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短信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6 15:00: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手機短信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手機短信

手機短信傳播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手機;短信文化;流行

論文摘要:手機短信的出現,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機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機為載體,迅速介入人們的生活,影響到了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手機短信的流行現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質層面上的特點,對手機短信的文化特征與功能進行分析,說明手機短信的流行不單單是指一種文化現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興起。

縱觀人類文化史的發展進程,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每一種新媒介都會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媒介即是訊息”,馬歇爾·麥克盧漢這一著名論斷便是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紀末出現的手機,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介入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文化影響到了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機短信流行現象

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絡上通過PC向移動電話發送成功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這項由電信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這個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個通訊交流的東西,竟會在多年后對人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甚至對政治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短信功能,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中國移動、聯通先后大范圍拓展短信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短信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2005年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達3,046.5億條,比上年增長39.9%。2006年全年短信發送量達到4,296.7億條,比前一年增長了41.0%,而僅在2007年3月,就發送了1,826億條,比2006年12月增長了38.1%,這還不是在年節月份。2007年,移動短信業務量達到5,921.0億條,同比增長37.8%。短信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是近幾年的事,但中國卻是短信使用量增長最快的國家。隨著手機短信由純文本形式到融聲音、圖片、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彩信的進化,我國手機短信用戶在2007年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擁有手機的5.47億人口中使用短信業務的占到69.37%,中國的手機短信用戶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節除夕到初六7天的時間里,中國人就發出了152億條節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統計數為7億條,以常住人口1300萬人計算,相當于每人發送50多條。從1998年至今,十年的時間里,不管你愿意與否,短信,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已經深深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成為有可能引起社會生活方式巨大變革的流行文化。

查看全文

手機短信研究論文

手機短信話語文本主要是以手機為載體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而創造出來的書面言語作品。這種書面言語文本呈現出了富有特色的語言運用特征體系和行文規范。手機短信話語文本的形成是表達主體即發短信息者出于某種語用目的而創擬的,所以在語言運用方面有自己的獨創性。手機短信是在有限的字數內利用現代傳播技術傳遞信息的一種新型語言文化現象。它存在字數的嚴格限制,但是漢語的生動靈活和凝練文字、豐富內涵的各種修辭手法,使得它絕境求生,脫穎而出。它獨特的強勁優勢和廣闊的涵蓋范圍,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當前的社會流行語中,它的一支獨秀被人冠以“第五媒體”的美稱。而且它融合了人機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優勢,并以其特有的時尚號召力,成為維系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紐帶。

手機短信的特點是其一其語言的生動性,短信文本的造句生動形象,獨具我們民族特有的睿智與幽默。短信文本大量使用了諧音、夸張、比喻、擬人、對偶、借代等修辭手法。在運用方面它呈現出了極大的自由性,既有對傳統文學樣式的借鑒、移植,又有別出心裁的獨創,修辭技巧十分豐富,靈活多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可以說,手機短信的語言,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匯寶庫,使人際交流的語言花樣翻新。手機短信的特點二是手機短信文體篇章短小精巧,它的語篇長度特征就是“短”。一般的手機設定中,對短信的接收都有長度的限制,從50字到150字不等。而根據內容,短信息只要能傳達一個信息,使接收方明白就可以,所以不要求句子的完整性和語言的優美,一般來說短信的平均話輪長度為8個字(包括標點符號,印刷符號,一個英文單詞或英文縮寫算作一個字,一個情感符號也算作一個字)。其三,手機短信還融合了各種文體的特點,呈現出兼容并包的語篇特征,它將詩歌體、散文體、戲劇對話、對聯式文體滲透進來。表現出了相當鮮活豐富的語言運用特色,短信文學帶來了文學的傳播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改變,也改變了文學的文體形式。比如篇幅精短、句式短促、排列形態特別,同時也改變了人類之間的交際方式,本文用話語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手機短信,也是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短信文學,研究這種隨著手機通訊的出現而飛速發展的短信交際形式。

