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政策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4:23: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經濟政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政策

中外區域經濟政策探究論文

區域經濟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預區域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過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對某些類型的問題區域實行傾斜,力圖促使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格局協調并保持區域分配合理。盡管不同的國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值得思考和借鑒。

一、中外實施區域經濟政策差異分析

1、中外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政治經濟體制背景差異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聯邦政府的區域政策從制定到實施都與美國奉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制度相吻合。盡可能讓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始終是美國經濟理論的主流,也是歷屆政府遵守的信條。與此相應,一方面,區域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公共政策,政府投資項目以基礎設施、興辦教育、提供各類公共服務為主,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政策中滲透著盡可能不干擾市場機制作用的理論,非國有資產的流動,都遵循“逐利而往”的原則。

德國采取的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是指在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時,又重視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所負有的責任,與其它西方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思想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是通過制定市場競爭規則,推動和保護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允許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力求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三是將經濟成就同社會進步相結合。

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30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總體上強調區域均衡發展,同時優先考慮國防與國家安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不斷改革,我國在協調區域均衡發展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查看全文

區域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但是全國范圍內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很不均衡的。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針對每一個區域而言,區域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能加快區域經濟的發展,維持區域經濟穩定以及提高區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除此之外,區域經濟政策還能優化資源的配置,使區域經濟發展的效益更高。本文就區域經濟政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展開闡述。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區域政策;影響分析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并不能有效對每一個區域的經濟進行調控。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僅受制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區域經濟政策進行調控。若要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逐步解決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區域政府要制定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區域經濟政策的基本內容概述

(一)稅收政策

稅收是政府為了滿足社會公眾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強制、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稅收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杠桿,是國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包括消費稅、增值稅、所得稅等等。就某一個區域而言,區域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針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制定出適合區域發展的更加細化的稅收政策十分重要。比如,針對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部門,對其征收高稅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發展,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對中小企業積極扶持,采取減免稅收的政策,減小對區域中小企業的發展壓力等等。區域稅收政策是對區域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強有力的手段,能快速的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作用。

查看全文

區域經濟政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無不體現這樣的理念。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區域經濟政策制定反映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所關注的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既是國家大計,又是民生大計。本文從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不平衡發展及協調發展三方面來探討其與民生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民生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提供借鑒。

關鍵詞:區域經濟民生問題協調發展

民生問題的古今詮釋和關注度

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中國自古以來就將“民生”與“國計”相提并論,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尚書•五子之歌》中所說的,它構成了儒家治國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業》指出“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左傳•莊公三十三年》強調“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則提出“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盡天下》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議論,亦客觀反映了古代先賢對民生問題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民生問題才真正受到關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即是同志倡導并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宗旨的。鄧小平同志對此有很多講話,其中明確提出要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是非得失的重要標準,強調一切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始終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更是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享,利為民所謀”日益深入人心。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無不體現了這樣的理念。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經濟政策經歷了由平衡發展到不平衡發展再到協調發展的歷史變革。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制定的區域經濟政策不同,所關注的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

查看全文

區域經濟政策實踐論文

[內容提要]區域發展失衡是困擾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歷時半個多世紀的英國區域政策的實施,主要包括產業政策傾斜、企業布局合理化以及發展小企業等。盡管未使以主導產業衰退、高失業率以及經濟增長乏力為主要癥狀的“英國病”有大的轉機,然而,英國人面臨的處境畢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后工業社會人類所極易遇到的難題,英國人在區域政策上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階段性、局部性成果則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英國,區域經濟,區域失衡,區域政策

一、區域失衡的一般原因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衡,是許多國家發展經濟中出現的共同問題,解決區域失衡,實現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僅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區域失衡的一般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相對較低

