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癥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0 08:0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手機依賴癥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手機依賴癥調查報告

篇1

關鍵詞:大學生 手機依賴癥 成因 糾正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53-02

手機在當代已經成為普通人的專屬,然而就在手機給人們帶來便捷和娛樂的同時,一種隨之而來的心理病--手機依賴癥正在全球迅速蔓延。臺灣有70%的學生出現手機依賴癥的征兆,70%的韓國大學生呈現手機中毒癥候群。我國的大學生中也普遍存在手機依賴現象,如突然忘記帶手機時,40%的大學生覺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學生覺得無法容忍,一定要取回;超過一半的人學生表示如果長時間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別人的短信鈴聲誤認為是自己的。

1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概述

手機依賴癥又稱手機綜合癥,手機焦慮癥,手機癮,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它并不是指對手機本身的依賴,而是過度濫用甚至沉湎于游戲,網絡,短信,拍照等手機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學習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機依賴癥實質上是一種行為成癮。同時也不是一種單純的交往障礙和心理疾病,而是一種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社會問題。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認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在享受理性選擇和科技便利的同時,很容易被人們自己所創造的東西所束縛,進入所謂“理性的樊籠”。

2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顯示,超過50%的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比自己的預期要長,甚至有50%的大學生因時間花費在手機上而影響睡眠。超過50%的大學生報告沒有手機會感覺失落,一段時間沒有看短信或者沒有開機,40%的大學生就感到焦慮不安。歸納起來手機依賴成癮原因如下:

2.1 心理訴求的需要

大學生通過手機打電話、發送短信、QQ、微信、飛信等傳遞消息,訴說感受,表達感情,以此緩解繁重學習壓力,把手機上網當成生活困難委屈的傾訴工具,形成抑郁的性格,對手機更加依賴。

2.2 思維方式的替代

隨著網絡邊界的不斷延伸,所囊括的知識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各種知識可以說盡在網絡之中,在完成教學作業時,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圖省事,紛紛利用手機上網查找答案,甚至考試的時候,有的學生毫無顧忌地使用手機查答案,總感覺只有手機網絡上的答案是正確的,久而久之就自信能力降低,產生了焦慮感,形成對手機的依賴。

2.3 溝通便捷的需求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部分大學生以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迅猛,提早為就業鋪路為由,刻意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現實情況是大學學業繁重,面對面交流沒有時間保障,而便捷的手機溝通省去很多麻煩,但影響了實際溝通能力的提升,產生了孤獨的性格,對手機產生依賴。

2.4 與眾一致的需要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且價格便宜,已經悄悄地走進大學課堂,在從眾心理驅使下,自控能力弱的大學生課前、課上、課后都在玩手機,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大學生也開始玩手機上網,彼此感染影響,從開始幾分鐘,到后來幾小時,再后來不分課上課下,最后到了不玩手機感覺與眾不同,從而產生強迫感,形成對手機的依賴。

3 針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矯正對策

3.1 自身矯正對策

(1)樹立正確目標。進入大學后,大學生要及時調整學習方法,變被動監督學習為主動課前、課后自主學習,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同時遵守課堂教學秩序,加強對手機的使用,積極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樹牢人生奮斗目標。

(2)強化自我引導。克服“手機依賴癥”關鍵是大學生自身,要樹立信心,遇到情緒低落時,避開手機,及時轉移注意力;遇到困難或問題時,要立足自身解決,也可尋求同學幫助,不要一味相信通過網絡尋求傾訴對象幫助解決。

(3)勇于社會實踐。大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上工作崗位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學習知識也是為將來社會實踐少走彎路,提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更早了解社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反過來又直接推動大學期間的學習,所以說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提升思維和交流溝通能力,例如參加文明創建志愿服務活動、消防宣傳志愿服務活動、安全知識宣講等。

(4)提升交際能力。大學生要積極參加院校組織的大學生辯論大賽、演講比賽、晚會等活動,感受面對面交流溝通氛圍,不斷挖掘自身潛能,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交往,讓自己避免因手機工具而陷于孤獨。

3.2 外部矯正對策

(1)強化心理疏導。大學生心理狀態尚不成熟,思想情緒波動較大,大學教育者需要及時教育引導,疏導其心理壓力,通過適當方式,讓其及時宣泄情緒,防止陷入手機網絡不能自拔。

(2)制定規章制度。院校要結合實際,制定相關制度,讓大學生既能利用手C學到知識,服務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又能防止因過度使用手機,引起“手機依賴癥”。對于課堂上玩手機同學,要強化制約措施,做到堅決執行校規,以維護院校教學秩序,為國家和社會擔負起培養棟梁之才的重任。

