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5 03:02: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世界經濟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世界經濟貿易

世界經濟貿易對策研究論文

一、從環境和貿易的“對立統一”中尋找主動進攻的策略

中國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將更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一方面對中國產品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卻高筑貿易的技術壁壘,試圖以苛刻的技術標準來限制中國產品出口,環保標準就是其中嚴厲的措施之一。環境與貿易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如果統一起來,發展環境貿易,卻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1.“環境標準”可以成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產品的價格、質量和技術含量作為出口競爭力的要素,很少考慮其它標準。隨著環境保護問題的全球化趨勢,進出口產品的環保標準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熱點。發達國家一方面不惜投入巨資發展環保產品,實施補貼政策;另一方面通過一系列法規、環境標志、綠色標準等制度,為其產品樹立良好的形象。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學習發達國家的經驗,將產品的“環保標準”作為競爭力要素,在我國可以產生兩方面的優勢:其一,環保產品兼有帶動高新技術發展和促進企業改革的雙重特點。它針對有關企業技術水平低、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經濟效益低等問題,目標明確地要求企業從解決環保問題入手,促使產品生產向技術水平高、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盡可能少、經濟效益好等方面改進,使環保產品的生產成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切入點;其二,可以充分發揮我國產品在價格方面的優勢,避免所謂“低價傾銷”或政府補貼之類的無端刁難。按照世界貿易組織修改后的國際補貼與反補貼規則,環保產品的這類補貼屬于不可申訴的補貼范圍。因此,我國既可以名正言順地對環保產品提供專項補貼、低息貸款,又可以進一步發揮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大大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我們可以通過“以內需促外貿”的途徑,大力發展環保產品,促使出口產品符合環保標準。要消除那種“產品不外銷就不能促進外貿發展”的錯誤觀念,要讓企業家明晰“綠色壁壘”問題,辨識高增長中的潛在危機和巨大的內需市場的關系,引導我國企業開發比較綠色環保產品,迎接WTO挑戰。據世界銀行1997年一份報告說,中國每年空氣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就相當于GDP的8%,也就是說基本抵消了我國經濟增長的成就。為此,我國在21世紀初計劃的環保總投資將超過5000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外國企業必將以中國“入世”為契機大舉進入,我國企業如果無動于衷,就會坐失發展的良機。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現狀分析論文

2006年,世界GDP增長了3.7%,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歐洲經濟的恢復。由于金融市場和地產市場的風險增大、通貨膨脹和利率提高預期的加強以及經常項目長期嚴重失衡,預計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會適當減速,世界名義GDP的增速約為3%。

2007年4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發表了最新的世界貿易報告。該報告根據初步統計數據綜述了2006年世界經濟與貿易發展,并結合當前形勢,對2007年世界經濟與貿易發展進行展望。

2006年世界經濟發展概況

2006年,世界GDP增長了3.7%,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歐洲經濟的恢復,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預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長拉動了美國經濟增長,日本內需盡管沒有大的改善,其經濟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國和印度經濟繼續高速增長,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也連續三年超過6%。

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美國、歐盟和日本政府財政赤字的減少和通貨膨脹壓力得到緩解;世界流動性提高和較低的實際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場價格回升;新興國家股市比發達國家增長更快,其債券與美國政府債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縮小。

投資利好還表現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長方面,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聯合國貿發會的報告表明,由于并購活動的增加和股價上漲,2006年全球FDI流動增長了1/3,達1.23萬億美元。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影響我國稅收論文

摘要:目前我國稅制在應對WTO挑戰方面尚存儲多不足,應根據中國國情,改革和完善現行稅收制度,在關稅、增值稅、稅收優惠、科技稅收政策、個人所得稅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達到適應WTO的規則要求,積極應對“入世”的挑戰。

關鍵詞:WTO;稅收政策;稅收制度;稅收收入

一、加入WTO對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世界上唯一處理國與國之間貿易關系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國際性組織。WTO于1995年成立,其前身是1948年正式開始生效的關貿總協定(GATT)。WTO是當今規范國際經貿規則的多邊經濟組織,其宗旨是通過實施非歧視原則,削減貿易壁壘,促進貿易自由化,以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和交換。

