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20:16: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本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本主義憲法與憲法人本主義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人本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潮,對近世憲法的產生與發展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人本主義是近代憲法誕生的思想源泉、政府存在的正當性倫理基礎以及憲法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并且推動近代憲法向現代、當代憲法的發展。同時,近世憲法的精神和基本原則、核心內容也處處彰顯著人本主義的精神,并以之為自身價值判斷的首要標準。

關鍵詞:人本主義,憲法,人本化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研究人本主義與憲法的關系

人類的各種科學都是從不同的范疇和角度揭示客觀世界變化和發展規律的。在我們反思人類為什么創立各種科學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不難總結出,人類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哲學作為一門具有普遍性的科學,旨在指導人們正確地掌握世界變化和發展的最普遍的規律,進而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改造客觀世界,使之更加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類進行一切科學實踐的宗旨就是解決“人”的問題。人本主義(Humanism)與科學主義(Scientism)是近世以來西方哲學的兩大思潮。作為一種方法論和價值觀,這兩大思潮對近世以來各種社會科學如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美學、建筑學等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當代社會科學主要范疇的法學當然也深受這兩大哲學思潮的影響。憲法作為法學的主干和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不可避免。然而,由于科學技術在過去的三個世紀中對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使得人們更多的把視野放在科學主義思潮上,而忽視了人本主義。過去的研究中學者們更多的是從科學和理性的眼光來對憲法進行研究,某種程度上忽略了人本主義這一重要的哲學思潮對憲法發展的影響??茖W和理性在法律及憲法的發展中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如果用唯科學主義思維去統率關乎人類生活的憲法則并不可取。因為對科學家來說,實在是用公式來表述的,它的語言是純數學的形式;而非科學的發現和成就應該崇拜是一回事,但說所有人類的生活和行為都能用純科學的語言表達則完全是另一回事。[1]作為對人類對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而設計出來的一項法律制度,憲法無疑必須是科學的;但作為人們生活標準和生活方式的準則,[2]憲法無疑又是超驗的,憲法的這種兩面性才是其本來的真面目。憲法作為一種最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它在本質上則不能為唯科學主義的教條終極性來證實。人類生活,固然離不開理性;但不能說理性包括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生關于理智方面的事項,要用科學方法來解決;關乎情感方面的事故,絕對的超科學,[3]憲法不是冷冰冰的科學教條或文本。美國哲學家赫舍爾說:人問“人是什么”時,“并不是尋找自己的起點,而是尋找自己的命運。”[4]從人的命運出發,關心人的生存,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就成了憲法的首要使命。近代人類生活在情感上選擇了憲法和憲政,那么憲法和憲政同樣在終極目的和終極關懷上要回歸人的情感,否則憲法將失去其本來面目。[5]這就是筆者研究以人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與憲法兩者之間的關系的根由所在。

二、什么是人本主義

在展開我們的研究之前,我們必須先弄清什么是人本主義這一重要的概念。“人本主義”(Humanism)一詞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是出現在古羅馬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與希臘文Paidea為對等詞,意思是指“人性”、“人情”、“萬物之靈”,也指一種能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教育制度。英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則把人本主義界定為:“Humanism指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仓匾暼伺c上帝的關系、人的自由意志和人對自然界的優越性的態度,都是人文主義?!盵6]美國《哲學百科全書》認為人本主義是“指任何承認人的價值或尊嚴,以人作為萬物的尺度,或以某種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圍、利益作為課題的哲學。”[7]德國大百科全書《拉魯斯辭典》認為:“把人和同人有關的事物看作核心、尺度和最高目的的人生哲學,都是真正的人文主義?!盵8]雖然各種說法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均指以人為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尊嚴與自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和準則(Sanction)的哲學”。[9]

查看全文

人本主義論文

摘要:埃里希.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著名人學家。《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系弗洛姆早期最重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著作,也是20世紀將馬克思哲學重新人本主義化的重要文獻。此書中,弗洛姆第一次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為人本主義的觀點,討論了他重新解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這里,他反對將歷史唯物主義詮釋為經濟決定論,而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特征。