新古典理論有三個基本假設:一是自由競爭;二是生產要素的充分利用;三是勞動力和資本具有充分的流動性。因此,從理論上講,區域不平衡只是一般經濟均衡自動調節系統中出現的暫時現象。但古典理論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即,一方面,工人并不能對工資差異迅速作出反映,其反映往往緩慢,滯后于需求;另一方面,資本的流動性由于受重置投資、擴大現有企業和對“健康區域”的偏好以及GNP總量和國民經濟增長率的影響制約也非常之低。勞動力對生產成本差異反應的極強剛性,和資本的低流動性會導致區域收入和區域就業長期存在很大差異。

查看全文

探究國外區域經濟政策對本國的影響

印度政府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的經驗,對于我們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探討解決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制定和實施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啟示。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結合印度發展少數民族區域經濟政策的經驗來加快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一)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縮小與消除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條戰線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的綜合實力有了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在世界政治、經濟、外交舞臺上正在掌握一定的話語權。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成為了影響我國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的內部因素。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較大的東西差距,即西部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環境類型不同,民族成分復雜,文化差異較大,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比東部落后,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社會穩定、經濟和文化持續發展的一大難題。2012年9—10月,我們專程到西藏和四川藏區進行了民族和諧關系建設、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的調研,以西藏自治區和四川藏區為例:過去,由于中央和全國支援西藏的力度要明顯大于其他藏區,使西藏自治區的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要明顯快于四川藏區和其他藏區,客觀上必然導致西藏與其他藏區群眾產生不同的思想認識和情緒,也使達賴集團鼓吹的“大藏區”論調有一定的可乘之機;在西藏自治區內,拉薩、林芝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明顯快于其他地區,特別是林芝地區原來居住在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關心和幫助下,他們遷移下山住進了“農牧民新村”安置房,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經濟收入非常可觀,生活質量大為提高,生活水平超過了內地許多人的生活水平,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各族民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局面,“民族問題”降到了極小的程度,成為了西藏自治區的“江南”。相反,西藏自治區的其他一些地區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發展速度比較緩慢,造成了西藏自治區內部發展不均衡,影響了西藏自治區的科學發展。因此,全面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民族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步伐,統籌安排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促進民族地區在現有基本實現小康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民族地區同內地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縮小各民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切實改善民生,增加各少數民族群眾的收入,妥善解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這是構筑我國民族地區社會長治久安的一項長期的基礎工作。

(二)制定和落實促進少數民族就業的政策,幫助少數民族破解就業難題

印度政府在幫助少數民族就業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較好地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的就業問題。我國政府也規定了各民族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而且《民族區域自治法》還賦予了少數民族就業的特殊照顧政策。但是,由于在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造成少數民族地區就業問題突出。為了有效地解決少數民族就業的難題,國家應當借鑒印度政府的做法在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選拔與錄用中為少數民族確定一定的比例;在一些特殊的地區和行業,設立民族崗位以發揮少數民族人員的優勢;在少數民族地區增設就業培訓機構,為少數民族人員提供就業培訓,提高少數民族人員的就業技能,增強就業的能力;制定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就業幫扶計劃,幫助少數民族實現就業;培養和選拔政治立場堅定、工作能力強、威信較高的少數民族人員做民族地區的干部,尤其是抓好鄉長、村長的培養工作,帶動當地少數民族群眾拓展就業渠道,創造就業的新機會。

(三)建立少數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合理機制,開發與保護同時并重

查看全文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分析論文

一、政策背景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背景,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區域經濟差距影響到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區域經濟布局中,存在著城市經濟區與農業經濟區、經濟密集地區與稀疏地區、發達“中心地區”與落后“邊緣地區”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失控極易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引起區域間就業與收入差距過大和局部經濟問題(膨脹問題、蕭條問題和落后問題等)凸現,阻礙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懸殊,還會引發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對立,一旦與民族、宗教和歷史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將導致社會動蕩,威脅到國家安定。而發達國家的“選民政治”現象迫使各政黨及其領導人在議會和政府首腦選舉中不得不高度重視選票在不同階層和地區的分布及選民的意向。政府為維護政權的穩定和兌現施政綱領也非常關注區域經濟問題的解決,而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采取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

