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的理論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8: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本主義的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本主義的理論

篇1

關鍵詞: 翻轉課堂 人本主義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 評價模式 差異化

一、引言

新技術的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機,教育正處于變革之中,翻轉課堂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轉課堂與人本主義理論所持觀點不謀而合。人本主義理論教育強調人的情感、審美和對無限與永恒的體驗,注重學生內心世界、主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把學生當做一個活生生的、有個性的、有生命價值的主體看待,深入挖掘主體的內在需要、情感、動機和主觀愿望,從滿足主體生存需要的角度開發其學習和發展的潛力(汪基德,席琴:2002)。所以,翻轉課堂可以說是人本主義理論在教學領域的一次全面體現。

二、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該校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開始使用錄屏軟件錄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缺席的學生補課。后來,這兩位老師讓學生在家看教學視頻,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并對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學生進行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張躍國,張渝江:2012)2011年,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會上的演講《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中說:很多中學生晚上在家觀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的數學教學視頻,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業,遇到問題時則向老師和同學請教。這種與傳統的“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課堂模式,被稱之為“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自此,“翻轉課堂”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并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張金磊:2012)由此可見,翻轉課堂顛倒了傳統教學模式,在課堂之外通過網絡傳授課程知識而把“課后作業”移至課堂中進行。在課外,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對課程進行學習,通常是觀看學習視頻,并能夠和教師同學在網上交流分享心得。在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一起交流學習心得,完成其他教學活動。現在電子產品在大學生中的覆蓋率很高,大部分學生喜歡通過網絡學習,所以,將翻轉課堂引入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翻轉課堂教學能夠令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內外。

三、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理論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創立,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義者指出,人的存在就是認知與情意相統一的整體的人格,認知學習與情意學習必須統一。而現代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結構,主要強調外在因素對學生的作用,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需要未受到足夠的關注與滿足,這就使得現代教育容易出現死板、僵化、不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一系列問題。人本主義者更注重學生作為“人”的意義,認為“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格而成長的。單純地著眼于智力活動或伴有大腦活動的抽象智力的發展,人格是不能獲得健全的成長的”。(鐘啟泉:1999)

四、翻轉課堂優勢

(一)以學生為中心

人本主義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教師應當是課堂中的促進者而非主導者,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非強制性地灌輸知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中,教師也是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交流活動,學習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帶著課前學習的問題來到課堂,積極參與討論能夠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做到主動發問,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真正的主導者,高度參與學習活動。教師還能夠通過與學生更多的交流獲取學生學習的情況,從而調整自身的教學方式,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獲得改變,變得更加平等,并且能夠更多地進行互相的交流學習。即使是平常比較害羞內向不敢在課堂發表意見解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課下的交流平臺進行討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著名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教學的促進者,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不應進行干涉和過多的控制”。(程榮旺:2011)這也與翻轉課堂的理念高度契合。

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人本主義的精神。

(二)學習環境的轉變

人本主義理論主張營造主動學習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處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能夠自由地發表見解而不用擔心受到指責。學生能夠在課下隨時隨地進行不受干擾地學習,而不必受到課時的限制。因此,不僅需要營造課下輕松的學習氛圍,課堂上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生生、師生之間平等、互助、信任的交流氛圍也至關重要。

(三)差異化學習。

傳統的標準化課堂教學無法讓每個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理解所學知識,往往在學生還未理解新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快速地跳入下一個知識點,很難兼顧每個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即使察覺出,也無法對其進行針對性復習。課堂時間太少和教學內容太多也導致教師不得不趕進度進行教學,而忽略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人本主義理論注重學生的個體實際發展,強調差異化學習。教師制作的課件可由學生保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不必擔心由于一些原因所產生的無法聽課的問題,并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調整學習進度,或在已經熟練掌握的時候先于普通進度進行學習。

(四)評價方式轉變

傳統教學模式所提倡的標準化考試在檢驗學生長期的學習效果,評估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上還有待商榷,部分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試后把知識忘得一干二凈的情況時有發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雖然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但是對于整體的學習來說是沒有用處的,所學知識難以內化成自身能力。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評價的目的不應單純地以測驗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否則容易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翻轉課堂強調多元化的評價模式,注重學習的過程,綜合考查學生在課堂上的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成果展示能力等方面。成績的優劣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因為,正如薩爾曼?可汗在《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中所言:“教育的目的與升學率和考試分數無關,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收獲人生的果實,教育的責任是挖掘人的潛力,教育的使命是提升人的尊嚴。”(薩爾曼?可汗:2014)

五、翻轉課堂的實施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應重點創建愉悅的互助交流的學習環境。在翻轉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地制作并呈現課程內容材料,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令學生形成互助學習小組交流意見,解決困惑,從而提高學習成果。

教師首先建立教學平臺,可以建立網站,或使用各類平臺教學資源,如moodle,微信等。分析教學目標與內容,制作教學PPT與教學視頻。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一般通過觀看教師提供的視頻及相關資料獲取并學習知識,教師可以親自錄制教學視頻或選取網絡上優質的教學資源。視頻時長在10分鐘為宜,短的不夠闡明教學內容,太長又會讓學生注意力無法集中。此外,視頻也不宜出現太多干擾學習的不必要的內容,如果出現,學生就很容易分神,無法集中精力在學習內容上。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安排學習時間,把困惑帶至課堂進行討論。同時教師要上傳相配套的翻譯練習,供學生在課前學習完畢后練習。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協作學習,開展互助討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在課前學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先行反饋給教師,這樣,教師提前就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課堂活動設計教學。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邊做邊學”,讓學生在實際動手或思考中學會解決問題。在翻轉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首先針對學生課前學習所反映的問題進行答疑,并補充有關內容。之后學生分為3至5人的學習小組,教師布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討論,學生可以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部與組員交流學習想法,教師可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的討論,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學生上臺展示交流成果,互相學習,彌補不足。之后教師對學生就任務結果進行反饋。在此過程中,不僅注重對結果的反饋,而且注重過程的反饋,并記錄下來作為評估的標準之一。這樣,在一節45分鐘的課程中,學生可以不斷提出新的想法進行交流,課堂時間會過得很快。

六、結語

人本主義課程作為翻轉課堂有力的理論支持,主張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實際需求出發,強調轉變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交流過程,注重學習的全過程而非標準化測驗結果。翻轉課堂的利用有助于延長學生的課后學習時間,提供所需學習資料。課下的課程學習并未給學生造成太大的學習壓力,反而使他們能夠更加靈活地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雖然翻轉課堂能夠帶來眾多好處,但是在其應用上存在相當的難度,教師需要精心組織教學,編輯教學資料,學生需要有設備獲取并學習資料。因此,翻轉課堂的普遍化實施還有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汪基德,席琴.論人本主義教育思潮對當代教育實驗的影響[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03):62.

