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人本主義反思論文
時間:2022-09-10 10:03: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人本主義反思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學界大都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源。我國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很多,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界定的區別也很多,徐崇溫、杜章智、王雨辰、陳學明、張一兵等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分別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特點——對“人”的關懷,即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從流派分類的角度來劃分西方馬克思主義,我國學界大都采用徐崇溫的觀點把它分成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大類。具體說來,人本主義又包括新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把“人”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我國當前強調的“以人為本”也是有密切相關的,以及與管理學中重視的“人本管理”也有聯系,反觀當前社會現實,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關系,以及當前怎樣看待“人”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把握為自我創造、自我生成的活動,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即人作為“類存在”意義上的勞動的存在。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則摒棄了以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類學概念理解人的本質的做法,將人的現實性歸結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存在的社會性。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分立為青年、老年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而后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對這個研究而得出的,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統一于人道主義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流觀點。大多數西方學者明確反對“兩個馬克思”論,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本文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統一的人道觀點出發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點。
1923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明確提出把人的地位中心化,就此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的浪潮。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反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機械化為經濟決定論,他們認為歷史的發展不是機械化的經濟決定論,而必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人是歷史的主體。他們認為現實的總體性,就是歷史運動中主體與客體的直接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社會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即主客體辯證法。而“人本身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客觀基礎,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基礎的同一的主體——客體,是以決定性的方式參與辯證過程的”279。人類歷史過程中最真實的存在是人的客觀活動本身,即社會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50。在主客體運動的歷史過程中,盧卡奇認為只有大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才能做到把自身作為主體的同時,把客體也作為同一整體的一個方面來認識,從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他認為馬克思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地說明和揭示了歷史的本質,第一次真正地發現了歷史的主體,即無產階級。盧卡奇認為:“每個社會的力量按其本質是一種精神力量,只有認識能夠使我們從中解放出來。”350據此,他把無產階級革命歸結為一種意識活動,認為“只有無產階級的意識才能指出擺脫資本主義危機的出路”136,因而也就把意識形態斗爭提高到了革命的首要位置。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與斯大林主義者只看到外部的客觀因素,而低估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主觀作用。這種觀點體現了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人學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過分強調了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以至于陷入一種“意識決定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當中,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弗洛姆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哲學誤解為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人的精神解放,在于人從經濟決定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于恢復人的完整性,使他有能力達到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絕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將所謂的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不是試圖將人性泯滅在歷史物質的總體運動中,總而言之,馬克思從不否認人之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追求的正是人的解放。馬爾庫賽在對待斯大林主義的問題上,也說明了他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人道主義。他在《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一文中說:“最近《手稿》被用來證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以對抗官僚極權的蘇聯模式;這些手稿有力地推動了反斯大林主義和后斯大林主義的斗爭。”弗洛姆認為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人的本能和欲望。弗洛姆的目的是在突顯人的自然存在,而貶低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存在本質。馬爾庫賽認為,馬克思把感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人學的根本變革在于感性這個本質規定上,他說:“也許正是在感性(作為對象化)這個概念上,在人的本質規定這個中心問題上,馬克思完成了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革命理論的決定性轉變。”馬爾庫賽最終把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歸結到了一點:人的自由和全面性的實現,在馬克思那里是人的感性需要、情欲和本能的實現。西馬理論家們都從馬克思學說的社會批判方面中獲取了最初動力,都以批判作為人本主義立場的原點。他們力圖使自己所關心的對象是現實中具體的、個人化的實際存在。
二
無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從各個方面構建不同的主體觀,盧卡奇人的總體性、馬爾庫塞的多向度的人、弗洛姆的健全的人以及列斐伏爾總體的人都把人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不大一樣的理論背景又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救贖之途。比如盧卡奇的浪漫主義,霍克海默的理論批判性,薩特的哲學確證,馬爾庫塞的審美之維,弗洛姆的技術人道化,還有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改造。不過,他們的相同處在于,都把革命從街頭挪進了書齋,企圖通過心靈革命和思想改造來變革社會,從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行動取向和現實的巨大壓力。
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人到底是不是手段?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都贊同“人”是目的,因為我們最終是為了人,很多學者都從人的角度出發,認為人不應該是手段,人不可以作為手段,筆者認為在當前社會下,人不僅是目的,而且應該是手段,而且大部分時候是作為手段而存在的。只要生活在社會中,自我與他人就必然互為目的和手段。對此,馬克思曾作了辯證的闡釋:“(1)每個人只有作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2)每個人只有作為自我目的(自為的存在)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手段(為他的存在);(3)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作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可見,人本身就是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如果把手段和目的割裂開來,僅僅把人當作目的,其實無異于否定了實踐的必要性和社會存在的可能性。
無論是人本主義還是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目前大部分學者都過分地強調了人,并且在現實中又
沒有對人給予實際的關懷,只停留在理論上面,筆者同意人最終是我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目的,但是在目前社會現實中人肯定不可避免地作為一種手段而存在,不僅是別人的手段,也是自己的手段,況且目前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我們目前所強調的人更多地應該從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出發,如果連人的基本生活都滿足不了,何談“人本”?我們要敢于承認人除了是作為目的存在于這個社會的,也是作為手段而存在于社會生活當中的,當然這個手段我們不能理解為盧卡奇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物化”或者“異化”,這個手段應該是合理的,而且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為了人類社會的往前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合理很好的“利用”這個“手段”,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充分發揮人的作用,以期向人的全面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 上一篇:獨家原創:企業建黨周年慶發言稿
- 下一篇:馬克思主義理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