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本主義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結構主義課程理論和實踐受到人們嚴厲的批評,一些結構主義課程理論者也進行了自我批評。人本主義課程理論,又稱為人性中心課程論,產生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馬斯洛、羅杰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為先導,同時它也是在抨擊學問中心課程論的非人性化的浪潮中應運而生的,目前已經發展為更加完善的一種新的課程論。
二、理論基礎
1.心理學基礎
人本主義課程論是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是善良的,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并且這種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同時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健康的人”,馬斯洛認為,人有七個由低到高的需要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從中可看出,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注情意伊蘇對人的發展,最終關心和提高人的價值與尊嚴。
2.哲學基礎
人本主義從本質上說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因為人本主義哲學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德國存在主義大師雅斯帕斯則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清楚自己的意志,主張重視生活秩序的教育、藝術的教育、宗教教育、文學和歷史教育、科學教育。
3.人性論基礎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屬性,即所有人都具有的屬性。從人性論來看,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學說都持性惡論的觀點,而人本主義則基本上持性善論的觀點。人本主義者既反對本能決定論,但又不完全否認人的本能的存在。
三、發展歷程
1.古希臘時期人本主義課程論的萌芽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有德行的人才”,他的“產婆術”和“對話法”體現了課程實施過程以人為本意識的覺醒。亞里士多德“教育要適應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與他的靈魂學說相適應,提出了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可見,無論是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對話法”,還是亞里士多德體育、音樂、繪畫課程的設置,都體現了對人的重視,是人本主義課程目標和課程實施的最初萌芽。
2.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課程論的彰顯
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教育家在課程目標上,注重兒童和學生全面的發展;課程實施上用圖畫、故事、游戲等代替語言教學,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課程目標,設置了較豐富的課程內容,人本主義課程論的體系已經彰顯。
3.啟蒙運動時期人本主義課程論的初步形成
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啟蒙運動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狄德羅高度重視教育在個性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重大作用,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閱讀、書寫和計算”,因此,他依據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設置課程,同時注重學生的道德修養。
4.現代人本主義課程論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人本主義的旗幟被再次舉起,人本主義課程論也在教育中被再度重視。人本主義者主張課程內容要適合全體學生的需要,與學生經驗建立聯系,適應學生不同的個性差異,設計個性化的課程。
四、基本主張
1.課程目標
自我實現和培養完整的人。人本主義者要求將課程的重點從教材轉向個人,他們批判博比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課程模式只注意解釋、預測和控制外部行為,忽視了學生行為的主題意義。人本主義主張課程與教學應培養“完整的人”,自我實現是人的基本需要,自我實現的人格特征包括整體性和創造性。人本主義者鼓勵學生的自我實現,允許學生自由表達,發現自我,最終實現自我。
2.課程觀
強調人的情意發展(affective development)和認知發展(cognitive development)的統一,進而強調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相統一,要求突出課程的情意基礎,這是人本主義課程論的一個重要特色。因此,人本主義者要求將教育內容與方法植根于情意之中。
3.課程內容的選擇
人本主義提出課程內容的選擇原則――“適切性”原則,強調課程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與體驗發生聯系,使學生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論思想和學生觀。
4.課程結構的組織
統合化的課程組織。人本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對所有事物的整體做出反應,提倡學校課程結構的組織要注意“整合”,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者心理發展與教材結構邏輯的吻合;二是情感領域與認知領域(理智的知識和能力)的整合;三是相關學科在經驗指導下的綜合。
篇2
Abstract: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i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one idea innovation, has the problem in view of the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the 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has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umm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s helpful in the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urriculum attraction and the power, enhances the teaching effect.
關鍵詞:羅杰斯 人本主義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
key word:Luojiesi Humanism education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作者簡介:王衛兵,河南鄭州文化路95號河南農業大學文法學院院辦
卡爾?R?羅杰斯是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人本主義理論思想。羅杰斯的教育思想是其人本主義理論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嘗試,主要體現在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意義學習和非指導性教學。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于改進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概述
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認為學習者具有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潛能。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具體體現為“以學生為中心”和“非指導性”教學兩方面。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強調自主學習。能對行為起到重要影響的唯一學習是自我發現、自我挖掘的學習。[1]鑒于傳統教育學生不參與對教學目標、教學課程以及學習方式的選擇的現實,羅杰斯認為傳統的教育模式抹殺了學生選擇的自由,教育不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性因材施教。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能夠成為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重視有意義的學習。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個人能夠參與的學習,學習內容是由學生自我評價的, 通過運用一定的方法對課程目標、內容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學生知道這種學習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從而結合自己的實際選擇有意義的學習。
(二)“非指導性”教學
“非指導性”教學強調教學指導的間接性、非命令性,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性的學習。教師的職能是提供學習資源,創造良好學習氛圍。羅杰斯指出,“非指導性”教育強調個人尊嚴、個人選擇以及責任的意義和創造的樂趣,它是建立在民主和個人權利的哲學。
“非指導性”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還重視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教師需要擁有真情實感,對學生要珍視、接受、信任并且理解和認同。教師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學會適應和改變,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現狀分析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理論和現實層面都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出現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度不高的現象。通過隨機對河南農業大學三百名大學生調查,60%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太感興趣,僅有35.8%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感興趣。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接受度不高的現狀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沒有貼近學生的心理思想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手段都制約著學生的接受程度。