[2]張躍國,張渝江.透視“翻轉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3):9-10.

[3]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4]程容旺.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淺析及其啟示[J].文教資料,2011年9月上旬刊:125.

[5]張慶宗.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媒體外語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3(4):41-45.

[6]胡敏中.論人本主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62-67.

[7]鐘啟泉.現代課程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9.

篇2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育;人本主義理論;應用

近些年來,我國的中職院校在國家政策與社會變化的引導下,不斷地擴大辦校與招生的規模,這也同時為中職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可以說在新時期我們的任務更加復雜和艱巨了。從我們中職的數學教學來看,學生普遍呈現出起點低、基礎知識不牢靠、厭學等情況,這些現象的出現對我們開展數學教學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許多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保持平常心態,急功近利,卻找不到逆轉局面的有效辦法,學生由于存在嚴重的畏難情緒,而對抽象的數學學習越來越疏遠。因此,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師必須要積極地從人本主義理論出發,促進我們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使學生能夠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逐步獲得個人的綜合全面發展。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

1.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教學理論方面,首先是以學生為重心,大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其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要能夠培養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從而挖掘學生的自學能力。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發展潛能,而教育的作用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輕松、安全、和諧的學習氛圍,不是送給學生“金子”,而是要交給學生“點金術”,是真正地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2.教學過程與學習過程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并不是為了分數而教育,而是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人本主義教育理論所追求的教育目標是培養知情合一的人。理論認為教學過程務必要充分重視人性的全方位培養,反對將教學過程機械地劃分到知識量的積累上,強調教學過程要做到學習知識與學習方法的共同進步,從而形成學生健全的人格。在學習過程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更側重于意義學習,他們認為意義學習是一種非常值得提倡的自我主動學習。

3.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換

人本主義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與學生的關系是合作伙伴,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教師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是知識的第一傳播者,教師的身份和地位往往是高高在上,學生也將教師視為發號施令的權威者。而在人本主義看來,教師則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鼓勵者、幫助者和傾聽者。因此,教師首先必須要平等地與學生相處,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二、在中職數學教學中運用人本主義理論的具體措施

1.構建輕松、和諧的班級學習環境

一個輕松、活潑、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學習氣氛也是某種占優勢的群體態度和情感的綜合反映。和諧的班級氛圍能夠讓學生的多方面素質均得到良好的提升,比如人際溝通、語言表達能力,等等,讓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將學生的注意力從社會和網絡中拉到課堂的教學內容中來,讓他們在相互感染的力量下,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教師務必要在學生面前突出自身健康積極的一面,用自己真實的情感去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不以權威者自居,真正地實現與學生平等交流。創設安全自由的環境,消除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用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2.利用人本主義理論對數學學困生進行動機教育

教師要巧妙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善用身邊的數學事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夠收獲獨立解決數學問題之后的成就感和喜悅之情。人本主義的動機理論總體上更注重學生的內心成長,側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可以說是對素質教育的最好踐行,也更加的貼近我們的教育實際,這樣一來則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困生成績一拖再拖、破罐子破摔的情況。首先要強調學習的實際意義,強調學習對個體本身的價值,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奇妙過程,讓學困生逐漸地改變數學是負擔的看法,不退縮、不放棄。

3.構建融洽師生關系,關注學生情感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突出教學中的情感意義,重視師生間良好的關系對學生學習的重要促進作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的人格。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和諧師生關系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的人格。要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要認可學生的人性和價值,要明確學生作為一個獨立價值個體的存在性。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地傾聽學生的創新想法與意見,贊揚和肯定學生的優點,對學生的不足之處要及時地發現與引導,寬容他們的缺點,給學生重新努力的機會,維護學生的尊嚴與自信。

人本主義理論在中職數學的教育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合理地應用人本主義理論不僅能夠提高我們的中職數學教學質量,更能促進學生的心靈成長,更有助于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從長遠角度來說,更關系到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濟社會的最終成敗。

【參考文獻】

[1]薛亞麗。素質教育與中專數學教學[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報,2005(6)。

篇3

[關鍵詞]人本主義理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3 — 0154 — 02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育人的基本環境及其場域,其內涵非常豐富,文化源泉多樣而且歷史彌久。學校校園文化包含我們日常能看得見的校園物質環境(如校舍、小道、亭宇樓閣,學校的校徽,校園的標識物等等);也包括我們通過心靈感知才能領悟得到的隱形的環境(如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思想,學校與生俱來的歷史傳統,學校的行為取向,學校的管理框架,學校的規章制度等等)學校文化是學校形象的綜合的表現,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校園文化特點,培養人才的風格和特色,學校文化沒有統一模板化的操作模式。本文擬在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人本主義理論的視角,分析校園文化建設中應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義觀,由此,詮釋出對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思考,從而為取得教育活動的良好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分析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或顯或隱地影響著學校師生的發展和成長,但是校園文化必須依賴于一定的外部環境而產生(同時也反作用于外部環境),對于學校文化建設應該視其學校的特點,由于其特性的不同和差異性,使得學校文化建設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

首先,校園文化建設者對學校主體人的意識淡漠,文化建設關注度不一。學校文化建設不只是學校領導者們的一廂情愿,也不是學校單個師生的作用能改變的,學校文化建設其中的一個最大的忽略,就是把文化建設與人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要求相脫離,導致出現了學校文化建設的形式和學校文化影響下的人分類的兩張皮的局面。忽視了人的因素的學校文化建設,是極其不具備生命力的,沒有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人則如四面白壁監牢一樣,人沒有了生機,學校也沒有了活力。從這一點來看,校園文化建設要尋找與學校這一場域中人主體因素之間如何搭建,尋找他們之間的平衡點,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理論和實踐上人的精神樂園。