GATT和WTO在戰后擴大國際貿易、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吸收廣大發展中國家參與多邊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WTO擁有135個成員方,還有30個積極申請加入的國家和地區,其貿易投資占到了全球的97%以上,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并稱為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

加入WTO將在相當大程度上拆除掉原來橫隔在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間的各種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這必然促進經濟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一方面,中國產品可以自由進入其他國家的市場,出口渠道將大為拓寬;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向其他國家的產品和資本開放自己的市場,從而加劇市場的競爭,這必將對我國目前的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帶來全面的影響,在一定的稅制下,稅源規模和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導致稅收收入的增減變化。可以預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受“入世”沖擊影響較大,稅收收入增幅將減緩;從事加工貿易的私營和民營企業將因“入世”而獲益,稅收收入可能會小幅增加;外資企業稅收收入所占比重將會大幅提高。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影響證券業論文

一、加入WTO對證券方面的要求

WTO對證券市場的基本要求:證券市場的開放服從于《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本原則,其主要有以下六項基本原則,即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原則、市場準入原則、國民待遇原則、逐步自由化原則。其中前三項原則為一般性原則,各締約方在所有服務貿易領域都必須遵守。而市場準入、國民待遇和逐步自由化原則則屬于特定義務,需要各締約方經過談判達成具體承諾并加以執行。《服務貿易總協定》對證券市場開放的要求,是由其基本的法律原則所決定的:

(1)在可協商的原則中,對于逐步自由化原則,外資渴望進入中國證券市場,但目前中國堅持仍然會開放B股市場,但是A股不能開放。美方則堅持提出開放整個證券市場。對于這個要求,中國仍然堅持金融部門的開放必須循序漸進。并且因為人民幣尚不能自由兌換,直接開放外資進入的可能性不大。近年來中國證監會曾經提出研究組建中外合作投資基金的可能性,以基金的形式吸收外資進入,采取組建中外合作基金形式的可能性極大。

(2)就證券市場準入原則來說,各締約方的證券市場應該向其它締約方開放,除非在承擔義務清單中明確規定,否則,任何締約方不得限制外資進入本國證券市場,包括限定其最高股權比例或對單個的或累計的外國投資實行限制;不得要求締約方必須通過特定法人實體或合營企業從事證券業務;不得限制境外投資者的數量,包括采用數量配額、壟斷、專營服務提供者等方式;不得限制外資經營證券業務的總量。

(3)就證券市場的國民待遇來說,締約方給予外國證券投資及投資者的待遇不得低于給予本國證券投資及投資者的待遇,包括投資品種、投資數量、投資比例等方面都不應有差別。就證券市場的透明度來說,除緊急情況之外,每一締約方必須將其與證券市場有關的法律、法規、行政命令及所有的其它決定、規定以及習慣做法,最遲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以便給國內外市場主體有充分的時間予以了解和掌握,盡量使得市場環境變得可以預見,并進而決定自身的行為取向。

二、加入WTO對中國證券業的影響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影響政府經濟行為論文

關于中國加入WTO的《中國議定書草案》十九個條文,全部針對國家政府行為而確定,這一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應對WTO規則的本質——限制政府直接或間接采取一些可能扭曲貿易流動手段的能力——具有深刻而透徹的理解。加入世貿組織首先是政府入世。盡管近年來中國在不斷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但對市場經濟遠未發育成熟的中國而言,長期計劃經濟歷史所積累的行政管理慣性,并未從根本上轉變成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觀念、體制、方法和手段。政企不分、大包大攬、肓目干預是計劃經濟時代政府行政的典型特點,時至今天,這類“好心辦壞事”的政府越位現象仍然存在。加入WTO以后,中國現有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將會受到巨大挑戰。根據我們已經作出的承諾,中國政府的經濟行為必須作出重大調整,甚至是重構。

一、WTO對中國政府經濟行為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從經濟法研究的角度,我們將其歸結為四個方面

(一)行政審批制度必須逐步廢除,行政性壟斷行為必須禁止

WTO的核心是貿易自由化,這一基本原則要求賦予市場主體自由的選擇權與自決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主經營,在市場機制下自由貿易。這一原則首先對中國傳統的政府經濟行為的范圍和手段提出了挑戰,要求我們徹底改變長期以來政府對微觀領域的經濟活動進行直接管制的方式和對經濟活動全面干預的經濟管理范圍。