教育是一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邊活動,教育者要激發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使其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的影響。[2]思想政治課教師要主動適應學生的要求,創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三、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啟發意義
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論和“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一種新的改革理念,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不斷完善與科學發展。
(一)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
羅杰斯認為課程目標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另外還要重視其人格特征、情感、態度等因素。只有多角度培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與主體性,激發受教育者內在的學習積極性。[3]要結合大學生的自身特點,設計符合適應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高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尊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心體驗,不斷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到思想政治理論的價值與魅力,真正喜歡上思想政治理論課。
(二)重視教學資源,實現教育教學方式多樣化
羅杰斯把教學看作課程實施的關鍵,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但要開發課程的物質資源,而且還要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
高校要采取多樣化教學方式,創新課堂教學方法,重視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在原有教師講授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環節。要大力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重視教材、圖書館、專家學者等各種物質和人力資源的作用,真正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杰斯.羅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俄語教育實踐;人本主義化教育
我國提出和研究人本主義化教育始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教育研究》1997年第七期發表了葉瀾《讓課堂煥發人本主義的活力》的文章。該文章指出,人本主義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為了提高人的人本主義質量而進行的活動。由此揭開了人本主義化教育的序幕。人本主義化教育理念應用到俄語教育實踐對其具有本體論意義,它體現了教育的邏輯起點,又體現了教育的最高目標。他要求俄語教育實踐應依據人本主義的特征,遵循人本主義發展的原則,視學生為人本主義主體,弘揚他們交往互動性、人本主義的體驗性、知識生成性、使學生的知識、智慧和人格統一起來。讓俄語教育肩負起支持和促進學生人本主義發展和人本主義質量提高的重任。
1人本主義完整回歸: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的理念
人本主義完整是人本主義存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時展、教育與時俱進對人的必然要求。因此,人本主義完整回歸應當成為當代學科教育改革的重要取向。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追求的人本主義完整回歸,也就是知識、智慧和人格的統一。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需要以人本主義完整為前提,即從自然人本主義和精神人本主義關系分析為切入點,以學生學習獲得某種建構為重點,使之回歸人本主義完整。自然人本主義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性價值。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腦是個人本主義系統:身體、智力和大腦是個動態整體,學習是以整個人本主義系統為中心的大腦學習。腦的學習本質體現出建構特征。學習過程包括兩個層次,即感覺意義和深層意義。感覺意義意味著大腦對一個知識模式或這個模式的意義與學習者的某種聯系的“頓悟”、“感覺”,這實際上就是腦學習構建模式的過程。人的學習及對知識意義的探尋是通過這種模式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新知識與大腦中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創設了連接,使新知識的意義被學生理解。感覺意義層面的俄語學習是學生通過各種感官開始的,是只是構建的基礎,此時教師要重視新知識引入,以舊引新,自然順暢,引入的新知識應該深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成為新學習的基礎,從而為新知識“成長”找到基點。深層意義是人學習動機的真正來源。當知識、感覺和深層意義聚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產生了真正有意義的知識。這種知識即與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具備整體上的契合,并通過強化訓練內化成個人的素質。腦的模式化學習過程,同時還涉及智力、創造、和生理諸多方面,認知與情感,認知與生理是不可分的,感覺意義與深層意義的有意義學習和構建學習都包涵著人本主義系統整體對腦學習的影響。精神人本主義是基于自然人本主義而發生,又超越了自然人本主義的內在人本主義,也表現為完整人格,精神人本主義包括三個層次面,即知識范疇、情感和價值觀。知識標志著人對世界的了解過程,情感是人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價值觀是精神人本主義的核心。在某個具體環境中,他們相互催生———知識學習需要情感,情感在相關知識的支持下才會產生。知識融入情感領域才能被內化為人的內在素質。情感又受價值觀支配。價值觀從根本上影響和制約著教育的各個方面,并為人的精神人本主義提供動力和發展方向。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以師生的人本主義發展為基礎,通過選擇優良的教育方式,讓教師構建性去教,讓學生構建性去學,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擺脫工具化知識教學的糾纏,讓俄語教育充滿人文關懷。它不再是“師授”“生受”的被動教學過程,也不是單純的獲得認知發展過程,而是師生雙方實現人本主義的完整與和諧過程。這樣,俄語引入理性,俄語教育有了人本主義的活力,智慧有了發展空間。俄語教育服務于人生價值和意義,不斷向人本主義完整回歸。活化語言材料。把知識境域化,將理解作為一個過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場景,問題情境和思想情景中,使知識具有與多媒體,圖片,實物,肢體語言以及學生經驗建立起聯系;使知識有主動走向學生的傾向,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學方法生活化:教師應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利用教材,跳出教材,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情景,與學生交往互動,引導學生有所體驗,克服單一、機械的接受性教學活動方式和教學方法。具體做法,(1)模擬真實場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如猜、唱、聽、做等方式。(2)合理利用課堂場景,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最真實、最直接的生活,教師要把握時機。
2交往互動: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的實踐途徑
俄語教育的生成源于交往互動的相互作用,俄語教育的生成就是在這種交往互動過程中產生,又在這種過程中展示其人本主義力。這種人本主義力意味著不是預設的、模式化的,而是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教材和學生相遇、對話、并且溝通融合、在交往互動中形成。交往是人本主義化教育的本質特征,教學交往的形式有多種,如對話、交流、競賽、合作等。教學交往的中介,如知識,語言,活動等。互動是語言的互動、合作共享活動。
3結語
人本主義化教育理念應用到俄語教育實踐是人本主義化教育研究發展的趨勢,也是俄語教育的需要,筆者僅僅是初探。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關涉到許多相關理論知識,它需要教師研究腦的學習機理,現代學習理論等,還需要對現行的教育模式,教材內容和教學方法做出必要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俄語人本主義化教育,科學引領俄語教育,進而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俄語教育成功之路。
作者:劉喜蘭 單位:吉林省琿春市職業高中
參考文獻
篇4
1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人本主義起初是“萬物之靈”的意思;文藝復興后人本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人本主義建構“以人為本”的心理學思潮,于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之后便迅速發展起來。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以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派和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之后發展起來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發起人是馬斯洛,主要代表人物是羅杰斯。人本主義一方面反對行為主義流派主張的環境萬能論,另一方面又反對精神分析流派的性本能決定論,它摒棄研究人的問題行為,轉而關注正常人,強調人的積極價值和人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2心理咨詢的內涵
