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相互作用;力量對比
一、經濟全球化對政治多極化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各國經濟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是不同步的,是很不平衡的發展,這就導致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出現此消彼長的變化,一些基礎好、有優勢的國家就會借助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這就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促進了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經濟全球化加深了各國的相互依存與合作
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進行更加務實的合作,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互協調、對話與合作,避免沖突與對抗,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對于世界政治多極化是很好的推力。
3.科技的發展是推動政治多極化的自然動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當今世界誰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制高點,誰把握住了科技革命的機遇,就會大大地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從而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有利地位,這對于世界政治多極化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推動力。
二、政治多極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政治多極化促進經濟全球化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得兩極格局徹底瓦解,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國際交往更加密切,國家之間的關系也趨于正常,這就使各國更加注重發展經濟來改善人民的生活,這對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有利的。
2.世界政治格局轉化過程中,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綜合國力的發展和競爭
這就促使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競爭更加激烈,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和高科技的研發和應用,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各種國際組織為了解決世界性的問題不斷地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聯系,這種合作與聯系雖然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結果,但反過來又大力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伍貽康,黃燁菁.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12).
篇2
中圖分類號:D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3-0076-01
摘要:歐盟憑借其成員國共同的地理、文化傳統、一體化經濟以及外交的趨同表明了歐盟是個實質性的國際體系單位。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國際環境塑造了歐盟,而歐盟的發展也改變了國際環境。同時在冷戰結束后,歐盟更是致力于發展自身力量。追求其集體身份在國際社會互動中的進一步牢固。本文試從歐盟自身經濟、政治、軍事、及成員國與歐盟自身矛盾的四點內因及經濟全球化、多極化格局和國際定位認可三點外部環境兩大方面討論當代歐盟在國際體系機構中的地位。
關鍵詞:國際格局體系;一超多強;經濟全球化
歐洲共同體/歐盟在兩極對峙年代臥薪嘗膽為國際體系的轉換打下基礎,國際體系的轉換反過來為歐盟在新秩序中的創造了條件,同時使其集體身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高度認可。而在冷戰結束后的國際體系機構中,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美國憑借其強大綜合國力,穩居霸主地位,雖然當下美國無法單獨主宰國際體系中的很多事項,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尚無其他力量能與美國進行實質上的挑戰。那么在此背景下的歐盟到底處于什么位置呢?
首先從歐盟自身來看,歐盟在經濟方面的力量相對于如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力量中心是明顯更強的,主要體現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適應國際多變進程等方面。在世界貿易體系中貿易相關規則的制定和多變談判議程的確定上體現了歐盟在國際經濟領域的強勢。但如果從政治力量這一角度,歐盟的實力較為缺乏。雖然“歐盟現在有能力對外采取自信的、獨立的行為”①,在國際行動中,歐盟沒有參與派駐索馬里、盧旺達、阿爾及利亞沖突地區的維和部隊,顯然是缺乏必要的權力的。由于歐盟成員國仍然保持著國家身份,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顯然,成員國對歐盟國際行為能力發揮產生了制約,具體來講,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第一,國家與超國家權力之間的矛盾。歐盟一體化本質上是以群體行為代替或取代個體行為的各城,必然導致國家向一體化組織的轉移或讓渡。但目前的形式來看,各成員國的政策市要盡可能減少向歐盟過渡,成員國仍然是核心,在此狀況下,歐盟超國家權力的有限性決定了對外政策領域和行為能力的局限性。第二,國家利益是國家對外行為的基本動因,同時由于各國實力、地位、觀念、利益上的不同使得歐盟無法統一利益點,或者說無法通過各成員國的磋商、討價還價和協調而最終博弈產生結果,因此“歐盟對外能力的局限性主要來自成員國無法取得一致意見,有時候,成員國的對外行為反而成了歐盟發揮其作為一極的作用的反作用力。”②第三,由于歐盟內部存在三個大國,即英、法、德。其中法德間的關系尤為重要,近幾年來,德國與法國之間的分歧增多,對歐盟的發展及其行為能力的發揮帶來了負面影響。由此可見歐盟成員國對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及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
綜上考慮來看,歐盟作為一個新型國際行為體,雖然在經濟方面,有著超強的實力,但是在權力政治、軍事安全領域的行為能力是有限的,加之歐盟本身存在的一些制約性的矛盾的存在,使得歐盟在全球影響上及作用范圍仍有一定局限。“在規范的意義上,歐盟像一個巨人,但在實踐中,它卻是一個矮子。”③
再次從外部環境的影響來看具體的歐洲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在一定社會生產發展水平、科技革命成果和國際分工發展基礎上形成的一個關系世界經濟全局的、長期的、客觀必然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勢。歐盟是經濟全球化中的一個重要角色,作為資本主義發源地的西歐,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已發展成為規模最大的一極。在歐盟內部,建立了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了經濟與貨幣聯盟,取消了關稅和貿易壁壘。在國際上,歐盟大力推進貿易自由化。顯然,在經濟全球化的外因促進下,歐盟的發展更為迅速,并且充分利用歐盟強大的經濟實力,將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加深加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歐洲一體化看作是經濟全球化的區域性表現。因此,歐盟很好的利用了經濟全球化這一浪潮,為經濟超強的地位加大了實力。從多極化格局方面來講,冷戰期間,歐洲處于夾縫之中,在美國的保護下首先解決自身的發展問題,對于國際事務多局限在經貿上。冷戰結束后,歐盟取得了較大的主動權,重新調整了發展戰略和對外關系,積極使歐盟的整體競爭力不斷提高,謀求歐盟在國際舞臺展現說話的聲音和政治地位。因此,歐盟與一系列國家或區域組織建立全面伙伴關系,與美國加強了跨大西洋伙伴關系,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與俄羅斯發展戰略關系。這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對于國際和平與穩定有著積極意義,也有利于促進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在這種對外關系的開展中,歐盟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有了一定得提高。但是,這種提高是量上的提高,而不是質上的提高,并沒有使歐盟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因此,國際體系格局的重大改變沒有根本性的為歐盟帶來顛覆性的實力改變。
通過以上對歐盟內因的分析得出歐盟自身雖然具有經濟強大的是實力,但是非常尖銳的存在限制其國際地位的軟肋。從外因上看,由于世界各成員國的利益出發點各不相同,對歐盟的認可度并不是十分的。因此,可以得出,歐盟雖然是世界上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但它由于自身存在的諸多限制和國際背景的制約,使其國際影響力無法與傳統行為體如世界格局中的美國、俄羅斯相比。當然在未來發展趨勢來看,歐盟作為一個國際行為體,在世界舞臺上的活動將更加積極,也更加獨立。在內外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歐盟的整體國際行為能力及國際體系中的地位將逐步增強,歐盟將繼續為歐洲和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茂明,《歐洲聯盟-國際行為能力研究》,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姚勤華《歐洲聯盟集體身份的建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3]陳朝高編著:《歐洲一體化與世界》,時事出版社,1999年版。
[4] C.Hill(ed.),《National foreign policies and European Political Cooperation》,London,Allen&Unwin,1983
[5]Alim.El-Agraa,《The European Un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2007.
