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集群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6 09:16: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集群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企業集群

企業集群融資的路徑選擇

信息不對稱,導致信用擔保體制的產生,這種體制主要是解決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雖然各類擔保機構對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貸款難問題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擔保機構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政策、法規不到位;規模普遍偏小;經營不規范、存在超范圍經營;沒有建立穩定的擔保資金追加補充機制與風險補償機制;商業銀行對擔保機構風險承擔能力的擔憂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擔保公司的發展,限制其為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發揮作用。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模式設計與運作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模式設計。中小企業集群組團融資,是集群內一組企業把各自的資金需求集合起來向金融機構進行批量融資的行為與過程。具體是指集群內核心企業牽頭組建集群財務公司,并由集群財務公司匯集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將這些貸款申請組團后,向集群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再由集群財務公司將所融得的資金在集群內部分配(具體見圖一)。圖一: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模式圖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運作。中小企業“集群融資”的運作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組建中小企業群。中小企業群的組建必須圍繞核心產業生產經營,并且每個企業在產業鏈上的位置要明確,能在一段時期內較為穩定,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地理接近、產業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很頻繁,同時集群內企業家之間要有較好的人緣、地緣、血緣關系,能形成復雜的社會資本網絡,集群內部信息傳遞速度要快,集群財務公司能夠很容易獲得與集群內企業相關的信息。組建集群財務公司。組建集群財務公司的關鍵在于選定集群內核心企業,并有其牽頭組建集群財務公司,集群財務公司的主要工作在于匯集中小企業的貸款申請,將這些貸款申請組團后,向集群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再由集群財務公司將所融得的資金在集群內部分配。組團擔保與融資。集群財務公司將這些零散的貸款申請一起匯總,利用收集的相關信息,對這些貸款申請作篩選,決定是否為某一筆貸款作擔保以及擔保的額度等,然后將通過篩選的貸款需求統一組團,向集群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集群財務公司在此過程中中小企業各自對自身的債務負責,組團成員間不承擔連帶責任。

建立健全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與體制。一是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允許符合條件的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運用企業債券、中期票據、信托計劃、產業投資基金、資產證券化、發行股票等多種融資渠道,形成包括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在內的多元化融資結構,改變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過分依賴銀行貸款的單一融資結構。二是推進項目融資創新。大力開展建設—轉讓(BT)、建設—運營—轉讓(BOT)、轉讓—運營—轉讓(TOT)和政府項目與民間合作(PPP)等多種融資方式,吸引各種社會閑散資金直接投資建設和經營。這樣可以消化融資平臺風險,促進項目投融資行為的規范化。建立健全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債務管理和償債機制。一是把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債務的償還納入預算進行安排,按期足額償還。二是建立與集群財務公司投融資平臺中公司債務規模相適應的償債風險準備金,除了將集群財務公司平臺的投資收益納入其中,加強對風險準備金的監督和管理。三是細分集群財務公司平臺的性質,實行差別管理政策。如對融資平臺的借貸、用資、償債等環節實行市場化運作和管理,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的壓力和降低潛在的債務風險。集群財務公司應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目前集群財務公司大多數采用貸款融資方式,直接融資較少,其原因一方面是直接融資的條件較高,另一方面是沒有合適的融資平臺,因此,集群財務公司應擴大直接融資比例,一是吸引風險投資資本,將發展前景較好的部分優質中小企業資產進行組合,向PE和VC(私募基金和風險資本)推銷,以引入較好的投資者,帶來資金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促進中小企業的轉型。二是集群財務公司推進技術入股和員工持股計劃,中小企業可以采用技術入股和員工持股解決資金問題,以增長企業凝聚力,留住優秀人才。三是集群財務公司搭建股權債券交易平臺,使中小企業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股權和債券的轉讓,優化中小企業的資金機構四是加快發展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商業銀行應建立更為審慎的融資平臺風險管理機制。一是規范貸款擔保方式。要求集群財務公司提供合格足額的抵押物,所有抵押資產的價值應在資產評估公司評估的基礎上,參照當地同類資產市場價值進行綜合評估,落實合法有效的土地房產抵押或接受有代償能力的第三方擔保,杜絕地方政府純行政性或政治性擔保行為。二是督促集群財務公司融資平臺建立切實可行的償債機制,明確償債資金的來源、用途及具體還貸安排。三是建立足夠的風險撥備基金,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呆壞賬。四是嚴格界定政策性與商業性金融業務,對于融資平臺支持的純政策性項目融資業務,應審慎經營。