①按WTO的要求,成員國的企業凡是注冊登記后,除了有在國內市場上的銷售權以外,都享有進出口的權利。而我國現在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外貿經營權,除了外貿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外,只有一些重點企業和大型企業經過國家批準有進出口權。同樣,在進口產品的數量限制上,中國一直實行的是非關稅控制,包括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

②行政審批制度實際上是政府過度干預微觀經濟的行為。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與我國行政法制度論文

一、導言

在經歷長達14年的不懈努力之后,中國終于恢復了其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的成員國地位。2001年11月在多哈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批準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議定書》(ProtocolonAccessionofChina)和《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報告》(WorkingPartyReportonChina‘sAccession)以及其他一系列其他法律文件,這標志著中國作為一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社會正處于轉型過程中的大國加入了這個當今世界最具廣泛性的貿易組織之中,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同時又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改革開放,推動中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為世界的繁榮、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為了恢復中國在WTO的成員國地位,中國政府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其中包括法律制度的建設與改革。在過去20多年里,中國的法律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相關法律制度逐步與世界接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改革的的重點主要是從經濟、貿易、投資等經濟活動領域,而對與WTO有關要求密切相關的行政法制度的改革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上唯一的處理國與國之間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其核心是WTO協議。這些協議是世界上大多數貿易國(目前是143個)通過談判簽署的,其本質是契約,目的是約束各國政府將其貿易政策限制在議定的范圍內,從而建立一種“非歧視的、自由的、可預見的、更具競爭性的”多邊貿易體制。[1]從法律上講,WTO協議直接約束的對象是政府和政府行為。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行政法制度與WTO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WTO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必將對政府管制的理念與制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而這必將進而對規范政府行為的行政法制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在這個最本質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WTO對中國法律制度的影響,最主要的將表現為對政府管制理念與制度以及與此緊密聯系的行政法制度方面的影響。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行政法制度改革而言,WTO規則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既是一種挑戰,同時更是一種機遇。

本文主要以我國行政法制度改革為視角,結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以下簡稱《中國議定書》)和《WTO中國工作組報告》(以下簡稱《工作組報告》)以及WTO幾個最主要協定的相關內容,[2]對我國行政法制度中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簡要探討。文章充分認識到,在WTO背景下進行的行政法制度改革,同時也是對中國行政法學研究的一個挑戰。

二、WTO與行政法制度改革的關聯性

查看全文

世界經濟貿易與我國產業保障機制論文

一、WTO架構下的保障條款

(一)《保障措施協定》內容分析

《保障措施協定》由序言、14個條款和1個附錄組成。該協定第11條第1(a)款規定:“成員方不得對特定產品的進口,采取或尋求GATT第19條所規定的任何緊急措施,除非此類行動符合依照本協定的規定實施該條。”可見,保障協定已經成為實施保障措施的唯一合法依據。下面依次分析其實施的實體與程序等要件。

1.實施保障措施的實體要件。《保障措施協定》第2條第1款規定:“一成員(包括關稅同盟)只有根據下列規定才能對一項產品采用保障措施,即已確定該產品正以大為增加的數量(較之國內生產的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輸入其領土,并在此情況下對生產同類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或嚴重損害的威脅。”由此可見,采取保障措施的要件包括進口增加、國內產業的嚴重損害或威脅、以及進口增加與產業損害的因果關系。茲分述如下:

(1)有關產品的進口數量大量增加:包括絕對數量的增加與相對數量的增加。所謂絕對增加,即產品進口絕對值的增長;相對增加是指盡管進口數量的絕對值未見增長,只要進口國國內同類或直接競爭產業生產的產品減少了,相對地也就增加了進口產品。

(2)國內產業的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的威脅:此處國內產業應理解為一成員領土內進行經營的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生產者全體,或指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總產量占這些產品全部國內產量主要部分的生產者,其范圍廣于反傾銷協定和補貼及反補貼協定中所規定的產業范圍。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摘要:文章概述了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結合工作經驗,闡述了在當前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水平,能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對外貿易