心理咨詢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包括臨床干預的各種方法或手段,狹義指具備心理學理論指導和技術應用的臨床干預措施。羅杰斯將心理咨詢解釋為:通過與個體持續的、直接的接觸,向其提供心理幫助并力圖促使其行為、態度發生變化的過程。心理咨詢實質上是“助人自助”,第一個“助”的發出者是咨詢師,第二個“助”的發出者是來訪者。首先咨詢師幫助來訪者提高自知、自控、自我行動的能力;其次,來訪者通過與咨詢師的相互交流和溝通,來訪者能從中獲得幫助自己的知識和方法,最終能進行自我指導、自我改變,自我提升,從而有效地解決各種心理問題和人生課題,最終走向成熟。咨詢師的幫助,來訪者的自助,完美地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實現“自助”是心理咨詢中非常關鍵的一步,通過自助,達成自我實現,是心理咨詢的終極目標。
3人本主義心理咨詢觀
3.1人性觀
人本主義的人性觀主張性善論,與我國古典主義心理學理論中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論有著天然的相似性。在心理咨詢領域中,以羅杰斯為主要代表。人本主義學派的基本理念是:人性本來是良善的,人是可以信賴的,人具有自我實現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潛能理解自己并解決自己的問題,人能夠通過自我促進而成長。
3.2咨詢理論的基本假設及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假設來訪者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他們自己有資源,能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辦法。而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幫助來訪者對自己的情緒情感進一步地了解,以找到解決辦法。關鍵是引導來訪者,而不是直接指示或者強行灌輸。心理咨詢師的任務不是改變來訪者,而是要努力促進來訪者的自我指導和成長能力。
3.3咨詢理論的咨訪關系
咨訪關系,拆開來即為“咨”和“訪”,“咨”為咨詢師,“訪”為來訪者,顧名思義即為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一種獨特的人際關系。通過咨詢的發生,咨訪關系的維系,使得來訪者達到心理改善的作用。它是一種動態的人際互動過程,也是一種特殊的交流氛圍。所以秉持人本主義理論流派取向的心理咨詢師,在與來訪者交流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真誠、一致、尊重,隨時關注來訪者內心的情緒情感的波動,營造一種自由、平等、關注、溫暖的氛圍。
4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策略
4.1人本主義心理學在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應用策略
來訪者中心療法是羅杰斯提出的,它建立在人本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來訪者中心療法中應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咨詢師認為來訪者有了解自己的問題的能力,有自我治愈的能力,來訪者自己也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凡是持有這樣的觀點來看待來訪者,這就意味著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務必關注來訪者本身,相信來訪者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來訪者樂觀積極的一面。羅杰斯認為態度第一、技術其次。強調心理咨詢師的態度、個人特質以及咨訪關系是心理治療過程中最基本的重要因素。咨詢師不給勸告、不做評價、也不給指導,只是傾聽,咨詢師要不斷地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他到底在說什么?他要表達的最特殊的信息是什么?在當來訪者語言中斷時,給予鼓勵,支持對方繼續下去。
在來訪者中心療法中,咨訪關系是最根本、最基礎的,是最需要予以重視的。咨訪關系既是咨詢過程的開始,又是咨詢中的主要事件,也是咨詢的結束。這種以雙方關系為導向的咨詢方法,在咨詢策略中并不需要刻意針對來訪者一定要采取什么具體技術和手段,沒有什么固定的步驟或工具,能做的就是在此時此刻對關系體驗的促進策略。咨詢師不需要始終保持理性地去解決來訪者的問題,需要做的是無條件積極關注來訪者內心深處,設身處地地從來訪者的角度去知覺他們的世界。包括關注、設身處地地理解言語和非言語交流、使用沉默等技術。①關注:必須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能讓來訪者感覺到這種關注。咨詢師的臉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可以很明確展示出,此刻面前的咨詢師是否真正關注于來訪者的訴求和情緒。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身體距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太遠感覺遙不可及,太近感覺不自在或感到威脅,只有適當的距離,才會有促進會談的效果。咨詢師的聲音特點包括措辭和聲音的抑揚頓挫等,只有選擇使用符合來訪者文化背景和價值體系的語言才有助于表達對來訪者的理解和接受。咨詢師只有全力關注來訪者,才能較快較容易地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把來訪者的內心防御或刻意阻抗卸下來,且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②設身處地地理解言語交流:設身處地意味著換位思考,咨詢師要充分理解來訪者的訴求、情感和認知,并且讓來訪者知道,他的情感和想法是真正被準確理解了的。如,一位中學生來訪者,對某次考試成績有情緒困擾。來訪者:我考試的分數很低,可我并不認為自己很差。咨詢師在表面認知水平上的理解為:你對考試成績感到失望。較深層次的理解為:你對你的考試成績一方面感到吃驚,另一方面感到很煩惱,因為這個成績在你的預料之外,結果不應該這么糟。第一種反應只是簡單的情緒重復,把來訪者放在“失望”的狀態;后一種反應則體現咨詢師感受到了來訪者內心情感,幫助來訪者從更廣的范圍認識他的問題,并且提出了來訪者自我期望問題,即為來訪者潛在的動機問題。③設身處地地理解非言語交流。非言語信息主要通過這些方式傳達出來,包括眼神、軀體活動、面部表情、音高音調等。省略的、沒有說出的話,以及觀察到的機體活動,都能傳達非言語信息。比如來訪者咂嘴、皺眉,有可能表明他的疑惑、懷疑、回避、拒絕等,從而影響與咨詢師之間的關系。可能有些非言語傳達的線索信息并不完全正確,但這些在言談之外的非言語線索或多或少會促進咨詢師對來訪者的理解和認知。④沉默是咨詢師表示理解的一種有效策略。所謂“沉默是金”,咨詢中出現的沉默時刻,可能是來訪者需要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可能是來訪者處于情感沖突中,不知從何說起;可能只是需要咨詢師的耐心等待,雖沉默但不尷尬,讓來訪者體會到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沒人逼迫,他是自由地,可以沉默不語也可以暢快表達。關鍵要讓來訪者意識到咨詢師是可以接受這種沉默的,并且很平靜淡然,不會讓人感覺不安,那么來訪者就會繼續在這種安全的氛圍里去探索他自己。
來訪者中心療法的實質是咨詢師幫助來訪者摘掉生活中的面具,幫助來訪者恢復真正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咨詢師協助來訪者尋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全新的自我的過程,也是來訪者學習與改變自我的過程。對于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所發生的變化,羅杰斯曾用15條標準進行過具體描述,國內學者江光榮將其歸納為5條:來訪者的自我變得較為開放;來訪者的自我變得較為協調;來訪者更加信任自己;來訪者變得更適應了;來訪者愿意使其生命過程稱為一個變化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個體的自我成長,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人。
4.2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完形療法的應用策略
完形療法,又稱格式塔療法,是由美國精神病專家皮爾斯博士創立,是來訪者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療愈的方法。完形治療的理論主要來源之一是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在完形療法中,心理學家認為,解決來訪者心理問題需要通過覺察達成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我選擇,最終促使來訪者的自我實現。
完形療法同樣強調人都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咨詢師的任務是幫助來訪者充分認識此刻的存在和感受,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正確對待過去生活向現在生活的過渡。人始終要積極面對生活,正確處理某些心靈創傷或刺激經歷所留下的不良情緒體驗。
在完形療法中,對于來訪者來說,他的基本目標是實現自我覺察。覺察自己此刻的心情、此刻的情緒、此刻的狀態,以及自己該做些什么。通過覺察進行自我剖析,及時發現問題,并修正自己,從中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該咨詢方法要求來訪者將過去與未來統統帶入,然后在此刻去直接體驗它們。完形療法的功效取決于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愿意袒露自己的意愿有多少,而非是咨詢師使用的技術或做所的解釋。咨詢師的角色之一是設計操作方案以便讓來訪者覺察自己在做什么,通過這種覺察使得來訪者能看到可以改變他們自己的其他可能選擇,來訪者因此被要求自己主動去看、去聽、去感覺、去體會。
篇5
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人的一切,無論是品德的還是人格的,生理的還是心理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
――摘自朱永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這首詩啟示我們: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正常和諧的發展,培養會生存、會生活、有教養的人。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我們姑且稱之為“人本主義教育”。我們應大力倡導“人本主義教育”,以實現教育的本質目的。那么,為了實現教育的本質目的,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呢?
