃70億元的46%。實施農村危房改造25384戶農村危房改造,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11101套。同時,投資10億元以上新建和改造一批餐飲、住宿、購物等旅游服務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繼續完善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
以城帶鄉創新體制機制
黔南州以“布局基本合理、設施基本配套、環境較為整潔、村貌總體美化”為目標,突破傳統的村鎮建設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小城鎮對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把城市的理念、城市的風格輻射到農村,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農村,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使城鄉在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得以融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文明水平,助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
全州正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產業扶持為支撐,重點實施完善功能、重點鄉鎮示范帶動、新農村建設分類推進的基本思路,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鮮明產業格局,打造生態良好的旅游型鄉鎮、產業帶動型鄉鎮、特色農業主導型鄉鎮,加快推進全州城鎮化和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
篇4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產業布局
引言:我國的規劃過程一直是以政策指令式的自上而下的服從式規劃,因而造就了規劃與地方意見不統一,“水土不服”的產業發展偏差,甚至擱置。在城鄉統籌的政策大環境下,各種產業發展冒進突圍,產業園區的盲目擴大,在能源與土地的消耗中,短期我們總能看到城市鄉村的GDP漲了,而環境的污染與工業園快速的消退也在城鄉逐步蔓延。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科學的系統發展模式,順應當地民眾的“擅長”,響應扶持已成氣候的產業聚集,實現自然和諧的經濟與產業規劃。使我們的城鄉“綠起來”,實現發展與自然的統一。
1.城-鎮-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1農業產業化分行業現狀
通過對土地年鑒及產業建設的數據分析,對規劃區內產業空間分布狀況的梳理,以現狀“公司+農戶+基地+市場”發展形式進行總結,進行自下而上的產業“發展意愿”梳理。得出城-鎮-村農業產業化存在諸多問題:
1.1.1城-鎮-村農業鏈極化特征
從產值、大戶種植集聚、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等綜合指標來看,分路口鎮的村、韓擺渡鎮的村發展較快,分別在糧油、蔬菜生產方面基本實現了產、銷、初加工一體化的產業集聚形態。而對比于此,其他鎮的產業鏈,任停留在粗加工及簡單集聚上,物流及儲藏產業未加重視。村產業基地的營建及農業機械化程度不一,面臨產業科技含量整體提升。城區農副產品加工及物流業發展引導作用亦不明顯。
1.1.2城-鎮-村傳統產業加工發展動力不足:
從現狀農業分布及產值分析來看,各村的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空間猶大,而規劃區城、鎮專業市場缺乏,物流體系匱乏,期以通過片區合作,實現片區產業鏈延伸及積聚發展。2.城-鎮-村農業產業化產業類型定位。通過規劃區產業、產值數據分析得出:規劃區第一產業的主導產業及支柱產業依然為傳統種植業,產業類別為糧食種植、蔬菜種植。潛導產業—肉類產業。
2.城-鎮-村農業產業化產業發展戰略
2.1主導產業-糧食種植業發展分析與戰略
六安糧食種植產業發展較為穩定,受到國家十二五”糧食剛性需求的市場保障及六安市政策鼓勵,從2009年至2012年起實現穩步增長,六安陸續出臺“糧食生產三大措施”等政策保障及加強農業產業化等舉措確保農業的穩步發展。2012年,六安市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實現補貼全覆蓋等政策,激勵糧食生產穩步快速增長。農業實現初步產業化,技術到村,鼓勵土地流轉,實現引進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入駐,完善“公司+農戶+基地+市場”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2潛導產業-肉類產業發展分析與戰略
在六安市第一產業中肉類產業雖發展較好,但產值較糧食種植業相對甚少,究其緣由,一則產業發展尚晚,二則因其產業類別及產業鏈深加工較受市場供需及價格影響,產業鏈發展穩定性較低,農業產業化,市場風險率高,產業鏈延伸較糧食生產相對緩慢。
肉類產業:近年產業現狀,六安豬肉產業受到市場供需價格下跌影響,及豬飼料價格上升,嚴重受挫。特別是今年2012年,豬糧比價已下滑至6:1,已陷入近盈虧邊界點的窘境。而牛羊肉的產業深加工產業類型發展,近年來市場價格雖趨于穩定,但產業類型較其他產業相對流通環節較多,羊的飼養周期長、出肉率較低,價格成本也相對較高。產業表現明顯季節性特征,冬季需求為產業旺季。
因此,在肉類養殖產業化的形成基礎上,宜積極培養本地牛羊飼養基地;加強道路交通流通渠道的建設,加強信息及科技渠道暢通,產業鏈升級,實現產業鏈的共建及鞏固,實現產業逐步發展。另外六安2012年的產業補貼出臺政策:“從省外購進或遷入我省的良種奶牛集中飼養達100頭以上的,每頭補貼1000元;從境外購進的良種奶牛,每頭補貼1500元。”也有助于產業鏈的完善及深化。
2.3潛力產業-蔬菜產業發展分析與戰略
以市場為導向.實施蔬菜生產區域化、外向化、專業化和高效化。堅持生產以耐儲運、適宜加工和出口的大宗蔬菜為主,如洋蔥等。因地制宜地增加冬季、秋季蔬菜種植面積,特別是種植12月份、2月份和3月份可上市的蔬菜;適當減少春夏季蔬菜面積,特別是5~7月份可上市蔬菜。但在生產中要十分注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狀況.去年價高的蔬菜今年不一定就高,去年價低的蔬菜今年可能就會出現價格上升。
3.城-鎮-村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及模式引導:
3.1城-鎮-村農產品加工發展規劃
規劃目標:到2030年,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80%左右,初步建立起園區化、品牌型、規模化、集群式、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和適應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與綜合開發利用產業體系。
總體布局:圍繞糧油、蔬菜、林木、瓜果、畜產品等七大農產品,通過扶持加工型龍頭企業的發展,形成兩大農產品加工產業帶:在新安鎮村、徐集鎮村、分路口鎮村、韓擺渡鎮村、蘇埠鎮村、城北鎮村發展以糧油、蔬菜為主導的加工產業帶,在三十鋪鎮村,先生店鄉鎮村、椿樹鎮村、中店鄉鎮村、城南鎮村形成優質糧食加工產業帶。
3.2城-鎮-村農產品流通體系規劃
