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

時間:2022-07-14 04:06:33

導語: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思政教學與實踐

摘要:“世界近代史”課程是高校歷史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針對這一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研究,對教育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堅定理想信念以及增強綜合素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充分挖掘蘊含在該課程專業知識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能實施的途徑,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關鍵詞:“世界近代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和載體。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當前存在著普遍重視專業知識的講授,而忽略課程教學的價值取向等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適應當今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多種形式把思政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該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加快提升教師自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1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探索

1.1從世界近代史的視角看中國文明的歷史地位,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歷史課程本身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在我國高等學校歷史教學大綱里所規定的主要任務。“世界近代史”課程同樣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從世界近代史視角審視中國文明,將它放在世界文明中加以對比,我們就能夠重新認識中國文明對世界文明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比如,蒙古帝國的建立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中國的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等發明傳入西方。“歐洲人進行地理大發現之前,早已掌握了中國人所發明的指南針。……歐洲最早的火器是14世紀末的幾件火銃,其形制與中國傳世的火銃極為相似,顯現出來自中國的明顯影響。”[1]中國早在北宋時期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而西方人1454年才首次使用了活字印刷。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也承認,“德國人約翰·古藤貝格首次使用活字印刷,在此之前,活字印刷在中國已經發展了好幾個世紀。”[2]有學者曾說過:“中國的四大發明和瓷器(有人將瓷器說成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世界文明所發生的影響怎么估計都不為過。”[3]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近現代科學賴以發展起來的重大發明創造,約有一半來自中國,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絕不是“四大發明”,也不是“十大發明”“一百項發明”之類的詞語所能概括得了的,通過系統地比較,才能清楚中國對世界科學與文明的貢獻。[4]可知,在科學史上中國的許多重大發明和創造對世界步入近代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近代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據西方文獻的記載,“清朝前期,中國產的絲綢以其價廉、特殊工藝質量和裝飾魅力,在歐洲市場極具競爭力,絲綢貿易獲得了巨額利潤。……中國浙江省是全世界最大的產絲區,其產量被認為相當歐亞兩洲的總和。”[5]可見,清朝前期的中國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絲綢生產國和貿易國,對外貿易長期出超。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是英國,18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對華貿易總值已超過歐洲各國對華貿易的總和,19世紀末英國對華輸入值不斷上升。而“在迅速增長著的中英貿易中,中國一直是出超,英國處于不利地位。”[6]這至少可以說明,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歷史上,中國的經濟總量長期位于世界第一,只是19世紀30至40年代才被英國超越了。通過學習“世界近代史”課程,我們能夠了解世界各國人民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已被載入史冊的無數仁人志士的愛國奮斗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至今依然鼓舞人心、令人感動。比如,1860年11月亞伯拉罕·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北戰爭爆發后,他堅決反對國家的分裂,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奴隸宣言》,為北方的勝利打下了基礎,維護了美國聯邦的統一,促使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被人們稱為“偉大的解放者”。人們懷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堅強的個性。他一直是美國歷史上最受人敬仰的總統之一;1894年7月,意大利發動了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占領了其背部的一些領土。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了《告全國人民書》,號召人民團結起來為保衛祖國而戰。全國人民熱烈響應號召,自愿捐獻糧食、衣物和金錢,青年們踴躍參軍。1896年3月,雙方在阿杜瓦進行決戰,6萬名埃塞俄比亞軍隊大敗1.7萬名意大利侵略軍。埃塞俄比亞人民抗意戰爭的勝利,為非洲各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樹立了榜樣。[7]孟尼利克二世因此也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偉大的統治者。

1.2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與觀點,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高校歷史教學中,教師一般比較重視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并不太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時代要求了,必須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歷史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體到“世界近代史”這門課程,就要求學生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思考和分析有關歷史問題,并得出正確的結論。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課堂討論是新形勢下歷史教學的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教師在“世界近代史”課程的課堂討論過程中,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為指導,引領學生對某一個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合理的評析,避免片面性和絕對化,這不僅能夠鞏固和完善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而且還能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1.3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和引導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簡單地說就是相信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并且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在思想和行為方面激勵自己不斷努力。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就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這也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獲得巨大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樣:“我們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要想堅定理想信念,我們就必須加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因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是堅定理想信念最基本的方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世界近代史”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點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關于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發展規律的科學。1848年在英國倫敦問世的《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社會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科學論斷;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且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從此,科學社會主義在國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以及在與各種不同理論流派的斗爭中得到豐富和發展,不斷走向成熟,最終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部分,它誕生之后就成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并有力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和1848年歐洲革命經驗教訓總結的基礎上,積極投入到實際的革命斗爭,即組織和引導工人階級的斗爭,并于1864年在倫敦建立了“國際工人協會”,簡稱“第一國際”;繼續進行理論探索,1867年撰寫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科學地論證了資本主義必將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結論;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當作自己的指導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國際工人運動出現了新高潮,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紛紛成立,在此背景下,1889年在巴黎第二國際建立了起來;1903年,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黨宣告誕生,它的建立是俄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不但推動了俄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而且對后來的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由科學理論變為現實。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才能獲得成功。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獲得巨大勝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成果。因此,學生只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才能夠清楚地了解中國國情,才能夠深刻認識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自己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2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途徑

(1)重新修訂課程教學目標。高校“世界近代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向學生科學、準確、系統傳授近代歷史上資本主義在西方上升、發展、向全世界擴張,并在全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和反響的基本史實,深刻揭示人類歷史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過程。系統介紹近代國外史學理論和史學流派,并科學地介紹關于世界近代史問題的研究動態。全面奠定學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理論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研究能力,為勝任今后從事的歷史教學、科研和進一步深造準備條件。重新修訂的課程教學目標中,要增加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即:通過深度挖掘和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機融入“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要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加快提高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溝通學生與教學內容的橋梁,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高校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提升自己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在專業能力和思想政治方面,要堅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通過不懈努力學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政治站位,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提高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有效性。黨的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并提出了“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和新期望,其中從“大學的全面發展,最終要體現在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上”這一理念出發,對大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即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而且更需要有效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專業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方面,只有具備了這些素質,才能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才能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作出自己的貢獻。綜上所述,高校學科專業正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世界近代史”課程作為歷史學專業必修課和專業主干課,任課教師應當把課程思政建設當作永恒的教學工作,把思政教育元素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實現課程專業內容與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的互相融合,深化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英]G.R.埃爾頓.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M].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段亞兵.文明縱橫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67.

[4]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41.

[5]張杰.清朝三百年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382.

[6]陳旭麓.中國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7]劉宗緒.世界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32.

作者:艾買提江·阿布力米提 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