本文作者:胡年芬工作單位:湘潭市第三人民醫院

查看全文

企業集群研究論文

【摘要】企業集群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是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文章重點圍繞晉江制鞋業,分析了其發展企業集群的背景條件及優勢所在;并指出了該集群所存在的不足與努力的方向。【關鍵詞】晉江制鞋業;企業集群;集群效應企業集群理論是當今理論界討論的一個熱點,現實表明,企業集群正在或已經成為各個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帶動著國家經濟發展。一句話,企業集群發展的水平正在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企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它們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產業發展形態,是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它具有特定的“產業內涵”。集群內的企業呈現出區域化分布、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等基本特征,其中專業化經營是最本質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員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設備、零部件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也包括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還包括側面延伸的互補產品制造商、基礎設施供應商以及技術和中介服務等。企業集群正是通過集群內大量的企業和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高度靈活的專業化協作網絡,具有極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近年來,福建省的不少地區形成了以家庭企業和專業市場為基礎,在一定地區、一定行業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協作配套的特色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廈門、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為突出。以泉州晉江為例,在這個縣級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現了3000多家紡織服裝制造企業,3000多家制鞋企業,300多家制傘企業,其傘產量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38%,糖果產量占全國18%,晉江產業集群的特征明顯。同時,該市已形成了三大競爭優勢:一是涌現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為代表的集群龍頭企業,圍繞每一家龍頭企業都有200~300家企業為之配套,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諸多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化生產鄉鎮,如陳埭鎮的旅游運動鞋生產基地、安海鎮配套的皮革加工業基地、深滬鎮的內衣生產基地等,每個鎮同類企業數量眾多,呈集群態勢,制造工業特征明顯;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國鞋都”、“中國儀器工業強縣”等稱號,至2005年10月,該市已擁有15個中國馳名商標、18項中國名牌產品、2項中國出口名牌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品牌之都”,這為當地走“扶強扶大,扶專扶特”的企業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當地市委市政府還邀請深圳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組織專家為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把脈,策劃在未來4年將集中力量重點扶持50家核心企業,培育40家年產值達10億~30億元、10家年產值達30億~50億元的“企業航母”,形成“紡織服裝業、食品業、建材、陶瓷業、制鞋業、玩具(文具)業”5大產業集群,進而提升當地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一、晉江制鞋企業集群形成的條件綜合來講,影響并最終促成晉江制鞋企業集群形成的主要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市場始終是晉江制鞋企業集群發展的根本力量。任何企業的生存都離不開市場的需求,沒有市場需求或者市場需求不足都不能使晉江制鞋企業集群得以生存及擴大;特別是在產業集群發展的初期,如果缺乏市場需求,新企業的創辦就缺乏動力,大量的中小企業也不會集聚在一起來形成產業集群。在晉江運動鞋產業發展初期,正是由于來自國際的需求使得生產出來的鞋可以大量出口,才使得晉江的企業得以大規模地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集群。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的市場需求開始旺盛,這又給予晉江鞋業擺脫“加工貼牌”地位強大的市場動力,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擁有自己的品牌。第二,產業資本的迅速集中,勞動力及產業技術的充分自由流動是晉江制鞋企業集群形成的必備條件。上世紀80~90年代,海外華僑乘著改革開放深入的有利時機紛紛到國內投資發展,而作為著名僑鄉的泉州無疑成為僑資涌入的重點。當地政府對企業創辦和產業發展的限制較少,福建閩南地區相對較少國企的情況使得該地的自由勞動力豐富。這樣,晉江就輕松擁有產業資本的集中,勞動力和產業技術的充分自由流動,使其具備了發展大量中小企業的重要條件。民營企業是引領產業集群的生力軍。根據現代產權理論,當最終所有權與委托權合一時,企業的產權安排是最有效的。晉江的民營企業大多是符合這一條件的個人業主制企業,他們具有理性而有效地選擇經濟行為的產權條件。再一方面,從中外的實踐看,成功的產業集群的微觀基礎大多是中小企業,晉江的民營經濟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正好使產業集群在這里得到迅速的發展。第三,文化和傳統是集群經濟的重要依托。晉江的地域文化與傳統是其能夠走在集群經濟前列的重要因素。晉江人被稱為“睡不著覺的人”,敢拼、愛拼、比拼與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晉江活力永恒的發動機。晉江的地方意識特別強烈,非常重視地緣、血緣關系,因此他們堅信“誠信為本方有大成就”“面對真實自我抱團打天下”。在這樣的地方文化氛圍下促使集群內部形成一種相互信賴的關系,建立在這種關系基礎上的“信任與承諾”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這種傳統的強韌性將各個企業優勢互補,共同、協調發展。先天條件的優厚使晉江在起跑線上領先了一步,但如何保持這一領先地位才是晉江企業現在所應該重視的。企業集群正是晉江企業前進的方向。晉江政府也提出了諸如“產業集群興市”這樣的口號。碩大的廣告標語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晉江人前進的方向。那么,晉江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又在哪里呢?二、晉江制鞋業走企業集群所帶來的優勢第一,降低交易成本。產業集群使得生產線上的各個環節都變為市場競爭的主體,各個環節的生產和經營都根據效率與經濟原則進行廣泛的分工和協作,從而使市場交易關系替代了內部管理關系,產品的交易成本就大大降低。在年產各類運動鞋、旅游鞋7億雙的“中國鞋都”晉江,其產量占全國同類產品近一半,占世界同類產品產量的五分之一,是全國三大制鞋基地之一。在這里,皮革、炬膠、吹塑、EVA、電腦制繡、識標等各種與鞋有關的產業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由于存在著從原材料供應到生產、銷售的松散交錯型價值鏈網絡,集群中的企業基本上可以無需庫存原材料、半成品等等,其所需要一般都直接從供應商處獲得,這樣,企業不僅可以省去從外地采購的各種費用,還可以減少庫存費用,同時加速資金的周轉。據粗略統計,晉江地區運動鞋廠商在采購時相比處于獨立地區的中小企業能節約15%以上的采購成本,采購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時,大量企業的集群分攤了公共設備、基礎設施等固定成本,并使通用技術迅速普及,這些都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使產品更具有價格優勢。第二,有利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專業化分工是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在集聚了3000多家制鞋企業的晉江,競爭無疑是相當激烈的。而這些企業正是在不斷的較量中分出勝負,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市場告訴他們“什么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什么才是他們應該做的[1][2][3]”;同時,這些企業也是在交易過程中不斷的博弈,逐漸形成了普遍接受的基本價值觀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游戲規則”及相應的“獎懲制度”。集群中的企業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競爭和協作中揚長避短,共生共榮;更為重要的是,大量企業橫向集聚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和規模經濟性,可以大大降低企業進入行業的壁壘,增加原材料、資本、技能勞動力的利用程度。第三,有利于技術推廣和運用。