規劃目標:近期(至2018年)培育發展“金鼎”、“鴻潤”等大型流通類龍頭企業、大型綜合批發市場、產地專業批發市場、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組成的市場網絡農產品市場流通服務體系。六安城區農產品入場經營率達到85%,各縣城農產品入場經營率達到75%,進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在90%以上,農產品的批發市場經由率達到60%。中長期(至2030年)基本構建起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主要框架,建成農產品拍賣、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交易平臺。六安城區農產品入場經營率達到98%,各縣城農產品入場經營率達到90%,進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在95%以上,農產品的批發市場經由率達到80%。
總體布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寧西鐵路、312國道、105國道、省道等交通干線為流通通道,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節點網絡完善的市場網絡體系。在六安城區、分路口鎮、三十鋪鎮建設至少1個以上大型綜合批發市場,其中,發展培育新安鎮蔬菜專業大市場的開發建設。在中店鄉、椿樹鎮、城北鄉、蘇埠鎮圍繞各鎮特色及所在片區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立專業的產地專業批發市場,包括中店鄉糧油、瓜果、煙酒專業批發市場、椿樹桑蠶、蔬菜、優質稻谷專業批發市場、蘇埠鎮大麻、竹麻、糧油專業批發市場等。
3.3城-鎮-村農產品生態觀光體系規劃
結合現存的市級中心城區商貿文化游景區及城南鎮西海生態景觀游景區,橫排頭的文化景觀游景區,增添以三十鋪鎮金土地科普示范園,分路口鎮村沿淠經濟作物生態林基地基礎的,實現以鄉鎮龍頭企業帶動實現產、培觀光一體的農業園,形成沿淠河生態廊道及規劃區沿淠史杭總干渠流徑沿線的“U型”沿河生態景觀觀光旅游體系。
篇5
關鍵詞:城鄉統籌;規劃;管理
1 城鄉統籌規劃存在的問題
1.1有關規劃管理的主體問題
現行的城鄉規劃管理的主體是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但是隨著統籌城鄉的不斷發展,這就使得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不能承擔這么多的責任。為了能夠很好的管理城鄉規劃的發展,這就要求區域政府組織各相關部門參加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的規劃編制,這就使得城鄉規劃管理的主體得到增加,有利于城鄉規劃的實現。為了能夠很好的實時城鄉規劃的計劃,這就要求市、縣、鄉鎮要共同來管理,從而能夠保證城鄉統籌規劃的順利實現。
1.2用地調整問題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對土地等在內的各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在這個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土地的可流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自從1956年以后,我國進行了運動,這就使得我國現行的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土地承包30年不變制度在土地流轉中起著一個非常大的制約作用。在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土地的可流轉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土地的可流轉性能否解決好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優化配置。
1.3農村地區建設資金來源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建設資金不斷增加,然而農村的建設資金卻是很少的。在我國由于建設資金的缺乏,這就使得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差,從而使得農村的發展越來越落后。要加快農村地區發展,這就要求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為了能夠促進農村的不斷發展,國家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障,政府還要推動城市拉動農村的發展,從而可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1.4 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保障問題由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為了能夠保障社會的正常秩序,并且保證農民都有基本的工作,國家要合理的分配土地,從而可以使得農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年來,有許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國家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2 加強城鄉統籌規劃的具體措施
2.1推進統籌城鄉規劃建設中要進行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城鄉布局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就要對城市和鄉村進行一個合理的布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城鄉土地進行一個合理的規劃。隨著城鄉發展不斷發展,政府要根據城鄉之間的發展進程,對城鄉的土地進行總體的規劃。在土地規劃的時候,要使得土地得到優化配置,并且要科學合理安排城鄉建設用地,除此之外要嚴格保護耕地,落實耕地的比重。第二,對城鄉的建設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城鄉規劃中,要合理的規劃城市的道路發展,并且要結合新農村發展的特點,從而使得城市和鄉村得到協調發展。第三,不斷完善城鄉的產業規劃。在城市的中心要堅持發展第三產業,從而有利于形成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生活、商貿、服務區域;在城市的郊區要努力發展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集群;在城鄉結合部的鄉村,以規劃發展現代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為主,從而可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在偏遠的鄉村,以規劃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為主,例如大力發展甜柚、生豬、蔬菜等農業產業。