(3)豐富校園文化。院校要積極營造良好融洽的校園環境,舉辦歌手比賽,舉行校園運動會,成立排球隊、籃球隊、足球隊、羽毛球隊等,并合理利用好業余時間,以消除學生的寂寞孤獨感。

(4)借鑒先進經驗。大學生“手機依賴癥”在各大學院校普遍存在,有的學校已經采取措施加以矯正,并取得實效,我們可以借鑒吸收,結合實際制定自己的措施防止繼續蔓延。也可借鑒國外的經驗,“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綜上所述,“手機依賴癥”給大學生的心理、思維、交流、學業帶來危害,因此院校、家長和學生自身要引起高度重視,積極做好“手機依賴癥”的預防和糾正工作,齊心協力共同維護大學良好的教學秩序,創造和諧融洽的校園氛圍,為培育優良的學風而獻出一份自己應盡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劉子恩,吳紅.關于當代大學生與手機的調查報告[J].科學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1(6).

[2] 張暢.從手機依賴現象談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J].青年與社會雜志,2013(4):23-24.

篇2

>> 淺談學校對學生手機的有效管理 淺議中學生手機的管理 中職班主任對學生手機管理方法 中職衛校學生手機使用現狀的調查分析 中職學生手機使用對語文學習的影響及策略探討? 淺談中職學生手機管控的幾點做法 學生手機使用管理方法淺談 學生手機管理,宜“疏”不宜“堵” 基于網絡成癮干預的大學生手機成癮干預探索 高中生手機的用途和有效管理策略 淺議高中生手機使用行為的教育管理策略 高職學生手機成癮的心理研究 中學生手機管理方法的探討 學生手機成癮的危害與管理策略 開放課程視閾下的大學生手機應用管理 關于伊寧衛生學校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報告 淺析提高中職學生手工焊接興趣的策略 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教育探索 中職學生手機依賴癥形成原因及對策措施探究 貧困地區中職生手機管理問題及教育策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4.07.21

[2]曾鳳,鄺曉虹,馮學萍.“ERG”理論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其實[J].商業時代,2003(24)

[3]周喜華.大學生手機成癮的探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4)

[4]美調查發現大學生每天上課使用11次手機[EB/OL].新華網,http:///cankao/2013-11/01/c_132851717.htm,2013.11.01

[5]吳剛,陳桂香.論手機存在的大學生管理范式及其走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

[6]汪E.新媒體對“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篇3

關鍵詞: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成因

作者簡介:郭歡(1991-),女,湖北十堰人,長江大學教育科學系本科生。(湖北 荊州 434020)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4-0208-02

中國是世界上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共有11.46億移動通信服務用戶。[1]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必備品。隨著手機功能的高端化,手機依賴現象迅速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化,青年人的手機依賴尤為突出。大學生作為青年人的代表,亦是手機依賴人群的代表。對他們來說,晚上睡覺前最后一眼見到的是手機,早上睜開眼第一眼見到的還是手機。

一、手機依賴的定義

手機依賴,又稱手機成癮。成癮包括兩種:對酒精、藥物等的物質成癮,對網絡、賭博等的行為成癮。所謂行為成癮,是指一部分人身上存在過度沉湎于某種事物或活動的現象,這些成癮行為可能并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應的物質,而是指一種異乎尋常的行為方式,由于反復從事這些活動,導致個體痛苦或明顯影響其生理、心理健康、職業功能或社會交往等。[2]手機依賴是一種行為成癮。

學者們對手機依賴的定義有不同的表述。師建國認為它是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3]韋耀陽認為手機依賴是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現象。[4]韓永佳在相關研究中將手機依賴定義為:使用手機(短信息)作為其人際互動主要手段的群體,存在強烈的、持續的需求感和依賴感的心理和行為。[5]李止庸將手機依賴界定為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使用,對身心健康及學習工作生活產生負面作用的行為。[6]

綜上,可將手機依賴可以概括為:個體由于無法控制自己而過度依賴使用手機,導致心理或生理不適應并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的一種行為成癮現象。

二、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

在使用時間方面,不少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在兩小時以上。董莉、陳芬芬、夏超對浙江師范大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半成以上學生的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五個小時左右;無聊時將手機作為消遣的學生占了近三成,而總是將手機作為消遣工具的有15%。[7]鄭曉娜和辛斌以遼寧省5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發現42.7%的學生24小時開機,85.7%的學生每天開機時間為8小時以上;91.2%的學生都會在無聊的時候翻閱手機。[8]研究還發現,在手機使用量上存在年級差異。大一學生手機使用量普遍偏大。