關鍵詞:弗洛姆;人的概念;歷史唯物主義

一、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經濟主義和享樂主義式的唯物主義

弗洛姆認為,歷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事情莫過于人們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東西橫加指責。這也是最近幾十年馬克思哲學在西方社會中遭遇的境況。他說“在有名望的社會科學家和哲學家所寫的書籍和文章中,經常提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可是,除了極少數人之外,似乎政治家們和新聞記者從來沒有瀏覽一下馬克思的著作,某些社會科學家也滿足于對馬克思的一知半解?!备ヂ迥返倪@個批評是很到位的,在20世紀中葉,相當一批西方學者在攻擊馬克思主義時,并不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更不要說通過認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科學理論,“對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罵得最兇的人,絕大多數從未讀過馬克思的東西”。對于馬克思的哲學“任何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談論和描述它們,而不必對它們有所認識”,“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資格談論馬克思,而不需要閱讀馬克思的著作,至少不需要閱讀足夠多的著作,以便對馬克思的非常錯綜復雜而又精細微妙的思想體系有所了解”。這種情形大約也發生在一些贊同馬克思主義的人們身上。

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哲學的真相被嚴重地曲解了。在馬克思去世之后,所有那些馬克思的經典詮釋者,不管是考茨基、列寧一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像伯恩斯坦那樣的修正主義者,無一例外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解成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弗洛姆認為,他們所理解的這種哲學實際上“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因為,他們都沒有“把馬克思解釋為是以他的人本主義的存在論(existentialism)為中心的”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不是追逐世俗物質利益的唯物主義?!榜R克思的目標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擺脫經濟決定論的枷鎖,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復,使人與其伙伴們以及與自然界處于統一而且和諧的關系之中”。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不是將物質力量奴役人的所謂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是將人生泯滅在歷史物質總體運動中,不是否認人的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馬克思追求的恰恰是人的解放?!榜R克思的學說并不認為人的主要動機就是獲得物質財富;不僅如此,馬克思的目標恰恰是使人從經濟需要的壓迫下解脫出來,以便他能夠成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馬克思主要關心的事情是使人作為個人得到解放,克服異化,恢復人使他自己與別人以及與自然界密切聯系的能力?!瘪R克思恰恰是要從經濟力量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從粗俗的唯物主義中超脫出來?!斑@令人想起19世紀40年代初青年馬克思《萊茵報》時期寫下的文章,在那里,青年馬克思有“下流的唯物主義”之說,他將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傾向稱之為“黃金拜物教”,并貶斥為“三文銅錢即可買到的學問。”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弗洛姆聲稱“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精神性的生存論,它由于具有這種精神的特質,因而反對當代的唯物主義實踐和那種偽裝得不巧妙的唯物主義學說”。甚至說,這種社會主義“基本上是一種預言式的救世主義”。

查看全文

人本主義的安全管理

企業的安全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廣義的企業安全管理包括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以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安全成本;還包括企業自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企業資源供給的安全、企業經營的安全。

本文討論的主要是前者,即企業生產過程,包括建設過程中人身、設備以及系統的安全。電業歷來強調“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集中體現在各類電業規程、導則、條例、規定上。但是我們在多年的事故教訓中也看到人的因素在安全生產中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素,如何把對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用企業文化這個內在的鏈條凝聚人的智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豐富的經驗,不斷地夯實企業安全生產的基礎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領域。

一、人本主義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流派

發端于19世紀的蒸汽機發明為標志的產業革命以及誕生于120多年前的電力工業所導引的又一次產業革命使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企業的內部分工越來越細,企業管理應運而生,因為管理的本義就是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體現在計劃、組織、領導所指的職能或基本活動之中。

1911年美國人弗雷德里克海斯格·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出版,標志科學管理時代的確立。這一理論的基礎是工廠主與工人之間是雇傭關系,工人采用不同的方法做著同一件工作,他們傾向于“磨洋工”的方式工作,必須尋求一種方法,來消除這一現象。為此泰勒提出了在工人和管理者雙方之間掀起一場思想革命,其方式是通過明確的規定來提高生產率的指導方針,提出了著名的科學管理4原則:

1、對工人工作的每一個要素開發出科學方法,用以替代老的經驗;

查看全文

探討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關系問題

我們對當代西方哲學有這樣一種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是兩種彼此不相容的哲學思潮,而且西方哲學家“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屬于人本主義,即屬于科學主義。這種看法既不確切,也不符合實際。

本文將討論這幾個問題:(1)什么是科學主義?(2)什么是人本主義?(3)反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4)現代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主線是什么?