注釋:
①參見Hazel Smith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What Is and What It Does,P.272
②俞正梁等:《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盟)和中國》,第250頁
篇3
知識是靜態的,人有了知識,還應該明白如何正確地將所掌握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沒有智慧,充其量不過是一本記載著知識的書。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1政府(國家)
1、政府(國家)這樣做的政治學依據。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國家)這樣做的政治學依據是什么?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我國的國家性質;②我國的國家職能;③我國國家機構應該堅持的原則;④國家這樣做的意義。
2、政府(國家)這樣做的經濟學依據
在《經濟生活》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國家)這樣做的經濟學依據是什么?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社會主義的本質;②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③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目標;⑤市場在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是有弱點和缺陷,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⑥國家宏觀調控主要運用經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國家這樣做的經濟意義。
3、政府(國家)在經濟學里面的行為是宏觀調控;
政府(國家)在政治學里面的行為是履行國家職能。
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2國際關系
1、(政治學)為什么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國際關系極其決定因素。
2、(政治學)中國為什么極力主張構建和諧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中國為什么極力主張構建和諧世界?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主權國家的權利與義務;②聯合國的宗旨與原則;③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積極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④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的要求,有利于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⑤國際競爭的實質;⑥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我國的外交政策;⑦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標等)。
3、(經濟學)國際經濟關系
在《經濟生活》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發展國際經濟關系的依據,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是生產社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場經濟開放性的要求;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④對外貿易的作用。
4、(哲學)國際關系
在《生活與哲學》里面命題,凡是要求回答:發展國際關系的哲學依據,都要從以下知識點去考慮:①事物是普遍聯系的;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③內因和外因的關系;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⑤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辨證關系。
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3企業
企業是市場的重要活動主體,是《經濟生活》的重要內容,高考政治在《經濟生活》部分經常考到企業的知識,而且牽涉的知識面廣,知識之間關聯度大。但是也有規律可遵循。
我們在回答企業該怎么辦之類的問題時,與企業有關知識如下:
①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因為企業生產的是商品、要重視產品質量)
②掌握市場信息,調整產品結構,面向市場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
③加強管理,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高個別勞動生產率;
④采用先進技術,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建設創新型企業;開展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
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以較少的資源,較低的成本,生產較多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⑥經營者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還要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素質,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⑦企業要搞好售后服務,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實施名牌戰略,堅持正當競爭,反對惡性競爭;
⑧企業必須遵循價值規律,按價值規律辦事情;要自覺遵守市場交易原則,維護市場經濟秩序;
⑨企業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必須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
⑩堅持科學發展觀。
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4公民
1、《政治生活》在公民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統一和諧的關系。國家權力機關由民主選舉產生,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政治方面,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公民應該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⑵要正確對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⑶三大原則: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②堅持公民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⑷公民監督。
2、《生活與哲學》在公民(個人)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統一的關系;
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⑶人與規律的關系;人與聯系的關系;人與矛盾的關系;
⑷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⑸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3、《經濟生活》在公民(消費者、勞動者)這個知識點上命題,經常要考慮如下知識:
⑴個人消費品的分配;
⑵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勞動合同制度;
⑶公民應該有納稅人意識;
⑷公民的幾種投資行為——購買股票、購買商業保險、存款儲蓄、購買債券;
⑸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質,享受了權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高考政治大題答題模板5《文化生活》主要命題點
1、文化的作用:文化精神力量;
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綜合國力;文化對人的影響(優秀文化的作用)。
2、文化發展與創新:創新的重要性;
創新的途徑(根本途徑和具體途徑);處理好兩對關系,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創新的主體—人民。
3、中華民族精神:內涵;
核心;為什么要弘揚(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樣弘揚。
4、先進文化建設:堅持的指導地位;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思想道德建設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凡是經濟學中見到如何經營類題時,應想到:
⑴市場:面向市場進行產業、產品結構調整,生產適銷對路商品;遵循價值規律,將生產資料與勞動力進行優化合理配置。
⑵科技:貫徹科教興國戰略,運用高新技術,加強自主創新;
⑶管理:加強管理,貫徹人才強國戰略
⑷素質:提高經營者,勞動者的素質;
⑸效益: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增大產出,提高經濟效益,走新型工業化之路。
⑹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信譽,創立品牌,生產優質無公害商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⑺競爭力: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將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運用政治學知識回答如何做,一般會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角度來回答,但具體的又可以從黨、國家機關、公民角度回答:
從國家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履行國家職能和堅持國家機構的組織活動原則方面回答
從黨的角度回答時:要注意從黨的領導和執政方式及加強黨的建設角度回答;
篇4
【關鍵詞】;政治哲學;民用航空;全球化
政治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是以哲學的方式關注人類的政治生活,追問的是政治事物的內在本性,探究的是政治事物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政治事物的好與壞、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的反思獲得真正的知識。政治哲學歷來是作為規范理論而與認知理論相區分的。作為規范理論,它的核心是講“應當”[1]。政治哲學要探尋判定政治事物的價值標準,或者說為尋找這種價值標準提供最終根據。
自20世紀以來,無論是國內還是世界范圍內的政治以及與政治密不可分的經濟生活都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從世界經濟體系理論和結構主義觀點來看,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化在本質上是國際勞動分工模式的變化,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富有沖突的結構性變革的歷史過程[9]。由于種種理論上的和歷史上的原因,政治哲學在一系列事關當今中國政治經濟生活之根本的問題上還缺乏系統而有力的理論[2]。因此,建構起一種適應現今政治經濟生活的政治哲學理論,不僅對于當今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非常重要,也對指導當今中國民用航空企業的全球化戰略非常重要。
