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21:21: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體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體育媒體與社會體育協同發展分析
【摘要】社會體育是當下時新的名詞,該類體育形式的發展需要借助體育媒體的力量。本文從體育媒體發展現狀入手全面分析體育媒體與社會體育協同發展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體育媒體;社會體育;協同發展
1.體育媒體發展現狀
1.1體育媒體忽視社會體育。隨著21世紀的到來,人口增多,就業壓力增大,人們的身體素質也日益下降,競技類體育涉及的人員參與度太小,無法滿足人們日常身體鍛煉的需求,不利于人們整體身體素質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人們釋放壓力,排解不良情緒,適應社會壓力。據目前的調查數據顯示,體育媒體對社會體育的關注度極低,例如,我國CCTV-5中央體育頻道在2008-2018年間報道有關社會體育的內容不足25%,這樣權威的體育媒體平臺都出現如此現象,可想而知當今社會體育被媒體忽視的程度。社會體育是大眾提高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體育媒體需要廣泛傳播社會體育,不能僅僅報道競技體育,國家需要的是人民整體體能的提升,而不是鼓動群眾單純看一場比賽,盲目追逐體育明星卻不切實鍛煉身體不是國家開展體育競技活動的根本目的。1.2體育媒體缺乏宣傳社會體育的節目。社會體育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大眾的參與度,只有廣大人民參與并積極鍛煉,才能達到宣傳的效果。人民的健身意識提高了才能推動社會體育的發展。體育媒體要多多設置大眾廣泛參與的社會體育節目,例如安徽衛視播出的“男生女生向前沖”水上闖關活動就是社會體育的榜樣節目,該類節目不需要太多的明星光環,重點是鼓勵大眾參與進來,一起鍛煉身體,為我國體育領域人才的培訓奠定基礎。1.3體育媒體的宣傳方式過于商業化。隨著各類體育競技節目的播出,人們也越來越關注體育明星,甚至經常會看到體育明星和賽事登上各類主流媒體平臺的頭條內容,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們關注體育的結果是增大媒體平臺的閱讀量和內容流量,這是可以直接轉化成經濟效益,受益人自然是媒體平臺,大眾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充當媒體平臺的客戶而已,這跟最初舉辦體育賽事促進全民健身的宗旨背道而馳,不僅不利于媒體的自身形象,而且不能引導大眾積極健身,反而讓大眾沉迷網絡,足不出戶。體育媒體商業化的運營模式阻礙了體育媒體實效性的發展,不能有效傳播體育精神,也不能在大眾中間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圍,因而不利于社會體育的發展。1.4體育媒體未有效發掘社會體育的亮點。當下也有部分體育媒體報道社會體育,但是報道內容十分簡單乏味,有些就是平鋪直敘,沒有任何的修飾語,這樣的宣傳報道沒有太大價值,不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只是完成任務,沒有任何調查數據,不具有任何說服力,是不能很好傳播社會體育的價值意義。因此體育媒體要積極尋找社會體育的亮點和特色的信息整理成資源,傳播給大眾,提高大眾關注度。
2.體育媒體與社會體育協同發展的必要性
2.1提高大眾關注度和重視度。任何事物的廣泛傳播都離不開媒體的有力宣傳,社會體育也是如此。提高大眾關注度的有效途徑就是增大媒體的宣傳度。體育媒體需要積極搜索社會體育信息中可以博取大眾眼球的內容作為文章主題,不斷創新思路,迎合大眾的喜好,報道內容要貼合實際,不可盲目夸大事實。體育媒體也可以在大眾中開展各類調查活動,以調查的可靠數據為支撐,使報道內容更具傳播價值性和真實性,有利于媒體的自身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大眾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促進全民健身。2.2促進體育媒體創新發展。當下媒體主要圍繞流量明星來支撐內容,內容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這對于體育媒體來說是很難長遠發展的,相似的內容終有一天會被人們厭倦。而今在體育媒體內容中加入社會體育的部分,讓不具有明星光環的素人不斷進入大眾視野,這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人和事更能夠激發大眾的好奇心,提高關注度,大眾的關注度提高了,那么社會對這類信息的渴求度就會相應提高,自然就會有更多的社會體育媒體運營商介入,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有利于體育媒體的創新發展,同時也有效傳播了社會體育的價值和意義。2.3為體育人才的擴充打下基礎。體育人才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日積月累的訓練,加大體育媒體對社會體育的關注度,可以增加大眾對體育的了解與喜愛,人們廣泛參與到運動健身,那么就會有更多的人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體育特長,找到自己身體優勢的地方,從而走上專業運動員的職業道路,擴大了我國優秀運動員隊伍,這有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體育事業的發展又可以帶動全民健身,傳播競技精神,使健身意識在大眾中普及,促進了大眾身體素質的整體提高。
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的關系探索
從歷史角度來看,社會體育概念在中國的出現使用要早于體育強國概念。社會體育一詞最早出現在1918年召開的第4屆全國體育聯合會會議提案《推廣體育計劃案(呈體育部)》中:“社會體育者,指學校軍隊以外一般社會之運動而言。期以鍛煉身心,養成堅實之國民也。”1945年董守義就社會體育的特點給出了新的定義。然而1950年隨著《社會體育面向工人———一年來天津的社會體育》的發表,社會體育概念作為反動名詞不再使用[17]。開始銷聲匿跡的社會體育概念直到1982年才又開始在學術中出現。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體育在學術界和相關行政部門逐漸使用,并得到普遍的認可。“社會體育”出現在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成為我國法定詞匯,被定義為“公民自覺參加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18]。社會體育概念在我國的沉浮毫無疑問受到了政治和經濟變化的影響,然而即便如此,卻昭示出社會體育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體育強國概念在我國首次提出是在1983年《國務院批轉國家體委關于進一步開創體育新局面的請示的通知》中,并于1984年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中明確表述將體育強國作為努力的目標。這是在我國競技體育取得初步成功的情況下,直接促發了“體育強國”概念的提出,尤其以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為標志。然而此時在實踐上出現了將競技體育水平理解為體育強國全部內涵的傾向,只注重競技體育的發展。雅典奧運會后,國內體育媒體《體壇周報》在我國奪得32枚金牌并首次躋身金牌榜前兩名的情況下,興奮地論斷“我們已經是體育強國”。