其次,校園文化建設策略措施停滯,文化建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效。校園文化建設策略的效果是能夠在學校校園內產生廣泛的共鳴,雖有很好的文化建設的理想,但是其文化建設實施開展面臨著巨大的阻力和不確定因素。從這一點來說,學校正確的文化建設實施開展不下去,以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核心因素還是人的因素,不是學校主要群體的共同意志,不是開放的文化接納方式只會使得學校的文化建設困難重重。

最后,校園文化建設策略不得當或策略沒有實踐意義。〔1〕導致學校文化建設開展機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學校文化建設者們重傳統的文化意義而輕視現代文化的創新和啟示意義,只是重視有重點特色意義的校園的建設,而忽視了其他培養人才的校區的文化建設,還有學校文化建設雖然重視文化建設,但只是表面的接受,只顧文化物質形式的建設,而忽視了精神文化形式的模塑,沒有使校園里的文化形態真正的趨向于融合。就像現在許多大學只是注重大樓的建設,而忽視了校園文化真正實質——內涵的塑造。以至于許多社會大家、大師們,社會用人單位,家長等對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質量的擔憂甚至懷疑,說出了為什么我國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和大師的錢學森經典之問就深深警示著我國世人的大腦神經。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越來越得不到認可,以至于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人本主義觀

人本主義最早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用人本主義以取代神本主義。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質是把人變為主體,號召人以主體的姿態面對整個世界;強調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即人類主體性和個體主體性。所謂的人本主義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以人為中心的主體主義。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的中國,任何層次和形式的教育活動的核心本原都是人,對人的省思和申義,是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最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校園文化建設策略的過程中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建設意識觀念。

(一)主體觀

人本主義理解下的人不只是生物學上的人,不只是抽象、一般的人,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性的人。這些人是與具體歷史實際相聯系的,聯系社會實踐活動成長發展的人。人不只是具備社會群體性質的人,而且也具備個性能動特質的創造性。〔2〕

篇4

關鍵詞: 人本主義 大學數學 分類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高校招生規模的日益加大,每年進入高校學習的學生已經超過700萬人。由于現行高考制度的局限性,“一考定終身”的現象仍然存在。對于高考發揮失常或具有相對偏科的同學而言,會有一部分同學進入相對而言不太理想的學校學習。為了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做到“以生為本”,使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充分發揮,為高考發揮失常或偏科的同學提供繼續學習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彌補由于一次考試而造成的遺憾,我們考慮對學生從新生入學時,就實行分類教學,主要針對大學數學和大學英語兩門課程。

人本主義理論是繼行為主義心理學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之后,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為馬斯洛、羅杰斯等。人本主義理論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無條件積極關注”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張心理學要研究對個人和社會的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持人本主義學習觀的人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學會與教師及班集體成員的交往,闡明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以達到最佳境界的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目的和結果是使學生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一個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學生整體的人格得到發展。當代最有用的學習是學習過程的學習,即讓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而學習的內容是次要的。

本文主要討論基于人本主義理論的大學數學分類教學的具體做法和想法。

二、具體做法

我校是一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每年招生人數接近5000人,其中不排除由于高考發揮失常或偏科導致總分不高而進入我校的同學。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改變過去所有同學都使用材、學要求的現象,我們試圖探討分類教學問題。

1.提前籌劃,制訂方案。在暑假期間,就組織人員根據以往教學經驗,將所有新生分為A、B兩類進行分類教學。其中A類班同學占新生總數的30%左右,B類班占70%左右。B類班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準繩,仍然使用過去的教學大綱,A類班同學在滿足正常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結合考研大綱和各級各類競賽的要求,重新編寫教學大綱,滿足學生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要求。

2.在新生報到的第二天就組織分類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高中階段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對數學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根據考試成績(高考數學成績的60%,學校自測的成績的40%相加),在全校范圍內對所有學生進行分類。

3.統一大學數學課程的授課時間。由于各個自然班因為分類而打散,因此我們劃定大學數學的教學時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全校新生同時上大學數學課程。

4.為保證所有學生檔案成績的公平、合理,在期中、期末考試時,所有同學使用同一張試卷,期末考試時,A類班同學延長1小時考試時間,增加50分的附加試題,其難度接近于考研題或競賽題,達到30分,學校加1分公共選修課學分,達不到30分的,則不給予1學分。

5.課程教學實行集體備課。我們每周組織課程研討,對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都進行仔細的研究,由一位教師主講,其余教師討論補充。研究的重點在于對內容的把握,授課的重點、難點,內容的拓展的深度、廣度等。

6.對學生實行動態管理。每學期根據期末考試成績,A類班的后10%的同學,下學期編入B類班學習,B類班的前20%的同學,根據個人自愿,編入A類班或者繼續留在B類班學習。

7.分類教學的工作貫穿整個大學數學的課程學習,每學期進行一次分流。大一是高等數學的學習,進行二次分流。大二上學期學習學習線性代數,期末再進行一次分流,大二下學期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之后,根據學生自我定位,在此基礎上,組織競賽或考研輔導班,為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或大四的考研做好準備。

三、幾點感想

1.由于實行學生的動態管理,分類教學確實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A類教學班的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高漲,求知欲旺盛,上課的出勤率、聽講態度都有較過去有所提高,學習氛圍變得較濃厚,課堂教學效率有了較大的提高。

2.從實際效果來看,A類班的學期考試成績均分要高于B類班15分,通過率高20%左右。

3.實施分類教學,對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A類班的授課教師,既要完成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教學任務,又要對知識內容進行適當加深,而課時并沒有增加,如何突出重點,合理分配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B類班的授課教師同樣也不輕松,既要保證基礎相對較弱的同學跟上教學進度,又要保證部分學有余力的同學“吃得飽”,處理起來都需要動一番腦筋。

四、將來計劃

1.進一步加大分類教學意義的宣傳,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進來。有少數同學對自己將來的定位不明確,對分類教學的理解不夠深入,對這項工作的開展有一定的影響。

篇5

關鍵詞: 人本主義 中職英語教學 情感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英語教學者始終致力于尋找更好的英語教學方法,求新,求變,以促進學生的有效英語學習。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課堂教學沉悶,“填鴨式”教學,照本宣科等陳舊低效的教學方式仍是主流。這些低效費時的教學方式不但收效甚微,還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造成老師教得辛苦,學生也學得辛苦的尷尬局面。