2.2推進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發展壯大城鄉經濟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可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最終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一,在較為偏遠的農村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要發展適合本地區的農業。政府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這就要求政府要不斷加強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和扶持,從而可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第二,要推動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在工業園中,要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產品附加值大的工業項目。第三,要不斷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在城市中心,要大力發展如商貿物流、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服務業。
2.3推進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能夠縮小城鄉之間差距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為了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就要求政府重視以下幾點:第一,要加大對鄉村道路硬化的資金投入,從而能夠實現鄉村道路與城市道路相互銜接,擴大市區公交車、鄉村客運車的覆蓋面,逐步構建起城鄉互通的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城鄉物流、人流快捷流通。第二,要不斷強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要貫徹和落實國家的惠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且要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從而可以推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第三,要不斷加強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政府要不斷推進主城區的供水、排污、供電、通訊網絡向周邊鄉鎮擴展,從而能夠實現城鄉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這樣可以使得城鄉在生活基礎設施的差距得到減小。
2.4推進統籌城鄉公共事業,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為了推動城鄉之間的發展,這就要不斷統籌城鄉的公共事業。第一,要建立一個城鄉統一的教育體系。為了能夠推動農村學校的不斷發展,這就要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而且要對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進行優化,從而能夠加強城鄉學校之間的交流,從而可以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第二,建立一個完善的城鄉統一的醫療體系。政府要不斷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培訓,這樣可以不斷提高鄉村醫生的業務水平。為了能夠減輕農民看病的負擔,這就要求政府要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而能夠有效解決城鄉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第三,建立一個完善的社保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要不斷擴大城鄉低保覆蓋面,從而可以減少城鄉之間的差距。
2.5推進統籌城鄉資金投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不斷加快主城區的發展。政府要根據城市的總體規劃,不斷擴大城區的規模,并且要不斷完善城市的設施,從而可以美化環境。其次,要加快郊區的發展。由于郊區在城市的附近,郊區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城市的繁榮發展。郊區的工業發展可以為城市提供一個可靠的經濟來源,而且為農村的農民提供了一個就業的機會。最后,要不斷加快村莊的建設。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候,要搞好農村衛生清潔的工作,從而可以給農村創造一個良好的、干凈的環境,并且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2.6推進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引導農民向市民轉變
在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從而有利于新農村的建立。第一,要對農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可以使得農民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科學技術,從而有利于本地區特色產業的發展。政府要組織農民在閑暇時間靈活開展學習培訓,從而可以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第二,要不斷完善城鄉就業服務機制。政府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職業技能,并且要加快推進城鄉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從而能夠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要鼓勵農民參加培訓機構,從而可以使得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要時刻向農村傳達相關的招聘信息,從而可以減少農民的失業人數,這樣能夠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要鼓勵和引導農民向著市民化的方向發展。要不斷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從而可以逐步消除城鄉居民在勞動就業、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從而能夠保證農民和城鎮居民享有相同的待遇,從而能夠真正的實現農民向著市民化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要不斷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從而可以減小農民和市民的差別,最終使得城鄉之間的差距得到減少。
參考文獻:
[1] 趙英麗.城鄉統籌規劃的理論基礎與內容分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0,(05).