二、理論基礎

自凱恩斯理論產生以后,市場經濟國家開始了干預區域經濟運行的進程,西方經濟學也開始討論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原理、表現形式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模式。如增長極理論主張在受援地區培植“增長極”,以此可以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累積因果理論則認為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并不守衡,是以累積循環方式運行的,條件較好的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能比其它區域超前發展,這些區域就能通過累積因果效應不斷積累有利因素,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與該理論相聯系的、觀點比較接近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和中心-外圍模型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會率先在發展條件優越的區域發生,并對欠發達區域產生支配作用。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極化效應、回流效應和中心區向外圍區的擴散效應或涓滴效應。因此,國家應當從多個角度干預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通過營造(不是改變)有利于擴散或回流效應的環境,加強發達地區的涓滴效應,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積累,縮小區域差距。同時,欠發達地區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有利于發達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梯度推移理論指出,區域間存在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梯度差異和產業與技術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擴散與轉移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的興衰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產業的適時轉移是高梯度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當轉移的趨勢出現后,政府應制定適宜政策加以誘導,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合理的區域分工與合作能夠提高區域內所擁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福利。

絕對優勢假說認為區域應該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區域間交換,而比較優勢假說則強調各區域應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區域分工。要素稟賦假說解釋了在自由貿易和生產要素具有替代性的前提下,各地區相對密集地使用其較充裕的要素生產產品,通過區際貿易,各自都可以獲得比較利益,從而有利于消除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和提高整體福利水平。輸出基礎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增長由輸出部門的發展所決定,取決于區外需求的擴張,通過發展輸出部門來積累資本,可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按此推論,當一國政府采取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引導相關要素向特定區域集中,可以調整或優化該區域的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擴大區際聯系,積極發展輸出部門,促進其經濟增長。區域經濟活動外部性和區域利益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將誘發區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區際沖突將成為可能。博弈雙方即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或各級地方政府)和政策接受者(各級地方政府、公眾或企業),其不同的目標和利益追求導致博弈各方出現利益沖突及行為不一致現象,從而使區域經濟政策的分析與制定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

進入九十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認為專業化生產和區域貿易分工的動力更大程度上來自于規模經濟、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造成規模收益遞增的市場、技術及其它因素是在區域經濟的集聚過程中形成的。在認可勞動力市場、技術外溢、中間商品的供需關系是區域經濟活動集聚動力的基礎上,克魯格曼認為相對于技術外部性而言,資本

查看全文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分析論文

一、政策背景

發達國家區域經濟政策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與政治背景,其根本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區域經濟差距影響到其政治和社會的穩定。區域經濟布局中,存在著城市經濟區與農業經濟區、經濟密集地區與稀疏地區、發達“中心地區”與落后“邊緣地區”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失控極易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引起區域間就業與收入差距過大和局部經濟問題(膨脹問題、蕭條問題和落后問題等)凸現,阻礙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懸殊,還會引發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對立,一旦與民族、宗教和歷史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將導致社會動蕩,威脅到國家安定。而發達國家的“選民政治”現象迫使各政黨及其領導人在議會和政府首腦選舉中不得不高度重視選票在不同階層和地區的分布及選民的意向。政府為維護政權的穩定和兌現施政綱領也非常關注區域經濟問題的解決,而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采取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