提到人本主義,有人會簡單地認為就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個性自由發展。人們對人本主義教育的特點和內容,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導致了某些方面觀點的分歧。以下借用楊韶剛(2003)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一書中的觀點對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中涉及到的教育中的兩個主體進行說明:人本主義的教育理想是塑造完美人格。人本主義教育家以“完美的人格”和“自我實現”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一種包含認知學習和情感發展的內在體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時代的要求。這一基本理念引導學生培養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由以前的知識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
把事實與價值融合,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美國哈佛大學實施的“通識教育”,即“通才教育”,是這一理想的充分體現。“通才教育”要求學生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在大學本科階段,除了本專業的課程之外,必須對其它知識和研究方法有一些系統而概括的了解。人本主義的這種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有良好的知識體系,而且富有開拓和創新精神。重視自我概念,突出人格發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自我概念是一個人長期形成的對自己的知覺和態度。學生的學習動機對其學習成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滿足感、自豪感、使命感和成功感滲透到其學習活動中,變成一股巨大的內動力,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我概念的培養還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人本主義教育重視教師的作用,形成以人為本的教師觀。人們普遍認為人本主義教育中教師是學生的促進者,而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了,這是對人本主義教師特點的誤解。人本主義的教師具有民主化的性格,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他不僅具有傳統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特點,而且是學生學習上的伙伴和生活中的朋友。
一、健康
同志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應該是一個正常人的基本需要。健康教育應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部分。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學生熟悉自己身體結構和功能;學會合理營養;學會保養自己(包括保護自己的身體、生命安全),養成講衛生的習慣;學會并堅持體育鍛煉(發展一項至多項體育愛好),以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懂得什么是健康心理和情感,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和情感。
二、智力
智力的開發是人本主義教育的主體。它包括知識的學習和開啟智慧的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學習包括關于人、自然、社會、文化的基本知識的學習。這些知識應該是人發展和終身學習所必備的。開啟智慧的能力主要有這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觀察力;理解能力:理解聲音(語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動作、符號(文字、圖形、顏色、數字、其它通用符號)、物象(抽象事物,包括國際理解);記憶力;表達能力:用聲音(語音,本土的和通用的)、動作、符號(文字、圖形、顏色、數字、其它通用符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聯想和想象能力;規劃、實驗、實踐和創新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組織能力。在教學方式上,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個別教學,輕視集體教學;重視家庭教育,忽視學校教育。存在主義教育家喬治?奈勒曾說:“年輕人是到教師那里而不是到學校那里去受教育。學生和教師可以在教師家里,或者在學生家里相見,如果適當的話,就在外面相見。”在教學方法上,提倡“蘇格拉底問答法”,即從教師與學生的一問一答中使學生從個人所知,漸次進入其所不知。在這里,知識和智慧,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獲得的,通過一問一答,教師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水平,知道了學生所不知曉的原因何在。在這種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是在循序漸進地誘發、引導學生而非灌輸,教師決不將自己的觀點、理想、價值標準強加給學生。
三、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育是人本主義教育的核心,因為它是人類靈魂的關鍵。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基本的思想觀點、意識和品德三個方面。
基本的思想觀點包括:正確認識和對待人(包括自己)、事、物(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辯證發展的方法論);有健全的價值觀,包括:人與自然的價值觀,人與他人(社會)的價值觀,人與自我的價值觀,人與文化的價值觀;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審美觀。
基本意識包括:人文精神;責任心;自我保護和安全意識;環保意識;進取和創新意識;實現目標的意志。
品德主要包括這些: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有愛心(愛國、愛民)、善心,尊重人,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勤勞勇敢,愛惜勞動成果,自信自立自強,有明確的理想。
四、做人
做人,做會生存、會生活、有教養的人,不僅是生命體能動性的展現,是學生健康、智力、思想品德綜合素質的外化;更是學生潛能的發揮,個性的展示和完善。
篇6
關鍵詞: 人本主義理念; 大學生;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04-0045-02
一、人本主義理念
人本主義理念來源于西方現代化強調工具化和個人主義的反思,在后現代背景下對“以人為本”的理論的探索。理論基礎主要從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出發,衍生出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主張人性向善
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最核心的觀點就是主張人性向善,將人的價值充分重視起來,發揮人的潛能進行教育,人類的天賦是內在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學習過程中,人的學習動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習動機就像一顆種子,在長成大樹前就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內在發展潛力。人的學習動機也是成長與發展的原動力,所以在現代教育中必須要發掘人的潛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人的不斷進步。
(二)強調自我實現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教學目標,從人性觀出發,發展人的創造力形成人的個性實現。人本主義中強調人性是有建設性的,傳統教學中的“灌輸”思想和“控制”思想顯然是不合理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追求自由的、自主的學習。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就是要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創造力,并主動實現自我。自我實現要對經驗逐步開放,讓自己的學習生活時刻保持充實的狀態,相信自己,自由而自主的發展和創造。
(三)情感是主要的教學動力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認為情感因素是認識發展的必要條件,情感不僅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在構筑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時,更培養了人在自我實現過程中的重要價值。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形成了以情感協調活動為核心,把情感作為各項教育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體系模式。
(四)更加重視有意義的學習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認為學習的意義,就是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獲取的知識或獲取的過程產生個體的影響,也就是說學習的意義要將知識等全面的滲入個性發展和個體行動中去。因此,人本主義教學理念更加重視學生對學習的主動選擇,教學內容也都按照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進行選擇,盡量少的干預學生的自由發展。
(五)學生為中心的無結構教學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相比較于結構教學,更關注教學中人際關系的價值。師生關系上,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將教師主要歸為班級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單純的“教授”者,既然作為班級活動的參與者,也就突出了“促進者”的作用,要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解決學生的疑問等,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為了更好的突出教育活動中學生發展重要性,教師對學生應當更加真誠,對學生的問題和學習情況給予更多的理解,對學生的思想要采取包容和接受的態度,讓學生在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實現自我的發展。無結構的教學關系,就是讓學生決定自己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式,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從根本上講就是讓學生實現自我教學。