一、政治哲學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建構
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改變,這種改變以政治的方式體現出來,并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生存方式。更為重要的是,20世紀下半葉以后,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大大加速,與以往的時代相比,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最具歷史意義的時代特征[10]。在這樣一個社會生活急劇變動和各種問題相互交錯的歷史時期,人們迫切地需要有為社會整合和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哲學,去發揮它對社會的導向和規范作用。政治哲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復興無疑會波及變革中的中國社會[4]。因此,作為中國社會轉型發展過程的靈魂和指導思想的哲學也必須與時俱進,必須進行一個同這一偉大社會工程的需要相適應的哲學理論變革,其中就包括政治哲學的重建[11]。
1.政治哲學關于全球化的思想沒有偏離認識論軌道
政治哲學是在人類解放的主題下展開的,其立足點是社會化的人類[1]。政治哲學的實質就是政治價值觀念的建構,政治哲學要為合理的社會秩序的建構提供理念基礎。中國當代政治哲學就是要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秩序的政治建構提供理念基礎。當代中國社會的最深刻變化主要就是由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進程造成的。因此現在需要建構的就是一種同全球化和市場化相適應的社會秩序,這種秩序包括外在的社會秩序和內在的心靈秩序[4]。外在的社會秩序就是要建立和實施一種全球化的戰略,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結構和效率的優化。內在的心靈秩序,就是要適應全球化的趨勢,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思維。政治哲學就是要探討如何建構全球化政治經濟生活新秩序,以及建構這種新秩序應當遵循什么樣的正義原則?我們將如何獲得這種正義原則?其核心就是探尋一種能夠引導和規范新生活的正義理念[7]。
2.新的全球化思想已與過去傳統的政治哲學有所區別
對于極端流派而言,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通過資本輸出在全球的勝利,其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5]。而對于懷疑論流派而言,現在所謂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它最多表明當今的世界經濟出現了高水平的國際化,在區域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化只是意味著自由主義預言的全球化正在終結。而對于西方一些變革論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徹底改變世界的變革力量,它從根本上導致了社會、經濟、治理的制度以及世界秩序的變革[12]。
從世界經濟體系理論和結構主義觀點來看,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化在本質上是國際勞動分工模式的變化,全球化只是國際勞動分工模式在來自貿易的收益、市場競爭的收益以及技術創新的收益驅動下不斷擴展和深化的必然產物,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的、富有沖突的結構性變革的歷史過程。因此,全球化的本質特征不應當是簡單的貿易的全球化、生產的全球化或市場的全球化以及技術創新的加速發展,而是一種建立在國際分工不斷擴展和深化基礎上的結構變革[6]。
二、世界民用航空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特征
1.全球民機市場已形成基本穩定的競爭格局[3]
(1)干線飛機市場雙寡頭壟斷
世界民用飛機的壟斷態勢正在不斷得到強化,尤其是在干線飛機領域,全球干線飛機市場幾乎被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這兩大巨頭瓜分。目前在國際民機市場上,波音和空客兩家公司占有絕對壟斷地位。近年來的數據看,兩家公司占有著全球近70%的民機市場份額和近乎100%的大型干線飛機份額,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產品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系列。俄羅斯圖波列夫和伊留申聯合體研制的圖-204和伊爾-96等干線飛機主要市場被局限在獨聯體國家范圍內。
(2)支線飛機市場醞釀新格局
目前,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和龐巴迪公司已經成為支線運輸機領域的“雙雄”,其中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在90-100座級的支線飛機中占有45%的份額。它們的產品在技術與市場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近年來,中國、俄羅斯、日本提出了支線運輸機計劃,以期打入世界運輸機市場。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在其干線飛機競爭日益激烈的局面下,也有意進入大支線飛機市場,這將導致這一市場段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2.全球民用飛機產業發展呈現眾多新的演變趨勢
(1)民機制造已高度專業化和國際化
目前,全球民用航空產業逐漸形成以特大型企業為核心,主系統承包商與分系統承包商和部件供應商關系更為緊湊的航空產業體系。其特點是:民機整機制造企業高度集中,呈現寡頭壟斷態勢;機身、機翼、起落架等機體結構件,發動機以及重要的機載設備等大部件和系統供應商相對集中,呈現國際化分工;其他機載設備和零部件配套企業相對分散;新產品開發的風險合作;系統集成商將主導產業轉移,成為決定商用飛機新產品研發的重要力量。
(2)主制造商逐步優化業務結構
上世紀末以來,世界航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民用航空制造業繼上個世紀90年代大整合后又一輪的結構性調整正在進行。世界頂尖飛機制造商逐步優化業務結構,“弱制造、重服務”的趨勢日趨明顯。主制造商不斷出售自己屬下的制造生產單元,甚至不再保留這部分制造能力,自身承擔的制造生產工作量越來越少,同時不斷擴張服務部門的工作內容,服務在全部業務中比重正呈現越來越重。同時,飛機配套的采購也逐漸由單個產品向完整系統交付方式轉換,從電子到機械甚至材料領域,越來越多的生產商家轉變為系統級供應商。這種主流的“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超出以往“主機與配套”模式的關系,更加強調雙方商務契約內涵的變化。
(3)產品開發模式日趨成熟
從民用飛機研發組織看,民用飛機工業已經形成了分工協作的產業格局,采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全球合作模式開發產品。在這種模式下供應商既要承擔風險,也將分享利潤;而項目的發起者則拋棄了傳統的飛機制造商的角色,變成“大規模供應鏈集成商”,將一個全球分散的設計和制造商團隊整合成一個高度復雜和組織嚴密的系統,通過網絡和系統集成商處于一種實時交互環境中,在不同的時域共同設計飛機的各種分系統。這種模式的產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民機制造業投入大、周期長、資金密集等高風險的特征應運而生的,在民用飛機產品開發中廣泛應用。
三、世界政治經濟大環境下的中國民用航空企業的全球化戰略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逐步融入全球經濟,有利于中國民用航空企業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發展民用飛機匯聚先進技術、優秀人才等優質資源創造條件。一是我國經濟總量已占全球7%以上,外匯儲備占全球儲備近三成,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中國民用航空企業發展民用飛機奠定了強有力的經濟基礎;二是我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影響力逐步增強,有利于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和適航壁壘,為民用飛機項目開展國際合作創造有利條件;三是我國經濟發展催生國內航空運輸市場快速增長,眾多全球知名企業與我國開展民用飛機國際合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將有利于國際資源、要素、人才向我國民用飛機產業聚集。
1.實施市場化建設方略
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有效配置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著力培育技術創新、資本運作、成本控制和長期競爭等能力,按照“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在市場中形成人才優勢、技術優勢、資金優勢、成本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2.實施集成化建設方略
要通過集成化發展,注重在原始創新的基礎上,集成國內外先進技術、成熟產品和優勢資源,注重在引進的基礎上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突破制約大型飛機發展的關鍵技術,形成主制造商應有的核心技術和能力;整合公司內部資源,創建精干高效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運用系統工程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高公司管理效率。
3.實施產業化建設方略
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開發民機系列產品,逐步形成規模;向上下游延伸,形成民用飛機設計集成、總裝制造、客戶服務、金融租賃、維修改裝、轉包生產等較為完整的業務鏈,實現產業化發展。
4.實施國際化建設方略
要與國際市場接軌,樹立國際化經營理念;采用國際先進技術標準和設計制造手段,按照國際通行的適航管理要求開展適航取證工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在市場、供應商等方面的戰略合作,注重利用和集成國內外成熟產品和技術;塑造自主品牌,增強企業信譽,爭取在國際市場占據一定市場份額。
四、結語
一般而言,政治哲學是對于政治生活的哲學反思。在政治生活發生重大變化時期,這種哲學反思尤為重要。在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用政治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當代政治經濟大環境作深入的哲學思考是非常必要的。這種哲學思考可以更好地指導中國的民用航空企業及時準確地把握世界經濟大潮,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與時俱進,更好地實施全球化戰略。
參考文獻:
[1]王巖.政治哲學-理性反思與現實求索[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張慶偉.以技術創新推動中國民用航空產業發展[Z].2010.
[4]王南.當代中國政治哲學的幾個問題[Z].2009.
[5]吳曉明.政治哲學與社會現實[Z].2004.
[6]黑格爾.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7]王卓婭.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哲學與中國研究[R].中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11-09.
[8]孟銳峰.馬克思政治哲學對自由主義的超越.
[9]劉元春,李煜.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一種結構主義的觀點[Z].2009.