二、理論基礎

自凱恩斯理論產生以后,市場經濟國家開始了干預區域經濟運行的進程,西方經濟學也開始討論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原理、表現形式和解決問題的理論模式。如增長極理論主張在受援地區培植“增長極”,以此可以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累積因果理論則認為社會經濟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并不守衡,是以累積循環方式運行的,條件較好的區域由于初始優勢而能比其它區域超前發展,這些區域就能通過累積因果效應不斷積累有利因素,從而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與該理論相聯系的、觀點比較接近的極化-涓滴效應學說和中心-外圍模型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會率先在發展條件優越的區域發生,并對欠發達區域產生支配作用。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生產要素從外圍區向中心區的極化效應、回流效應和中心區向外圍區的擴散效應或涓滴效應。因此,國家應當從多個角度干預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通過營造(不是改變)有利于擴散或回流效應的環境,加強發達地區的涓滴效應,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積累,縮小區域差距。同時,欠發達地區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有利于發達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梯度推移理論指出,區域間存在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梯度差異和產業與技術由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擴散與轉移的趨勢,區域經濟發展的興衰主要取決于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劣及轉移,產業的適時轉移是高梯度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當轉移的趨勢出現后,政府應制定適宜政策加以誘導,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合理的區域分工與合作能夠提高區域內所擁有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和福利。絕對優勢假說認為區域應該按照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和區域間交換,而比較優勢假說則強調各區域應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區域分工。要素稟賦假說解釋了在自由貿易和生產要素具有替代性的前提下,各地區相對密集地使用其較充裕的要素生產產品,通過區際貿易,各自都可以獲得比較利益,從而有利于消除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和提高整體福利水平。輸出基礎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增長由輸出部門的發展所決定,取決于區外需求的擴張,通過發展輸出部門來積累資本,可以帶動區域經濟增長。按此推論,當一國政府采取相應的區域經濟政策引導相關要素向特定區域集中,可以調整或優化該區域的經濟結構或產業結構,擴大區際聯系,積極發展輸出部門,促進其經濟增長。區域經濟活動外部性和區域利益主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將誘發區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區際沖突將成為可能。博弈雙方即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或各級地方政府)和政策接受者(各級地方政府、公眾或企業),其不同的目標和利益追求導致博弈各方出現利益沖突及行為不一致現象,從而使區域經濟政策的分析與制定具有典型的博弈特征。

進入九十年代,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新經濟地理學認為專業化生產和區域貿易分工的動力更大程度上來自于規模經濟、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造成規模收益遞增的市場、技術及其它因素是在區域經濟的集聚過程中形成的。在認可勞動力市場、技術外溢、中間商品的供需關系是區域經濟活動集聚動力的基礎上,克魯格曼認為相對于技術外部性而言,資本的外部性(市場規模效應)要重要得多,是國內區域經濟非均衡分布的重要因素。而新競爭經濟學家波特則指出產業集聚能夠加快市場信息的交流,從而增強產業集群的活力,進而提高區域競爭力。新增長理論認為擁有更高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水平的發達區域,因資本的收益遞增將進一步加強它們最初的優勢從而變得更富有;而那些落后區域由于人力資本缺乏而可能陷入貧困陷阱。技術進步是內生的,技術外部性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知識(或技術)與人力資本外溢效應的存在是經濟持續增長不可或缺的條件。稅收政策、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等政府政策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長期影響;而政府對研究與開發(R&D)和人力資本投資政策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資源消耗型的傳統工業化模式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能源、資源、環境問題,各國開始重新思考區域發展模式。此時,可持續發展理論被引入到區域發展理論與實踐中,主張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重視區域生態治理和綜合規劃。

查看全文

區域財政政策影響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財政政策,它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夠指導資源宏觀配置,促進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和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這就需要發揮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區域財政政策;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又稱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進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控制區域間差距過分擴大、以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政府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目的,是糾正市場機制造成的國民經濟空間結構的某些缺陷,以達到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兩個相互關聯的總目標。區域經濟政策從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它主要包括區域財政政策、區域金融政策、區域產業政策、區域外貿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從指導資源宏觀配置、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發揮作用。本文就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進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區域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政府經常實施的一種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經濟需要更快發展的區域,通過政府稅收部門對全部企業或部分企業實行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進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區域稅收政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稅收通過影響投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它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選擇性稅收政策來實現的,即有重點、有選擇地運用優惠或限制性的稅收措施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某些突出問題,可以強烈地體現某一階段政府的經濟政策意圖。正確運用稅收政策可以對區域均衡發展起積極作用,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差別稅收政策,限制發達區域的過度膨脹和鼓勵落后區域的快速發展。