二、大學生思政教育中人本主義理念的借鑒與體現
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相伴而生,教育落實以人為本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我國教育事業在落實以人為本的過程中不能偏離理論的指導,科學把握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與教學實踐的關系。人本主義教學理念是順應時展的產物,是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的積極探索。
(一)關于人性觀的體現
上文說到人本主義主張人性向善,在教育中也總是應當相信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方式處理自身的學習。人具有一定的自我實現能力,這種自我實現需要改變傳統教育觀念中,忽視學生自我發展和潛能價值的觀點,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從主觀層面發揮創造性,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實現對人性觀點的回歸。所以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能更好的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抽象,理論性強,諸多內容對于學生學習起來覺得脫離現實,學生很容易因為課程內容枯燥難懂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思政教育對于大學生未來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如何讓學生更好的接受這些知識,從人性觀點出發必須要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道德教育;人本主義理論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02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的迅猛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新問題不斷出現,這對我國的社會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特別是對青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了新影響。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劇了改進工作的難度。大膽借鑒西方德育理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為提升高職德育成效廣開思路。
一、倡導培養健全人格和民主的西方人本主義德育觀
人本主義學校德育理論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已有廣泛的人文民主意識,在開辟新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涌現出的人本思想潮流對德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二次大戰以后,隨著科技發展對人的潛能及互動作用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人性的發展成為了時代的焦點,現代人本主義逐漸興起。當代把人本主義運用到道德教育實踐中的著名代表有心理學家羅杰斯(C.R.Rogers)、馬斯洛(A.H.Maslow)、斯騰豪斯(L.Stemhose)等人。其中,羅杰斯的理論研究直接與道德教育相聯系,斯騰豪斯在把人本主義德育理論推廣至課程方面作出了開拓性的工作。
(一)人本主義德育觀與兒童觀
人本主義者認為,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實現趨向,只要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人的自我實現趨向就會獲得發展。德育應提供條件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它連同整個教育目的都是要培養和發展個體的“自我意識”,促進自我的完善。
人本主義者認為人性本善,兒童具有先天優良素質。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采取各種措施促使潛能得到發展,并能消除各種不良的影響。
(二)人本主義學校德育觀
人本主義認為傳統的學校德育壓抑人性。羅杰斯主張必須堅決對硬性灌輸道德信條和機械訓練習慣的傳統德育進行改革,形成新型民主的學校德育氛圍,建立一個以代替權威主義為目標的人道主義課堂。他提出了創設實現人本主義德育目標的三大根本條件,即:真誠、接受、移情性理解與無條件關懷。
人本主義德育思潮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對當代西方學校德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教育對人性和人類品德的關注與塑造。該理論確立了兒童在學校德育的主體地位,提出了培養健全人格為目標的理論體系,倡導民主的德育觀。不足之處主要是以“人性”代替對社會的理性分析,忽視社會歷史發展與學校德育發展的關系;過于強調人性中的天生傾向對人格發展的作用,忽視了學習和社會的影響;缺乏具體的德育方法。
二、我國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中國高職院校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專業培養目標,但在德育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手段、與高職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不太符合高職學生的年齡特點、思想特點、心理特點及人才市場上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有時還出現德育盲區。在應對網絡挑戰和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中,高職院校的德育實效受到較大沖擊。
(一)德育目標方面
高職院校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這決定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把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與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密切結合在一起;具體目標應適應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為性的特點。
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圍繞學生成為技術應用型人才來開展。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存在著政治理論較為貧乏,理想信念淡化的劣勢。此外,由于學習基礎薄弱,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沉迷網絡,出現精神空虛,暴力行為等現象。如何加強對高職學生基礎政治理論的教育,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和敬業精神成為高職德育工作的一大熱點。
(二)德育內容方面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注重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紀律、職業行為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有鑒于高職學生行為習慣、自控能力相對較差,高職德育充實了遵紀守法教育,幫助學生增強法紀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目前,高職院校德育課講授的內容大多是思想教育條文、概念、觀點、理論等。圍繞職業要求進行的德育教學和德育活動不夠,缺乏與職業、專業及生產實習等環節的聯系,針對性不強,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如何促進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發展吻合,從內容上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這也是高職德育的一項難題。
(三)德育方法方面
近年高職德育方式有所改變,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利用現代手段教學等走進課堂,但“滿堂灌”、“一言堂’、“說教式”等教學方法仍較普遍,教學手段缺乏實踐性。德育課基本在教室進行,德育活動基本在校內進行,缺乏教與學的互動。
高職院校最大特點是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實踐性環節,實踐性教育課時占到專業課教學總時數的40%以上。德育教學不能輕視和放松這段教學時空,但往往由于實習企業疏于對學生進行德育和引導,學校則“鞭長莫及”而難以發揮管理效能。“德育為先”的方針在實踐環節中未能真正落實,形成高職德育的灰色地帶。
三、基于人本主義德育論的中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改進思路
西方人本主義德育觀雖然存在一定的理論缺陷,但它致力于學校德育人性化,堅持德育中的民主人道的新型師生關系,創造有利的道德氣氛和課堂情境,在理解、尊重、引導、感化中達到德育目的。該理論的精華對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都有顯著成效。高職院校可從以下方面實踐人本主義德育觀:
(一)強化“以人為本”的德育共識
1、增進師生彼此的認同感。德育工作者對學生應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學生對教師的教導有充分的愛心和尊重,能感受到德育意圖。為了營造民主的德育氛圍,師生應做到真誠、接受與移情性理解。
2、正確理解和把握“人本”的德育過程。人本主義者把德育看成是一個過程,認為其本質是真實、自然,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下才能獲得師生之間的充分真正的理解和共融,引發學生形成道德認識與決策,實現最佳的德育效果。
3、推進學生正視道德問題。學生要對道德問題進行有效的思考,必須是直接面對現實道德問題。有了問題,問題越重要,解決的意欲就越強烈,參與的積極性則高,學習效果也明顯。問題德育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能動性。
(二)注重人性塑造與道德推理能力的培養
1、可在高職德育課程中呈現有爭議的價值問題,盡可能充分、客觀、具體全面,讓學生來處理討論和找答案。