人本主義認為學習是個人自主發起的,使個人整體投入其中并產生全面變化的活動,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極為重要。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和情感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增強學習效果,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學習的發展。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情感上的支持,幫助學生管理情感活動,充分發揮積極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學生克服消極情感因素的影響。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根據學生學習發展的特點,英語教學應摒棄陳舊低效的照本宣科,發揮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突出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一種新的以情感為教學活動基本動力的教學模式。

一、人本主義理論及基本觀點

人本主義是現代西方的一種重要思想派系,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馬斯洛(A.Mslow)和羅杰斯(CarlR.Rogers)。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人的自主性、整體性和獨特性,重視學習者的愿意、情感、需要和價值觀。人本主義心理學對動機的研究十分注重,以Maslow的“需要層次論”為代表,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而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總是全力地投入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中去,這種行動是發自內心的,工作、學習和娛樂沒有了明確的界限,因此由自我實現需要而發起的行動都是快樂的,沒有壓迫的。因此,人本主義者認為,學習動機對學生的有效學習起著重要作用。

人本主義認為完整的人的發展主要包括認知、情感、態度和技能的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人本主義者認為教學必須服務于完整的人的發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由此看來,人本主義的學習主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學習的動機應該是來自自我實現的需要;二是情感在學習中的地位,也就是情感和動機間的轉化關系;三是學生中心論。

基于這種觀念,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個體通過學習成為一個完善的人的過程。教學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條件,讓學生覺察學習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二、人本主義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啟示

長期以來,英語學習方面的研究一直專注于研究語言本身,而忽視學習者這一載體,缺乏對學習者及其情感的研究。但是語言的學了要深切地了解語言的各要素之外,還需關注學習者的情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英語語法知識并不等于說學生就可以學好這一語言,語言習得這一過程除了必要的認知外,還深受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影響。情感因素對語言輸入進入大腦語言習得器官起著阻礙或促進作用。人本主義主張研究完整的人,反對把人分割為各個要素。學習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其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起著重要作用。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的“情感過濾”假說就充分地說明了語言學習者的動機、自信,以及焦慮程度等情感因素和語言學習的關系。克拉申指出:如果學習者動機水平高、自信心強、焦慮程度低,即他們的情感過濾程度低,他們的語言輸入量就大,并且輸入效果好。相反,缺乏動機、自信心弱、焦慮程度高的語言學習者的情感過濾程度高,語言輸入量小,輸入效果差。由此看來,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發展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建立良好的感情型師生關系,積極發揮情感因素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學習理論有著豐富的內涵,給當前中職英語教學的改革以啟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也越來越重視中職學校的教育,以便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技術性人才。根據社會要求,中職學校改革勢在必行,而英語又是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學科目。然而,由于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較差,基礎普遍較弱,各方面能力參差不齊。這些問題給中職教育帶來許多挑戰,尤其是中職英語教育。中職學生對于英語這一科目普遍存在畏難心理,其中有一大部分學生更是由于小學初中時就英語偏科而放棄就讀普通高中而選擇中職學校。各方面的原因構成了現在中職學生學習英語困難的局面,從而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根據中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中職教育發展的要求,重塑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勢在必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無疑給探析中的中職英語情感教育帶來新的啟示。

(一)培養、激發學習者形成動機。

英語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直接動力,動機是促使英語學習成功的動因。教師在培養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時,還要注意利用教學中的各種情景積極激發學習者形成動機,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由隱性轉為顯性,并能推動其積極行動,促進英語學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把外在和內在的動機有效地結合起來,激發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重塑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感情型師生關系。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師生關系,教師應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營造有利于學習的氛圍,讓學生知道如何進行有效學習。教師應該尊重并理解學生,重視學生的意愿和情感,從而做到以情育人。在教學過程中把情感融入進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三)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英語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似乎是一種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語言,單詞數量之多,語法構成之復雜,無疑都給學生帶來消極阻礙,形成對英語學習的畏難心理。因此,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調整學生心態,重塑自信心。

同時,自我效能感與自主學習有著密切的關系。Schunk曾指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既影響目標的設置過程,又影響學習的自我調節過程。自我效能感也影響學生對自主學習策略的運用。因此,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倡導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在中職學生學習、認知水平各異的情況下尤為如此。

三、結語

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中職學校在國家的重視下取得了重大發展,其教育規模已經和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研究如何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現已成為中職學校的首要解決的問題,人文主義教育理論給中職教育的改革帶來許多啟示。同時,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和人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關,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英語教育又是中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無視學生的心理特點而談論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提倡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這一主張給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帶來重要的啟發。

參考文獻:

[1]魯子問,王篤勤.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成明.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杜?舒爾茨,著.楊立能,沈德燦,譯.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08.

[6]徐曉晴.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發[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8.

[7]胡壯麟.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塊化和超文本[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8]肖飛.學習自主性及如何培養學習自主性[J].外語界,2002(3)24-27.

篇6

一、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主張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即以人為本為教育的主旨。該教育思想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幾個方面對教學進行引領。

(一) 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有意義學習教與學的關系是學生的學習意義大于教師的教育意義,教學的目標是要為了實現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即學會了如何學習、適應和變化的人。教學目標實現與否的標準不在于教師的教學結果,而在于學生的心理認知結果。這也成為了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

(二)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全身心自主參與圍繞著教學目標的定位,在教學過程需要學生直接、積極、主動的全身心參與。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參與到問題解決過程中,才會讓他們從人的行為、態度、行動方向,甚至是整個品行得到學習和發展,這才是教學過程真正的開展。

(三) 教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而非指導人本主義提倡非指導性的引導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應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和一味注重測試結果的弊端,給予學生充分的身心發展空間,進行因材施教。因此,教師不再是學生的執教者和一個沒有面孔的課程的代表,而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和真真實實的人,甚至教師自身的知識和經驗也能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資源。

二、課堂教學對教師的理解教學觀訴求人本主義思想不僅僅是為了突顯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的中心地位,以學生的心智發展作為教學的重點,也是課堂教學對教師理解教學觀念的一種需求。