[10]烏?貝克,哈貝馬斯.全球化與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11]雅克?阿達.經濟全球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篇5
英國金融時報24日公布該報針對全球頂尖商學院的年度評選結果,去年在此一調查中奪魁的哈佛管理學院,今年蟬聯冠軍寶座,第二名則由賓州大學的華頓管理學院奪得。在前10名排行榜中,美國之外的商學院只占兩名,前7名更完全被美國名校包下,而美國以外擠進前10 名的商學院為倫敦商學院(第8名),以及法國的Instead學院(第9 名)。
據外電報道,哈佛與耶魯等美國長春藤名校在國際間的高知名度與優良品牌,可確保學生畢業后在職場上無往不利,更得以游刃于國際知名大機構。歐洲的Instead與洛桑管理學院,與美國的Thunderbird等學校,也開始積極打造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并專注于培養學生國際管理的專才。
目前,業界招募人才時,評鑒的主要標準之一便是學校提供國際化課程的程度,而入學學生對此要求也日益殷切,影響所及,就連美國最固守傳統的學校也認識到,國際化課程與師資乃是大勢所趨。
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為例,該校55%的MBA畢業生受雇于華爾街,但其中半數以上被派駐海外。哥大教務長菲德柏說,畢業自該校的學生,未來成為全球化經理人的機會越來越大,而培養能在國際間暢行無阻的學生需要從長計議,4年前哥大成立了次級委員會,以評估該國際化課程應著重哪些部分。
此外,杜克大學的Fuqua學院資深副院長雪波也說,建立學校在全球的名聲,并要求教授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是目前刻不容緩的任務。該校除了打算在德國成立分校,并計劃招收多元化國籍的新生。
不過,以評選為最具國際觀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為例,該校68%的學生畢業后受雇的工作地點不同于就學前的居住地,比所有參與評選學校的平均值23%高出許多。
這份排行榜是依據兩類問卷的得分排名,其一是企管學院本身,另一則是1996年的畢業班與獨立研究單位的評估。總計寄出的2萬份問卷中,回收5024份,其中45.2%是透過網路回復。
左右總得分的3項關鍵評分標準分別是:價值與品質(在市場上的說服力)、多元化與研究。除此之外,另有多項附加項目,前8項反映出MBA
課程的整體表現,其中畢業生領取的薪資占最大比重。其余評分標準還包括畢業后職業生涯的進展以及求職的難易度等等。
哪里做生意最好
在《財富》每年眾多的排行榜中,有兩項是美國最佳商業城市和世界最佳商業城市排名,你想知道在過去的一年中世界上哪個城市最受商人們的歡迎嗎? 1999年年底,《財富》的評委們在85個候選城市中,征詢了數百位跨國公司總裁們的意見,最后得出亞、歐、美洲及美國的最佳商業城市。它們的前5名分別是:
亞太:新加坡、悉尼、墨爾本、香港、臺北;
歐洲:倫敦、阿姆斯特丹、布達佩斯、慕尼黑、斯德哥爾摩;
北美:蒙特利(墨西哥)、墨西哥城、布宜諾斯艾利斯、圣地亞哥、圣荷西(哥斯達黎加)。
美國的最佳商業城市是:達拉斯、圣荷西、奧斯汀、紐約、丹佛。
本次評選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這些城市的商業運作成本都非常之高昂,但還是得到了商人們的一致青睞。評委們認為,這些城市有一些共同的東西是最受商人們歡迎的,比如這里擁有高素質的員工、發達的交通網絡、完善的法制體系以及高尚的生活質量,足以彌補高成本的缺點。看來,在未來的社會里,廉價的并不等于就是受歡迎的。
2000年世界將會怎樣?
在新的千年里,世界將會怎樣?有分析家認為,從宏觀角度看,2000年世界仍將向多極化過渡,并呈現如下特點:
一超多強:這是就綜合國力而言的。目前,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等綜合國力因素比較中,居突出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接下來,日本、俄羅斯、歐盟和中國系強國或強國集團,其中,日本是經濟巨人,政治侏儒;俄羅斯是軍事大國,但國力日衰;歐盟正在加速政治、經濟、外交和防務聯合,但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實體;中國的發展前景看好,但其綜合國力與美國相比,差距甚大。有鑒于此,上述一超多強的世界戰略格局尚不會改變。
政治多極化:這是就有關國家或國家集團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而言的。目前,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美、俄、英、法,在處理世界事務中擁有重大發言權和影響力。除此之外,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等國以及東盟、8國集團等組織也躍躍欲試,想充當新的政治一極。總的看,2000年的國際事務不可能由美國一家說了算,政治多極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
經濟全球化:這是就國家間經濟關系而言的。隨著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資本在全球范圍的自由流動,資源的進一步全球性配置,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一種歷史潮流。1999年,西雅圖WTO會議雖以失敗告終,但在新的一年里,世界多數國家仍將致力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制定合理的自由貿易規則,進一步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安全區域化:這是就軍事斗爭準備形式而言的。1999年,全世界共發生了35場局部沖突。2000年,新的世界大戰不會發生,但世界仍然不太平。期間,以確保區域性安全為借口強化區域性軍事聯盟的傾向還會發展,主要是:在歐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將進一步強化,歐盟將進一步落實組建獨立防務實體;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合并明顯具有軍事聯盟性質。在亞洲,美國將繼續串通日本、韓國和臺灣,拼湊新的軍事聯盟。
微軟狀告亞都敗訴
微軟公司最近似乎在官司方面連連失利。繼去年11月在本國被杰克遜法官初步裁定確有壟斷市場的行為后,12月17日,微軟狀告亞都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有了結果,微軟再次鎩羽而歸。 1998年11月,微軟的授權人中聯知識產權調查中心在亞都大廈發現了包括有微軟著作權的盜版光盤、軟件,執法人員將現場清查情況由公證人員做了公證,公證書成為微軟公司最有力的一份證據。微軟認為亞都的侵權行為給他們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要求賠償150萬元。但亞都科技集團拒不承認使用盜版軟件,認為當時微軟所清查的辦公場所是亞都大廈中的另一家公司---亞都科技有限公司,而非亞都科技集團,這是兩家獨立法人的公司,所以微軟告錯了人。
此案曾引起中國IT業的廣泛關注,不少人認為這是微軟向中國計算機用戶開刀的炮彈,微軟此舉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反微軟霸權的熱潮。
法院最終認定,亞都科技集團不是本案被告,公證書雖指明侵權行為發生在亞都大廈,但都無法得出侵權人是亞都科技集團的結論。由于微軟提供的證據不足,法院駁回了微軟的訴訟請求。
誰該為孩子跳樓負責
去年12月25日,唐山市第35中學初二(7)班學生閆華拿到了一張判決書,判決書清清楚楚地告訴她:你應該對自己的跳樓負主要責任,學校承擔的只是部分監護責任。 1998年3月3日上午閆華所在的班級進行語文小測驗,閆華考得不好,只有36分。當時閆華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劉冬還說:"你們幾個不及格的,拿著凳子,跟我去8班,再考一次。"閆華不愿去,沒動。上課鈴響后,劉冬還老師說:"快點啊,上課了,還等我拽你咋的?"話音剛落,閆華打開窗子,從10米高的3樓跳了下去,摔成重傷。
后來閆華這樣陳述自己跳樓的原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無非是讓我們坐在講臺下面,面朝同學背朝黑板坐著,太丟人了。當時我只想著不去,腦子里一片空白,眼看老師越來越近,一眼瞟見旁邊的窗戶,想也沒想就跳下去了。"
劉冬還老師說:"因為我負責8班的晚自習,上課內容也就是復習、驗收本課的知識,所以想讓這5名學生再到8班聽一遍、測一遍,只有這樣才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
對于跳樓事件,閆華認為自己沒有責任,責任全在老師。但學校認為三方都有責任,但主要責任在學生和家長。一名老師說:"一批評就跳樓,以后誰還敢當老師。"閆母表示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沒有什么不妥,但校方卻認為閆母對孩子的溺愛令閆華有些任性。
篇6
1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多樣化的共同點
1.1目標的一致性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它涉及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以及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和高等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對于中國來說,其目的是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正如南京師范大學校長宋永忠所說:“作為高等教育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并不在于國際交流本身,而在于通過交流與合作的國際化過程,合理整合資源、充分利用既有優勢,找準實現國際化的有效途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促進本土高等教育主體的改革、提高、完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樊明武教授也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真正內涵是吸取各民族之長,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管理體制、教學體制、科研體制和社會服務體制上建立起現代大學制度。',[婦在剛剛落幕的2011年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郝平亦指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增強國際競爭力,國際化人才培養業已成為各國政府和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是彰顯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c相對國際化而言,高等教育多樣化體現的是貿易市場自由競爭和經濟社會發展非均衡性的多樣化需要,以及社會成員接受高等教育千差萬別的需求。高等教育只有在體制結構、辦學形式、學校類型、專業組成、課程設置、學生構成、經費來源、學習形式等組成要素方面進行一系列創新,形成高等教育體系模式的多樣化,才能豐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無論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還是多樣化,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
1.2發展動力的一致性
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驅動力既包括世界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協作化、信息媒體網絡化、教育組織國際化、基本國策開放化、社會人才需求的國際化等外部驅動力,又包括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高等教育觀念、參與國際競爭等內部驅動力。而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驅動力包括經濟全球化、知識社會的發展、跨國公司實施國際開發戰略、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國際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等國際驅動力,同時包括經濟多樣化的要求、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科技創新的推動、發展環境的需求、個體需求的擴張、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與創新、人才成長和高等教育運行規律、高等教育擴大開放、畢業生按市場原則自主就業制度的實施等國內驅動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多樣化都是各國政府及各種國際機構有意識、有組織、有計劃推動的產物,在相當程度上說是國家政治運作的結果。發達國家是如此,發展中國家為了發揮后發優勢、趕上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更需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多樣化,從而使兩者具有發展動力的一致性。