話語分析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一門涉及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等學科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在1967年社會哲學家格賴斯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進行話語交談時都認同并遵循一種原則,并將其命名為合作原則,合作原則是格賴斯會話含義理論的核心。他對合作原則作了如下界定:“在談話過程的當前階段,你作為參加交談的一方在你的話輪中說出的話語應該是符合談話雙方共同認可的目標或方向的。”其具體內容表現為四條準則:1)量準則—所說的話既包含又不超過交談所需的信息。2)質準則—不要說虛假或是證據不足的話。3)關系準則—話語要相互關聯、切中主題。4)方式準則—話語要言簡意賅、避免歧義。顯然這四個準則應該是合作原則總則的展開,是總則的具體內容。準則里所蘊含的“合作”概念與總則中的“合作”概念應該是一致的。在我國,有關合作原則較為系統而全面的介紹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以程雨民《格賴斯的“會話含義”與有關的討論》一文為主要標志。此后的20年間,特別是90年代,圍繞合作原則展開的研究與討論尤其活躍。

手機短信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平臺,也是要遵循交際的基本原則,但是手機短信因其交際途徑和使用語境的影響具有自身的特點。手機短信由于收到手機通訊條件的原因,每條都會有數量的限制。因此手機短信嚴格遵守在盡量短小的范圍內表達更多的信息,有些象電報,不過沒有電報字數限制的那么嚴格。手機短信話語文本也是以準確傳遞語意信息為基本語用目的的,其行文受手機屏幕空間限制,一般允許打出70個左右的漢字,再加上發短信息時手機自身時間的設定等原因,這些客觀上的條件不允許表達主體像一般的寫作那樣面面俱到。另外,發短信息的行為一般是發生在朋友、同學、同事等關系較好的言語交際對象之間,所以也就不太注重形式問題,只要把要說的事情說清楚就可以了,這也是短信息話語文本中構成要素省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手機短息在信息交際的過程中遵守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這種原則的實現是受到現代化的物質載體的制約。

例如:我們下午在哪里見面?

學校門口

查看全文

手機短信傳播功能論文

論文關鍵詞:手機;短信文化;流行

論文摘要:手機短信的出現,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機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機為載體,迅速介入人們的生活,影響到了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手機短信的流行現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質層面上的特點,對手機短信的文化特征與功能進行分析,說明手機短信的流行不單單是指一種文化現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興起。

縱觀人類文化史的發展進程,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每一種新媒介都會對人類社會和文化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媒介即是訊息”,馬歇爾·麥克盧漢這一著名論斷便是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紀末出現的手機,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介入人們的生活,作為一種新興的媒介文化影響到了社會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機短信流行現象

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絡上通過PC向移動電話發送成功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這項由電信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這個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個通訊交流的東西,竟會在多年后對人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甚至對政治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短信功能,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中國移動、聯通先后大范圍拓展短信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短信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2005年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達3,046.5億條,比上年增長39.9%。2006年全年短信發送量達到4,296.7億條,比前一年增長了41.0%,而僅在2007年3月,就發送了1,826億條,比2006年12月增長了38.1%,這還不是在年節月份。2007年,移動短信業務量達到5,921.0億條,同比增長37.8%。短信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是近幾年的事,但中國卻是短信使用量增長最快的國家。隨著手機短信由純文本形式到融聲音、圖片、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彩信的進化,我國手機短信用戶在2007年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擁有手機的5.47億人口中使用短信業務的占到69.37%,中國的手機短信用戶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節除夕到初六7天的時間里,中國人就發出了152億條節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統計數為7億條,以常住人口1300萬人計算,相當于每人發送50多條。從1998年至今,十年的時間里,不管你愿意與否,短信,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已經深深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成為有可能引起社會生活方式巨大變革的流行文化。