而我國體育代表團團長袁偉民則指出獲得不少金牌并不代表已經成為體育強國[5]。這截然相反的判斷反映了這時期我們對體育強國理解的多元與差異。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體育取得巨大成功后,總書記在9.29講話中發出號召,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這為我國體育發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見,體育強國概念是我國競技體育在國際上取得無可爭辯的地位后提出的,是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更高要求。那么體育強國和社會體育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從二者的內涵和歷史演變來看:首先,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其次,體育強國目標推動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
體育本質是人類遵循適應自然規律,以自身動作為基本手段來增強體質,促進和保持人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以達到個體理想發展的活動。而社會體育作為一種體育活動,具有“身體運動”的本質屬性,是以增進全民的身心健康為目的的,參與者是自愿、自主選擇的[12]。它具有兩個重要的功能,即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19]。從健身功能來看,社會體育活動可以調節人的身心,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可以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可以防病治病,推遲衰老,延年益壽。它使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體質越來越好,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強,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身體條件。從娛樂功能看,加強生命的力量,獲得能量釋放的快感;疏導情緒,使人獲得一種解放感、自由感;獲得美的享受,誘發精神上的愉悅;顯示人的能力,感受到自我能力實現的快樂。社會體育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使得人們處理問題更加樂觀、自信,在完成一項任務時更加積極主動熱情,可以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概括而言,社會體育活動全面發展了人的智力和體力。而體育強國的實質就是這個國家人民的體質水平領先于其他國家。所以,從體育本質來分析,社會體育是體現體育本質的主體,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基礎。一個國家的體育事業發展水平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必須考慮社會體育的發展水平,因為社會體育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所以,世界體育強國的評價也決不能脫離開這個國家社會體育的發展水平,即必須考慮到這個國家在社會體育發展中的一些主要指標的發展水平。換句話說,一個國家的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再高,如果社會體育的發展水平很低的話,那么這個國家也稱不上是體育強國。在實現體育強國之路上,如何看待競技體育和社會體育的關系?大多數學者主張以社會體育、學校體育為基礎,競技體育為先導來實現體育強國[7]。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二者的關系,具體來說是“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即“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提高是指競技體育發展水平,普及則是指大眾體育的發展水平[6]。國外國內的體育發展經驗也說明了真正的體育強國持續擁有強大的競技實力,則必須有廣泛扎實的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的普及基礎。2012年奧運會我國奪金項目除了兵乓球和羽毛球有較好的群眾基礎外,其他的都普遍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這與體育強國美國對比鮮明。美國奪金的多集中在普及程度較高和群眾基礎較好的項目。社會體育發展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步伐。因此,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更需要關注,唯有實現了社會體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的實現體育以人為本、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的最終目的。
體育強國概念毫無疑問是在我國競技體育得到較好發展,體育地位在國際得到認可的情況下提出的。雖然有一段時間,人們曾把競技體育強國等同于體育強國,認為競技體育發展躋身世界前列,也就意味著成為了體育強國。但隨著社會發展,對體育強國內涵的多維把握,當前已經達成一個共識,即體育強國必有強大的社會體育。而社會體育之強大,即通過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人均體育場地數、大眾體育產業產值、全民健康體質水平、體育俱樂部數、大眾體育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指標體現出來[7]。就當前我國社會體育發展程度和物質條件來看,存在許多問題。首先,體育人口比例問題。體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里,經常從事身體鍛煉、身體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運動訓練和競賽,以及其他與體育事業有密切關系的、具有統計意義的社會群體。它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體育指標,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的參與程度及親和程度,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的一個標志。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進行的大規模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2000年我國有65%的人在這一年中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16歲以上的城鄉居民只有35%的人參加一次或一次以上的體育活動。根據1994年瑞典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北歐國家居民每周參加體育活動1次以上(每次30min以上)的達到總人口的50%以上,西歐國家次之,英國、法國為35%,德國、比利時為34%[20]。