(一) 理解教學觀是教師教學思想的一種實踐對于教學,教師因個人的教學經驗對其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受,并形成一定的模式。理解教學觀是抽象的概念,是教師在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的固有思維認知,只存在于教師自身的思想體會中。然后通過教學行為進行表達,形成了教師的外在實踐理解教學觀,也是真實理解教學觀的反映。

(二) 理解教學觀的調整方式是反思盡管教師的理解教學觀在某種程度上是教師的信念體現。為了將教學真實地展現給學生,教師會尋求相應的方式來協調自身已有的教學觀念來與教學相一致,這種方式便是反思,即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總結,歸納差異產生的原因,從而解決不恰當的教學理解。

(三) 理解教學觀是教師的觀念創新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教師對教學進行重新思維,修改原本的個人認知,重新挖掘教學的深刻內涵,形成新的教學內隱理解,再轉化為具體的外在教學行為。這樣的過程是教師反思過程的升華,是教師理解教學觀對教師觀念的創造,更是課堂教學的需求所在。

三、理解課堂教學的具體體現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教學觀可以從教學的基本三要素方面,即學生、教師和教學內容進行行為轉化,改善教學方法。

(一) 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倡導以人為本并不意味著完全順從學生,而是要協助學生建立正向、良好的價值觀和樂觀、積極的品性。整體來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積極、健康、向上,但相對而言,學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素質、應激能力和綜合能力較弱。在尊重學生中心地位、理解學生心理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學生優良品性塑造和正確價值觀樹立的課堂教學引導。

(二) 增加教師自身經驗的交流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學習資源,教師自身的經驗無疑是增強學生學習熱情、建構和諧課堂教學氛圍的催化劑。脫離了應試教育的學生具有自主、明確的觀念,期盼能和教師平等交流。教師適時地與學生進行經驗交流,不僅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更能引起學生的交流積極性,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正視自身觀念、實現學生有意義的學習創造良好契機。

(三) 挖掘教學內容隱含的文化精神人本主義追求學生的有意義學習,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具有符合現代文明的精神意志。教師為學生傳授的不應局限在教學內容所呈現的知識系統,更應對其背后的文化精神進行傳遞。將文化精神與知識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不僅是教師對教學內容二次開發的專業素質提升,也是對學生身心發展不可缺少的課堂教學生成準備。

篇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7) 14-0144-03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7. 14. 054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成熟發展與多媒體技術日益更新,以信息技術為主題的網絡技術逐漸被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引起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更深刻的變化與影響。海南師范大學從2004年開始采用計算機網絡系統輔助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一定教學成果,海南大學、海南醫學院等高校也逐步開展英語網絡課程教學,使得我省教育體制與英語教學模式以新型網絡課程教育形式推廣。海南省英語網絡教學的開發與運行是靠穩定的計算機系統與網絡技術開發商、網絡教學系統、強大網絡主機、網絡教學軟件共同維護。從近期計算機網絡系統在海南高校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可以了解到,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教育目標是培養有個性發展的人,海南省高校希望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幫助學生英語學習和適應新大學英語學習方式的變化而成為自主學習的個體。美國教育家代表羅杰斯和馬斯洛為首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教育目標是培養有個性發展的人,能夠實現自我發展和適應變化而自主學習的人。海南省各個高校大學英語網絡課程教學工作的重點是把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課堂轉變為人本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海南省高校大學英語網絡系統采用比較多的是上海外語教育教學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系統》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開發的《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系統》。

二、人本主義教育觀點

美國教育家馬斯洛和羅杰斯提出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學生的學習欲望與潛能很早就出現,可以在適當的環節中激發出來學習的欲望,當學生的求知欲與本人自身知識的需求相關時,最容易激發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良好學習成果。羅杰斯倡導人本主義教學觀應該是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教師是引路人,通過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去尋找知識,激勵學生為了達到學習目標而主動學習,具?w學習的方法手段有學生自由選擇。人本主義教育觀在教學中有三個方面體現。第一,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學生為中心是指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獲取知識,反對傳統方式的死記硬背模式,強化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第二,培養學生成為有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人本主義核心,通過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增加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第三,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師生平等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敘述作為學習主體,和教師一樣是平等關系,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要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三、人本主義理論與大學英語網絡教學

以人為本是人本主義英語教學理念的核心,在英語網絡課程設計開發過程中,全面指導與培養學生英語學習技能與知識,在計算機與學生學習交互過程中,通過學生從網絡中獲取知識潛能,教師與學生在人本主義理論指導下建立融洽師生關系,學生在愉悅學習中學到新知識。陳堅林( 2006)以計算機網絡生態學角度闡述網絡結合大學英語課程開發結合的理想學習環境;關于教師與學生在網絡計算機英語課程中的角色與生態問題,張立新和張麗霞( 2010)表示計算機網絡教程需要提供良好的師生學習教學環境,提供良好的計算機系統與穩定的網絡學習資源,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英語學習系統;對于英語網絡課程的指導保障,陳興莉(2010)和袁紅(2012)表示需要運用教育生態學的原理指導大學英語網絡課程教學改革,創立一個生態環境下人機互動模式促進英語教學發展。

四、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發展現狀

海南省高校大學英語部教師通過不同方式嘗試使用英語網絡課程輔助教學,主要表現的教學方式有以下三種。

(一)教學局域網在線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教師通過同步在網絡上播放授課課件、課文錄音、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源教授英語知識內容,教師在同步講解中給學生答疑,學生可以通過網頁同步瀏覽到教師授課內容,比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學英語》教學網站《在線課堂教學模塊》,就是采用這樣直接的在線課堂教學模式,其最大優點就是師生雙方或者學生與計算機實時交互,操作簡單方便,教學效果較好。

(二)人本主義下的學生自主英語學習模式

英語教師把授課的內容或者布置的作業、網絡資源鏈接等相關信息存放在網絡課程資源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搜索瀏覽相關英語知識,進行英語自主式學習,通過以學生主動探索與鉆研英語知識內容為出發點,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比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新理念大學英語》課程師生討論區就是采用人本主義英語教學模式,針對英語網絡課程中學習出現問題與困難的學生,教師通過郵件或者在線問答形式、解決英語學習困難,起著引導者、協助者作用而不是主導者。