一、什么是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是指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一種思潮或運動。反對把自然科學看做文化中價值最高部分的哲學家把他們所反對的看法稱為“科學主義”(scientism),加以貶斥。但也有些不贊成科學“至高無上”的人不用這個貶義詞,而恰當地把這種看法叫做認識論的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和本體論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羅蒂的著作《哲學和自然之鏡》(1979年)出版以后,基礎主義成為眾矢之的。人們紛紛把當代西方哲學的走入死胡同,歸咎于笛卡爾首創的基礎主義。笛卡爾的論點大致是這樣:(一)科學是唯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都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接受傳統規范的唯一理由不過是,在我們在一切實踐領域還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的限度內,按照傳統規則和基于經驗的作法來生活是慎重的。這一點最重要,以下各點可由此直接或間接地推演出來。(二)科學知識的確定性(certainty)在于它以主體中的明白清晰的觀念為基礎;這是知識的阿基米德點。(三)自然科學之所以是客觀實在的正確表象,是由于科學方法的應用。它成了一切知識的標準和范例。(四)當一切知識都成為科學知識之日,就是一切人生問題(包括倫理道德問題)都得到解答之時。(五)所以科學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20世紀的哲學家很少完全接受這些論點。他們首先否認科學是永恒真理,而認為它是猜測的知識(波普)或得到驗證的假說(卡爾納普);科學的合理內容不過是經受住反復檢驗并且通過和其他競爭假說的比較才暫時被接受的(拉卡托斯);只是整個科學可以說得到了證實,任何個別部分都可能被證偽,但通過內部調整,整個科學仍會被接受(奎因)。否定笛卡爾第一論點的哲學家往往也否定確定性論點;不過不少經驗論者仍能以感覺經驗的確定性代替理性直覺的確定性。至于否定科學知識可解答一切人生問題的人就更多了。但是,只要當代哲學家繼續贊同笛卡爾的表象主義并且相信科學方法,他們就是認識論基礎主義者,例如皮爾士、羅素、波普、卡爾納普、拉卡托斯和奎因都是這樣的基礎主義者,因此他們的觀點被反對派貶斥為科學主義。

人們用“科學主義”一詞不僅要貶損認識論基礎主義,也要貶損本體論的自然主義,因為自然主義者承認因果律可以說明一切自然、社會、文化現象和人的行動,簡言之,一切都在科學說明的范圍之內。這樣,“科學主義”一詞實際上是對基礎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貶稱。那么什么是自然主義呢?

查看全文

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關系問題

我們對當代西方哲學有這樣一種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是兩種彼此不相容的哲學思潮,而且西方哲學家“不入于楊,則入于墨”,不屬于人本主義,即屬于科學主義。這種看法既不確切,也不符合實際。

本文將討論這幾個問題:(1)什么是科學主義?(2)什么是人本主義?(3)反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4)現代西方哲學發展中的主線是什么?

一、什么是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是指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一種思潮或運動。反對把自然科學看做文化中價值最高部分的哲學家把他們所反對的看法稱為“科學主義”(scientism),加以貶斥。但也有些不贊成科學“至高無上”的人不用這個貶義詞,而恰當地把這種看法叫做認識論的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和本體論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羅蒂的著作《哲學和自然之鏡》(1979年)出版以后,基礎主義成為眾矢之的。人們紛紛把當代西方哲學的走入死胡同,歸咎于笛卡爾首創的基礎主義。笛卡爾的論點大致是這樣:(一)科學是唯一的知識、永恒的真理。倫理的、美學的和神學的思想都將被科學的進步所排除。接受傳統規范的唯一理由不過是,在我們在一切實踐領域還沒有足夠的科學知識的限度內,按照傳統規則和基于經驗的作法來生活是慎重的。這一點最重要,以下各點可由此直接或間接地推演出來。(二)科學知識的確定性(certainty)在于它以主體中的明白清晰的觀念為基礎;這是知識的阿基米德點。(三)自然科學之所以是客觀實在的正確表象,是由于科學方法的應用。它成了一切知識的標準和范例。(四)當一切知識都成為科學知識之日,就是一切人生問題(包括倫理道德問題)都得到解答之時。(五)所以科學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20世紀的哲學家很少完全接受這些論點。他們首先否認科學是永恒真理,而認為它是猜測的知識(波普)或得到驗證的假說(卡爾納普);科學的合理內容不過是經受住反復檢驗并且通過和其他競爭假說的比較才暫時被接受的(拉卡托斯);只是整個科學可以說得到了證實,任何個別部分都可能被證偽,但通過內部調整,整個科學仍會被接受(奎因)。否定笛卡爾第一論點的哲學家往往也否定確定性論點;不過不少經驗論者仍能以感覺經驗的確定性代替理性直覺的確定性。至于否定科學知識可解答一切人生問題的人就更多了。但是,只要當代哲學家繼續贊同笛卡爾的表象主義并且相信科學方法,他們就是認識論基礎主義者,例如皮爾士、羅素、波普、卡爾納普、拉卡托斯和奎因都是這樣的基礎主義者,因此他們的觀點被反對派貶斥為科學主義。