參照下我國在體育人口比例方面存在較大的問題。其次,人均體育場地設施缺乏。2001年的社會體育現狀調查表明,影響人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客觀原因,缺少場地設施的原因占34.9%,排在第二位。雖然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與第四次普查結果相比,顯著提高,每10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了15.8個,增長31.6%,但平均每10萬人擁有開放的體育場地只有25.9個,與日本、意大利、瑞士、德國和芬蘭每10萬人擁有的體育設施數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日本260個、意大利212個、瑞士220個、德國248個、芬蘭457個)[21]。可見,我國已有的體育場地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群眾健身活動的需要。第三,學生體質和國民體質逐年下降。據2005年第2次國民體質監測結果顯示,20~39歲年齡段成年人在身體形態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60~69歲年齡段老年人在身體機能水平上降低幅度最大。2010年第6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與2005年相比,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得到遏制,但大學生身體素質卻繼續呈緩慢下降趨勢。19~22歲年齡組學生的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第四,群眾體育組織以自發性為主。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以各類社會團體、各種群眾組織和各行業各系統的體育協會為依托。而我國除了體育健身俱樂部外,群眾體育組織以自發性為主,城鄉居民活動地點中的60.3%的體育鍛煉者是自發組成的[22]。體育強國應擁有能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和對其開放的場地設施,由此形成一個龐大的體育人口群體,國民體質因此得到普遍增強,同時相應的體育法制、大眾體育產業產值等方面也要發展完善。由此可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解決社會提供的體育資源不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體育需求,構建面向大眾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任重而道遠。
體育強國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國際比較下存在和發展。因此,通過與西方體育強國的社會體育發展比較,為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指明方向,促進發展。第一,大力拓展體育市場化程度。體育產業的發達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國家或地區人民體育需求的高低、體育發展的水平,是體育強國的一大標志。而社會體育的運作機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化和產業化發展。以美國為例。成功舉辦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就是在尤伯羅思領導的組委會下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手段對體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動體育商業化的一個典范。這是美國首次由民間承辦,一切資金自行籌措的奧運會。這一舉措使得步入桎梏的奧林匹克運動重新充滿了生機,體育產業成為國際體育的支柱力量。美國社會體育發展充分,突出地體現在國內的職業橄欖球、職業棒球、職業籃球等聯賽上[23],這些表現出很高的職業運動水平的聯賽,將體育文化、體育經濟、體育產業的理念和運營模式推向了極致。而在我國,體育市場還很不健全,存在市場主體不足,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因此,在我國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與市場需在運行中相互彌補,尤其是在中國轉型期,我們不能完全照搬國外的發展思路,而要在我國體育資源十分短缺,完全靠市場還很困難的情況下,在市場經濟運作條件下,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9]。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化地調動和利用社會資源發展我國的社會體育,在提高體育人口比例、充分利用體育設施、發展群眾組織社團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第二,深入發展社會體育的法制化建設。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在經濟和資源配置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政府職能有了較大的萎縮,無法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用行政手段有效地解決問題,而必須通過法律途徑,運用法律手段。因此,在發展我國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發展社會體育,也應該運用法律手段,明確體育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位置,倡導社會體育活動。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相繼出臺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年)、《奧運爭光計劃》(199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2002年)、《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2003年)、《“十一五”群眾體育事業發展規劃》(2006年)、《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07年)、《全民健身條例》(2009年)、《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2011年)等法律法規和政策。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出臺毫無疑問為社會體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但是,一方面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相對于我國社會體育快速發展的現狀而言,數量是相當有限的,在內容規定上未能對社會體育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全面有效的指導;另一方面,也是更為根本的問題,即法律法規多以建議性條文進行頒布②,而不是采取強制性規定進行實施,或是以一種政府“文件”的形式來推廣實施,這樣導致的后果就是在執法過程中出現打折扣和有法不依的現象,或是僅有宣傳不見成效。在這方面需借鑒日本做法。日本1960年通過的《體育振興法》經歷了嚴格的立法程序,歷時3年,由參議兩院通過,隨后又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法規和法令[24]。因此日本的社會體育發展迅速,碩果累累,這得益于他們通過立法的方式來推進群眾體育的發展。如果說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不充分,仍需采用計劃、指示、告示等行政手段進行干預調節的話,那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則必須以立法方式來發展完善中國現代化的社會體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未足夠重視社會體育的發展,在資金的投入、設施的建設等方面都十分欠缺的問題。社會體育的法制建設越全面完善,越能保證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有序運行,從而真正實現公民體育權利和體育強國目標。