2、德育內容不強求道德信條,而是提供如戰爭與社會,教育、家庭、兩性關系、職業、財產、法律、種族以及城市生活等領域中的各種問題。
3、注重利用電影、電視、圖片、剪報、故事等視聽材料和形象生動、實際充實的東西作為輔助材料。
4、為學生分組討論為主,教學方法可采用研討代替背記。
5、教師把自己作為中立角色和討論的指導者,以鼓勵學生發展有關問題的理解力,觀察討論過程,保證討論富有成效,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興趣,善于總結歸納和引入新觀點和新材料讓學生繼續討論。
6、注重人性熏陶。
(三)積極應用同理技術
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從深層角度,從學生位置上理解學生思想,置身處地考慮各種問題,體驗其思想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和品德不作直接的判斷,不做定性評價,只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從這點出發,老師不以觀點取人、分數取人,完全表達出一種對學生的無條件關愛,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情感,就會他的內心世界,師生間就會建立真正的良好人際關系。
同理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首先注意積極傾聽,對學生的思想、情感積極反應。表明教師在聽取意見,了解觀點,而且會進行認真的考慮,但這種反應并不是指導性的。積極傾聽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達到更高的指導水平。
參考文獻:
[1]袁銳鍔.當代外國教育思想述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馮增俊.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3]張耀燦,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關鍵詞】人本主義 主體地位 聲樂教學
心理學家馬斯洛、羅杰斯等人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此理論強調人的自尊和自我的價值,尤其提到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的培養,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探討的對象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人。羅杰斯的教育思想的重點是以人為本,這種教育思想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觀。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完善的人是人本主義的最終目的,其目的不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重點在于“完善”。堅持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認為,培養能在學習中保持愉悅的心情、跟得上時代步伐的心理健康的人是教育的目的。
第二,教學觀。人本主義理論所提倡的“學”指的是一種過程,這種過程能夠對于自己產生有意義的影響。人本主義將學習劃分為兩類,即有意義的和無意義的,它認為學習的實質是有意義學習,而這種有意義學習的核心就是學生直接參與進來的學習過程。
第三,學生觀。人本主義理論的學生觀認為,在教育的過程中尋求到能讓全部的學生成為保持著天生的求知欲望、探求新鮮事物的心理以及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正確方法是教育所面對的真正的挑戰。
第四,教師觀。羅杰斯認為教師的角色是“學習的促進者”,在教育學生時要無條件接納所有的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對學生抱有信心,并且能夠主動關注學生,能夠從他們的立場來感受學習對于他們所具有的意義,即所謂的“移情理解”能力。
一、人本主義理論對聲樂教學的意義
人本主義理論對聲樂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生在學習中應占據主體地位,教師應該在遵循聲樂教學規則的前提下,根據學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實行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從而對學生的個性化的聲音和藝術張力進行培養。人本主義理論有利于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演唱能力。要讓學生能夠一直擁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效率。打破現有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一種更科學有效的方法。
二、人本主義理論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一)堅持貫徹落實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首先,要讓學生樹立一種觀點,即學生與教師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學生在學習中是處于一種主體的地位,而不是簡單地聽從教師的指令,忽略了自己的主體地位,過分地凸顯教師的作用。
其次,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做出相關的計劃,選擇合適的資料和學習方法,并且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督促自己學習,并對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習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指導,對學生選擇的曲目給出建議和意見。讓學生自己選擇、分析和演唱所選擇的歌曲,每個學期以10首左右為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能否演唱。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強制性地讓學生學習,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目的性不清楚,而是應當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并貫徹落實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是由聲樂藝術學科本身的特征所決定的。人本主義認為,教師在學習中只是扮演一個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促進者的角色。教學的目的需要逐步地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一年級的教學重點是歌唱狀態的建立,強調呼吸方法的運用。發聲練習應以簡潔上口為佳,聲樂曲目要以初級作品為主,這些練習都應該集中在中聲區進行,音域一般在c1-f1之間。二年級的學習重點應該在中聲區鞏固的基礎上著重解決換聲區(bb1-#f2)的聲音轉換問題,練聲曲及歌曲的選擇都要盡量配合這個重點進行。
人本主義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尊重學生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和理想。因此,在歌曲的選擇和演唱方法上也要做到尊重學生的選擇。
(三)促進教學內容的豐富化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9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學觀;英語專業基礎英語教學;聚焦文本;聚焦學習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0-0209-02
引言
根據2000年3月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英語專業目標在于“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大綱》指出英語專業模式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即由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模式轉變的倡導以及對主體性的強調與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訴求不謀而合。作為《大綱》中明確規定的綜合英語技能課,《基礎英語》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人本主義教學觀,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充分激發學生潛能。這不僅是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學生發展其他各項能力的保證。
一、人本主義教學理念
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人有絕對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同時強調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重視人的潛能,主觀經驗和個人意義。馬斯洛,康布斯和羅杰斯的理論對人本主義心理學和教育觀的發展影響最為深遠。
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把人的各種需要求按照其性質由低到高分為七層,較低的前四層為基本需求(basic needs),較高的后三層為成長需求(growth needs)。兩大需求呈交互作用。馬斯洛理論對于教育的主要貢獻在于,他認為“學習只能靠內發,教師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學習的活動應由學生自己選擇和決定;教師的任務只是輔導,學生本身自然就有學習的潛在能力”。
康布斯主張,教育的目的絕不只限于教學生知識或者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識、情感、意志或動機三方面均衡發展。因此教師要想了解學生的行為就必須了解學生如何去感知該行為發生時所處的情境。對學生而言,學習不僅意味學到了新知識,還表明該知識使個人產生了新意義。
羅杰斯自創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person-centered therapy)映射到教學上即學生中心教育(learner-centered education)。羅杰斯倡導以自由為基礎的自由學習(freedom to learn),承認人本身具備的天賦潛力,主張要想讓學生真正有效的學習,必須給他們提供有意義且符合學生學習目的的教材,必須確保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產生的精神壓力較小,同時教師要扮演好從旁協助的角色,啟發學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從而使學生將學習視為主動自發性的行為。