查看全文

手機短信拇指經濟詮解

[摘要]本文闡述了拇指經濟的產生,討論了手機短信業務的特征,分析了短信是新的交流和娛樂方式,探討了短信是新的營銷方式,文章重點分析了手機短信營銷存在問題,對如何規范手機短信市場,提出了建議和策略,并對拇指經濟未來前景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短信拇指經濟問題對策前景

一、拇指經濟產生

隨著手機在我國普及率提高,發送手機短信,已成為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感情的一種新方式。尤其是在春節、國慶等節日,手機短信拜年、問候已取代送掛歷、打電話等傳統方式,已成為日趨流行新時尚。據信息產業部統計,08年春節7天長假,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總計為170億條,07年春節假期這一數字為120億條,環比增長41.7%。[1]

日益增長的短信業務,蘊藏的是富饒的“拇指財富”。春節期間,手機短信資費按每條0.1元計算,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這兩大移動運營商,08年僅在春節期間就把17億元收入“囊”中,而這還不包括以下的收入,即以短信方式下載的鈴聲、笑話、圖像等增值業務,它們的資費相對要高。

信息產業部統計還顯示,07年,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達到5921億條,日均發送短信超過16億條。手機用戶數快速增長,是短信發送量增長的基礎條件。07年末,全國手機用戶數達到5.47億戶,手機普及率為41.6%。短信是繼互聯網后又一新的經濟增長點。

查看全文

手機短信與高校德育研究論文

一、大學生使用手機短信的現狀和原因

手機作為新興媒體,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互動方式,在我國呈現出指數式上升趨勢。2007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新增8622.8萬戶,達到54728.6萬戶,短信業務量5921.0億條,同比2006年的4295.4億條增長了37.8%。在這樣龐大的數字下,手機在我國大學生中普及率如何?大學生使用手機短信的情況如何?大學生對手機短信是否青睞?青睞的原因是什么?學者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研究。學者劉幼昕對重慶幾所高校的調查顯示,75.55%的人使用手機,其中98.8%的人使用過手機短信功能。謝小剛對江西省高校調查得出,100%被調查者都使用過手機短信功能,56.3%的人認為自己頻繁地使用短信功能。徐紅波對江蘇某大學調查結果顯示,74.1%的人擁有手機,畢業年級手機擁有率高達94.2%,94.7%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手機的最主要功能是收發短信,43.8%的學生每天發送手機短信10至20條,23.1%的學生發送短信在10條以下,發送短信在50至100條的占11.9%,有4.3%的大學生承認自己每天發送超過100條短信。手機短信內容也可謂無所不包,五花八門,主要有與父母親人的親情短信、與朋友的友情短信和與戀人的愛情短信、拿人開涮的幽默短信、節假日的祝福短信、與學習工作相關的事務短信、偶爾在同性或戀人間傳播的黃色短信和其他短信等。由此可見,手機在大學生中普及率高,收發短信數量多,大學生們越來越青睞手機短信。對于青睞的原因,學者又做了全面的闡釋。他們認為大學生青睞手機短信是基于手機短信突破時空限制,費用經濟實惠、使用便捷,并且切合大學生交往需要的強烈性、情感交流私密性、表達的自由隨意、滿足了大學生對時尚的追求和趨同心理等特點。

學者對當代大學生手機普及率高,手機短信使用率高以及手機短信備受大學生青睞的因素的研究,其出發點是對手機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運用實施的可能性做分析,使手機短信這種信息技術在德育工作運用的過程中更具實效性。

二、手機短信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利弊觀剖析

手機短信在學者們的眼中猶如一把“雙刃劍”,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利有弊。學者在探討手機短信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利弊時,從德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兩個視角進行剖析,但主要以大學生為闡釋點。

首先,對高校德育工作者來說,手機短信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學者認為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及時準確地各類會議通知、各種講座信息、勤工助學信息、就業工作信息以及突發事件的權威信息;大學生從手機短信幽默內容中獲得快樂,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開展德育工作,無疑增強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手機短信給大學生們發送生日或者節日祝福語,可以使學生更加認同和信任德育工作者,更利于工作的開展。