本文作者:江健康工作單位:徐州工程學院體育學院
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分析
一、學校體育的地位之含義
學校體育的地位一是指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學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地位。學校體育的地位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的任務、內容、方法,直接關系到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戰略部署。一方面學校體育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學校體育教育重心的轉移,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基礎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學校體育通過系統的教學為競技體育培養人才,為大眾體育人群打好體育基礎。目前學校體育教學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過去,重眼前,功利主義教學制約了學校體育的教學發展,使體育教學中現有的矛盾越發突出。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學校體育的對象是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體育在學校教育中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獨立的發展目標,即促使學生的機體得到完美的發展。所謂的完美發展,就是使學生的身體機能、形態、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協調的發展,這是學校體育的另一個目的。
二、社會體育的重要性
學校作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學校體育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社會體育之中,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一個分支或稱之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學校體育必然會受到社會體育的制約。同為學校體育實踐也影響社會體育的發展。它們屬于屬種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屬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種概念,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在人的一生中,學校教育處于中間環節,是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故當我們探討體育可持續發展時,應把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協調發展和未來的社會對人才健康素質的需求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三、影響學校功能發揮的因素
我國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體育又是其中一門時間跨度最長的課程。通過長時期的體育教育,學生應具有合理的體育知識結構、基本技能,培養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及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為進入社會參加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個人體育連續長期地進行。但國家體育總局于1997年對我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經過學校教育后的人進入青少年時期有中斷體育活動的現象。在中斷體育活動的人中,20歲以下者占50.7%,30歲以下者占78.8%,說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
體育指導員社會體育論文
1、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性別、年齡、學歷、職業構成
根據番禺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問卷調查提供的數據,目前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性別結構相對合理,男性占58.2%,女性占41.8%。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表1),結果顯示,45歲以下的有2275人,占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比例為77.7%,45-60歲的有526人,比例約為18.0%,60歲以上的有127人,占比約為4.3%。可見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相對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在調查中發現,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中30歲以下的人數較少,普遍為體育院校畢業的體育專業學生,較少參與社會體育指導,這跟年輕人工作壓力較大有直接的關系。從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的職業來看,非體育組織、單位的職工,即業余兼職人員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專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其他行業從業者,這一部分人大多是在營利性的私人俱樂部和會所從事指導工作。其他的還有體育教師,世界冠軍,體育行政單位的員工等。