[2] 趙華勤,張如林,楊曉光.城鄉統籌規劃:政策支持與制度創新[J].城市規劃刊,2013,(01).
篇6
本次統籌城鄉工作培訓,成都的學習以參觀為主,雖然多次參觀,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體味良多,既是啟發又是激勵,增強了對統籌工作緊迫感和信心。總的來說,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是統籌城鄉工作形勢越來越好,大家認識越來越到位,思路越來越清晰,<蓮~山 課件>緊迫感和使命感越來越強,統籌城鄉發展改革的大環境大格局已經形成,學員們普遍對改革的信心慢慢增強了。統籌城鄉改革,人是第一因素,這第一因素中,領導是關鍵。大家相信,一個地方,只要是具備調配相關資源的能力,黨政主要領導抓統籌改革,改革效應和效果都會相當好。只要凝心盡力,上下同心,三軍用命,短期內都會做出很好的成績而不會出現什么問題,成都就是這樣的一個成功的例子。
二是公民社會基層治理越來越成為當前統籌城鄉改革工作的一個重點。農村社區建設是農村社會結構重建的基石,也是統籌城鄉改革成果的載體和平臺。農村基層治理不僅是構建農村基層民主的探索和嘗試,反過來也是促進上級行政主體進行自我教育,轉變根深蒂固的重城輕鄉的二元思維方式,真正以統籌城鄉的方式來思考和推進當前工作,最終實現真正的城鄉統籌改革的目標和模式。比如,在村一級設立議事會和監事會,既可以規范村級治理,也可以開啟農村民主意識,最主要的是反過來促進我們政府反思原來的農村工作方法,尊重農村的資源屬性和農民選擇發展的權利,這是統籌城鄉的真正要義。
三是未來的統籌城鄉工作當重視已經出現的一些苗頭和傾向。我發現當統籌城鄉發展改革工作達到一定程度,已經暴露出來一個嚴重問題,即通過改革農民得到住房和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他們失去了發展的機會和選擇勞動的權力,房子居住區建得漂亮,但在自己門前曬太陽的多,在社區閑聚的人多,聚集打麻將的人多,多數人年紀輕輕休閑在家,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抱怨不斷,不能自拔,聚眾生事,甚至滋生社會穩定問題。這是改革中需要特別關注的一個現象,即如何在溫飽之后解決老百姓的發展的需求和勞動的需要,這不是什么經濟上算帳的問題,哪怕統籌城鄉改革經濟上給農民解決得再好,但是農民的意愿和選擇的權力將變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在基層民主治理的基礎上,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勞動權利作出一些因地制宜的制度安排,給村社集體、甚至社區和老百姓個人一定的發展空間,而不是離土斷根窮盡資源。
篇7
構筑村鎮布局網。通過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鎮———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體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設為載體,推進城郊的城中村、開發區的園中村改造。今后,將把城鎮規劃納入“十一五”發展規劃、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考慮,按照鄉鎮企業向園區或功能區塊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農村新社區集中、農田經營向農業專業大戶集中的原則,完善城鎮規劃體系,并適度撤并行政村。
構筑城鄉交通網。建設骨干路網,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以縣鄉道路硬化特別是山區道路建設為重點,推進鄉村“康莊工程”建設。對城鄉客運行業實施管理體制、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稅費政策、運價標準、服務標準、經營方式、優待政策“八統一”,推進城鄉客運服務一體化。
構筑城鄉信息網。在構建覆蓋城鄉的信息化基礎網絡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努力提高信息網絡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線電視入戶率和寬帶入戶率,逐步實現社區、村居管理與服務信息化。加快建設“數字電視”、“數字圖書館”等數字化工程,充分發揮數字農業網和各縣區農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強化農村信息服務。
構筑城鄉生態網。近年來,隨著構筑城鄉生態網工作的推進,紹興農村特別是山區的生態狀況明顯改善。今后將繼續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和千里綠色林帶工程,構筑自然生態體系;推進杭州灣南岸生態體系建設、鏡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設,加強水網生態空間的景觀建設;推進農村排污管網建設和面源污染整治。
構筑城鄉現代超市網。以“百鎮連鎖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為載體,著力建設現代流通網、監管責任網、群眾監督網,實行商品準入制度,切實保障農民的消費安全。今后,將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政策導向的作用,繼續推進農村超市網建設,構建全社會放心消費體系。
構筑城鄉健康保障網。積極推進“百萬農民飲用水工程”,力爭基本解決農民群眾的飲水問題。加強城鄉垃圾處理,全力抓好農村環境整治。加快建設公共衛生體系網、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農民基本醫療保障網,進一步健全以市縣中心醫院為龍頭、鎮街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社區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衛生服務網絡,滿足城鄉群眾的衛生需求。
構筑城鄉社會保障網。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實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醫療補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較完善的區域性社會保障體系,真正使群眾難有所幫、困有所助、病有所醫。