人們用“科學主義”一詞不僅要貶損認識論基礎主義,也要貶損本體論的自然主義,因為自然主義者承認因果律可以說明一切自然、社會、文化現象和人的行動,簡言之,一切都在科學說明的范圍之內。這樣,“科學主義”一詞實際上是對基礎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貶稱。那么什么是自然主義呢?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論文

一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學界大都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源。我國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很多,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界定的區別也很多,徐崇溫、杜章智、王雨辰、陳學明、張一兵等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分別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特點——對“人”的關懷,即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從流派分類的角度來劃分西方馬克思主義,我國學界大都采用徐崇溫的觀點把它分成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大類。具體說來,人本主義又包括新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把“人”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我國當前強調的“以人為本”也是有密切相關的,以及與管理學中重視的“人本管理”也有聯系,反觀當前社會現實,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關系,以及當前怎樣看待“人”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把握為自我創造、自我生成的活動,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即人作為“類存在”意義上的勞動的存在。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則摒棄了以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類學概念理解人的本質的做法,將人的現實性歸結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存在的社會性。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分立為青年、老年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而后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對這個研究而得出的,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統一于人道主義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流觀點。大多數西方學者明確反對“兩個馬克思”論,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本文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統一的人道觀點出發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點。

1923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明確提出把人的地位中心化,就此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的浪潮。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反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機械化為經濟決定論,他們認為歷史的發展不是機械化的經濟決定論,而必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人是歷史的主體。他們認為現實的總體性,就是歷史運動中主體與客體的直接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社會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即主客體辯證法。而“人本身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客觀基礎,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基礎的同一的主體——客體,是以決定性的方式參與辯證過程的”[1]279。人類歷史過程中最真實的存在是人的客觀活動本身,即社會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1]50。在主客體運動的歷史過程中,盧卡奇認為只有大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才能做到把自身作為主體的同時,把客體也作為同一整體的一個方面來認識,從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他認為馬克思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地說明和揭示了歷史的本質,第一次真正地發現了歷史的主體,即無產階級。盧卡奇認為:“每個社會的力量按其本質是一種精神力量,只有認識能夠使我們從中解放出來?!盵1]350據此,他把無產階級革命歸結為一種意識活動,認為“只有無產階級的意識才能指出擺脫資本主義危機的出路”[1]136,因而也就把意識形態斗爭提高到了革命的首要位置。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與斯大林主義者只看到外部的客觀因素,而低估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主觀作用。這種觀點體現了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人學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過分強調了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以至于陷入一種“意識決定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當中,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弗洛姆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哲學誤解為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人的精神解放,在于人從經濟決定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于恢復人的完整性,使他有能力達到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盵2]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絕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將所謂的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不是試圖將人性泯滅在歷史物質的總體運動中,總而言之,馬克思從不否認人之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追求的正是人的解放。馬爾庫賽在對待斯大林主義的問題上,也說明了他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人道主義。他在《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一文中說:“最近《手稿》被用來證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以對抗官僚極權的蘇聯模式;這些手稿有力地推動了反斯大林主義和后斯大林主義的斗爭?!盵3]弗洛姆認為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人的本能和欲望。弗洛姆的目的是在突顯人的自然存在,而貶低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存在本質。馬爾庫賽認為,馬克思把感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人學的根本變革在于感性這個本質規定上,他說:“也許正是在感性(作為對象化)這個概念上,在人的本質規定這個中心問題上,馬克思完成了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革命理論的決定性轉變?!瘪R爾庫賽最終把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歸結到了一點:人的自由和全面性的實現,在馬克思那里是人的感性需要、情欲和本能的實現。西馬理論家們都從馬克思學說的社會批判方面中獲取了最初動力,都以批判作為人本主義立場的原點。他們力圖使自己所關心的對象是現實中具體的、個人化的實際存在。