數據表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大多是業余兼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就是說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對不是很高,而具有高等體育院校的專業學歷的人員或體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其他營利性的體育組織的從業者的比例相對較小,要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質量和整體素質,就應該重點吸收體育教師,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機能和組織管理能力,在知道工作中能夠更好的傳授科學健身知識。因此鼓勵體育教師投身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是提高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質量的有效途徑。從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情況來看,調查結果顯示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水平,大專及以上的有2339人,其他學歷的有589人,說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水平普遍較高,高水平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較多。
2、從事指導工作年限和目前的狀況
從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年限,從業三年以內的有1383人,約占47.2%,從業3-7年的有1464人,約占50%,從業7-10年的有72人,約占2.4%,從業10年以上的有9人,約0.3%占。說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從業年限普遍較短,并且有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培訓獲得等級證書后,沒有經常參加健身群眾的指導工作,而大部分經常參與健身人群指導的主要指導方式為單一的組織管理或者只能指導,既懂組織管理又進行技能指導的僅有一小部分,可見,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主要工作內容較為單一,全能性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比較缺乏。對于只拿證書而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的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是需要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從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獲得指導途徑來看。體育部門推薦或派遣的約占20.2%,活動單位自身培養的約占32.4%,體育愛好者自發指導的占43.3%,其他方式的約占4.1%。通過數據可以看出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獲取指導工作的途徑比較廣泛,有利于我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獲得證書后及時從事群眾體育健身指導。
3、鍛煉指導的只要內容、性質和對象
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運動項目,可以反映出群眾對這些項目健身價值的認可度以及這些項目在該地區的普及程度。根據調查顯示,天河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指導的前四位的運動項目項目是舞類(健身舞、交際舞、廣場舞、扇子舞、秧歌等),操類(健身操、健美操、保健操等),球類(羽毛球、籃球、毽球、乒乓球、網球等),拳類(太極拳、太極劍、木蘭拳、木蘭劍等),分別所占比例是31.9%、20.6%、12.4%、12.3%。排在前四位的運動項目的共同特點是動作比較緩慢,運動強度不大,適合中老年人集體活動。這主要由受指導人群是中年人和健美操,所以在競技健美操的訓練模式和技能掌握方面都還缺乏系統的指導體系,無法形成競技健美操獨特的訓練體系。綜上所述,從現階段的健美操運動發展的狀況來看,競技健美操的發展形勢并不樂觀,健美操運動短期內也將更加傾向于健身、娛樂為主的健身健美操。隨著健美操運動的廣泛開展,其健身價值也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健身健美操也將作為一項全民健身項目,成為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整合
摘要:近幾年以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體育教學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學校的體育課普遍存在著體育設備利用率低、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低等問題。而與學校體育不同,社會體育在體育器械設備不完善、缺乏專業的指導教練、各個體育設備的人員分布不均勻等問題上亟待解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學校的體育系統也向著更加開發化發展,社會體育的管理機制不斷的完善,那么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融合,以相輔相成的方式相互發揮優勢,同時彌補不足。為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根據當前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實際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幫助二者更好地實現相輔相成的融合。
關鍵詞: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相輔相成
作為人們的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體育已經成為連接學校和社會之間的紐帶,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以及社區的精神文化生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情況下,由于受種種因素的影響,將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融合在我國不是很普遍。所以,為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促進體育的發展,我們必須認清發展形勢,高度重視學校體育與社會間的合作交流。新時期下學校體育要打破傳統的思想與社會體育相融合,要讓兩者以相輔相成的方式發展,以促進二者共同實現雙贏,增加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
1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現狀分析