世界經濟一體化,經濟的發展重點在于轉型,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時代在發展進步,每天均會誕生許多新的事物,因而我國參與世界經濟貿易也應在動態中求的發展,最終轉變為出口強國,經濟強國。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一)新興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明顯趨勢之一,即是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發展迅速,已然成為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長期以來,在世界經濟舞蹈上,以美國、日本、歐洲為三個經濟主導,三者在世界經濟總量上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分量。作為主導地位,這些發達經濟體對相對發展中或弱勢的經濟體而言,實力小,經濟力量,經濟滲透力,影響力等等均不能對發達經濟體構成威脅。由于世界經濟主導在這些發達經濟體手中,在客觀上極大抑制了第三世界國家及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為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或者地區,在經濟貿易中不占據優勢,資源輸出量大而附加利潤值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屬于粗放型經濟模式。發達國家利用科技、資金優勢,在國家貿易中從經濟欠發達國家獲取了巨大的剪刀差利潤,最終結果促進了發達國家或地區經濟越發持續進步,而經濟不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經濟越發被動、落后。進入二十一世紀,受到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影響,發達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由于經濟體制已然深入到社會運用的各個環節、領域,因而‘牽一發而動全身’,經濟危機對發達國家影響更甚,使其在轉變經濟模式,調整內部經濟刺激點時更加困難。相對而言,不發達或發展中國家多面臨的經濟危機較小,且其利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積極改革國內經濟體系,制定并出臺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結合本國的優勢長處,一舉而改變了傳統被動了經濟貿易形式,在世界經濟舞臺上變得活躍起來。新興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其總量占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與發達國家及地區三巨頭經濟體持平。(二)多邊貿易談判發展較慢。多變貿易談判發展緩慢是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自人類歷史進入到世界歷史進程后,國際貿易由區域性之間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形式,發展為國家化、全球化的貿易態勢,而隨著交通、通訊、生產能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化貿易已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資本主義時代,倡導無限制的自由貿易,經過資本的瘋狂積累后,民族主義的興起,從自由貿易逐漸過渡為經濟保護主義。作為世界貿易的兩大主體,自由貿易與保護自由始終是處于對立關系。工業革命以后,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為歐洲,尤其是西歐所占據,而這一平衡的打破,在于日本明治維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美國獨立后的經濟大飛躍。在十九世紀末,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及亞洲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經濟總量比例不斷增加。二十世紀初,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受挫,出于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各國之間對自由貿易進行重新的考量,繼而對貿易的保護逐漸走向前列。WTO成立后,各國之間,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之間進行了多方的談判,其目的在于保護自我的基礎上尋求到適宜的平衡點,建立貿易秩序,以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并非一路順利,出發點不同,利益關節不一,導致多變貿易談判發展緩慢。當前,世界多元化發展,各地區、個國家之間的經濟側重點差距顯著,因而多變貿易的談判也將變得更加困難。即便如此,有一定的國際貿易規則,總比無限制、無規則的經濟紊亂更有好處。當前,多變貿易主要圍繞農產品、服務貿易、技術發展等方面開展,多方進行綜合布局調整從而實現一致性準則。(三)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活躍。當前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活躍,以后還將進一步呈現出發展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而言,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是源于多邊貿易談判進展不佳,而區域之間謀求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一國的市場有限,必然需要與他國進行經濟合作,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長。在合作共贏時代,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即是結合雙方的優勢所長,使經濟市場擴大化。雙邊、區域自由貿易,最早可追溯到英、法之間簽訂的“科博登條約”開始,繼而開啟了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的國際貿易發展新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歐洲作為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一片蕭條。百廢待興之際,歐洲各國積極謀求經濟發展,利用這一黃金時間,以歐盟的形式促進了歐洲經濟的復興,并成為區域之間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組織。歐盟在起始階段,屬于政治結盟,政治屬性遠高于經濟領域,但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歐盟也逐漸過渡到經濟領域,其重心的轉移可從中發現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的活躍及積極作用。二十世紀末,世界上許多發展中國家迎來了經濟轉型的大好時機,各國依托周邊環境開展雙邊、區域自由貿易。除歐盟以后,也形成了大小不一而形式各異的經濟聯盟體,如東盟等。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積極進行雙邊、區域自由貿易,與諸多經濟不發達國家及地區進行經濟貿易往來,效果顯著。印度、秘魯、智利、巴基斯坦等國家均與我國開展經濟貿易合作,以簽訂協議的形式,組建自由經濟貿易區。當前的雙邊、區域自由貿易,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從整體上看,雙邊、區域自由貿易結合各國的實際需求,在創造經濟價值,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意義重大。(四)世界服務貿易興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進而推動了服務型行業的快速發育。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蓬勃興起,發展到今天,世界父母貿易已然成為國際間貿易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服務貿易提供了可行性支撐,讓服務貿易的深入開展有了堅實的后盾。另一方面,在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中,相對于傳統型貿易格局,服務貿易在增長比重上大幅度提升,而在經濟增長的總量上,服務經濟也是發展的最為快速。不言而喻,在今后的世界經濟貿易中,服務貿易依然是重中之重,并且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貿易發展水平的重要考量點。服務貿易以發達國家為主,因為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科學技術實力雄厚,在服務貿易中占據主導的角色,并依托國際服務貿易而獲得了高份額的市場利潤。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及經濟不發達地區,也在積極需求發展國家服務貿易的切入點,積極改革自身經濟體系,尋求服務貿易發展的攀升。近些年來,我國加大力量對服務貿易的投入,在通訊、電信、保險等事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服務貿易,仍然在客觀上存在差距,如技術含量、運行模式等需要積極調整、優化,以切實發揮出服務貿易的積極效益,并實現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二十一世紀是世界貿易大發展的時代,而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時代主題。‘環保’、‘綠色’、‘新能源’將會成為新型行業,并在經濟體系中擴大比例,成為主導力量。環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對新能源的研發與推廣,是全世界的共同發展趨勢,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貿易經濟中的戰略性重點所在。