無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從各個方面構建不同的主體觀,盧卡奇人的總體性、馬爾庫塞的多向度的人、弗洛姆的健全的人以及列斐伏爾總體的人都把人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不大一樣的理論背景又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救贖之途。比如盧卡奇的浪漫主義,霍克海默的理論批判性,薩特的哲學確證,馬爾庫塞的審美之維,弗洛姆的技術人道化,還有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改造。不過,他們的相同處在于,都把革命從街頭挪進了書齋,企圖通過心靈革命和思想改造來變革社會,從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行動取向和現實的巨大壓力。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中人本主義反思論文

一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學界大都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源。我國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很多,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界定的區別也很多,徐崇溫、杜章智、王雨辰、陳學明、張一兵等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分別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特點——對“人”的關懷,即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從流派分類的角度來劃分西方馬克思主義,我國學界大都采用徐崇溫的觀點把它分成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大類。具體說來,人本主義又包括新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把“人”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我國當前強調的“以人為本”也是有密切相關的,以及與管理學中重視的“人本管理”也有聯系,反觀當前社會現實,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關系,以及當前怎樣看待“人”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把握為自我創造、自我生成的活動,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即人作為“類存在”意義上的勞動的存在。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則摒棄了以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類學概念理解人的本質的做法,將人的現實性歸結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存在的社會性。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分立為青年、老年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而后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對這個研究而得出的,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統一于人道主義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流觀點。大多數西方學者明確反對“兩個馬克思”論,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本文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統一的人道觀點出發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點。

1923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明確提出把人的地位中心化,就此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的浪潮。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反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機械化為經濟決定論,他們認為歷史的發展不是機械化的經濟決定論,而必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人是歷史的主體。他們認為現實的總體性,就是歷史運動中主體與客體的直接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社會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即主客體辯證法。而“人本身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客觀基礎,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基礎的同一的主體——客體,是以決定性的方式參與辯證過程的”279。人類歷史過程中最真實的存在是人的客觀活動本身,即社會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50。在主客體運動的歷史過程中,盧卡奇認為只有大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才能做到把自身作為主體的同時,把客體也作為同一整體的一個方面來認識,從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他認為馬克思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地說明和揭示了歷史的本質,第一次真正地發現了歷史的主體,即無產階級。盧卡奇認為:“每個社會的力量按其本質是一種精神力量,只有認識能夠使我們從中解放出來?!?50據此,他把無產階級革命歸結為一種意識活動,認為“只有無產階級的意識才能指出擺脫資本主義危機的出路”136,因而也就把意識形態斗爭提高到了革命的首要位置。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與斯大林主義者只看到外部的客觀因素,而低估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主觀作用。這種觀點體現了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人學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過分強調了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以至于陷入一種“意識決定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當中,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弗洛姆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哲學誤解為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人的精神解放,在于人從經濟決定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于恢復人的完整性,使他有能力達到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痹诟ヂ迥房磥?,馬克思絕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將所謂的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不是試圖將人性泯滅在歷史物質的總體運動中,總而言之,馬克思從不否認人之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追求的正是人的解放。馬爾庫賽在對待斯大林主義的問題上,也說明了他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人道主義。他在《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一文中說:“最近《手稿》被用來證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以對抗官僚極權的蘇聯模式;這些手稿有力地推動了反斯大林主義和后斯大林主義的斗爭。”弗洛姆認為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人的本能和欲望。弗洛姆的目的是在突顯人的自然存在,而貶低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存在本質。馬爾庫賽認為,馬克思把感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人學的根本變革在于感性這個本質規定上,他說:“也許正是在感性(作為對象化)這個概念上,在人的本質規定這個中心問題上,馬克思完成了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革命理論的決定性轉變。”馬爾庫賽最終把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歸結到了一點:人的自由和全面性的實現,在馬克思那里是人的感性需要、情欲和本能的實現。西馬理論家們都從馬克思學說的社會批判方面中獲取了最初動力,都以批判作為人本主義立場的原點。他們力圖使自己所關心的對象是現實中具體的、個人化的實際存在。

查看全文

人本主義教學觀管理論文

貫穿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一條重要精神主線便是“人本主義教學觀”這一全新的教學理念。因此,《標準》中的“人本主義”語文教學核心理念就值得我們認真解讀。

課程觀:努力將“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體現于課程之中

1.突破學科中心,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課程標準的設計突破了“學科中心”這個狹窄的視野,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考慮與兒童生活、社會的聯系,考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種理念打破了單純強調學科本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盡可能地體現了義務教育課程應該致力于學生發展的特定功能。