1.1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問題。通過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體育課都缺乏興趣,尤其體現在16到25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們,由此可見,學校在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以及培養終身體育習慣這些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也是導致我國體育人口中間冷、兩邊熱的重要原因。此外,現在的體育教材大多趨向于競技體育的思想,不僅實用性不高,而且與學校體育的教學目標不符,忽略了學生們的群體活動,嚴重降低了學生們對體育課的興趣。除此之外,學校的體育設備不完善也是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原因。學校體育場地的建造受到學校周邊環境以及自身條件的影響,所以不僅造成了學校的體育設備不均,也造成了體育器材在體育教學中使用的不合理性。而體育設備在大部分的時間內是沒有人使用的,這就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1.2社會體育的發展現狀問題。社會體育的發展現狀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體育人口分布的態勢不均勻,社會居民的體制狀況不理想。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加,使得人們不愿意去參加體育活動或者參加體育運動的次數少之又少。此外,根據調查發現,參加體育娛樂活動最多的是青少年以及老年人,而青年人卻很少參加體育運動,因此出現了“中間冷、兩頭熱”的現象,這一現象不僅對人們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第二,體育場館的建設面積不足。與學校的體育場等設施相比較,社會群眾的運動面積只占到了10%,并且許多的體育館都未向群眾開放或者使用時需要收一定的費用,由此可見,適用于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場很少,這嚴重的影響了社會群眾的身心健康,阻礙了體育的長久發展。第三,社會體育缺少專業的體育教練。與學校體育課相比,社會體育的指導教師就顯得微乎其微了。此外,社會體育的指導員還具有指導經歷少、專業度低、學歷偏低等一系列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社會體育的發展,因此,根據以上的現狀分析,將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相融合是正確的選擇。
2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形成相輔相成發展的主要因素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的加快,社會勞動力不再以體力勞動作為勞動的主體,而是轉化為以腦力勞動為主體。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的生活也日益走向現代化方向。在生活發展現代化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變化,人們也開始追求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我國開始倡導全民健身時,社會體育也得到迅速發展。面對這種形勢高校需要積極轉變觀念,充分發揮高校所擁有的資源優勢,將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進行有機結合。另外,還需要對高校中具備的體育人才進行充分利用,為社會體育工作開展服務。同時,高校體育還需要拓展自身的社會功能,全力推進全民健身計劃的開展,最終使得高校體育發展融入到社會體育的入伍體系中。本文主要分析了融合理念下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接軌問題,以期在現階段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獲得共同發展。
關鍵詞:融合理念、高校體育、社會體育、接軌研究
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促使人們的生活理念發生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愈加注重身體健康,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現代體育中融合了健美、健身、娛樂等多種手段。而高校在體育資源、人才資源上都擁有很大優勢,其所含有的優勢資源完全可以滿足現今社會社會體育的發展需要[1]。針對這樣的社會需求,高校體育應該與社會體育進行融合,吸收彼此的特點,不僅可對社會體育的快速發展進行推動,還有利于高校體育獲得多元化發展,從而兩者都獲得共贏。
1.社會體育淺述
就我國現今的情況來看,隨著我國經濟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體育意識也得到不斷加強,尤其是在我國老齡化人口增多的現狀下,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強度大大降低,腦力活動大大增多。另外,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城市中各種“文明病”也逐漸增多,人們出于養生觀念需要利用體育來對自身的體質進行增強,從而提高生活質量,調節生活節奏,并起到娛樂身心的作用。同時,由于人們業余時間增多,為人們提供了參加體育運動的時間。這些因素的協同發展,促使了社會體育在現今時期必將獲得發展。就全世界范圍來看,隨著全球經濟的形成及知識經濟的發展,21實際競爭主要體現在科技的競爭,也是知識的競爭,而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2]。為了迎接日益激烈的競爭趨勢,各國政府及經濟實體將投資重點從物質投資轉為人力投資,而人力投資的重點就是對人的體質進行延長。因此,在新時期,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勢必都將會將社會體育列為勞動力數量及人力質量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投資形式,并對這個項目予以足夠重視。但社會體育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1.1宣傳不夠。自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康以來,人們對健身活動有了更多的理解及認識,國家甚至提出了人人參與的口號。但據調查我國城鄉居民中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并不高,而在鄉鎮這一比例更低。這個調查結果表明,社會上但對于社會體育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大,很多人還沒有形成明顯的體育意識,導致參加社會體育健身鍛煉的人數也較少[3]。1.2訓練場館缺乏。由于受到我國經濟條件的制約,我國現今開展的多數體育運動都是在街道上、公園內及廣場上進行的。一些地區雖然屬于經濟發達地區,但城市中配備的體育場所也遠遠不能滿足群眾健身的需求。由于城市場館、設施的不足,導致人們參加健身運動被制約,健身項目較單一且效果不佳,大大影響社會體育開展效果。1.3社會體育指導員素質不高。有調查顯示,在我國擔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概率僅有萬分之三。這個數字說明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明顯不足,對于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也不能滿足[4]。并且在我國現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中,指導員的文化素質都不是很高,這也是影響社會體育開展效果的重要因素。