人本主義教學觀也和我國歷史悠久的國文教學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語文教學歷來主張“文道結合”,提倡“為文”與“做人”的一致性;主張“情理結合”,不僅要讓學生曉之以理,而且能動之以情,讓調動起來的“情”與教學過程中的“境”實現交融;把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與科學抽象的邏輯思維結合起來。簡言之,傳統的國文教學強調學習者的主體性,強調學習中情理結合,生動地體現了國外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
鑒于人本主義教學觀符合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加之中國的國文教育有幾千年的成功經驗,我們有理由在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中體現這一理念。本文將結合教學實例重點討論如何在將人本主義教學理念融入到基礎英語教學的實踐中。
二、人本主義教學觀在基礎英語課中的體現
筆者是從2011年9月開始在一年級兩個班級中以人本主義思想為教學導向的,所用教材為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綜合英語》一二冊。為了更好地秉承人本主義教學觀精神和借鑒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在教學內容上我按照秦秀白教授倡導的兩大聚焦進行了大膽實踐:1)聚焦學習者,即關注學習者的人格素質培養和英語應用能力同步提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聚焦文本,即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讓學生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聚焦學習者”是通過如下周密的教學內容安排實現的。首先,基礎英語課涵蓋的主題都與大學生的人格形成與發展、參與社會活動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歷程密切相關。這為我在教學中實現“文道結合”的教學宗旨提供了可能。例如第一冊第一單元談到美國9·11事件中主人公為了救陌生人而放棄了逃生機會最后罹難的故事,我便鼓勵學生就此事跡展開了討論。學生最后得出結論:主人公雖然救人失敗且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他是這個社會的希望,是人類在災難面前悲壯的扶持。這樣的討論使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升華,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了教書育人的宗旨。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后,他們有強烈的表達欲望,英語自然成了他們思維的載體。
其次,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正如秦秀白教授所言:好學生都不是在課堂上由老師“教”出來的,而是靠老師在課堂內外“導”出來的。我們正是圍繞每個單元的“Text B”(每個單元有兩篇文章,Text A為主課文,由我們逐一講解)作了一些積極嘗試:1)讓學生課前通過查閱字典自行解決Text B的生詞;2)預先設置好與課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自行學習完成這些問題,課上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為了鼓勵學生的自學熱情,我讓學生在預習完課文后將遇到困難的語言或內容向我提問,我會記住問題和提問學生的名字,在下節課的時候會把提問者和提的問題問全班同學,提問者和回答問題正確的同學均有學分獎勵。學生看到與成績掛鉤,表現非常踴躍,因為自己提的問題會在全班宣布,提問的人出于“面子”考慮一定認真預習文章后才定奪最有挑戰性的問題,能回答上的學生一定也是經過一番細讀才能給出準確的回答,這樣讓學生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他們才能形成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進而獲得個性發展。只有這種直接的、他人無法替代的體驗,才能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聚焦文本”則首先體現在重視詞匯和語法層面的基本功訓練。這是基礎英語課的根基,是保證學生順利通過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保障。我以課文為依托,通過一些單詞記憶技巧講解,如前綴、后綴等,讓學生通過積極手段牢牢記住單詞。實踐證明,這種單詞學習法收效顯著。“聚焦文本”的重點在于課文講解時注重通篇文本分析。我認為,每篇課文都是一個由語言構建的“英語世界”,只有浸沒于這個文本世界之中,對其中的人、事、物以及作者的論點、論據、篇章結構、文化背景等進行整體性的理解和分析,學習者才能領悟作者在語言運用方面的良苦用心;也只有在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和充分鑒賞的基礎上我們才能有效地習得語言。因此,在教學中對文本進行三個層次的解讀:第一,文章說了什么,第二,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第三,作者運用哪些技巧實現自己的寫作意圖。通過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的邏輯推理方式,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做到語言學習和內容學習的完美結合。通過字詞句的講解上升到體裁的分析再到寫作意圖和寫作特點的鑒賞,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登堂入室,使學生真正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程綜合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話題教學,啟發式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等以達到抓牢學生興趣,提高教學實效的目的。
話題教學不是傳統的按照單元內容進行賞析講解,而是根據所選課文的主題安排若干話題串起整個單元的學習,其目的在于訓練技能的同時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如第二冊第二單元就是話題教學法的典型案例。根據Being Oldand Growing Old的主題我把本單元分成“Being Old”,“The Romantic Sideof Being Old”,“The Realistic Sideof Being Old—The Aging Society”和“How to Grow Old”四個話題,分別設計了學生展示、看圖說話、小組討論、詩歌翻譯、詞匯熱身、辯論、演講和經典賞析等課堂活動。在開展這些活動的時候我預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活動都由小組合作完成,,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組為本單元的勝利者,會得到額外的平時獎勵分。這樣的競爭合作機制有力的保證了學生地熱情參與,也深化了他們對衰老這一常見主題的認識。
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層層深入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對篇章、主題的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講解第二冊第四單元Cultural Encounters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Culture的內涵,我按照學生的思維順序設計了一系列問題:第一個問題是What’sculture?學生在給出自己的定義時都使用了一些諸如habit,custom,civilization之類的同義詞,我便引導他們思考culture和這些詞的差別;有些同學提到了動物文化,我便順勢引入第二個問題Is human culture a unique human product?學生作出判斷后,第三個問題便順理成章了—What’s unique about human culture?討論完動物文化和人類文化的差異,接下來學生理所當然思考的是人類文化自身的差異,于是他們的任務便是思考文化在哪些方面可以導致差異,如認知、語言、性格等,很自然地學生此時重心便會放到跨文化差異上。這種一環套一環的問題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思路,也有效地幫助他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混合式教學是指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融入科技現代的元素。本課程每次課都會使用制作精美的課件,精心挑選的視頻、音頻資料和網絡資料等多媒體技術手段輔助教學。但這些多媒體元素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原則要遵循。我的原則是有趣、易懂、相關、輔助教學。比如在讓學生討論衰老時,我對比展示了一些名人年輕和年老時的圖片,這樣的對比十分直觀,也幫助學生想象衰老的過程并用英語表達。又比如在講911時,我引入了Bush的演說,但并不是放完視頻就結束,而是根據視頻內容分層播放。在聽之前先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總統在當時的情境下你在演說中涵蓋的內容”,這樣幫助他們對所聽內容有一個初步的預判斷,事實證明這種預判斷對之后的聽力理解有很大的幫助;第一遍泛聽后通過matching的形式幫助學生掃清詞匯障礙,同時傳授有用的新知識,獲取“一箭雙雕”的效果。接下來沒有簡單重復上一步,而是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做填充題,在難度上有所遞進,又為下一步的comprehension check作好了鋪墊。經過這一番準備后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事實證明對于這一難度較大的材料學生掌握得很好,回答流利準確,教學效果明顯。整個教學步驟循序漸進、環環相扣。
結語
以上只是基礎英語課中應用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的一些有益的嘗試,事實證明這種人本主義思想的確可以在英語教學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然真正貫徹人本主義教學觀并不拘泥于以上列舉的方式,要激發學生潛能必須采用多種教學法,因為情境不同,學生個體不同,綜合多種教學方法正是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只要教師時刻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掘和有利于學習發生的情境開發,人本主義教學理念必然可以有效地推動英語專業學生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Combs, A. W., Avila, D. L., & Purkey, W. W. (1971). Helping relationship:Basic concepts for helping professions. Boston: Allyn & Bacon.