在晉江制鞋集群中,大多為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受到規模、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單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限;但當它們集聚在一起時就會產生鄰近效應和社會化效應,促進企業之間互相模仿、學習,使這些企業暫時克服技術創新方面的薄弱,在較短的時間內擠進該行業,并求得生存。不可否認,缺乏技術創新、光靠模仿與學習對于企業發展是致命的;但對于這些只求先立足的小企業而言,模仿卻是救命的。這似乎太過于著眼于眼前利益,但并不妨礙這些企業“先立足,再發展”的目標。第四,有利于降低企業風險。當中小企業進行集群生產和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獲得產品開發、市場行情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互相學習和模仿,特別是開發目標的細化和開發投入的降低,必然會使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大降低。同時,當各個企業都只專注于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方面時,投資所需的資金就會較少;而專注某一方面就會使新投資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經過深入研究分析的項目失敗的可能性較低;由此,我們可知集群將有利于降低企業風險。第五,有利于區域品牌的形成。晉江運動鞋、旅游鞋已經是全國家喻戶曉的品牌。正是由于大量制鞋企業在晉江的集聚才有了“晉江鞋世界世界晉江鞋”的響亮口號。當晉江走出了諸如安踏、別克、鴻星爾克等等大家熟悉的品牌時,晉江鞋世界自然就慢慢的走進人們的心里,晉江的區域品牌逐漸形成。區域品牌的形成有利于吸引新的客戶和生產者前來。作為鞋都的晉江,由于它的區域品牌優勢,每年都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國內外客戶來這里考察、洽談生意。在此基礎上,晉江市政府因勢利導,從1999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了七屆國際鞋業博覽會,由此來進一步加強晉江鞋業集群的區域品牌,并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優勢,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晉江鞋博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提高了晉江鞋業集群的知名度,有效地推動了鞋業集群的發展。僅今年的第七屆鞋博會就吸引了來自美國、韓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印度、菲律賓等33個國家的企業來參加,會間的合同成交額也達44.7億元。三、晉江鞋業集群的不足及發展方向晉江的企業集群發展取得了不容忽視的成就,是企業集群發展的典范,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總體而言,福建省的企業集群只是處在初級階段,即使是最有名的晉江制鞋業企業集群也是如此。下面就談談晉江鞋業集群的不足及發展方向,其最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鏈不完整,相關配套還不足,難于獲取最佳的外部規模經濟。應該說,從整體上看,晉江鞋業集群已形成皮革、化工原料、鞋機、數字制模等社會分工、配套一條龍生產協作群落;但其相關配套不足,相關社會化服務系統極不完善。在晉江鞋業集群中,生產類型的企業多,而金融、風險投資、人才培訓、市場咨詢、中介服務等支持性服務機構發展滯后。比如從融資渠道來講,晉江制鞋企業資金更多的是來自于自我積累、民間資本,沒有相對健全的金融機構及相關制度可以解決這些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這已經嚴重的阻礙了企業規模的進一步發展。沒有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系統,是無法保證晉江中小企業集群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集群健康、穩定發展。因此,如何完善社會化服務系統,加快支持性服務機構的發展已經成為晉江鞋業集群要著重解決的問題。顯然,光靠市場調節來解決此問題的速度太慢,不利于集群的發展,此時,就需要政府來起關鍵性的作用了。正如著名經濟策略大師邁克爾·波忑所認為的:政府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建立某些集群的工作會不可避免的落在政府的肩上。在此,晉江政府除了負責基礎設施建設之外,還要做好市場導向,積極提供服務,引導投資者在公共服務機構方面的投資,甚至提供資金去促進相關服務機構的完善。只有在晉江政府的因勢利導下,晉江鞋業集群才能加強集群鏈條中的薄弱環節,逐步獲取最佳外部經濟。第二,大多數企業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集群升級較難。在這個擁有3000多家制鞋企業的土地上竟然沒有幾家上規模的技術研發中心。集群企業所擁有的技術仍然擺脫不了模仿的痕跡。產品之間存在高度的同質性。正因為缺乏核心技術,晉江鞋的價值難于提升,一直處于低端產品的地位。看這樣一組數據,在歐洲,意大利的布倫塔河皮鞋集群帶是世界級的鞋都,集群內有866家企業,14000名從業人員,年產2000萬雙皮鞋,年銷售16億歐元。晉江有3000多家制鞋企業,年產鞋7億雙,年銷售額15億歐元。意大利布倫塔河皮鞋的單價為80歐元,晉江鞋是2到3歐元之間,只是人家的1/40。如此低的附加值正是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所導致的。晉江確實擁有“品牌之都”的美譽,至2005年10月已經有15個中國馳名商標、18項中國名牌產品;但同樣是品牌、名牌,為何會與人家有如此大的差別呢?關鍵就在于晉江企業品牌沒有達到品牌的真正高度,不具備品牌的真正內涵。品牌是經濟與文化的結晶,每一個真正的品牌都應該是技術含量的凝結,企業文化的積淀。企業文化需要歷史的沉淀,時間的積累。這對于只有十幾年歷史的晉江制鞋企業似乎很不公平,但不可否認的是晉江企業在培養企業文化、品牌文化的認識上存在偏失。企業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的培養。晉江企業并不是不重視人才,而是稱得上“求賢若渴”。高技術人才、知名職業經理人在晉江都能受到“高薪搶購”的待遇。然而,這些高薪聘請來的人才們是歸屬于企業的人才嗎?他們又會在企業呆多久?事實上,這些人才中的許多人要么是因為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被老板“請走”,要么就是被更高的薪水挖走。于是,跳槽的現象在晉江早已司空見慣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讓晉江企業留不住人才,沒有真正歸屬于企業自己的人才呢?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晉江老板強烈的實用主義觀念是最主要的原因。強烈的實用主義觀念使企業的重心都放在“用人才”,而忽視了“培養人才”。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他們給經驗缺乏的大學生開出的薪水是較低的。據粗略的了解,這個薪金大致在1000元左右。這樣的薪水往往將能力高的學生拒之門外,而這些人才恰恰是企業培養企業文化、培養技術骨干的根本來源。經驗缺乏的大學生往往對培養自己的企業更有忠誠感。換句話說,只有企業自己培養的人才才會對企業有真正的歸屬感,才會是企業最終的核心力量。有了屬于企業自己的人才,才有了培養企業文化、提高技術研發力量的堅實基礎。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扎扎實實地做企業,賦予產品更高的技術含量,獨有的品牌文化,使企業具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逐步做大做強。由此,才能從根本上去推動整個企業集群的升級與發展。因此,晉江制鞋企業集群的發展既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支持,更要靠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加強。綜上所述,晉江制鞋業前進的方向就是繼續走“企業集群”的道路,并不斷的加強企業自身的發展,以此推進集群的升級與發展。這不僅僅因為晉江具有發展企業集群的有利條件,也因為企業集群能夠推動晉江制鞋業的再一次騰飛,同時[1][2][3]也是促進晉江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晉江企業集群的路必須也一定會繼續走下去,當然這其中還要克服諸多的困難。套用一句話來形容晉江企業集群—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參考文獻]林民書.中小企業的生存及其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符正平.中小企業集群生成機制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2).仇保興.小企業集群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胡渡南.以科學規劃引領產業集群發展[J].開放潮,2004,(11).周裕惠.發展產業集群需謹防“誤區”[J].開放潮,2004,(11).林民書.應高度重視產業集群內在制度的建立[J].開放潮,2004,(11).林其屏.產業集群發展應跨越體制性障礙[J].開放潮,2004,(11).郭鐵民,蔡勇志.福建發展產業集群要理清思路[J].開放潮,2004,(3).[9]郭鐵民.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J].開放潮,2004,(11).[10]胡渡南,陳菲,劉平,袁忠賢.福建產業集群與產業園區建設戰略研究[J].福建論壇,2004,(3).[11]呂品,鄭亞莉,張樹義.小企業集群下的產業生態化分析[J].浙江金融2004,(4).[12]鄭文智.中小企業集群與晉江經濟增長分析[N].華僑大學學報,2004,(1).[13]駱文達,曾路.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集聚若干問題研究——以福建晉江運動鞋產業集群為例證[J].當代財經,2003,(8).[14]鄭鳳田.四大條件影響產業集群形成[J].中國城市報道,2003,(2).[15]朱華晟.關于中小企業集群化的幾點思考[J].博士論壇,2000,(5).[16]闞肖虹.建設企業集群工業區,2002-08-22.[17]魯慧君.企業集群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ttp://,2003-12-03.論文網[1][2][3]