2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多樣化的差異性
2.1內涵的差異性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不僅意味著學生、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國際性流動,而且意味著信息資料的國際共享和國際意識的培養,以及包括學位制度在內的各種相互兼容的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等,都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容]。這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與外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繼續擴大接收國外留學生的數量;進一步完善留學生的制度;擴大對世界信息網絡的利用,迅速把握國外高等教育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成果,加強與國外的科研合作,提高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在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也要學習國外長久以來形成的科學研究規范,建立起系統的有利于國際理解的學術話語;制定更具吸引力的留學回國人員政策,積極解決人才外流問題;擴大高等學校的對外交流權限,增強高校進行國際交往的主動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改革高校課程,積極在高等學校開展多元文化教育等具有全球意義的教育,等等。
而高等教育多樣化的發展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大眾對高等教育產生了不同層次的需求后呈現的高等教育發展態勢。高等教育多樣化的內涵表現在高等教育體制結構、形式結構、層次結構、類型結構、學科結構、經費投人結構’、途徑結構、師資來源結構和中外合作辦學結構的多樣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知識創新模式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等領域的多樣化。高等教育不僅需要發展精英教育,同時還必須走出象牙塔,發展平民化的民間教育及各種類型的高等職業教育[5]。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多樣化的內涵是存在差異的。在中國,比較有幸的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多樣化幾乎在同一個時間段,即改革開放后才獲得大力發展,可以通過借鑒國外高等教育多樣化的辦學體制、辦學模式、辦學理念,來發展中國多樣化的高等教育,比如高等職業教育、獨立學院等辦學模式。
2.2思想傾向的差異性
當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在發達國家政治強權,經濟、科技和文化強勢的現實條件下進行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較為落后,科學技術也欠發達而處于世界的“邊緣”地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思想傾向往往是單向度的。主要表現為:
2.2.1文化的單向傳遞性
少數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發達的科學技術,幾乎壟斷了所有信息系統和文化產業,使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及其學生深受歐美文化的影響,導致思想傾向、生活方式和人格趨向上留下深刻的西方文化烙印。
2.2.2知識體系的單向交流性
西方國家在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學體制及知識結構方面均占據著主導地位。少數發達國家高度集中了世界主要科學技術,占有全球大部分研究和開發經費,集中了大量高層次人才,使發展中國家在總體上處于國際知識體系的,形成知識體系的單向交流性。
2.2.3留學生主流的單向流動性
留學生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也是發達國家擴展其政治和經濟影響的全球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多年來,留學生教育始終保持著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的主流流向]。如2004年,全世界約有250萬留學生,其中美國57.5萬人,占世界留學生數的23;之后是英國占12%,德國占119,6,法國占10,澳大利亞占7%,日本占5,這六大全球留學目的國的留學生總數占全世界留學生總量的67[7]。2009年,全世界留學生總數為343萬人,美國于2009/2010學年共吸引留學生69萬余人,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留學目的國的地位。以上所述,均表明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具有趨同西方的思想傾向。高等教育多樣化正與上述的思想傾向相反,它是現實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發展水平非均衡化、社會需求的多樣化、社會服務的個別化個性化的反映,是以求異思維為基礎的生動表現,從而使兩者體現出思想傾向的差異性。
2.3過程特色的差異性
2002年,高等教育被wTO列人貿易服務范疇,明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以面向世界、向國際開放為前提的。在此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的高等教育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全方位、多領域、全景式地參與國際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與競爭,力爭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和國際交往能力,能處理各種難題的高素質人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8]。而高等教育多樣化是以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的不斷變革和升級為前提,是為培養和造就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學科或專業、不同特色的人才群體,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而服務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國際間的相互開放、廣泛交往而形成發展的;在國際交往過程中,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科技、信息的強大優勢,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形成了流向的不平等現象,即國際化流向呈現出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向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流動的單向性的特色。而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過程主要是通過改革與創新,特別是通過高等教育體制創新、觀念創新、理論創新、機制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創新而形成與發展的;在多樣化的發展過程中,更多地突出了創新性、多元性、自主性的特點。反映了兩者運行過程色的區別性。
3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多樣化的關系
3.1互動關系
高等教育國際化本身就有一個多樣化問題,如多樣化的國際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的國際課程的開設,不同類型、層次、學科留學生的國際交流等。而高等教育多樣化,不論其宏觀結構還是微觀功能的多樣化,同樣存在著需要進行國際交流,開展國際合作,在交流和競爭中發展國際化的問題。因此,當今時代的各國高等教育既要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時又要發展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利于各國高等教育或高等學校博采眾長,促進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樣,發展高等教育多樣化或高等學校的多樣化,更能充實和豐富國際交流、相互學習的內容,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兩者充分體現出一種互動的關系和互相促進、推動的關系。例如近十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就是通過國外優質教育機構與中國高等院校的專業項目的合作,促進學校優化專業、改進課程、提升教師素質,同時也滿足了更多學生接受優良教育的需求,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全面提高高校對外開放度]。
3.2互補關系
鑒于當今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在發達國家占強勢地位的條件下開展的,而發達國家利用其積累的經驗,自覺或不自覺地起著“示范效應”的影響。所謂“示范效應”是指由于人們對高等教育期望迅速膨脹,忽視本國的實際水平,將本應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分別提出來的任務和采取的措施,在當前一古腦兒地提出來,從而出現錯位和失衡現象[1。。。發展中國家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提出與實施,無疑地對發展中國家自身的高等教育民族性起著壓制、沖擊作用,本質上說也是對多樣化的壓制和沖擊,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樣化。而高等教育多樣性是單向性的對立物,倡導多樣化,有利于從思想上、體制上、機制上、措施上強化民族性,豐富民族性,對發達國家的強勢文化和高等教育向發展中國家單向性流動中的一些有害或不利因素進行必要的抑制,使高等教育國際化健康地發展,從而起到互補的作用。
篇7
近年來,湖北廣大文藝工作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謳歌火熱的現實生活,不斷推進文藝內容、文藝形式創新,創造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時代精神、時代風貌、時代氣息的文藝作品,精品頻出,形成了文化領域的“湖北現象”。實踐證明,堅持科學發展觀,文藝就欣欣向榮,強勁發展,就能充分發揮其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國民素質、激發奮斗熱情,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發展的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促進文藝大發展大繁榮是全體文藝工作者的莊嚴使命,是我們面臨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圍繞這一問題,我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第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推進文藝創新。文藝創新是推動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強大動力。文藝創新包括觀念、管理理念、體制機制、文藝內容、文藝形式創新等諸多方面。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領會黨的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不斷深化對文藝的地位作用、發展方向、發展思路、發展目的的認識,不斷強化實踐探索意識、改革創新意識,以觀念創新推動文藝創新的新發展。