[2]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3]Rogers,C.R.(1969).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Columbus,Ohio:Charles E. Merrill.
[4]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EB/OL]..
[5]秦秀白.繼承傳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簡介[J].外語屆,2007,(6):80-85.
[6]秦秀白.堅持人本主義教學觀,全面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兼談“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的編寫理念[J].外語電化教學,2008,(5):3-7.
篇10
關鍵詞: 人本主義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人性的光輝,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開發學生的潛能,從根本上說也是注重人本關懷,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相通之處。以此為切入點,借鑒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發展,由“教育人”向“理解人”轉變。
一、人本主義教育觀的主要內容
人本主義教育觀以人本主義哲學為基礎,十五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就出現人本主義思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興起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促使人本主義成為一種教育思想,其主張實現人的價值和尊嚴,盡可能地發掘人的潛能,追求人的自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觀的主要內容是:
(一)尊重個人需要的價值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動機是人從事一切活動的內在機制,而需要是動機產生的心理基礎。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認為需要的滿足是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必須首先滿足生存需要,之后才會追求發展需要。人本主義教育觀主張尊重個人需要,并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
(二)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目的。
人本主義教育觀主張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個性發展。馬斯洛認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與人有關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個性能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發展”[1]。人本主義教育觀不再單純強調獲取知識,而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學習個體積極參與和投入,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求得自身更充分的發展”[2]。
(三)注重情感交流的教育機制。
人本主義教育觀主張教育過程中的情感作用,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潛能的發揮,還有益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育的過程重在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實現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意義并發展為健全的人。情感交流將會使教學過程充滿信任與合作,有利于體現學生的獨創精神,可以更好地建構學生的精神世界。情感交流促進了師生關系的發展,教師不僅僅扮演著傳道解惑的角色,更是學生精神成長的領路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人本主義問題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顯著成效:教學不再是機械的灌輸;教學手段和教育載體不斷創新;學生的主體性不斷提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仍然存在“重社會規范,輕個體價值”的認識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臨人本主義問題。
(一)教育理念弱化人本價值,缺乏人本關懷。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教育理念依然忽視對教育客體的關注,較少考慮學生的個體需要,表現出人本關懷的某種缺失。在課堂上大多是針對知識的講授,很少有機會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不易及時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難以在體察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挖掘學生的自身價值,幫助其塑造積極的人格。而且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基于考試成績,是由教育者這個單一主體確定的,無疑忽視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考慮學生的合理需要,提供適宜的條件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潛力,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
(二)教育方法尚未形成體系,背離人學基礎。
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從結構來看沒有形成體系,而且多依托于教育學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又缺乏人本主義思想的指導,容易陷入“人學空場”。
(三)教育目標忽視自我實現。
思想政治教育側重道德教育,并沒有很好地把培養人的自主性和完美人格作為根本目的,于是不易形成智力、健康、人格等的整合目標。教育目標的偏向導致教育者容易看到學生的外在價值,較少關注學生的內在,不太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長此以往,學生陷入被動的境地,個性得不到發揮,無法做到自我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自我實現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三、人本主義教育觀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就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但是在新時期面對一系列考驗,必須做到改革創新。在傳承自身優良脈搏的同時,可有效借鑒其他的理論成果。人本主義教育觀對人性的發揚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股暖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個體的差異化需求,重視人本關懷。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學生個體差異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需求,做到因個性的差異需求施教,組織差異化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物質保障,讓他們安心學習。學校還應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對無條件的學生積極關注,時刻維護學生的尊嚴,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他們究竟需要什么。對學生要鼓勵多于懲罰,讓學生有正向愉悅的心理體驗。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群體的差異制訂富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注重對個體的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心理機制,設計和適時調整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各類學校要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定期開展一些戶外活動,引導他們積極健康地成長。如針對黨員開展三下鄉實踐活動;為多才多藝的學生提供展示平臺,讓他們發揮所長;開放心理咨詢室,對心理困惑群體及時給予心理幫助。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二)適時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勇于自我實現。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有善于發現的眼光,把握時機,適時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勇于自我實現,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當學生取得階段性的勝利以后,教育者要鼓勵他制定下一階段更有挑戰性的任務,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要及時給予幫助,傾聽學生的困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充分信任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最終成為完整的人,具備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應當包括以下特質: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養能夠快速適應環境,個性充分發展,知識、能力、情感協調發展的人。
(三)注重情感維系,建立和諧的育人氛圍。
生動活潑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占主體地位,教師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師生研討、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等組織課堂。前提是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這對教師而言是一大挑戰,首先應該要維系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教學方法的使用一旦涉及W生的情感領域,便可發揮高效的作用。師生關系應該超越主客體的關系,建立一種和諧平等的互動關系。教師積極關注自己的學生必會得到學生的反饋,在此基礎上反思自己的工作并加以改進,如此循環往復,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
其次,教師應該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光輝典范。教師威嚴的樹立并非是課堂上的不茍言笑,而是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師具有高大的人格形象,才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
最后要創造和諧健康的育人環境。除了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外,還應積極創設適宜的校園文化。學校要不斷探索和創新社會實踐形式,利用好社會資源,把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共享社會實踐的成果,在社會實踐中促使學生自我體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最終面向人的學科,人本主義教育觀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一些積極的啟示。因此,將人本主義教育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實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吸收合理價值,在以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的學科建設道路上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馬斯洛,著.林方,譯.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193.
- 上一篇:經營風險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 下一篇:對體育運動的理解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人本主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