構筑城鄉教育文化網。通過調整優化教育資源、建立長效助學機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等措施,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步伐。以“東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鄉鎮”創建為載體,建設以縣文化館、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為主體的文化設施,構建示范性、標志性、公益性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網絡,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篇8
其一,依托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城鎮化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是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載體。一要堅持因地制宜,搞好城鎮規劃。近年來,河南省尉氏縣以建設中原城市群的中等城市為目標。計劃到2015年縣城建成規劃區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35萬以上的區域性副中心城市。對村鎮建設,提出重點搞好洧川和永興兩個省級試點鎮的建設及全縣20個小康村試點建設,逐步增強其輻射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二要推進城市經營,盤活城市資產。我們堅持“一個口子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渠道放水”,加大了土地收購和儲備力度,初步實現了“財政稅收保吃飯,經營土地搞城建,招商引資促發展”的目標。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我們抓住國家、省加大對基礎設施投入的機遇,籌集建設資金5億多元,加快了交通、電力、通訊等設施建設步伐。目前,我縣電力供應充足,通訊方便快捷,城鄉公路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提升,樹立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強了以城帶鄉的能力。
其二,依托工業化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化是產業集聚升級的主導力量,是城鎮化的產業支撐,是城鄉協調發展的根本動力。尉氏縣中小企業、民營經濟較為發達,傳統產業優勢明顯。近年來,我們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了工業化進程。一是發揮棉花優勢,興建棉紡基地。尉氏縣棉花產業優勢明顯,有35萬畝的優質棉基地,有30萬錠的紡紗規模,還有一大批棉花經營、加工戶。我們組建了尉氏棉業集團,5年內力爭發展成為上市公司,整個棉紡行業達到100萬錠規模,并上一批棉蛋白、印染、織布、服裝加工等項目,使尉氏成為河南的紡織工業城、中原棉花的集散地。目前,該基地建設項目已得到省政府批準,是河南省8大特色基地之一。二是深化企業改革,煥發企業生機。我們按照“三改一加強”的要求,加快了企業改革步伐,縣屬30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改制結束,擺脫了舊機制對企業發展的困擾。三是培育支柱產業,增強整體實力。我們利用現代技術,對棉紡、機械、鑄造、橡膠、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六大傳統產業進行了改造提升,并培育了一批骨干企業、名牌產品。其中,橡膠行業、香精香料行業產銷量分別占全國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享有“三角帶生產”基地、“香精香料之鄉”的美譽。全縣工業企業443戶,個體工業戶31030戶,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8個,超5000萬元企業21個,利稅超千萬元的企業3個。尉氏紡織有限公司是全國同行業人均利稅50強企業。尉氏縣橡膠廠生產的“久龍”牌三角帶,遠銷到歐、美、東南亞、俄羅斯、巴西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其三,依托產業化統籌城鄉發展。農業產業化是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帶動力量,是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在這方面,我們做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全縣發展各類優質作物105萬畝,其中蔬菜面積30萬畝,糧經比例由原來的58∶42調到50∶50。二是發展庭院經濟。全縣已形成東部養豬養雞,西部養牛養羊;中部賈魯河灘養魚鴨的特色。三是發展民營經濟。我們堅持圍繞農業辦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建龍頭,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2003年全縣新上項目106個,累計投資5.2億萬元。目前,我縣民營企業已發展到1567個;從業人員4.8萬人,上繳稅金占全縣財政收入60%以上。同時,依靠政策引導,搞好勞務輸出,全縣每年組織勞務輸出15萬人左右,每人每年可帶回收入7000元。
篇9
[關鍵字]城鄉規劃 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TU98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4-256-2
0 前言