在手機的使用功能方面,最受大學生偏愛的三項分別是發短信、打電話和上網。學習輔助、拍照和其他游戲娛樂功能也是人們購買和使用手機的重要原因。[9]劉朝峰對河南某普通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使用手機發短信的學生占98.6%,打電話的人數占97.2%,上網的占46.5%。在手機上網功能上,看網頁、聊天、打游戲是學生們使用最多的三項。蔡亞蘭和馮小寧以南陽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手機依賴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83.6%的調查對象傾向于使用手機收發短信和打電話功能,使用手機上網功能的調查對象占78.7%。[10]

在手機消費方面,當今大學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機,價位一般在500~1500元,并且70%的學生月消費在50元以上。[8]在蔡亞蘭和馮小寧的研究中,67.2%的學生月短信使用條數為200條左右,其余都在300條以上。手機依賴程度越高的大學生,手機消費越高。

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出門必帶物件之一,許多人在出門前會檢查是否帶了手機。大多數大學生在沒帶手機時會感到不安,甚至有學生逃課回去拿手機。他們在課堂上、在吃飯時、在睡覺前,甚至上廁所時也是機不離手的。顯然,大學生手機依賴情況已經非常普遍。

三、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成因

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因素很多,不僅包含著外界的客觀影響,而且與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有關。

1.客觀因素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手機的價格越來越低,大學生消費得起手機產品。而且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樣,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娛樂需求。尤其是短信、上網等功能滿足了大學生交往的心理需求,受到大學生偏愛。

其次,各方面社會支持的減少是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重要因素。一些學者對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韋耀陽的研究認為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韓永佳的研究也證實了手機依賴與社會支持的負相關關系,認為缺乏客觀支持的大學生更容易手機依賴。大學生與父母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大量減少,因而他們缺乏父母給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學生活比較獨立自由,來自老師的監督和支持相對于中學時期大幅下降。

最后,李想認為,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根本原因是手機不良文化的傳播。[11]部分大學生因為課余時間較多而感到內心空虛,而且大學生對新奇的東西興趣強烈,手機通過網絡途徑傳播的黃色、暴力及等信息很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果沒有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引導,大學生很快就會沉溺其中。

2.大學生自身因素

有研究者認為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問題的根本原因。[12]還有學者認為大學生手機依賴是受從眾心理的影響。[13]由于大學生獨立性差,自制能力不強,對群體有強烈的依賴感,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們往往選擇隨大流。

其次,孤獨感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孤獨的大學生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傾向。[3]手機是孤獨感強的大學生排解苦悶的渠道和發泄情緒的一個良好工具。

再次,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尊有關。韓永佳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與手機依賴程度呈負相關,自尊水平高的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程度相對較低。大學生可以通過打手機游戲獲得滿足感,這也是許多大學生熱衷于手機游戲的原因之一。

另外,學者們也對個體的人格特質與手機依賴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有研究發現,粘液質和抑郁質的大學生手機消費和使用時間都比膽汁質和多血質的大學生要少。還有部分學者發現內向的個體更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

四、總結

研究者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的研究表明當今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手機依賴癥。大部分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過長,他們過多地使用手機上網,并且傾向于利用短信和電話功能進行人際交往。同時,大學生偏愛的手機功能多數是需要付費的,這直接刺激了大學生的手機消費。

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很多外界客觀因素有關。同時,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也是促使他們對手機過度依賴的重要因素。并且,內外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手機依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大學生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很大的危害,很多研究者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不少解決對策,本文沒有對此加以討論。未來,找出有效解決手機依賴的方法是研究者要繼續的重要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國手機用戶數量達到11.46億[EB/OL].比特網.http:///460/12601460.shtml.2013-04-25.

[2]徐華,吳玄娜,蘭彥婷.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26-27.

[3]劉紅,王洪禮.大學生的手機依賴傾向與孤獨感[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1):66-69.

[4]韋耀陽.大學生社會支持與手機依賴的關系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2,28(4):91-93.

[5]韓永佳.大學生手機依賴于自尊、社會支持的關系及干預研究[D].漳州:漳州師范學院,2012.

[6]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綜述[J].中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1,(7):128-132.

[7]董莉,陳芬芬,夏超.大學生對手機依賴性的現狀分析及解決對策[J].現代交際,2013,(1).

[8]鄭曉娜,辛斌.在校大學生手機手機依賴調查報告——以沈陽5所學校為例[J].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2,29(16):73-91.

[9]何卓然,蔡娟.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的相關研究[J].時代經貿,2012,(15):24-25.

[10]蔡亞蘭,馮小寧.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分析[J].東南傳播,2012,89(1):80-82.