第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文藝事業必須把服務人民作為根本的尺度和標準。一切先進文化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發展文藝事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以人為本,文藝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二為”方向,不斷創造出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必須創新文藝的手段和形式,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人民群眾的需求,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思想上的啟迪、身心上的愉悅、審美上的享受;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自覺投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深刻體驗社會前進的準確信號,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內心感受,以獨特的審美方式,藝術再現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堅持以人為本,還必須遵循文藝發展規律,尊重文藝工作者的辛勤勞動,尊重藝術家的創新精神,保護藝術家的創新成果,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藝術創新、尊重藝術人才、尊重創作權益的良好氛圍。
第三,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新形勢下文藝事業發展的規律。當今時代,政治多極化不可阻擋、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文化多元化方興未艾、信息網絡化不斷擴展。在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社會變革期,推動文藝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探索、研究文藝事業發展的規律。比如在新的歷史時期,文聯的性質、職能、任務、管理和服務的方式有哪些新的變化和要求;在各種文化,包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匯合在一起,呈現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也是最復雜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格局的今天,文藝創作如何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始終保持民族性,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不斷增強包容性。又比如文藝手段和文藝形式的創新問題,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為文學藝術注入新的元素,既保護傳承原生態文化,又催生新的文藝品種。諸如此類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分析,形成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
篇8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認同;認同危機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1-0065-02
在審美觀念和視角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客觀歷史進程。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面對的是西方在此進程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全球主義”和“普世主義”價值觀對其他國家利益的侵蝕;面對的是西方的資本經濟與消費文化試圖制造一個同質的社會:工業化的西方標準被視為全球通用標準,資本與市場打開了國界的大門,其運行規則得到了全球意義的擴張,好萊塢、麥當勞、英語、西裝在世界文化的各個角落長驅直入。全球化已經對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僅模糊了民族國家的疆界,同時也模糊了文化的界限,使得某一個文化認同變得多重,更是呈現了一種文化認同的多極化和非單一化。在這種情形下,原有的文化認同遭到式微,我們是誰,文化將何去何從,全球化對于文化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全球化在推動文化變得多樣、斷裂、流動的同時,構建出來的多種他者文化,也讓各種文化互相混雜,從而也構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的契機。
一、認同與文化認同
認同:自我與他人之間一種關系的界定,是共同體成員對價值歸屬的自我確定。是一個人的自我概念,即對“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類問題的回答與解釋。
文化認同是認同概念的延伸,是某一個族群或民族特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它包括認同和建構兩個方面。它既是一個國家、階級、民族、種族、性別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獨有特征,又是處于這種文化中的主體建構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認同危機
相對于個人來說,文化就是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規律上說,人的發展是與文化的腳步是一致的。但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恰恰出現了人脫離文化而發展的現實。當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
首先,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通訊工具、娛樂方式,特別是互聯網的使用都在改變著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全球的聯結更加緊密。世界在變小,也在變得扁平化,過去阻礙交流的各種壁壘正在被清除,越來越多的人活動在由網絡所構成的虛擬空間之中。隨著全球傳播媒介的發展推進,文化認同日益呈現出去疆界化的特征,地域對于文化交流的限制日益減弱。一方面,隨著跨國流動性的增加,人們越來越頻繁地接觸、進入他文化的日常經驗中,分享其他國家、民族、種族或族群的觀念和價值;另一方面,依托大眾媒介,外部世界與家庭空間聯系緊密,人們享受從電視和網絡上獲得的文化觀光,觀察和了解他國、他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無論是哪種文化接觸,都會促成對他者文化的想象性認同,進而形成一種混雜性的文化認同。這種跨越國界的信息流威脅著文化認同的穩定性,正是在這一力量的推動下,人們的感知、生活體驗被重塑,人們對自我、社會、世界體系的感知和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其次,數字化、信息化的全球化進程中,福利與弊端共存。由于數字環境的模式化,人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式去選擇。現代技術對人無微不至的服務,使技術文化無孔不入地進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并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一種符號化的模式,所以它將引起另一種意義上的認同危機——精神文化層面的危機。
再次,新文化載體出現,促使單一的文化平衡遭到破壞。不同新形態的新文化粉墨登場,又或者,單一的文化被劃分不同形式的亞文化等等。人們既有的、固定的文化場域、文化秩序被消解。全球化進程的加深以及信息技術的進一步迅猛發展,使得這些文化思想和觀念在全球范圍內傳播,這便更深一步地對文化認同提出了挑戰。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勢力的沖擊下,非經濟因素的變化日趨激烈。在經濟變化的背后,生活方式、民族習俗和社會心理也相應發生改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和文化也隨著跨國資本的擴展進行世界范圍的重構。跨國公司的經營者們會試圖構建一個跨國資本集團。利用資本的滲透和擴展,傳播消費意識形態,將個人納入他們的消費世界中;其目的是為了打破人們原有的主體性,希望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一個消費的主體。只要人們原有的主體性一消失,他們就很容易變成消費的主體,將無意識地進入跨國公司的意識形態范疇。在全球資本主義制度觀念的影響下,他們會失去原有的文化認同或文化身份。
最后,根據阿帕杜萊的分析,全球化的流動性體現為以下幾種景觀:第一,由人口流動而產生的“種族景觀”;第二,由國際大公司、跨國公司和政府機構所引領的機械和工廠的流動所造成的“技術景觀”;第三,由貨幣流動所產生的“經濟景觀”;第四,由報紙、雜志等載體所產生和傳播的“媒體景觀”;第五,以西方價值觀,與官方的意識形態或一致或不同的“意識形態景觀”。由于這些景觀的作用,人們看到的往往是一個流動的現代社會。人們原來的生活、交往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從封閉到開放、從穩定到劇變,不僅使“我們”必須不斷地面對更多的他者,而且“我”與“我們”也不再必然重合。開放和變化,使得現代文化變成了渙散的、動蕩的和空泛的,它失去了昔日與人的親密關系,因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園”,成為無家可歸的“文化漂泊者”,打亂了社會原有的認同模式和認同格局,引發了真正意義上的認同危機。
作為一個動態和復雜的進程,全球化牽涉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多種因素,這些眾多因素的交相作用編織成了一幅復雜的全球化景觀。在這個場域中,人們固有的價值觀、固有的認同根基受到損害乃至崩塌,但同時又缺少新認同的依托。當原有的認同出現危機,新認同尚未完全形成之時,人們必定會出現迷惑和徘徊。
三、文化認同的重建
自從麥克盧漢提出“地球村”概念之后,全球化已經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共同背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文化會自覺不自覺地修正了對他文化的態度。一種文化允許他文化的特質對自己的滲透,這會帶來積極的成果:它使文化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導致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吸收,豐富了文化的共同內容。另外文化滲透使一種文化得到其他多種文化的刺激,更加具有生命力,加速了文化的變遷和適應。認同不僅是以共享穩定的和連續的文化為特征的;認同更是通過差異打造出來的,因此正是因為有了全球化這個他者,也給文化認同的重建帶來了契機。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種純粹的、穩定的文化認同都是不存在的,而是流動、多重和復合,用一種更加開放與靈活的態度來對待文化認同問題。全球化視野正是提供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文化認同思路。在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民族國家的邊界被打破,各文化日益從隔離的狀態下走向了與他者文化的交融與匯合中,并在這一融合過程中不斷獲得文化新質。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中審視各文化,就是要跨越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以一種開放的文化認同觀,從而探尋一些人類文化的基本規律。
文化認同危機是在一種文化遭遇另一種文化時才出現的問題。全球化創造了一個各種文化相遇的場所,在其中“我們”通過“他們”而獲得自我認同,我們通過他們而認識到“我們是誰”,我們也通過他們對我們的挑戰而不斷地創新,所以文化對話交流就是文化認同重構新的“場域”。全球化的文化認同新構建意味著并不是某一種文化的全球普及或代替其他文化的過程,而是所有參與這個過程的文化的相互重構過程,換句話說,解決我是誰的問題的文化重構,而這樣一種文化是在全球化語境中進行重構的。
另外,新媒體的出現,使某些文化范式得以進一步普遍化。除了傳統媒體外,電視、網絡、手機等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前文所說的那樣,電子時代在消解我們自身文化認同的同時,也在促進著文化認同的重構。文化通過大眾傳媒而流通,各種新文化被不同人群接觸、熟悉、內化,由此,有了共同的新文化,新的文化認同也隨之產生。
總之,全球化迫使人們去尋找自我,也尋找自己在其中感到舒適自如的文化環境,甚至直接創造出自己所喜愛的文化類型。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的存在,確保了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界限。
參考文獻:
[1] HomiK.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Routledge (London/New York),1994.