2.構建開放、活潑的語文課程

查看全文

馬克思人本主義論文

一、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不是經濟主義和享樂主義式的唯物主義

弗洛姆認為,歷史上最具諷刺意味的事情莫過于人們對自己根本不了解的東西橫加指責。這也是最近幾十年馬克思哲學在西方社會中遭遇的境況。他說“在有名望的社會科學家和哲學家所寫的書籍和文章中,經常提到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可是,除了極少數人之外,似乎政治家們和新聞記者從來沒有瀏覽一下馬克思的著作,某些社會科學家也滿足于對馬克思的一知半解?!备ヂ迥返倪@個批評是很到位的,在20世紀中葉,相當一批西方學者在攻擊馬克思主義時,并不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更不要說通過認真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完整科學理論,“對馬克思和社會主義罵得最兇的人,絕大多數從未讀過馬克思的東西”。對于馬克思的哲學“任何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思考、談論和描述它們,而不必對它們有所認識”,“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有資格談論馬克思,而不需要閱讀馬克思的著作,至少不需要閱讀足夠多的著作,以便對馬克思的非常錯綜復雜而又精細微妙的思想體系有所了解”。這種情形大約也發生在一些贊同馬克思主義的人們身上。

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哲學的真相被嚴重地曲解了。在馬克思去世之后,所有那些馬克思的經典詮釋者,不管是考茨基、列寧一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是像伯恩斯坦那樣的修正主義者,無一例外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解成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弗洛姆認為,他們所理解的這種哲學實際上“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因為,他們都沒有“把馬克思解釋為是以他的人本主義的存在論(existentialism)為中心的”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不是追逐世俗物質利益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目標是使人在精神上得到解放,使人擺脫經濟決定論的枷鎖,使人的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復,使人與其伙伴們以及與自然界處于統一而且和諧的關系之中”。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不是將物質力量奴役人的所謂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不是將人生泯滅在歷史物質總體運動中,不是否認人的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馬克思追求的恰恰是人的解放?!榜R克思的學說并不認為人的主要動機就是獲得物質財富;不僅如此,馬克思的目標恰恰是使人從經濟需要的壓迫下解脫出來,以便他能夠成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馬克思主要關心的事情是使人作為個人得到解放,克服異化,恢復人使他自己與別人以及與自然界密切聯系的能力。”馬克思恰恰是要從經濟力量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從粗俗的唯物主義中超脫出來?!斑@令人想起19世紀40年代初青年馬克思《萊茵報》時期寫下的文章,在那里,青年馬克思有“下流的唯物主義”之說,他將人們追逐物質利益的傾向稱之為“黃金拜物教”,并貶斥為“三文銅錢即可買到的學問?!彼栽谶@個意義上,弗洛姆聲稱“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精神性的生存論,它由于具有這種精神的特質,因而反對當代的唯物主義實踐和那種偽裝得不巧妙的唯物主義學說”。甚至說,這種社會主義“基本上是一種預言式的救世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是人本主義的哲學

伯恩斯坦與考茨基,普烈漢諾夫與列寧,在許多哲學理念和實踐旨趣上是完全異質的。可弗洛姆說,他們在否認馬克思是一個人本主義者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而弗洛姆在這本書里卻有一個十分明確的理論定位:馬克思哲學的真諦是人本主義,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宣言。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的哲學正是“來源于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傳統,這個傳統自斯賓諾莎開始,通過18世紀法國和德國的啟蒙運動哲學家,一直延續到歌德和黑格爾,這個傳統的本質就是對人的關懷,對人的潛在才能得到實現的關懷”。他甚至認為“在以往的歷史上,佛陀(Buddha)、希伯來的先知、耶酥基督、蘇格拉底、文藝復興的哲學家,以及從啟蒙運動起到歌德和馬克思為止的那些哲學家,都是偉大的人本主義者”。弗洛姆發問道,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本主義,那么為什么長久以來馬克思哲學卻不是以這種人本主義的形象被呈現?或者換句話說,馬克思這種人本主義傳統會在后來喪失?依他的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兩個關鍵性文本缺失的事實。一是代表馬克思哲學人本主義真面目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直到1932年才發表,人們起初根本不知道存在這樣的文本;二是《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完整文本也是于1932年第一次正式出版。這些文本的歷史性缺失,對第二國際以后的傳統馬克思主義“歪曲和片面解釋馬克思的思想是很有用處的”。這證明,無法看到馬克思的人學論著,是使馬克思哲學畸變為物化哲學的歷史原因。第二,更為近切的原因還在于“從馬克思逝世到20世紀20年代這段時間內,哲學思想為實證主義的機械論的思想所統治,這種思想影響了像列寧和布哈林這樣的思想家”。似乎這是導致馬克思哲學退化成機械決定論的理論原因。三、只有一個人本主義的馬克思