[11]李想.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幫控對策[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5):85-84.

篇4

國外報業的數字化自救

金融危機下的報業困境,其實質是互聯網發展與數字化傳播技術對報業沖擊的加劇與放大。據《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美國發行量審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間,美國所有報紙發行量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7.1%;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南堡通信學院的最新調查報告也顯示,由于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找到各種新聞內容,22%的美國網民已不再進行任何報紙訂閱活動。正是面對廣告主和讀者資源雙重流失的現實,在紙張成本上漲、廣告收入銳減之下,國外報紙紛紛采取了抱緊互聯網、深化數字化的各種自救措施。

印刷版報紙讓位,網絡發行為主 2009年1月中旬,英國《衛報》常務董事Tim Brooks在接受美國著名媒體周刊MediaWeek專訪時表示“將不再發行任何印刷品”;3月中旬,美國赫斯特報團旗下已有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訊報》停止印刷版,完全轉向網絡;4月,美國百年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正式停止出版紙質日報,改為通過互聯網發送網絡版報紙;5月中旬,又有美國兩家老報《塔克森市民報》和《安阿伯新聞報》宣布最后一期紙質報紙的出版日期,加入從紙媒轉向網絡經營的美國報紙行列。其中,前者1870年創刊,是亞利桑那州歷史最久的日報,現屬于美國最大報業集團甘尼特,于2009年5月16日發行最后一期印刷版報紙;后者則將于7月23日出版報紙后結束其174年發行印刷版報紙的歷史。

實際上,就連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商艾比提比波瓦特公司,也分別于4月16日、17日在加拿大和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相關報道指出,“去年以來,市場對紙漿、紙板等產品的需求下降,報紙不斷倒閉或停刊印刷版轉向網絡,更使公司的處境雪上加霜”。可以說,這家全球最大新聞紙企業的處境,恰與國外報業的困境形成呼應。

終結免費時代,再掀內容收費熱潮困境中的國外報業,正在終結免費內容時代、再掀內容收費熱潮。2009年5月上旬,擁有《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倫敦時報》、《太陽報》等多家報紙的新聞集團董事長魯伯特•默多克表示,“新聞集團旗下一些較有競爭力的報紙將在12個月內開始試行向報紙網站讀者收費”。

而電子版已開始收費的《華爾街日報》,也在金融危機下加緊深化其內容收費服務。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新聞集團正計劃在今年推出針對《華爾街日報》網站個別文章和高級訂閱內容的小額支付服務。報道稱,“此舉將會使《華爾街日報》成為第一份采用該模式的大報紙。隨著各大報紙試圖減輕對不斷下降的廣告收入的依賴,許多公司正在謹慎研究這一模式”。

實際上,國外報紙幾乎在困境中一股腦兒地認為報紙數字化內容難以盈利乃免費模式所致,對報紙網站內容收費已成當下國外報業數字化自救的主要策略。

利用新媒介和新技術深化數字化 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強勢和Twitter的快速崛起,有力說明具有新媒體特征的網絡傳播媒介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和革命性的力量。目前,國外報業也更加注重對數字化傳播媒介和技術的利用。據《東方早報》4月2日報道,“一向在新媒體技術上引領潮流的英國《衛報》昨天宣布,該報將成為世界上首家在社交網站Twitter上發行的報紙。此舉被媒體評論者稱為‘具有跨時代意義’”。報道稱,《衛報》的所有內容將按照Twitter的格式量身定做,每篇文章被限制在140個字符以內,且大量使用網絡語言。除此之外,《衛報》還計劃將從1821年開始的報紙舊檔案搬到Twitter上。

無獨有偶,不僅《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已早于《衛報》利用Twitter推廣新聞,《紐約時報》更推出了自行研發的實時新聞產品。據美聯社報道,《紐約時報》5月推出一款新的名為Times Wire的網絡新聞閱讀產品,以類似于博客傳播的形式來實時推薦新聞。3月,《衛報》還了新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服務,此服務允許第三方開發人員在其應用程序上訪問和使用《衛報》的內容。

可以說,在網絡上“辦報”,關鍵就在于如何使數字化的報紙內容具有便于聚合、搜索、個性化定制、分享等符合網絡受眾需求的功能。

嘗試通過手機、電子閱讀器等新終端推廣新聞在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同時,國外報業也開始在手機、電子閱讀器等信息終端上尋求機會。2009年4月,《華爾街日報》推出針對iPhone手機的新聞閱讀客戶端,與網絡版的收費模式相比,報社竟然允許iPhone用戶免費閱讀新聞。5月初,有消息稱新聞集團內部已經成立項目小組,尋找收費新聞閱讀新模式,而其重要環節是要推出類似亞馬遜Kindle的新聞閱讀終端。隨著亞馬遜“Kindle DX”的上市,《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和《華盛頓郵報》也宣布將其新聞內容出售給這一新版的大屏幕Kindle閱讀器。