查看全文

大學生手機短信流行論文

[摘要]隨著手機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短信在校園里流行開來,它在給大學生們帶來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給高校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問題。本文從大學生手機消費狀況入手,對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短信的內容、來源、數量、發送頻率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短信問題及對策

近年來,手機短信消費已經成為大學生中的一種新時尚。目前,手機短信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數量繁多的景象,這種新型信息互動方式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和樂趣的同時,也給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帶來新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沖擊和影響。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盡早制定對策,讓手機短信這一文化新時尚,成為大學生學習的向導、生活的參謀、成長的助手。

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07年暑假前,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寧波天一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的學生手機用戶進行了調查研究,共訪談人數80人,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67份。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大學生手機短信消費行為的現狀

設置問題:①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②日常問候最常用的方式;③每天接發手機短信的數量;④手機費用的比例;⑤手機短信內容。

查看全文

手機短信傳播功能分析論文

一、手機短信流行現象

1992年,當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英國沃爾豐的GSM網絡上通過PC向移動電話發送成功的時候,誰也不會想到,當初這項由電信運營商為解決手機話費過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務,這個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個通訊交流的東西,竟會在多年后對人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甚至對政治都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

中國的移動通信網絡早在1994年就具備了短信功能,隨著手機的日益普及,從1998年開始,中國移動、聯通先后大范圍拓展短信業務:2000年,中國手機短信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4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2005年全國手機短信發送量達3,046.5億條,比上年增長39.9%。2006年全年短信發送量達到4,296.7億條,比前一年增長了41.0%,而僅在2007年3月,就發送了1,826億條,比2006年12月增長了38.1%,這還不是在年節月份。2007年,移動短信業務量達到5,921.0億條,同比增長37.8%。短信文化在中國的興起是近幾年的事,但中國卻是短信使用量增長最快的國家。隨著手機短信由純文本形式到融聲音、圖片、文字于一體的多媒體彩信的進化,我國手機短信用戶在2007年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在擁有手機的5.47億人口中使用短信業務的占到69.37%,中國的手機短信用戶已經超過了美國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節除夕到初六7天的時間里,中國人就發出了152億條節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統計數為7億條,以常住人口1300萬人計算,相當于每人發送50多條。從1998年至今,十年的時間里,不管你愿意與否,短信,作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已經深深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成為有可能引起社會生活方式巨大變革的流行文化。

互聯網在40年前掀起了一場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則似乎在悄然昭示著一場新的生活方式的開始。據北京勺海營銷研究集團2006年底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居民手機短信消費行為的調查顯示,63.1%的被訪者曾經使用手機向他人發送過短信,其中年輕人發送短信的比例高達89.0%。善于追逐時尚的青年“手機一族”已經成為手機短信這樣一種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這注定了手機短信這場“全民文化運動”絕非曇花一現,而是具有極強生命力的年輕人的文化運動。

二、手機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個進化的過程,一個生物裂變的過程。它為人類打開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從消息樹到尺素書簡,從報紙雜志到廣播電視,從電話傳真到BP機,從電腦網絡到移動手機,人類需求的多樣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一次次推動了信息傳播工具的革命,從而推動了人際交往方式的變革。從這樣的背景來看,手機短信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手段,有著深刻的時代意義和文化意義,正給人類的溝通帶來一場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現代人靈巧而熱情地在70個字的空間里享受到信息傳播的樂趣。

查看全文

論手機短信在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能力

摘要:

對證據理論的研究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克服已有認識上的謬誤而又不斷創新的過程。正如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勸學》一書中所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而學術理論當應以活生生的現實案例為其生命源泉。隨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信息網絡的建立和完善,手機短信息是一種通過電信運營商的信號網絡進行傳輸的數字化通訊方式,對傳統的證據形式提出了挑戰。爭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明確手機短信是否能夠作為證據?并且作為證據使用后其效力又如何?