查看全文

人本主義德育文化回歸與建構

德育文化回歸與建構人本主義對人的關注與秉承精神,可以啟發我們對“德育為了什么”這樣一個功能性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叭耸巧鐣娜恕保愿咝5掠P注德育的社會性功能,但同時“社會也是人的社會”,[1]社會如果離開了存在其中的主體即個人的重要考量,就會蛻變為空洞的軀殼而成為沒有生命力與歸宿的單位,因此,德育個體也是人本主義德育關懷的首要。以人為本的高校德育文化回歸,就是要將個體性功能與社會性功能協調與一身的德育新形態。

一、當前偏離人本主義的德育文化現狀分析

當前,在學校德育教育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受教育者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性。1.泛政治化德育長期以來,傳統學校德育形成了一種只重視德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與傾向,德育為社會服務、為政治服務成為衡量德育實效的唯一標準。而其中政治性又成為德育在階級社會中的首要社會功能。我國的教育方針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通過高校德育教育培養大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愛國情懷等。堅持德育的政治性是德育的首要功能,但過分泛化就過猶不及。我們知道,德育主要指的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各個領域所占權重不一樣,從而體現德育文化的多樣化,泛政治化就是占主要權重、用政治衡量一切的現象,用政治代替其他,甚至“殖民”其他方面的表現。具體表現為:在德育目標上,泛政治化忽視大學生的層次漸進性,曾幾何時,大學德育的過分追求假大空等圣化傾向,一些強加的政治性影響了大學德育的教育性。所以,當政治殖民現象式微之時,也是德育強調自身內在秉持之時。而且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德育機制,使得高校德育的大中小學教育階段缺乏有機銜接,甚至層次顛倒,表現為對小學生進行的是共產主義德育,中學生進行的是社會主義德育,大學生進行的是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德育。2.功利化德育傾向所謂功利化德育是指當今大學德育中存在的片面強調德育的社會外在價值,忽視德育育人的內在關懷。在市場經濟多樣化發展時代,經濟資本的強勢滲透對德育構成影響,我們可稱之為大學德育物質化的產物。以至于德育專家這樣評論:“只要求道德教育貼近市場經濟,將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物質利益驅動等觀念作為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取向,違背了道德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盵2]正是種種大學德育的被市場價值沖擊下和多種復雜的社會思潮沖擊下,德育的人本性和超越性被淡化。正是種種大學德育的媚俗現象和傾向,導致德育教育過程中感性壓倒理性,欲望戰勝自我實現價值需求,相比之下,德育的歷史性和超越性的基本內容被邊緣化。使大學生缺乏歷史的厚重感與超越的崇高感,使健全人格心理的發育得不到德育的充分滋養與潤澤。總之,大學德育內容過多的強化了功利意識教育,削弱了理想信仰、靈魂凈化、道德情操等方面的人本關懷。