城鄉作為區域的兩大經濟社會系統,城市的空間發展必然與鄉鎮密切相關。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總體上具備了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條件,但仍未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城鄉居民平等地發展和共享成果的有關政策制度還不完善,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已經影響部分區域的和諧健康發展。
1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意義
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和完善統籌城鄉發展體系制度,可以消除制度障礙,在體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起到引導和保障作用,促進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1]。這有利于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使城鄉二元結構向一體化轉變,城鄉地區間經濟的互促共進及社區的和諧共融,加快經濟社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富民強區進程,同時有利于提高農村整體發展,在一個更高的水平上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要重視融合城鄉規劃建設來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使城鄉失衡向城鄉協調發展。黨提出的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是具有全局性意義和戰略性意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措施。
2 城鄉規劃建設的要求
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經濟、改善生態環境這三個方面開展城鄉規劃和建設工作,要用科學規劃、有序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發展思路,進而提高城鄉集聚能力及建設水平,強化中心城市功能,同時積極發展城鎮,形成城帶鎮、鎮帶村來整體協調發展的模式。
2.1 系統協調
由于我國地少人多,資源相對貧乏,因此,城鄉發展政策必須要資源和城鄉之間發展相協調。系統協調是城鄉建設規劃的第一任務,在建設規劃中,必須專注于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間的協調以及資源、基礎設施的協調。
2.2 科學整合
(1)空間的整合。城鄉的關系是核心與邊緣區域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是控制與被控制,也可以是帶動、互補、相輔相成的關系[2]。城市在區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在不斷強化自身經濟社會實力的同時,通過交通、信息、商品、流通等網絡系統把其周圍區域緊密連接在一起,并帶動邊緣城鎮和鄉村的發展[3]。應該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條件,基于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強城鄉間合作的中轉及通道作用。一方面合理發展核心城市,而另一方面改善小城鎮,大力支持發展中心城鎮和優先發展中心城鎮。
(2)小城鎮整合。改革開放以來,城鎮發展水平迅速提高以綜合發展小城鎮為主要內容和特征。以江蘇省為例,1982年小城城鎮人口占城市和農村人口比例15.9%,2002年,此比例已達38%,城鎮數目約有700個,多而散。因此,需要加強小城鎮科學整合,同時加快中心城鄉發展速度,對中心城鄉進行重點扶持,優先發展,而小城鎮則按照地域或交通的特征進行分類指導。
(3)整體提升。在我國已經形成較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和經濟體制,基本形成了國際經濟接軌與國內外皆有聯系的多功能及全方位的開放模式,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協調和城鄉一體化的城鄉網絡,在高度發達網絡設施的前提下,城鄉居民能夠共享資源、設施、服務,平等發展,互相融合。可以說它為城鄉互動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城鄉發展進程新形勢下的必然要求。
3 融合城鄉規劃建設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3.1 城鄉規劃建設與城鄉統籌發展的關系
《城鄉規劃法》明確提出堅持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將市、鎮、鄉和村莊這些有密切聯系的地區納入一個統一的規劃,并在實施統一規劃管理的前提下,加強城市的擴展,城市農村基礎設施同時發展。保證城市、鎮、鄉和村莊在一定空間距離范圍內進行資源調配、生活供應和設施共享,同時實現相互依存和密切聯系避免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和浪費資源等現象。
3.2 完善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體系
(1)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體系,堅持專注于城市規劃,在市(縣)區域內城鎮體系規劃的基礎上,整合總體規劃、城鎮規劃、村莊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各種專項規劃等,規劃行政區域內的鄉(鎮)、村,構建一個科學、合理、法律制度健全的城鄉規劃體系,加強城鄉規劃發展的指導、統籌作用。
(2)完善城鄉規劃管理系統,建立一個統一、協調規劃的管理體系,根據 “三規融合”原則,統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建立規劃信息共享平臺,規劃城市空間布局,科學地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加強全局意識,根據城市總體規劃來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發展時機,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及土地供應計劃,有序地推進城市建設。完善各項制度措施,使重點建設項目和總體規劃及土地利用規劃之間相協調。