查看全文

集群企業融資狀況及需求透析

一、問題的提出

產業集群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為理論和實踐所證實。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終究與其“細胞”成員——單體企業的競爭力緊密相關。然而,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是從鄉鎮、街道興起,由中小民營企業結網成群而成。這些企業基礎差、底子薄,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遇到資金短缺問題,并已經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組強(2005)、李源新和許慧瑩(2006)、楊漢波(2005)及王碧秀等人(2004)對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產業集群融資狀況的調查研究表明,集群企業普遍感到資金不足,外部融資難。

外部融資難導致集群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內源性融資,即通過增加留存盈余、追加業主投資等方式籌措資金。這種融資“偏好”的必然結果是集群企業資本結構中自有資金比重偏大。李源新和許慧瑩(2006)、陳秀莉(2006)、魏守華和邵東濤(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集群企業的白有資金比重都超過60%。這種現實的資本結構強化了不少學者關于自主融資是集群民營企業主要融資方式的認識。但實際邏輯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集群企業難以從外部市場獲得資金,因此只能靠內部積累來滿足發展需求,但這種融資對策犧牲了企業應有的成長速度。因此,克服集群中小企業外部融資難是我國發展集群的現實命題。本文擬在剖析影響集群企業資金狀況的外在因素基礎上,探索緩解企業資金短缺問題的有效路徑。

二、國內外文獻回顧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資金短缺、融資難是個全球性問題,理論界也給予了大量研究。但產業集群環境下的企業融資研究剛剛起步。綜觀已有的集群企業融資文獻,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首先,許多學者剖析了產業集群給集群企業帶來的融資優勢,如魏守華、邵東濤(2002),張炳申、馬建會(2003),趙秀芳、周利軍(2003),郭席四(2006)等,這些研究主要認為相比較于單體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降低了集群企業融資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進而減少了融資交易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研究視角偏重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與利益。其次,部分學者運用調查分析等方法對產業集群的融資現狀展開實證研究,如王組強(2005)、李源新和許慧瑩(2006)、楊漢波(2005)及王碧秀(2004)、郭斌和劉曼路(2002)等,研究結論主要是集群企業獲取外部融資難,內源融資是集群企業籌集發展所需資金的主要手段。最后,已有研究大多對如何解決集群企業融資難問題做了對策分析,如郭斌和劉曼路(2002)認為只有引導民間金融組織規范化運作,建立定位于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民營金融機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楊漢波(2005)則從銀行角度探討如何與集群企業開展融資交易并合理控制交易風險等。顯然,金融機構改革和信貸行為調整對改善集群企業債務融資具有重大意義,但不是唯一解。