2.社會體育需要高校體育的補充
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論文
1.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概述
體育強國目標早在30年前就被提出,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取得了顯著成績以后,體育強國又再次被提出。近年來,隨著人們體育強國意識的不斷強化,我國體育強國的概念和涵義不斷外延,人們開始對體育強國的表現形式、內涵、本質以及評價標準體系的建構予以高度關注。體育強國是一個多維的綜合體,其內涵涉及到了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學校體育,還包括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科技、體育管理機制、相關法律法規等,它們的發展程度很高,并表現出強勁的綜合實力。一個國家要想實現體育強國,就必須在以上幾方面都有優秀的表現和發展,也就是說一個體育強國,既要表現在國民的身體素質上,還要表現在競技體育的均衡發展和在世界體育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不僅要表現在社會體育的普及、體育人口的增加、體育科技水平的提升方面,還要表現在體育服務體系的完善、體育文化的繁榮、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法制的建設方面。有學者主張將社會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政府效率和市場化程度作為評價體育強國的一級指標,并指出在不同歷史時期,體育強國被賦予不同內涵,評價標準也將會隨著體育強國內涵的變化和社會的變革而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學者們一致認為我國社會體育現狀不容樂觀,嚴重制約了體育強國總目標的實現,社會體育發展水平必須是衡量體育強國是否得以實現的重要標準。社會體育在今天已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和接受,國家頒布的相關體育法對其有了較為準確的界定。社會體育普遍被稱為群眾體育,但事實上,社會體育與群眾體育是兩種不同的形態,他們產生于不同社會背景,具有不同時代特征,如果隨意將兩者進行混淆或相互代替并不利于社會體育的發展,所以應當對清晰定義社會體育概念,從體育本質角度出發對所謂的群眾體育、大眾體育、民生體育概念進行梳理,由此正確解析社會體育內涵。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不同,它具有參與主體全民性、活動范圍普遍性、時間自由性、參與自主性等特征,是我國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體育強國戰略目標的重要內容。
2.體育強國與社會體育的關系
2.1社會體育的發展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
2.1.1社會體育是體育強國本質的體現
所謂體育本質是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主要以身體動作為手段來增強體質,促進人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最終使人達到最佳發展狀態。我們對體育強國內涵的理解可以從體育本質出發,其內容包括能夠強身健體、娛樂身心,有助于提升體育水平的發展,有利于社會文明發展的體育精神和體育文化,引導人們通過運動來增強體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價值觀念等。概括而言,體育強國的本質是使這個國家人民的體質相較于其他國家處于領先水平。社會體育是一種體育活動,其本質屬性是人的身體運動,目的是增強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人們可以自愿參與、自由選擇。社會體育具有娛樂和健身兩個功能,從娛樂功能方面來說,社會體育有助于增強人的生命魄力,使人獲得情緒釋放的舒適感、自由感和解放感;有助于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悅;能將人的能力顯示出來,使人在自我能力實現過程中感受到一種至上快樂。從健身功能方面來說,社會體育能夠調節人的身心,使人活力散發,且具備更強的外界適應能力;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增強人的體魄。總之,社會體育能夠促進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發展,這與體育強國的本質相契合。所以從體育本質來看,社會體育是體育強國本質的體現,是實現體育強國的基礎。
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關系分析
【摘要】目前,在一些初中學校的體育教學存在著諸多形式的弊端,體育教學只是重視眼前收獲忽略未來潛力發展,也就是偏向功利意識忽視素養提升,這在一定層面上限制了初中體育教學的規劃和發展。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也是促進其繁榮發展的必不可少元素,同時社會體育發展好也是對辦好學校體育的補充和完善,能更地為學校體育服務、助力。因此,體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重視學校體育和社會體會的關系,通過多元制、項目式、目標化的體育訓練,提高初中生的體育技能素養和體育品質。
【關鍵詞】初中體育;技能素養;學校體育;社會體育
體育教學是一個富有開放性和社會性的學科教學。搞好體育教學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健身,更不是單純的為了技能培訓,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運動精英,其實體育教學更為關鍵和核心的目標是培養健康理念和價值觀的人。體育教學離不開社會體育的平臺支持,離不開社會體育資源的補充和供給,更離不開社會體育師資的幫助和融合,社會體育資源為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鋪路搭橋。體育課程活動要發揮學生主體的核心力量,在活動中磨練其意志品質。本文多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關系。
一、融合社會體育平臺,提升團隊訓練水平
社會體育平臺主要是社會足球場的整合應用,很少有學校有自己的足球場和專業化籃球館,學校足球社團和愛好者沒有訓練和發揮的陣地,教師可整合奧體中心和社區足球場,融合平臺功能,加大個性技能及團隊訓練水平的提升。比如講初中體育《足球》,初中生對足球并不陌生,但是都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不知道足球對人體的益處及文化價值。初中體育教師要全面的挖掘學生存在的一些知識性和技術性的問題,選擇學生最喜歡的方案開展項目教學,幫助學生理清體育理論和技能常識。針對學生缺乏專業足球場地的現象,體育教師和學校積極與遷安市的社會足球場聯系,可以定期到社會足球場進行體育訓練,給學生帶來更多的體育設施和體育活動,尤其是專業教練的提供大大提升了初中生的體能和技能的提升。體育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體育對抗賽,在足球賽中展現了自己的風采和能力,真正提高了體育鍛煉水平,樹立健康的體育鍛煉意識。比賽之后教師必須對學生做好量化評價與自評指導,發現問題進行策略性和目的性解決。