[2] AihwaOng “Flexible Citizenship”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3] Mayfair Mei-hui Yang Mass Media and Transnational Subjectivity in Shanghai:Notes on Cosmopolitanism in a Chinese Metropolis.
[4] ArjunAppadurai“ModernityAl Large:CulturalDimensionsof Globalization”U of Minnesota Press,1996.
[5] 李媛.從大眾文化與大眾傳播角度看韓劇風行[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2,(7).
[6] 賈英健.從個體、群體和類的視角看全球化條件下多重認同的困境[J].天津社會科學,2007,(1).
篇9
關鍵詞:直接投資趨勢策略
當今,亞洲金融危機仍然影響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次貸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千瘡百孔的背景下,國際直接投資是否會持續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輝煌?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產業流向、投資方式等將會如何變化?國際直接投資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呈現出怎樣的新趨勢?2008年3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6822億美元,如何利用這些外匯儲備值得研究與探討。我國應該怎樣合理有序地運用來之不易的外商直接投資,又應該怎樣充分利用我國的外匯儲備資源真正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直接投資顯得格外重要和緊迫。
面對這樣的新情況,我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趨利避害?對這些看似脈絡清晰,實則錯綜復雜的問題的回答和預測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
近幾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繁榮,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繼續加深等因素的影響,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呈現出了繼往開來的新趨勢。
(一)國際直接投資總量和主體持續增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報告—《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采掘業與發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第三年呈現增長趨勢,達到13060億美元,增長38%。這一數字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可見,國際直接投資總量持續增長,投資主體也不斷增長,只是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二)以發達國家為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
2007年的世界投資報告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都出現增長。其中,發達國家增長45%,增幅遠高于前兩年;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資流入量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分別為3790億美元和690億美元。但是,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直接投資將會繼續增長,規模也將會有所擴大。
(三)發展中經濟體和經濟轉型體發展為國際直接投資來源地
《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的相關數據報告表明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企業越來越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另外,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促進了大規模的南-南直接投資流量,從而促進了南南國家在投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四)全球當地化
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國際產業轉移,跨國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力,紛紛對外投資。而進入21世紀,當地化和全球化一樣變得越來越重要。跨國資本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一體化的生產活動,而且還要認識東道國的具體特征,要考慮當地的供給能力、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政府規章制度等。跨國資本在當地化和全球化之間不斷地尋求平衡。
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概述
(一)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30年,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企業實力的增強,我國企業跨國投資也蓬勃開展起來,成為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關人士在“第二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新聞會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累計達920.5億美元。如今,我國繁榮的經濟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使得來自我國的資本正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重要投資者,此前,我國資本已經進入了多個世界級的公司。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在多元化投資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購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團等金融巨頭的部分股權。
(二)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際經濟聯系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積極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更為深遠的促進作用。從根本上說,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決定于其經濟發展水平。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對此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仍處于穩定低水平。另外,在國際直接投資問題上,我國仍然存在著體制上和資金上的障礙。
(三)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直接投資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這是一個資本高速流動、跨國公司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政策上對跨國企業的支持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的開拓進取。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不可避免地將會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選擇問題,如投資國別的選擇、投資所有權形式的選擇等。許多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這些策略選擇上出現了失誤。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區位是跨國公司從事國際直接投資所必須考慮的極為重要的因素。選擇國別或地區時應遵循的總原則是加強國際直接投資的區域選擇,開拓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投資市場。
最大化地利用發達國家技術集聚地的外溢效應,實現“研發在外、應用在內”的發展戰略。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快速發展,資金、技術已發展到一定階段,這就需要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外資的涌入,需要逐步從承接轉移來的產業轉變到從國際生產體系中引進更多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我國企業要想獲取技術這一產業競爭中最為關鍵的戰略要素,在強調“自主創新”、“科技強國”的同時,也應當積極主動“走出去”,開展以技術獲取為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最大化利用發達國家技術集聚地的外溢效應,將海外研發機構的研究成果在國內迅速轉化、投入生產,實現“研發在外、應用在內”的格局。
出資方式策略。境外投資企業有不少是拿外匯資金(貨幣資本)作為出資物的。其實,到境外辦企業不一定都拿資金去,拿機械設備、技術(專利、商標或專有技術)、管理折股投資都是可以的。我國企業在機械設備、技術和管理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相對優勢,應鼓勵更多的企業利用這些優勢從事境外投資。即使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必須投入一定量的貨幣資本,也不一定都從國內輸出,而是要盡可能從當地或國際金融市場上籌集。
經營當地化策略。經營當地化又稱經營屬地化或經營本地化,是指對外直接投資企業以東道國獨立的企業法人身份,按照當地的法律規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國際上通行的企業管理慣例進行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展望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這三年更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意義。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呈現以下趨勢:
(一)行業選擇上將突出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
首先,今后將加大對發達國家前瞻性高科技產業的學習型投資,這既是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對先進技術的現實需求,又是我國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最有效途徑。其次,對外投資于成熟技術的過剩產業,擴大出口貿易量。擴大這些產業的投資不僅能優化國內生產、產品結構、促進勞務和設備產品出口,而且能擴大出口份額,為高科技產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積累和提供外匯資金。
(二)地區分布日益多極化
發達國家仍是投資的重點地區,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的普遍轉好、市場潛力巨大、優惠的政策以及為我國企業相對優勢的發揮提供了便利條件等因素,而被我國企業所看好。
(三)投資方式靈活多樣
隨著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企業對投資方式的選擇將更加靈活多樣。除了繼續采取并購方式,縮短進入進程,盡快得到技術和市場。在投資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領域的大型企業時,我們更可能會嘗試以戰略聯盟的方式進入,充分享用戰略聯盟形式帶來的好處。
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各國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已形成趨勢和潮流。面對21世紀,能否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在發展中國經濟中取得新的突破,是關系到我國今后發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戰略問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和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良好機遇下,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必將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和長期持續發展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繼勇等.國際直接投資的新發展與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2.盧進勇,杜奇華,閆實強.國際投資與跨國公司案例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東陽.國際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王林生.跨國經驗理論與實務.對外教育出版社,1994