西方的集群融資表現出了和國內不同的特征,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為主。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Ja-runeeWonglimpiyarat(2006)在分析硅谷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動力過程中,發現風險資本和政府的融資創新項目是硅谷成功的催化劑。這主要是因為硅谷產業本身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特征,能吸引全球各地的風險資本。而我國的產業集群大多是傳統加工、制造產業,因此絕大多數產業集群難以應用硅谷的融資模式。英國學者AnnaSpadavecchia(2005)通過對意大利南、北兩個產業集群的案例研究發現,政府支助(statesubsidies)是集群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支助形式包括軟貸款(softloans)、補貼(grants)、財政補助(fiscalsubsidies)等,并反駁了學術界關于集群企業融資完全依靠自主融資(reliedentirely0nself—financing)的主流觀點。意大利的產業集群主要是制鞋、紡織及服裝,技術要求和進入門檻較低,這和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產業集群相似。但我國集群企業融資中幾乎看不到政府支助,因此對于起步更低的我國集群企業而言,實際上更渴望政府支助,這無疑是令人遺憾的。瑞典學者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2000)從管理學角度較全面系統地研究了中小企業在融資實踐中廣泛應用的步步為營融資法(fi—nancinebootstrapping),他們通過對瑞典900家中小企業進行訪談、問卷調查,總結了包括延遲法(dela—ylngbootstrappers)、關系導向法(relaionship—onen—tedbootstrappers)等六類的步步為營融資法。與集中于外部市場融資的已有財務經濟學研究成果相比,JoakimWinborg和HansLandstrom則著重從財務管理學角度分析此問題,這對我國集群企業融資理論研究與實踐都具有重大借鑒意義。

查看全文

企業集群情況調查匯報

關于四縣市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工作會議精神,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情況,促進全市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根據委關于中小企業產業集群調研活動方案的安排,調研組先后赴、四縣市就中小企業產業集群情況進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及主要特點

近年來,四縣市產業形式多樣、發展迅速,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各具特色,已經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市初步形成了機械設備制造、煤化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紡織、生物工程、商貿物流、新型建材8個重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覆蓋企業1810家,銷售收入314.9億元。縣初步形成了煤化工、鹽化工、農副產品加工(食品、藥品)、機械裝備制造、紡織、造紙8個重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覆蓋企業196家,銷售收入112億元。縣初步形成了船舶制造、漁湖產品加工、新能源科技3個重點中小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覆蓋企業192家,銷售收入47.8億元。縣初步形成了機械制造、能源化工、紡織服裝、石雕石材、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并由主導產業衍化發展形成了機械加工、手套加工、石材加工、木材加工、水泥制品加工、畜牧養殖等十大特色產業集群。2008年,覆蓋企業1674家,銷售收入192.1億元。綜合來看,四縣市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產業集聚初具規模、形式多樣。四縣市注重發揮資源、區位和產業基礎優勢,因地制宜引導和發展產業集聚,產業集聚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煤化工、機械制造、食品、醫藥、物流、石材加工、養殖等多個產業。從2008年重點產業集群情況調查表統計看,四縣市中符合市級標準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企業戶數50戶以上)有5個。市3個:商貿物流產業集群銷售收入82億元,企業564戶;煤化工產業集群銷售收入72.1億元,企業56戶;礦山機電產業集群銷售收入57.4億元,企業460戶。縣2個:機械加工產業集群銷售收入51億元,企業122戶;石雕石材加工產業集群銷售收入50億元,企業1052戶。縣和縣還沒有達到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縣煤、鹽化工產業集群銷售收入45億元,企業38戶,比較接近市級重點管理范圍產業集群標準,有發展后勁。

(二)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帶動作用明顯。各類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在規模、產量、產值和效益方面均呈快速發展態勢,帶動作用明顯。市的萬達煤機、呱呱鴨制品、合興科技、東遠石油機械等龍頭企業,2008年完成產值增幅均在30%-50%左右,這些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相應帶動了機電產業、食品加工、畜禽養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縣張黃工業園區的金威煤電有限公司,2008年擴建,使生產規模由年產6萬噸燒堿和7萬噸PVC樹脂擴建到年產40萬噸燒堿和40萬噸PVC樹脂。金威煤電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圣奧化工、金威華盛化工、凱得利玻璃制品、港口運輸等一大批企業的發展。目前,“一礦一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步形成,煤-電-港-冶金-機械-建材等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縣以潤峰集團為代表的新能源科技產業,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狠抓技術創新,為全市中小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提供了好的經驗做法,帶動作用明顯。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創利稅1.5億元。年產一萬安時環保動力電池項目,被國家列為“863計劃”和“十一五規劃”。今年,又投資3億元,啟動了自主研發新型薄膜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縣手套產業的龍頭企業公司,年產滑雪手套35萬打,年產值1億元,現為中國滑雪手套的最大企業之一。目前,正在大力推廣公司+衛星工廠生產經濟模式(公司加農戶),有力地促進全民創業工作的開展,收到了創業帶動就業的良好效果。

(三)產業分布相對集中、區域品牌效應日益明顯。四縣市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全力打造服務平臺,共享資源,推動產業集聚,從而形成了產業分布相對集中、區域品牌效應日益明顯的良好發展態勢。石雕、石材加工產業主要分布在,形成了“中國石雕之鄉”區域品牌。手套加工產業也發展迅速,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手套名城”,2008年,手套產業先后獲得“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和“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稱號。充分利用水稻產區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水稻加工產業,目前,形成了大米知名品牌。船舶制造、漁湖產品加工產業主要分布在,目前,已成為全省最大內河造船生產基地,漁湖加工產品也成了知名品牌。食用菌(蘑菇)加工產業主要分布在,其產品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

查看全文

企業集群對企業競爭力影響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集群的特征,闡述了企業集群對廣東中小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分析表明,中小企業集群能夠克服中小企業自身的規模劣勢,促進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關鍵詞: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力

一、中小企業集群的定義

關于中小企業集群的概念,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解釋。

邁克爾·波特主要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對中小企業集群現象進行了研究。定義是: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區,形成了一個穩定、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波特認為企業集群的成員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產品的供應商,下游渠道的顧客,提供互補產品的制造商,及具有相關技能、技術或共同投入的其他產業的企業,還包括提供專業培訓、教育、信息、研究與技術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機構。