推行陽光規劃,完善城鄉規劃建設過程中的公眾參與制度,增加公眾咨詢途徑,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種權利,如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及監督權,使城鄉規劃建設能夠更好地反映出社會大眾訴求。
3.3 城鄉規劃,引導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規劃作為一種空間戰略規劃,是來統籌城鄉發展的綜合控制措施,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城鄉統籌規劃,可以實現區域產業及人口的合理集聚,加強城市輻射效應,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規劃好城鄉的協調發展,組織編制并實施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規劃,是引導城市、鄉鎮之間實現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式。
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是通過城鄉規劃給新型城鄉創造平等統一的關系,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協調發展的城鄉經濟社會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改善農村活力及農民生活水平,開拓城鎮發展前景。從而達到城鄉之間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階段。
4 城鄉統籌發展目標
經濟目標:形成城鄉互補和城鎮產業化式富裕城鄉。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是一個形成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系統。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優勢,實現城鄉地區間的合作。又要形成城市為依托、鄉村為基礎、集鎮為紐帶的運行模式,把城市和城鎮、鄉村有機的銜接起來,不僅服務于城市,又提高鄉村的自增力,從而使鄉村發展起來,形成城鄉結合和工農結合的開放型經濟實體。
社會目標:實現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公共服務平等的和諧城鄉。城鄉統籌建設作為一個整體在城市和農村地區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勞動力轉移,必須依靠城市化去吸引勞動力,由于空間發展機會的不平等,想要提高城鎮化效率必須要鼓勵自由流動的勞動、工作和健康的生活空間,以適應城鎮化進程。
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另一個目標。農村地區發展要在制定城市化的發展戰略和新農村發展戰略時被放在的關鍵位置,統籌城鄉公共服務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規劃的實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各級政府要建立區域合作機制的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體系,從根本上改變分散執政的限制。此外引入市場化管理制度,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使其多層次和多渠道來增加對基礎設建設的投入,將城鄉統籌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向社會。
5 小結
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涉及多個領域,在加快城鄉信息化建設的同時融合城鄉規劃建設,提供統籌城鄉發展的平臺,加大對農村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農村結構調整、經濟組織、市場體系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為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進程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魏禮群.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J].理論參考. 2010.
篇10
一、加強學習,統一思想
充分認識街道和諧建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及進一步加強行風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行業作風是內部綜合管理狀況的集中反映,表現在工作作風建設、思想作風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和業務建設的各個方面。我們在**街道領導指導下進一步加強學習中心行風建設若干規定和要求,提高認識水平,以**街道100%的滿意度為標準,把行風建設的各項要求落實到每個崗位、每位員工和每個服務環節上,從每個人做起,不斷提高職業素養,塑造良好的行業形象。
二、齊心同下一盤棋
只有先進的團隊,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要抓好社區,先抓機關。機關在社區建設中起著帶頭作用。只有機關抓好了,班子團結和諧了,才能帶好兵,辦好事。****街道基于這樣的共識,特別注重領導班子的建設,首先就是在機關內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形成一股凝聚力。