(三)合作式英語網絡課程教學模式

合作式英語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中,學生之間的團體合作學習模式,讓不同學習者通過互相合作,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的模式。一般合作式英語學習者,需要經過以下程序:教師布置任務一學生角色分工一計算機輔助查找資料一學生合作整理網絡資源一學生匯總成果一教師點評學生成果。在英語網絡合作式學習過程中,學生理解教師教學目標和任務、團隊間合作責任明確、采取網絡獲取資源方式、程序合理,歸納總結信息方法正確等。

五、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挑戰與效果

在海南高校使用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平臺過程中,歸納教學管理的問題,發現網絡課程對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師科研提高有一定提高的效果。

(一)部分學生對網絡課程學習的計劃和安排從思想上不重視

有些學生是為了滿足學校學時的計劃而到網絡中心進行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學習,并非主動地利用課外時間加強英語的學習和強化。針對網絡課程的單元測試,部分學生利用網絡的便利尋找相關答案,利用網絡中翻譯軟件的幫助,完成測試中的英文翻譯習題,學生從思想上的不重視導致學習態度不認真,很大程度影響到教師教學的效果。

(二)網絡課程平臺管理人員缺乏

目前海南省的高校普遍推廣《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和《新視野大學英語網絡課程》,兩個網絡課程設計模塊和平臺開發技術不同,需要專業人員管理各個高校的使用平臺。目前,海南高校外國語學院一般招聘1-2名網絡平臺管理人員,負責日常學生英語網絡課程學習管理。但是,面對網絡平臺除了日常學習使用之外,還有大學生口語比賽,英語閱讀大賽,英語作文大賽等大型項目運作,管理人員數量不足,掌握相關網絡課程運用技術有限成為英語課程開發的瓶頸,影響了英語網絡課程快速穩定的發展,建議學校配備足夠的網絡技術人員,解決課程平臺運用問題。

(三)有利于教師科研項目開發

大學英語網絡課程推行至今,海南省高校英語教師使用網絡系統進行日常授課,舉辦大學英語期末考試、職稱英語考試、英語網絡口語機考、大學英語選修課考試,是科研開發項目中教師能夠及時獲取的寶貴資料,相關資料例如大學英語期末考試試卷英語口語錄音、單元測試結果分析等。教師可以收集這些網絡學習資料,進行科研項目的開發。目前海南高校關于計算機網絡輔助英語教學的科研項目立項超過20個,通過相關項目研究,提高海南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教學質量,同時對今后教學的發展有一定促進作用。

(四)有利于專業英語的發展

人本主義教學觀點提倡要讓學習者發現學習的知識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學到新知識可以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習的主動性才可以最大發揮。很多學生學習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掌握基礎?Z法知識,但是不能夠閱讀相關專業英文書籍文獻,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研究工作。大學英語網絡課程的優點就是平臺資源豐富,而且平臺的研發單位我國幾大外語教育出版社都有經驗豐富的多媒體開發資源與專業英語課程開發人員。網絡平臺開發人員把專業英語資料引用到學習平臺,例如法律英語、計算機英語、科技英語、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教師利用課程原有資料結合新的專業英語資源,布置和輔導學生完成專業英語學習,對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的英語知識有極大幫助。

六、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發展趨勢

(一)英語網絡教學智能化

大學英語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培養學生成為完美的學習者。而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認為手機、計算機智能化發展,可以使得網絡輔助英語學習上升到新階段,各大英語教學教育出版社開發手機只能APP軟件,根據網絡強大的英語學習資源,構建功能齊全的英語學習平臺,學生可以在家用計算機學習,在外用手機網絡智能化學習。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協調每個學生學習計劃與完成目標,通過教師監督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個性化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保持良好學習心態與激勵學生學習態度,指導水平相近學生更多溝通交流學習效果,通過合作式研究學習完成任務。海南省高校英語教師可以在網絡智能開發平臺上大展身手,開發各自高校特色,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英語APP網絡智能學習系統。

(二)平等的英語教師交流網絡平臺

海南省各大高校英語教師平時教學任務較重,面對面交流機會比較少,未來能夠在網絡學習平臺建立一個教師教學交流網站,讓教師在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設計、模塊使用問題、學生使用問題、網絡測試問題等各方面能夠進一步交流。網絡平臺不但有利于教師間交流日常教學問題,而且方便科研工作者收集相關英語網絡教學數據,分析系統平臺學習資料與教學素材。網絡平臺有利于教師間教學知識經驗分享,教師通過教學交流也可以調整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利用網絡平臺取長補短,有利于教師專業化隊伍發展。

(三)創造和諧的人機學習氛圍

在英語網絡教學中,人本主義理論主張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提倡教師給學生良好融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還有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教師通過視聽說各方面的強化和聲圖并茂的語言輸入,給學生一個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海南高校英語教師在網絡課程中,幫助學生認真對待人機互動的正確學習觀念,鼓勵學生為創造好的學習環境而努力,讓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自信心和毅力。

篇8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管理;人本主義;體現

學校是小學生進行學習、生活,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體現的重要場所。學校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發展觀中所提到的“構建和諧社會”,其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建設和諧校園。學校是由眾多班級所組成的,同時,每個班級也如同一個濃縮的社會,班級管理的效果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整體建設。班級管理的核心與承擔者就是班主任,如果將學校比做一座大樓,那班主任堪稱大樓的梁柱與基石,班主任既是學校中的基層管理者,也是聯系學生與學校的紐帶與橋梁。新時期的教育改革,要求小學教育要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自我發現,要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心理需求,并特別指出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應充分體現“人本主義”原則。

人本主義是指在學習中更注重人,即學生的自主與整體性,學習的過程應是由學生自發的、全身心投入的實踐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其既是一個班集體的指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學校教育的實施者。近年來,教育管理提出的體現“人本主義”的要求,就是明確了學生是各種管理的根本。作為一名新時期的班級管理者,我通過多年的實踐與嘗試,對在小學班主任管理中彰顯人本主義的教學新理念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索,以期能使小學班級管理水平得到最大提升。