Posenfeld則側重于強調社會關系網絡及企業間的合作對中小企業集群的決定性作用,他對中小企業集群的定義是:中小企業集群是相似的、相關聯的或互補的眾多中小企業在一定地理范圍內的聚集,有著暢通的銷售渠道,積極的交流及對話,共享社會關系網絡、勞動力市場和服務,共享市場機會及分擔風險。

查看全文

皮革企業集群發展報告

*市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市轄15個鄉鎮,341個行政村,面積960平方公里,耕地106萬畝,人口62萬,其中城區面積20平方公里,人口18萬。20*年國內生產總值110億元,財政收入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1元,全市人均儲蓄超萬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河北省十強縣市。

皮革業是*市的特色優勢產業,始于明,盛于清,歷史上曾享有“*皮毛甲天下”之美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高起點、高水平、高投入,全力促進皮革業發展壯大,實現了“興一個產業,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目前,全市擁有皮革企業143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1家,擁有自營出口權的131家。20*年產草皮3566萬張,皮衣595萬件,皮具1700萬件,完成銷售收入76.5億元,同比增長8.97%,出口創匯4.1億美元,同比增長20.89%,稅收1.654億元,同比增長41.3%。2001年,*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皮革皮衣之都”榮譽稱號。

一、規劃建設工業小區,促使企業由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皮革業作為*市的傳統產業,擁有雄厚的群眾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皮革業蓬勃發展,到1992年,皮革業戶發展到4000多家,形成較大的群體規模,但散布在全市12個鄉鎮150多個街村,大部分是家庭生產,作坊經營,有市無場,限制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市按照“依托產業建市場(工業小區),建好市場帶產業”的發展思路,確定建設中國*皮革商城和錨營制革加工區。從1993年始,采取政府啟動,業戶出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模式,興建皮革商城。經過10年建設,現占地1300畝,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3億元,建筑面積130萬平方米,擁有企業820多家,年產革皮服裝530萬件,皮手套、皮箱包等制品1500多萬件,年銷售額40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皮革制品生產交易中心之一,主要生產革皮服裝、裘皮服裝、羊絨時裝、尼克服四大類100多個品種,產品以中高檔為主,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為實現制革與制衣業的協調發展,拉長產業鏈條,按照集中生產,統一治污的原則,從1997年開始,規劃建設了錨營制革加工區,引導制革企業進區集中發展。目前,加工區擁有企業56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億元,總占地1360畝,年產革皮2430萬張,年完成銷售收入22億元,產品以綿羊服裝革皮為主,近兩年又開發了羊皮鞋面革、牛皮沙發革、箱包革等新產品,其中綿羊革皮質量國內一流,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示范園。20*年,在皮革商城和錨營制革加工區新規劃1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3億元,為皮革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市政府堅持以“四創”(創知名產業、創知名市場、創名牌企業、創名牌產品)為目標,全面實施名牌戰略,靠質量創名牌,靠名牌占市場。目前,17家企業通過IS09000系列認證,36個品牌的皮裝獲準佩掛中國真皮標志,4個品牌的制革產品獲中國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產品稱號,西曼集團、束蘭集團的西曼牌皮裝、束蘭牌皮裝連續3屆榮獲“全國十大真皮衣王”,“束蘭”牌皮衣20*年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菁華皮裝、東明、騰躍革皮連年被評為河北省名牌產品。東明集團名列全國制革業排頭企業,其產品代表著我國羊皮服裝革的先進水平。

二、全力開拓國際市場,使皮革業外貿出口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市政府通過三項措施推動皮革業出口創匯:一是大力開發國際市場。采取“兵團作戰”方式,先后在莫斯科和新西伯利亞市設立了*皮革制品批發銷售中心,現有110多家企業在俄直銷,并創出了西曼、束蘭、雪媚、雪峰等在俄羅斯市場叫響的品牌。同時,連年組織企業參加香港、美國、德國、芬蘭、丹麥等國際性皮革展,加快與國際市場的對接。20*年,出口革皮450萬張,制件1200萬套,皮革服裝出口達500萬件。二是積極發展外向型和外貿企業。通過引導扶持,目前全市有進出口權的皮革企業發展到131家,為企業皮革制品自營進入國際市場打開了準入關。同時,通過招商引資,意大利璐仙奴、香港米蘭、臺灣應大、德國拜爾、美國勞恩斯坦等40多家國內外知名皮革企業到*市落戶發展,引進外地資金2.8億元。最近,西班牙格勒美公司等國外知名企業已和*市達成投資意向,準備在*市投資建設合資或獨資制革制衣企業。三是構筑外貿出口服務平臺。經過各方爭取,河北海關、商檢在*市設立了辦事機構,使*市成為河北省唯一設立海關的縣級市,極大方便了企業的外貿出口。目前,退稅等服務機構也在努力爭取中。由于措施得力,近年來*市皮革業出

口創匯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20*年,全市皮革業出口創匯4.1億美元,使*市以皮革業為主的外貿出口保持連續四年居河北省縣(市)之首。