5.楊大楷,李增春,楊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6.蘇旭霞.國際直接投資自由化與中國外資政策.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 大學理念 大學功能 歷史演變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類社會正在快速進入以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嶄新時代,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世紀,人類社會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和深刻的變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學面臨“大學危機”的挑戰[1],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大學應當確立或選擇什么樣的大學理念。加強對大學理念的研究,建構新時期我國的大學理念,對我國大學的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世界大學理念的歷史溯源
在世界大多數文明里(中國當然不例外),很早的時候就有了高等教育機構,比如,古希臘有哲學先圣柏拉圖執教的Akademia,也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學園”。中國有“太學”、“國子監”等高等教育機構,后來還有“四大書院”。這些機構雖然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學的直接來源。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學不是來源于古典時代,而是來源于中世紀,如意大利的波隆尼亞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等。這些西方大學在近千年的無數變遷中仍然保持了古典之性格,但是大學理念卻發生了巨大變化。認真回顧總結大學理念在西方的發展進程和基本經驗對構建我國新時期大學理念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依照大學職能看待大學理念發展,認為大學理念演變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2世紀創辦的5所大學為標志,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初期。大學的使命是為社會培養哲學、法學、神學、醫學人才,大學是一個教育機構,強調傳授知識,傳授為人之道。在大學產生的幾百年后,紐曼對大學做了第一次比較系統的概括和總結。他認為大學是傳授普遍性知識的場所,大學的任務是提供博雅教育和從事智力訓練,大學的教育目的是訓練良好的社會成員,提升社會格調。大學是進行通識教育的地方,這意味著它的目的是智育,而非道德。
第二階段:是從工業革命的興起到美國內戰,強調自由教學和研究相統一。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洪堡的著眼點是科學,使大學由過去單純的教學職能轉向教學(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發展科學)兩大職能。洪堡的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識作為大學目標,將大學從一個純粹的教學機構改造為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機構,科學研究開始在大學中占據核心地位。
第三階段:是從美國內戰,以《莫里爾法案》的頒布,并開設大量的“贈地學院”為標志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中后期,主要倡導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這一階段的代表人物范海斯確立了大學必須為社區或社區服務的理念,認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功能。他認為大學有知識和人才的優勢,以為社會服務為出發點,將大學教學、科研和服務等功能有機統一。
第四階段:大學大學不僅是一個教育、科研機構、服務和引導社會發展的機構,還是一個國際合作和國際交往機構。大學的國際合作和交往理念是21世紀世界各國大學的新理念之一[2]。20世紀中后期至今,大學理念在經過近一千年的變化后,依然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現代大學理念在強調大學教育與學術研究、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同時,還提出國際化交往與合作的新理念。冷戰結束后,呈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網絡化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大學就必須參與全球性人才市場和智力資本的競爭與合作。這就要求大學進一步走向世界,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加速實現國際化進程。
二、國外大學理念對建構我國大學發展變革的啟示
縱觀西方大學理念歷史的演變、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大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大學理念在發展中不斷升華。當前,在社會轉型時期,和世界大學相比,中國大學的問題和處境仍然是十分獨特的,大學里還運行官、學、商三種功能、目標完全不同的機制,存在大樓多于大師、設備重于人才等問題。究其原因不在于大學經費短缺,不在于教學硬件短缺,關鍵是缺少正確的大學理念。要推進我國大學進一步發展,力爭創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們在認識上務必堅持正確的大學理念,以正確的理念指導我國的大學發展,這是我國大學的必然選擇。新時期建構我國大學理念,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要堅持大學的綜合功能。西方大學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理念。大學首先以知識的傳遞和人才的培養為運作目的,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近千年來存在并綿延的基礎。人類在探求知識、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追求大學的自治和學術自由。這兩點又成為大學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其次,大學是人類歷史上存續最久的機構之一,并且不斷發展,永葆青春。它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以變應變。隨著社會變化,大學職能不斷增加,從僅僅傳遞知識的教學場所轉變為既重教學又重視研究的機構,并且研究的作用越來越大,進而轉變為兼具教育、研究和為社會服務、引領的多重功能的龐大機構。隨著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當今世界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在大學教育、研究和為社會服務的多重功能的基礎上,積極倡導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職能,進一步豐富大學理念的內涵。總體來看,我國大學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和發展必須發揮大學的四項基本功能,即傳遞知識、發展科學文化、直接為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最終達到把大學辦成四個基地,即人才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和國際交流之地的目的。
(二)要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大學以培育人才作為基本目標,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才是重中之重。人文精神訓練的核心是陶冶人的情操,包括公德心、愛國精神與公民精神。在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結合的基礎上,學生可能不僅具有寬厚的知識基礎,而且有望形成新的人格,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公民意識。大學要在通識教育中把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注重引導大學生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追求人的健全和完善,為子孫后代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現代社會正從工業經濟社會逐步向知識經濟社會邁進,時代強烈呼喚大學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思想庫”、知識經濟發展的“人才庫”。中國大學只有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才能在自然科學技術上促進人類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使人文、社會科學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向盤”,引領中國乃至世界的進一步發展。
(三)要重視大學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目前,我國大學都在積極倡導建成國內甚至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學。在思考我國研究型大學理念時,洪堡的教育與科研結合的觀念仍然應該是今天的基本出發點。知識的價值在于知識本身,在于知識給人們展示了客觀外部世界與人類社會諸多現象之間的規則與聯系,不在于或不完全在于知識可能給當時人們帶來的使用價值。知識的創新客觀上需要科研的發展,沒有科研就沒有知識的創新,就沒有教育與科研的結合。其次,大學教師必須以科學的方式對所從事的學科進行研究,必須具有創造精神與能力,必須以追求真理為最高目的。教師在研究基礎上要傳授知識,與學生共同探求真理。目前在中國創辦研究型大學仍然存在諸多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學在國家科研體系中的地位不夠突出。一個國家的科研體制往往對該國的科研發展有決定性影響。譬如,美國自19世紀末以來的科研體制對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都客觀上要求大學必須重視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地位,對我國研究型大學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四)要積極滿足社會的需要。回顧大學發展史,從歷史上大學理念的演變中不難看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總是有大學把握發展機遇,走在時代的前列,引領世界其他大學的發展。大學與社會和時代息息相關,大學理念的歷史演變就是社會和時代特征的變遷。只有打破傳統,才能夠科學地反映社會和時代的特征,才能夠取得大學的優先發展權。中世紀時巴黎大學違背了“大學自治”這一學術價值觀,巴黎大學的部分師生轉移到了英國,促成了牛津大學的誕生,繼而產生了劍橋大學。當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學后,學術中心自然從法國巴黎轉移到了德國。洪堡的大學理念與德國的大學改革,使德國大學在19世紀成為世界大學的榜樣。美國大學在20世紀早期就漸漸取代了德國大學的學術中心地位,這也與美國大學與時俱進形成的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大學理念不無關系。由此可見,只有大學積極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才能實現自我超越,才會取得優先發展權。其次,服務社會是伴隨知識的傳播、發現和創造而進行的,是以知識和智力為特征的服務。服務的實質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的期望和學校發展需要的反映。因此,中國大學必須積極面對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做出選擇,不斷增強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引領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五)要加強大學本土化與國際化的結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了解了其他大學的辦學理念,才能辦好學校。我們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大學,只有了解什么是大學,才能理清辦學思路,才能明確辦學方向,才能同心同德辦好大學。但從當今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看,國家利益與人類利益應統一合作為共同的基礎,這就要求大學必須走向國際化,加強大學間的交流與合作。其次,大學不僅是一個學術自由的機構,而且要有包容,大學的學緣結構應該是海納百川的,只有來自不同學校,帶來不同文化傳統,才能形成一個好的大學,如果我們的學緣結構只是自己培養的學生,就體現不出新東西。當然,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歷史古國,我國在樹立國際化、全球化理念的同時更應注意發掘、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除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之外,更應注重繼承、弘揚本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建構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大學理念。
參考文獻:
- 上一篇: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 下一篇:電力施工安全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