一、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俗話說:“通情達理。”表現在教育中,就是說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情感與關愛,學生才會進行交流與溝通,與教師建立起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有感受到來自于教師的尊重與信任時,才會充分解放個性、展示才華,進行自我完善與自主發展。在傳統教育中,班主任總是在班級管理中扮演“權威者”的角色,讓學生對班主任望而生畏,導致他們的情感被封閉、思維被禁錮、個性被制約,完全背離“人本主義”的管理原則。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助推器,它不但能增加學生的自信心,也能增加整個班集體的凝聚力。比如在剛接手新生時,為消除學生對教師的陌生感和對學習的緊張感,我每天都會提前來到教室,和每一個小學生微笑著打招呼。面對抵觸情緒強烈、學習成績差、不配合教師教學的個別學生,我從不發火或者打罵,而是付出更多的精力與耐心去關心體貼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我注重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在每周的班會上讓學生們輪流做“主持人”,并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作為班會的主題,還積極幫助他們準備各種資料,并充當活動的參與者,使學生的自身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引導整個班級向人格化方向發展。

二、組織多種班級活動

新時期,小學生的學習任務已不再局限于對基礎文化知識的掌握,更多的是倡導綜合素質的發展。傳統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是,班主任總是試圖為學生營造一個“絕對純凈”的學習環境,將學生置身于與一切絕緣的高墻大院內,這大大抑制了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班主任管理中的“人本主義”體現,就是主張進行開放的教學理念,要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通過各種實踐活動,體驗真實的道德規范,體會學習生活的無窮魅力,形成健全的獨立人格。一是要積極開展以德育為主題的班隊活動。如在教師節為學生們呈現一堂生動的“真情留言”的班會課,我把對學生們的祝愿寫在卡片上送給他們,并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制作小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與他們進行情感上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二是創建多種主題探究活動。為配合學校教育工作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我為小學生們創建了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如學生們十分感興趣的“人與自然”,讓小學生們利用網絡等工具收集人與自然界的聯系,并鼓勵他們做成調研報告,說一說“應該怎樣和自然和諧共處”,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三是組織小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只有讓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才能樹立起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思想。在開展“我是志愿者”的活動中,我領著學生們進入社區,讓他們進行“現場工作”,并為他們安排了工作重點:維護社區環境建設。學生們十分積極地參與其中,對影響環境的亂扔煙頭、亂摘花草的行為進行了制止。學生們在一系列的班級活動中,學會了合作與溝通,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感情,促進了整個班級向團結向上、和諧統一的方向發展。

三、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班級管理中的人本主義體現就是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小學生由于身心尚不成熟,其自制能力較差,對紀律、規矩沒有具體的概念,這就需要班主任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與灌輸,應首先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以生動形象的趣味性教學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如利用班會、晨會組織小學生們一起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讓小學生以此為范,并導之于行;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日常衛生的常識講解,和小學生一起進行體育鍛煉,關注他們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建立健康意識。同時,積極開展各種“生活小衛士”“環境的主人”等評選活動,幫助小學生建立“個人影響集體、個人服務集體”的思想,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們通過自我管理,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小學生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人本主義的體現就是要關愛、關注每一個小學生,要在規范引導的基礎上,讓小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獨立;要用班主任的愛心與耐心,使小學生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要通過不斷地為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使小學生的個性得到完善與發展,這既是“人本主義”理論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 以學生為中心 課堂教學

1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概述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心理學中的貫徹與應用。所謂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vchology)是在反對兩大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risticpsycholo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學(psy choanalytic psychology)的時代背景下興起的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興起與主張正代表科學心理學的一種反省,代表教育界的一種反省,甚至代表第二次大戰以后形成的科技文化的一種反省。

學校強調知識教學,強調教育的技術化和程序化,既未重視教導學生如何認識自己、了解別人、關心社會,更未重視如何培養學生的道德標準與價值判斷能力。關心教育的學者們認為。美國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忽視學生主觀需求的教育是反個性的教育。要想改造社會,挽救美國,就必須推行以人為本的教育。在這種不滿于社會與教育現實的情況下,應運興起了以人本教育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只是對人性、對心理學和對教育的一些觀念、態度和主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上的意義是,不主張客觀地判定教師應教授學生什么知識,而是主張從學生的主觀需求著眼,幫助學生學習他喜歡而且認為有意義的知識。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康布斯等。

2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2.1關于教育目標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基礎的。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興起對課堂教學有很大的影響。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教育目標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主張教育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

馬斯洛認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幫助發展人的個別性,協助個體把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人來認識,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潛能。羅杰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按照這樣的教育目標,培養出來的人應該是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2關于教育和教學的有效性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主要與五個因素相關:①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②采納學生認為真實的東西,即應從學生的知覺水平著手理解問題、要求學生。而不是他們頭腦中突然想到什么就要求學生什么;③幫助學生理解與探索學習材料對個人的意義,這是提高教育與教學效果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④重視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某些態度品質;⑤強調過程的學習方式,學生認真參加學習過程,通過“做中學”獲得知識的意義,并通過自我創造、自我發現和自我評價理解和內化知識。

2.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基本觀點主要有:①教師應發展對學生的信任,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夠發展他們自己的潛力,這是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的前提;②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分擔學習過程,并為學習的結果承擔責任;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包括課本知識在內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把個人的知識經驗納入到學習材料中;④讓學生參與教學計劃或學習方案的制定過程,甚至讓學生獨立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⑤創造一種民主、真誠、關心、理解的課堂教學氣氛;⑥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權威。教師應發揮“助產士”的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⑦學習的材料對學生而言應是有個人意義的。(注:意義學習是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

3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啟示我們,要重視研究學生的情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要從傳統的重視知識教學轉到認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學上來,使學生成為認知和情感的主體,而不僅僅只是認知的主體,真正從“教師中心”或“知識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不僅僅關注學生在知識上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感和態度;同時要科學、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3.1啟發與傳授相結合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能一味地“灌輸”。但也并不是說不要知識傳授。而是應將啟發探究與知識傳授相結合。適時傳授和恰當啟發對課堂教學同樣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啟發與傳授相結合,首先要求教師具備五個方面的態度和品質:①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展自己的潛能;②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意見;③學會角色轉換,把自己當作學習者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④深刻理解所教學科的基本知識、核心概念、思想方法;⑤掌握知識傳授和啟發探究的課堂教學技巧。

3.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啟發學生探究知識、提高教學效率。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重視人的情感。這表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中獲得智力和能力的發展。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就要創造一種民主、融洽的課堂教學氣氛。同時,教師要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設置懸念、制造認知沖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應通過各種不同形式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發展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和善于質疑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形成勇于修正或放棄自己的錯誤觀點的態度和品質。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合理的情感態度。