查看全文

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會發言

大力發展產業集群。一是抓龍頭。著力支持一批拉動作用大、輻射范圍廣的重點企業發展,強化引導。提高產業集群核心競爭力,鼓勵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拓展產業集聚空間,帶動相關產業企業集聚發展。特別是福旺、福旺達、旺旺達、旺達這四大企業今年以來繼續堅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要進一步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努力完成全年任務目標的同時,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樹立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做大做強的目標,認真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企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奠定未來幾年發展的基礎。二是抓配套。大企業在加快擴張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本地的產業配套,形成圍繞主業的密集產業鏈和配套集聚效用,達到降低利息和提高產品競爭力的目的大企業盡管在開發區內建設了一些相對集中的工業園,但是配套率仍然不夠,沒有形成圍繞大企業且配套功能強大的產業集群。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大企業外地配套的協調和服務工作,并且研究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勵政策。大企業要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認真研究論證外地配套問題。既包括制造業自身的配套,也包括物流業的配套。一方面要把自己配套的供應商更多地吸引到來投資建廠,另一方面要帶動更多的外地企業加入到自己的配套體系中。三是抓園區。培育發展產業集群,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把開發區建設作為重要平臺。依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合理確定開發區定位,整合、優化、提升發展水平,形成有利于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的環境。根據開發區主導產業定位,研究制定相關政策,科學確定準入門檻,推動大項目入園,引導開發區走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優化區內企業之間生產協作流程,鼓勵和引導關聯企業或配套企業向開發區聚集,培育一批企業關聯性強、產業集聚發展的園中園和產業帶,盡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高地,使之成為產業集聚的有效載體。四是抓提升。繼續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整合提升優勢產業,編制專項規劃,完善實施細則,推動八大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努力在全區形成“骨干帶動、布局合理、梯次跟進、企業聚集”產業格局,把我區打造成為全國優質化肥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加工入口基地以及西北化工基地和機械及配件產品生產基地。五是抓創新。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快推進技術進步,不時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引進改造先進研發裝備,加快技術中心建設,提高研發水平。尚未建立技術中心的要盡快建立,已經建立的要爭創國家級、省級技術中心。要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不應低于銷售收入的%重點骨干企業不低于%一般企業不低于%要積極組織企業走出去,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創新合作方式,形成有利科技效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的產學研合作機制。要支持科技人員繼續教育,提供必要的研發條件和經費,大力培育技術領先的拔尖人才;建立靈活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高薪聘用、股權激勵等措施,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

區工業在全市各區區處于中上游位置,這幾年。全區經濟堅持繼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這其中大企業起到關鍵性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大企業是區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沒有大企業的強力支撐和積極拉動,就沒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沒有今天所具有的發展活力和勃勃生機。去在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存在問題和不足。一是區大企業集團數量偏少,個頭偏小。去年,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僅占全市總量的.%全市利稅過億元的企業有家,而我區只有家,家重點企業集團中我區僅占家。同時,區第二梯隊企業跟進較慢,小企業發展更是緩慢,后勁缺乏。二是企業結構不合理。多數企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科技創新能力較為單薄,研發隊伍數量偏少,科研拔尖人才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較低,研發投入明顯缺乏。工業投入雖然年年增加,但與發達地區和先進區區相比仍然偏小,且大項目過少,形成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的比例偏低。三是產業集群發展不平衡。除化工、復合肥、柳編等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普遍偏小,有的尚處在粗放型發展階段,局部產業仍屬勞力密集、耗能耗材高、技術含量較低的激進產業,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任務繁重。應當看到大企業集團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載體,發明社會財富、提供財政積累的重要源泉;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趨勢,能夠降低物流本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產業布局。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哪個地方的大企業集團、產業集群發展的好,哪個地方的發展后勁就足、競爭力就強。

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大項目對培育產業集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大項目往往能夠帶動一條產業鏈,

一)強化合作。形成一個大產業。一是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今年0個投資過萬元的重點工業項目已經非常明確,各有關企業一定要周密組織、加大力度,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靠前服務,利用今年缺乏個月的時間,快節奏、高效率地開展工作,爭取年內在大項目建設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對于大項目所能帶動的配套產業和項目也要同時推進,以配套項目來促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要把0家重點企業和大重點產業集群的大項目作為支持的重點,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大項目、好項目,有關部門要提前介入,搞好服務,大開“綠燈”繼續實行領導包扶重點項目責任制,落實好項目包扶責任人,加強調度,跟蹤督查,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問題。二是充分發揮企業招引項目的主體作用。區在與世界強企業合作方面至今沒有破題,甚至在利用企業現有資產招商引資等方面沒有明顯進展。應該說,大企業與世界強跨國公司合資合作,實施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選擇,完全符合經濟全球化的走勢和建設產業集群的要求。這方面,企業必需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切實解放思想、開闊思路,只要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一切合作方式都可以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尋求與國內外有品牌、有技術、有實力、有信譽的知名企業的合作,主動反擊,多方式、高效率招商,鎖定一批大公司、大項目,政府和企業共同靠上去做工作,借資金求發展,借技術促發展,借人才謀發展,把大企業與世界強、中國強招商引資工作做得更好,再掀企業招商引資新高潮。其他有條件的企業也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積極招商引資,合資合作,靠大掛大,自覺融入到世界跨國公司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去求生存、謀發展。三是多渠道融通資金。要精心選擇一批市場潛力大、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的重點項目,組織企業與銀行搞好對接,擴大間接融資。發改、經貿、銀行等部門要著力抓好銀政企洽談會簽約資金的落實,加強調度,搞好協調,爭取資金盡快到位。要充分發揮我區民營經濟發展比較活躍的優勢,加強產業政策引導與服務,進一步擴大民間投資。要加快上市融資,發改、經貿等部門要進一步搞好服務,引導支持優勢企業上市。

提升企業整體素質。一是積極推行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企業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二)強化管理。最大優勢就是權責明確,能夠為企業引進和使用管理人才提供平臺,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各位企業負責人要以博大的胸懷、戰略的眼光,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地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盡快形成責權統一、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為企業久遠發展提供機制保證。二是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各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思想觀念,建立從研發、生產、營銷到售后服務為一體的質量保證體系,大力加強規范、計量等基礎性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以品牌拓市場,以品牌促發展,以品牌提水平,以品牌樹形象。質監、工商等部門要加強對申報企業的業務輔導,協助企業制定品牌創建方案,加大對品牌的宣傳和投入力度,及時向國家和省、市主管部門推薦并協助企業料理申報手續。并加大后續培育扶持力度,大力引導、協助重點企業創建名牌。三是加強利息和營銷管理。要緊緊圍繞市場實施利息倒逼、預算控制、比價推銷等有效管理方法,算之一厘,計之一毫,精細管理,努力降低生產本錢,增加產品競爭力。要強化營銷隊伍建設,完善營銷網絡,擴大市場占有率。要在鞏固國內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積極擴大我區肥料、條柳編、脫水蔬菜等優勢產品以及機電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努力擴大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入口。