二、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與戰略選擇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各地的經濟貿易變得愈來愈加頻繁與密切。隨著世界經濟的縱深發展,在國際經濟貿易中新經濟力量不斷崛起,同時隨著世界經濟的下行壓力增大,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區域自由貿易步伐得以進一步加快。為更好地應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有必要揚長避短,加強貿易政策指引,加大優勢產業扶植力度,同時大力發展貿易服務,以期使我國能在國際經濟貿易中長遠、穩定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貿易戰略;對外貿易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為更好地應對國際經濟貿易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們應密切關注國際經濟形勢,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多維度、多方面進行考量,制定出適宜的對外貿易戰略。總體而言,我國對外貿易的戰略選擇,需遵循科學的對外貿易方針,以互利共贏為發展原則,積極拓展對外貿易的領域及深度。

一、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分析

當前,國際經濟貿易在發展上主要呈現“新經濟力量崛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區域自由貿易加快”三個方面的趨勢。1、新經濟力量崛起。在世界經濟貿易活動中,長期以來,發達經濟體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例如,以美國、日本及歐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他們在整個世界的經濟貿易中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這些發達經濟體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世界經濟貿易發展未來的走向。然而,近些年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的多元化發展,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速度逐漸緩慢下來,新經濟力量開始崛起,并且發展迅速。例如,在進入21世紀后,美國經濟增長平均速度為2.2%;歐洲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2%;日本則處于蕭條發展中。反之,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貿易活動頻繁,經濟增長速度很快。可以預見,在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中,很可能趨同甚至超越發達國家及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之所以如此看好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源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多項有利的經濟政策支撐。二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擁有充沛的、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支撐。三是因為發展中發展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相對而言,發達國際及地區則沒有這些優勢因素的支撐,而且他們正面臨人口老齡化、經濟體空心化等問題的困擾,因為他們的經濟發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響。正是上述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將助力發展中國家在未來十年趕上甚至超越發達國家及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2、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國家經濟貿易中,一直以來并存在著貿易自由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兩種既然不同的指導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主義”。長期以來,貿易自由主義一直占據著上風。在貿易自由主義的倡導下,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后,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迅猛,并迅速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絕對主體,并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奉行貿易自由主義的美國是貿易自由主義最大的受益者,它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遠遠超過日本及歐洲的大部分區域。但是,在90年代后,隨著世界上更多的國家與地區加入國際經濟貿易競爭之中,尤其是一些非常具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的加入,美國在國際經濟貿易之中的優勢地位受到很大的挑戰。再加上美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劣勢,如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等開始顯現,導致在國際經濟貿易之中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而其他經濟發達國家在金磚國際等國際貿易新經濟力量的沖擊下,也或多或少面臨著和美國相同的困境。在此情形下,為確保經濟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優勢地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逆世界潮流而行,開始奉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以極力維護本國利益,至使在國際經濟貿易中,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有所抬頭,并呈現愈演愈烈之勢。3、區域自由貿易加快。在國際經濟貿易中,主要存在多邊自由貿易、雙邊自由貿易、區域自由貿易三種貿易形式。在國際經濟貿易的前期,多邊自由貿易和雙邊自由貿易占主導。雖然雙邊自由貿易、多邊自由貿易有著一定的缺點。比如雙邊自由貿易規模相對而言較小,影響力比較弱。而多邊自由貿易雖然涉及規模大,影響力也相對較大,但是,因多邊自由貿易因涉及多個國家、多個經濟體,因此共識不容易達成,談判進程緩慢。但是,毋庸置疑,無論是雙邊自由貿易,還是多邊自由貿易,都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利于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現在,隨著世界貿易的深度發展,除了雙邊自由貿易、多邊自由貿易,當前區域自由貿易發展步伐加快,且區域自由貿易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二戰后,歐盟的形成帶動和促進了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以美國及加拿大為主體北美自由貿易區促進了整個北美經濟的發展;而以中國為主導的亞太經濟組織等則促進整個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我國對外貿易戰略選擇