3.3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

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改變以往過于強調學習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等功能”,并且似乎已經形成評價方式多元化的局面,但學生的學習評價仍然是以考試為主體。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認為以考試為主體的學習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外部評價”。人的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生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羅杰斯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從而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地學習。

這啟示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此外,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四點:①課堂練習體現針對性;②學業評價兼顧開放性;③階段評價注重反饋性;④終結評價與選拔考試突出學科性與公平性。

當然,由于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時代的局限性,其理論也存在著某些有失偏頗的缺陷。如:忽視教育過程固有的特殊性,片面強調學生中心而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過分輕視系統科學知識的學習,片面強調情感的重要性并最終走向情感至上的歧途;等等。因此,教師要正確評價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高覺敷,葉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學發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篇10

我國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在新時期里,傳統的思政教育與大學生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如多元化的思想與一元化的導向矛盾、復雜化的社會與單一化的施教矛盾、豐富化的情感與教條式的教學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高校必須積極調整思政教育過程中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以應對新時代的發展。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運用,不僅與現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符,與思政教育體系也相通,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運用這種方法,是有很大現實意義的。

一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的概述

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早誕生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在心理學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該理論的研究對象為整體人,并主張以人為本,重點關注人格健康與人的價值體現,雖然這一學派已經創立了很多年,但發展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因其崇尚以人為本,所以以人本主義命名。

而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則誕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最早運用于心理治療,其與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一起,并稱為“三大心理治療法”[1]。這種心理治療方式來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性假設與我國古典主義心理學中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論異曲同工,重視構建起和諧的咨訪關系,具體包含現實療法、真實療法、交友小組等治療方式。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假設人性本善,并運用非指導的方式,讓被治療者意識到未來可以由自己選擇。該領域認為,心理咨詢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咨詢者的態度,在治療時需要將被治療者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通過被治療者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其心理問題。

二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作用

我國高校在長期以來的思政教育進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如缺乏教育目標的針對性、忽略個人價值的重要性、欠缺教育過程的互動性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造成了阻礙。而想要改變這種教育狀態,尋找到一種新的理論作為思政教育的發展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是當前比較有針對性的指導理論,將其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符合大學生接受心理

任何一種事物想要被人們所接受,都需要與人們的認識范疇相契合,換句話說,只有與人們主觀需求相符合的事物,才能夠激發出人們對這種事物的認同感,從而發自內心的接受這種事物。高校思政教育是以人為基礎的,進行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便是了解大學生的心理與人格情況,這是進行思政教育之前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所以,在進行思政教育以前,必須先對學生心理情況有一個客觀準確的把握,并了解學生的接受心理,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政教育,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

2 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

在實踐工作中,思政教育需要對學生需求全面了解,并探索到行為產生的原因,真正從學生實際需求入手,只有這樣,高校思政工作才能夠取得更大的成效。而心理咨詢便是了解學生內心的一個有效手段,將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并以每個學生的特點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3]。

3 滿足心理教育的需求

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約,如社會、家庭等,思政教育的開展目的是為了向國家與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想要更好的展開思政教育,被教育者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非常重要的[4]。

三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1 制定教育目標,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與質量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在確立過程中是具有一定階級性與主觀性的,更多的是強調社會利益與集體利益,這也是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不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所以,在當前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借鑒人本主義心理咨詢中的目標,強調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將其主動性充分挖掘出來,引導大學生自覺參加社會活動,為以后的工作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2 明確教育內容,了解學生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咨詢在當今社會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的原因在于兩方面:其一是社會壓力的增大,使得人們產生了很多心理問題,更渴望尋求心理幫助;其二是這種心理咨詢方式能夠真正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滿足心理需求。高校大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也面臨著很多現實需求,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只有避免不切實際的說教,真正貼近學生生活,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 理清教育過程,打開學生心扉開發優質潛能

其一,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整個教育體系中。人性本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該理論能夠起到積極的能動作用,心理咨詢是由來訪者主動向咨詢者提問從而展開話題的,這種方式可以幫助來訪者主動走出困境,將這種思想運用到思政教育中,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激發學習潛能,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對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有很大幫助。

其二,將“咨訪關系”融入到師生教育關系中。良好咨訪關系的構建,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主要內容,治療過程中雙方應處于平等關系,這種關系能夠放下來訪者的戒心,更有利于敞開來訪者的心扉。咨訪關系與師生關系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這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學生與教師之間,也需要構建起一種平等關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深入學生內心,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 運用教育方法,巧妙運用非指導性心理咨詢

非指導性是人本主義心理咨詢中的一個主要特點,來訪者通過自身力量將問題解決,而咨詢者的作用是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氛圍,這一特點與當前教育體系中提倡的將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思想不謀而合[5]。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只要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即可,并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其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 設置教育途徑,遵循原則建立師生互信機制

在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主要強調“助人自助”,咨詢者在整個咨詢過程中,對來訪者的態度要保持統一,并遵循“保密原則”,充分尊重與保護來訪者的隱私,這也是構建起咨訪雙方信任關系的關鍵。現階段很多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沒有充分尊重學生隱私,而在大學生主體意識日益提升的今天,這種教育途徑很容易引起學生反彈。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在堅定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互信機制,適當保密學生的一些失誤,從而降低輿論對學生心理的消極影響,提升師生雙方的信任程度,有利于思政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6 改變教育評價,實事求是反映學生情況。

在進行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時,由于咨詢者不會對來訪者的行為進行干預,所以,在評價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自我評價,進行評價時,自我所扮演的角色是具有雙重性的,不僅是主體,還是客體;不僅是制定標準者,還是實施標準者[6]。將這種教育評價方式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情況,還可以促進學生開展更加有效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評價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

總之,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體系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雖然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對于我國當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與借鑒作用,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針對不同高校的實際教育情況,有針對性的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我國高校在未來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研究[D].西南大學,2009.

[2]李雪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途徑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3]李陽.人本主義心理咨詢理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D].吉林大學,2013.

[4]顧慕嫻,蔡兒芳.人本觀視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創新[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18―121.

[5]于文宏.團體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探析――以黑龍江工程學院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