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區域經濟政策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10:19:00
導語:中外區域經濟政策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預區域經濟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過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對某些類型的問題區域實行傾斜,力圖促使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格局協調并保持區域分配合理。盡管不同的國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仍有許多共同之處值得思考和借鑒。
1、中外實施區域經濟政策的政治經濟體制背景差異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聯邦政府的區域政策從制定到實施都與美國奉行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制度相吻合。盡可能讓市場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始終是美國經濟理論的主流,也是歷屆政府遵守的信條。與此相應,一方面,區域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公共政策,政府投資項目以基礎設施、興辦教育、提供各類公共服務為主,為私人資本投資創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區域經濟政策中滲透著盡可能不干擾市場機制作用的理論,非國有資產的流動,都遵循“逐利而往”的原則。
德國采取的是“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是指在實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原則時,又重視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所負有的責任,與其它西方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政策思想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是通過制定市場競爭規則,推動和保護市場自由競爭;二是允許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作用,力求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三是將經濟成就同社會進步相結合。
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30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總體上強調區域均衡發展,同時優先考慮國防與國家安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體制不斷改革,我國在協調區域均衡發展方面的做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2、中外實施區域經濟政策對落后地區開發的時機差異
最早進行工業化的英國,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的經濟危機,英國傳統工業區的經濟增長停滯不前,導致失業率大幅度增加。同時,原有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以倫敦為中心的英格蘭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也不斷拉大。這既動搖了英國經濟總量原來長期位居世界首位的地位,也帶來了國內政治社會的不穩定現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英國政府成為西方國家中最早企圖通過政府制定區域政策來干預和解決其區域問題的國家。
在原蘇聯,直到俄國發生1917年的十月革命以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即蘇聯)的建立,才真正開始運用區域經濟政策主動對其包括遠東地區在內的欠發達地區進行大規模開發。最初的考慮主要是開發利用東部欠發達地區的森林、水利、能源等具有世界意義的優勢資源,后來又出于必須贏得衛國戰爭的軍事需要和國防安全目的,將落后地區資源開發與建設戰略大后方以及緩解地區發展差距逐步結合起來。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對西部落后地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開發。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改變工業偏集于沿海的狀況,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國實施了以均衡發展為主線的宏觀區域經濟政策。第二次的實施背景是1995年9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中明確提出了“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1999年,同志在西安就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正式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3、中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主體差異
美國基本上沒有一個指導性的全國發展計劃來指導區域經濟發展,其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主體是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任務而改變的。20世紀60年代早期的地區再開發計劃的實施主體是地區再開發管理局。鑒于地區再開發計劃存在的不足,196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開發管理局也變為經濟開發署。
德國的區域經濟政策是由聯邦和州政府共同來制定、完成的。聯邦德國在1969年10月頒布的《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法》中規定:區域經濟政策的具體內容由州來執行,聯邦只起協調作用,在經濟上給予資助(聯邦提供區域經濟促進費用的50%)。
中國應該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分工合理、職能明確的區域管理機構。區域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評價都需要一定的機構來負責,這種機構不論采取何種模式設置,都是立法的產物。而且,必須有專門的職能部門對區域政策負責。根據1998年“國務院關于機構設置的通知”,中國國務院組成部委共29個,國務院直屬機構共17個,國務院辦事機構共6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共9個。其中有許多涉及地方發展援助,各有一定的資源,但無一協調區域行動的機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利益格局的調整,部門與區域沖突有加劇之勢,區域問題增多要求設置統一的區域管理機構。
二、中外區域經濟政策共同之處
1、工業化過程中區域問題的規律性演化使得區域政策具有某種相似性
區域經濟政策是為了解決區域經濟問題而存在的。建國至今,中國的區域問題的變化,同其他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曾出現的區域問題的演變路徑有類似之處。在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區域問題的出現與演變存在一個規律:在前工業化時期與工業化初期,主要的區域問題是貧困落后與生產力區域布局不平衡;而當一個國家進入工業化加速階段后,區域差距擴大及由此而產生的區域經濟矛盾與沖突成為重要的問題;在社會經濟發展接近中等發達水平時,那些曾經率先進行工業革命的區域開始出現膨脹或蕭條。
中國的區域問題同樣表現出這種規律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前,突出的區域問題是貧困落后和生產力地區布局不平衡。改革開放后沿海發展戰略的實施加劇了區域差距的擴大,同時帶來了區域間劇烈的利益矛盾與沖突。近年來,老工業基地的老化和部分發達城市地區的膨脹問題也開始充分顯現出來。
2、國家計劃對落后地區開發的宏觀指導具有普遍性
自從區域政策開始被運用到對落后地區的開發中來,對落后地區的開發就帶有明顯的國家計劃的色彩,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國家干預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罷了。不論是在有計劃經濟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有自由經濟傳統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尤其是凱恩斯經濟學稱為西方主流經濟學以來,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如日本1950年便制定了《北海道開發法》,設置北海道開發廳,隨后又制定了北海道綜合開發計劃,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九州、四國等開發計劃也相繼提出,并推動形成了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的形成。
在對落后地區開發的過程中,國家計劃的運用一般還與經濟的不發達程度相關,即不發達國家或發達國家中的不發達地區,通常對國家計劃的作用抱以更大的期望,希望通過國家計劃對其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給予開發扶持,這些地區國家計劃的作用程度常常比較深刻。
3、在開發落后地區過程中國家投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投資對落后地區的開發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幾乎是唯一的投資主體,國家投資的投向和規模對經濟開發局面的形成是直接的、決定性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出現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局面,但國家投資的主體地位仍非同尋常,國家投資對落后地區的開發具有導向性的作用。落后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差,所以外部資金的注入對其發展有特殊意義,但一般的工商業投資必須有利益預期的保證,現實的環境使之不愿冒此風險。商業性投資的觀望加強了不發達地區對國家政策性投資的期望和國家投資對不發達地區經濟開發的關鍵作用。
4、民族文化因素伴隨經濟因素共同影響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
英國是一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個不同地區和多民族組成的國家,國內各地區間的離心和向心趨勢自古有之。當英國經濟繁榮和國家興盛時期,英國各個地區民族凝聚力增強,從而形成一個“緊密團結的國家”,但當國內經濟衰退時,各個地區的離心趨勢開始增強。促進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等邊緣地區的發展、縮小地區差距自然成為英國政府不可小視的一個問題。
巴西的地區經濟差距屬于殖民地時代的歷史遺產。巴西在解決南北差距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長期的差距對國民心理的影響。1991年12月11日的巴西《這就是》周刊匯集了一些南方人對北方人的看法,被采訪者大多使用了游民、無賴、懶漢等字眼,這種偏見構成了南方分立運動的思想基礎。
對于目前的中國來說,西部大開發是縮小東西部差距的重大舉措。西部十二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86%,全國八個民族省區全部在西部,西部是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區。正是因為西部是多民族的聚居與活動之地,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和鞏固的歷史進程中,西部地區有扮演著重要而不可缺少的角色。所以,中國在制定區域經濟政策時民族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民族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各國的實踐充分表明在解決區域經濟問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政策的科學制定與實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地區差距明顯、區域問題突出的我國,在運用區域經濟政策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應認真分析國內外政治經濟體制、時展背景等各方面的異同,在盡快設置統一的區域管理機構的基礎上,遵循工業化過程中區域問題演化的規律,尊重不同地區人民的民族感情,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長遠的戰略規劃。尤其在開發落后地區的過程中,中央政府應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 上一篇:社會保險費征收管理處基金科工作總結
- 下一篇:工商局檔案管理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