關鍵字:證據效力采用

一,對手機短信的可采用性和可采信性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

(一)手機短信的可采用性

證據的客觀性指證據作為已發生的案件事實的客觀遺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任何想象、揣測或臆造,都不能正確反映案件的客觀真實,都不能成為證據。手機短信作為移動通訊營運商信號網絡連接的一種新型通訊方式,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人們所表達的意思轉化為數字信號,并通過信號網絡傳輸至對方手機,呈現在對方的手機屏幕上,因此互無“真跡”,一個指令也可輕易地修改或刪除,從而有人對手機的客觀性提出質疑。筆者認為,易刪改的特性并不能否定手機短信的客觀性,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數字化形式的手機短信毫無疑問是客觀存在,不是無法感知的虛幻的東西。在網絡信號正常的情況下,手機短信一旦由發出方發出,即在接收方的手機上有直觀顯示,并在移動通訊營運商的服務器上有相應的記錄。而能夠作為證據的手機短信是儲存在其手機上的信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查看全文

J2EE的手機短信平臺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使用Java串口通信技術和JSP技術,對已有的短信系統進行研究,分析系統存在的問題,改善系統提取短信方法、提高系統性能、實現定時發送短信功能,并應用于Windows平臺下的Web系統中。

關鍵詞串口通信;手機短信;管理信息系統;JSP

1引言

隨著移動通訊的發展,移動辦公提供隨時隨地服務正成為當今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以短信為基本服務平臺的服務渠道正被越來越多商家所采用。手機短信的行業應用越來越廣泛,它具有快捷、經濟、針對性強、可移動等優點。很多行業的企業用戶都希望能夠利用Web系統提供的手機短信服務功能來企業信息。如:客戶聯絡、新產品通知、會議通知、緊急通知、催費通知、發貨通知、訂單查詢、節日問候等,從而達到提高辦公效率、降低辦公成本的目的。

2問題分析

目前在PC上實現手機短信收發技術主要有三種:

查看全文

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論文

一、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及其業務發展現狀

新媒體主要表現為互聯網和手機及其整合的媒體形態。近年,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及其業務發展非常迅速。截至2007年6月,中國互聯網用戶總人數達到1.62億,僅次于美國2.11億的網民規模,位居世界第二,與2006年末相比,新增網民2500萬;中國擁有的IPv4地址數達到1.18億個,排名世界第三;IPv6地址分配處在起步階段,目前分得27塊/32,排名世界第十五;中國大陸地區域名總數已達到918萬個,增長主要動力來自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年增長率達到416.5%,CN域名總數已達到615萬個,占到中國域名總數的6成(58.9%),第一次全面超越通用頂級域名在中國的注冊量,在全球國家頂級域名中,CN域名數僅次于德國,居世界第二;中國網站數量已經達到131萬個,半年內增加了47萬個,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52萬個,年增長率達到66.4%。其中增長最快的是CN域名下的網站,目前.CN下網站數已達81萬,年增長率達到137.5%,這與中國2007年上半年CN域名的爆增有直接關系;無線接入成為一種新興的接入方式,比例已經突破1/3(34.3%),其中以手機為終端的無線接入占主要方式,接入比例已經達到27.3%,無線接入以它的特殊性迎合了網民的某些特定需求,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假以時日,一旦突破了速度、資費和內容的限制,手機上網,將是一個蓬勃而起的市場,目前手機上網網民數的增長已呈風起云涌之勢。①截至2006年底,全國手機用戶數已超過4.6億戶,到2007年11月,全國手機用戶總數已達到5.39億戶,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前11個月,我國通信業務收入達663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9%,預計2008年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46.4%。②高普及率、多媒體功能、便攜、互動和移動等特性彰顯了手機的私有性、個性化和機主的與眾不同。手機提供兩種電話和數據兩種基本服務,隨著手機制造技術的進步,其功能也從英文界面到全中文圖形界面,從單純的通話工具到視音頻捕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支持通話、無線上網、短消息傳遞、游戲等成了當前大部分手機的基本功能配置;組合PDA、數碼照相、視頻播放、MP3播放等功能,并通過(OTA)、藍牙、紅外線等無線連接或利用USB有線連接實現與個人電腦數據同步,也成了大部分手機可供擴展的功能;Symbian、Palm、微軟、Linux四大開放式操作系統代表著未來手機操作系統的發展方向,這些系統使得GPRS和MMS、MP3和ICQ都得到了支持;有相當強的圖像和多媒體能力,可以作為彩信服務(MMS)客戶終端和支持WAP2.0的WWW瀏覽器等使用;開發了將微軟Windows個人電腦軟件用于手機的版本,把手機同企業電子郵件系統連接在一起,用來控制手機網絡瀏覽、圖片信息發送及電子郵件等應用功能。技術的進步為完善手機服務尤其是數據服務搭建了優秀的平臺,同時也使手機成為相對獨立的媒體形式并超越了傳統媒體,開辟了真正的個人傳播新領域。基于此技術平臺,中國移動,在短短的幾年內推出了近百種業務,大力開發以短消息服務為主的新業務,充分利用移動技術和網絡優勢率先推出了MMS、隨e行等一系列新的移動數據業務,僅MMS業務,就有彩信照相、彩信賀卡、彩信圖片、彩信新聞、彩信折扣券等多種,有力地推進了移動數據業務的蓬勃發展,既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又延伸了信息傳播廣度,同時也衍生諸多新的問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制作、傳播網絡病毒,“黑客”惡意攻擊、騷擾;傳播垃圾郵件;論壇、聊天室、短信侮辱、謾罵;網絡、短信欺詐行為;網絡、短信色情聊天;窺探、傳播他人隱私;盜用他人網絡賬號,假冒他人名義;強制廣告、強制下載、強制注冊、強制支付;炒作色情、暴力、怪異等低俗內容等。③中國互聯網協會反垃圾郵件中心承擔的2006年的一次手機短信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手機用戶平均每周收到8.29條垃圾短信,其中以商品廣告、服務類的短信居多,占到了77.7%,其次是詐騙類短信,占54.2%,騷擾無聊的黃色垃圾短信占47.83%。④互聯網和短信傳播中的“黃、假、坑、俗”等不道德現象大量涌現,敗壞社會風氣,危害社會穩定,放大了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的負面作用,對青少年的責任感、義務感、道德感的培養構成了極大威脅。這些問題與網絡媒體特性捆綁在一起超越了國界,成為了各國各地區政界、業界和學界共同高度關注的社會公害,對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的管理與引導勢在必行。

二、國內外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現狀

從管理歸屬來看,由于網絡是一種電子媒介,因此國外目前最主流的歸類方法是把網絡歸屬于傳統廣播電視的管理之列。如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都是這樣一種歸類方法。在美國,傳統電子傳播領域,包括廣電、電信等,全部隸屬于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管理,網絡產生之后,自然也歸屬于(FCC)管理之下。澳大利亞廣播局(ABA)負責調查與制定網絡輿論管理的各種規定,并在1999年針對網絡輿論管理出臺《澳大利亞廣播服務修正案》。新加坡的網絡輿論管理是采用多元管理的方法,主要由新加坡廣播局(SBA)管理網絡輿論的內容,加上執照分類制度,內容事后審查等。⑤