查看全文

對接產業集群的物流企業論文

1物流人才結構需求現狀

從目前我國物流行業的發展層次和發展階段來看,除了需要一線物流業務運作的高技能型管理人才以外,也需要大量從事物流系統設計、運營與維護,物流設施設備運用等工作的物流專門人才。因此,對接產業集群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為社會培養物流專門人才是解決“物流行業人才結構性問題”這一瓶頸的有力措施,是物流社會化分工的必然產物。

2物流人才需求調研基本情況

本次調研選取調研企業共34家,從分布區域來看,涉及全國各大地區,其中以東北區域的企業數最多;

2.1地區分布情況

從企業性質來看,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從調研企業的地理分布情況來看,調研的樣本選取以東北區域公司為主,占到樣本總量的70%;其次是華北區域,占到樣本總量的21%;華東和華中地區分別占樣本總量的6%和3%。這樣選取樣本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對接產業集群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以服務區域經濟為主,選取東北區域企業作為調研對象更具有針對性;第二,華北區域仍是許多省內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區域。

查看全文

企業集群發展優勢分析論文

【摘要】企業集群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是促進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新動力。文章重點圍繞晉江制鞋業,分析了其發展企業集群的背景條件及優勢所在;并指出了該集群所存在的不足與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晉江制鞋業;企業集群;集群效應

企業集群理論是當今理論界討論的一個熱點,現實表明,企業集群正在或已經成為各個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而區域經濟發展又帶動著國家經濟發展。一句話,企業集群發展的水平正在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風向標。

企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機構,它們同處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聚集在一起,是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和產業發展形態,是現代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它具有特定的“產業內涵”。集群內的企業呈現出區域化分布、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等基本特征,其中專業化經營是最本質的特征。通常集群的成員既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設備、零部件和生產服務等投入供應商,也包括下游的銷售商及其網絡客戶,還包括側面延伸的互補產品制造商、基礎設施供應商以及技術和中介服務等。企業集群正是通過集群內大量的企業和相關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高度靈活的專業化協作網絡,具有極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近年來,福建省的不少地區形成了以家庭企業和專業市場為基礎,在一定地區、一定行業中逐步形成了以大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協作配套的特色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廈門、福州和漳州,以泉州最為突出。以泉州晉江為例,在這個縣級市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出現了3000多家紡織服裝制造企業,3000多家制鞋企業,300多家制傘企業,其傘產量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38%,糖果產量占全國18%,晉江產業集群的特征明顯。同時,該市已形成了三大競爭優勢:一是涌現了一批以安踏、七匹狼、寰球、恒安、雅客為代表的集群龍頭企業,圍繞每一家龍頭企業都有200~300家企業為之配套,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形式;二是形成了諸多以產業集群為特征的專業化生產鄉鎮,如陳埭鎮的旅游運動鞋生產基地、安海鎮配套的皮革加工業基地、深滬鎮的內衣生產基地等,每個鎮同類企業數量眾多,呈集群態勢,制造工業特征明顯;三是曾先后被授于“中國鞋都”、“中國儀器工業強縣”等稱號,至2005年10月,該市已擁有15個中國馳名商標、18項中國名牌產品、2項中國出口名牌產品,已經成為“中國品牌之都”,這為當地走“扶強扶大,扶專扶特”的企業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當地市委市政府還邀請深圳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組織專家為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把脈,策劃在未來4年將集中力量重點扶持50家核心企業,培育40家年產值達10億~30億元、10家年產值達30億~50億元的“企業航母”,形成“紡織服裝業、食品業、建材、陶瓷業、制鞋業、玩具(文具)業”5大產業集群,進而提升當地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一、晉江制鞋企業集群形成的條件

查看全文

集群企業融資現狀及需求詮釋

摘要:調研數據表明集群企業存在資金短缺、融資難現象;稅負重和稅負不公、補助信貸缺失及集群企業間融資協作能力弱是集群企業資金不足的重要原因,為完善稅制,須建立支助信貸機制及促進集群企業間實施步步為營融資法等相應對策。

關鍵詞:產業集群;集群企業;融資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產業集群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性已為理論和實踐所證實。產業集群的競爭力終究與其“細胞”成員——單體企業的競爭力緊密相關。然而,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群是從鄉鎮、街道興起,由中小民營企業結網成群而成。這些企業基礎差、底子薄,在成長過程中普遍遇到資金短缺問題,并已經成為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王組強(2005)、李源新和許慧瑩(2006)、楊漢波(2005)及王碧秀等人(2004)對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產業集群融資狀況的調查研究表明,集群企業普遍感到資金不足,外部融資難。

外部融資難導致集群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內源性融資,即通過增加留存盈余、追加業主投資等方式籌措資金。這種融資“偏好”的必然結果是集群企業資本結構中自有資金比重偏大。李源新和許慧瑩(2006)、陳秀莉(2006)、魏守華和邵東濤(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集群企業的白有資金比重都超過60%。這種現實的資本結構強化了不少學者關于自主融資是集群民營企業主要融資方式的認識。但實際邏輯并非如此。正是由于集群企業難以從外部市場獲得資金,因此只能靠內部積累來滿足發展需求,但這種融資對策犧牲了企業應有的成長速度。因此,克服集群中小企業外部融資難是我國發展集群的現實命題。本文擬在剖析影響集群企業資金狀況的外在因素基礎上,探索緩解企業資金短缺問題的有效路徑。

二、國內外文獻回顧

查看全文