二、聘請社會體育精英,開展專業項目實訓
大學體育引領社會體育文化研究
【提要】社會體育文化在大學生的引領下進一步發展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當代社會和人們的需求。高校應當履行自己的使命,引領社會體育文化快速發展。當前很多高校已經營造出良好且具備自身特色的社會體育文化環境,通過結合多種路徑,培養人才,影響社會發展。本文對大學體育引領社會體育文化發展提出有效對策,以期能夠為社會體育文化的長效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大學體育;引領;社會體育文化;發展;對策
當前社會已經廣泛認同大學的社會服務、科學研究、培養人才的這3個職能。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大學也同樣如此,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大學也能夠激發出新的職能。當前大學正從社會邊緣逐步過渡到社會核心領域,這已經證實了大學生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心和源泉,毫無疑問高校是僅低于政府部門的改革和服務的重要工具。自我國組建高校以來,高校就是文化精英聚集,科技創新的主要陣地。大學通過傳播和創造文化、知識,對社會文化的改革和創新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高校自身就具備著引領文化的這一職能。
一、加強大學體育精神培育,促進學生體育文化品位的提升
當前人們對于精英這一詞的定義雖然還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大眾的理解就是不管是在能力,還是智力方面,精英都比普通人更加優越,對于社會的貢獻更大。高校的主要職能就是培養社會所認可的精英人才,通過高校培養的人才,很有希望成為教育領域、科技領域、商業領域、政治領域的帶頭人。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可以有意識地對大學生體育文化品位進行提升,然后通過這些畢業的優秀人才在不同領域的影響力,對社會體育文化發展進行引領。高校學生體育文化品位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學校在組織領導方面進行加強,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進而對校園體育制度文化進行假設,加強大學體育相應設施的完善。高校應當對自身在體育方面的工作成果進行總結分析,然后立足于自身發展實際,進一步提升體育精神。所謂的精神,其價值是不可捉摸的,是抽象的,但是高校能夠以體育口號、學校體育哲學和優秀體育人物彰顯自身的體育精神,以學校潛在的和外在的大學體育引領社會體育文化發展的有效對策研究李澤昊優勢資源,對大學生體育意識進行影響和發展,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對其體育文化品位進行提升。高校在和國外進行體育交流的過程中,應當將自身的體育歷史和文化底蘊彰顯出來,能夠將不同于他人的體育標識反映出來,對學校培養的體育人物進行深度挖掘。
二、挖掘體育文化傳播平臺,加強國家合作與交流
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發展關系
一、學校體育的地位之含義
學校體育的地位一是指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指學校體育在社會體育中的地位。學校體育的地位直接影響著學校體育的任務、內容、方法,直接關系到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戰略部署。一方面學校體育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和學校體育教育重心的轉移,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的基礎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學校體育通過系統的教學為競技體育培養人才,為大眾體育人群打好體育基礎。目前學校體育教學的最大弊端在于重心偏后,重過去,重眼前,功利主義教學制約了學校體育的教學發展,使體育教學中現有的矛盾越發突出。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學校體育的對象是正在發育的青少年,體育在學校教育中肩負著特殊的使命,有自己獨立的發展目標,即促使學生的機體得到完美的發展。所謂的完美發展,就是使學生的身體機能、形態、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充分、均衡、協調的發展,這是學校體育的另一個目的。
二、社會體育的重要性
學校作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學校體育理所當然地被包括在社會體育之中,學校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一個分支或稱之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形式,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但學校體育必然會受到社會體育的制約。同為學校體育實踐也影響社會體育的發展。它們屬于屬種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屬概念,而后者是前者的種概念,它們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在人的一生中,學校教育處于中間環節,是連接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的橋梁,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故當我們探討體育可持續發展時,應把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協調發展和未來的社會對人才健康素質的需求作為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三、影響學校功能發揮的因素
我國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要接受9~15年的教育,體育又是其中一門時間跨度最長的課程。通過長時期的體育教育,學生應具有合理的體育知識結構、基本技能,培養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及養成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為進入社會參加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個人體育連續長期地進行。但國家體育總局于1997年對我國社會體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經過學校教育后的人進入青少年時期有中斷體育活動的現象。在中斷體育活動的人中,20歲以下者占50.7%,30歲以下者占78.8%,說明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