從管理措施來看,世界各國對互聯網實施管理的措施大致可以歸為三類:一是限制上網,二是依法審查,三是民間管理。限制上網的做法正逐漸被淘汰,立法管制雖然是網絡管理中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而網絡的民間管理正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法國涅夫勒省眾議員萊昂·保羅曾經向法國總理提交報告,建議建立一個完全能夠在互聯網上運作的法律論壇組織,認定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英國的網絡觀察基金會與法律論壇組織有相似之處。歐盟委員會向歐盟部長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交了關于確保網絡安全和打擊電腦犯罪的立法動議和非立法措施。此外,針對傳統媒體而建立的西方媒體監督組織,如美國的FAIR、加拿大的Media?Watch,也集合著一批專家、學者和大量公眾對互聯網的失范行為進行廣泛討論和密切監督。從現代社會的管理學出發,對一種社會行為和活動過程的管理,應制定一部法律、設立一個行政部門、一套自律公約、一個行業協會,沒有必要設置無數的重疊部門和法規,⑥這對國內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也許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在我國,政府對網絡媒體管理日趨嚴格,已突現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責任與作用。相繼制訂頒布實施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范性文本和政策,并根據網絡傳播領域的新變化、新情況進行不定期修改和補充;2004年7月,、公安部、信息產業部等14個部門和單位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打擊淫穢色情網站專項行動;公安部門聯合其他部委在全國范圍統一治理手機違法短信,并確立了手機實名制,以實現對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傳播行為的剛性管理。與此同時,在國務院新聞辦的指導下,由全國15家單位共同主辦的中國網絡媒體業界最高層次的專業論壇“中國網絡媒體論壇”,每年一屆匯聚政府管理者、業界高層以及學界精英,共同探討網絡傳播領域的熱點焦點,如:網絡傳播中的社會責任、網絡中的誠信問題、凈化網絡傳播環境問題以及網絡媒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問題等,以引導社會共同關注網絡媒體信息傳播行為。在學界,傳播學者也對網絡傳播保持著高度敏感與自覺,緊隨網絡發展步伐,迅速跟進了包括BLOG、WIKI、P2P、BT、富媒體、視頻點播等相關技術并進行了較深層和前瞻性的分析;積極參與了突發事件的網絡表現,分析事件發展的經過并從各自的角度得出一般意義上的結論;及時跟蹤“木子美”、“寶馬撞人案”、“芙蓉姐姐”、“超女”等影響廣泛的事件,并給予了客觀地關注與理性的評判和引導;積極獻計獻策,并主動參與清剿網絡中的黃色污染,凈化網絡環境;對于網絡游戲及網絡版權問題,雖然學者們無一不寄希望于網站和網民的自律上,但也積極探討了國家的相關法規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所有這些研究一方面豐富了網絡傳播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一些不足:一是理論研究只是對傳統理論在網絡環境中的有效性進行了驗證,沒有提出新的框架,沒有實現大的突破和創新,因此,相關的對策研究缺乏理論根基,停留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點狀研究,缺乏長效性;二是實踐研究大多停留在事實的敘述,網民討論的引述,泛化數據的引用和個人的思辨分析上,缺乏實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因此,相關的對策研究缺乏有針對性的數據調查,缺乏說服力;三是對策研究不大膽,往往是逐一解讀有關政策法令,從中尋求解決方案,自上而下制訂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四是大部分學者們已有知識結構很難適應網絡這一特殊媒體信息傳播行為的研究,要么在技術層面提出幾點微觀具體的改進措施,要么在經濟、政治或文化等某一領域提出宏觀且抽象概念,單一的學養背景形成了對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研究的桎梏。值得注意的是,自1994年以來,國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都不同程度地關注到了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并每年設立了有關新媒體傳播研究課題,使新媒體相關研究迅速成為熱點,這些課題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方面的內容,如“網絡傳播新發展及其對策(研究報告)”、“網絡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理論與實踐的挑戰及對策研究”、“網絡信息傳播管理機制研究”⑦、“網絡社會的傳播控制研究”、“手機媒體及其管理研究”等。教育部、文化部及各省均根據自身領域的特點,設立了有關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與引導研究的課題。這些國家級、部省級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研究課題的設立,體現了學術界在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傳播業界喧囂的同時對互聯網和手機短信規制的理性思考,這將會為繁榮媒體信息傳播研究帶來新的契機,對互聯網和手機短信管理與引導提供新的思路,但畢竟不是對策研究,對指導當下突出問題的求解尚有一定距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