簡言之,國外報業的數字化自救可以概括為以互聯網為突圍核心,以內容收費為突圍模式,以數字化技術和新的信息終端為突圍路徑。然而,國外報業的這些數字化自救策略尚存隱憂和難題。

自救的隱憂

抵制還是聯合 盡管報業越來越擁抱互聯網、重視數字化,但在自救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抵制、排斥新媒體和新終端的不和諧聲音。4月初,《華爾街日報》總編羅伯特•湯姆森公開抨擊Google無償使用報紙內容為自己牟利,他認為Google這樣的內容聚合者是網絡時代的“寄生蟲”。這位曾歷任英國《泰晤士報》總編、道瓊斯公司總編輯的觀點,代表了當下大多數國外報人的心態。新聞集團董事長默多克更是呼吁報業聯合起來抵制Google。

而盡管如上文所述,部分報紙宣布將新聞內容出售給亞馬遜Kindle閱讀器,但不僅這種“出售”尚停留于簡單的合作層面,而且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新版閱讀器推出后,還遭到了美國多家主流報紙的抵制。此前,默多克就已表示新聞集團不會將內容版權放入亞馬遜的Kindle之內。連同上文提到的新聞集團要推出類似亞馬遜Kindle終端的信息,不難看出,即便對于新的信息終端領域,報業也寧可自行研發而不愿意與他人聯手。

筆者認為,不管是Google這些網絡媒介,還是閱讀器這類新的信息終端,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受眾對信息的獲取習慣。受眾不再滿足于從一份報紙里挑內容,而是從網上搜內容、更將利用閱讀器等移動終端來實時“捉”新聞。而且“搜”和“捉”的新聞不僅來自報業,還有更符合網民口味的博客、社區內容。隨著網絡受眾習慣的深化和越來越多傳統報紙加快數字化步伐,報業的內容將經由Google的搜索、Digg、Twitter以及新的信息終端的聚合,不可阻擋地被置于日益激烈的內容競爭之中。

當具有網絡傳播屬性的Google三番兩次遭報業指責,當亞馬遜推出的新版閱讀器終端也被報紙抵制之際,報業數字化自救面臨的第一大隱憂,就是觀念問題。數字化自救,觀念創新應先行。盡管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報業受到的沖擊巨大,但一味抵制只能讓報業的數字化缺少資源、優勢和生命力,只有聯合才能逐漸找出共贏之道。

如何提高數字化盈利能力 對報紙內容的數字化并不等于報紙盈利能力的數字化。缺乏數字化盈利能力的情況下,不管免費還是收費,均難自救成功。從如今內容收費的策略看,收費并非此次困境中的首創。《紐約時報》自2005年9月起對OP-ED專欄收費后,曾一度加速推行內容收費。然而,2007年下半年,不僅終止Times Select等付費內容,還免費開放報紙的搜索查詢業務。至此,《紐約時報》這一傳統大報的首遭內容收費即以失敗告終。那么,在網絡傳播形式百花齊放、新媒體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報業就能收費成功嗎?

實際上,導致《紐約時報》當初從收費轉向免費的因素今天依然在起作用,即只要有可替代的免費內容存在,那么內容收費便難成主流模式;在內容同質化下,除部分獨家、特稿以及專業內容外,對大多數的國外報紙而言,憑內容收費仍難以過冬。《衛報》網站于5月初進行的一項相關投票調查也顯示,88.5%的投票者表示不愿意為在線報紙內容付費。

盡管如今的報業困境表明,此前一直占據主流的“免費閱讀+廣告盈利”模式也未能讓報業過上好日子,但根本原因卻是缺乏數字化盈利能力所致。報業數字化自救并非終結免費,推行收費這么簡單,內容數字化后的報業亟待去提高其數字化盈利能力。報業會因Google為其帶來的盈利不理想而心生抱怨進而停止免費策略,但報業的內容究竟給Google帶去了多少收益也難以量化。這說明這種免費模式本身存在弊端,而一旦探尋到基于共贏的新盈利模式,即使內容依然免費,也將能獲得理想收益。

泛信息化時代報業數字化何去何從? 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甚至數字電視機,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信息接收終端都具備了接收新聞信息的功能。報業正處于一個泛信息終端時代,包括iPhone、Kindle在內的各種智能手機、電子閱讀器正引爆流行,并被認為將掀起信息傳播和內容應用的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