查看全文

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摘要:新時期信息技術與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世界各國的貿易合作機會的增多,逐漸地形成了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在合作互利的背景下,國際經濟貿易推動了各國的經濟發展,我國也因此受益頗多,與此同時,由于國際經濟貿易的特性以及我國經濟體系等因素,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也對我國經濟產生了一定的制約。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對于正處于發展中的我國來說,既帶來了較多的機遇,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挑戰,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把雙刃劍,利弊是同時存在的,因此本文從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經濟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兩方面展開分析,探究了新時期我國該如何應對國際經濟貿易所帶來的影響,實現經濟持續且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經濟全球化;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正處于迅猛增長階段,這與經濟全球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國對外貿經濟收益較為重視,其不僅可以推動我國經濟體系建設,也能在根本上體現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實力。世界各國目前都處于合作共贏的態勢,通過對外貿易來完善經濟發展體系建設,強化自身經濟實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對國際經濟貿易的關注度也在逐步增高,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完善與競爭力的提升都是有著巨大幫助的,但是國際經濟貿易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容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何把握國際經濟貿易所帶來的機遇,克服國際經濟貿易所帶來的苦難,是決定我國經濟發展走向的關鍵。

一、國際經濟貿易的特性

(一)生產國際化。貨物的流動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在國際上,世界各國的產品及貨物逐漸向交織與融合方向發展,各國借助理念及技術的整合,不斷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與技術,如此才能實現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競爭力的提升。現階段世界各國對外貿經濟建設都保持了認可的態度,在政策上也有著較多的援助,對外貿稅率明顯減少,這也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際經濟貿易對各產品的質量需求較高,因此也對各國的生產能力有著高標準的要求,產品的不斷流通,實現了各國在生產技術上的交流與改進,也造就了跨國公司的發展,促使了生產實現國際化,其也是國際經濟貿易中最為明顯的特點之一。(二)貿易自由化。目前國際貿易體制建設以逐漸完善,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成立,為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各國貿易交流矛盾與障礙也都得以解除,在世界貿易組織的規范下,世界各國間的貿易量實現了飛速地增長,隨著制度與體系的不斷完善,各國間的貿易更加自由,并且國際貿易組織也對各國貿易有著最為直接的幫助,提升了各國間的經濟貿易效率,推動了各國經濟水平的增長。(三)區域一體化。在現有的國際經濟貿易中,由國家出面,為了對內加強經濟合作和對外加強競爭實力,通過協定或條約的形式,將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并具有超國家性質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等,消除區域內的各成員國之間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超國家集體。區域集團實質上是一種區域性的一體化經濟組織,像歐盟、亞太經合組織等。20世紀90年代后,全球各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區域化經濟愈來愈來呈現出多元化、自由化的活躍跡象。

二、國際經濟貿易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