200*年年底,****街道作為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先行試點街道,對街道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這是一次街道層面轉變觀念、轉變工作思路、轉變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按照街道領導的說法,這不是一次簡單的科室整合,更不是簡單的合并同類項。它意味著街道從整體上來了一次脫胎換骨,繼承好的傳統,克服舊的困難,解決現存的問題,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也涉及到一些干部的切身利益,部分科長需要變為副職、虛職,一些同志不免有這樣那樣的想法,為此,街道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改革之中,書記、主任親自深入科室了解情況,主管書記、主任更是積極主動交流思想,深入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大家的思想保持了穩定,確保了街道管理改革的穩步推進。
街道改革整合了機關部門的管理服務職能,減少了職能交叉和推委扯皮。如城市綜合管理辦公室,由城建科、愛衛辦、人防辦整合而成,領導配合默契,非常和諧,科室之間相處融洽,工作上可相互協調,辦事效率明顯提高。而黨群工作辦公室,則通過整合人力物力資源,合并工作項目,集中用合力完成工作。它們建立了六個平臺--工作信息的溝通平臺、工作情況的通報平臺,工作思路的整合平臺,工作重點的確定平臺,人財物的調整平臺,舒緩壓力的傾訴平臺。
以此為基礎,街道還貫徹“一條心,一盤棋,一股勁”目標,督促全體干部做到“風正、氣順、心齊、勁足”,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事,以團隊精神凝聚人心,以服務群眾為中心,以構建和諧社區為己任,一心為民,打造不求回報的和諧干群關系,打造魅力社區。
三、不用揚鞭自奮蹄
在****街道,大家把職業當事業,深深懂得做事先做人的道理,能全心投入,處處為他人著想。領導考慮獎勵、調休、報酬,拉動干部們的積極性,干部則考慮工作、職責,如何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達到良好的配合,保證了政令的上行下達和工作的良好實施。由于街道事務多而雜,難免有時候會加班加點,但在****街道,干部們在任務完成后往往都有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感覺就好像是經過充分準備剛剛考試完后的灑脫。”街道干部們都笑著說,這叫“累并快樂著”。在機關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布置不下去的工作,沒有完不成的任務”——這樣的自信,這樣的魄力,其實都來源于機關干部對工作的熱忱和對事業的執著。街道***辦的***同志,作為一名女同志在面對繁瑣的街道工作總是沒有一絲怨言。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一位妻子、一位母親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是不少時候,***同志都要犧牲自己的業余時間來完成自己的各項工作。總是義無反顧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甚至是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每當別人問起為什么這么拼命的時候,***同志總是驕傲的說,***街道也是我的家!
良好的工作氛圍需要快樂的工作狀態來營造,而要想真的快樂工作,最好的方式則是讓工作本身成為一種樂趣。一般來說,喜歡的易學,不喜歡的難學,有感情的喜歡,沒感情的強求也強求不來。為了培養干部工作的積極性,街道講究先培養感情,再培養興趣。只要興趣到了,干勁也就跟著上來。如此才能做到“不用揚鞭自奮蹄”。
員工的積極性要提高,離不開家庭的支持。每年春節,街道都會組織家屬聚會,邀請大家觀看機關團隊的文化演出。平時的節假日,街道也會組織多種活動將干部家屬們聚集在一起,如此既溝通了感情,也增進了理解,通過長時間的交流,使干部家屬對街道的工作逐步從“了解”而“理解”直到最后全力“支持”。這也同時保證了讓廉政延伸至家屬,不僅讓家屬們做好“廉內助”,還成為好的“賢內助”。
四、百姓就是咱親戚
****街道面積大,地域廣,社區多,為了便于管理,街道建立了“處級領導聯系社區、科室承包社區”的工作機制。分別由各科室的處級領導,組織相關科室,與社區、學校、單位、企業和老干部形成一對一的責任關系。這樣有針對性的分工既有利于科室對社區的了解,能夠建立穩定的關系,也有利于使問題出現時就能夠得到更快更有效地解決。
在200*年全區開展的人房病普查工作中,街道啟動這一機制,機關科室同志走入社區,與社區工作者共同走家串戶,了解民情,在短短**天的時間里圓滿的完成了工作任務,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無論是嚴寒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各科室的機關干部都沒有忘記走進社區,與居民們一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為了更好地為社區居民辦實事,辦好事,我們時刻警惕第一線的服務意識。在街道辦事大廳,干部們都自覺要求自己,街道辦事處主任靳云華這樣對干部們說:“要把來辦事的居民視為自己的親戚,盡量在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給親人辦事的感覺,真正把百姓當成自己的親人,而不僅僅是任務、負擔。”****街道就是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才營造了整個街道和諧的氛圍。
五、快樂攜手創佳績
走進****街道,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牌匾:
200*年*月,綜合治理辦公室獲***年度******先進單位;***年**月,街道團工委獲得**年度***。透過這些榮譽獎章,每一塊匾額的背后都有許多光輝的業績,每一片光芒的深處都有許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曾經的輝煌不僅見證了****街道過去所走過的路,也將一直見證****街道往后的歷程。
六、加強溝通、構建街道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