二、以人為本的德育文化建構

人本主義對人之理性、非理性乃至生命的思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地位,強調學生潛能、身心和情感的發展,最終使學生實現“自我”,辯證地分析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叢人本主義理論闡釋德育人文回歸與科學建構,注重將西方理論中國化,深入挖掘其德育價值,有利于當代高校德育在推進德育文化建構過程中,從而有效克服知性德育的偏執現象,實現人本德育的當代回歸與轉向,為培養大學生個體自由全面發展作出積極貢獻。1.指向完美人性的德育目標。人本主義教育目在德育目標上,強調受教育者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尊重個性,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德育自身發展規律,強調人的創造性的發展?!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3]愛因斯坦曾說,“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于獨立的個性”[4]。因此,我們要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是時空高度壓縮的時代,社會飛速發展,信息高度集聚,我們教師所面臨的學生是要培養成能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是要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但是我們的學生的到課率、抬頭率、點贊率還是不太樂觀,學生面對的信息誘惑太多,手機、互聯網成為了人的身體的一部分了。的確,想一想,其實我們自己都離開不了手機,還要求學生自覺放下手機,難!所以,現在我們是和手機在爭奪學生,因此,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那么,我想我們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否也在發生著變化,是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不斷提升與教師教學信息的不足之間的矛盾呢?還是其他,值得我們反思。當今時代,“信息與時間成了一對矛盾”[5],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信息包圍的世界,但感覺沒有時間去閱讀獲取所有的信息,只能有選擇的去獲取信息,學生也是這樣,現在的學生面對太多的信息選擇,而我們德育教師德育工作者只是其中之一的信息源,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理論徹底性和內容生動性就不可能讓學生選擇你。總之,在新的形勢下,對我們德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以高深的理論知識,深厚的學術修養,崇高的師德魅力,創新的德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將學生從手機那里吸引過來,從其他信息源那里吸引過來,才能真正使德育回歸人本文化。2.面向現實生活、回歸生活世界的人本主義教育模式。按照回歸生活世界、面向現實生活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德育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現實環境,德育教育要與新時代的大學生學習生活相結合,開展德育情景模擬和虛擬實踐教學。注重挖掘個人潛能,注重情感教育,防止德育過分知識化,當然不可能讓德育教育不可能千篇一律,整齊劃一,不過可以設計一種德育情景模擬教學,設計一種集思想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為一體的模擬情景,把道德教育融化在課堂和各種活動中,而不是單純依靠道德知識的灌輸,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確立信念、培養感情、鍛煉意志、規范行為,通過不斷感悟、體驗接受道德教育。在德育情景模擬教學中,大學生按照預先設計的“德育游戲”選擇自己的角色,然后通過多媒體互動或情景互動來玩“德育游戲”。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由于受自己的“所見所聞”和“體驗遭遇”的影響,在認知上和思想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實現內化外化轉化。這樣的德育模式不僅可以讓大學生感悟人本德育的精華,而且還可以讓德育教育過程變得輕松和富有趣味性,把道德教育融化在課堂和各種活動中,而不是單純依靠道德知識的灌輸,增強德育教育實效,讓學生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確立信念、鍛煉意志、規范行為,通過不斷感悟、體驗接受道德教育。同時,注重高校青年大學生的個性特色而因材施教。當今大學生處于社會轉型期,承受的學習就業壓力大,同時又深受社會思潮多元化、市場經濟利益多層化、信息復雜化影響,因而必須因材施教,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這既保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兼顧了德育工作的良好運行。在當今的時代環境下,就業壓力倍增,這使得許多青年大學生學生因為看到這一現象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從而對于未來迷茫,對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沒有長久的規劃,從而導致其看不到自己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因而也會對高校青年大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因而必須引導疏通,以達到德育目的。3.關注學生主體和自我教育的教育方法人本主義教育方法符合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包括情意教育、創造力啟發、經驗的學習、感受性的訓練等。不論使用哪一種方式,都要求受教育者通過互相溝通交流達到教育自我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通過情感認知的探討、價值態度的培養,“促進德育的科學性、價值性、情感性轉化”[6],讓學生更清晰的認知自我,德育反省,從而真正實現靈魂凈化和思想境界提升,改變了傳統德育中硬性道德灌輸和機械道德訓練的弊端,為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教育實現自我育德提供了借鑒。這就需要充分尊重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切實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德育教育理念,培養全面發展人格的教育目標,重視直接體驗的教育過程,關注學生自我的教育方法,重視學生自我感受的教育評價,強調了受教育者作用的發揮。如此,德育才能夠真正擺脫灌輸的影響,使一切文化、知識、道德規范等等的接納,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發生生成性的變化,轉化為創造的潛力,使得受教育者能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去面對、掌握、審視現實生活和現實世界。同時,要注重傳統文化優勢資源的運用進行高校青年大學生德育。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程,為高校青年大學生德育的進行提供了較為優質、優厚的教育資源,這是因為傳統道德已經成為制約人行為的一個關鍵因素,因而優秀的傳統道德將會成為高校青年大學生德育用之不盡的思想來源之一,取其精髓成分,有助于高校青年大學生學生凈化心靈,提高境界。對于高校青年大學生德育來說,應該注重德育教育手段與方法,使其具有自身的特點,因而這也必須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以其引導學生的道德實踐。在進行高校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引導是極為重要的措施,因而必須形成自己的特點,高校青年大學生學生已經有著相當長的受教育經歷,他們已經有著自己的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不能單一的進行灌輸,不能滿足于膚淺的政治宣傳,而必須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