稅收是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它的主要職能是為特定區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得他們能夠盡快地擔負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國家區域稅收政策并不會給制訂有關政策的中央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這種政策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財政能力較弱的國家往往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或減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速度,就可以實施相應的稅收政策,從各方面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較差區域的投資環境。從這一點看,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應是一項臨時性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很難成為象國家區域財政政策那樣的具有長期性國家區域經濟政策。

查看全文

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財政政策,它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夠指導資源宏觀配置,促進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和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這就需要發揮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區域財政政策;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又稱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進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控制區域間差距過分擴大、以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政府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目的,是糾正市場機制造成的國民經濟空間結構的某些缺陷,以達到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兩個相互關聯的總目標。區域經濟政策從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它主要包括區域財政政策、區域金融政策、區域產業政策、區域外貿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從指導資源宏觀配置、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發揮作用。本文就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進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區域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政府經常實施的一種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經濟需要更快發展的區域,通過政府稅收部門對全部企業或部分企業實行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進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區域稅收政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稅收通過影響投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它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選擇性稅收政策來實現的,即有重點、有選擇地運用優惠或限制性的稅收措施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某些突出問題,可以強烈地體現某一階段政府的經濟政策意圖。正確運用稅收政策可以對區域均衡發展起積極作用,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差別稅收政策,限制發達區域的過度膨脹和鼓勵落后區域的快速發展。

稅收是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它的主要職能是為特定區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得他們能夠盡快地擔負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國家區域稅收政策并不會給制訂有關政策的中央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這種政策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財政能力較弱的國家往往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或減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速度,就可以實施相應的稅收政策,從各方面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較差區域的投資環境。從這一點看,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應是一項臨時性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很難成為象國家區域財政政策那樣的具有長期性國家區域經濟政策。

查看全文

區域財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財政政策,它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夠指導資源宏觀配置,促進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和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這就需要發揮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區域財政政策;區域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離不開區域經濟政策。區域經濟政策又稱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的區域經濟發展目標,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而制定的旨在促進資源在空間的優化配置、控制區域間差距過分擴大、以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的總和。政府制定和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目的,是糾正市場機制造成的國民經濟空間結構的某些缺陷,以達到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兩個相互關聯的總目標。區域經濟政策從其所采取的政策手段來看,它主要包括區域財政政策、區域金融政策、區域產業政策、區域外貿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作為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能從指導資源宏觀配置、產業空間布局的實施、區域經濟格局的形成等多方面發揮作用。本文就區域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區域投資政策等區域財政政策進行初步的探索,以就教于同行。

一、區域稅收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是世界上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政府經常實施的一種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其核心內容是在某些特定區域,主要是在政府希望經濟需要更快發展的區域,通過政府稅收部門對全部企業或部分企業實行一定范圍的稅收減免,進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區域稅收政策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稅收通過影響投資直接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速度。它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調節主要是通過選擇性稅收政策來實現的,即有重點、有選擇地運用優惠或限制性的稅收措施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所出現的某些突出問題,可以強烈地體現某一階段政府的經濟政策意圖。正確運用稅收政策可以對區域均衡發展起積極作用,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差別稅收政策,限制發達區域的過度膨脹和鼓勵落后區域的快速發展。

稅收是調節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它的主要職能是為特定區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使得他們能夠盡快地擔負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由于國家區域稅收政策并不會給制訂有關政策的中央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這種政策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央政府財政能力較弱的國家往往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如果中央政府想要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或減緩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的速度,就可以實施相應的稅收政策,從各方面改善企業發展外部條件較差區域的投資環境。從這一點看,國家區域稅收政策應是一項臨時性的國家區域經濟政策,很難成為象國家區域財政政策那樣的具有長期性國家區域經濟政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